招商公司养牛排名 寻求贵州省经济发展报告。(内容最好齐全)

招商公司养牛排名 寻求贵州省经济发展报告。(内容最好齐全)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招商公司养牛排名的问题,以及和寻求贵州省经济发展报告。(内容最好齐全)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尉氏的经济状况怎么样民风怎么样

尉氏的经济状况怎么样民风怎么样

尉氏,这是一方历史悠久的土地,自秦始皇三年置县已有2221年的历史。

尉氏,这是一方人文资源丰富、名人荟萃的土地。战国军事家尉缭、“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著名画蒙王成喜、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唐喜成等一些古今名人均诞生在这片热土上。如今,这里又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该县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成为闪耀在豫奄乃至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2004年,尉氏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1.9亿元。增长19.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0.2亿元,增长52%,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5471万元,增长30.6%:全县用电量4.2亿度,增长23.s%。今年1至4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33%,固定资产投入增长60%,财政收入增长61%,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进县外资金402亿元,增长15%。尉市经济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发展速度加速提升的态势。

尉氏在崛起,尉氏在迅速崛起!

尉氏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奥秘何在?日前,年轻而又_千练的尉氏县县委书记张学勤沉稳地告诉笔者:“光大与时俱进的精神,咬定经济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强化农业基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思路,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城建立县、开放活县’的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尉氏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这就是我们发展经济的举措。”

特色农业之花竞相开放,农产品批发市场红红火火,尉氏农业步入新天地

尉氏县是农业大县,如何使农业大县变为农业强县,这是尉氏县的决策层所思考的事。很快,以深化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路在该县的决策层中确立。

为此,该县大力推广名、优、特、新品种,建立名牌农产品园区,全县引进彩椒、三樱椒、黄金西葫芦、洋香瓜、中华寿桃、油桃等国内外新品种30多个,建立了30多个颇具规模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园区,面积20多万亩,亩效益3000元以上。如今,全县已建粮、棉、油、瓜、果、菜、林七大生产基地,全县粮经比例已达50:50。通过典型引路,扩大规模,全县已建成庄头乡2.2万亩无公害、标准化农业示范基地,岗李乡2万亩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种植园和张市镇3万亩林果示范区。由省财政厅驻村工作队帮助建设的最具发展潜力的尉北高效农业生态园区,已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园区。

该县还调整畜牧业品种、品质结构及生产结构,重点推广瘦肉型猪,高产奶牛,优质羊肉、’肉鸡等适销对路的良种畜禽。现在,全县已形成四大饲养、养殖基地:一是以县西部6个沙区乡为主的养牛、养羊基地;二是以县南5个乡镇为主的瘦肉型猪饲养基地;三是县东南的养鸡基地;四是贾鲁河滩沿岸9个乡镇的鱼鸭混养基地。全县畜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省16强。

与此同时,该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大市场,。解决了群众的买难卖难问题,谯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优势产业崛起,堆动县域经济发展。目前,全县已拥有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100多个。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尉氏的雨鸭混养业。多年来,尉氏县委、县政府引导扶持。沿贾鲁河滩的9个乡镇的群众大力发展鱼鸭混养业,县里把这项工程当作大的富民工程,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去抓,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几年来,县、乡.、村共投入资金近亿元,治理河道并修筑河堤37公里;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面积为106亩的禽蛋批发市场,投资千万元建成了650亩的高效养鸭示范园区,组建了20多个蛋品销售组织,发展鸭产品加工企业10个,不仅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而且配套服务齐全。目前,该县沿贾鲁河滩十多公里9个乡镇的群众都养鸭,开发水面8000亩,养鸭460万只,年实现相关产植7亿元。现在,这里已被省环保局列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贾鲁开发总公司被省政府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支柱产业迅速崛起,名优产品叫晌全国,尉氏工业迎来一片艳阳天尉氏县在做足做大农业这篇文章的同时,着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使工业_之树硕果累累,农业大县逐步向工业强县迈进。目前,尉氏县的工业已初步形成以纺织、橡胶、化工二农机制造、香精香料为主的30多种行业,涉及500多种主要产品,全县上规模的工业企业t02家。2004年全县主要l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0.9亿元,增长26.5%。

尉氏工业的迅猛崛起,如一道美丽、壮观的风景令人刮目相看。谈及尉氏工业的发展,县长曹法英的一段话颇耐人寻味:“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着力打造工业发展平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支柱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努力打造全县工业的‘航空母舰’,使历史上的农业大县真正建设成初具规模的工业强县。这是我们抓工业的着力点。”正是尉氏县的决策层确立了清晰的发展工业思路,尉氏工业才步人柳暗花明的境地。

对外放求发展,招商引资上项目2004年,氏县引进各类资金4.75亿元,引进项目96个。目前,长春皓月集团投资5亿元的肉牛育肥加工项目、豫棉集团投资1.6亿元的精梳纱项目、香港万豪集团投资3亿元的商贸开发项目、杭州华东家禽交易中心投资9000万元的家禽加工交易项。目等近百个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均已入驻尉氏。

建设工业基地,形成规模效应。尉氏县拥有棉纺企业20多家,纺纱规模30万锭,其他涉棉企业近1000家,棉纺行业年产值10亿元,利税近亿元。为此,自2003年4月尉氏县开始规划建设以棉纺织工业为主的尉氏县工业基地,后被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纺织工业基地,是全省8个特色基地之一。截至目前,工业基地已入驻企业15家,总投资7.5亿元,主要涉及棉纺、橡胶、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基地突出棉纺特色,带动其他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棉纺行业主要包括尉氏纺织有限公司、京尉纺织有限公司、尉氏威狮棉业仓储中心、等;橡胶行业主要包括尉氏久龙橡胶集团、尉氏飞达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等;化工行业主要包括康佳香料、中原化学、富邦化工等,尉氏县与澳大利亚合作的开封霜生金食品有限公司以及与中国香港夜美集团合作的开封新年家具有限公司等亦都入驻其内。

改革产权制度,主要工业逐步建立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该县根据企业现状因企制宜,实行一厂一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制作,改制一个,稳定一个,激活一个,壮大一个。尉氏纺织有限公司自1999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后,一方面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企业产权,尽快过渡到规范化公司;另一方面充分运用企业自主权,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强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该公司生产的威’狮牌棉纱,有6大系列近200个品种,产品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公司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被评为“全国棉纺行业人均利税30强企业”。

实施品牌战略,强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近年来,该县在发展工业中,开发出了一批档次高、技术

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品牌产品。据统计,全县工业企业拥有部、省名优产品十多个。省、市系统名优产品50多个,填补国内、省内空白12项。几年来,全县投入资金3亿多元用于这些名优产品的开发和设备技术改造,使其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尉氏县橡胶厂的主导产品久龙牌三角带系河南省著名工业品牌,出口免检产品。如今,久龙牌三角带销量连年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首位,产品畅销27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俄罗斯、巴西、埃及等20多个国家。此外尉氏纺织有限公司的威狮牌棉纱、贾鲁开发总公司的贾鲁牌松花蛋等,享誉全国。

正是尉氏县把农业文章越做越大,越做越足,也正是尉氏县把工业强县的号角吹得愈加嘹亮、愈加高亢,农业与工业这两大关系尉氏人生存的支柱产业,如两根有力的顶梁柱撑起了尉氏经济大发展地一片蓝天!

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交相辉映,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比翼齐飞,尉氏县民营经济已跻身全省20强县民营经济在我省不少地方成了领导层及群众头痛的事,“辉煌”及“半壁河山”这些字眼对许多地方来说只能属于过去。而尉氏县却是另一种景象,另一种风景。2004年,尉氏县民营经济总产值达134.5亿元。在全省100多个县市中,尉氏县已跻身全省民营经济20强。

谈及尉氏县民营经济的发展思路,蔚氏县县委书记张学勤、县长曹法英如是说:“在发展中提高,以提高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实行’大小,中‘并举和集中连片发展,努力推进名壁战略和规模经营,切实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中之重去抓。

围绕市场办工厂。形成特色占市场。尉氏县提据国家的产业政策,结合本县萋墅:墨壁行政推动、政策启动、科技带动等手段,紧紧围绕农村和城市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初步形成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橡胶制品、香精香料四大支柱产业。该县围绕“农”字做文章,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42个,占民营企业总数的42%。该县面向农村市场j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已拥有59家企业,生产手扶拖拉机的尉氏拖拉机厂是开封市最大的私营全业,在全国同类厂家排名第三位。如今:尉氏橡胶制品行业现有企业42家,其中三角带的产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30%以上。该县还围绕轻工业市场,大力发展香精香料业。该行业在尉氏县已有20多年的发展史,现有企业56家,产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上述四大行业的总产值占全县民营经济总产值75%,形成了尉氏县独具特色的文柱产业。

组建集团强龙头,扩张规模壮实力。为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尉氏县在企业自愿互利的基础上,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通过联合、兼并、参股等形式,组建了一批紧密型或松散型的企业集团,从而把民营经济分散存在的潜力转变成颇具强大市场竞争实力的群体优势。目前,全县已组建香精香料、橡胶制品、棉纺、铸造等9个集团。据统计,尉氏县仅组建的9个集团,年产值就在15亿元以上。

尉氏县民营经济以其恢宏的气势、壮观的场景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闪亮登场,唱响了一出令人叫好的大戏!

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形象和品位显著提升,尉氏县城镇化进程向更科学、更亮丽的目标迈进

如今,凡来尉氏县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尉氏县的路面宽阔了,街道洁净了,水面清澈了,城市亮丽了,人也变美了。

的确如此,你若是来到面积为7万余平方米的尉氏县新世纪广场,这里的开阔、壮美、恬静定会使你神清气爽,如沐春风。这里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恰似一幅美.奂美仑的风景画。“二十一世纪之光”主题雕塑高高耸立,巍巍壮观,上部风帆造型寓意劈波斩浪,中间金球寓意新世纪的曙光,象征着尉氏人民万众一心,与时俱进,满怀豪情迈向二十一世纪……

尉氏县是开封市的“南大门”,是开封跨世纪总体规划中的次中心城镇。近年来,尉氏县委、县政府按照“规划高起点,健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的要求,首先搞好城镇规划,拉大城市框架。’县城建设以中原城市群的中等城市为目标,确立了“行政区北迁,工业区南进,中心商业区改造,东部生态环保区向贾鲁河滩发展”的思路,并投资200万元,聘请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尉氏县城2002年至2020年总体规划》,计划到2020年建成规划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万以上的区域性副中心城市。今年来,该县采取“县财政投资、单位集资、向外引资、市场融资”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4亿多元,保证了城市建设的需要。该县积极推进城市经营,盘活城市资产。坚持“一个口子进水,一个口子蓄水,一个口子放水”,2004年度实现经营城市收入5000万元,初步实现了“财政税收保吃饭,经营城市搞城建,招商引资促发展”的目标。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大格局中,尉氏县既有,“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雄浑豪迈,又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紧锣密鼓,该县才有了经济迅猛发展的景象。应该说,营造尉氏壮美风景的人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谱写尉氏灿烂华章的人,自己的人生也便有了一段精美的华章。

尉氏,这是一片厚重的土地,已经有了沉甸甸,金灿灿的收获;尉氏,这是一片迷人的土地,中外客商的眼球纷纷在这里聚焦、注目;尉氏,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生机。新世纪的尉氏,必将和太阳一起走向新的辉煌。

寻求贵州省经济发展报告。(内容最好齐全)

寻求贵州省经济发展报告。(内容最好齐全)

“十五”发展情况和2005年工作情况

及2006年工作安排

贵州省中小企业局

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

“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把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在国家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提高,从而使贵州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十五”期间保持了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十五”贵州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一)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2005年1—11月,我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实现工业增加值310.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63%和62%;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总额654.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8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7亿元,分别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19.4%和9.7%。在全省新增就业岗位中,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和扩大就业的生力军,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分布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

至2005年三季度止,全省工商注册企业总户数已达93632户,个体工商户47.71万户,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7%和10.2%;我省符合企业新划型标准的大型企业仅有23户,中小企业占99.98%以上,涵盖了一产、二产、三产业,在行业分布上,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由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开始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重化工等领域拓展。一方面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严重亏损,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市场,而一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改制、重组、联合、“退二进三”、兼并、租赁、承包经营、托管、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出售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重组,推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结构上正在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同时,随着贵州省优惠政策的实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一批省外、境外、国外企业落户贵州,有力地推进了贵州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迅速崛起。

随着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资本积累的增加和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达661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31.04%,成为制药、食品、矿产品加工、房地产、商贸超市等新兴产业的主体,并形成了神奇集团、益佰制药、老干妈、北京华联、星力百货、大昌隆、市西路小商品市场、遵义苟家井市场、三桥综合批发市场等一批主业突出、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其中西洋肥业、神奇集团、益佰制药年销售额都已超过10亿元,西洋肥业销售额达13.5亿元,进入全省23家大型企业行列;益佰制药成为省内首家上市的非公有制企业;老干妈公司纳税额达到7800多万元;红华家电营业额超过5亿元,并把经营业务拓展到了邻近省区。

(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区域特色初步形成,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形成一批以专业化、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具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如贵阳的制药业、遵义的辣椒、仁怀的白酒业、赤水的竹业、余庆的苦丁茶、湄潭的米、福泉和开阳的磷化工、六盘水的煤及煤化工、铜仁地区的电解锰等。全省3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如“老干妈”公司的辣椒制品,其生产原料每年就带动了20万农户增收;信邦制药公司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带动了罗甸、施秉等县的农民致富;“牛来香”公司生产牛肉制品,带动了1万多农户养牛致富;遵义县虾子辣椒市场2003年交易达5万多吨,交易额3.5亿元,带动了周边10多个县的农民致富;贵阳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3年交易量达10多亿公斤、交易额13亿多元,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五)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我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首先是在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方面具有了科学性,合理地确定企业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从整体策划上提高了战略眼光;其次是企业发展贴近了贵州经济发展主线,产业选择、产品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贵州特色经济发展方向,确定了迅速将贵州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再就是企业更加注重技术进步,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大了高新技术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比例;还有一点就是企业的市场意识大大提高,很多企业都充分认识到:必须从企业质量、技术管理、信息化技术采用、营销策略制定、人才引进及培训、企业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作出努力,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2005年贵州省中小企业局主要工作情况

2005年,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办)按照工作职责,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经济工作方针,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指导下,以创造公平发展环境和促进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支持、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全面宣传贯彻国家方针政策,认真部署各项工作。

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推进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办)还分别召开了“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座谈会”“全省典当行业工作会”和“全省担保行业工作会”,统一部署各项工作;并通过电视台和在《贵州日报》开辟专版等,邀请省领导和组织各有关部门、单位、企业广泛宣传,为我省加快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以优化发展环境和完善服务体系为重点,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组成《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起草小组,完成了省人大的立法调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按省政府要求和省经贸委党组的指示,组成调研工作小组,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多种形式座谈会、发函征求意见稿等形式,完成《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送审稿)》,已于10月26日报省政府审议批准。

(三)加大了对我省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服务体系建设等,扶持了一批优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2005年,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实施,共拉动投资13.97亿元,共计安排项目104项,其中,贴息36个项目758万元,补助68个项目1242万元。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制定了《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005年项目申请指南》。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0项,安排资金630万元。另外,组织了500万元额度技改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共计26个项目。初步建立了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库,第一批有500多个项目入库,为项目跟踪、项目服务创造了基础条件。

(四)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5年2月初,开通了“中国中小企业贵州信息网”,为全省中小企业搭建起信息交流平台,点击率已超过了25万次。配合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启动“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对各类人员进行有关宏观经济政策、企业经营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举办24期培训班,共培训3224人。指导帮助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已建立13个县级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中心。联系、指导中介组织为非公有制经济搞好服务。通过省非公有制经济投诉中心,受理非公有制企业的一些投诉,帮助协调,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开展法律咨询、维权服务工作。

(五)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测算体系。

与省统计局联合作制定了《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建设方案》,已于2005年下半年开始试运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开展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并撰写出《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初稿)》。

(六)积极开拓市场并加强交流合作。

组团参加“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贵州代表组织了51家企业参展,共设42个展位,总成交额达4.5亿元,省中小企业局还获得中博会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组织我省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参加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教育部组织的“2005年第三届全国中小企业网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招聘活动”。截止6月活动结束,我省已有160余家企业在网上招聘,设立360个工作岗位,招聘了近1500人,在全国排名第15位。

(七)帮助、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解决融资难、贷款难和担保难问题。

加快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加强担保机构、金融机构与政府间的密切合作,帮助担保机构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合作开发信用担保等金融产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加大对典当行业的规范管理和行业服务,使其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起到积极补充作用。

三、2006年主要工作安排

2006年,贵州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围绕全面建设贵州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坚持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保障权益、加快发展的方针,强化服务为宗旨,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营造发展环境,加大工作力度,建好服务平台,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合法权益。着力解决贵州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企业活力问题,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一)继续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推进法规体系建设。抓紧《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草稿)》的地方法规立法调研工作,争取2006年进入省人大立法程序。力争出台《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切实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做好“十一五”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组织,加强协调,扎实推进,认真制定好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十一五”战略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体系统,及时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配合省减负办,治理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切实减轻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负担。

(三)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市场,参加各种投资展销会,提高市场竞争力。围绕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积极筹备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拨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简称“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对全省重点贫困县、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调研,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

(四)培育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改进和拓宽服务手段。重点围绕信用担保、投融资、创业辅导、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信息、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推进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充分发挥社会民间组织、科研机构的作用,整合资源,构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平台。继续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素质。

(五)着力推动和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规范、推动和扶持信用担保业及典当业的健康发展,探索设立再担保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创业投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投资机构的设立和发展。

四、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银河培训工程”等项目,在我省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中反响很大、很好。但我们认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数额太少,希望中央财政大幅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且积极与各省(市、自治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管理部门进行项目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作用。

(二)建议国家继续扩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途径。利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担保的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加强监督管理。要求各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转变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审贷手续,完善授信制度,扩大信贷比例,提高工作效率,开发适应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

(三)建议建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制度。现行统计体系中没有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口径,难以获得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完整数据。建议国家统计部门建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加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统计核算和动态监测,以便系统、全面、准确的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为促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四)鉴于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普遍存在总量小、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建议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创业辅导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安排及培训、考察上给予倾斜,适当从优。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加大中、东、西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相互交流的组织力度,促进各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安平镇在什么地方

安平镇在什么地方

[编辑本段]1、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安平镇安平镇位于岑溪市的北面,东界苍梧县广平镇,北界苍梧县新地镇和藤县埌南镇,西邻三堡镇,南邻糯垌镇,东南邻诚谏镇,镇政府驻地太平街,东距梧州市58公里,南距岑溪市28公里;2003年,全镇有16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总人口27301人,其中农业人口26102人。总面积15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13公顷,其中水田面积908公顷。

全镇农业总产值10790万元,同比增长3.32%。农民人均纯收入1934元,同比增加104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40公顷,粮食总产量8429吨,其中水稻总产量7385吨;完成财政税收197.66万元,同比增长11.33%。投资560万元建设富宁村10000亩速生丰产林、供销社新街、古益村木片加工厂、石场等企业。乡镇企业总收入5119万元,总产值4818万元,同比增长5.1%;生猪饲养量31881头,出栏18685头,家禽出栏187.68万只,年末存栏52.65万只。其中三黄鸡出栏175.18万只,年末存栏45.95万只。有山地养鸡场56个,当年新增36个;进行牛品改462头,其中引进122头良种牛;当年新增养牛示范场2个;投资157万元建设安平中学、三塘小学、尖峰小学、富罗小学、永庆小学等教学楼。全年果蔗立体种植面积2500亩,菜椒种植面积1600亩,种植西瓜1500亩,种植蔬菜、大肉姜、香芋、葡萄等820亩。[编辑本段]2、河南省柘城县安平镇安平镇位于柘城县西南部,离县城18公里,东北与皇集乡接壤,东南与鹿邑县境为邻,西与太康县交界,北隔涡河与李原级相望。全镇面积52平方公里,50241亩耕地。

安平镇代码:411424105。2006年,辖:安平村、宋庄村、周堂村、冯庄村、东李楼村、王营村、大史村、后王村、后郑村、靳阁村、前王村、刘屯村、张店村、河东村、李庄村、小张村、梁堂村、杨庄村、于庄村、古楼村、刘洼村、河西村、张东村、张西村、李楼村、后岗村、蔡洼村、崔桥村、罗庄村、张炳村、花庄村、史老八村、赵油村、大毛村34个村委会,83个自然村,209个村民组。

2001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2.6亿元,农业总产值达1.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10元。

安平镇历史悠久,曾两次置到。安平原离鹿邑县,1954年划归柘城,1958年建安平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1998年2月撤乡建镇。

安平交通便利,通讯方便的安平,商周公路贯穿南北,安平到于庄,安平到马厂,安平到宋庄,安平到靳阁四条乡间公路纵贯21个村委会,门程控电话可与国内外联系。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商周公路两侧拓宽至40米,南街,北街及集贸大街排球宽至35米。如今安平镇有集贸市场6个,有新华书店、信用社、营业大楼,税务大楼,老年人娱乐室等。商丘市电信局准备在该镇设立“130”信息塔一座。安平集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传汉末此处逢集,以买卖公平,交易平安,商贾呼称“安平集”。

全镇现有2所中学,21所小学,其中私立学校6所,成人学校一所,共有教师502人,拥有正规医院1所,诊所23个。[编辑本段]3、河北省安平县安平镇安平镇地处闻名全国的“丝网之乡”安平县中心,是县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辖4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9684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20元。

镇党委,政府坚持立足于本镇农业大镇,人力资源大镇的实际情况,下大力气扶持丝网和养殖两大主导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形成本镇的特色产业。2003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增加到20.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含国、地两税)突破3000万元。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抓调整、抓巩固、抓开发、紧紧围绕“丝网兴镇、生猪富民”着重在调整产业机构、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上下功夫。后庄养殖小区、西良养殖技术中心、南张沃奶牛场等规模养殖业实现产值0.26亿元,养殖业产值年均增长6%,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把农业与乡镇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吸收民间资金建立了以玉米芯等农产品废料为主要原料的安平县糠醛厂,年就地消化玉米芯1万多吨,带动了周围农户多方面增收。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安平镇坚持用“两条腿”走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千方百计为民营企业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丝网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本镇劳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引导农民立足实际大打丝网牌,2003年全镇个体私营企业及摊点突破3000家,实现销售额13.56亿元,从业人员占到总劳力的40%以上,农业收入的60%以上来自于丝网产业,丝网及其相关产业产值在整个工业中确立了其“三分工业有其二”的支柱地位。全镇通过内引外联,已建立“三资”企业7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安平镇交通建设发展迅速,特别是2004年以来,全镇已有83%的行政村通了硬面路;通讯事业快速发展,农村程控电话装机量突破4000户;电力设施日益完善,全镇共安装50千伏安以上变压器300多台;全镇现有耕地8万亩,水浇地占95%,完成了滹沱河南堤加固硬化工程,为农业的旱涝保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事业以“两高”为目标,强化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同时在各学校建立了语音室、音乐室等九室,安装卫星地面接收站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在有条件的小学开展了计算机教学,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全县前列。[编辑本段]4、湖南省涟源市安平镇位于湖南省涟源市西北部的安平镇,辖5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91.8平方公里,4.2万余人,原国营大型军工企业湘中机械厂就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这里商贸活跃,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民风淳朴、素有“湘中明珠”之美誉。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3.5亿元。财政收入突破80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1800元。

境内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安平是省内有名的“煤乡”和“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锰、石膏、硅石、石灰石等10余种,特别是煤储量大、分布广、质量高,初步查明储量达1亿余吨。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北部的月光崖十里峭壁,鬼斧神工,西部的麻溪洞清泉淙淙,别有洞天。优美的景观,神奇的地貌,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经济基础雄厚,经济发展迅猛。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畜牧业快速发展,是重要的鸡鸭鹅、黑山羊、瘦肉型猪基地,禽畜产品以其质优价廉而远销省内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全镇共有集体、私营企业248家,200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66亿元,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涌现出了四古煤矿、安平铁厂等一批省地明星企业。

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越。市、乡公路四通八达,镇政府紧邻207国道。2个3.5万伏变电站、2000门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网络和日产1万吨自来水厂都已投入使用。工业小区内学校、医院、文化娱乐场所、商场一应俱全,设施精良。有12万余平方米的闲置厂房和配套的大量住房可供利用。[编辑本段]5、湖南省安仁县安平镇安平镇古称安平司,位于安仁县东部,海拔高度:129米。地理位置与茶陵县接壤,县东南部,辖安平、上街、三南3个居委会,枧平、药湖、夹口、青岭、塘田、坊岭、石池、石基头、张古、樟桥、沿滩、石门、旱半、安子坪14个行政村,255个村(居)民小组,土地面积5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83公顷。地势平坦开阔,交通方便,是安仁茶陵边贸重地。主产优质米、烤烟、茶叶等。安平镇被列为全市“奔小康示范镇”和全省“教育明星镇”。安平镇是安仁县上半县10个乡镇的交通、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近年来,安平镇党委政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取得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好成绩。2006年,该镇GDP达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21万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27314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93.61万元,增长28%。农民人均纯收入4913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36.64万元,增长20%;实现财政收入930万元,增长10%。全年粮食总产量23590吨。种植烤烟5100亩,上交烟叶11000担,旱半、石门、镇区三大食用菌基地共出菇300万筒,种植金银花1200亩。城镇建设方面,按照“一轴两翼”、“十字走廊”的城镇规划建设格局,坚持扩容与提质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城建方针,通过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了工贸、农贸大市场,吸纳了大量农民、商人进城经商置业,目前,镇区面积扩大到了3平方公里,安平在周边地区的中心城镇地位日趋凸现。金都大酒店的建成,金三角宾馆的奠基,自来水厂的改造,地下网管理规划和“好又多”、宏富家电等超市的增设,使该镇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引资任务2.09亿元,招商引资工作在全市排名第23位,输出劳动力8000人次,安置外来务工人员300人,筹集资金800余万元,完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方面,建设了石门生态小康示范村,培育了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冠军米业公司,建设了烤烟、生猪、优质米、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工业化方面,走以民营加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路子,初步形成了以家俱和建筑用材为主的木材加工业,以米制品、坛子鱼、豆制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冶炼、制鞋、制纸为主的轻化加工业。民营经济占据该镇经济的重要地位,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招商公司养牛排名和寻求贵州省经济发展报告。(内容最好齐全)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