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养牛的坏处是什么,老年人养牛的风险

老年人养牛的坏处是什么,老年人养牛的风险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老年人养牛的坏处是什么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老年人养牛的坏处是什么以及老年人养牛的风险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在农村父母养老送终女儿应平均出,财产归儿子,你怎么看

在农村父母养老送终女儿应平均出,财产归儿子,你怎么看

首先要明确的是赡养老人是法律义务更是道德标准,和财产继承是两码事。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育成人,作为子女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应该是义无反顾,无论女儿还是儿子在赡养老人的法律义务和道德标准一律平等,和继承财产无关。

现在不光是农村养老问题是儿女均摊。财产继承归儿子,就连城市也是如此,从直观的感觉女儿和儿子同样付出甚至付出更多没有和儿子平等继承财产有些不公平,但是要看明白作为女儿不也是认为理所当然的继承婆家的财产吗,以家庭为单位这是一种均衡,这种情况其实更合理公平更稳定。

在农村的养儿防老这种观念是祖上流传下来的。养儿防老传宗接代不但是农村传统,其实更应该是中国人的传统,继承家族财产历来是儿子为主,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古往今来中国始终如此,就目前的中国富豪家族财产和事业继承和接班依然是儿子为主。

当然男女要平等,父母的财产继承虽然法律赋予了公平,但是父母心中会有一杆秤,大多数父母都合理分配财产的,作为儿女对父母晚年尽孝才是根本,尊重父母的财产分配意见,作为父母根据子女经济条件及个人原因均衡分配财产才是平衡。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希望天下的父母能合理的处理好财产继承问题,子女在孝顺和赡养老人方面尽力尽量。让自己的父母有个美好的晚年生活。

在农村,养老送终都是儿子的责任,所以人们才要想方设法生儿子。那不小心生了女儿怎么办,该你走运,女儿比儿子更孝顺。

你老了,全靠女儿。儿子孝顺会给你钱,但是在村里,你基本找不到用钱的地方。女儿就不同了,钱会给你,还会三天两头打电话嘘寒问暖,四季的衣服鞋帽给你置办齐全。回家就是大包小包,吃穿用俱全。

如果你不幸挂了,哭的最大声的是女儿,儿子才不会哭你。要哭也是干嚎两声,女儿是真心舍不得你。以后回娘家都少了很多,女儿就失去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她是真哭。

但是,封建陋习在农村很严重的,如果有儿子,女儿就不能继承父母遗产。家境好的,父母临终前会给女儿一些值钱的东西,比如母亲给女儿一些金银玉器,父亲给女儿一些存款,这些都是偷偷进行的。

家境不好,女儿什么都得不到,甚至还要摊派丧葬费用,这也无可厚非,父母是你的父母,女儿也是父母养大的,给父母送终是应该的。

女儿再穷,也不会和娘家兄弟争遗产,她们心里一辈子都会向着娘家。作为娘家兄弟,我们真的不应该让出嫁的姐妹承担,父母已经去了,他们希望每个子女都好,不希望丧事大操大办,没钱就简单点吧,要姐妹出钱办丧事,谁都看不起你。如果姐妹有钱那就另当别论了。

世上本无公平事,

什么样是公平也无法说清!

作为赡养父母和送终!

男女姐弟均是父母养,

平均分摊也合情!

至于父母遗产传给谁?

遗产本是父母挣,

他们给谁都是公!

古语曰:好儿不吃分家饭,

好女不穿嫁娶衣!

1.从传统层面来看家产继承问题。农村对农村,这个问题没毛病,因为每个人都有儿子,财产都留给自己儿子都是公平的,因为女儿是嫁给别人的儿子,他老公也继承他自己家老子的,这个就是香火延传。

2.从当今社会来看家产继承。农村除了继承宅基地和父母平时省吃节用攒下的点点存款,还有一亩三分地和几个山头就没东西了,如果有更多的财产还需要儿子女儿平摊吗?再就是那宅基地给了女儿也没用,因为老家是按姓氏分宗族的,非族人不能长存,也就是女婿家的人在那个地方过的也窝囊,那就何必自讨没趣分女儿点家产(宅基地)呢?

所以农村的财产留给儿子就是这么约定所成了。

再分析养老:

1.农村的老人除非是躺在床上不能动的那种,一般老人都还是自己搞饭吃,儿子提供点米和菜就行,条件更差的就国家有补助,也勉强能过活。但如果瘫痪在床上了,是个大问题,如果一家人没一个儿子混的有模有样的,老人最后那几年是不好过。通常是做儿子的看不过去也无能为力了,才请自己的姐或者妹出手帮忙,分担压力。也有不通人气的人不答应的,我见得多了。

2.一般儿子女儿有平摊照顾老人养老,都是女儿女婿自己提出来的,就是他不愿意自己的一碗米放饭锅底给吃了,这个就是农村的话,意思就是我帮了我兄弟,我帮了我父母,我要上所有的亲戚都知道,哪怕巴不得全村的人都知道,他们是有能力的人,他们是有良心的人。其实你真出了一半,你自己不吭声,给自己兄弟留点脸面有那么困难吗?如果你家里也实在困难,就申请国家作为特困户要国家安排啊,反正要么就是真穷,要么就是真不要脸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通过调查了解以后得出的。也就是说,这个标题的答案,是我们这个农村产生的结果。受到地区的局限性。

我看到这个标题以后,在我居住的这个村子里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对象就是这个村的中老年人。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都经过了在农村赡养父母,养老送终。我了解的总体情况是这样的。我们这个地方已经嫁出的女儿。一般不参加父母养老送终。也不参与财产分配。一般情况下,女儿逢年过节,父母有特殊情况的时候。她们也会尽自己的努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地方养老送终的责任。都在儿子们身上了。家里有一个儿子那好说。就是一个人负责了。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儿子呢?我了解的结果是这样的。

上面几个家庭的情况。表明了社会上的各种人群。对于父母的养老送终。整体上还是好的。这也是我用具体事例回答了“你怎么看?”欢迎大家讨论。

作者原创

按法律精神上说,子女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意思是说男女平等,对老人有养老送终、财产共同分配的权力和义务。

而在实际生活中,还真不都是这样的,且“十里不同俗”,各地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

受传统封建意识影响,一般的认为,男孩是家族香烟的继承人,女孩大了就要出嫁,“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就成了“外人”。因而形成了,男孩以赡养老人、养老送终为主。女儿一般不参与养老费用的平摊、老人遗产、房产等的分割。尤其是表现在农村,不过,也有子女平摊平分的,毕竟是极少数的。

如果,如题目所说,老人伺候、赡养、养老送终,子女平摊,老人的财产遗产都归儿子,这显然与法、与情、与理都是行不通的,太不公平公道了,女孩们必定不愿意接受。

做女儿的出于亲情,在老人伺候赡养、或平日、或老人患病等情况下,主动伺候、眊看、或给老人钱花、或买点什么吃喝穿用的等,这是当女儿的情分。或娘家兄弟条件不好,当姐妹的主动帮助支援,是又一码事。不能要求出嫁女儿平摊老人赡养,养老送终的消费。

各地习俗不同,其它地区怎样就不得而知了,我们这边就是这样的。现在子女都少,比如就一儿一女的,子女共同负责老人的伺候赡养问题也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是,最后老人的财产遗产都归儿子,没有女儿的分,这样的情况,女儿能接受?别人也没意见!估计是不可能的!

从法理上论,儿女具有同等的养老义务,女儿如果因为家庭财产问题而不赡养父母,便是违法,也不符合传统道德规范。法院虽然会给予调解,但不会支持。至于财产方面,父母为其所有人,在世时他们有支配自己财产的自由权利,虽然法院支持义务与权益挂钩,但也是以调解为主,一般不会强制一个家庭的父母如何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分配。

尽管如此,如果作为老人的父母在儿女的义务和权利上过分偏离,坏处还是非常多的,尤其对自己的晚年养老,相当于埋下了一颗“雷”,一旦引爆就难以收拾,所谓安详晚年可能就会化为泡影。

首先,父母把财产悉数给了儿子,养老义务上又要求儿女平摊,完全是一种传统思想在作怪。而现代社会已经今非昔比,外用传统方式处理现代家庭问题,肯定不会公平合理,更不会和谐。

其次,父母把财产悉数给了儿子,养老义务上又要求儿女平摊,会引起女儿的极度不满和伤心,短期看会造成家庭矛盾,长期看则将淡化亲情或亲情不再。矛盾也会错综复杂:女儿和父母的矛盾;女儿和兄嫂或弟媳的矛盾等等。

再次,虽然女儿迫于压力会拿钱赡养老人,但那种没有亲情或亲情扭曲的赡养还有多大意义?要知道,人到晚年离不开钱,更离不开人,尤其离不开亲情。

还有,在这种情况下,做儿子的也未必会尽心养老,还有可能相反。一方面他们认为女儿养老理所当然,养老时就会推诿给姐妹;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父母的钱财都是他的,他可能会因为心疼花费而放弃给父母提供好的养老条件或者医治,这对养老都是不利的。

所以,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在财产分配上走极端,要学会“中庸”、“平衡”、“适可”,尤其要学会把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最好要以理服人。不止一个儿女的家庭在儿女们长大以后,他们便不再是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而是两个家庭的亲戚,在这种状态下,只有以理行事,才能行得通做得顺结果好,而亲情也不会被损害。

希望我的观点对做父母的有所参考,不当之处愿和朋友们交流探讨。

在农村父母养老送终儿女平均出,最后财产归儿子是普遍的现象。

农村这种现象也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二十年前农村是:父母生老病死都是儿孑的,那时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也就是说土地给谁了,谁负责老人的一切。而随着种地没有多少产出,纷纷以务工为主,这样就产生了盼比,也就同生同养。我们村就有两家现在是四儿一女共养母亲的现实。

共进孝道也是对儿女的体现

人都有老的时侯,伺候老人,第一让你在晚辈面前树立一下形象,也不要有什么怨气,再者说女儿在婆家也有姑嫂,都一样,至于老人的财产,到老了以后也就是两间破房子,几亩地也没有什么大钱,不是大城市的房子,动辙几百万,几十万的也没什么家财,况且同样你家的财产,你丈夫的姐姝也不去分,这样社会不还是一个平衡。

兄弟姐姝情为重。

作为一母同生的亲人,更不能为财产伤了和气。常言说: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下辈的孩子就是姑舅的后代,他们关系处好后,在过去都互相帮助往来几辈人,在现在也要二,三辈不断往来,又要为一点小财而失几辈的和气。

这就是乡愁。

一但老人去世后,姐姝兄弟间的延续就靠自己了,为财而断情的有,为情而延续几:代人的还有。就看你自己走那条路。保持姐姝兄弟情,让下辈人共同团结,互帮互助过曰子,才是中国几千年们文明延续,才是乡情的绵绵延续,才是中华文明的具体体现,才是中华民族的具体乡愁。

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在我们农村普遍存在。

一,八九十年代,女儿出嫁,父母与儿子一起生活。如果有几个儿子的话,只能与其中一个儿子生活,那时候,农村老人靠做庄稼,养牛等省吃俭用,积攒一些钱,但数量不多,一防自己有病,少拖累儿女们。老人百年后,留给儿子的大多是土坯房几间,能值几个钱呢?

二,二零年后,农村人开始重视教育,支持供养儿女们读书上大学。有的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即种地,有闲空时间又出门打工,大多干的是建筑工地的活,拼命挣钱,只要孩子们读书上进,不论儿子还是女儿,都愿意供养,不能耽误了儿女们的前程。儿子娶媳妇是大事,农村人此事看的重,父母肯定舍得添钱。要说积攒财产,必定是很有限了!

三,目前,老人愿意生活在农村,必定习惯了,主要靠儿子养老送终。农村房子宽敞,院子大,出进方便,自己房前屋后种些菜,生活费用小一些,与儿子生活在一起,遇上大病小病的,行动不便,是儿女们共同照管。

农村老人百年后,安葬老人,事情办的大小,儿子说了算。只于开资划消,儿子出,女儿按自己的情况,大到万元、五千、小到一千随礼。也有AA制的,很少很少!至于题主所说的,财产归了儿子,养老送终儿女们平均出的问题,没有决对的公平。养儿防老,是中国千百来的传统,儿女们给老人养老送终,从法理、道德上,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与财产分配是没有关系的。但实际中,大多是兄弟姊妹们,相互容让,着情妥善处理的,是复合实际情况的。

在农村的父母大多数没有退休工资的,生活的养老问题显然就得靠儿女赡养和自己挣了,身体硬朗的还不错,自己还可解决很多自身问题,如儿女照顾了,儿女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兄妹之间赡养父母有那么认真摊平均吗?各有所能,量力而为不好吗?我们的老爸老妈能吃多少呢,还是能玩多少啊,她们用钱比较多的地方也许是医院,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顾的时候,也就困难较大的时候,兄妹之间可能需要打点商量......

至于老后的财产问题,兄妹之间都赡养了那就都有权参与财产的分配,一般的情况下儿子占主权,传统以来,儿子为继承人.除非儿子不孝,父母留了遗书的或交代了的财产的归属权,那也没办法的,总之兄妹之间的感情是靠自己呵护好的[玫瑰][玫瑰][玫瑰]

曾子:大学

曾子: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翻译〗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亲近民众,使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知道要止于至善,然后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然后才能虑事精详;虑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有终结和开始。能够明了万事万物本末始终的道理,皆接近于明了大学之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翻译〗自古以来那些想要让全天下人都显明其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好己身,要修好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就要保持真诚恭敬之意,要想能保持真诚恭敬之意,则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则要革除我们内心的各种物欲。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翻译〗能够革除内心的私欲,就能够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宇宙宇宙人生的真相,(万物皆是我自性所现)就能够对一切人、事、物保持真诚恭敬;能够对一切事物保持真诚恭敬,我们的心念就能够端正;我们的心念端正了,就能够修好己身;己身修好了,家自然就能够整治好;把家整治好了,就能够把国治理好;把国治理好了,国泰民安之后天下也就太平了。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身没有修好而希望家国天下得到治理,是从来没有的事情。对修身应该视为首要的反而视为次要,对治国平天下应该视为次要的反而视为首要,这样要想使恩泽及于天下,是不会有的事。明白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源头,这叫知道根本,这就称为是知的极致。

 

第二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翻译〗所谓诚意,就是不欺骗自己。就像讨厌不好的气味、爱好美好的颜色一样,这就叫做自快自足,毫不造作。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可随便。小人平时做坏事,想不善的事情,无恶不作;见到君子,便躲躲闪闪地掩饰自己的坏处,而表现自己的好处。可是别人看来,好像看见他的肺肝一样清清楚楚,这样掩饰,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真实,一定会体现到外在来。所以君子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不可随便啊!曾子说:“十双眼睛看着你,十只手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厉啊!”财富可以把房子装饰得漂亮,美德可以润泽己身,内心坦然,身体自然安泰。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内心的意念都能真实无妄。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翻译〗《诗经·卫风·淇澳》赞美卫武公的德行说道:“你看你看,那淇水的岸边,青翠的绿竹长得多么的茂盛!文质彬彬的君子,对自己的修养,像治骨角、治玉石一样,不断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严密而刚毅,光明而盛大;有品德的君子,真教人难忘啊!”像治骨角般的切磋,说明他求学的工夫;像治玉般的琢磨,说明他自修敦品的工夫;严密而刚毅,是他戒慎恐惧的态度;光明而盛大,是他正直不阿的仪表。有品德的君子,真教人难忘,是说明他高尚的品德,达到至善的境地,人民不可能忘了他。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翻译〗《诗经》上说,“伟大的先王啊!后世的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德。”后世的贤人君子,尊敬他该尊敬的贤人,爱护他所当爱护的人,老百姓也就乐他们所乐的。伟大的先王能够精诚其意,垂于后世,所以君子和平民都能够永远不忘他们的功德。《康诰》上周公告诫康叔说:“要能够显明自己的明德。”《大甲》上伊尹告诫大甲说:“要敬奉天命,承顺天地。”《尧典》上说:“尧帝能够彰显崇高的性德。”都是自己把明德显发出来的啊!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翻译〗汤王沐浴的浴盆上刻了文字儆戒说:“诚能除去旧染的污垢,不断地求革新,当日新又新,新新不已。”《康诰》上说:“还要鼓舞民众革新。”《诗经》上说:“周地虽是一个古老的邦国,到了文王却能自新新民,承受天命,建立新生的国家。”所以有德位的人当尽心尽力来做革新的工作。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翻译〗《诗经》上说:“城邦一千里方圆的地方,都是百姓所聚集依止的地方!(只要人君贤德,就会有人民来依附他。)”《诗经》上又说:“缗蛮这样微小的黄鸟,也懂得要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栖息。”孔子说:“连小鸟都知道要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栖息,难道我们人连小鸟还不如吗?”《诗经》上说:“端庄恭敬的文王啊!他不断地发挥他的光明德性,而谨慎地使自己处于至善的境地。”做国君时,一心做到仁爱;做臣子时,一心做到庄敬;做子女时,一心做到孝顺;做父母时,一心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一心做到信实。孔子说:“审判争讼,我和别人也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说跟别人有区别的话,一定要使民间根本就无争讼才好!”使隐瞒实情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民的心志,为君子的明德所感召而大大畏服。这才叫知道根本。

 

第三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翻译〗所谓修身在端正心念,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有所愤怒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有所恐惧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有所喜好、逸乐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有所忧患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如果一个人的心不专注,看到东西如同没有看见,听到声音也如同没有听见,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这就叫做修身在于端正心念。

 

第四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翻译〗所谓要整治好家族在于修正自身品德,是因为人往往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所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厌;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敬;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护;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轻。因此,喜欢一个人而能看到他的不足,讨厌一个人而能看到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有。谚语说:“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往往不满足于自己的庄稼长得硕大。”这就是说不把自身修好,就不能整治好家族。

 

第五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翻译〗所谓治国必先齐家的意思,是说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教化好,而能教化他人,是从来没有的事。因此,真正有德行的君子,不出自己的家门,也能够把好的德风教化推广到全国。在家能够对父母尽孝道,在朝廷侍奉君主就能够尽忠;在家能够对兄弟尽悌道,在社会上对待尊长就能够礼敬;在家对孩子能尽慈道,到外面就知道如何使众。《康诰》中成王告诫康叔说:“要像母亲养护婴孩一样保护百姓。”心里确有这念头诚诚实实的去追求,虽未能事事合理,但距理想也就不远了。从来没有先学会了抚养孩子,再出嫁的啊。在上位的君主一家能够兴行仁道,一个国家就能够兴起仁义之风;在上位的君主一家能够处处礼让,一个国家就会兴起人人礼让之风;在上位的君主贪婪暴戾,一国的人都会犯上作乱。治国的关键就在此处,这就是一句话能把事情败坏,一个人能使国家安定。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翻译〗尧王、舜王以仁政领导天下,百姓就跟着他行仁;夏桀、商纣以暴戾横行天下,百姓就跟着他做坏事。君王所发布的政令如果与他平日的好恶正好相反,那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他的话的。所以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了,然后才去教导别人;先克服掉自身的毛病,然后才去帮助别人改正错误。本身所怀藏的就缺少恕道,而却要求别人行恕道,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啊!所以说要把国家治理好,首先在于把家整治好。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翻译〗《诗经》上说:“桃花茂盛地开着,枝叶是多么地茂密啊!美丽的姑娘出嫁到夫家,让一家人都和睦美好。”能够让一家人相处和睦,然后才可以去教化国人。《诗经》上说:“做兄长的能够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能够尊敬兄长。”在家里兄弟和睦了,才能够出来教化一国人都和睦。《诗经》上说:“威仪庄重的君子啊,是四方国家的表率。”一个人对待父母和兄弟足以值得一国人都来效法,然后民众才会来效法他。这叫做治国在于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啊!

 

第六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翻译〗所谓平天下在于治国的意思,是说在上位的人能尊敬老年人,那么百姓的孝敬之风就能兴起;在上位的人能敬事长者,那么百姓的友悌之风就能兴起;在上位的人能体恤孤苦无依的人,那么百姓之间就不会相互背弃。所以,有德行的君子总是施行推己及人、恕己接物的“絜矩之道”。不喜欢上司对自己的一些做法,就不要这样去对待下属;不喜欢下属的一些行为表现,自己就不要以同样的方式来应付上级;不满意前人做过的事,自己就不要接着去做,以免贻患后人;不愿意后面的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也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前面的人;不喜欢右边人的作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左边的人;不喜欢左边人的作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右边的人。这就是推己及人、恕己接物的“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翻译〗《诗经》上说:“和乐在上的君子呀!这才是我们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自己也跟着喜欢,老百姓厌恶的自己也跟着厌恶,这才称得上百姓的父母啊。《诗经》上还说:“那高峻巍峨的南山上啊,山石超拔耸立,那容貌显盛的周太师尹氏啊,人人以瞻视的目光仰望着他。”所以说,治理一国的君主不可以不谨慎啊!如果您有邪僻的行为,那么天下的人们就会共同起来诛讨您呀!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翻译〗《诗经》上说:“过去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所行政事,都能够符合上天之道啊!你应该好好借鉴殷朝的先王们,上天的王命是不可以违背的啊!”君主所行的治国之道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就能拥有这个国家,如果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整个国家。所以君子时刻小心谨慎,最担心的应该是自己有没有德行啊。自己有德行,自然就会有众人来归附,众人来归附,自然就会有土地,有了土地和人民,自然就能够生植万物,创造财富,有了财富自然就能够使国家财用丰足。所以,德行才是最根本的啊,财富不过是枝末而已。君主如果把外在的财富作为追求的根本,而把修养内在的道德看作是细枝末节,心理想着财富,而疏远修德,就会和民众争夺利益,这样就如同在教导民众相互抢夺利益。君主若把财富聚集起来,民心就会离散;若是把财富散在民间,民众的心就会聚集在君主周围。所以说,不合乎大道的话说出来,人家也会以不合乎大道的话来回敬你,用不合道理的方式得来的财富,也会以不合道理的方式耗费掉。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翻译〗《康诰》上说:“天命是不会固定不变的啊!”你的治国之道是善的、符合天道,则能得到天命;如果是不善的,违背天道的,就会失去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值得称为宝贝的物品,惟有有仁德的善人是楚国的国宝。”狐偃对流亡的重耳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珍贵的宝物,唯以亲爱仁道为宝。”《秦誓》上说:“若是有这样一个耿介的臣子,他的心非常地诚恳专一,没有别的什么特殊技能,然而他的心非常地良善,又宽宏大量。别人有什么学问和能力,他没有丝毫的嫉妒心,就像自己拥有一样,看到别人有道德学问,他就心向往之,不只是口头上称赞对方,而且心里所喜好的,还要超过口头的赞美。真正有如此容人的雅量,用这样的贤德之人,才能够保佑我的子孙和黎民百姓。不但是对我有利,而且对我的子孙、我的百姓都有利啊!他人有学问和能力,则掩藏嫉妒,憎恶人家,见到他人的道德学问都好的,处处嫉妒人家,给对方设置障碍,让人办事办不成功。如果有一个臣子,心量狭小,不能够容纳贤德的人才,这样的人就不能保护我的子孙,也保护不了天下百姓,不仅保护不了,如果用这样一个人,我们的子孙和百姓已经处在危亡之中了。”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惟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翻译〗惟有有仁德的君主,能够流放蔽贤的小人,把他们驱逐出境,不让他们和大家同住在中原境内。这就是说,只有有仁德的君主,能够做到亲爱有德的贤人,厌恶蔽贤的小人。见到有贤德的人才不能够推举,推举了,又不能使他居在自己的前列,这就是轻慢于所举的贤德之人。见到不善的人不能够把他贬退下去,贬退了,又不能贬退得很远,这就是过失。喜爱大家所讨厌的,讨厌大家所喜爱的,这就叫悖逆人性,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因此,君子能够行孝、悌、仁、义的治国大道,一定是从忠信诚敬得来的,君子违背孝、悌、仁、义的治国大道,一定是从傲慢和贪图享受开始的。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翻译〗君主要生养财富,也有个重要的法则:从事生产的人众多,坐食俸禄的人少,从事生产积极而又快速,在用度上能够节制和舒缓,这样国家的财富便不会匮乏。有仁德的君主散财使人民富足,以发扬己身的德誉;没有仁德的君主牺牲自己的德誉,来增加自己的财富。没有听说过在上位的君主有仁德,而在下位的臣子会违背道义的,没有听说过遵从道义,办事不尽职尽责的;没有府库里的财货,不属于君主所有的。孟献子说:“家里能自备车驾的官员,不会计较养鸡养猪的小利;家里凿有冰窖供祭祀用的官员,不会去计较养牛养羊的生息;拥有百辆兵车的官员,不会任用专事搜刮的家臣;与其有专事搜刮的家臣,宁可有盗窃公家财物的家臣。”这就是所说的,国家不要以货财之利为利益,要以道德仁义为国家之利。作为一国之长的君主,只注重货财之利,一定是从任用聚敛财物的小人开始,因为这些人是善于敛财的。让小人来治理国家,天灾人祸必然同时降临,虽然有贤能的人出来挽救,也没有什么办法了。这就是说“国家不能以货财之利为利益,要以道德仁义为利益”的道理啊。

作者简介:曾参(前505年一前436年)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南)人。

曾参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主张。《大戴礼记》记载有他的言行,相传《大学》为他所著。后被尊为“宗圣”。

老年人养牛的风险

老年人养牛的风险

来自疾病方面和价格方面。老年人在进行养殖牛的过程中是有着来自疾病方面和价格方面的风险的。牛是偶蹄目、牛科、牛亚科下的一族动物,通常俗称为“牛”,共有5属。

喝多了双皮奶有害吗

喝多了双皮奶有害吗

双皮奶中含有很多的糖和蛋白质还有脂肪,吃多了会变胖。而且会降低食欲,影响主食和蔬菜水果的摄入,而双皮奶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从而造成营养不良。

双皮奶,上层奶皮甘香,下层奶皮香滑润口,吃起来,香气浓郁,入口嫩滑,让人唇齿留香。双皮奶对于肠胃不好的人难以消化,婴儿和消化系统不好的人应少食。双皮奶适合老年人和血压偏高人群。双皮奶适合轻度及严重缺钙的人以及少儿、老年人、易怒者、失眠者和工作压力大的女性。

双皮奶的菜品历史

据说,顺德双皮奶始创于清朝末期,是顺德当地一位农民在清晨烹制早餐的时候,不小心在水牛奶里翻了个花样,无意中调出民间美食“双皮奶”,并流传至今。

仁信双皮奶的创始人董某与其父在顺德大良白石村以养牛为生,并跟着父亲做牛乳。大良附近多土阜山丘,水草茂盛,所养的本地水牛产奶虽少,但水分少,油脂大,特别香浓,故大良水牛奶受欢迎,水牛养殖业一直十分繁荣。

当时没有电冰箱,董父常为牛奶保存绞尽脑汁。有一次,董父试着将牛奶煮沸后保存,却意外地发现牛奶冷却后表面会结成一层薄衣,尝一口,居然无比软滑甘香。一试再试,制成了最初的双皮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双皮奶(顺德美食)

牛奶和豆浆哪个好

牛奶和豆浆哪个好

早上喝豆浆,晚上喝牛奶。

鲜豆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及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素有“绿色牛乳”之称,其营养价值与牛奶相近,蛋白质含量含量高达2.56%,比牛奶还要高,已超过奶的标准(2%),并且豆浆中的蛋白为优质植物蛋白;

豆浆还富含钙、磷、铁等矿物质,铁的含量是牛奶的二十五倍;豆浆中不含胆固醇与乳糖,牛奶中含有乳糖,乳糖要在乳糖酶的作用下才能分解被人体吸收,但我国多数人缺乏乳糖酶,这也是很多人喝牛奶会腹泻的主要原因。

另外,豆浆中所含的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大豆皂甙、异黄酮、卵磷脂等几十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具有降低人体胆固醇、防止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功效,还具有增强免疫、延缓肌体衰老的功能。

“一杯鲜豆浆,天天保健康”的生活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医科大学营养研究室廖教授对记者说,由于豆浆营养丰富,每天早上喝250-500ml豆浆,配之以一块面包、馒头等主食,即可满足营养需要。>>>鸡蛋豆浆最好别一起吃。

喝豆浆禁忌:1忌喝未煮熟的豆浆。2忌在豆浆里打鸡蛋。3忌冲红糖。

4忌装保温瓶。5忌喝超量。6忌空腹饮豆浆。7忌与药物同饮。

牛奶中的蛋白质含有8种必需氨基酸,适宜于构成肌肉组织和促进健康发育;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更为重要。

牛奶中所含有的脂肪溶点低,颗粒小,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并其消化率达97%。

牛奶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是乳糖,乳糖在人体内可调节胃酸,促进肠蠕动和助消化腺分泌的作用。

牛奶中所含的钙质,是人体钙的最好来源。因为牛奶中的钙在体内极易吸收,远比其他各类食物中的钙吸收率高。而且,牛奶中钙与磷比例合适,是促进儿童青少年骨骼、牙齿发育的理想营养食品。

牛奶中几乎含有一切已知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及B族维生素。

奶中还含有能增进儿童发育所需要的抗体物质。牛奶是儿童青少年健康发育的最理想的食品。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提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英国也有一句名言:"没有什么投资比为孩子们提供牛奶更为重要!"为此,我国营养、食品、乳业学界的沈治平、肖家捷等12位著名科学家,在"1998中国牛奶科学论坛"上呼吁振兴中国奶业,常给孩子喝牛奶。

喝牛奶的禁忌:1、喝牛奶最好不加糖。否则,不但不易被消化吸收,还会滞留在消化道中,影响肠胃功能。2、牛奶可加热,但不要煮沸。因为煮沸后,有的维生素会被破坏,而且牛奶中的钙会形成磷酸钙沉淀,不易被人体吸收。3、牛奶富含钙,不需再加钙。“加钙奶”、“高钙奶”都没有必要,过量的钙会与牛奶中的酪蛋白结合成凝固物,反而使营养丧失。4、早餐不要只喝牛奶。空腹喝牛奶会加速胃肠蠕动,造成吸收不良。正确的方法是:早餐先吃面包、糕点等,再喝牛奶,这样会使营养更加平衡。5、喝牛奶不要同时吃巧克力。因为巧克力中的草酸会与牛奶中的钙结合成草酸钙,使钙无法被人体充分吸收。6、牛奶与药物不能同时服用。因为牛奶会与许多药物发生反应,降低药效,有时还会形成新的有毒物质。

牛奶最好晚上喝,因为牛奶能促进睡眠。

关于老年人养牛的坏处是什么,老年人养牛的风险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