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如何养牛羊 养牛技术青饲料如何储存有什么好的办法

立秋之后如何养牛羊 养牛技术青饲料如何储存有什么好的办法

其实立秋之后如何养牛羊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养牛技术青饲料如何储存有什么好的办法,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立秋之后如何养牛羊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过年习俗

过年习俗

各地各民族春节习俗

一..藏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二..彝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有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殁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一般都欢度三天,头一天阖家欢聚,吃酒祝贺。人们把牲畜肉煮熟后切成坨坨,祭祀神灵和祖先,然后用来下酒。晚上燃火把四处照燎,一般持续三个晚上。人们情绪十分热烈。人们以村寨为单位,高举火把绕着村寨和田地照燎,犹如千条火龙腾飞。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节进入高潮,整个凉山沸腾了。小伙子穿上民族盛装,缠着有英雄结的头帕;妇女们穿着百褶裙,聚集在广阔的草坝上,进行各种传统的体育竞赛。小伙子们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妇女们则唱歌、跳舞,弹口弦琴。

有的地区,节日期间要打猪打羊祭神;有的地区要宰一只狗到田边地头祭“田公地母”。人们认为火把可以驱鬼除邪,所以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去照燎,边走边在火上撒松香,人们称之为“送祟”。无疑,这是古老的火崇拜观念的遗迹。

火把节期间,最热闹的地方要算斗牛场了。斗牛不仅是一种文娱活动,也是选择良种牛的好方式,对农业、畜牧业生产很有积极意义。比赛中谁的牛获胜,意味着该养牛青年是个勤劳的畜牧能手,也往往是姑娘们选择配偶的好对象。摔跤是火把节中另一项吸引观众的活动。两人摔跤,万众聚来,亲朋好友,都来助威。赛前赛后,围观的姑娘弹着口弦琴,小伙子弹着月琴,表示爱慕之情。

“选美”活动则独具风采。“选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任裁判。裁判宣布“选美”开始后,参加竞选的彝族姑娘就围成圆圈,后者拉着前者手中的花帕,边走边唱优美动人的民歌。这里围观的小伙子最多,也最慷慨。小伙子们觉得哪位姑娘最健美,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交给裁判,请裁判代为转交给那位姑娘。哪位姑娘收到的礼物最多,裁判就宣布她当选为美女。当选为美女的姑娘背着许多礼物,脸上带着红霞走出会场的时候,亲朋好友都围拢来表示祝贺;小伙子们更是围在姑娘的前后,叮叮咚咚地拨弹月琴,表述自己的心声。

第四天,由少数人将火把的灰渣扫起来,用酒肉祭祀,以祈吉祥。

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七.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大年初一清晨,接财神的爆竹唤醒了黎明。街坊邻里、朋友、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恭祝新年好。春节是人们增进感情,巩固友谊的好时机,人们互相拜年,寓情于乐,回顾过去,憧憬未来,情浓意浓。

街头巷尾,一队队拜年的瑞狮边舞边行,十分活跃,许多孩子尾随狮子队去看狮子拜年的热闹。当狮子队走到一家商店门前,主人便点响鞭炮迎接,狮子在门前向主人行拜大礼,领队也走上前向主人拱手作揖致新年祝福。狮子富有人情味的拜年礼、领队致的吉祥辞使主人心花怒放,商店也会生意兴隆。这时,狮子在鞭炮声中起舞,舞出一身瑞气,舞出一身雄风。它那喜气洋洋的大脑袋、宽阔的额头、神气的大眼睛、突起的鼻子、方方的大嘴,金红色的长毛,其形象既威武又憨态,逗人喜爱。只见狮子刚健而勇猛,出洞、过桥,在抬头乱云飞渡,低头"万丈深渊"的桥上奋起神威。此时惊狮鼓点如疾风骤雨,惊险而精彩的狮子表演惊心动魄。然后是上下山、饮水吃青、踏星走桩、上云梯,九天揽月等,狮头、狮尾配合默契。舞到酣时,叠罗汉采青,狮子采得青后点头向观众作揖。然后理毛、理项,颇有趣味。鼓声嘎然而止,狮子从九天广寒直落,惊得全场哗然,待定睛看时,狮子却稳稳地落在众罗汉的手中,正在回头望月。这一绝技于无声处摄人心魄,赢得了满场掌声。

狮子拜年是桂林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狮子队都将狮子装扮一新,苦练狮子舞的传统套路。春节一到,狮子抖擞精神舞上街头,到预先约好的人家或商店拜年。狮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闯、凛、吼、踏、蹿等表演得生气勃勃。耍狮的大头和尚、大头娃娃一步三扭,逗狮的猴子猴劲十足,狮于队的锣鼓声,给桂林增添了喜气,带来融融春意。

桂林的狮子拜年还有猴子采春、采高青、吃地青等多种形式。有些狮子队的狮子,能够舞上6米多高的高台,13条板凳叠起的高山,并能在上面运动自如,逗趣逗乐!舞罢,狮子还从从容容地缘凳而下,神态依然那么自然。当然,吃地青的狮子与采高青的狮子相比,其技巧略低一筹。主人把封包和青菜放在板凳上,前面还放上一盆水,狮子在"吃青"前要喝水,"吃青"后也要漱口,这些极富动物情趣而又拟人的动作,令人忍俊不止。

狮子拜年,在临桂的一些乡间,还伴以祝福吉祥的狮子歌:狮子头上三点黄,今日拜上贵厅堂,恭喜主家生贵子,五湖四海把名扬。狮子头上三点青,今日拜上贵阿庭,恭喜主家福气好,又添财来又添丁。狮子尾巴一个球,来到你家拜猪牛,恭喜主家猪快大,有吃有穿总不愁。狮子眼迷迷,恭喜主家多福气,有福六畜得兴旺,有鹅有鸭又有狗。

狮子歌唱得美情美意,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年年春节为乡邻祝福助兴,使人们欢乐不已。

不知不觉到了元宵节,这正月十五之夜,桂林城虽没有火树银花的盛景,却是万家灯火。

昔日桂林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起就有龙灯出游。龙灯走街过巷,连游三个晚上,所到之处,家家燃放鞭炮,焚香点烛,祈求龙灯带来吉祥如意。龙灯出游时还有各种笙萧鼓乐,高跷、牌灯、锣鼓棚等一起涌上街头,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龙灯游行队伍,景况十分壮观。节日的夜晚,万家灯火彻夜长明,它和飞舞的龙灯一道把桂林城点缀成一座不夜城。

现在,桂林的元宵夜仍保留着燃灯的习俗。每逢元宵之夜,登高远望万家灯火,令人心旷神恰。闪烁的灯光汇成一条灯的河,犹如天上银河落几间。那灯光或宁静、或流动,闪跃在高大的建筑物上,开放在绿叶丛中,使桂林的夜空灿烂辉煌。此时家家的厅堂、房间,所有的灯都闪闪发亮,阖家坐在灯下吃着桂花糖心元宵、花生芝麻元宵……那甜丝丝、香喷喷的传统食品,使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除夕的火、十五的灯",这是桂林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除夕的火盆红红火火,而这十五的灯呢,想必也与"火"紧密相关,同样是对新年寄予一种希望吧。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三.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六.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十七.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过年的习俗

过年的习俗

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习俗,以下是其中一部分:1.贴春联和福字:春联是对对联的一种,寓意着新年祝福,通常贴在门上;福字通常是红色的,代表好运和幸福,贴在家中各个角落。2.吃团圆饭:即年夜饭,通常是一家人在年三十晚上一起享用,表示家庭的团圆和祝福。3.守夜:在除夕夜守岁迎新,意味着辞旧迎新,欢迎新的一年的到来。4.放鞭炮:传统的庆祝方式,代表着赶走邪恶,迎接好运。5.拜年:意味着拜别旧年,迎接新年,传统上也有向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的习俗。6.红包:在拜年时,长辈通常会给晚辈红包,代表着给予经济支持和祝福。7.清扫大扫除:为了迎接新的一年,需要清扫所有角落,清除旧物,意味着准备好新的开始。8.祭祖:向先祖祈福、讲述家族近年来的重大事件。这些习俗和习俗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和人们之间有所不同,但在传统文化里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养牛技术青饲料如何储存有什么好的办法

养牛技术青饲料如何储存有什么好的办法

养牛必须耗费很多的精饲料,在夏秋季青饲料多的时节精饲料多,能合理供货牛的日常耗费,但一到枯草时节就供货非常艰难了。大家这儿是稻谷主产地,以往养牛全是吃的稻草,每到稻谷收种脱粒机后,大家便将稻草打捆机,随后再挑选一树木将稻草紧紧围绕树一周层层叠起成草堆,这类草堆只需防潮好就能储存到第二年春季后,稻草垛也就变成乡村立秋后与众不同的美景。但如果是存储青饲料,选用这个方式就不行,因青饲料含水量高,稍有处理错误便会烧堆而易腐烂,那样就不可以饲养牲畜了。要想安全性存储青饲料,最先要建一个大的养殖池,在池中先垫上塑料薄膜,随后将稍干的青饲料开展破碎后装进养殖池,填一层夯实一层,

直到铺满养殖池再盖好塑料薄膜密封性,上边还需要加盖蔽阳棚,用于防高温和降雨下渗,那样存放的青饲料微黄食香,适中性好,营养丰富,羊牛十分爱吃。但需要注意的是,刚揭膜后要让放料自然通风栓气一段时间才可以饲养,以防青储饲料内部结构发醇历程中形成的二氧化氮和其他有害物质对羊牛导致食物中毒事件,在饲养精饲料中也可适度洒一些水,以提升伺料中的含水量,有利于羊牛吸收消化。第一个流程便是取出青贮玉米料,在仓库取出青贮料的情况下,一定要从仓库的一边逐渐,依照一定的流程来,自上而下的方法,分层次的取出青贮玉米料,取出青贮料以后,要确保其它的青贮玉米料齐整,这期内一定要防止有土壤掉到了仓库里。取出的青贮玉米料一定是那天的量,这一点就别说了。

取出青贮玉米料以后,立刻就需要封闭式仓库,不许气体和微生物菌种进到到仓库里,假如青贮玉米料和大气了解的时间段太长得话,便会导致青贮玉米料质变长霉,因此一定要立刻封闭式仓库,避免大量的气体进来仓库。第二流程便是给牛喂养这种青贮玉米料,自然,青贮玉米料并不是独立饲养的食材,肯定是得加一些精饲料或是是一些麦草。大伙儿一定要留意,在喂养牛的情况下,一定是一开始喂的量少,之后再一点一点的往上添。并且在喂牛的情况下,可以让在牛在空着肚子的过程中吃一些青贮玉米料,让牛融入一下。这儿有一个必须留意的地区,有一些牛吃青贮玉米料的过程中会轻度的拉肚子,这个是一种状况,如果有大母牛得话,一定要更为的留意,如今也快进到到了春天了,进到春天的情况下,就需要降低青贮玉米料的占比了。

收种要立即,在可消化营养物质生产量最大的阶段收种,一般苞米在乳熟期收种,提前准备青贮玉米机器设备,青贮窖,青贮玉米池,是乡村养牛常见的机器设备,一般建在地下水较为低,不容易渗水的地区,窖池深层以放料上料便捷为宜,原来青储饲料用完后,立即处理整洁,再度应用,快速运输,原材料收种后要立即运到青贮玉米地址。防止时长太长,导致水份挥发和营养成分损害。料长适合,一般将原材料切割成2到3cm的长短。以利于装窖时,踩实、卡紧、排气管。盖草密封性,填装量需高过边沿30cm,防止青贮玉米料下移,周边用木工板围好,2—3天地沉后去除木工板,盖紧一层切短5—10cm,薄厚约20公分的绿草,叠成馒头形状,拍平表层,并在窖的周边挖排污沟,,最开始几日应当特别注意查验,发觉盖土缝隙立即修完。

立夏的节气文化

立夏的节气文化

对今人来说,立夏不过是一个节气,表明春天结束,夏日由此开始而已。可是,我们的先人却把立夏当作一个重要的日子来对待。旧俗立夏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夏节。”立夏的节气文化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立夏的节气文化的资料,仅供参考。

立夏的节气文化

立夏的节气诗一

农时节令到立夏,查补齐全把苗挖。

粮棉作搜索物勤松耪,灭草松土根下扎。

水稻插秧突击搞,季节不容再拖拉。

玉米花生继续种,红麻黄姜和芝麻。

闲散地上种黍稷,南坡北洼栽地瓜。

麦浇开花灌浆水,防治锈病和麦蚜。

苹果梨子早疏果,稀密恰当果子大。

适时防治枣步曲,一般不宜过立夏。

牛驴骡马喂养好,加强防疫常检查,

使役需要讲科学,强弱快慢巧配搭,

小猪要动大猪静,放羊满天星为佳。

静水鲤鱼流水鲶,科学喂养鱼龟虾。

立夏的节气诗二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色冉冉遍天涯。

春争日,夏争时。

立夏麦龇牙,一月就要拔。

一穗两穗,一月入囤。

麦秀风摇,稻秀雨浇。

风扬花,饱塌塌;雨扬花,秕瞎瞎。

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

麦旺四月雨,不如下在三月二十几。

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却怕寸水。

立夏天气凉,麦子收得强。

立夏前后连阴天,又生蜜虫(麦蚜)又生疸(锈病)。

立夏前后天干燥,火龙往往少不了(火龙指红蜘蛛)。

风生火龙雾生疸。

麦拔节,蛾子来,麦怀胎,虫出来(指粘虫)。

小麦开花虫长大,消灭幼虫于立夏。

豌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杈。

立夏大插薯。

清明秫秫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

立夏芝麻小满谷。

立夏的玉米谷雨的谷。

立夏种绿豆。

地头岩头坝窝头,春种芝麻秋打油。

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

立夏前后种络麻。

立夏种麻,七股八杈。

立夏前后,种瓜点豆。

立夏种姜,夏至收“娘”。

立夏栽稻子,小满种芝麻。

四月插秧(早稻)谷满仓,五月插秧一场光。

先栽浅,后栽深,春秧就插三五根。

立夏的节气诗三

早秧七八九,晚秧四五六。

早一把,晚七根,糯稻田里打独身。

立夏三日正锄田。

锄板响,庄稼长。

棉花听着人的脚步长。

要想庄稼好,田间锄草要趁早。

种在犁上,收在锄上。

锄下有水也有火。

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

干锄湿,湿锄干,不干不湿锄个暄。

早锄地暖,深锄不板,多锄旱涝双保险。

头遍锄不好,到老一地草。

春锄深,夏锄浅,秋天锄地似刮脸(指早春作物)。

头遍浅,二遍深,三遍四遍下狠心,五、六、七遍莫伤根。

头遍挖(间苗),二遍抓(深锄),三遍四遍大锄拉(浅快锄)。

头遍开,二遍栽,三遍四遍跑起来。

头遍苗,二遍草,三遍四遍顺垄跑。

头遍高粱,二遍谷,三遍棉花要深锄。

盐碱地,勤中耕,才有季季好收成。

见草锄草工夫到,才能保证收成好。

无雨锄地,有雨补苗。

苗子不全,及早补填。

移苗要保活,必须带泥坨。

一边一铁锨,末后连窝端。

多带老娘土,阴水两把捂。

苗子补严,间定莫慢。

定苗带个篮,蚜株移出田。

节气到立夏,就把小苗挖。

棉花鏊子腿,谷子羊屙屎。麦子下种子隔子,谷子留苗屙屎。

要想吃小米,谷子羊屙屎。

稀留密,密留稀,不稀不密留壮的。

春天恋了苗,秋后收得薄。

草荒荒一时,苗荒荒一季。

苗荒甚于草荒。

草夹苗,不长苗;苗接苗,不长桃。

苗荒苗,不结桃。

留苗过稀,后悔莫及。

苗过稀长草,苗过密易倒。

高粱稠了难通风,秸倒粒瘪减收成。

稠倒高粱稀倒谷。

稠谷稀麦,十有九坏。

稠谷好看,稀谷吃饭。

不稀不稠,才能丰收。

适当密植不误地,一季收成顶两季。

不稀不稠庄稼旺,秋收到来粮满仓。

留苗不长眼,管好也减产。

拣苗如上粪。

谷茎圆,莠茎扁,莠草脆硬,谷叶绵。

谷子根扩杈,莠草杈扩杈。

挖苗不除根,大棵抱小孙。

留苗多少看地力,兼顾品种下霜期,千万不搞一刀齐(棉)。

不密不稀,三千六七。

不密不稀,三千六七,薄地还可五、六、七(千)。

棉花不要多,三千六百棵。棉花定了苗,株间快松挠。

早中耕,地发暖,勤中耕,地不板,深中耕根多苗壮节间短。

狠锄行间,细锄行边,匀搂株间,保墒保暖。

锄头早,僵瓣少。

棉花勤锄草,秋后拾花早。

力量麦子锄头谷。

锄草不论遍,越锄越好看。

护根草,长到老。

垄里有根草,好似毒蛇咬。

丰产不丰产,全靠掏垄眼。

要想虫害少,除尽田边草。

地边锄杂草,病虫都减少。

地湿温低苗病重,深锄勤锄病减轻。

春锄杂草少,夏锄棉苗好,秋锄如拾金,冬穿新棉袄。

不怕苗子小,就怕虫子咬。

苗要好,除虫早。

治虫没有巧,治早治小又治了。

少了不治虫,多了治不净。

小时治不净,大了就有抗药性。

虫子危害细查看,对症下药是关键。

蝼蛄危害呈丝线,金针虫害有孔眼,蛴螬齐茬根茎断。

一看红彤彤,庄稼生火龙(红蜘蛛)

小麦开花,蚂蚱跳打。

旱涝荒蝗紧相连。

先涝后旱,蚂蚱成片。

杈多株矮心皱肿,玉米得了病毒病。

苹果梨子早疏果,密度适当产果多。

三三见九少,二五一十多。

枣步曲,危害大,防治不能过立夏。

种地要三壮:人壮、地壮、牲口壮。

畜是农家宝,全凭饲养好。

人凭饭养,畜凭草养。

没有砖瓦难盖楼,没有草料难喂牛。

够不够,三千六(一头牲口一年吃3600斤干草)。

青草、格荛,强似喂料。

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

草细如加料。

把草把料,牲口欢跳。

把草把料马没饱,草料半槽顶住了。

先草后料,四角拌到。

勤添少给,无料也肥。

先草后料,少给勤添,一直吃到亮了天。

牛要喂饱,马要夜草。

马无夜草不肥。

同样草,同样料,不同喂法不同膘。

牲口喂花草,无料也上膘。

饲料多样,定时定量。

马吃寸草牛吃屑,猪吃糟糠能上膘。

牲口越肥越顶戗。

若要牲口把膘保,千万莫喂霉烂草。

牛猪细草料,骡马囫囵粮。

喂豆饼,两得利,肥了牲口壮了地。

忙时喂嘴,闲时喂腿。

马无夜草不胖,牛不足饮不壮。

牛喝一个大肚子,就能抵挡一阵子。

常喂喂在腿上,现喂喂在嘴上。

饮马三提缰。

草膘、料力、水精神。

年驴月马十天看老牛。

客守货,船掌舵,喂牛看着牛倒沫。

有病无病,倒沫为证。

干完活,驴打滚,牛倒沫。

只要牛出满鼻汗,不倒沫也能接着干。

养牛要知牛脾气,喂养使活要仔细。

勤刷毛,膘头好,舒筋活血疾病少。

一日三挠,等于加料。

一日刷三刷,强如喂芝麻。

好喂不如好使。

饥无劲,饱无劲,不饥不饱才有劲。

小毛驴,真格靠,黑白轴转疾病少。

长拉套,短驾辕。

长犁、短耙、高吊磙。

不怕使十天,就怕猛三赶。

马骑前,驴骑后,骡子骑当中。

老马识途。

能驮千斤,不驮偏沉。

毛驴脾气怪,骑着倒比牵着快。

懒驴上套屎尿多。

一个槽上拴不住两个叫驴。

饲料多样,猪体肥壮。

猪吃百样草,看你找不找。

猪吃百样草,发酵喂更好。

猪菜切得细,如同加白米。

熟食焖烂,一天斤半。

先稀后稠,猪大如牛。

有了水浮莲,养猪不赔钱。

猪喂一盆食,牛喂一把草。

人下饭桌猪上槽。

糟糠出猪,粪草出鱼。

一个猪娃不吃糠,两个猪娃吃得香。

槽内无食猪拱猪。

老母猪护崽十八天,豁出命来和狼干。

小猪崽,十八天,吃食不吃奶。

猪要肥,吃饱睡。

猪困长肉。

牛栏要通风,猪圈要软松。

猪要喂好,窝干食饱。

圈干槽净,猪不生病。

养猪无巧,圈干食饱。

温食暖圈,一天斤半。

冬天暖,夏天凉,伏天不要晒太阳。《立夏》左河水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

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

《立夏》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寓言二首》贾至

春草纷碧色,佳人旷无期。悠哉千里心,欲采商山芝。

叹息良会晚,如何桃李时。怀君晴川上,伫立夏云滋。

凛凛秋闺夕,绮罗早知寒。玉砧调鸣杵,始捣机中纨。

忆昨别离日,桐花覆井栏。今来思君时,白露盈阶漙。

闻有关河信,欲寄双玉盘。玉以委贞心,盘以荐嘉餐。

嗟君在万里,使妾衣带宽。

《念奴娇·壶中天》朱元夫

人生有酒,得闲处、便合开怀随意。况对寿、龟仙鹤舞,犹直壶天一醉。蚕麦江村,梅霖院落,立夏明朝是。樽前回首,去年四月十二。

依旧洛里吟窝,华台书隐,心事无怀氏。偃鼠醯鸡空扰扰,海月天风谁寄。珠璧祯祥,斗牛光景,预可占斯世。先生出否,明年方六十岁。

《日忆京师诸弟》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省坟客夔适逢此时凄然(陆游)

(一)

松阴系马启朱扉,粔籹青红正此时。

守墓万家犹有日,及亲三釜永无期。

诗成谩写天涯感,泪尽何由地下知。

富贵贱贫俱有恨,此生长废蓼莪诗。

(二)

手持绿酒酹苍苔,今岁何由疋马来。

清泪不随春雨断,孤吟欲和暮猿哀。

皂貂破弊归心切,白发凄凉老境催。

誓墓只思长不出,松门日日手亲开。

《立夏前二日作》陆游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

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

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四月旦作时立夏已十余日》陆游

京尘相值各匆忙,谁信闲人日月长?争叶蚕饥闹风雨,趁虚茶嬾斗旗枪。

林中晚笋供厨美,庭下新桐覆井凉。堪笑山家太早计,已陈竹几与藤床。

四月二十八日作又行遍人间病不禁,四月欲尽五月初,九十未及八十余。

开口何曾谈世事,收身且复爱吾庐。

《山中立夏用坐客韵》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立夏诗画/(近)吴藕汀

多年不见小黄鱼,寄客何来樱笋厨。

立夏将离春去也,几枝蕙草正芳舒。

格致-立夏黄志钢

风雨阴晴总有时,路上几人在踯躅?

秋去春来华发生,光阴悠然不复返。

问君心有何所寄,恰似细雨起波澜。

人间世事多曲折,登高一览皆通途。

立夏节气的由来

每年四月初一前后(公历5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农历的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这时,万物繁茂。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人们往往会在立夏进补,以使自己的身子强健有力。

南方大部分地区,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也迅速滋长蔓延。客家人所居地方,立夏时节,已经完全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但立夏过后,却是农耕时代,最需要人力的时候,人们希望借助于立夏“被养”,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体质较差、抵抗力较弱的人们容易受到病菌侵袭而发生疾病。民间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人们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托着祈福、保佑平安、发财致富的良好愿望。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茂盛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其意在庆祝小麦丰收。客家人大部分来自河洛一带,有吃面的习惯。来到偏远的山村后,受到当地风俗的影响,改吃大米为主食,吃面习惯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面食。

立夏的习俗

1、吃蛋

在民间,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说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会劲头足。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用丝线编成的蛋套,里面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相互用力比试,称为撞蛋。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鸡蛋相当于一个“微型营养库”,是夏天快速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成分的首选食物。夏天人们由于大量出汗,体力消耗大,容易疲乏,食欲减退,这时吃上一个鸡蛋,可以快速补充体力,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对安然地度过盛夏酷暑是非常有利的。

2、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有秤人的习俗。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讲着吉利话。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民间的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

立秋的时候再称一次,看看夏季长了多少,能说明我们的(身体)情况的。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传说当然不可全信,但立夏“秤人”习俗在古时的一些地区很是兴盛却是无疑。

3、喝粥

根据当地史料记载,我国古时每年“立夏”节气,民间形成了吃粥、挂蛋等习俗。民间传说立夏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虽然只是传说,但这种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养生方式来说,在夏季养护脾胃,最好能多进稀食,吃粥喝汤,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煮粥时加些荷叶,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4、吃立夏饭

立夏这一天,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要变着花样吃各种饭,乌米饭、豌豆糯米饭……主料都是最最平常的米饭,但因为加进了各种时令的料,变换出不同的颜色,也会引得人们食欲大开。

立夏这天,南方人喜欢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俗称吃“立夏饭”。乌米饭也是立夏一大美食。乌米饭做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先把乌树叶子捣烂,在冷水中浸泡,然后去渣,再将洗净的糯米浸入乌树叶子汁内,把糯米浸透,变成黑色,再放入铁锅里蒸熟,最后再撒上些白糖,这就搞定啦。据说,这个风俗源于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孙膑。

5、尝新

很多地方有“立夏尝鲜”之俗。人们品尝时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诸如吃樱桃、芽笋、青蚕豆、蒜苗、苋菜、青梅等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各种各样的蔬果都应该多吃点。

营养学界有句话认为,“每天五蔬果,你的生命是彩色的”,吃多种颜色的蔬菜水果,所摄取的营养更为均衡。另外,新鲜蔬果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维生素C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同时也有美白,抗紫外线,防止晒黑的作用。而膳食纤维则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6、做夏

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

立夏煮鼎边“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边一样,“一纹(涮)就熟”,藉以联络感情。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7、食面食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

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饼,有甜、咸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饼则多加砂糖;春卷,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粘住,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

8、喝茶

我国江西、扬州等地有立夏饮茶的习俗。夏天酷暑炎热,经常喝茶,尤其是偏凉性的绿茶,可以让暑气顿消,起到清热解暑、利尿排毒的作用。另外,夏季气温高,人体丢失的水分多,常喝茶可以及时补充水分。

不过,茶叶中含有的茶碱是一种中枢神经的兴奋剂,夏天喝茶消暑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出现“醉茶”的现象,不喝浓茶。不空腹喝茶、不大量喝茶,如果出现“醉茶”,可及时吃点东西,喝点白开水来缓解。

9、迎夏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据载,立夏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且马匹、车旗一律朱红,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还有习俗说立夏日不迎夏,会有病灾缠身。

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

各地各民族春节习俗

一..藏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二..彝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有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殁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一般都欢度三天,头一天阖家欢聚,吃酒祝贺。人们把牲畜肉煮熟后切成坨坨,祭祀神灵和祖先,然后用来下酒。晚上燃火把四处照燎,一般持续三个晚上。人们情绪十分热烈。人们以村寨为单位,高举火把绕着村寨和田地照燎,犹如千条火龙腾飞。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节进入高潮,整个凉山沸腾了。小伙子穿上民族盛装,缠着有英雄结的头帕;妇女们穿着百褶裙,聚集在广阔的草坝上,进行各种传统的体育竞赛。小伙子们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妇女们则唱歌、跳舞,弹口弦琴。

有的地区,节日期间要打猪打羊祭神;有的地区要宰一只狗到田边地头祭“田公地母”。人们认为火把可以驱鬼除邪,所以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去照燎,边走边在火上撒松香,人们称之为“送祟”。无疑,这是古老的火崇拜观念的遗迹。

火把节期间,最热闹的地方要算斗牛场了。斗牛不仅是一种文娱活动,也是选择良种牛的好方式,对农业、畜牧业生产很有积极意义。比赛中谁的牛获胜,意味着该养牛青年是个勤劳的畜牧能手,也往往是姑娘们选择配偶的好对象。摔跤是火把节中另一项吸引观众的活动。两人摔跤,万众聚来,亲朋好友,都来助威。赛前赛后,围观的姑娘弹着口弦琴,小伙子弹着月琴,表示爱慕之情。

“选美”活动则独具风采。“选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任裁判。裁判宣布“选美”开始后,参加竞选的彝族姑娘就围成圆圈,后者拉着前者手中的花帕,边走边唱优美动人的民歌。这里围观的小伙子最多,也最慷慨。小伙子们觉得哪位姑娘最健美,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交给裁判,请裁判代为转交给那位姑娘。哪位姑娘收到的礼物最多,裁判就宣布她当选为美女。当选为美女的姑娘背着许多礼物,脸上带着红霞走出会场的时候,亲朋好友都围拢来表示祝贺;小伙子们更是围在姑娘的前后,叮叮咚咚地拨弹月琴,表述自己的心声。

第四天,由少数人将火把的灰渣扫起来,用酒肉祭祀,以祈吉祥。

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七.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大年初一清晨,接财神的爆竹唤醒了黎明。街坊邻里、朋友、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恭祝新年好。春节是人们增进感情,巩固友谊的好时机,人们互相拜年,寓情于乐,回顾过去,憧憬未来,情浓意浓。

街头巷尾,一队队拜年的瑞狮边舞边行,十分活跃,许多孩子尾随狮子队去看狮子拜年的热闹。当狮子队走到一家商店门前,主人便点响鞭炮迎接,狮子在门前向主人行拜大礼,领队也走上前向主人拱手作揖致新年祝福。狮子富有人情味的拜年礼、领队致的吉祥辞使主人心花怒放,商店也会生意兴隆。这时,狮子在鞭炮声中起舞,舞出一身瑞气,舞出一身雄风。它那喜气洋洋的大脑袋、宽阔的额头、神气的大眼睛、突起的鼻子、方方的大嘴,金红色的长毛,其形象既威武又憨态,逗人喜爱。只见狮子刚健而勇猛,出洞、过桥,在抬头乱云飞渡,低头"万丈深渊"的桥上奋起神威。此时惊狮鼓点如疾风骤雨,惊险而精彩的狮子表演惊心动魄。然后是上下山、饮水吃青、踏星走桩、上云梯,九天揽月等,狮头、狮尾配合默契。舞到酣时,叠罗汉采青,狮子采得青后点头向观众作揖。然后理毛、理项,颇有趣味。鼓声嘎然而止,狮子从九天广寒直落,惊得全场哗然,待定睛看时,狮子却稳稳地落在众罗汉的手中,正在回头望月。这一绝技于无声处摄人心魄,赢得了满场掌声。

狮子拜年是桂林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狮子队都将狮子装扮一新,苦练狮子舞的传统套路。春节一到,狮子抖擞精神舞上街头,到预先约好的人家或商店拜年。狮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闯、凛、吼、踏、蹿等表演得生气勃勃。耍狮的大头和尚、大头娃娃一步三扭,逗狮的猴子猴劲十足,狮于队的锣鼓声,给桂林增添了喜气,带来融融春意。

桂林的狮子拜年还有猴子采春、采高青、吃地青等多种形式。有些狮子队的狮子,能够舞上6米多高的高台,13条板凳叠起的高山,并能在上面运动自如,逗趣逗乐!舞罢,狮子还从从容容地缘凳而下,神态依然那么自然。当然,吃地青的狮子与采高青的狮子相比,其技巧略低一筹。主人把封包和青菜放在板凳上,前面还放上一盆水,狮子在"吃青"前要喝水,"吃青"后也要漱口,这些极富动物情趣而又拟人的动作,令人忍俊不止。

狮子拜年,在临桂的一些乡间,还伴以祝福吉祥的狮子歌:狮子头上三点黄,今日拜上贵厅堂,恭喜主家生贵子,五湖四海把名扬。狮子头上三点青,今日拜上贵阿庭,恭喜主家福气好,又添财来又添丁。狮子尾巴一个球,来到你家拜猪牛,恭喜主家猪快大,有吃有穿总不愁。狮子眼迷迷,恭喜主家多福气,有福六畜得兴旺,有鹅有鸭又有狗。

狮子歌唱得美情美意,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年年春节为乡邻祝福助兴,使人们欢乐不已。

不知不觉到了元宵节,这正月十五之夜,桂林城虽没有火树银花的盛景,却是万家灯火。

昔日桂林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起就有龙灯出游。龙灯走街过巷,连游三个晚上,所到之处,家家燃放鞭炮,焚香点烛,祈求龙灯带来吉祥如意。龙灯出游时还有各种笙萧鼓乐,高跷、牌灯、锣鼓棚等一起涌上街头,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龙灯游行队伍,景况十分壮观。节日的夜晚,万家灯火彻夜长明,它和飞舞的龙灯一道把桂林城点缀成一座不夜城。

现在,桂林的元宵夜仍保留着燃灯的习俗。每逢元宵之夜,登高远望万家灯火,令人心旷神恰。闪烁的灯光汇成一条灯的河,犹如天上银河落几间。那灯光或宁静、或流动,闪跃在高大的建筑物上,开放在绿叶丛中,使桂林的夜空灿烂辉煌。此时家家的厅堂、房间,所有的灯都闪闪发亮,阖家坐在灯下吃着桂花糖心元宵、花生芝麻元宵……那甜丝丝、香喷喷的传统食品,使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除夕的火、十五的灯",这是桂林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除夕的火盆红红火火,而这十五的灯呢,想必也与"火"紧密相关,同样是对新年寄予一种希望吧。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三.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六.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十七.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