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种草养牛?北方养羊适合种植什么牧草

宁夏种草养牛?北方养羊适合种植什么牧草

其实宁夏种草养牛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北方养羊适合种植什么牧草,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宁夏种草养牛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内蒙古草原一望无际吗可以吃手抓羊肉吗

内蒙古草原一望无际吗可以吃手抓羊肉吗

可以。给你草原的资料介绍看看。

地理位置

从地理地貌上看,内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和苏克斜鲁山,西至甘肃省河西走廊西北端的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国。海拔1000多米,地势起伏微缓,有明显的季相变化。适宜禾本科、菊科的生长,从而造就了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

内蒙古草原

内蒙古草原(18张)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翦伯赞曾在其名著《内蒙访古》一文中指出,“一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可见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延伸,使得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都具有相类的地貌特征,这为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延伸奠定地质基础。

气候特征编辑

内蒙古大草原的气温年际变化显著,大部分地区的气

内蒙古大草原。

内蒙古大草原。(3张)

温的极差普遍为65℃-85℃,气温日较差年为13℃-16℃,为中国气温极差与日较差全国最大的地区,这非常有利于草原植物糖分的储存与物质的凝结;

内蒙古大草原昼夜温差大,海拔高以及高寒的气候,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牲畜的传染病流行。纯牧区一般冷的天气较多,进入十月份有的牧区就已经开始下雪,例如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有的地方干旱很严重,例如赤峰市的敖汉旗,就是干旱气候为主。

资源分布编辑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大草原主面积8666.7万公顷,其中有效天然牧场6818万公顷,占全国草场面积的27%,是我国最大的草场和天然牧场。最著名的要数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上天然

内蒙古草原

内蒙古草原

草原保留面积最大的地方,是我国最大的无污染源动物食品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东西跨度最长的省区,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八省区相邻。

除了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广阔无垠的天然优质草原外,内蒙古大草原还延伸到周边多个省份,尤其是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近的2个蒙古族自治州、7个自治县内的广阔延伸,例如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就是著名的古老而美丽的木兰围场,曾是清代的皇家围猎草原;坝上草原和康西草原距北京仅有几十公里;而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拥有草原469万亩,是黑龙江省最大的草原……

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区域至少占到全国草场面积的35%以上。

经济价值编辑

内蒙古大草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内蒙古草原

内蒙古草原(3张)

。单就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大草原来看,从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到西南部的鄂尔多斯草原,从东部的科尔沁草原到西部的阿拉善荒漠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6818万公顷(68.18万平方公里),约占内蒙古自治区(118.3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60%,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以上。

内蒙古草原

内蒙古草原

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6大著名草原,生长着1000多种饲用植物,其中饲用价值高的就有100多种,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无芒雀麦、披碱草、野黑麦、黄花苜蓿、野豌豆、野车轴草等禾本和豆科牧草,是著名的优良牧草。

内蒙古草原

内蒙古草原(3张)

肥美的草原,孕育出丰富的畜种资源。内蒙古大草原所处纬度较高,主要位于北纬40—45度之间,世界畜牧专家确认,40—45度左右是最佳的奶源纬度带。而内蒙古大草原恰恰位于北纬40—45度左右这一天然养牛带上,与欧洲、南美、新西兰处于同一纬度;内蒙古大草原日照充分,全年太阳辐射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增,全年日照时数从东部的2700小时,逐步增至西部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的3400小时以上。充足的日照,更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丰富自然的植被食物链,尤其是独特的饲草饲料资源,富含奶牛所需的粗蛋白、粗脂肪、钙、磷等多种营养素,为奶牛提供了最优质的营养。

草原传说编辑

人们都非常向往内蒙古大草原,想象着这里的茵茵碧草,悠悠白云,湛蓝如洗的天空,还有奔驰的骏马和成群的牛羊,可是你知道大草原的故事和名字的来历吗?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名字,来自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

从前草原上有一名叫呼伦的美丽姑娘游走在草原上。百种鲜花都羞涩地低下头;英俊的蒙古族小伙子贝尔骑上高头大马,所有的马匹都自愿伴着他一起飞奔。两个年轻人儿相爱了,白灵鸟高唱祝福的歌。雪白的羊群叼来最美丽的花堆在他们帐房外。也是一个雨后天青架起双彩虹的傍晚,异常突如其来的灾难破坏了草原的宁静,恶魔莽古斯狞笑着吸干了草原的水,从洁白的毡房里抢走了呼伦姑娘。草原枯黄了,成群的牛羊倒地而亡。为拯救草原和心爱的姑娘,贝尔抄起弓箭长刀,跨上枣红马,冲进枯萎的草原。日夜奔波跋涉寻找莽古斯,终因疲惫不堪跌下马来,就在半梦半醒间,他看到了饱受折磨恶魔摧残的呼伦的身影,她变成一朵瘦小的“阿日愣”花,就在眼前经受着风吹日晒,奄奄一息。

贝尔猛然惊醒,用皮囊里仅有的一点水浇灌“阿日楞”花,呼伦复活了,她紧紧拥抱着贝尔。莽古斯又出现了,再次夺走呼伦。草原被沙石吞噬,天边烧起了大火。贝尔情急中想起了阿爸传给他的神弓,连向天空放出仅有的三箭。顿时大雨倾盆。草原复苏,牛马羊群又重新站立起来,妖魔带着绑在身后的呼伦,又再次杀回,企图杀死贝尔摧毁一切,这时呼伦挣托绑绳。飞快地夺下莽古斯头上的绿宝珠,一口吞下。顷刻,山崩地裂,狂风大作,呼伦倒地化作浩荡的大湖。

贝尔杀死了恶魔,然而在湖边却再也看不到美丽的呼伦姑娘了。贝尔悲痛万分,惯然地折断神弓。只听一声巨响,草原塌陷,贝尔也化做一池清湖。就这样,一对情人把炽热的爱献给草原万物,化做呼伦、贝尔两个清澈汪洋的大湖。草原有情,暗暗地拼裂开出一道乌尔逊河,把两颗年轻的心连了起来。草原兴旺了,草原上的人们为了感谢纪念呼伦和贝尔,就把这片草原命名为呼伦贝尔大草原。

面对大自然和诸多自然现象,人历来有敬畏的心理。富有独特想象力的北方游牧民族,编织了这一神话传说,显然是出于对风沙灾害的憎恶和对水草丰美的渴望。这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环保意识。其实,呼伦、贝尔也好,风妖沙魔莽古斯也好,都是一种符号,像五线谱上的“乐符”一样,所演奏的是人与自然的乐章,这乐章自古以来就是内蒙古大草原的主旋律。摘自《草原风光秀美夜色令人陶醉》

呼伦贝尔大草原编辑

呼伦贝尔草原是内蒙古最大的草原,有一望无际的绿色,有延绵起伏的大兴安岭,还有美丽富饶的呼伦湖和贝尔湖。

春天,冰雪融化了。小草飘动着细细的嫩芽,花儿在风中散发着无限的幽香,草原的野草野花开始盛开了,五颜六色的,像一块漂亮的地毯铺在呼伦贝尔的大地上。树木也穿上了绿色的纱衣,春燕欢笑着归来,整个大草原春意盎然。

夏天这里空气清新,气温凉爽,是避暑度假的胜地。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草原,蓝天白云,碧草绿浪,湖水涟漪,点点毡房,整个草原清新宁静。一条弯弯的小河,静静地流向远方。在山坡上吃草的羊群,远远望去好像是白云飘浮在山间,又好似粒粒珍珠撒落在草原上。微风吹过,草浪滚滚,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牧羊的姑娘,唱着动听的情歌,挥动着鞭子,游走在美丽的草原上。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在霞光的辉映下,草原与天连成一片。蒙古包里响起了委婉动听的马头琴声,这动与静相结合的草原美景,怎不叫人心旷神怡。

秋天,这里是一片金黄的世界。成熟的野果挂满枝头,微风吹来,草原翻卷起层层波浪,草香扑鼻,秋风佛过,散发开一阵阵沁人心扉的清香。牧人们忙着放牧,剪羊毛。人们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整个草原好似一幅美丽的金色油画。

冬天,这里经常大雪纷飞,整个大地都变成了琼雕的草、玉琢的树。漫天雪花飞舞,给草原穿上了洁白的盛装。小河也覆盖了厚厚的雪白棉被,树枝挂满了沉甸甸、蓬松松的雪球。呼伦贝尔变成了白色的世界,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这片绿色净土拥有太多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景致。但最让人难忘的还是草原的夜色,月光下草原虽然没有了五彩缤纷,却多了一片宁静和神秘,一直延伸在一望无际草原上的路似乎没有了尽头。

弯弯的月亮悬挂在那高远的天空中,云彩随着月光的柔曼光影变幻着她轻柔而缠绵的舞姿,夜空中缀满了繁星。河水静静流淌,在月光下依稀闪烁出点点波光。环顾四周,蒙古包闪着点点光亮,草原在夜色中舒展开她宽大的胸怀,以特有的幽静欢迎远方的客人。

远处传来悠扬的马头琴声,几个姑娘和小伙尽情地欢跳蒙古“舞”,酣畅淋漓地放声歌唱。微风拂人,草香袭人,月光诱人,水波撩人,鸟声动人。置身于她的怀抱,整个人就融入朦胧的梦境之中。[2]

草原保护编辑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围绕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草原建设保护,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综合能力,为全区稳定饲养6500万头(只)以上牲畜,稳定生产100万吨牛羊肉、6.2万吨毛绒和5.5万吨鲜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畜牧业发展迅速。但草畜矛盾也日趋突出,草原整体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成为制约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全区各地加强领导,加大草原建设力度。“八五”期间,全区草原建设规模每年都达到2000万亩以上,去年突破了3000万亩。据统计,到1997年底,全区人工种草、飞播牧草1083万亩,改良和围栏草原1021万亩,建设五配套草库伦8370处,打贮草176亿公斤,青贮、氨化饲料达48.6亿公斤。自然环境恶劣的乌兰察布盟,大抓草业,建成5000亩以上的连片人工草场100多处。

目前,全区落实草原所有权面积已达8.2亿亩,落实使用权面积7.4亿亩,分别占全区可利用草原总面积的86%和78%,全区落实到户的草牧场承包使用面积达6.2亿亩。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农牧民生产者的主体地位,调动了牧民建设草原的积极性。据统计,以草原畜牧业著称的锡林郭勒盟现已把打草场、种植草场和放牧场全部承包到户,划分到户的草牧场面积达2.3亿亩;有111个乡、570个村落实了草牧场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别占核准基数的100%和98%。对收取的草场使用费实行专户存储、专项管理、专款使用,总额的95%作为“育草基金”,留在村一级用于草原建设,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牧民建设和保护草原的积极性。[3]

生活方式编辑

蒙古包:适于游牧生活,便于拆卸;

马:便于草原上的行走与放牧;

蒙古袍、蒙古靴:适于骑马;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

可以看出内蒙古牧民的住、行、衣、

草原盛会

草原盛会

食都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去适应自然才能不断发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场,进行轮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资源。另外,他们还进行了畜牧产品的深加工,鄂尔多斯品牌的服装闻名全球。牧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内蒙古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植被保护最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宽广的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盟的荒漠草原。

民族服饰编辑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制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服

装。衣领、衣襟、袖口,皆有彩色的镶边。衣扣多用绦子绣制或缀以特制的黄铜琉璃扣子。从右方开襟,左方多不开叉。男式长袍一般用深蓝色、海蓝色或天蓝色的衣料制作;女式长袍多用红色、绿色或黄色的绸缎自制成。蒙古袍按季节分为单袍、夹袍、棉袍和皮袍。年轻的牧人穿上长袍和马靴,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红或绿绸带,能衬托出苗条身躯和青春之美。

蒙古靴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部件之一。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根据季节选用。布靴用高级布料或大绒制作,靴头和靴筒上往往以金丝线绣花。图案新颖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皮靴通常用牛皮制作,分旧式和新式两种;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蒙古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非常适应自然环境。骑马时能护踝壮胆,勾踏马蹬;行路时能防沙防害,减少阻力,又能防寒防蛇。

蒙古礼帽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是一种椭圆形的、四周有一圈宽边檐的帽子,多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稍凹陷,帽筒与帽檐相接处,缀以花纹镶边。穿蒙古袍或西服,佩带礼帽,显得文雅美观。

蒙古坎肩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服饰之一,是蒙古长袍的一种外套。蒙古坎肩始于元代。蒙古妇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带。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纽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花。

蒙古罟罟冠是流行于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的头饰。在《蒙古秘史》中蒙古语称孛

黑塔,汉文史籍称固姑冠、故姑冠或罟罟冠,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艳丽的首饰。这种高冠,一般采用桦树皮围合缝制,成长筒形,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进入近代以后,蒙古妇女的头饰也有所演变和发展,内蒙古东部和西部,甚至各盟、各旗县的头饰都各有自己的特色。

地方特产编辑

风干牛肉、干奶酪、马奶酒、麦饭石、刀沙果、干炒米、奶片、奶茶、酥油茶、羊奶酒、蒙古袍、皮画、

蒙古皮画

蒙古皮画

画草编、银器、蓝莓。

风干牛肉

风干牛肉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蒙古奶茶

蒙古奶茶

奶豆腐: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亚麻籽油:内蒙古草原康神是亚麻油主产区。

奶豆腐

奶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

手把肉

手把肉

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奶酒:一般以马、牛、羊、骆驼的鲜奶为原料酿制而成,尤以马奶酒居多。传统的酿制方法主要采用撞击发酵法。

内蒙古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全区境内生长着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植物600多种,其中罗布麻、芦苇等70多种纤维植物是造纸、制绳和人造棉的重要原料;榛子、山杏、文冠果、红豆等是良好的油料植物和制酒野果;柞树的橡子、沙枣等50多种植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可以加工成面粉、粉条、糖稀、糖

内蒙古草原

内蒙古草原(2张)

色等。

酿酒

酿酒

内蒙古还是中国中草药生产基地之一。现已发现药用植物500多种,有誉称为中国“国老”的甘草、补气药材之最黄芪、中国地精——肉苁蓉,还有赤芍、麻黄、桔梗、知母、柴胡、苍术、远志、车前子、龙胆草等药材几十种。鸟兽类有雁鸭类和雉鸡类;紫貂、马鹿和驼鹿等。犴鼻、熊掌、鹿尾被誉为大兴安岭佳肴中的三大珍品。

内蒙古又是牛、羊、驼、马之乡,盛产驼峰

、驼掌、牛鞭、牛黄、马宝之地。还有黄河美鲤、河套蜜瓜、中华麦饭石、珍稀名贵的巴林彩石等,都是内蒙古特产。[1]

北方养羊适合种植什么牧草

北方养羊适合种植什么牧草

1.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的牧草,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又称作“牧草之王”。紫花苜蓿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亩产鲜草达6000-8000千克,具有较强的抗旱和耐寒性。

2、冬牧70黑麦草

冬牧70黑麦草是非常优质的一种牧草品种,它比普通的黑麦草有很多的优势。尤其是在耐寒这方面有了非常不错的提高,即使在冬季的时候也不会出现冻死的现象,所以在我国北方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牧草品种。它的营养价值是非常丰富的,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对于动物的生长有着非常不错促进作用,在种植的时候成本也是比较低的,一年能够达到收割7次到8次左右,在收割的时候能够达到非常不错的效益。

关于草原的资料

关于草原的资料

草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种,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多种类型,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

草原的形成原因是土壤层薄或降水量少,草本植物受影响小,使植物无法广泛生长。

中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草原总面积将近4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为现有耕地面积的3倍。

扩展资料:

内蒙古草原气候特征:

内蒙古大草原的气温年际变化显著,大部分地区的气温的极差普遍为65℃-85℃,气温日较差年为13℃-16℃,为中国气温极差与日较差全国最大的地区,这非常有利于草原植物糖分的储存与物质的凝结;

内蒙古大草原昼夜温差大,海拔高以及高寒的气候,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牲畜的传染病流行。纯牧区一般冷的天气较多,进入十月份有的牧区就已经开始下雪,例如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有的地方干旱很严重,例如赤峰市的敖汉旗,就是干旱气候为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蒙古草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原

什么样的地形适合畜牧业

什么样的地形适合畜牧业

这个因地制宜,不存在什么地形好,什么地形不好。

畜牧业分为三种:

农区畜牧业

农区以舍饲为主的畜牧业称农区畜牧业。

农区畜牧业的特点是:

①以耗粮型畜牧业为主。家畜种类主要是消耗粮食较多的猪、家禽、役畜畜牧业3和山羊等,饲料来源是农产品、饲料粮、秸秆和野草、野菜等,并利用山坡和零星草地放牧。

②兼用型畜牧业比较发达,如乳役兼用或肉役兼用的养牛业、养马业和养驴业等。

③以舍饲为主。除了在农作物收获后进行短期茬地放牧外,其余时间均在畜舍内进行人工饲养。

④饲料费用占的比重比较高,一般占畜牧费的65%以上。能充分实现农牧结合,经营管理较为细致,生产水平较高。经营方式主要是农家副业,还有国营牧场和畜牧专业户。目前农区畜牧业仍是中国畜牧业的主要部分。

牧区畜牧业

在草原和荒漠地区,以放牧为主的畜牧业称牧区畜牧业。家畜主要是草食动物。经营管理粗放,农牧结合不密切,饲草供应季节性波动大,易受灾害性天气的威胁,家畜生产力低而不均衡。中国的牧区位于北部和西部边疆,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省、自治区,共有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50%以上,牧畜头数占全国牲畜总头数的22%。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天然草场;重点进行草原建设和其他建设,如开发水源,贮草备料,改善牧业生产条件;调整畜群结构,发展季节性生产,如羔羊当年屠宰,肉牛早期育肥屠宰,扬夏饱秋肥之长,避冬瘦春乏之短;农林牧结合发展;以及采取适用技术,加速技术改造等。

草地畜牧业

利用草地直接放牧牲畜,或将草地作为饲草刈割地以饲养牲畜的畜牧业即畜牧业4草地畜牧业。中国草地从植物群落着生的性质,可以分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三类;从草地的分布情况,可以分为北方草场和南方草山草坡两类。中国草地畜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草地资源退化,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除经营方式不够先进外,也与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差有关。

发展草地畜牧业的主要途径是:

①改良草地。

②有条件的地方扩大人工种草。

③建设牲畜棚圈。

④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⑤改革不合理的流通体制。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多少周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多少周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族人民终于走向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从1952年到1954年,先后建立了泾源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惠农县宝丰回族自治区、惠农县灵沙回族自治区、河东回族自治区等2个专区级、1个县级、2个县属区级的回族自治地方和18个回民自治乡,以此为基础上,1958年10月25日建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约66400平方千米。在全国其他地方,从1953年至1986年,相继建立了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目前,全国共建立有1个回族自治区、2个回族自治州和11个回族自治县,回族区域自治地方总面积19.71万平方千米,其中回族人口约330万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恢复、新建了4个市辖回民区和143个回族乡。各级回族区域自治地方除享有国家一般行政区域的权利外,还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2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颁布)及国家关于民族政策方面的其他法令、法规、政策性文件所赋予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通过贯彻执行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发布的《政务院关于保障一切散居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1951年)、《国家民委党组关于做好杂居、散居少数民族工作的报告》(1979年)、《国家民委关于加强进入内地城镇经商、旅游的边疆少数民族人员的工作意见》(1987年)、《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1993年)、《城市民族工作条例》(1993年)等政策性文件,散居回族的民族平等权利也得到切实保障。

回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设事业得到党和国家的大力关怀、支持及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后,国家从各地向宁夏选调了大批科技、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人才,还从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迁来一批企业、医院、学校,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宁夏的建设事业。从1958年到1998年,国家对宁夏的资金支持仅财政补贴一项就达100多亿元。国家还先后从中央财政拨款,兴建了许多重点工程,从1950年到1995年,宁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9.57亿元,兴建项目主要有固海扬水工程、“三西”地区扶贫开发项目、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宝中铁路建设、宁夏扶贫扬黄工程、宁夏河东机场等。

回族聚居的宁夏南部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民长期处在贫困的生活状态中,1982年共有人口227.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26.58元,约有70%左右的人是贫困户。党和国家针对这一问题,决定实施“三西”(宁夏西海固、甘肃河西走廊、定西)扶贫计划,每年投资2亿元(其中西海固约3400万元,后来又以各种形式增加),解决这一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经过第一阶段10年努力,到1992年,在西海固地区新增水地50.52万亩(累积106.88万亩)、旱作"三田"183万亩(累积237万亩),新增造林存活面积272.47万亩,封山育林147万亩,人工种草648万亩,综合治理小流域151条,兴建人畜饮水工程85处,水窖17.7万眼,创办各式吊庄15处,移民20余万人,经过上述努力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到355.8元。199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确定西海固地区人均收入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139.8万人,在这里采取兴建扶贫扬黄工程、县外移民工程、打井打窖工程、温饱基金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劳务输出、科教扶贫、包村扶贫、全部放开及其他政策措施进行扶贫攻坚,到1998年,西海固地区人均有粮已达到303公斤,人均纯收入896元,贫困人口减少到52万人(王正伟主编:《宁夏改革开放二十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与此同时,回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内地和沿海回族居住区大都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西北地区的回族村普及了小学教育,全国许多地方还恢复或新建了寄宿制回民中小学、回民女子学校。在祖国各地,回族的教授、工程师、医生、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运动员以及其他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涌现,有些已经在国内外享有名望,有的在国内外评比、比赛中获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或有关政府部门除颁布有关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法令、法规性文献外,还针对回族等族穆斯林的风俗习惯特点,颁布了《政务院关于伊斯兰教的人民在其三大节日屠宰自己食用的牛羊应免征屠宰税并放宽检验标准的通令》(1950年)、农业部等《关于鼓励杂居、散居禁猪的少数民族发展养羊、养牛和做好收购供应工作的通知》(1980年)、《商业部关于牛羊肉经营中有关回民风俗习惯的几点注意事项的指示》(1955年)、财政部等《关于妥善解决回族等职工的伙食问题的通知》(1978年)、民政部等《关于不要强迫回族实行火葬问题的通知》(1979年)、商业部等《关于回汉通婚后,汉族一方及其子女愿随回族生活习惯的,按回族标准供应副食品问题的通知》(1979年)、商业部《关于回族等食用牛羊屠宰加工问题的通知》(1980年)、《中国民航运输服务司关于认真做好伊斯兰教民族人员用餐工作的通知》(1989年)、《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民航飞机供应清真食品的通知》(1989年)、《交通部运输司关于做好对信奉伊斯兰教各少数民族旅客伙食供应的通知》(1989年)、中宣部等《关于对涉及伊斯兰教的出版物加强管理的通知》(1993年)等,就回族节假日休息与节日供应问题、牛羊肉生产和供应问题、回族食用羊只的屠宰加工问题、回族丧葬问题、回汉通婚问题等作了明确规定。

回族风俗习惯在全国受到普遍尊重,各省(市)、自治区在这方面做出的决定、规定或发布的条例性专门文件,据粗略统计约有27件之多,在清真食品及回族生产生活特需用品的生产、加工、贮运、管理、供应、销售,以及回族民族节假日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法令、法规、法条和制度。全国主要回族聚居的街道、乡镇大都有了清真饭店或饭馆,有了专门的回民公墓或坟地;在回族地区营运的火车、客机,根据国家规定也设立了清真席或供应清真食品。在国家安排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回族群众生活特需的红糖、砖茶、白布、白帽、汤瓶、吊罐、盖碗、金银首饰等民族用品的生产、供应十分丰富。在全国各地回族村庄、城市回族聚居的街、居民小区,有清真寺2万多座,其中一些在当地有百余年历史或较著名的清真寺的修缮工作得到了国家或当地政府宗教部门的资助与支持。回族穆斯林群众在宗教信仰政策下“各行其是,各干各得”,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或教派信仰礼拜、封斋,在清真寺举行正常的宗教活动;信教的与不信教的、信仰不同教派的,都和睦相处,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依法管理。宗教界出现了维护安定团结、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宣传计划生育、自愿担任法律宣传和民事员、绿化宗教活动场所环境、经商自养、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新气象。

对于回回民族来说,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机遇,具有特殊的意义,它重新激发了这个民族发扬因地制宜、善于经商的历史传统,使他们步入了勤劳致富、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快车道,并开始向现代经济的纵深方向发展

关于宁夏种草养牛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