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县养牛,洪河的历史

随县养牛,洪河的历史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随县养牛这个问题,洪河的历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洪河的历史

洪河的历史

1.洪河的介绍

洪河,淮河支流,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源出伏牛山,流经河南省东南部、安徽省北部边境,在洪河口入淮,洪河全长455公里,流域面积为12303平方公里。流域内最大支流为汝河,流域面积占洪河水系总面积的60%。因此也洪河也称洪汝河。流域形状上宽下窄,出流不畅,易成水灾。建国后在流域内修建了多处水库及蓄洪区,减轻了淮河洪水压力,保护了流域内的生产生活。

2.关于洪河的介绍有哪些

洪河发源于河南方城县东南,先向北流再转向南流,流至新蔡东面三岔口与南汝河汇合,继续向东流进淮河,全长312千米。

颍水是淮河最大的支流,它源远流长,上游支流众多。在周口市以上有三源,主流发源于中岳嵩山西南面,北源贾鲁河发源于荥阳与密县交界的大周山,南源沙河发源于鲁山县西的石人山。

贾鲁河在郑州以北一段靠近黄河南堤,黄河南堤决口常借贾鲁河的河道南流人淮,成了黄水侵淮的重要路线。三源在周口汇合后向东南流经阜阳,在正阳关以下汇人淮河,全长619千米。

涡河源出于河南开封西,流经朱仙镇、太康县、鹿邑县之后进人安徽境内,至亳县汇合惠济河,过涡阳、蒙城,最后在怀远县城东面流入淮河,全长382千米。西淝河发源于河南鹿邑县西北,上游称清水河,流至安徽风台县峡山口与干流汇合,行程265千米。

北淝河发源于安徽省涡阳县的西北郊,向东南流经蒙城、怀远,在蚌埠市以东的沫河口汇入淮河。以上均是北岸汇人的支流。

东淝河发源肥西县大潜山北麓,下游注人瓦埠湖,在八公山进人淮河。公元383年,东晋有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3.洪河村的来历,

1、湖北省应城市汤池镇洪河村洪河村位于湖北省应城市汤池镇,洪河村有12个自然湾,1073人,国土面积3。

8平方公里。境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著名的汤池温泉度假区核心景区座落于此。

古时应城有三宝,即“石膏、温泉、灵芝草”,其中的两宝“温泉、灵芝草”就产于这里。天然灵芝现已绝迹,但温泉犹在。

玉女汤温泉属全国五大高温高品位温泉之一,水温72~79℃,富含硫酸盐、碳酸盐、氟、钙、氡等48种矿物质,对风湿病和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与石膏、岩盐并称为现代应城“三宝”。早在春秋时代,汤池就已“闻名于江汉”。

“散下楚王国,分浇宋玉田。”(李白《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表明这里是楚国大夫、诗人宋玉的封地,宋玉、景差都留有诗文。

公元730年,李白慕宋玉之风,从安陆白兆山来汤池游历,对温泉的疗养功效大加赞赏:“愈疾功莫尚”,并写下《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这光照千秋的游记诗篇。1937年,陶铸受周恩来、董必武的派遣,在汤池开办农村合作指导员训练班,实则是抗日大学,打响了鄂中游击抗战的第一枪。

此外,这里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年前的部落王城陶家湖古城遗址、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和陈景润与由昆相识相恋的景润楼等人文景观。自汤池温泉开发以来,洪河村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高标准兴建居民点一处,引进仿古特色商业街一条,新建通村公路2。7公里,发展甲鱼养殖800余亩,开发了鳄鱼养殖新品种,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有86人,每年创旅游纯收入120多万元,人平纯收入达到5200元,高出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个百分点。

目前洪河村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以温泉旅游和特种养殖为主的特色村。随着温泉旅游休闲区二期工程的大规模开发兴建,洪河村旅游产业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按照规划,洪河村今后除依托温泉公司做好现有景点的开发利用外,还将建设一个现代农业观光园和一个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统一的具有蒲阳民居风格的新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舒适、和谐、幽雅、卫生、便捷、安全的居住环境,力争在五年内把洪河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配套、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全省旅游名村。2、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刘畈乡洪河村位于太湖县城西南方向,东与天华镇连接,南与宿松县陈汉乡相邻。

全村有39个村民小组,664户,2800人,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1.8万亩,水田及可耕地900亩,河流两条均属南北流向汇入南阳河,是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山区村,同时也是革命老区(1936年红二十八军高敬亭部在该村柴家山驻扎并召开军事会议),洪河支部于2000年率先在上海设立流动党小组,现经升级为党支部,为洪河人在沪劳务输出提供了组织保障。近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老区人民生产生活取得较好的变化,开发山场面积2000余亩,以杉木、毛竹、油茶、茶叶为主。

由于居住分散全村境公路30多公里,现铺设水泥路10公里,设全日制学校一所,教学点一处,村级企业有金龙电站。通信设施较为完善,90%农户通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站一所,虽然有所发展,但离新农村建设标准尚远,洪河人民深信有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3、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平泉镇洪河村洪河村位于平泉镇西北7.5公里川区,东邻姚川村、南接文洼村,西至坪边村,北靠开边镇的兰岔村。该村现有总农户257户,农业人口1214人,其中男624人,女599人,区域面积为17.6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2.91平方公里。

该村原有9个自然村,分别是郑沟、郑山、柏树、安湾、当中、尖角、朱沟、古城、浅山。2004年村组合并后将郑沟、郑山合为郑沟自然村,将当中、尖角合为尖角自然村,现有7个自然村。

村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糜谷等。年粮食总产量677吨,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料等。

主要土特产有杏,花椒,黄花等,养殖业以养牛、养羊为主,2006年全年人均收入为1695元。洪河小学位于柏树自然村境内,属六年制小学,现有在校学生118人,教师6人。

4.洪河村的来历,

1、湖北省应城市汤池镇洪河村

洪河村位于湖北省应城市汤池镇,洪河村有12个自然湾,1073人,国土面积3。8平方公里。境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

人文资源,著名的汤池温泉度假区核心景区座落于此。古时应城有三宝,即“石膏、温泉、灵芝草”,其中的两宝“温泉、灵芝草”就产于这里。天然灵芝现已绝迹,但温泉犹在。玉女汤温泉属全国五大高温高品位温泉之一,水温72~79℃,富含硫酸盐、碳酸盐、氟、钙、氡等48种矿物质,对风湿病和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与石膏、岩盐并称为现代应城“三宝”。

早在春秋时代,汤池就已“闻名于江汉”。“散下楚王国,分浇宋玉田。”(李白《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表明这里是楚国大夫、诗人宋玉的封地,宋玉、景差都留有诗文。公元730年,李白慕宋玉之风,从安陆白兆山来汤池游历,对温泉的疗养功效大加赞赏:“愈疾功莫尚”,并写下《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这光照千秋的游记诗篇。1937年,陶铸受周恩来、董必武的派遣,在汤池开办农村合作指导员训练班,实则是抗日大学,打响了鄂中游击抗战的第一枪。此外,这里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年前的部落王城陶家湖古城遗址、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和陈景润与由昆相识相恋的景润楼等人文景观。自汤池温泉开发以来,洪河村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高标准兴建居民点一处,引进仿古特色商业街一条,新建通村公路2。7公里,发展甲鱼养殖800余亩,开发了鳄鱼养殖新品种,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有86人,每年创旅游纯收入120多万元,人平纯收入达到5200元,高出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个百分点。目前洪河村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以温泉旅游和特种养殖为主的特色村。随着温泉旅游休闲区二期工程的大规模开发兴建,洪河村旅游产业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按照规划,洪河村今后除依托温泉公司做好现有景点的开发利用外,还将建设一个现代农业观光园和一个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统一的具有蒲阳民居风格的新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64646438设,营造舒适、和谐、幽雅、卫生、便捷、安全的居住环境,力争在五年内把洪河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配套、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全省旅游名村。

2、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刘畈乡洪河村

位于太湖县城西南方向,东与天华镇连接,南与宿松县陈汉乡相邻。全村有39个村民小组,664户,2800人,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1.8万亩,水田及可耕地900亩,河流两条均属南北流向汇入南阳河,是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山区村,同时也是革命老区(1936年红二十八军高敬亭部在该村柴家山驻扎并召开军事会议),洪河支部于2000年率先在上海设立流动党小组,现经升级为党支部,为洪河人在沪劳务输出提供了组织保障。

近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老区人民生产生活取得较好的变化,开发山场面积2000余亩,以杉木、毛竹、油茶、茶叶为主。由于居住分散全村境公路30多公里,现铺设水泥路10公里,设全日制学校一所,教学点一处,村级企业有金龙电站。通信设施较为完善,90%农户通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站一所,虽然有所发展,但离新农村建设标准尚远,洪河人民深信有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3、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平泉镇洪河村

洪河村位于平泉镇西北7.5公里川区,东邻姚川村、南接文洼村,西至坪边村,北靠开边镇的兰岔村。该村现有总农户257户,农业人口1214人,其中男624人,女599人,区域面积为17.6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2.91平方公里。

该村原有9个自然村,分别是郑沟、郑山、柏树、安湾、当中、尖角、朱沟、古城、浅山。2004年村组合并后将郑沟、郑山合为郑沟自然村,将当中、尖角合为尖角自然村,现有7个自然村。

村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糜谷等。年粮食总产量677吨,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料等。主要土特产有杏,花椒,黄花等,养殖业以养牛、养羊为主,2006年全年人均收入为1695元。

洪河小学位于柏树自然村境内,属六年制小学,现有在校学生118人,教师6人。

5.洪河的干流概况

洪河,发源于伏牛山南部的河南省舞钢市,流经漯河市舞阳县,驻马店市西平县、上蔡县、平舆县,在新蔡县的班台(顿岗乡班台村)与主要支流汝河汇合。

班台以下分为洪河和洪河分洪道两股,流经淮滨县、安徽省阜南县,在豫、皖二省边界阜南县王家坝附近的洪河口注入淮河。洪河本干在班台以上称为小洪河,班台以下称大洪河。

小洪河与汝河在班台汇合,班台以上流域面积1174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5%,班台以下分为洪河和洪河分道两股,出省境。小洪河,上游有滚河和淃河两支:滚河,在舞钢市境内,为洪河河源段,称呈西南一东北方向纵贯于舞钢市中部。

发源于杨庄乡东南部的龙王撞,向北经白石崖沟到孤山西脚下与灯台架和单头崖来水相汇,称三岔口,再北到大栗树折向西北,于袁门入库,缓流出山,西北流至水田折向东,入石漫滩水库区,至苏山向北进入平原地区,至田岗曲折流向东北,成为武功乡与枣林乡、安寨乡的界河。在小寺山入西平县境,至杨庄乡合水村与淃河相会。

舞钢市境内主河道长45公里,一般宽100米左右,流域面积335.18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32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13立方米/秒,安全行洪流量约1000立方米/秒。

平均坡降度1/200。淃河,发源于舞钢市庙街乡西南部的四头垴山,曲折向东北流经庙街水库,向北经八台,至彦张村西北入舞阳县境,再向北至朱耀环村转向东流,称三里河。

至枣林乡三里店成为舞钢市与舞阳县的界河。向东流至张营村入西平县,称小洪河,又称草河,向东南流至杨庄乡合水村,与滚河相会。

主河道长51公里,宽约30至50,流域面积32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7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8502万立方米。

其中四头垴-奶母营段,长约21公里,流域面积8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367万立方米,年平均流量0.75立方米/秒。坡降度1/200。

两河东流,在西平县杨庄乡合水村相会,继续东流,中间有吉斗河注入,流经西平县城,在五沟营镇有淤泥河注入后转向东南流进入上蔡县。在上蔡县境内,干流段称小洪河,经西平县境注入,流经百尺、华陂、西洪、东洪、塔桥、沫湖、党店7个乡后注入平舆县,境内长度52.76公里,平均口宽40米左右,区间流域面积46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1%。

在平舆县境内,从后刘乡殷浅村入县境,流经后刘、万家、射桥、玉皇庙、庙湾、高杨店、东皇庙、杨埠、双庙9个乡,至新蔡县。境内长53.7公里(1971年裁湾取直后为50.2公里),流域面积93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3%。

在新蔡县境内,小洪河自李桥***镇入境,过十里铺乡、新蔡县城,在顿岗乡班台村与汝河汇合,始称大洪河(或洪河)。至此,小洪河全长300公里,流域面积4350平方公里。

(一说河长251.1公里,流域面积11663平方公里)河南省境内,洪河干流过新蔡县班台后,又分为两支:一支洪河干流,一支洪河分洪道,两河道并行,继续东南流,过练村镇,在淮滨县、安徽省临泉县、阜南县边界流过,最后入阜南县境。洪河干流,自方集镇任岗入阜南县境,沿张湾、方集、郑湾、洪河桥、洪集5个乡镇的南边缘至洪河口入淮河。

经阜南县境长45公里,流域面积411.3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80米。洪河分洪道,自河南省班台始,上通洪河。

洪河班台水位达35.55米时,开始分洪以减轻洪河上游积涝和下游堤防负荷。最大流量为750立方米/秒。

流向东南,经临泉艾亭,自方集区邓郢入境,沿永店、方集、李集、地城等近岗地带,至张家岗与淮河分洪道合流。全程80公里,阜南县境内41公里。

两侧有唐沟、运城、肖坡、何寨及芦楼、地城、严湖等截岗沟与泅沟口排涝沟注入。1975年班台闸炸毁后,分洪失控。

洪河全长455公里(一说全长312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仅有56公里。上游为山区,洪水来势凶猛,中下游河道窄浅,排水能力很低,两岸坡水不易排出,常积涝成灾。

舞阳县杨庄至西平县五沟营河长36公里,河床比降1/5200;五沟营至上蔡县贺道桥河长48.9公里,河床比降1/6500;贺道桥至平舆县庙湾河长31.5公里,河床比降1/8000;庙湾至新蔡县丁湾河长55.4公里,河床比降1/9000~1/10000;丁湾至班台河长11.8公里,河床比降1/15000。洪河河床窄深,断面呈“V”字型,上游河宽仅50~60米。

自杨庄以下,始有河堤,堤距100~750米。

6.洪河的水文特征

20世纪50年代初,庙湾水文站最大流量200立方米/秒;1959年至1978年年均流量277.5立方米/秒,1975年8月1日最大流量为610立方米/秒,年均过水量5.34亿立方米。

洪河属山区河流、河道弯曲、陡窄,水位暴涨暴落,两岸多水灾。建国后在其上游河南省境内兴建四座水库,开挖分洪道,泄洪能力每秒750~950立方米,洪河流域的灾害方得到减轻。方集站实测最大流量为1956年6月11日的每秒7250立方米。1975年洪河发生特大洪水,实际流量缺测,从水标尺看大大超过7250立方米每秒。1959年和1960年曾出现断流。

7.龙泉驿区的历史沿革

龙泉驿区历史悠久,古为蜀国辖地。

唐代为东阳县、灵池县治地(《四川郡县志》《元丰九域志》《中国历史地图集》)。灵池县,以其县南分栋山边有一泉池曰“灵池”,故名。

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又改为灵泉县,属成都府。分栋山亦随县名的改变而改称“灵泉山”,直至元代。

元时设陆路驿站。明代改称“龙泉”,于此设驿站,始称“龙泉驿”。

洪武六年(1373年),省灵泉县入简县,后置龙泉镇(《中国历史地图集》)。正德八年(1513年),置龙泉镇巡检司(《简阳县志》《四川郡县志》)。

同期,灵泉山亦随之改称“龙泉山”。清康熙六年(1667年),继续在四川大规模设置驿站,分为北、南、东、西4路,“东路起自简州之龙泉驿,至奉节之小桥驿(《四川通史》)。

此期的“龙泉驿”既是驿站名,也具有地理名称的含义。清末邮电业兴起后,驿站废置,“龙泉驿”则随之成为历史地名,并沿用至今。

民国初年改置简阳县行政分署。1956年1月,原简阳县为所属各区命名时,以区公所驻地名称为区名,称“简阳县龙泉驿区”。

1959年,划归成都市筹建新区时仍以区人民委员会驻地龙泉驿为区名,称“成都市龙泉驿区”。1959年简阳县的龙泉驿区与华阳县的大面、洪河、西河、青龙4个乡划入成都市筹建新的龙泉驿区。

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成都市龙泉驿区。1976年简阳县的洛带区并入龙泉驿区;2005年4月龙泉驿区的黄土镇回龙村(包括金三角社区)划归成都市新都区管辖。

2009年,龙泉驿区辖12个街道、镇、乡,即龙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柏合镇、洛带镇、西河镇、黄土镇、洪安镇、山泉镇、茶店镇、万兴乡,共有81个村、54个社区、1274个村民小组、559个居民小组。1997年,面积558.7平方千米,人口45.1万,辖11镇8乡。

区***驻龙泉镇。1999年,龙泉驿区辖13个镇、6个乡:龙泉镇、大面镇、洛带镇、柏合镇、西河镇、洪河镇、同安镇、十陵镇、茶店镇、文安镇、义和镇、黄土镇、西平镇;龙泉乡、平安乡、万兴乡、清水乡、山泉乡、长安乡。

2000年,龙泉驿区辖16个镇、3个乡。2003年1月13日,龙泉驿区文安镇更名为洪安镇。

2003年12月8日撤销西平、义和2个镇的建制。扩大部分镇的行政区域:将原西平镇的天和街社区居委会、天平村、黄连村、阙家村、大龙村、清水村全部及鹿角村2、3、4、5、6、7、11组,大林村1、2组及黄土镇的光大村9、10、11组,平安镇的清平村12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西河镇管辖。

将原西平镇的鹿角村1、8、9、10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黄土镇管辖。将原西平镇的大林村9、10、11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洛带镇管辖。

将原西平镇的大林村3、4、5、6、7、8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同安镇管辖。将原义和镇的西江村、洪福村、回龙村、长梁村、新拱桥村、洪安村、金三角社区居委会、宝滩社区居委会划归黄土镇管辖。

将原义和镇的三合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洪安镇管辖。2004年9月8日,撤销平安、龙泉、洪河、大面、十陵、同安、兴龙、金龙8个镇和清水乡。

原平安、龙泉、洪河、大面、十陵、同安6个镇所属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设置4个街道办事处。将原兴龙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柏合镇;柏合镇***驻柏华路。

将原金龙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洛带镇;洛带镇***驻五星街。原洪河镇并入大面镇,成立大面街道办事处。

将原清水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万兴乡;万兴乡***驻万兴场。2004年,龙泉驿区辖4个街道(龙泉、大面、十陵、同安)、7个镇(洛带、西河、柏合、黄土、茶店、洪安、山泉)、1个乡(万兴),44个社区委员会、169个村委会;面积55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927人/平方公里。

2005年5月10日,将青白江区龙王镇的新谊、双柏、黄果、园林、石桩、长林6个村和龙泉驿区黄土镇的回龙村、金三角社区所属的行政区域划归新都区石板滩镇管辖。石板滩镇***驻石板滩场镇东风西街66号。

殷店镇的沿革

殷店镇的沿革

1949年属天河口区,1957年设殷店区,1975年改公社,1987年建镇。1997年,面积307.5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忤水关、东岳庙、鞍山、双河、漂水、塔儿山、横山、马家寨、姚家店、姑嫂岭、玄龙庙、钓鱼台、白庙、曲河、容河、卧虎地、凤鸣、三里桥、花香、鹦鹉、对口山、四官殿、迎凤岭、峥嵘24个村委会和殷店居委会。

2004年,面积307.5平方千米,人口32282人,辖1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双河、富民、鞍山、东岳庙、忤水关、塔儿山、玄龙庙、钓鱼台、白庙、曲河、容河、凤鸣、三里桥、峥嵘、对口山、鹦鹉。2005年,将殷店镇新东、新中2村划归万店镇管辖;撤销岩子河乡、天河口乡,划归殷店镇管辖。2009年由曾都区划归新设立的随县管辖。原岩子河乡位于随州城区北72千米处。漂水从北向南流经境内。1949年为岩子河区,后为殷店区辖公社、乡,1987年改为市辖乡。1997年,面积130.7平方千米,人口1万,辖九角尖、九道河、枫绛坳、大东庙、小东庙、五童岭、新街、九龙山、立石河、光四湾10个村委会和岩子河居委会。2004年,人口10893人,面积133.1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5个村委会:九角尖、小东庙、九枫、大东岭、新中、新东,乡政府驻岩子河。

原天河口乡位于随州城区北63千米处。牛(店)程(湾)公路纵贯境内,境内有天河口大型水库。1955年建天河口区,1975年改公社,1987年置乡。1997年,面积271.2平方千米,人口1.9万,辖泽民、雄峰、为炬、李家河、黄土冲、云峰、辉煌、代家湾、江头店、硝水堰、白果树、加强、大洼、民和14个村委会和天河口居委会。2004年,人口21506人,面积272.2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9个村委会:天河口、泽民、雄峰、火炬、天峰、代家湾、江头店、谢家湾、胜利、人和,乡政府驻天河口。殷店镇农业经济稳定发展。1995年以东岳庙村涂家保为代表的农民在湖北省率先实现杂交稻一季亩产过吨,殷店镇因此被省定为“杂交稻生产示范基地”,已注册的“鹦鹉牌”、“金西牌”优质大米被省、部评为优质产品。殷店镇形成了八大特色基地:优质大米生产基地、特色水产养殖基地、良种猪养殖基地、油桃基地、柞蚕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板栗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特别是食用菌,每年可生产袋料香菇2000万袋,段木香菇200万棒,黑木耳500万棒,年产值过3.5亿元,香菇木耳大市场日交易香菇木耳20吨,交易金额100万元,年出口香菇木耳160吨,创汇110万美元。

工商企业异军突起。殷店镇现有工商企业2800个,从业人员1.2万人,民营个体经济2250户,规模以上企业12家,出口企业3家,年产值过1000万元的企业2家,过500万元的6家,全年工业总产值9亿元。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集镇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现已形成四横两纵框架,镇区面积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万人。标准示范街有漂水街、神龙街,标准示范道有淮南大道、神农大道,交通四通八达;11万伏变电站、100吨加油站、70吨液化气站、自来水厂、程控电话、联通、移动基站、30套节目光纤电视差转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齐全,形成了小城市的凤骨;1万平方面的工业品、农贸、香菇、木耳、畜禽交易四大专业市场;投资1000万元建有占地100余亩的工业园区,形成繁荣昌盛的商贸格局。殷店镇自然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山清水秀,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一块开发前景可观的风水宝地。殷店镇认真抓好了东岳庙村、双河村、大东岭村、塔儿山村、峥嵘村等五个示范村的建设项目,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村容村貌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我们的做法是:

一、周密部署,确保三个到位。

一是组织到位。镇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等5人为副组长,曾立新等8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宣传到位。充分利用谈心、发公开信、开户主会以及组织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等多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在殷店镇较快形成了浓厚的工作氛围。三是经费到位。选定试点后,镇按照上级要求,将各有关部门的扶助项目尽可能的整合到试点村。

二、群众参与,发挥三个作用。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首先,发挥了群众能动作用。各地村民不等不靠、团结战斗,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展义务劳动,进行清沟排水、清除路障、清理垃圾等。其次,通过党支部正确引导,发挥理事会的带头作用。再次,发挥群众的创新作用。其次,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大搞村级公路建设。

三、多方联动,争取三个支持。

一是争取领导支持。二是争取部门支持。三是争取外援支持。积极引进外资,利用资源发展村级经济。殷店镇完成通村公路40公里,新建沼气池560个改水300户,改厕200户,改圈200户,建房100户,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全面完成镇区改水工程,即将在08年底让镇区人民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殷店镇里拟扶持规模养殖户80户,其中“150”模式养猪农户3户实现,循环养猪10万头,养鸡20万只,养羊3万只,养牛15000头,食用菌生产7000吨。

OK,关于随县养牛和洪河的历史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