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养牛厂,养牛场的牛粪处理

集约化养牛厂,养牛场的牛粪处理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集约化养牛厂,以及养牛场的牛粪处理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养牛场的牛粪处理

养牛场的牛粪处理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人们环保节能意识的加强,现在,养牛场建沼气池和生化池处理粪尿,但是进沼气池的粪类物料都未经固液分离,实际使用证明这样直接的沼气培养效果不甚理想。因为,未经处理的粪尿水进入沼气池,大大增加了沼气池单位容积的有机负荷量,因此沼气池的容积要增加很多。由于长期使用沼气池,发酵后留下大量残渣,使沼气池堵塞,容量减小而造成沼气池不能使用,而清洗池即耗力又极不安全,同时增加开支费用。

如果直接销售鲜牛粪又很难运输。因此,我们发现应该对牛粪前进行固液分离措施,既可解决牛粪在沼气池的沉淀问题,极大增强沼气池的处理能力,又可大大减小沼气池、生化池的建设面积。节省环保处理的建设投资和土地使用面积,分离出的牛粪还可直接作为果树、林木施肥和作为有机肥的原料。卖给有机肥厂做为有机肥原料或自做有机肥,做到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此机可广泛做为鸡、猪、马及各类集约化养殖场对动物粪便、酒糟、药渣、淀粉渣、酱渣、屠宰厂等高浓度有机污水的渣液分离。

对于分离设备,还是济宁泰和环保公司的,第四代,耐磨损,实用性都是全国比较具有优势的。

怎样制作发孝床养牛

怎样制作发孝床养牛

论发酵床养牛的可行性关于发酵床养牛我很喜欢,但是网上几乎全是不赞同的声音,以下是百度的一篇文章希望大家讨论一下。发酵床

一、简介

发酵床是利用全新的自然农业理念,结合现代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提出的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生态养牛法。实现养牛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彻底解决规模养牛场的环境污染问题,它是集养牛学、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土壤肥料学于一体,遵循低成本、高产出、无污染的原则建立起的一套良性循环的生态养牛体系。它是工厂规模化养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又一亮点,是养牛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二、原理

发酵床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床进行自然生物发酵(饲料添加营养搭档伴侣或利用饲料发酵剂进行微生物厌氧发酵促进吸收,粪尿利用粪便秸秆发酵剂进行微生物耗氧发酵分解处理),就是利用生态养牛菌种营养搭档伴侣和粪便秸秆发酵剂,按一定比例混合秸秆、锯末屑、稻壳粉和粪便(或泥土)进行微生物发酵繁殖形成一个微生态发酵床工厂,并以此作为牛圈的垫料。再利用肉牛的拱翻习性作为机器加工,使牛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发酵床的分解发酵,使牛粪、尿中的有机物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微生物以尚未消化的牛粪为食饵,繁殖滋生。随着牛粪尿的处理,臭味也就没有了。而同时繁殖生长的大量微生物又向肉牛提供了无机物营养和菌体蛋白质被牛食用,从而相辅相成将牛舍垫料发酵床演变成微生态饲料加工厂,达到无臭、无味、无害化的目的,是一种无污染、无排放的、无臭气的新型环保生态养牛技术,具有成本低,耗料少,操作简,效益高,无污染等优点。

发酵床就是在养殖过程中给牲畜一个自然生态的原始生存环境,发酵床过程中主要包括的改善居住环境及喂养两方面。居住环境就是建造发酵床,喂养就是饲养纯生态的发酵饲料以及饮水改善,在这三个方面给予牲畜的居住及喂养过程中一个自然生态的生存环境。

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参与垫料和牲畜粪便协同发酵作用,快速转化生粪、尿等养殖废弃物,消除恶臭,抑制害虫、病菌,同时,有益微生物菌群能将垫料、粪便合成可供牲畜食用的糖类、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增强牲畜抗病能力,促进牲畜健康生长。

发酵床分地下式发酵床和地上式发酵床两种。地下式发酵床要求向地面以下挖80-100厘米,填满制成的有机垫料,再将牲畜放入,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长了。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可采用地上式发酵床,地上式发酵床是在地面上砌成,要求有一定深度,再填入已经制成的有机垫料即可。

三、建设与管理

发酵床好不好用,跟牛舍的建设也是有关系的。一般要求牛舍呈东西走向,座北朝南,这样的圈舍采光好,利于发酵;而且南北可以敞开,适合通风良好,不臭也没蚊蝇。如果建造成投资少、造价低、见效快、转产快的温室大棚养殖模式,那就是既省事又省钱。因为大棚造价低,而且小气候更容易调节。冬天采光好、保暖,牛可以安全越冬;夏天顶棚放上遮阳板,把四周裙膜摇起,可以通风、降温。一般散养户可因陋就简,一般可以向地面以下深挖80厘米,填满有机垫料后将牛只放入。

一)、建筑设计

1、牛舍

牛舍一般宽4~6米,长8~20米,立柱高1.8~2米,顶高3米左右。座北朝南,屋顶要做好保温隔热设计,以利冬季保温及夏季隔热,房顶设有可自由开闭的窗子,阳光可照射整个牛床面积三分之一,南北墙可设大窗或使用卷帘,并且从太阳升起至太阳落下,可照射整个牛床的每个角落,这样可使牛舍内部的微生物可适宜地生长繁殖。

如果用温室大棚模式,养牛大棚跨度一般为4~5米,长度为20~25米,四周围栏高1.0~1.2米,支撑大棚可用空心砖等材料砌成,棚高一般在2.7~3.0米。材料可选用钢筋、水泥等材料,顶部覆盖塑料薄膜、编织布、草帘等。大棚四周不设围墙,夏天等于是个凉棚,冬季放下塑料薄膜就成为一个暖圈,冬暖夏凉,为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2、牛圈

通常每间牛圈净面积约25平方米,可饲养肉牛15~20头。一般每头牛占地1.2-1.5平方米。向地面以下深挖50~90厘米。

3、建造发酵床的注意事项

(1)、通气:每个牛栏都要开窗,一般来说,要相对而开,便于空气流通,夏季打开,冬天太冷需要用东西盖起来。一般情况下,还是需要定期打开。

(2)、阳光:屋顶需要设置透明亮瓦,要让阳光照进来,这个对圈底微生物发酵床菌种营养搭档伴侣和粪便秸秆发酵剂的发酵非常重要,亮瓦的多少以阳光自东向西移动时可照到牛圈全部为最佳,尽量做到阳光普照。屋顶现在他们家主要用的是水泥瓦。

(3)、分区(牛栏):主要是用竹子,是因为考虑到价格比较便宜,家里种植,就地取材。但是竹子太松,没有事情的时候,牛会咬它们,导致现在看起来牛圈围栏参差不齐。但是如果有钱,他们打算更正为钢管,因为钢管耐用以及美观。

(4)、牛糟:喂牛要跑到栏子里面,导致自己全身都是牛食。这样就思考如果自己在外面,不让人进去,后来就向想到这个办法,用水泥制作,牛栏设计在牛槽的中间,牛吃东西的地方可以放宽些地方,人喂食的地方可以放窄些,但是现在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人喂食的地方太小了,导致喂食的时候食要外流,有浪费,所以还是外面同样宽点会比较合适。但是现在这个缺点是槽比较深,牛吃食比较困难,这一方面还有圈底沉降的原因,所以增加圈底高度也可以缓解这个问题。

(5)、施工成本:总施工面积在100平方左右,其中牛栏部分有60平方,其余拟建鸭舍,根据当时的情况,开始我以为5000元,但是现在用了15000元(这里面牛苗成本就差不多就是7000元了,有15头小牛及3头种牛),不算人工、瓦土等等一些小的是设施。

(6)、养牛密度:根据牛的大小来分,考虑牛的数目,从小时候就要思考,40个平方米是15头,但是自己觉得密度比较小,还可以增加到10到13个,每个牛大概1平方米左右,如果养的密度太小,微生物营养不够,发酵不好,就失去效果了,但是我们可以补充,密度过大绝对不行,对圈地造成很大的影响,牛的活动空间也不够,微生物吸收不了这么多牛粪,导致圈底潮湿。

二)、发酵舍垫料制作

1、垫料原料选择

发酵床懒汉养牛法零排放养牛技术重要环节是垫料的制作。垫料一般选择:秸秆、树叶杂草、稻谷壳粉、锯末屑、粪便,发酵床菌种之一粪便秸秆发酵剂等,有条件加入少量的米糠、酒糟等糟渣饲料发酵效果更好。

垫料中的秸秆、树叶杂草、稻谷壳粉主要起蓬松透气作用,使得垫料中有充足的氧气,锯末屑、粪便、米糠、酒糟等糟渣饲料则是起垫料的保水性及微生物营养源的作用。

①、秸秆、树叶杂草需事先切成5~8cm长小段;

②、锯末经防腐剂处理过的不得使用,如三合板等高密板材锯下的锯末。

2、垫料配比及用量

垫料配比:锯末屑50%,稻谷壳粉40%(若无,可用锯末屑全部代替),粪便10%,发酵床菌种粪便秸秆发酵剂0.2%,水60-70%。如添加5-10%米糠、酒糟等糟渣饲料发酵效果更好,可代替等量稻谷壳粉。

以牛圈填垫料总厚度90厘米,每平方米用垫料170公斤计算,垫料原料用量如下:锯末屑:25平方米×170公斤×50%=2125公斤;稻谷壳粉:25平方米×170公斤×40%=1700公斤;粪便:25平方米×170公斤×10%=425公斤;发酵床菌种粪便秸秆发酵剂:25平方米×170公斤×0.2%=8.5公斤。如果有条件可先铺30-40厘米深的木椴,然后再铺上发酵垫料。如果锯末屑不充分,可先铺50厘米深的秸秆、树叶杂草,然后再铺上发酵垫料。

3、垫料发酵方法

垫料发酵根据制作场所不同一般可分为:集中统一制作和牛舍内直接制作两种。

集中统一发酵垫料是在舍外场地统一搅拌、发酵制作垫料。这种方法可用较大的机械操作,效率较高,适用于规

模较大的牛场,要新制作垫料的情况下通常采用该方法。

在牛舍内直接制作是十分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是在牛舍内逐栏把秸秆、树叶杂草铺上,然后把稻谷壳粉、锯末屑、

粪便、米糠、酒糟等糟渣饲料混合均匀后使用。这种方法效率低些,适用于规模不大的牛场。

4、垫料发酵操作

1)将发酵垫料,发酵床菌种粪便秸秆发酵剂,水按配比准备待用;

2)先将发酵床菌种粪便秸秆发酵剂倒入准备使用的水中稀释搅拌均匀浸泡2-12小时活化菌种,增强菌种活性,稀释用水最好为井水或河水,若为自来水请放置24小时后再用;

3)搅拌发酵:①如有搅拌机:可以先将发酵原料混合2分钟后,再倒入菌种稀释液搅拌4分钟;②没有搅拌机:在地面上铺上发酵垫料翻倒两次混合均匀,再浇发酵床菌种粪便秸秆发酵剂稀释液翻倒两次混合均匀。堆成高约0.6米、宽2米的长方形物料堆,并在堆顶打孔通气。最后用长方形塑料布将肥堆覆盖保温、保湿、保肥,塑料布与地面相接,隔1米压一重物,使膜内既通风又避免被大风鼓起。发酵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翻堆通风换气,夏、秋季节早晚要揭膜通风翻堆一次(1~2小时),天气晴朗时可在头天傍晚揭膜,次日早上覆盖。堆沤4~6天后,堆温可升至60~70℃。

注意:如发酵失败,查垫料有否加入防腐剂、杀虫剂,水份是否过高或不足造成的。视发酵混合物水分多少增减配比,发酵混合物的总水分应控制在60~70%。过高过低均不利于发酵,水过少,发酵慢;水过多会导致通气差、升温慢并产生臭味。水分合适与否判断办法:手紧抓一把物料,指缝见水印但不滴水,落地即散。

三)、发酵舍懒汉养牛法管理

1、发酵舍管理

牛舍中的锯屑变少时,适当补充缺少部分,并同时补充发酵床专用菌种粪便秸秆发酵剂。为利于牛拱翻地面,牛的饲料喂量应控制在正常量的80%,当粪、尿成堆时挖坑埋上即可。地面湿度必须控制在60%,应经常检查,如水分过多应打开通风口,利用空气调节温度。另外,平时发现牛大便堆积得比较多时,把它向空地撒一撒,便于充分分解。另外,地面不能太干燥,就是既要保持很松散,但是又不能有扬灰,不能有灰尘扬起来,否则牛容易得呼吸道病。在特别湿的地方加入适量新的锯末屑、稻谷壳粉,锯末屑、稻谷壳粉各50%。用叉子或便携式犁耕机把比较结实的垫料翻松,把表面凹凸不平之处弄平,牛全部出栏后,最好垫料放置干燥2-3日;将垫料从底部反复翻弄均匀一遍,看情况可以适当补充发酵床菌种混合物,重新堆积发酵,间隔24小时后即可再次进牛饲养。饲养密度:单位面积饲养牛的头数过多,床的发酵状态就会降低,不能迅速降解、消化牛的粪尿,一般每头牛占地1.2~1.5平方米。

2、饲养管理

发酵舍养牛饲养管理,与传统养牛模式没特殊的地方。

1)与传统养牛一样,首先要打好疫苗,控制疾病的发生;

2)进入发酵舍前必须做好驱虫工作;

3)进入发酵舍牛大小必须较为均衡,健康;

4)保持适当的密度:养牛的头数过多,发酵床的发酵效果就会降低。一般7-30kg的牛0.8-1.2平方米/头,30-100kg的牛1.2-1.5平方米/头;

5)使用发酵床菌种之二营养搭档伴侣厌氧发酵的生物饲料;

6)注意通风管理,带走发酵舍中的水份,天气闷热时,开启风机强制通风,以达到防暑降温目的;

7)日常检查牛群生长情况,把牛太小的牛挑出来,单独饲养。

3、发酵床垫料养护的注意事项

1)通风:室内应保证良好通风。

2)通透性管理:应将垫料经常翻动,翻动深度25cm左右,通常可以结合疏粪或补水将垫料翻匀。

3)垫料补充:通常垫料减少量达到10%后就要及时补充,补充的新料要与发酵床上的表层垫料混合均匀,并调节好水分。

4)湿度控制:垫料合适的水分含量通常为45~60%,应经常检查,如水分过多应打开通风口,利用空气调节温度。床面不能太干燥,常规补水方式可以采用加湿喷雾补水,也可结合补菌时补水。

5)喂料:为利于牛拱翻地面,牛的饲料喂量应控制在正常量的80-90%。可定时定量,亦可自由采食。

6)温度控制:夏季翻撬频次降低(7-15天一次),冬季频次增加(5-7天一次)。夏季如室温过高,可采取强制通风、水帘降温、喷雾降温等措施。

7)发酵条件:发酵条件(发酵床专用菌、通透性、营养物、湿度、酸碱度等)最优处者先发酵而且快发酵,发酵条件劣者后发酵而且慢发酵。

8)消毒:利用发酵床养牛,牛只本身很少得病,连感冒的机会都很少。但当遇到局部、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大的疫病流行,或整个牛场需全面消毒处理时,则仍可进行正常消毒,正常消毒几乎不影响发酵床的工作。消毒液只是对表层部分的功能微生物有点影响,不会对整个发酵床数以亿万计的功能微生物造成什么威胁。

9)防疫:应用发酵床养牛技术,正常的免疫程序不可减少,特别是规模化养牛场尤为重要,但抗生素等药品的用量可逐步减少,减少量一般可达到50%以上,规模化牛场全部采用该项技术,正常运行半年以后,药品使用量还会锐减。

生态环保养牛法的优点概括为:五省、四提、三无、两增、一少、零排放。五省:省水、省工、省料、省药、省电。四提:提高牛肉品质、提高肉牛抵抗力、提前出栏、提高肉料比。三无:无臭味、无蝇蛆、无环境污染。两增:增加经济效益,增加生态效益。一少:减少牛肉药物残留。零排放:牛粪尿全部在牛舍内降解,没有污水和粪便向外排放。

发酵床缺点

发酵床真的那么好吗?我看未必。我亲身应用过,体验过,做过对比试验,试验数据结果证明,发酵床,没有能增加养牛的经济效益。应用发现,发酵床还有很多固有的缺点,特别是大规模牛场,这些缺点更是明显。

一、饲养密度降低导致牛舍成本,用地成本增加。发酵床技术要求饲养密度降低,每头牛需占地1.5㎡,而规模化、集约化牛场保持每头牛1㎡的密度就可以。这个问题对于农户的几头,几十头牛的规模来说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大牛场,问题就不小了。大牛场,饲养密度降低,要想保持存栏量和出栏量,势必要扩大牛舍,那么就需要更多的土地。因此增加了牛舍成本,用地成本。

二、发酵床牛舍不能完整实施消毒防疫程序。发酵床的牛舍内不能使用化学消毒药和抗生素类药物。而当前规模化养牛受到疾病的威胁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复杂,病毒的感染,细菌的继发感染,混合感染越来越严重。面对复杂的疫情,发酵床的益生菌,发酵床床体的温度能解决问题吗???事实证明,益生菌对抑制病毒没有什么效果。那么一旦爆发疫情,不能使用消毒剂和抗菌药,后果不堪设想。特别是规模化牛场,由于养牛规模大,密度大,实施严格的消毒程序,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是保证牛群安全、生产稳定的重要保障。而发酵床不让对牛舍消毒,如何是好????虽然发酵床床体中心温度有50℃,对大多是细菌有一只杀灭作用,但是表面的呢?表面也就是在25℃左右,能杀灭吗?表面靠益生菌杀灭?益生菌能解决病毒吗?靠发酵床温度和益生菌来抑制和杀灭有害菌和病毒是痴人说梦吧。不要跟我说在牛舍垫料铺上塑料薄膜再消毒,这个方法很荒谬,很折腾!有牛的情况下怎么铺薄膜?薄膜的成本不算啊,这也是增加成本了啊?也不要说可以消毒,不往垫料喷消毒药就行。只消毒过道,不对牛舍内壁消毒能有多少效果?不消毒牛舍内壁,那牛舍内壁不是有很多细菌病毒繁殖了,当病菌达到一定的数量,不就很容易让牛发病了?

三、垫料资源问题不能回避!农村散户规模小,还很容易解决垫料的资源问题,规模化牛场问题就大了。我们牛场存栏超过2万头,照这样算,每头牛占1.5㎡,(母牛也算1.5㎡/头的占地)就要超过3万㎡的牛舍,垫料按60cm厚度算,就要1.8万立方米的垫料,这么大的垫料需求,怎么解决?这个不是因地制宜就能解决的。

四、发酵床的栏舍利用率低,不利于规模化牛场的生产需要。一般规模化牛场实施全进全出,出牛之后洗栏,消毒,干燥一周这样就可以重新进牛饲养,而发酵床呢?发酵床牛舍出牛之后,要把垫料堆积,重新发酵15天到1个月之后才能进牛。浪费是这段时间造成的经济损失你们为什么忽略了????这样极大降低了牛舍的利用率,无形中造成了牛舍成本增加。

五、发酵床养牛不能达到全进全出的效果。为什么呢?这个主要是因为发酵床牛舍在出牛之后不能洗栏,不能用化学消毒药对牛舍消毒。还有,牛舍在使用之后,由于牛的活动,在牛舍内墙壁上形成了一层污垢,这污垢主要是牛粪,牛的唾液及其他杂物。这些污垢存在有机物,肯定含有很多有害菌,病毒等等,若不能把这些污垢清洗,消毒,那么下一批牛进来之后很容易受到感染,发病。养牛人都知道全进全出的重要性,所以,想应用发酵床,想清楚再动手吧,不要被铺天盖地的宣传迷惑,否则容易出现严重后果。

六、发酵床的温度和湿度很难控制在一个理想水平。特别是在南方夏天,发酵床牛舍很容易出现高温高湿的环境。怎么解决?装大功率风扇?装水帘降温系统?给房顶淋水?喷雾?那这些措施的成本算了吗?这样一来怎么能说发酵床节省成本呢?降温的电费成本低吗?

七、发酵床养牛很费人工!!!这个我是用亲身经历说话,有数据为证的。

若按照一些资料所说的每个饲养员饲养800~1000头,按照每头牛占地面积1.5㎡来算,这个饲养员就是需要维护面积达1500㎡的发酵床。1亩=666.67㎡,那这个饲养员就要维护2.25亩垫料。很难想象,一个农民用牛耕2亩田大约需要3小时,一个人每隔一天就要用铁锹、耙子一铲一铲地对面积达2.25亩的地方进行翻动一遍,对集中的牛粪便分散深埋,这样的劳动量还小吗?这样的劳动量怎么能说是节省劳力呢?根据我们试验过程中的亲身体验,翻垫料比铲牛粪更消耗体力,而饲养员也反应,管理发酵床的牛更累。或许可以使用小型挖掘机来翻垫料,那么按我公司的存栏牛2万头数目算,至少需要20台小型挖掘机,这样的投入何来节省?而小型挖掘机的维护消耗费用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发酵床牛舍垫料的添加填入,以及达到使用年限后垫料的清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们在做发酵床试验中,在添加垫料时,只是饲养200头育肥牛的发酵床牛舍,我们请了4个人,工作了两天才把垫料添加填好,每人每天40块,这样人工除了饲养员人工就要多付320块的人工费。假如我们场全用发酵床,按照之前算的1.8万立方米的垫料,装填和清理是一个怎样大的工程!

说发酵床省人工的,你们亲身体验了再来说话。

八、说发酵床养出来的牛能卖更好的价钱,卖价可以多10%?这个目前也只是自己一厢情愿,实际上牛贩不会给你加钱。www.sdsmuye.com

首先,牛贩给出的价格是参考市场价,然后看牛的皮毛、体型等来给的。不管是什么方法养的牛,只要是健康的在皮毛、体型上并可不能看出多大的区别,价格也就不可能有多大的区别,而且普通牛舍也完全能养出皮毛光亮,体型优秀的牛来。

然后,你说你的牛是不用抗生素的,无污染的,牛肉品质好等等,想卖更高的价格,问题在于这些优势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精明的牛贩也就不可能冒风险加价收牛了。

第三,目前到牛场收牛的牛贩大多只是倒卖活牛,并没有参与牛肉的买卖和加工。从这点来说,大多数牛贩并不十分关心牛肉品质,是否污染,是否用抗生素等等,卖牛要求加价也就成了空想

牛场是什么样的

牛场是什么样的

牛场建设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牛场建设的一般要求:地址要选择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无高大建筑物遮蔽处。坐北向南,或稍偏东南,不超过15度,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用电方便,远离主要公路干线,远离城镇和居民住区,远离畜禽屠宰加工场,下风向、便于防疫。牛场建设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通风良好、地下水位低、给排水方便、安静的地方,也可利用老牛场改造。牛场的大小,应根据养牛的数量而定,以每头牛占0.8至1平方米地面为宜。三个阶段牛只指的是哺乳母牛,育肥牛和保育牛。由于他们所处的生理状态不一样,对栏舍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1、哺乳母牛栏

现有栏舍设计与动物福利的矛盾。在高度密集饲养的工厂化养牛中,妊娠哺乳母牛栏的设计存在着矛盾。一方面集约化牛场为了提高栏舍利用率,防止母牛间因打架、咬斗、挤撞、强弱争食等引起胚胎死亡或流产,便于观察母牛发情和及时进行配种,同时也为了避免母牛踩压新生仔牛等原因,在妊娠期和哺乳期都采用定位栏限制饲养。另一方面,将母牛关在狭窄的单体栏里,无疑给母牛带来许多行为学和其他方面的问题。母牛在单位栏里的"禁锢"式饲养,明显减少了行为姿态,没有机会实现挖掘、搜寻和做窝等行为,运动量大大减少,使母牛处于枯燥乏味的环境中,从而导致母牛分娩时间延长、难产、消化不良和断奶后母牛发情效果差。

经过长期考察和比较,活动式母牛定位栏设计较合理。哺乳母牛定位栏的右侧隔栏是可以移动的,当母牛泌乳1星期左右,就将右边隔栏移走,等下一只待分娩母牛进入此栏时,把移走的一边隔栏重新安装即可。实践证明,这种定位栏设计可完全克服前面所述的矛盾,且操作非常简单。7-10天后,仔牛体质已强壮,活动敏捷,即使右侧隔栏移走也可完全避免被母牛踩压的可能,且不影响母牛泌乳。右边隔栏移走后,母牛的活动空间增大,在接下去10-20天的哺乳期内相对提高了基础代谢,可避免母牛发情异常。同时为母牛提供了运动机会,避免被"禁锢"和胁迫式的饲养,充分体现了善待动物和动物福利的理念。右边隔栏移去后的定位栏,由于没有了右边隔栏,给栏舍的清洗消毒工作带来更大的方便,有利于动物保健。

2、生长育成牛栏

饲养员与牛只间的矛盾长期以来存在,国内外有关专家对牛舍内温度、湿度、密度、通风等因素对生长肥育牛的影响已研究得非常透彻,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但很少有人注意饲养人员进牛舍操作时人与牛之间所产生的矛盾。虽然养牛业在不断往前发展,但生长育成牛栏的设计却大同小异,国内外都沿用同一模式。在这种模式里,当饲养员进牛栏清扫时,栏内的牛就会一哄而上,咬扫把、咬饲养员的裤腿作为玩耍,而此时饲养员就停下来大声诉骂,甚至踢打这些“不听话”的牛。这种场面在每个牛场都能经常看到,这不仅影响了饲养员的工作效益,同时也影响了牛采食和休息,而且饲养员对牛的漫骂和踢打会使牛处于惧怕、应激状态,不利于动物福利。

便捷式生长育成牛栏设计通过多年摸索,认为将模式改成饲养员通过牛舍两侧通道喂饲料效果较好。这种模式有2个突出优点。第一,饲养员工作效率高,完全不受牛只干扰,还可把粪车直接带进粪便区,而原来的模式,饲养员必须把未从漏缝地板中漏掉的牛粪铲到外面的粪车上。同样打扫1幢牛舍(以12个牛圈计)2种模式相比至少可节约1小时,这样大规模牛场在劳动力成本上可节约一大笔开支。第二,牛采食、休息等不受饲养员影响,也不会被饲养员漫骂和踢打,减少应激,更有利于动物福利。当然这种模式需要饲养员对牛进行细心的调教,保证每只牛都在粪便区排便。虽然饮水区已安装在排便区以诱导牛在该区排便,但还是需要饲养员花更多的时间去调教。

3、保育牛栏

以往在保育牛(断奶牛)栏舍的设计上,为考虑生产效益往往侧重于保温,而忽视动物福利。其实,仔牛有爱嬉闹、喜用吻突摆弄物体和掘地的行为习惯,虽然有的经营者在栏里放一些橡皮球、砖块、铁链等物来满足保育牛的生理需求,但效果不理想。牛栏的新设计是在休息区上方0.8米左右处,设置一横杆,杆上设一些挂钩,挂一些会发出声音的"玩具"(经消毒处理后内放小石子的易拉罐),以满足仔牛嬉闹、玩耍的行为特性,使仔牛在新的环境中不紧张、不枯燥,也有利于分散仔牛注意力,避免由于并群而引起的咬耳、咬尾及打架争斗。显然这种方法远比那些在空气中喷洒气味剂来干扰仔牛嗅觉以达到"和平"的方法要文明得多,这种方法更善待动物和体现动物福利。

一忌选址不当。牛场场址的选择,宜离公路100米以外,应远离村庄和畜产品加工厂,来往行人要少,要在住房的下风向,地势高燥、避风向阳、土质坚实、渗水性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水源清洁、取水方便的地方。

二忌牛舍位置设计不佳。安排牛舍时要考虑牛群生产需要.公牛舍应建在牛场的上风区,既与母牛舍相邻,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哺乳母牛舍、妊娠母牛舍、育成牛舍、后备牛舍要建在距离牛场大门口稍近一些的地方,以便于运输。

三忌牛舍密度过大。有些养牛户为了节省土地、减少投入,牛舍简陋、密集,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布局,致使牛的饲养密度较大,易造成环境污染及牛群间相互感染疾病。牛舍之间的距离至少8米以上,中间可种植果树、林木夏季遮荫。

四忌建筑模式单一。母牛舍、公牛舍、肥牛舍模式都有各自的具体要求,不能都建一个样。比如,母牛舍需设护仔间,而其它牛舍就不需要.公牛舍墙壁需坚固些,围墙需高些等。所以,养什么牛,就要建什么牛舍。

五忌建牛舍无窗户(或窗户太小)。有的牛场牛舍一个窗户也没有,有的虽有窗户,但窗户太小、太少,夏天不利舍内通风降温。一般情况下,能养10头育肥牛的牛舍,后墙需留60~70厘米的窗户4个。

六忌粪便污水乱排。牛舍外无粪池,一是收集粪尿难,肥料易流失,肥力会降低;二是会影响牛舍清洁卫生.牛舍内污水沟应有足够的坡度,以利于污水顺利流出舍内;污水的流出顺序应遵循就近原则,不要让污水在场内绕圈.牛舍外必须建造沤粪池或沼气池;沤粪池(或沼气池)大小,可根据养牛的规模大小而定。

七忌缮瓦多缮草少。农村牛场牛舍屋顶都是缮瓦多,缮草少。这样做一是瓦比草贵,加大了养牛成本;二是冬防寒瓦不如草好,缮瓦夏热冬冷,缮草冬暖夏凉。

八忌饲槽规格不当。饲槽一般要依墙而建,槽底应呈"U"形,饲槽大小应根据牛的种类和牛的数量多少而定。

九忌舍内无水槽。缺少清洁饮水会影响牛的生长发育。所以,牛舍内必须设置水槽或者自动饮水器。

十忌舍小围墙矮。牛舍太低不利于空气流通,牛舍的运动场围墙若太矮小,牛会轻易地越墙外逃,给管理带来麻烦。一般牛舍后墙高宜为1.8米左右,围墙高宜在1.3米左右。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