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改良黄牛养牛的方法,地理环境要求

附近改良黄牛养牛的方法,地理环境要求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附近改良黄牛养牛的方法的一些知识点,和养牛 地理环境要求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饲养的分种类饲养

饲养的分种类饲养

马、驴、骡的饲养大多是常年舍饲,仅夏秋季节在地头、沟旁、草甸放牧。拴槽饲养,按强弱、老幼分别固定槽位。精饲料以玉米、高粱、豆饼、黑豆为主;粗饲料以谷草、玉米秸为主,舍饲期很少喂青绿饲料。农民自家养的马、骡每天喂精饲料1.5~2公斤,农忙时多些,农闲时少些。成年骡马粗饲料每天喂8~8.5公斤,白天喂3次草,每天饮水5~6次,晚间喂两顿夜草。国营种畜场所养的马、驴较农民饲养管理水平高,对种公马单槽饲养,每天上午刷拭一次,运动后拴系日光浴,每日乘骑运动1~2小时。驴的饲养和马、骡饲养方法相似,但草料用量比较少些。

牛的饲养夏季放牧,春、秋、冬季舍饲,使役期补饲精料。精料以黑豆、豆饼、玉米为主,粗饲料以玉米秸和牧草、杂草为主,早、午、晚各喂一次草,适当补喂些混合料。70年代以来,随着港澳活牛及冻牛肉出口市场的开放,黄牛品种改良工作迅速开展。全市每年出口活牛4000~5000头,约占全省活牛出口量的1/4,饲养肉牛数量逐增。本地黄牛耐粗饲,体质结实,持久力强,但体格小,后躯发育差,产肉量少,经过品种改良为肉牛后,生产性能高,人们称改良黄牛为“吨牛”。专业户养牛的饲养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1980年以来,喀左县在甘招乡搞牛酒糟、尿素快速育肥法。每头牛日喂酒糟22.5公斤,玉米面1公斤,尿素50克,日增重1.42公斤。建平县推广舍饲育肥法,舍饲期内混合精料比例是:玉米60%,饼类15%,糠及葵花籽皮2%,每头牛日喂盐50克,骨粉70克,日增重1公斤以上。

羊的饲养山羊、本地绵羊散牧,冬季、早春对羔羊、怀孕哺乳母羊补饲部分精料。常年放牧,上午、下午各出牧一次,晚间入圈。春季到阴坡放牧以防“跑青”;夏季转入阳坡,平日“满天星”散牧,降雨时顺风放牧;秋季可食籽粒成熟的牧草和收割完庄稼遗留田间的粒穗,称之“抓膘”或“跑茬”,延长放牧时间;冬季为防寒风侵袭,多在低洼地放牧,雪天不能出牧时给补饲,补饲的粗饲料多为野草、玉米叶、高粱叶、树叶、豆夹皮和苜蓿、沙打旺等牧草,精料为碎玉米和豆类。

绵羊绵羊半舍饲管理是一种新饲养方法。1985年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在喀左县甘招乡西沟村和坤都营子乡菠菜沟村搞半舍饲试验。每年的4~6月全舍饲,7~11月放牧,12月至第二年3月补饲。这种方法使羊产毛量增加,繁殖成活率提高,并能保护天然草场,产草量倍增,但饲养费用较高。

东北细毛羊可全年放牧,冬季补饲。种公羊每日补喂混合精料0.5~1公斤,青绿多汁饲料3~4公斤。在采精高潮期补喂鸡蛋和牛奶,配种结束后1个月内仍按配种期日粮量饲喂,常年坚持小群管理。对妊娠后期和泌乳期母羊,补喂青贮料、干草和精料。每年每只补喂混合精料50公斤,青贮料200公斤,禾本科和豆科干草200公斤,适量补充食盐和骨粉;产双羔的母羊泌乳期补草料。羔羊出生后随母羊活动,10天后组成小群,补草补料。采用吊草、炒料、早开饲、少给、勤添、多次喂的饲养方法喂羔羊。

猪的饲养农户养猪,喂泔水、高粱糠、谷糠、秕谷和野菜、野草及豆科牧草粉;城镇附近养猪,有的喂食酒糟、碎渣等。在育肥后期、母猪哺乳期及仔猪,喂食玉米、高粱和豆类等精料。猪的饲养主要是圈养。

鸡、鸭、鹅的饲养朝阳地区家禽中鸡最多。建国前,农户养鸡白天野外采食,夜间上架圈起,产蛋期补一点粮食。繁殖靠母鸡抱窝孵化,雏鸡由母鸡带养喂以泡软小米、玉米碎渣等。建国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郊区出现大批养蛋鸡专业户,引进品种增多,饲养管理水平提高。除偏僻山区外,绝大多数靠孵化器用电能孵化,利用育雏宝育雏,有炉子、火炕、红外线灯、白炽灯等热源。初期温床在30~32℃以后每隔一周降2~3℃,1个月时室温降至20~25℃。雏鸡开食多是浸泡的碎玉米、小米,并饮食清洁的水。产蛋鸡喂玉米、糠麸、青菜、苜蓿、青绿草混合饲料,还配合适量的骨粉、贝粉、鱼粉、食盐及各种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添加剂。国营畜牧场和专业大户多采用笼养方法,笼外设料槽、水槽和细砂散地,夏季通风,冬天保温。鸭、鹅的饲养管理粗放,多采取散养,早晚各补1次精饲料、青饲料,平日在草甸、河沟中觅食。

兔的饲养从前农民养兔多在室内饲养,喂些青饲料和少许精饲料。兔在室内打洞坐窝,约每月繁殖1窝,成活率受外界自然条件影响。80年代以后,出现养兔专业户,在塑料大棚内,砖铺地面,做封闭的产仔窝,也有室内笼养。饲料为青干草粉和玉米等,常设水槽。

养蜂70年代以前,养蜂一般在冬季就地做包装,进行防寒处理,就地休眠,补以适量蜜,为降低成本也有的把白砂糖熬至蜜状喂食。80年代出现养蜂专业户,有的采取异地饲养方式,冬季赴南方放蜂,夏季转回北方,使蜂一年四季产蜜,增加产蜜量。

鹿的饲养从仔鹿开始驯化放牧,断奶后母子分开饲养,给仔鹿取名、编号,用口令呼唤个体或全群,在用各种音响训练鹿群后方可出圈放牧。放牧时按年龄、性别分成年公鹿、成年母鹿、育成公鹿、育成母鹿4个群,群与群之间应距离0.5~1公里。长茸鹿不在丛密林间放牧,妊娠母鹿选较近的牧地,在牧草丰盛、坡度不大的地方放牧,放牧时间要短些,放牧时不要追赶或跃越沟塘,防止流产、早产。

公鹿生茸期新陈代谢旺盛,采食量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需要量大,大锯公鹿在3月中旬每只每天要喂精料1.5公斤,4月初脱盘期精料增至1.7~2公斤,青贮玉米、沙打旺、柞树棵子、干玉米秸等不限量。收锯头茬茸后,精料逐渐减少,维持正常体况。对初角及头锯公鹿,不减料。公鹿配种期,每天每只除喂1~1.5公斤精料外,还投喂优质青刈牧草、青嫩玉米等,母鹿配种期,每只每天喂精料0.75~1公斤,青刈玉米、柞树棵子、牧草等不限量。母鹿妊娠初、中期,胎儿发育较慢,精料减至配种期的一半,妊娠后期精料增至1.25公斤,母鹿哺乳期增到1.5公斤,多喂优质青绿饲料。仔鹿出生后20天开始补饲营养丰富的精饲料和柔软的青绿饲料,120天断奶后的头几天少给精料,多次投喂青刈大豆、青绿枝叶、胡萝卜等。幼鹿每天比成年鹿多喂1~2次,育成鹿每天喂精料0.5~0.75公斤,注意饮水和补充钙、磷,一般按精料5%的数量,补喂南京石粉,冬季补喂多种维生素,每100公斤料加维生素4~6克。

标准水貂的饲养成年貂每天每只需要可消化蛋白质20~40克,脂肪8~10克,糖10~20克。不同生理时期,所需营养也不同。肉、鱼类饲料是水貂的主要饲料,约占饲料总量的2/3。乳、蛋类在繁殖季节适当投喂。谷物饲料占日粮的5%~7%,水果、蔬菜饲料占日粮的1/4。其他维生素饲料、矿物质(食盐、骨粉草)饲料适量投喂。培养幼貂在笼网上排粪的习惯,雨季防备貂被雨淋,炎热天气要预防中暑,饮水要充足,注意饲料卫生和笼舍干燥、清洁。

养蚕养蚕的关键是蚕种催青,它决定蚕卵孵化整齐、蚁体健壮、茧质优良与否。过去一直是一家一户采用土法催青,1963年后,根据气象和物候变化的规律,在每年5月上旬桑叶展叶1~4片时开始集体催青。在专用催青室内,用火炉加温并注意调温调湿和通风换气,给蚕卵发育创造适宜的条件,经10天左右,即可孵化出蚁,在出蚁前一天将已经催青的蚕种分发到各养蚕户。

蚁蚕自卵中孵化出来,需从蚕种纸上移置到蚕箔内,给予一定的蚕座面积,行第一次给桑,这个过程叫收蚁。一般在孵化盛期后2—3小时开始收蚁,具体收蚁时间通常在上午8—9点。收蚁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网收法,在摊平的卵面上盖两张防蝇网,上面的一张网撒上长方形叶,隔10~15分钟蚁蚕爬上后,把上面的一张网提到另一放好蚕座纸的空箔上,给桑2~3次后整理蚕座,再给1~2次桑叶后卷去蚕网;二是桑叶定座引收法,把切好的桑叶均匀地撒在蚕座纸上,面积与蚕种纸等同,然后将蚕种纸倒扣在桑叶上,经10~15分钟,蚁蚕爬到桑叶上后,取下蚕种纸为收蚁完毕。

收蚁后就进入了小蚕饲育期。1~3龄的蚕称小蚕或稚蚕,此期在25.5~8℃的环境中发育快,食下量、消化量及体重增加量大。饲养方法50年代采用高温干燥多回薄饲育;1963年后全面推广了小蚕防干纸育,即在收蚁时将涂过蜡的牛皮纸垫放在蚕箔内,在纸上收蚁定座给桑,再盖上一张防干纸、四边折叠使其密闭,下次给桑前20~30分钟,揭开上盖的防干纸进行给桑;1970年后用塑料薄膜代替了防干纸,称为塑料薄膜覆盖育,与防干纸育方法相同,但与前法相比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鉴于小蚕饲养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特点,1982年后采取小蚕共育、大蚕分户的饲养方法,保证了蚕儿发育整齐,蚕体强健。

蚕儿到4~5龄即进入大蚕或壮蚕期,食桑量开始增加,一般每天给桑5~6次,要根据蚕座残桑多少,桑叶的凋萎程度,蚕儿的动静,适时适量给桑。一般从饷食到盛食以吃尽叶肉留下叶脉为适当,5龄第3天后,要注意蚕儿饱食,给桑后要做好匀桑和补桑,并随蚕儿成长扩座匀箔,避免蚕座过密,使蚕座蚕头疏密适中。

蚕儿经4眠5龄,食欲逐渐减退,停止食桑,并大量排出绿色软粪,胸部透明,身体略软而缩短,尾部尚有2~3粒粪,头部左右摇摆吐出丝缕,这时是上簇结茧的最佳时期,蚕农多在蚕老熟前3~4天割回簇枝,簇枝多用绣线菊(俗称黑花结子、爆花笛等),上簇前摔掉小叶,一把把立在蚕箔上,等待上簇做茧。

熟蚕上簇后约经2~3夜吐丝终了,躯居在茧腔内,体躯缩短,再经1~2天即可开始脱皮化蛹。刚脱皮的蛹,皮肤柔嫩,体色乳白,随着发育蛹的皮肤逐渐变硬,皮色经黄色、淡褐色最后变成浓褐色。一般从上簇后7天蛹体就能变成黄色,即可进行采茧。

奶牛养殖怎么养

奶牛养殖怎么养

(1)泌乳初期的饲养管理

这个时期母牛刚刚分娩,机体软弱,消化机能减退,产道尚未复原,乳房水肿尚未完全消失,因此,此期应以恢复母牛健康为主,不得过早催乳,否则大量挤奶极易引起产后疾病。

分娩后要随即驱赶母牛站起,以减少出血和防止子宫外脱,并尽快让其饮喂温热麸皮盐水10~20千克(麸皮500克,食盐10克,骨粉或磷酸氢钙50克)以利恢复体力和胎衣排出(因为增加了肠压),为了排净恶露和产后子宫早日恢复,还应饮热益母草红糖水(益母草粉250克,加水1500克,煎成水剂后,加红糖1千克,水3千克,温度以40~45℃为宜),每天1次,连服2~3天。在正常情况下,母牛分娩后胎衣8小时左右自行脱落,如超过24小时不脱,不可强行拖拉,对体弱和老年母牛可肌内注射催产素或与葡萄糖混合做静脉注射,但剂量为肌内注射的1/4,以促使子宫收缩,尽早排出胎衣。产后不能将乳汁全部挤净,否则易引起高产乳牛的产后瘫痪。一般产犊第1天以挤出的奶够哺喂犊牛即可(3~4.5千克)、第2天可挤出日泌乳量的1/2,第3天挤出日泌乳量的3/4,第4天将奶全部挤出。对乳汁不正常或患有乳房炎的乳室必须及时挤尽。低产牛或产后乳房没有充分膨胀的牛,产后当天应立即挤尽。

分娩后乳房水肿严重、要加强乳房的热敷和按摩,并注意运动,促进乳房消肿。在本期内如食欲好、消化机能正常、不便稀、乳房水肿消退、恶露排干净,可逐渐增加精料,多喂优质干草,对青绿多汁饲料要控制饲喂,切忌过早催奶,引起体重下降,代谢失调。

(2)泌乳盛期(泌乳高峰期)的饲养管理

此期体质已恢复,乳房软化,消化机能正常,乳腺机能日益旺盛,产乳量增加甚快,进入泌乳盛期。此阶段是指产犊后2周至产奶高峰,包括奶量尚未下降的一段时间,整个时期80~90天,饲养目标是在保证奶牛健康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产奶潜力,延长产奶高峰期时间,使产奶量达到全期产奶量的40%~45%,并于产后60~110天配种受孕。从产后奶牛的产奶规律看。最高日产奶量一般出现在产后4~8周。而饲料采食量的高峰却在产犊后11~12周才能出现,两者相差4~5周(图6)。产奶量增加,对能量需要特别多。如果饲料供给的营养不能满足合成奶的能量消耗时,只能动用体内贮存的营养,使机体出现负平衡。据试验。泌乳性代谢类型奶牛,产后56~70天常减轻体重35~55千克,初产母牛体重下降15~25千克,以此换来330~500千克奶量。因此,在此期间采用高能量、高蛋白质的日粮,让母牛尽可能多地吃进些干物质(占体重的3%~4%)。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应占干物质总量的16%以上。按干物质计,精料与粗料之比应为55~60∶40~45,粗纤维不低于15%。

图6高产奶牛泌乳期产奶量、采食量和体重变化

①随着产奶量的增加而增加精料的喂量

日产奶20千克给精料7.0~8.5千克,日产奶30千克给精料8.5~10.0千克,日产奶40千克给精料10.0~12.0千克。谷物饲料最高喂量不应超过15千克。含碳水化合物多的精料喂量过高时,瘤胃内pH显著下降,形成酸性环境,加上粗饲料进食少,唾液分泌少,久而久之,会造成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乳脂率下降。同时易引起真胃移位、酮病等。严重时,可引起酸中毒和胃臌胀。为防止上述疾病的发生,每天可加喂120克小苏打和30克氧化镁,以平衡瘤胃pH,每天补充维生素E500国际单位。可降低乳房炎发生率,增强对大肠杆菌的抵抗力。对于产奶量高于35千克的高产牛,无论是平日还是夏季,均应添加缓冲剂。

②供应优质粗饲料

每头每天供青贮料20千克,优质苜蓿干草3~5千克,棉籽0.5千克,其他干草任其自由采食,以维持瘤胃正常消化功能。

③供给多汁和糟渣类饲料

此类饲料适口性好,能增进牛采食量,每天每头供给块根类饲料3~5千克,糟渣类饲料10~12千克。

另外,日粮中注意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应。

泌乳盛期的营养水平为:干物质食入量2.5%~3.5%(占体重),日粮中产奶净能大于2.2NND/千克,含粗蛋白18%~19%,含钙0.7%,含磷0.45%,含粗纤维15%。

混合精料组成(参考):玉米35%,大麦15%,豆粕16%,棉粕10%,麸皮18%,碳酸钙2%,骨粉2%,食盐2%。

(3)泌乳中期的饲养管理

泌乳中期指产后101~200天的一段时间。此阶段奶牛的食欲旺盛,采食量达到高峰后,开始缓慢下降,产奶量以每月7%的速度下降,体重、膘情逐渐恢复。在此期间能使母牛仍保持较高的产奶量,减慢下降速度,就可以获得较高的产奶量,产奶量要力争达到全期产奶量的30%~35%。精粗饲料干物质之比为40∶60。饲养方案按“料跟着奶走”的原则,在精料逐渐减少的同时,尽可能增加粗料的喂量,以满足奶牛营养需要。对于过于瘦弱的牛应增加精料喂量,以利于恢复体况,对中等以上体况奶牛应减少精喂量,以免体况过肥。

①精料喂量标准

日产奶15千克喂给精料6~7千克,日产奶20千克喂给精料6.5~7.5千克,日产奶30千克喂给精料7~8千克。

②粗料喂量标准

青贮料15~20千克,块根料5千克,糟渣类10~12千克,干草自由采食,但最少量也应保证4千克以上。

泌乳中期的日粮营养水平为:干物质食入量3.0%~3.2%(占体重),日粮含产奶净能2.1NND/千克,含粗蛋白14%,钙0.7%,磷0.4%,粗纤维17%。

混合精料组成(参考):玉米38%,大麦10%,豆饼17%,棉粕12%,麸皮18%,碳酸钙1.5%,骨粉1.5%,食盐2%。

(4)泌乳后期的饲养管理

一般认为,产犊后的第201天至干奶这段时间为泌乳后期。在此阶段,母牛需大量营养供应体内快速生长发育的胎儿,同时受胎盘及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含量不断升高的影响,催乳素的分泌减少,产奶量以每月8%~12%的速度急剧下降,营养有所剩余。此阶段以粗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同时还要做好保胎防流产的工作。

在此阶段应当特别注意的是:

①加强对乳房炎的治疗,以防止干奶不能正常进行,或不能彻底治愈,扰乱乳房的正常功能。

②切实加强对肢蹄病的治疗。以防因肢蹄不良造成消瘦的牛无法恢复体况、影响复膘进度。

③尽一切可能把体况差的牛恢复到七成半的膘情。但也要防止奶牛过肥,即体况超过八成膘的现象。

泌乳后期的日粮营养水平为:干物质食入量3.0%(占体重),日粮含产奶净能1.9~2.0NND/千克,含粗蛋白13%,钙0.5%,磷0.38%,粗纤维20%。精、粗饲料的干物质比为30∶70。

混合精料组成(参考):玉米40%,麸皮22%,豆饼10%,棉粕13%,碳酸钙1.5%,骨粉1.5%,食盐2%。

关于蒙古大草原的资料

关于蒙古大草原的资料

位置:位于我国北边中部,东经97°12’至126°04’,北纬37°34’至53°23’,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多草原(6大草原)和湖泊(1000多个)。

气候:内蒙古属半干湿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东部为半湿润地带,西部为半干旱地带。最主要的特点是昼夜温差较大,一般可达10度左右,所以到这里旅游要多带衣服。内蒙古的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和冬季暴风雪

内蒙古从东至西可分作两大气候区:

草原气候区,从东端呼伦贝尔草原至阴山河套平原一带,冬季冰天雪地,历达半年之久,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几乎相连,五月至九月气候温和,是旅游草原最佳季节。

沙漠气候区,从阴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风暴,夏日酷热,冬日奇寒,

最佳旅游时间: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约40天)气候温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节。

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2.3%。

人口:2362万(1999年底),占全国总人口的1.88%。

民族:目前内蒙古有49个民族,主要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此外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

行政区划: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自治区。全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4个省辖市;呼伦贝尔、兴安、哲里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巴彦淖尔、阿拉善8个盟;16个县级市、17个县,52个旗,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概貌:内蒙古自治区北邻蒙古和俄罗斯,与我国八省相邻,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其地图形状形似一只昂首的草原之狐,境内草原遍布,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等,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牧场之一。西部是黄沙浩瀚的戈壁荒漠地带,高原上的大漠驼影,与草原的翠绿草色相映成趣。

景观: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集宁、锡林浩特、通辽、海拉尔、二连浩特。

·呼和浩特

·呼伦贝尔盟

·鄂尔多斯

·乌兰察布盟

·海拉尔

·乌海

·阿拉善盟

·赤峰

·包头

·锡林郭勒

·兴安盟

·通辽

·伊克昭盟

·巴彦淖尔

内蒙古位于蒙古高原东南部,地势高而平坦。境内有上千个大小湖泊。在广阔平坦的蒙古高原上,没有黄土高原的深沟、墚、峁等地貌。除了大兴安岭和大青山山脉之外,大部分是平缓的原野。

大青山山脉的南面一带,黄河自宁夏北上,流经鄂尔多斯高原的旁边断层地陷带,形成黄河的前套和后套,为内蒙古提供面积辽阔的大粮仓,亦因此在内蒙古高原增添两片平原,后套平原和前套平原(又名土默川平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真实写照。著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绿波千里,一望无垠,微风过,羊群如流云飞絮,点缀其间,草原风光极为绮丽,令人心旷神怡。

航空:有呼和浩特至北京、上海、广州、乌兰巴托、海拉尔等区内外18条航线和2条国际航线。

铁路:现有19条国有铁路干线、12条支线、5条地方铁路,与北京、西安、海拉尔、兰州、银川等数十个城市均有火车通行。

公路:先进的呼包高速公路已建成使用,已实现了各旗县通公路,许多世代闭塞的农牧区和边境地区也建起了公路,并开辟了与蒙古、俄罗斯边境省区通车的6条客运班车路线。

市内交通:以市区为中心辟有近二十条公共汽车线路,通往城区各地。在火车站有1路公共汽车通往旧城,7路公共汽车通往新城。有数千辆出租车,遍及城市公共场所及大街小巷,昼夜服务。

旅游内蒙古,除多条航空线,还有八条陆路路线可供选择:

第一,沿黑龙江滨洲铁路(由哈尔滨至满洲里)入蒙,直抵海拉尔,全程七百四十多公里,车程约十五小时;或从北京乘坐“草原列车”,沿赤峰、通辽

、齐齐哈尔,途经多个内蒙草原区,扎兰屯,直抵海拉尔。

第二,走吉林长白铁路,经白城中转白阿铁路,至内蒙阿尔山新旅游点止,全程六百七十多公里,车程约十六小时。

第三,沿京秦铁路,由锦州中转公路车往内蒙锡林郭勒草原,全程四百九十多公里,一天可达。

第四,由北京沿京包铁路,抵张家口中转公路汽车入蒙,首程铁路二百多公里,次程公路七十多公里,抵察汗淖尔草原。

第五,自山西大同出发,沿京包铁路入蒙,至呼和浩特,全程二百八十多公里,车程约五小时。

第六,自京包铁路入蒙,至包头转旅游车至乌梁素海,浏览河套平原一带;此外,还可由包头往成吉思汗陵园。

第七,自银川往西走,经贺兰山入蒙,进入阿拉善沙漠区。

第八,自甘肃酒泉入蒙,至额济纳旗,可一睹巴丹吉林的沙丘奇观。全程三百九十多公里,一天可达。

内蒙古自治区宾馆饭店建设迅速,各主要城市都建有星级酒店、涉外酒店,以及各种档次的宾馆、旅馆、等等。在草原上旅游还可住近牧民的蒙古包。

近年来,内蒙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已有涉外饭店近百家,其中星级饭店几十家,包括三星级3家、二星级8家;还有数十家国内旅游定点饭店,可以满足众多游客不同层次需求。

到相对偏僻的地方旅游,你也可以选择到牧民家中住宿,牧民民风淳朴,豪爽好客,定会热情招待。当然,你最好送些纪念品之类以示友好和谢意。

内蒙古的餐饮,野味十足,风味独特,这里用餐十分方便,城内城外既能遍尝兼具南北风味的菜肴,又可大嚼草原野味。

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丰富的野味,狍子肉、山鸡肉、山野菜、野生蘑菇等佳肴,风味美食,品种丰富,随您挑选。

其中风味佳肴有烤全羊、扒肉、烤羊腿、奶皮子、奶豆腐、马奶酒、昭君酒等。其中扒肉和烤全羊,最为出色。其味独特,令人垂涎。一边尝着美味佳肴,一边再品着马奶酒,真是过得比神仙还要逍遥。

特色菜

烤羊腿

烤羊腿是呼伦贝招待宾客的一道佳肴名菜。烤羊腿是从烤全羊演变而来。相传,生活在中国北方广阔大地上的狩猎和游牧的民族,常在篝火旁烘烤整只的猎物和整羊进食。人们逐渐发现整羊最好吃的部位是羊后腿,便经常割下羊后腿烘烤。单独烘烤的羊后腿不但比烤整羊时间快,而且更加味道鲜美,食用方便,烤羊腿遂逐渐代替了烤整羊。经过长期的发展,在羊腿烘烤过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种配料和调味品,使其形、色、味、鲜集一体,色美、肉香、外焦、内嫩、干酥不腻,被人们赞为“眼未见其物,香味已扑鼻”。

奶茶

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日常饮品,在蒙古包中常年弥漫着奶茶特有的醇香。奶茶是用砖茶和牛奶共同煮成的,煮沸后还要加入少许的盐。食用时一般佐以饼等面食。

手扒肉

手扒肉是呼伦贝尔草原游牧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也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食品。手把肉一般即指羊肉,吃法独特,并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食。

到草原游玩,除了策马扬鞭之外,品尝手扒羊肉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项目,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到了草原,才没有虚此一行。

手把肉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手把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他们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即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把肉就算没完全领略到草原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把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把羊肉款待远方客人,在呼伦贝尔地区已成为一种定规。

涮羊肉

也称“涮锅子”,是风行呼伦贝尔的一种食肉方法。因呼伦贝尔草原无化学污染,水草丰美,温差大,所产绵羊肉鲜细嫩,无膻味,是涮锅子的上等原料。六七十年代北京“东来顺”火锅店专门从呼盟购羊,以张扬声誉。现今呼盟各地饭店,餐厅几乎都经营涮羊肉项目。涮锅子的火锅有多种,有铜质、铁质、不锈钢、瓷的;有多人合用和单个使用两种,燃料也分木炭、液化气、酒精、电等数种。

整羊席

整羊席是呼伦贝尔地区款待贵宾和祭奠及盛大节日宴会上的极贵重的名佳菜。色、香、味、形具佳,别有风味,轩宴席是整只羊做成而得名。一般选用二岁左右肥羯羊整只。

内蒙古自治区1991年“那达慕大会”决定,每年7月15日--8月15日为“草原旅游节”。

每年7、8月的内蒙古大草原总是沉醉在鲜花绿草的恋情里,“那达慕大会”成为这里最重要的节日,这时,成千上万的蒙古族牧民,穿起节日的盛装,不远旅途遥远,云集到绿海如茵的草原上,往日宁静的草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那达慕大会”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远古时期,蒙古族的祖先就在这一带活动,摔跤、射箭、赛马早已成为那达慕大会的主要内容之一。现在“那达慕大会”的比赛内容除了传统的三项外,还增加了马术、步枪射击、柔道、摩托车表演、蒙古象棋等项目。

蒙民除了上庙赶会,敬神拜佛以外,每年还要家举办春秋两季的“平安经会”。此“诵经会”规模大小依主人家的经济情况而定,这种习俗一起延续到近代。

土默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祭敖包”的风俗。“敖包”是疆域地界的一种标志,有的利用突出地面的自然物,有的则是人工筑起的土包、石包、柴包等。人们将所祭食品摆在敖包前一起跪下,祝愿:“民族兴盛、疆域安定,人畜两旺,永保太平”。祭后则分食祭品,有的还边唱歌,边娱乐。

蒙古族礼俗

爱畜如在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与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主的不尊重。

做客

乘汽车到牧民家做客者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车上是否拴着马,不要贸然驶入,免得马惊挣断缰绳跑失。进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和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入坐时不挡住北面哈那上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不要坐在门槛上。

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是表达草原牧人地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不必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献哈达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让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尊老慈幼

到牧民家做客,见老人要问安,须以“您”相称。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对小孩不可斥责或打驾。不要当着家人的面数说孩子生理缺陷。

其他

到牧民家做客,要带适当的礼品,如酒、糖、小食品等。对迎面狂吠的牧羊狗仅可喝斥,不可打。解手须至蒙古包南方较远处,不可到蒙古包东、西侧(有羊圈)、北侧(气味会随风刮入包内)。冬天不要到包北、西侧乱踩,因那里的雪是化水食用的。离开主人家须道再见并致谢意。

养牛 地理环境要求

养牛 地理环境要求

中国水牛分布的范围一般是在东经100.以东,北纬350以南,有“水牛北不逾淮”的说法;耗牛的自然分布区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黄牛则分散在海拔低于3000米的地方。农作物的种类及某种作物栽培的面积都对牛种的分布发生影响。中国农业区划中把内蒙古自治区、甘肃西部及其以西区域划为游牧区,这些地区以南是农业区。在农业区里又以秦岭、淮河为分水岭:秦岭以南是主要的稻作区,在水稻区域役畜以水牛最重要,黄牛次之,骡马又次之;秦岭以北是麦作区,在麦作区基本没有水牛,而以黄牛为主、骡马为次。历来粮食的主产区,水稻产区的华南、华东、华中都盛产水牛,其中以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为最多;小麦产区的华北、东北都产大型黄牛,如河南、山东、陕西、东北等省区。耗牛和编牛分布地域广,头数少,在西藏、青海的大部,四川、甘肃、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因多在高原附近,被称为“高原之舟”。中国养牛历史

在殷商时代[公元前1562(?)年一前1066(?)年]“卜辞”的甲骨文上刻有“真巴御牛三百”的文字.意思说当时祭礼可用牛数百头。商部落在夏的东方河南、山东一带,畜牧业很发达,当时牛分布在蒙古和中国东北、华北的游牧地区。牛的主要用途是食用。商代已发明了种植业,周代是农业生产大发展时期,牛的利用也起了很大的变化,由肉用转向役用。据记载中国古代以牛耕田开始于周代。到了汉朝赵过时代,才有了具体的牛耕方法。

1911-1949年的养牛业按1947年中华民国农林部畜牧司估计:1947年中国牛的头数在世界各国中排第四位,以黄牛最多。约2652.3万头,水牛963.6万头,耗牛84.3万头,偏牛7.7万头。年屠宰量:黄牛309.61万头,水牛48.18万头.耗牛和偏牛18.14万头。生产水牛肉96360吨,黄牛肉460365吨,耗牛、编牛肉25020吨,总计581745吨,每年人均约1.45千克。年产牛油脂约18661.5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养牛业,1949-1973年为养牛业的缓慢发展时期,是耕牛业时期。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实行保护役畜的措施,于1955年实行了凭淘汰证收购的政策,黄牛于13岁以上,水牛于18岁以上为淘汰标准。1973年以后政府主管部门重视牛种改良,在大城市用荷兰黑白花牛(荷斯坦牛)对本地牛进行改良。此后从美国、加拿大、德国、丹麦、新西兰等国多批引入牛种,建立了城市郊区和黑龙江农区的奶牛基地:1973-1974年两年内政府引进的肉用种牛有10个品种,共234头。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云南、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苏、江西、山东等19个省、市、自治区,并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在黑龙江、吉林、湖南邵阳地区、河北承德地区建立肉牛生产基地,在广大农村繁育专用的肉用牛种,改良本地黄牛。同期引入摩拉和尼里两个水牛品种,共105头,在广西水牛研究所纯繁和改良中国水牛品种。1979年农村开始经济改革,1979年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保护耕牛和调整屠宰的通知》的规定;1983年和1984年国务院先后将农区和牧区的牛羊改为议购和自由购销;1985年起基本上都实行了议购议销;养牛头数从1984年开始迅速增加.到1989年五年内增加1862.4万头。平均每年增加372.48万头;而1949-1984年的35年内共增加3829.2万头,平均每年增加109.12万头。这五年的年平均增长数相当于35年平均增长数的3.4倍。

养牛业现状

在中国提供牛肉的主要牛种是黄牛,1989年黄牛为6393.1万头,比1984年增加1556.5万头,每年平均增加311.5万头,占各类牛总数的63.4%。从1989-1994年.牛总头数增加2256.6万头,年平均增加451.3万头。其中黄牛头数增加了1963.1万头,每年平均增加392.6万头。黄牛头数占各类牛总头数的67.7%,我国现代肉牛业的主要牛种。

有关西部的资料

有关西部的资料

历史上的蒙古民族曾经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茫茫草原,哪里水草丰美,哪里就是牧民的家。蒙古包,这种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便成了牧民们流动的家。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居所。呈圆形尖顶,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两层覆盖。蒙古包的设计基调奇特、美观、明快。

蒙古包是游牧民族流动的家。千百年来,蒙古族以畜牧业为谋生的手段,为了寻觅水草丰美的牧场,经常需要搬迁。蒙古包恰好能适应这种需求。移场放牧时,把毡子拆下来,百叶哈那、包顶折叠起来,用勒勒车拉到新的牧地后,很快又可以支起来居住。

蒙古包是蒙古民族智慧的结晶。元代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曾盛赞忽必烈远征及狩猎时所居毡帐的宏伟壮观。如今的蒙古包还成了具有民族风情的旅游景点的一大景观。天南海北的旅游者来到草原,都希望能住进蒙古包,喝上一碗奶茶,吃上一把炒米,再撕上一块手扒肉,来体味一下草原生活的新奇,为日后的游踪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求你给我最佳吧!!!!!

关于附近改良黄牛养牛的方法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