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养牛的目标计划(乡村肉牛分散养殖方案)

肉养牛的目标计划(乡村肉牛分散养殖方案)

大家好,关于肉养牛的目标计划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乡村肉牛分散养殖方案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猪的育种目标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猪的育种目标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0世纪初以来,猪遗传育种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一阶段,50年代以前,育种工作主要围绕以毛色、体型为主的表型选择。第二阶段,60年代时专门化父系和母系的提出,标志着现代养猪体系的形成。第三阶段,90年代BLUP技术(bestlinearunbiasedprediction,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地应用开辟了猪育种的新纪元。第四阶段,9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地应用,逐步经历了遗传标记辅助选择和全基因组选择两个阶段,目前全基因组选择还处于研究阶段。100多年来,选育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几乎提高了100%,背膘厚降低了75%左右,头均产仔数在近10年中以每年0.2~0.3头的速度增长。在世界猪遗传育种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猪遗传育种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我们有正确的育种方向,不断纠正育种偏差,并最终提高效率。因此,了解猪遗传育种的整个发展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汲取教训,少走弯路,还能让我们从经验中不断学习,更好前进。1表型选育自人类驯化猪以来,实际上就开始了猪的育种工作,人们开始选择自己心中理想的个体留种,只不过早期更注重以毛色、体型为主的表型选育。到20世纪初,由政府主导的种猪登记开始在一些国家实施。1883年美国成立了第一个杜洛克猪组织—美国杜洛克协会。加拿大种猪登记体系(CSI)最初成立于1889年,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丹麦于30年代初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性能测定中心,用于比较种猪生长速度、背膘厚和饲料利用率等生产性能。50年代开始,遗传界虽然对生长性能开始给予重视,但对外貌和品种的选育仍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并没有把生产性能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50年代以前的选育主要是表型选育。2现代育种体系的建立1943年首次引入了选择指数,但直到50年代才开始广泛应用于猪上。受家禽和植物杂交生产的启发,Smith和Moav分别于1964年和1966年提出利用专门化父系、母系进行肉类生产,标志着猪现代化育种体系的形成。猪的育种按照父系、母系方向选育,选择指数仍然以生产性状为主。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专门的育种公司,专门化品系选育、杂交生产也促进了原种场、扩繁场、商品生产场繁育体系的建设。70年代,猪育种工作中出现了两个里程碑:人工授精技术和超声波测定仪在背膘厚测定上的使用。80年代以前,鉴于产仔数遗传力低,选择效果差,遗传工作者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将生长速度和背膘厚等生产性状视为选育重点。80年代以后,遗传工作者对大白猪按照父系和母系两个方向进行选育,开始利用家系选择法在母系中提高产仔数,但遗传进展表现为10年提高0.5头,并没有取得太大进展。3BLUP技术的应用20世纪初5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学者Henderson首次提出了BLUP法。1986年加拿大率先将该技术用于猪上,但直到1990年以后才得以大量应用。BLUP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一部分遗传进展,引领种群性的选择,最大的成功体现在产仔数的提高。应用初期,产仔数进展速度就加快了1倍,每年的遗传进展速度达到0.1头以上,到2000年以后,年遗传进展已经达到0.2头甚至0.3头。1990年,丹麦开始利用BLUP技术用于猪育种。1992年遗传界开始将产仔数列入长白猪和大白猪的育种目标,随着育种目标的改变和BLUP技术的应用,产仔数在2000-2010年的年遗传进展接近0.3头。丹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得益于资料的积累,BLUP种群评价越来越高,进展也随之提高。目前,长白猪和大白猪的产仔数平均为15头,已经达到我国太湖猪的水平。1995年CCSI成立后,育种目标不断发生变化,并逐步对饲料转化率、眼肌深度、瘦肉率和眼肌面积进行估计。到1999年,总产仔数在母系指数中所占的比例开始达到50%以上,而瘦肉率所占的比例却下降到6%。2000年,产仔数几乎每年能够提高0.5头。80年代以来,除了总产仔数年遗传进展取得较大进步外,另一重大变化表现为大型育种公司的市场份额越来越高。1980年美国大型育种公司的市场份额只有25%~30%,而小规模育种公司却占到了70%~75%。但时至今日,小规模育种者的份额只有不到10%,而排名前三的大规模育种公司却占据了75%。这种变化反映了大型育种公司在遗传和其他技术上的应用能力,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和更好的实力去运用一些新技术,同时在管理等各方面更具有优势。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高技术研发的需求使得国际上育种公司之间不断地重组整合,公司数量逐年减少。以美国为例,这些大型规模猪场已经开始取代国家育种体系,目前的NSR、CCSI在美国、加拿大的猪育种中的作用不断弱化。目前,中国也即将或正开始经历这样的变化。4分子技术的应用4.1遗传标记辅助选择20世纪90年代,分子技术开始应用于猪遗传育种,主要目标是提高选择的种群性。在遗传标记辅助选择上,应用最成功的两个遗传缺陷基因分别是氟烷基因和酸肉基因。抗病方面,仔猪腹泻的抗性检测也应用得比较好。4.2全基因组选择全基因组选择(genomicselection,GS),一种新的遗传标记辅助选择形式。其原理是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高密度标记信息对育种值进行估计,标记基因可以反映全部或者绝大部分的遗传变异。由于影响某一性状的基因很多,密度也非常高,目前猪的芯片是6万多个标记基因,并且影响某一性状的所有基因至少有标记基因的连锁。基于这个假设,可以根据该标记估计该基因的育种值。目前该技术还处于研究的阶段,但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发展成为一个常规技术。根据模拟研究,全基因组选择在猪上可以获得20%~50%的额外遗传进展,但在奶牛上遗传进展可以达到60%~120%,肉牛遗传进展可以达到29%~158%。因此,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牛上的研究更多也更成熟。目前,一些国际育种公司已经开始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超前于我国,如托佩克公司最初是将该技术应用在公猪上,随后逐步运用到母猪上。该技术在我国还没有真正起步。随着时代的不同,育种目标越来越复杂,并且也越来越切合实际。过去100多年,种猪生长速度、背膘厚及饲料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近20年来产仔数也取得了重要进展。2006年,加拿大在母系指数中开始加入首产日龄、产仔间隔、围产期仔猪成活率、断奶仔猪数和断奶窝重等指标。2008年,除了上述育种目标外,对抗病性状的选择也开始进入应用。2009年,肌内脂肪含量成为肉质性状选择的指标之一,超声波估测肌内脂肪含量的方法开始进入应用。2010年,国外很多育种公司将育种重点转移到饲料利用效率和母猪生产效率这两方面。目前,新的育种目标还包括肉质、更广泛的生产效率和繁殖效率。其中繁殖效率不仅包括产仔数,还包括哺乳母猪的采食量、成活率和带仔能力。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育种目标太单一,过于简单。猪群中存在很大的遗传变异,在商品猪群中,还远没有达到选择极限。未来猪育种目标主要取决于消费市场,而不再是单纯地降低成本,并且猪育种目标将更为详细。目前我国还处于卖猪而不是卖肉的阶段,但将来我国一定会过渡到卖肉阶段,发现有价值的猪肉会成为届时的选择目标之一,而不单是猪的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目前,我国猪育种将面临很多挑战,我们不能指望用昨天的技术满足今天的挑战,希望种猪企业能有所创新。未来,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新技术利用最好的企业。

如何用青贮玉米为主的饲喂法对肉牛育肥

如何用青贮玉米为主的饲喂法对肉牛育肥

如何用青贮玉米为主的饲喂法对肉牛育肥?

肉牛育肥以青贮玉米为主是一种很好的育肥方法,肉牛的增重是比较高的,一般采用青贮玉米加混合饲料育肥杂交牛,可以取得日增重1公斤以上的育肥效果,比用氨化秸秆喂的日增重高。如何用青贮玉米为主的饲喂法对肉牛育肥?

一、育肥牛的选择,选择西门塔尔、夏洛来等良种肉牛与本地牛杂交改良的牛育肥效果最好,年龄在6—18个月;其次是青壮年健康本地牛也很好;再次就是老弱病残牛、不孕母牛、淘汰公牛都可以用来育肥。

二、育肥季节,一般选择春天、秋天和冬天进行育肥,因为夏天炎热,蚊蝇多,肉牛不安心吃草,影响肉牛育肥效果。另外,牛经过一个冬天要掉膘20%左右,为减少冬天掉膘,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开始育肥,经过三个月育肥后上市正是牛肉消费旺季,可以卖出高价钱。

三、给育肥牛驱虫健胃,可选择硫化二苯胺,每50公斤体重10—20克,总剂量不超过60—80克,口服,然后第三天用大黄健胃。

四、饲料,混合饲料的组成,玉米56%、麦麸21.5%、菜籽饼20%、食盐0.5%、骨粉2%。按照体重的1%分早晨和晚上两次喂。青贮玉米自由采食。青贮玉米要逐渐增加,减少育肥前喂的粗饲料,要有几天的适应期。育肥前两个月,每天饮水三次,限制活动,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刷拭牛体一次。育肥两个月后每天饮水四次,上午和下午都要晒太阳,每次晒2个半小时,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刷拭牛体一次。

五、青贮玉米的取用,根据每天的喂量,用多少取多少,取青贮饲料后要及时将塑料膜盖好。混合饲料配制一次喂7天,不要配制太多,避免发霉。

乡村肉牛分散养殖方案

乡村肉牛分散养殖方案

凉水井镇2021年肉牛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镇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关于印发贵州肉牛产业“六个重点”实施方案的通知》(黔牧领发〔2019〕7号)文件精神和全省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结合《思南县肉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意见(2021-2023)》,《思南县2021年肉牛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三年打基础、五年育品牌、十年磨一剑”的总目标,牢固新发展理念,以贵州黄牛集团为引领,坚持强弱项补短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链条完备、多方共赢的产业格局,推进全镇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21年,实现肉牛存栏3330头以上,出栏1000头以上,其中能繁母牛存栏1270头以上,牛肉产量150吨以上。肉牛养殖重点村1个,发展年出栏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适度规模场8户,发展年出栏5-10头的肉牛散户80户,推广种植优质牧草1200亩,秸秆收储400吨。

三、重点任务

(一)聚焦肉牛和牧草品种。饲养的肉牛品种以品种特征明显的思南能繁母牛通过杂交繁育进行扩繁饲养;在全镇新建人工授精示范点1个,形成覆盖各村人工授精的服务体系。推广种植皇竹草、青贮玉米、甜高粱、黑麦草等优质高产牧草,提高牧草供应能力。

(二)聚焦适度规模养殖。坚持贵州省肉牛产业发展“小规模、大群体”策略,围绕“两区+两中心+十重点”的“221”肉牛产业总体布局,依托贵州黄牛集团SPV公司、澳和牧业(贵州)等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散户”养殖模式,逐渐形成“分散育犊、集中育肥、统一销售、技术共享、品牌共创”产业格局,形成稳定的产业联合体,筑牢产业发展根基。制定出台肉牛养殖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大学生、退伍军人、村里能人、外出返乡人员养牛,培育肉牛养殖重点村1个,发展年出栏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适度规模场8户,发展年出栏5-10头的肉牛散户80户。

(三)聚焦饲草料建设。完善"加工中心+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种植高产牧草1200亩,秸秆收储400吨。发动群众规模化种植优质牧草,建立和完善牧草科技推广服务及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多方联动、农牧结合的饲草料供应和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聚焦标准化建设。对全镇肉牛养殖场实行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对全镇能繁母牛佩戴电子耳标,建立能繁母牛可追溯系统。引导全镇适度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建设与养殖规模配套的雨污分流和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设施。科学制定养殖场生物净化操作规程,指导养殖场建设完善的养殖档案,严格肉牛养殖投入品使用监管。指导养殖场完善粪污去向台账,树立循环养殖理念,围绕"种草养牛,牛粪种草"原则,实现种养结合、种养循环。

(五)聚焦延伸产业链。支持企业研发牛肉新产品,开发蒜香腊牛肉块、麻辣腊牛肉块等思南黄牛系列产品,提升牛肉开发附加值。充分利用农博会、农交会、品牌展销会等展会平台,贵州电视台、多彩贵州网等新闻媒体,高速公路上安装宣传牌等方式进行品牌推介。支持企业在省会城市、交通服务区、旅游景区建设思南黄牛系列产品体验店或专柜与文旅融合发展。依托贵州黄牛集团肉牛产业大数据平台,形成肉牛产业生产经营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销售、监管体系,推行“食品+”计划,拓展销售渠道。杂交牛及分割的中低档等牛肉产品主攻校企、超市、酒店、食堂等销售领域,高端系列产品全力拓展东部市场。

(六)聚焦动物疫病防控。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抓好口蹄疫和牛出败病种的免疫工作,口蹄疫等强制免疫病种免疫率边。抓好牛布鲁氏菌病监测净化,从生产源头提高肉牛的生产康安全水平,促进肉牛产业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深化防疫体制改革,实施乡村兽医备案制度,强化乡村兽医法律法规、兽医诊疗培训,提升法治意识和服务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村(社区)要高度重视肉牛产业

发展,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肉牛产业发展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围绕肉牛产业发展重点,切实抓好组织发动、政策宣传、任务落实、配套服务等工作,制定具体年度工作方案,压实工作责任,将肉牛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到人,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二)强化技术保障。组建专家服务指导技术团队,开展入场、入户、入地指导,提高饲养管理、人工授精、饲草种植、疫病防治、农机推广等技术指导工作。建立与贵州大学、省兽科所等科研院校合作,邀请专家就诊服务。组织全镇肉牛企业、养殖场(户)开展肉牛产业技术培训,积极申报肉牛科技创新项目,提高科技支撑水平。

(三)强化督查考核。镇肉牛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肉牛产业发展工作列入各村(社区)年终绩效目标进行考核,成立考核工作小组,采取现场检查,督导考核等方式进行绩效考核,对工作开展不力导致肉牛产业发展滞后的,严肃追究责任,形成强势推进肉牛产业发展态势。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