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养牛专业户,饶埠镇的经济发展

乐安养牛专业户,饶埠镇的经济发展

大家好,关于乐安养牛专业户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饶埠镇的经济发展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饶埠镇的经济发展

饶埠镇的经济发展

注重抓好开放型经济择商选资工作。①坚持“好”字为先,用工业发展的理念来谋划农业招商引资,坚持择商选资,坚持围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开展择商选资工作。2008年饶埠镇重点对农业方面进行择商选资,已有三个农业项目正在洽谈。一是上海戈德朗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9000万元的水稻制多不饱和脂肪酸系列产品项目;二是江西三元有限公司拟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塔前湖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投资项目;三是江西黎川县德胜镇“一乡一品”菌菇投资项目,完成择商选资任务5000万元。②做好安商、招工工作。主要是对重点五大平台物流企业进行了有效跟踪服务,做到“急企业所急、需企业所需”。

①发展湖产业经济:对塔前湖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饶埠镇塔前湖有5000亩水面,现与江西三元公司洽谈,拟投资2000万元在塔前湖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计划建成集种、养、游为一体的无公害绿色生态产业园,不仅可提高种养效益,还要发展旅游业,使游客可垂钓、可品尝农家菜、可体验农家活等。②发展以兴农畜禽养殖场为龙头的畜禽规模养殖。兴农畜禽养殖场养鸡达10万羽、养猪达1000头,在湾埠村还有一家养殖1000头,养牛过百头的养殖大户,在养殖规模上进一步增大,并且带动其他养殖专业户的发展,争取形成饶埠镇的支柱产业。③发展以天堂珍珠养殖为主要的特种养殖。④发展千枚岩开发、红石场开采以及乐安河采砂等采矿业,以发展饶埠镇产业经济、彰显湖产业名镇特色。

张江镇的人口

张江镇的人口

清宣统元年(1909年)筹办自治,由城镇乡地方自治筹备处按学区调查户口。

其时二十保3、6、11、13、20、23图计2577户,11388人(其中男5604人,女5784人);

12、14、27、28、29图计2180户,10655人(其中男5453人,女5202人);

8、10、21、22图计1573户,6766人(其中男3500人,女3266人)。

此次户口调查,当属张江(包括孙桥)地区较早的人口资料。

其后,民国35年、36年期间(1946~1947年),实行新县制,裁区并乡,又有一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殷乐乡(改名回澜乡)有2044户,10099人(其中男4742人,女5357人),是为孙桥地区较早较完全的人口资料。张江镇二十保二百O九甲,有2171户,10035人;立德乡二十保,一百九十甲,有2020户,8835人(其中男4099人,女4736人)。

民国37年(1948年)编并保甲,张江乡查得户口4883户,远北乡3304户,回澜(殷浜)乡2692户,立德乡资料阙如。此时,镇域人口总数约在3万人左右。

1950年6月,江苏省从南汇县划入川沙县29个乡,其中有9个乡属镇域范围。9个乡7662户,人口总数为37584人。(另一资料显示数据不同,一并列入下表)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孙小桥人民公社地区有3894户,14250人;张江人民公社地区有5394户,21471人。

至1992年撤川沙县成立浦东新区前夕,孙小桥乡有6274户,21126人,张江乡有7782户,24808人。

1993年1月,撤川沙县,建立浦东新区,孙桥、张江两乡(镇)同时归属浦东新区。孙桥乡(镇)面积22.9平方公里,行政建制辖13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张江乡(镇)面积19.12平方公里,行政建制辖12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1993年,孙桥乡总户数6781户,人口总数21094人;同年,张江乡总户数7782户,人口总数24808人。

2002年底,张江镇有16974户,50936人。但由于外来人口持续增加,人口总数比以前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张江镇境域内农村中家庭副业种类颇多,涉足林、牧、副、渔各业,主要有种树植竹、畜禽饲养、水产养殖捕捞、羊毛衫刺绣编结、劳务运输等。解放前,受小农经济思想局限,各种经营长期处于自然和落后状态。即使有少数养牛、养猪、养鸡鸭和水产、编结等专业户,但生产经营基本上是单家独户,规模很小,发展有限,且盛衰无常。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农村劳动力的解放促使各种家庭副业有了一定发展,但由于经济基础改变不大,其发展仍然缓慢。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以后,党和政府推行“两条腿走路”(集体和私人并举)方针,部分副业生产由于集体经营成了独立的产业,如奶牛业、生猪饲养、肉禽蛋禽饲养和羊毛衫手加工等都有了较快发展,其中劳务输出和羊毛衫编结刺绣一度成为本镇的支柱副业。张江公社、孙(小)桥公社的畜禽场在六七十年代为社会每年提供的肉猪上市数在数千头,牛奶十万余公斤,禽蛋数量上百万公斤。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发展,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林、牧、副、渔收入在乡(镇)总收入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各种副业生产不是分散到农户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就是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进入21世纪,张江镇面临新一轮开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住条件改善,城市化规模进程不断加快,畜牧业生产排泄物污染环境的负面效应凸现,

2000年5月,张江镇政府为贯彻沪农委(2000年)第69号文件精神,对镇辖区范围内养殖业进行了专项清理整治。

2002年底,除孙桥农业开发园区外,全镇畜牧养殖业已基本退出生产领域。张江镇域内的家庭手工业,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女的纺纱织布、刺绣编结,男的泥水木匠、裁缝成衣,“一把刀、一根针”历来在浦东享有盛誉,在上海滩也是闻名遐迩。

清乾隆年间(公元18世纪中后期),张江、孙桥的制酒业已初具规模,其中孙小桥镇的曹合昌糟坊颇具名气。

道光、咸丰年间(19世纪上中叶),张江栅、乐安镇、三灶等地不但开设了多家糟坊,其他店铺、作坊和工场亦不断涌现。但轧米厂、刷布场、园作铺、打铁店等,基本上都属于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小手工业,机器工业甚少。

建国后,通过对私营(个体)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善改变管理体制,促进了以手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和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商贸经营。

50年代后期,开始有了以加工业为主的社队工业。

70年代起,社(乡、镇)队(村)企业逐渐发展壮大,服装、皮鞋、机电、化工、电线电缆和建筑材料先后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90年代初以来,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进程加快,依托张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启动实施,张江镇的工业得到了飞跃发展,步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2002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45.15亿元,以商贸、金融、房产和服务业为内容的第三产业总收入28.90亿元,同时,有8个行政村和8家企业产值超亿元,年产值超过3000万和年利润超过300万的工贸企业分别有24家和22家。

2002年利润超过300万元的企业全镇共计22户。2002年共计创造利润67012万元,占全镇当年利润总额75795万元的88.4%。清乾隆时,张江栅已有东西、南北、糖坊等街面房数百间,逶迤逾千米,沿街商家店铺林立,乡村居民所需杂粮、南北货及各种必需生活用品大致略备。

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由于社会动乱、物价飞涨,商业一度萧条。建国后,党和政府在控制物价、稳定市场的同时,建立了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实体共存的商品流通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业管理体制和流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深度改革。粮油购销改为多渠道经营,计划供应的商品经济逐步过渡为以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市场经济,商业在联结工业和农业、城镇和农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和增强。

2002年,全镇外贸出口拨交额达到43,367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0,920万元。

建国前(包括民国时期乃至更早的明、清时代等),镇域内的财政税收以田赋为大宗,农民在秋后交纳税金,或以粮棉等实物抵扣田赋,俗称“完粮牌”。农业税收都由保甲长负责催收。解放前夕,由于税种屡有增加,各种附税杂捐名目繁多,征额甚至超过田赋正税。当时民谣称“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即为明证。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逐步废除一切苛捐杂税,陆续建立了新的税收制度。

70年代至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镇域内的工商税收比重迅速增加,超过田赋(即农业税)。同时,社、队(乡镇)工业迅猛发展壮大,企业上缴的利润和折旧基金等也成了公社(乡、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002年,张江镇财政收入达到1.54亿元。

民国34年(1945年)前,境内无一家银行,仅张江栅相继开设有两家典当行,旋即先后倒闭。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5月底),张江才有了第一家金融机构——张江钱庄股份有限公司。

1954年,张江、孙小桥先后成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中国人民银行川沙县支行统一领导。

1957年,张江、孙小桥两地有了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营业所。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各行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镇域内金融单位(包括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迅速增多。

2002年,镇域内已有工商、农业、建设、上海、光大等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的经营网点(分支机构、代理站)十余家。

OK,关于乐安养牛专业户和饶埠镇的经济发展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