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养牛专家排名表最新,吴义明从“养牛大王”变身为“苜蓿专家”是怎么做的

知名养牛专家排名表最新,吴义明从“养牛大王”变身为“苜蓿专家”是怎么做的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知名养牛专家排名表最新,以及吴义明从“养牛大王”变身为“苜蓿专家”是怎么做的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吴义明从“养牛大王”变身为“苜蓿专家”是怎么做的

吴义明从“养牛大王”变身为“苜蓿专家”是怎么做的

现如今农业和养殖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说起养殖业就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吴义明,他从一开始的养牛大王起家,到后来摇身一变成为了苜蓿专家,在他的创业过程中,对养殖业和农业究竟有多少了解呢?以及吴义明从养牛大王变身成苜蓿专家究竟是怎么做的?下面小编就来仔细讲解。

实际上吴义明能够接触到苜蓿专家,还是得益于他在从事养牛职业过程中了解到了苜蓿,因为吴义明在养牛的过程中,首先饲料变成了自己一大头疼的事儿,好多饲料里面添加了化学成分或者激素。但吴义明对于自己的奶牛养殖有着明确的目标,是以天然养殖为主,想用优良的饲料,来给予养牛最大的营养和最放心的饲料。

一番探查下来,吴义明发现苜蓿不仅价格高昂,而且很有可能里面有残留的农药,所以在经过调查之后,吴义明决定自己从养牛大王要变成苜蓿专家。因为自己种植的苜蓿使用起来肯定是比较放心的,再者,如果通过自己种植苜蓿,以及自己为奶牛提供优质的饲料,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降低自己的成本。

之后,吴义明先是拿出了将近100亩的土地来做养殖苜蓿测试,这位身在宁夏土生土长的汉子,不顾风沙的阻拦,带领着自己相关的技术人员一心扑在这100多亩土地上。从一开始的选种以及到后面苜蓿的培育,都是吴义明通过自己在全国各地学习来的知识,来一步步测试和实验。在施肥的阶段,吴义明更是一心扑到实验室里,不过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吴义明成功的养殖出了属于自己的苜蓿,包括他的养牛场的奶牛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中国乳业谁是真正的老大

中国乳业谁是真正的老大

伊利

奥组委为什么选择伊利?

一、奥运会不仅是当今世界最顶级的体育盛会,更是一场盛大的综合性的文化盛宴,它把世界上最高境界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具体的赛事当中,体现着卓越和成功。对主办者来说,奥运会即使一个巨大的荣誉,更是一次世界级标准的检阅,卓越的组织能力、世界级的质量标准时刻考验着奥运会的组织者。奥运会的合作伙伴和赞助商,是由国际奥委会选择的,在产品和服务方面,以国际化的最高标准来衡量,能够成为奥运会赞助商的都是行业的领袖企业,是制定和主导行业标准的企业,是有充分保障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是最有实力提供安全、健康产品和优质服务的企业。

二、伊利集团是中国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连续三年稳居行业第一,仅2005年1-9月,主营业务收入就突破90亿元,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一个突破百亿元大关的乳品企业,其品牌价值连续两年蝉联乳品乃至于食品行业第一名,比同业第二名高出50多亿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伊利的成就是靠自身的艰苦努力干出来的,是市场验证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通过其他手段人为制造出来的,稳健基础上的快速发展是伊利的风格,踏踏实实做事是伊利人的内在品质,这些铸就了伊利行业龙头的地位。

三、牛奶是最接近天然的食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青少年饮用牛奶作为强制性的规定,许多国家提倡"终生喝奶",作为提高和保持国民身体素质的一项具体政策予以推广。任何一种食品都没有获得如此的待遇。这是因为,牛奶在食品当中营养最丰富、最均衡、最易于被人体吸收、对发育和保持健康作用最大,同时,老少皆宜。专家们一致认为牛奶是最接近天然的食品。是与奥运会"绿色奥运"理念最接近的食品。伊利是国内最大的乳制品制造商,选择伊利就选择了天然。

四、伊利集团拥有最大和最优质的奶源。伊利集团根据国内养殖业的发展状况,最早在业内投资建设奶源基地,以国际上的标准控制和保障奶源质量。多年来,伊利集团累计共滚动发放养牛贷款8亿多元,支付奶款100多亿元,建设牧场园区16个,现代化挤奶站1000多座,直接控制奶牛数量近百万头。规模化的奶源基地和优质的奶源,为伊利集团的发展插上了坚硬的翅膀,也为伊利集团服务2008北京奥运会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

五、伊利集团在业内装备水平最高。伊利集团在乳品行业率先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创造性地开发出适合于中国人口味和消费习惯的产品,从而拉动了整个国内乳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伊利集团始终坚持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不断提高自身的装备水平,始终为消费者提供最安全、最富有营养的产品。"奉献精良品质,共创美好生活"是伊利不懈的追求。

六、伊利集团拥有世界一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伊利集团在业内最早进行ISO9000体系认证,并在以后先后通过了HACCP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国家免检产品认证、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和QS认证,在质量管理方面强调"质量零缺陷"。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加上严格而完善的质量管理,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多年来,伊利集团没有发生过任何严重的质量和安全事故。安全和品质已经成为伊利的代名词。

七、伊利集团是技术保障最有条件的企业。伊利集团拥有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庞大的技术人员队伍和国内唯一的省级研究院,研发实力国内领先,通过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将对公司产品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可靠的保证。

八、伊利集团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公司。伊利集团的发展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特别是液态奶成为集团的主要业务之后,不仅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增长,潘刚也由此成为"国内液态奶第一人"。近年,虽然行业利润率下滑,公司税赋相比较而言依然较重,但在潘刚的带领下,伊利集团连续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业绩,今年1-9月份销售收入突破9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毫无悬念地成为业内第一家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公司。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局面,使伊利能够在今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保持快速的增长,发展潜力巨大,从而能够为奥运会的正常举办提供长期的支持。

九、伊利集团的团队有能力继续引领行业前进。作为"中国液态奶第一人"的潘刚,是中国乳品行业最年轻的领袖,国内第一个百亿企业的掌舵人,在乳品行业十几年,不仅十分熟悉乳品行业,而且有着多年执掌大型综合企业的管理经验,有着很强的市场驾驭能力和把握大局的能力,对市场走向的判断和认识,脉络清晰,高屋建瓴。稳健、谦逊、平和,凸显了作为行业领袖的气质和魄力。他所带领的团队,既年轻,又有文化,是一个知识型的团队,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团队、诚信、效率、服务、创新的意识,代表了中国乳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队伍。这支队伍完全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并引领中国乳业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乳品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是国家520家重点工业企业和国家八部委首批确定的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

伊利集团下设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和原奶五大事业部,所属企业八十多个,生产的具有清真特色的"伊利"牌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粉、无菌奶、酸奶等39类产品600多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伊利雪糕、冰淇淋连续十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伊利超高温灭菌奶从2000年起产销量连续稳居全国第一;伊利奶粉、奶茶粉产销量一直稳居全国前三位,2005年上第二季度起成为行业第一。

2004年,伊利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35亿元,比上年增长38.67%;资产总额达到48.5亿元,利润总额3.79亿元,净利润2.39亿元;实现每股收益0.61元。

进入2005年,面对乳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激烈的格局,伊利集团继续立足乳业,大力整合资源,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公司继续呈现快速的增长势头。2005年上半年,伊利股份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6.59亿元,同比增长30.29%,位居行业第一;实现主营业务利润16.83亿元,同比增长25.13%;实现利润总额2.79亿元,同比增长12.45%;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11.48%,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业绩。

伊利集团拥有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大草原、黑龙江杜尔伯特大草原,保证了伊利产品的天然品质。伊利率先实行"公司+农户"的方法,建立"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优质优价、全面服务"的经营模式,从而保证了优质充足的奶源。截至目前,伊利集团先后为奶源基地累计投入8亿多元,建设标准化奶站、奶牛小区,使奶源基地建设与管理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伊利集团从2003年全面启动现代化的牧场园区前期示范工程建设项目,这个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奶牛的养殖规模和品质,由现在的大群体小规模向小群体大规模转变,走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的奶牛养殖道路,建立更加稳固的高质高产奶源基地,从而为中国乳业的奶牛养殖、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开创了全新的模式。

优质的产品,不光要有优质的奶源,更要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研发体系。1999年以来,伊利集团先后投资8个多亿,全面启动乳业技术改造工程:投资2.6亿元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超高温灭菌奶生产基地,全套引进了当前世界先进水平德国GEA牛奶无菌加工设备,瑞典利乐超高温灭菌奶包装线,全部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投资1.5亿元在黑龙江杜尔伯特县新建目前亚洲地区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高档奶粉生产基地;集团研发中心和四个事业部技术中心等二级研发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伊利拥有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优质的奶源、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二级研发体系是伊利产品质量最坚实的保证。

伊利集团公司不仅自身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奶源基地的建设带动了上百万农民脱贫致富,企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几十万个就业岗位,累计向政府上缴税金20多亿元,向政府提供奶牛养殖风险基金几千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各地方经济的腾飞,受到社会的广泛称赞。

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伊利集团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托管等方式先后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黑龙江、河北、陕西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

2005年7月28日,伊利集团在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生产基地在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建成投产,新工业园区引进国际一流的设备和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各类奶制品,自动化和先进程度堪称亚洲之最。此园区的建设会为伊利进入世界乳业20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天的伊利集团,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提出"用全球的资源,做中国的市场",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效率、团队合作、创新、忠诚/诚信、服务"作为自己核心的企业文化,以不断创新、追求人类健康生活为己任,力争在2012年进入世界乳业20强,并实现销售收入与自由现金流的动态平衡,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

以下是伊利2004年和2005年主要荣誉前几年的不再累述

2004年:

2004年1月,"伊利"牌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超高温无菌奶系列饮品被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认定为"中国消费者放心购物质量可信产品。

2004年2月,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各大商场、连锁超市、电器专卖店等的商品销售情况的检测统计资料显示,伊利集团生产的"伊利液态奶"名列中国液态奶类商品2003年度国内市场销售第一位

2004年3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2004年第15号),公布了第十批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伊利集团技术中心榜上有名。

2004年4月,在深圳举行的"中国经营报竞争力论坛"发表的一份中国市场优势企业品牌人气指数调查报告显示,青岛海尔所拥有的"海尔"品牌和内蒙古伊利集团的"伊利"品牌分别以第一和第七的名次跻身品牌人气指数前十名,而排在前十位的其他品牌均是国外知名品牌。

2004年4月,"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伊利集团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是全自治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乳品企业。

2004年4月,伊利集团在国家劳动保障部与全国工商联联合开展的"全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表彰活动"中,被评为"全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

2004年4月,伊利集团再次夺得内蒙古自治区食品企业纳税大户桂冠,列全区所有企业中纳税排名第七位,较上一年度又提高了三位。

2004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了(国知发管字[2004]12号)第二批"全国企事业专利工作试点单位"的名单,伊利集团成为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乳制品企业。

2004年4月,伊利集团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区全区'发展与创新优秀企业'和'创业企业家'双优奖励。

2004年6月,上海冷饮市场高层研讨会,"伊利千雪物语"和"伊利真棒尊巧"冰淇淋评为"2004年度十大值得品尝的冷饮新品"。

2004年6月,伊利集团连续第六届入选"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力上市公司50强"。

2004年6月,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中,伊利以127.87亿元的品牌价值列38位,位居中国食品业首位。

2004年8月,经中国消费者协会严格审查,伊利奶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内奶片行业首家被中国消费者协会授予"诚信单位"称号的企业。

2004年8月,伊利集团入选2004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276位。

2004年9月,伊利集团获2004中国上市公司10大行业企业竞争力10强称号

2004年9月,伊利集团荣获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年度十强企业称号。

2004年9月,伊利集团荣列2003年中国最大500家大企业集团之列。

2004年10月,伊利集团以乳品行业首席的身份,跻身2004年《中国1000大制造商》,名列第179位,国内乳品行业中排名第一。

2004年10月,伊利集团再次荣获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004年11月,伊利集团以62.99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全区企业四强。

2004年11月,伊利集团入选2004中国上市公司竞争力百强排行榜,排名第80位。

2004年11月,伊利股份荣获"2004中国证券市场年度成长奖"。

2004年11月,伊利集团荣获呼和浩特市"纳税状元企业"称号。

2005年:

2005年1月,"伊利"品牌荣获"中国乳制品十大影响力品牌"称号。

2005年3月,在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市场销量领先品牌信息发布会上,伊利集团荣获液态奶销售额第一的桂冠,并荣获了"领先品牌"称号。

2005年3月,经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对食品工业企业进行综合实力评价,伊利集团荣列"2004年度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

2005年4月,"伊利"成为"2005CCTV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并在同步进行的消费者调查中,得票率遥遥领先于食品业所有其它品牌,稳居食品业第一品牌。

2005年8月,伊利集团连续第七届入选"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力上市公司50强"。

2005年8月,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中,伊利以136.12亿元的品牌价值列第41位,继续位居中国食品业首位。

急求急求!!!

急求急求!!!

乳制品--冰火两重天

中国乳业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锤炼,中国乳业已由一个“弱质产业”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中国也由一个“贫奶”国家进入了世界乳业大国行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程度也随这加深。当我们走进超市,乳制品的货柜琳琅满目,花色品种齐全。乳制品已成为继粮食、肉类、水产之后的人民生活必须的食品。13亿人口庞大的消费基数,为中国乳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应邀出席中国乳品工业协会成立十周年大会的法国参赞多美尼克·吉岗称赞说:“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乳业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已进入世界‘乳业大国俱乐部’,并正在吸引世界的目光。”

一、行业综述

1.行业概况

2003~2004年全国的整体销售额是呈继续增长趋势(图1),非食品的销售额与2002~2003年度相比增长速度减缓,食品/饮料是大幅增长,由4%上升到了11%。

图1全国食品和非食品销售额增长率

随着奶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奶牛产奶量也有所增长。2005年一季度,中国牛奶产量同比增幅超过25%;但是,与此相比牛奶的价格增幅不大,仅为3.3%。

由图2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奶类消费与世界的差距。亚洲人均年消费乳制品40公斤,世界人均100公斤,发展中国家人均牛奶消费也达30公斤,发达国家人均200公斤,而中国只有19公斤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约为中国台湾及日本的五分之一,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这与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以及对牛奶的认识有关。不过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乳制品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2乳制品年消费量的比较

近几年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在过去的十年间是中国乳制品工业新建、扩建、技术改造项目最多的十年,大中型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代表着中国乳制品工业主流力量的大型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8~2004年的增长率均超过20%。

2004年乳制品的产量为2368万吨,其增长率为25%,比十年前增长了2.5倍,人均奶类占有量达18.2公斤,乳制品产量达949万吨,比十年前增长了8.0倍,其中液态奶产量增长了14.4倍;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663亿元,比十年前增长了7.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124.7元,比十年前增长了3.0倍。2005年全年人均消费液态奶制品18.79公斤,奶粉0.51公斤,酸奶2.90公斤。奶粉消费量比去年下降7.8%,液态奶和酸奶均比去年有小幅增长,其中液态奶制品增长1.2%,酸奶消费增长12.7%。可以预测今后5-10年内,中国乳及乳制品的发展速度将在10%以上。预测2015年,中国人均奶类产量将由2000年的8.5公斤发展到30公斤,增长2.5倍。表1中列出了2002~2004年间乳制品行业发展的情况。

表12002-2004年乳制品行业发展情况

20022003同比增长2004同比增长

销售收入(亿元)35547834.8%66338.6%

液态奶制品产量(万吨)36458360.0%80638.3%

干乳制品产量(万吨)10614133.3%1421.0%

利润总额(亿元)243027.5%3412.3%

利润率6.66%6.29%-5.6%5.10%-18.9%

2005年,中国乳业市场整体上虽然能够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和价格战烽火连绵的双重夹击之下,乳业板块的多家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滑,其盈利水平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图3反映了2002~2004年全国食品品类平均价格走势,全国食品一半的品类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地下跌之势,所有品类内只有婴儿奶粉的价格明显大幅上扬,酸奶产品的价格近两年来的价格是持续下跌,2003~2004间在所有品类中跌幅最大。

乳制品工业在食品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法国为21.9%,德国为19.1%,美国为12.4%。中国乳业发展的起步比较晚,例如2003年乳制品工业总产值为521.8亿元(当年价),约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4%,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发展潜力很大。按照近年来的发展态势,中国乳制品工业正如旭日东升,只要政策措施得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与之相关的产业,如包装业、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业、零售商业及科学技术等社会化服务业都将随之兴旺发达起来,从而为城乡人民增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这对于提高民族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5年乳制品行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同比增长25%,但利润增长幅度落后于收入增长。一是反映出由于供求增速不平衡、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大企业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没有发挥。二是中小城市消费市场并未完全启动。如今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工厂的日加工液态奶的能力是1500吨,技术装备是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略有增长,消费增长幅度远低于生产增长。2005年,京津沪渝等大城市居民奶类消费量已超过30公斤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目前的数据看,占人口比例21%的省会以上的大城市占乳品消费量的54%,因此占人口比例79%的地级城市及乡镇、农村市场乳品需求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一、二级市场的挖潜及向三、四级城市及乡镇和农村市场的拓展将成为乳制品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2.中国乳制品行业特征

(1)北奶南调

由于中国传统上奶源带局限于北部的内蒙和黑龙江等农牧大省,因此在乳制品工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南方地区饮奶量大幅度上升时,整体上看属于北奶南调,北方的乳制品源源不断输入南方市场。伊利蒙牛正是利用北方的资源和价格优势开拓了全国的市场。南方的产奶高峰期在冬季,夏季的销售高峰生奶短缺,而且北部的产奶高峰期在夏季正好与牛奶的销售高峰季节吻合。

(2)城乡乳制品消费差距大

2000年以来,城市乳品消费量一直占据着国内乳品市场80%以上的份额,农村消费的绝对数量仍然很低,2004年人均乳品消费量仅为3.62公斤,仅为同期城市居民的14%,但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超高温无菌包装牛奶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民人均乳品消费的缓慢提升,我们预计这一比例将继续攀升。

(3)中小企业多

乳业虽然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各大乳业伊利、蒙牛、光明跑马圈地的结果是大幅压缩了各地乳制品公司的利润,但市场仍然没有充分整合,三家公司的液态奶市场占有率总和已经接近50%。中国乳品企业仍然有15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359家,上亿元的企业仅有12家,绝大多数是中小乳品企业,他们的生产规模较小,日处理液态奶量在50吨以下。很多地方中小企业依靠新鲜类产品和控制奶源与外来的乳业巨头顽强对抗,这种情况与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保护也有部分关系。

3.行业发展瓶颈

从1998年开始到2004年,奶牛存栏每年以16.4%的速度增长,奶类总产量每年以超过20%的增长速度增长,在国民经济产业里头算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个产业。但应该说虽然在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由于产业本身积累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新的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问题也很突出,特别是在当前奶业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情况下。

(1)消费增长放缓,利润水平降低

尽管产量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乳制行业的瓶颈已日趋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级城市消费需求日趋饱和,由于渠道建设、消费理念等原因,乡镇和农村市场尚未真正启动,从而形成了供求比例失调的局面。另外,随着近年来原材料及运输成本的不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各企业利润率已下探至2%~5%区间,行业内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龙头乳品企业在消费终端仍将实行价格战,利润空间压缩将促使企业经营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并购现象增加,生产集中度提高。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如利润丰厚的酸乳、果乳、功能性乳品将成为未来市场上的热点。二、三级城市将成为乳品企业拓展的重点;与此同时,拥有70%人口的乡镇和农村市场将成为企业实现飞跃的重要台阶。

(2)干乳制品的进口量大

2000~2004年干乳制品进口量每年以14.3%的速度增长。2004干乳制品的进口量达到34.3万吨,其中奶粉从2000年以来到2004年以18.8%的年递增率增长,去年奶粉的进口量绝对数已经达到14.5万吨。奶油年递增率41.5%,奶酪年增长率38.5%,炼乳年增长率14.7%,干乳制品进口量已经占国内生产总量四分之一,奶粉进口量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量五分之一。

在发达国家,牛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中国奶类产值仅占畜牧业产值的10%左右,约为农业产值的3%。奶业是比较保守的,也是比较封闭的产业。全世界都靠关税保护自己国家的民族奶业,美国和加拿大为150%,欧盟达到200%,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奶制品才10%到15%,而且现在中国正在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谈判双边自由贸易区,这两个国家是奶粉和干乳制品出口量比较大的国家,如果双边自由贸易区实施以后,关税还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现在一些农牧区出现了一些卖牛、卖奶难、甚至杀牛的现象,有各种因素,但是乳制品进口量的快速递增不能说不对我们国家的民族奶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今年出台了国办24号文件“禁鲜令”,以保护奶牛养殖业的利益,保护农牧民养奶牛的积极性。

(3)奶源不足

中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奶牛饲养量比较低的地区,盲目发展奶牛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资源、技术和市场加工等等方面的条件不具备、不配套,农户养了奶牛、产了牛奶卖不出去,企业收购液态奶后又出现产品卖不掉,牛奶腐败、变质等问题时有发生。只有大中型企业由机械集中挤奶和饲养小区生产的能够控制原料乳质量。在乳业生产上,中国良种奶牛严重不足。2004年中国存栏奶牛总数993万头,其中真正的良种荷斯坦奶牛大概是450万头,剩下都是改良牛。荷斯坦牛的单头年产奶量约为5万吨,改良牛的单头年产奶量只有荷斯坦牛的一半,约为2~3万吨。

表22005年1~8月进出口种牛产销国(地区)量值表

商品名称进口累计量出口累计量

产销国数量(头)金额(美元)数量(头)金额(美元)

朝鲜--403,850

澳大利亚30,35547,305,369--

新西兰14,06919,505,845--

总计44,42466,811,214403,850

表2的数据显示在2005前8个月内进口的奶牛数量为四万多头,而进口的只有三千多头。奶牛资源不足,单产水平低长期以来是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业内专家纷纷指出,中国奶业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国奶牛业若要达到快速发展,应在加快良种奶牛群的遗传改良速度的同时,必须打破常规,尽快应用国内外近几年取得的奶牛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和良种公牛精子分离的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以期达到奶牛群从数量和质量上同时提高的目的。

(3)乳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中国乳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加工能力低。一半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日处理液态奶能力都在20吨以下。国外的乳品企业是高度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从奶牛的饲养到乳品的加工,市场的营销等等全部是采取一体化,大部分企业都是股份制。中国目前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共担风险,利益均分的产业化的链条。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低是中国乳品企业发展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4)中国乳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第三方的质量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

现在制定原料奶的标准非常低,目前中国的一级奶标准,在多数国家都判定为不能作为液态奶的原料。为此,2005年中国先后出台了“禁鲜令”以及要求在标签上标注复原奶的命令,为中国乳制品质量和竞争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乳制品市场

1.细分行业状况

乳制品主要分为液态奶、酸奶、奶粉、冰淇淋、干酪、黄油等品类。1996年开始的乳业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城镇市场高速增长所带动,目前在城镇消费市场增长缓慢的环境下,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启动之前,中国乳品行业,将在阵痛中艰难转型,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将加大,第一梯队乳品企业在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地区和产品上巩固成绩,第二梯队品牌扩大战绩成为全国性品牌很难,中小型企业继续深化差异化经营。

表3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和消费金额

人均消费乳及乳制品液态奶奶粉酸奶其他乳制品

消费量(kg)消费金额(元)消费量(kg)消费金额(元)消费量(kg)消费金额(元)消费量(kg)消费金额(元)消费量(kg)消费金额(元)

2003年25.0124.718.5779.40.5518.42.5714.92.8012.1

2004年25.3132.418.7983.00.5119.02.917.43.113.0

同比增长1.2%6.1%1.2%4.6%-7.8%3.2%12.7%16.9%10.7%7.8%

从表3可知,城镇的乳制品消费已经趋稳,液态奶制品的消费占主导地位高达75%,但酸奶制品仍在增长,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而奶粉的消费量在下降。

表4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消费

价格额(元/公斤)乳及乳制品液态奶奶粉酸奶其他乳制品

2003年4.994.2733.215.794.31

2004年5.234.4237.186.004.20

同比增长(%)4.9%3.3%11.9%3.7%-2.6%

图3反映了全国食品品类的价格走势,表4的数据说明了城镇的乳制品消费每公斤的单价在上升,说明乳制品消费的层次在提高,而奶粉的价格增长达到11.9%,说明高档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普通奶粉将难以找到市场,今后的奶粉市场将以婴儿粉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2001年为6.3%,2002年为6.8%,2003年为6.1%,2004年为5.4%,2004年销售收入前十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4.9%。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图4)。

图4.2001~2004年的销售利润率

2.品类发展

(1)液态奶

1995年,干乳制品产量同液态奶产量的比例为1:1;到2004年已接近1:5.6的比例。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液态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6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绝对主力。液态奶的结构自1995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超高温灭菌乳逐渐成为了竞争的热点。1998年以前中国的液态奶基本上是巴氏杀菌乳的天下,由于巴氏杀菌乳的保质期短(2~10天)并且对冷链要求高的因素,其运输半径不超过300公里,从客观条件上限制了乳业的大规模发展。而超高温灭菌乳具有在常温环境下长达半年的保质期。

十年前,液态奶生产主要是在大中城市,以巴氏杀菌乳为主。自80年代开始引进超高温灭菌乳(UHT乳)生产技术,1997年后,灭菌乳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伊利开始利用内蒙的丰厚资源和低廉的价格通过利乐枕产品开始了迈向乳业第一品牌的征程,而蒙牛则使用保质期为45天的利乐枕对大中城市的冷藏巴氏杀菌乳产品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以1999年和2004年为例,1999年,超高温灭菌乳与巴氏杀菌乳占液态奶的比例分别为21.1%和59.9%,到2004年已变成66.7%和18.1%(图7)。在这6年间,灭菌乳和杀菌乳的比重发生了转换,现在超高温灭菌乳在乳制品生产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超高温灭菌乳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乳制品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推动中国乳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扩大了液态奶消费区域,使更多没有冷链条件的城镇农村能够喝上低成本的液态奶。

图7液态奶品类的变化

(2)酸奶

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酸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增长新秀,2004年酸奶产品以38%的增长速度在所有快速消费品中拿下了增长速度第一的桂冠,酸奶2003年上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的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风味奶为14%,白奶为24%,总体来看,酸奶的发展速度高于液态奶奶,这反映了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应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力,确立明确的市场和产品线战略。而且由于UHT酸奶饮品领域的激烈竞争利润下滑,导致原本地域性很强的保鲜酸奶逐渐成本竞争热点。

(3)奶粉

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奶粉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4%左右,在过去的十年当中,以加糖奶粉为主的奶粉产品结构已得到了彻底改变。2004年,全国奶粉产量约142万吨,其比例(图8)约为全脂奶粉20.7%;加糖奶粉13.6%;脱脂奶粉3.0%;婴幼儿奶粉37.7%;其它奶粉25.2%(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可以看出,中国奶粉类产品的结构己发生了很大变化,全脂加糖奶粉当家的现象已得到了改变,适合不同人群营养需要的配方奶粉已超过总产量的60%。

其它包括: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

图82004年奶粉产量分布

(4)冰冰淇淋

2005年中低端市场的争夺战尤为激烈。伊利和蒙牛分别以市场占有率15%和13%名列去年冷饮市场的冠亚军。在市场领先地位不断变化的背后,是整个冷饮行业的不断壮大和重新洗牌。2005年中国的冰淇淋年销售额已达到260亿元左右,而在十年间,国内冷饮也从零散经营的3000多个小品牌的纷争变为十余家冷饮巨头间的实力抗衡。以往中低端市场主要是国内品牌之间的竞争,而今年像和路雪、雀巢等以往走高端路线的外资品牌也改变产品策略,大举进军“一元市场”。价格策略也由零售价2—3元向1—1.5元转变。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和路雪与雀巢、伊利与蒙牛已经形成了品牌产品的第一阵营,其它品牌企业和中小规模冰淇淋企业在经历贴牌检验后将进一步拉开与第一阵营的差距,但这四家巨头谁将坐稳中国冰淇淋市场的第一把交椅还有待一段时间的市场考验。

3.行业龙头企业

1995年,全国十大企业乳制品产量5.6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10.6%;产值仅10,4亿元,占全国乳制品工业总产值的13.3%。到2004年,乳业前十大企业产量469.5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49.5%;乳制品工业总产值376.8亿元,占全国的56.8%。2004年乳业的液态奶销售的排行中,十大品牌依次为:伊利、蒙牛、光明、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均瑶、娃哈哈、旺仔,合计市场份额为74.62%,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就已经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已经形成三大阵营,并将通过激烈的竞争进行洗牌。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形成第一阵营,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伊利则以22.05%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等企业形成第二阵营,正在迅速向全国发展,但短期内难以形成对第一阵营的有力挑战。其余1000多家中小企业形成第三阵营,正在面临着前两大阵营的强力冲击。

l伊利

1993年伊利股份建立伊利冷冻食品公司,冰淇淋产品连续九年全国销量第一。1999年开始开发超高温液态奶产品,2003年全国销量第一,奶粉市场份额排名第四。2004年伊利销售额达到87.35亿元,通过利乐砖的推广获取了22.05%的液态奶市场份额,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伊利股份的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战略取得巨大成功。在全国拥有20多家工厂,通过深度分销扎扎实实地销售模式,在全国建立起牢不可撼的领先模式,即使04年底的高管事件也未能影响其业绩的高速成长。

l蒙牛

蒙牛集团创立1999年,作为乳业的后起之秀,“蒙牛”以出色的营销手段与伊利在全国全产品全渠道展开了全面竞争实现了快速增长,以利乐枕和冰激淋产品为主。利乐枕产品销售全国排名第一。六年中,蒙牛销售收入从1999年的0.37亿元飙升至2004年的72.14亿元,连续四年增长率超过100%!冰淇淋产品和液态奶销售均为全国第2位,综合实力排名第二。

l光明

前身是上海市牛奶公司,以生产保鲜产品为主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的销售均排名第一,2004年销售额达到67.86亿元,综合实力排名第三。在全国各地有二十多家工厂,产品销售以华东为主,构建了强大的生产、储运和销售网络,送奶上门超过100万户。

目前乳制品市场竞争的趋势是:由产品竞争扩展到资源的竞争、从产品经营转向资本运营、宏观联合,微观竞争。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化发展。

三、发展趋势

中国乳业历经了十五年的高速增长,已经从区域竞争走到全国竞争,从保液态奶的竞争走到超高温灭菌乳的竞争,从液态奶的竞争走向酸奶的竞争,各种竞争交织在一起为中国乳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5年是乳制品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一年,乳品企业通过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在奶源建设和消费者终端服务上纷纷加大力度。2005年,中国奶业生产形势良好,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但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大型企业的盈利水平同小企业并没有明显差距,2005年8月份起中国乳业挑起了新的一轮价格大战,中国乳业将由于连续激烈的竞争利润持续下降,中小企业的出局的速度势必将加快,全国乳业通过整合兼并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乳品企业集团,行业的集中度逐年提高。乳品加工业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是当前中国乳业发展的一大特点,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乳品厂大约有1500多家。

1.乳品消费量持续高速增长

1997年以来,中国居民乳品消费量迅速增长,增长率逐年提高,2003年达到了30%以上的历史高点后,2004年的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但仍处于23%左右的较高水平。2005年预计增长率为25%。从消费量的构成来看,虽然1995年以来净进口的平均增速为21.27%,超过了国内原奶产量平均16%的增长速度,但其波动较大,且在消费总量中占比变化不大,1995年以来提高了3个百分点,2004年达到10.11%。国内原奶产量在乳品表观消费总量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二者历年的增速几乎一致。

中国的液体奶、乳饮料、发酵乳人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奶油、干酪的人均水平更低。地区分布不平衡以及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巨大等因素使中国乳品消费市场蕴涵广阔增长空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缩小将促进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同时消费习惯转变、企业销售策略改变将有效地刺激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乳品消费增长。下一轮的增长来自三个方面:对其他饮料的替代。根据AC尼尔森零售研究资料,当前中国消费者在碳酸饮料上的消费最大,牛奶和酸奶上的消费增长迅速,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看,其替代碳酸饮料的空间较大。我们用居民对乳品需求的增长来预测乳制品行业的成长性,2005年到2020年中国乳品市场平均成长性为12.23%,如果分段考虑,2005-2010成长性为16.19%,2010-2020年为9.92%。在乳品支出的内部结构中,城镇居民支出仍占据绝对优势,即使比例逐年下滑,到2020年,所占比例仍将超过73%。

2.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类产品将继续高速发展,并展开全面竞争

过去10年中,资源型乳业主要以超高温灭菌乳为主要竞争武器在全国分疆裂土,但全国的乳业价格大战使得超高温产品的毛利率越来越低,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达到奶比水贱的境地,超高温纯奶类产品已经无利可图,超高温酸奶饮品也已经风行全国。为了进一步扩张伊利和蒙牛在北京已经建立了保鲜液态奶的工厂,蒙牛已经在北京市场上获取了保鲜酸奶的高额占有率。鉴于保鲜酸奶连年25%以上的高增长率、高毛利率以及华东市场光明的垄断地位,2006年伊利和蒙牛都将开始在华东建厂,试图撼动光明乳业在华东地区冷藏霸主的地位。预计在华东的合肥及苏州等地,伊利股份将兴建液态奶、冰淇淋及酸奶项目,投资金额总共超过了3.2亿元。蒙牛乳业将投资2.5亿元兴建一个现代化的万头奶牛养殖牧场,形成和蒙牛液态奶生产线相配套的奶牛养殖规模。两大巨头在华南占领市场在华东试探和营销多年以后,终于在光明的利润区--华东开始砸下重拳,一场乳业巨头在华东的对决将拉开序幕。

3.跨国乳业巨头欲卷土重来

鉴于中国的庞大的人口和巨大的市场,外资从90年代就开始了对中国乳业的投资,雀巢、卡夫、优诺、达能、帕玛拉特、惠氏都在中国建厂并建立销售网络,但只有在奶粉行业雀巢拿下了行业龙头的桂冠,多美兹在婴儿奶粉上一枝独秀,在液态奶的市场上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由于人员和生产成本高,对中国的中低端市场的营销模式适应力较差,无法打开销路,基本上以失败告终,最后选择了退出或与当地乳业合作。虽然前十年外资在第一轮的乳业大战上并不顺利,但采取了更为本地化的策略,由直接参与竞争转为与国内品牌合资,试图在中国乳业竞争格局基本成形后抓住机会东山再起。目前外资在乳业上主要合作对象为:

时间外资来源发生事项

2003年法国达能持有光明5%的股权,持有娃哈哈50%的股权

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外外资机构注资蒙牛2.9亿元

2004年国际资本蒙牛在香港上市,募集13.74亿港元,约折人民币14.56亿元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持有河北三鹿集团39%的股份

2005台湾统一以10亿元投资,并认购50%的股权,进入东北完达山

阿拉福兹持有蒙牛奶粉业务的49%股份,合资的奶粉公司总投资达5.4亿人民币,注册资本为1.8亿元

达能增持光明乳业股份达到9.7%的股权

在全国乳业巨头中,只有伊利公司对外资的引入量不大,仅是2005年与世界最大食品企业之一的芬兰维利奥(Valio)公司签约,买断其5年内全球著名益生菌LGG中国独家使用权。

四、热点话题—乳品行业的诚信危机

2004年6月阜阳的小企业牛奶喝出“大头娃”;5月底开始雀巢婴儿奶粉接连被国家质检单位查出碘超标;2005年6月5日,河南电视台播出了光明乳业郑州子公司将过期奶回炉并用于销售的消息。6月7日,光明对媒体否认加工过期奶。尽管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尚未发现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从市场上回收牛奶再利用生产”的现象,但却存在“用库存产品在保质

知名养牛专家排名表最新和吴义明从“养牛大王”变身为“苜蓿专家”是怎么做的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