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技发明养牛技术(牛粪一般怎么处理)

最新科技发明养牛技术(牛粪一般怎么处理)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最新科技发明养牛技术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养牛的话,牛粪一般怎么处理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养牛的话,牛粪一般怎么处理

养牛的话,牛粪一般怎么处理

牛粪处理

1、从牛粪中提取有机甲烷作为汽车动力

伴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试图寻找替代石油的能源。美国西华盛顿大学最近研发用牛粪代替汽油,既经济又环保。该国从牛粪中提炼出有机甲烷,作为汽车的动力来源,而且其生产费用,只有汽油的一半而已。有机甲烷的生产过程,比生产石油的费用便宜了将近一半,而且这种气体没有味道,也排放较少的二氧化碳,比汽油更加环保且经济。利用牛粪提炼出的有机甲烷,可以加到任何一辆以天然气为能源的车辆中。每头牛每天所产生的粪便,可供一辆车跑24公里。

2、利用牛粪产沼气并发电

山东省一家牧场建设的沼气示范工程是农业部批准建设的第一批规范化奶牛场大型沼气发电能源环保型示范工程,总投资300多万元。平均日产沼气2400立方米,日发电2880度,年产沼气86.4万立方米,年发电103.6万度。同时,实现了污水循环利用,达到污水零排放,沼气的利用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保护环境,确保蓝天绿水不被污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随着奶牛养殖场大型沼气发电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它每天将处理牛粪100吨,发电1500多千瓦时。这个发电项目每年将发电50万千瓦时,足够供应整个养殖场和奶牛文化园的日常用电,项目还同时产生沼液沼渣2000吨,制成混合肥料后,年实现经济效益40万元,牛粪发电项目拓宽了养殖场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增强了企业经济实力。

3、利用牛粪养殖蚯蚓产业

据资料记载:干牛粪中含粗蛋白质10%~20%,粗脂肪1%~3%,无氮浸出物20%~30%,粗纤维15%~30%,牛粪中有70%的粗蛋白质可以被单胃动物所利用。宁夏一家养殖厂利用牛粪饲养蚯蚓,年创产值1500万元。该县奶牛、肉牛养殖量已达到10万多头。牛粪处理成为让养殖户头痛的问题。2006年永宁县科技特派员在望洪镇靖益村创办了占地500亩的三鼎蚯蚓养殖厂,利用经过发酵处理后的牛粪养殖蚯蚓,形成以“蚯蚓产业链”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新模式。据悉,蚯蚓可以做家禽饲料,还能做保健品和药材;蚯蚓粪可制成活性复合肥,返回田间作为种植蔬菜、果树、花卉和粮食等农作物的肥料。

4、用牛粪给牧场“供暖”

哈尔滨市一家牧场把500头奶牛产生的粪便制成燃料用作取暖,在年节约近千吨燃煤的同时,又解决了令人头疼的牛粪污染难题。

2000吨牛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自去年投产以来,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实施企业哈尔滨良种奶牛繁育中心饲养奶牛500多头,每天产生粪便近30吨,不仅对牧场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给场区防疫带来困难。为此,近年来该企业与我市一家环保设备公司联合研发了牛粪处理设备,随着农开资金的扶持,这一项目实现了产业化。将牛粪制成固体生物质燃料,且不受季节因素限制。这种燃料是将牛粪便晾晒经烘干机烘干后,添加助燃剂、粘合剂制成。据测试牛粪燃料燃烧时的热量平均可达4000大卡。目前,牧场每天牛粪处理能力可达75吨,生产固体燃料25吨,满足了该场生产及部分家属区采暖用燃料所需,牧场周边的小工厂、浴池、学校及农民的使用量也很可观,年节约燃煤近千吨

5、牛粪发酵栽培食用菌

牛粪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N、P、K等元素,加入一定的辅料堆制(如秸秆、稻草等)发酵后,可以栽培食用菌:把大量的牛粪集中起来晒干,将农作物的秸秆粉碎后与牛粪掺在一起,在畜禽粪便中加入含碳量较高的稻草或者秸秆调节C/N,再添加适当的无机肥料、石膏等,经过发酵后便成了食用菌的培养基。培养基再经过分装、灭菌、冷却后与食用菌进行接种培养,最终栽培出食用蘑菇。

奶牛场牛粪产生量很大,堆放是解决不了污染的问题(美其名曰:腐熟堆积发酵法)。需要奶牛业主及相关部门引起足够重视,利用当地资源,采取有效机制,切实把牛粪变废为宝,开辟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新思路。

用发酵床养牛用的垫料是不是和猪用的一样的,

用发酵床养牛用的垫料是不是和猪用的一样的,

不一样的,金宝贝干撒式发酵床发酵剂有专门针对养牛的牛床菌种。

发酵床养牛,因环保卫生、节能省源、省时省力、抗病促长等诸多优点,受到欧美等国际养殖业界的欢迎,国内也正在全面推广。北京华夏康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金宝贝”干撒式发酵床发酵菌剂,是一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公开号:CN101445312)的复合微生物菌剂,采用独特的“干撒式”操作,不加水,而且具有活力强、发酵分解快、脱臭效果好、不易坏床、寿命长的突出特点,因而广受市场欢迎。用于牛猪鸡鸭鹅兔等多种动物圈舍脱臭发酵床,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效益。

一、干撒式发酵床六步铺床法

1、稀释菌种。金宝贝发酵床发酵菌剂每公斤可铺牛床10~15平米,按1:5比例与米糠,玉米粉或麸皮不加水混匀稀释,目的是增加泼洒量,均匀的撒入垫料。

2、垫料准备。面积20平米的牛床约需锯末16方。锯末必须无毒,无害,去杂,晾干后再用。3、播洒菌种。可以采用边铺边撒,即:一层垫料(25厘米的垫料),一层稀释好的菌种,铺3层垫料,撒3层菌种,也可混匀后再铺,切记无需加水。表层应略增加菌种铺撒量。

4、铺足垫料。牛床要求压实后的垫料厚度为80厘米,锯末不易得到可部分用稻壳,花生壳,秸秆代替,表面15~20厘米仍要用锯末;或者80%锯末+20%稻壳一起混合拌匀铺装。

5、放牛入床。铺好床就可以把牛放进去,不要等发酵好了再放进去,表面干燥,可以先撒一点点水,以牛走动不起扬尘为宜。饲养密度200斤的牛每头占地2~3个平方。

6、快速启动。将新鲜的粪尿埋入20~30厘米处,盖上锯末再摊平。经过几次这样操作,即可快速启动。夏天或不需要保温时不必快速启动。

二、发酵床如何维护管理

发酵床的日常维护主要包括:通风、粪尿与垫料混合填埋、垫料的翻动以及垫料的补充等。

1、通风。第一,是靠门窗的水平通风;第二,就是机械性通风;第三,利用天窗、地窗形成的循环气流通风;第四,强制通风,利用风机,引风机通风。

2、粪尿的与垫料的混合填埋。将集中的牛粪撒开并及时填埋。

3、发酵床垫料的翻动。一般我们根据牛粪尿量的多少来确定翻倒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就是5~7天翻倒一次。其他,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翻倒维护。

4、垫料的消耗与补充。发酵床运行一段时间,由于垫料的启动发酵以及牛的踩踏等,垫料会消耗一部分,这样就需要补充一部分垫料和适当的菌种。一般情况下,一年添加一次菌种与垫料。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牛的发酵床垫料不能明显低于70厘米。根据垫料来确定补充的菌种量。

干撒式发酵床补充垫料的方式有三种,即:集中补充、定期补充和随时补充。集中补充就是在一个批次的动物出栏或转圈后一次补齐消耗的垫料;定期补充就是每间隔一定时间补充一次,如间隔两个月左右;随时补充:则是视圈内垫料的情况,如部分区域粪尿集中、垫料过湿,随时将新垫料铺到必要的地方。

另外,平时应注意,尽量保持发酵床干燥。主要是减少饮水器的饮用水流入垫料,以及房屋密闭不良造成的雨水流入垫料内。因此,我们要定期的检查维修。

二、干撒式发酵床养牛五大好处

1、除臭环保众所周知,牛的粪便相当多,如果不及时处理粪便,牛场的环境会非常糟糕,直接会影响牛的生长,用金宝贝发酵床养牛,牛的粪便会在金宝贝功能菌的作用下,一部分降解为无臭气体被排放掉,例如:水蒸气和CO2;另一部分转化为粗蛋白、菌体蛋白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从源头上消除了牛粪尿的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使牛舍无臭味,达到无污染零排放良好效果。

2、节能省粮干撒式发酵床发酵产生的热量,不管冬夏表层温度均保持在20几度,能节省煤电一半以上。粪尿及垫料在有益菌的作用下,降解形成菌体蛋白及多种有益物质被动物食入,废物循环利用,可节省部分饲料。

3、抗病促长发酵床垫料通过物理吸附、化学中和以及发酵过程的生物化学作用消除了粪尿中的臭味物质,牛长期生活在大量的有益菌环境中,而且圈舍内环境清新,牛可以在宽敞舒适的环境中自由活动,明显提高牛的抗病能力,使牛少生病,生长顺利,自然也就长的快。

4、节水省工干撒式发酵床养牛,不用再清理牛粪,也不用用水冲圈,可节水90%以上,管理起来也就更方便、更简单,减少人工投入。

5、提高品质干撒式发酵床养牛,牛很少生病,所以用药少,或几乎不用药,可大幅减少甚至消除药物残留,使牛肉的品质更优、口感更好,售价更高。

三、干撒式发酵床养牛技术的原理

在圈舍内均匀铺撒金宝贝发酵剂与锯末混匀垫料,总厚度约50厘米,放牛入床拉粪尿后,一般从第2~3天开始启动升温,3~7天功能微生物经过活化定殖后,呈几何级数大量繁殖(24小时理论繁殖数量可达272个),利用牛粪尿等作营养源,将垫料混和物逐渐升温发酵,中心发酵层温度可达35~45℃或更高,表层温度无论冬夏,长期稳定在二十几度,基本形成恒温床。下层发酵完成后,锯末等垫料物会因发酵碳化颜色逐渐变深变黑,发酵产物能作肥料或粗饲料,可分批清运出舍。如不需使用,则可长期不清运,时间一长垫料会逐渐变少,因此还应定期补充垫料。

第三十三章 宋朝的科技发展

第三十三章 宋朝的科技发展

        宋朝在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推动下,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四大发明,在宋代得到改进并应用。提到两宋科学技术时,人们还常常提到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年-1095年)及其《梦溪笔谈》。英国李约瑟(公元1900年-1995年)博士把沈括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称其《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宋朝的十二大科技成就。

        一、农业

        宋朝时期,土地的开垦利用已形成一整套有效办法。人们因地制宜、千方百计扩大耕地面积,出现了圩田、淤田、沙田、葑田、架田、淙田、湖田、梯田等。农作物分布也有很大变化,在南方广为种植的水稻已向北方推广。“占城稻”、“黄粒稻”等成熟早、抗旱、籽粒饱满的优良品种,也相继从越南、朝鲜等国引进。同时荞麦、高粱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宋朝是我国植棉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北宋时植棉区主要为闽广;南宋时植棉区已逐渐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江南西路、两浙路和江南东路已广泛种植。

        宋朝最着名的农学著作是陈旉(公元1076年-?)于1149年完成的《陈甫农书》。全书3卷,22篇,1.2万余字;上卷论述农田经营管理和水稻栽培,是全书重点所在;中卷叙说养牛和牛医;下卷阐述栽桑和养蚕。这是隋唐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唐宋时期水田耕作栽培技术的水平。在整地育苗、中耕除草、烤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有论述,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思想在此得以充分体现。宋朝的动植物谱录已大量出现,园艺业已高度发展。

        二、天文

        由于农业生产和历法制订的需求,统治者历来对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比较重视,观测水平不断提高。宋代也不例外。

        据《新仪象法要》记载,仅在公元1010年到1106年之间,北宋就进行过5次大规模的恒星位置观测。《宋史•天文志》中保存了测定二十八星宿位置的成果。《灵台秘苑》收载了包括有345个星官距星的入宿、去极度。公元1247年的南宋制造的苏州石刻天文图,面积8×2.5尺,刻星1430多颗。以北极为中心,绘有3个同心圆,分别代表北极常显圈、南极恒隐圈和赤道,28条辐射线表示二十八宿距度,还有黄道和银河。所有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当时天文观测仪器的高度发达是分不开的,我国古代传统的天文仪器漏壶、圭表、浑仪、浑象等在宋朝时期从技术工艺上都得到了最有效的改进。

        对于上述那些天象仪,北宋沈括提出减少环数的设计,浑仪和简仪就是这一设计下的杰作。苏颂(公元1020年-1101年)、韩公廉等人制成的大型水运仪象台,是利用一套齿轮系统在漏壶流水的推动下,使仪器经常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和天体运动一致,既能演示天象,观测天象,又能计时报时。

        宋朝的历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98)颁布的《统天历》。该历法由天文学家杨忠辅创制。它与现代所测数值只相差26秒(与元朝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的误差一样),而与现行的公历所采用的数据相同,比西方《格里历》的颁行早383年。但因推测日食等不验,《统天历》只使用到开禧三年。同年又造《开禧历》代替统天历,行用于世45年。

        三、地学与矿业

        地学的发展则是以图经形式编写地理着作为特点的。图经也在向地方志的方式过渡。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宋代地方志共有100多种,附有地图的志称为“图志”或“图经”。全国总志中最着名的有公元976-984年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它由北宋地理学家乐史(公元930年-1007年)编撰,全书200卷,所记以中国为主,兼及外域。同时还增加了不少有关人物与艺文的篇章,开创了地方志的新体例。

        北宋王存(公元1023年-1101年)等编纂的《元丰九域志》在公元1068至1085年间成书。该书注重“当世之务”,对沿革所述不多,而对各地里数、城堡之名、山川水泽的情况记述详备。宋代郡县地方志保存至今的有20多种,许多地方志经历代续修,逐步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地方资料。

        由于这一时期中外交流往来频繁,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起了积极作用,对旅途实地考察与传闻的记述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域外地理文献,如耶律楚材《西游录》、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及赵汝适的《诸蕃志》中有许多来自传闻的记述。现存西安和苏州的三幅宋代石刻地图,“华夷图”、“禹迹图”、“地理图”和“九域守令图”等极具价值和特色,是目前所见时间最早的画方地图,所绘河流及海岸线精确,代表宋代测绘地图的水平。地学的发展对矿物学及水利建设的发展和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宋朝矿业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地质现象实地考察的风气,使人们对矿物和若干地质现象的认识与研究也比以前大有进步。公元1133年杜绾所着《去林石谱》3卷,记载石品116种。记录各种矿石产地、采法、产状、光泽、品评高下等,反映了人们对矿物认识的新水平,是当时出现的一部关于岩矿知识的着作。

        四、医药

        宋朝医药学在教育、理论、临症各科的诊断治疗、本草、局方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进展,使中国医药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宋朝统治者重视各种医药书籍的修订。公元973-974年,刘翰、马志等修成《开宝本草》21卷,载药物983种。公元1057年苏颂等人修成《嘉祐本草》2卷,载药物增达1082种,并整理成一部《图经本草》。唐慎微修纂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计32卷,收录药物1700多种,百病主治药、服药食忌例,以及药物畏、晋、须、使等,使人们对历代本草的源流和药物之配伍禁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明朝李时珍这样评价:“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

        宋朝已能将中医细分为九科: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咽喉科、疮肿兼折病科、金镞书禁科。分科使诊病的针对性大大加强。宋代医学还有两件事是必须要提到的。一是宋慈(公元1186年-1249年)的《洗冤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着作;二是王惟一(公元987年-1067年)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

        五、数学

        宋代时期科学技术的各学科中,数学的发展较为突出。出现了秦九韶(公元1208年-1268年)的《数书九章》、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和《杨辉算法》。沈括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是他的“隙积术”和“会圆术”,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六、火药

        在《意外的技术革命:从炼丹到火药》章节已经提到火器和火枪在宋朝的军事运用上相当成熟,这使得中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

        七、活字印刷

        在《技术革命:印刷术》章节已经提到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在此也不多说。

        八、指南针和航海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水浮针和磁针偏角。磁偏角的发现,西方直到1492年才由哥伦布发现,比沈括足足晚了400多年。人们对人工磁化方法和使用磁针的方法进行过深入探索,并取得重大进展,这导致了指南针的广泛应用。指南针最直接应用就是航海,使人们获得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使人类能在茫茫大海上自由航行。许多新航线被开辟,航程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各国人民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海运业迅速发展,造船技术也在宋朝达到鼎盛,指南针功不可没。可以说,指南针促进了航海的发展,航海也激发了指南针的进步。

        九、土木工程

        公元984年,淮南转运使乔维岳(公元926年-1001年)负责治理淮河,创建的二斗门,是复闸形式的运河船闸,从而提高了河运能力。该项发明也是世界首创,之后广为流传。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提到了复闸的应用,并详细描述了应用该技术后效果。

        十、冶金技术

        宋朝研制出两项炼铁的革新。一种方法用来铸造次等的不均匀的钢;另一种是现代炼钢熔炉的前身,通过鼓冷风反复锻造,来达到脱碳的目的。公元806年到1078年期间,人均铁的产量增长了六倍,到公元1078年,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27亿公斤。在十一世纪末期,发现可以用烟煤取代木炭。美国经济历史学家郝若贝(RobertHartwell,公元1932年-1996年)指出中国12世纪的铁和煤的产量几乎与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铁和煤的产量相当。

        十一、纺织技术

        宋朝已经开始使用脚踏缫丝车。秦观(公元1049年-1100年)的著作《蚕书》中详细记载了缫车的结构、几个关键部件及用法,通过脚踏板产生动力,丝被缠绕在线轴上。

        南宋时已出现了脚踏纺车。南宋刻本《列女传•鲁寡陶婴》图中有一女性正在使用一台三锭的脚踏纺车。南宋马和之的《豳风图》中发现一架脚踏纺车,该纺车有5个锭子。

        水转大纺车,约发明于宋末元初。由转锭、加拈、水轮和传动装置等4个部分组成,装有锭子32枚,通过两条皮绳传动,使32枚锭运转。用于加工麻纱和蚕丝等长纤维,工效较高。水转大纺车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纺纱机械,是中国古代机械工程方面的一项重大成就。

        宋末元初棉纺织专家黄道婆(约公元1245年-约1330年)对宋朝的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起了巨大的作用。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的《农书》中介绍了三锭脚踏棉纺车、三锭/五锭脚踏麻纺车、大纺车和水转大纺车。

        十二、瓷器技术

        宋朝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宋朝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中国劳动人民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在2014年的香港苏富比的拍卖市场上,一件“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盌”,引起激烈竞逐,最终以1.16亿元成交。

        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导论提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公元1890年-1969年)也曾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OK,关于最新科技发明养牛技术和养牛的话,牛粪一般怎么处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