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正养牛场?牛粪一般怎么处理

靖正养牛场?牛粪一般怎么处理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靖正养牛场的一些知识点,和养牛的话,牛粪一般怎么处理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养牛的话,牛粪一般怎么处理

养牛的话,牛粪一般怎么处理

厉害了!他发明的牛粪燃料棒成型机彻底处理了牛粪污染!

牛粪围城、牛粪成山、牛粪成灾……近年来,随着养殖业规模水平的提升,牛粪的产生量倍增,农村的排水坑被牛粪填满的现象比比皆是。虽然牛粪资源化处理是大势所趋,但设备技术却成了制约这一趋势的拦路虎,而瞅准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经过10多年的努力,江苏省新沂市中意环保设备厂终于研制出了牛粪处理的神器--干湿两用牛粪燃料棒成型机”。

搞发明投入“最少50万以上”,

今年48岁的王经理,是一从小就对机械“着了魔”的发明达人。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他早已把常见机械的构造、运行原理,摸得“门儿清”。对机械研究的热爱与坚守,为他发明牛粪处理设备奠定了基础。

自从开始搞“干湿两用牛粪燃料棒成型机”,前些年家里积攒挣的钱都投了进去。“从2006年开始搞,这些年投了没数的钱,最少50万以上。”王经理说,搞实验需要的牛粪都是从几十公里外养殖场拉回来的,“那时候一车车臭烘烘的牛粪往家拉,邻居明里暗里都当笑话看。”这样的笑话,人们直看了10年。

“前前后后最少做了100多次试验吧,一次成本就在2000元左右。有时候一次就拉10多车牛粪,做不了多少次试验就没了。”王经理称,在改进设备过程中,光废铁就卖了50多吨。

“无差异处理成型”技术让老外叹服

“我们的设备,无视牛粪的地域差异、品种差异、气候差异、干湿差异,我们都能处理。”王经理说这话时,一脸自豪。就在5月2日,哈萨克斯坦的客人还过来洽谈合作,我们拉了2吨牛粪,1小时没到全部加工成燃料棒,当场就把他们震了……”

近年来,先后有印度、越南等多个国家的老外来咨询、参观。

前景广阔

日处理15吨,10台就能轻松解决几千头养殖场牛粪污染

在参观中,王经理告诉记者一台设备按照8小时工作日来算,每天可处理牛粪15吨,这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由于设备设计的非常精巧实用,只需要2个人操作。“功率7.5千瓦,算上8小时人工的话,一吨牛粪的加工成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谋道镇寨坝村10元左右,15吨的话在300元左右。”不过,王经理告诉记者,加工出来的牛粪变废为宝,15吨牛粪每吨大约600元,仅此一项每天产出效益一万元左右。

在王经理看来,使牛粪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循环利用是大势所趋,还符合国家政策。“你看着吧,各个地方养殖场早晚得走这一步,”在未来的发展上,记者十分赞同这一看法。这么一套处理设备,不仅能够彻底处理牛粪污染,还能带来一笔可观的经济效益。

河北承德有什么特产

河北承德有什么特产

河北承德有什么特产

承德的土特产品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堪称真正的土特产品之乡——承德地处燕山腹地,北部是茫茫林海,广袤草原;中部为低山丘陵,林木茂盛,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是一个盛产土特产品的地方。下面我们来看看河北承德有什么特产,仅供大家参考!

1、黄旗小米

“黄旗小米”又称“康熙贡米”产地位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黄旗镇乐园乡及连桂乡,地理位置为北纬42度,北京正北230公里,坐拥潮河源,这里土质肥沃,气候温凉,雨量适中,十分适宜谷物生长,全产业链有机种植,不用任何化农药(因为用化肥农药农民连种植的本钱都不够)黄旗镇的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下短、寒暑悬殊、每年中7月份气温最高、1月份气温最低、全年无霜期110-140天、避免了谷子能量损失、这里日照充足、生长周期长、一年只收一季、周期高达2700小时日照,昼夜温差大,利于谷子中干物质的积累与保存,使小米营养丰富,颗粒饱满。平均深度达2米的沃土,为小米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和不可复制的自然条件。

2、板城烧锅酒

板城烧锅酒以其独特的淡浓香型,饮后不上头的特点畅销燕赵大地,成为北方浓香型白酒的代表。2005年,“板城”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板城烧锅酒获得商务部“中华老字号”、“中华文化名酒”等称号。板城烧锅酒这一有着浓郁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品牌正快速走向全国。

承德乾隆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板城烧锅酒)重建于1956年,前身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承德下板城庆元亨烧酒作坊。“板城烧锅酒”先后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中华文化名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入选了“中国名酒”。新厂区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乾隆醉酒业成为集白酒生产经营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酒业集团公司。

板城烧锅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河北省承德县板城镇现辖行政区域。

3、兴隆山楂

兴隆县,位于河北北部,古长城脚下,是我国著名的山楂之乡。

兴隆山楂是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的特产。兴隆山楂以其树势强健、品质优良、果实色泽鲜艳、耐贮藏、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高、适于加工而驰名全国。兴隆山楂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兴隆县的山楂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明嘉靖年间,兴隆山楂就被视为贡品、珍品。由于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如今在兴隆,百年以上的大山楂树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现在全县山楂栽培面积15万亩、831万株,常年产量18万吨,面积、产量均位居全国县级首位,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山楂之乡”。

4、围场马铃薯

昔日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围场土豆,如今堂而皇之地走进了“麦当劳”餐厅,成为“金蛋蛋”。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全国最大的时差蔬菜生产基地,“金蛋银蛋”比不上俺围场“土豆”。这里的土豆以纯天然、无污染闻名于国内外。

1979年,围场县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马铃薯(俗称土豆)种薯基地。为加快马铃薯生产的发展,他们成立了马铃薯研究所、马铃薯脱毒中心、建成了全国先进的马铃薯病毒检测化验室。1994年,马铃薯脱毒微型薯实现了工厂化生产。1995年,中美合资承德辛普劳种薯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该县马铃薯产业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农工贸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

围场马铃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

5、平泉香菇

承德市平泉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平泉香菇”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有效提高平泉香菇品牌的知名度,为打造食用菌之乡奠定基础。

近几年,平泉大力发展食用菌循环经济,强力推进绿色食用菌产业发展。不断引进外地优良品种,发展自身特色新品种,形成了香菇、滑子菇、黑木耳、平菇等多品种相补充,长短周期相结合,多模式周年生产的发展格局。成立了食用菌科研所、食用菌研究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研机构4家,并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先后引进新品种10多个,研发、推广新技术20多项,如反季滑子菇栽培、废料再利用开发草腐菌、香菇免割保水膜、无害化防控技术等新技术10余项,大幅度提高了菌业科技含量。培育打造了“森源”、“润隆”、“乾岁”、“三棵树”等知名品牌。通过食用菌加工科技示范园、菌类标准化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农户和周边地区,有效提高了新技术普及率。2010年共完成食用菌2.1亿盘袋,其中架式香菇2500万袋,地栽香菇7500万袋,全县建立种植园区150多个,总面积6500余亩,标准化园区面积3万余亩,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6%.全县销售香菇4.83万吨。

6、宽城板栗

宽城板栗,中国著名特产,产地是河北省宽城。有“东方珍珠”之美誉,荣获“河北省农业名优产品称号”。营养价值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健脾胃、益气、补肾、壮腰、强筋、止血和消肿强心的功用。

7、承德国光苹果

承德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适宜苹果生产。当地发展国光苹果近4000公顷,覆盖县内22个乡镇,年产量3万吨,年产值1.1亿元。国光苹果酸甜适口,色泽艳丽,肉质细脆,硬度大,耐储运,已连续两届获河北省名牌产品称号。

承德国光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河北省承德县东小白旗乡、安匠乡、刘杖子乡、新杖子乡、上板城镇、孟家院乡、下板城镇、八家乡、大营子乡、满杖子乡、上谷乡、甲山镇、石灰窑乡、六沟镇、三沟镇、仓子乡、五道河乡、岔沟乡、高寺台镇、头沟镇、岗子乡等21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8、平泉滑子菇

平泉滑子菇,河北省平泉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平泉县燕山山脉末端,有丰富的适合食用菌生产所需林木蓄积,玉米芯及麦麸、稻壳、豆秸等农副产品充足;生产地处年均气温7.3摄氏度,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大力发展错季食用菌生产,是“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滑子菇是平泉县食用菌当家品种,也是在全国已占有一席之地的品种,同时是中国滑子菇价格形成中心地区。滑子菇远销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西欧、东南亚等国家。

9、杏仁露

承德地区盛产杏仁,个大味甜,俗称“大扁”。避暑山庄中的御厨房很早就用山庄中的`矿泉水与杏仁一同配制出杏仁露,以供皇帝、后妃以及王公大臣们享用。杏仁露具有降脂养颜的功效。

专家对杏仁露已作了动物实验,人群饮用实验,证明对动物与正常男性均能降低血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具有防治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现对杏仁美容养颜的功效谈谈个人的看法。美容养颜是人们最重视和最喜爱的养生行为。

杏仁露,是以天然野生杏仁为原料,配以矿泉水制成的植物蛋白饮料。洁白如奶,细腻如玉,香味独特。杏仁露营养分析:杏仁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18种氨基酸、亚麻酸、多种维生素及钾、钙、锌、铁、硒、碘等矿物质,具有止渴、润肺、调节血脂、防止动脉硬化、调节非提特异免疫功能等功效。

10、隆化肉牛

隆化县素有养牛传统,发展养牛生产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早在1978年就被列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县,1998至2012年间,先后三次被列为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成功跻身全国肉牛生产强县,2012年被省农业厅确定为肉牛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全民发展养牛的氛围已经形成,肉牛产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品质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增收渠道,很多农民养牛由小到大滚动发展已成为农村富裕户。2014年全县养牛业产值将达到17.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4%,养牛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7.4%,涌现出了一批肉牛养殖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

全县年饲养量达到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8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7个,100-300头以上规模养牛场313个,50-100头养牛户1460户,10-50头养牛户13220户。二是市场龙头拉动能力增强。张三营大牲畜市场是华北地区大交易市场之一,也是农业部命名的定点交易市场。

;

山西介休张兰镇史村访古

山西介休张兰镇史村访古

黄金周期间,前往河南陕县,看了七八个“地坑院”,以为是该地独有的民居形式。查百度,才知道山西平陆、寿阳也有。回来之后,更听说张兰镇史村也有这种院子,立即打定主意要去看看。

这个星期日,正好闲着,便与侯清柏老师及董西平、武吉毅、刘光伟、罗圻等几位先生一同前往。

史村位于介休市张兰镇南的丘陵地带,有一千七百多人,算是较大的村落。明清时期,以古镇张兰为中心,周边村落不乏经商而富的望族大户,村堡和民居建筑都很有气派。史村,当然也是其中之一。

自介城出发,到张兰镇东走张板公路,很快就到了。进入村小学校东边的一条巷子,便可看到高大的夯土堡墙。拐过堡墙西北角,向东的路北一字儿排开,先是财神庙,接着是禅慧寺,接着是天主教堂,接着是关帝庙。堡东墙紧贴古道。古道南北走向,关帝庙就建在幽深的门洞上面。各地的寺庙见过不少,而郑重其事地,将天主教堂与华夏诸教寺庙并列的情形,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路东靠近沟壑,地势突然低了许多。路与沟之间的土垣,就是传说中“地坑院”所在的位置。

“地坑院”起源于远古的穴居,渐发展为较大的地下四合院形式,也称“地窨院”。民国版《闻喜县志》记,建院时“掘地为大方坑,四面挖窑,居人于院隅,掘干井以沉水,以坡上达平地”,以当时条件,建这样的院子,蛮辛苦的。现在,这类院落在河南三门峡和陕县(古属陕州)存留较多,其中有的已200多年历史,至今仍有人居住。在普遍采取这种居住方式的村落,形成了“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特景象。

武先生为考察古村落,几乎跑遍了附近各县的乡村,为我们作向导,完全胜任。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连看了五个院子。

这些院子,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地坑院,乃是借着沟边缓坡,利用掏窑和砖砌的组合方式建设的。其中,以靠近古道的一个院子最为典型。自上俯视,其北是正房,三眼窑洞,东、西为厢房,各三间,我们站立之处,是南窑的顶上。东厢房与南窑的间隙,朝东留着门券,是进出的通道;东厢与上房的间隙,也有台阶供上下。所有的院房,表面皆用砖砌,只不过,正房看起来更齐整,灰分也更小。无论窑顶、院内,处处长满荒草,显然是早就废弃了的。

另一处院子,又厚又大的墙砖,古朴的砖雕斗拱和荷花饰件,局部直棱窗样式,以及门洞里砖雕神龛的图案,别处并不多见,疑是元代遗构。不敢妄下断语,还是留待专家们做定论的好。另外数院,结构类似,而破败状,有过之而无不及。

罗先生爱好写作,每有触动内心的地方,便停了步细细观察;杨先生擅长剪纸创作,专注于装饰的构件。大家各有各的兴趣,各有各的关注,眼里的风物,心里的感受,自然也是不同的。

正在观看之际,进来一位村民,他绘声绘色地说起外地人跑来买古院之事,说他们如何如何地将房子买到手,如何如何地拆毁,又如何如何地将那些古砖石、古构件运走。听着不是滋味,使人不想再呆下去。

接下来去禅慧寺。

禅慧寺在教堂的隔壁,前面是个宽阔的场子,乱堆着秫秸和干树枝,东边圈了一块养牛。场子北面、正中台阶之上的高大建筑,看不出是山门,还是过殿。东边有半洋半土的、文革风格的大门。门侧的红字行草对联,龙飞凤舞的,却居然有错别字。

庙院也够宽阔。最北面是正殿,看得出是近年整修过的。所幸整修时,保留了元代斗拱,可为断代的依据。殿一侧立着块碑,贴近了细看,是嘉庆年的。阶下数米,有粗砂石雕的莲花须弥,酷似北朝之物,只不知为何,上面垒了两块粗劣的石头。院中两棵柏树,水桶粗,已经枯死,秃秃得只剩下枝干。

西边是偏殿,墙脚堆着旧殿拆下的破损琉璃瓦和脊饰,不少是孔雀兰色。墙上依稀写着几行字,断断续续辨得出,是革命群众扫肓时的文宣。东边一排纯是新修的,里面圈过羊马,骚味浓烈,拒人于千里之外。

禅慧寺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北齐,是介域历史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北齐天保十年(559年)的七月十五日,比丘法悦和村里史、宋、张姓族人共造千像石幢。清光绪年间,邑人、工部屯田员外郎李敦愚将其考录于县志。据说,石幢一直保存到民国初期,可惜终于失落不见。

随着时间推移,加之地震,回禄,战乱,文化选择的厚此薄彼,使原本丰满的历史失了生机,变得越来越惨淡,并渐湮没。如今的我们,去哪里寻找它的真相呢?

来到史村,不能不探访的,还有净土寺。

净土寺在村南数里之外。离了柏油路,再走一段土路,远远地停车在地边,再沿着长满荒草和酸枣树的小路,步行过去。一边的地里是柿子树,稀稀落落留着红红的柿子。跑过去,跳起来,捉住树枝,摘两个尝尝,软软地甜甜的;酸枣也是,粒儿大,又饱满,微酸中带着甜。

远处有个孤岛样的山峁。

西平先生说,那就是净土寺的遗址。

走至近前,路两侧各有夯土台,疑是寺院的外门。走进去看,南边夯土墙围起十余亩地,满是玉米收割后的根茬。北望,断续的夯土墙围着个葫芦样的台地。再往前走,有二十来米、不足两米宽的窄道。窄道两侧是陡坡,坡上半人高的枯草间露着几块残碑。

经过夯土缺口两边的砖砌门柱,进入土围子。放眼望去,几十亩的地里满目蒿草。顺着台地边缘,彼此照应着,小心在齐腰深的蒿草中移步,时不时避开水冲的陷坑,踩到砖瓦的碎片。乱草中有眼枯井,深深的看不到底。转弯过去,土墙内侧露着两孔砖窑上半部的顶券,显示原来地面要低很多。草稀处,随便可见残砖、琉璃及建筑构件的碎片。随便拣起一块,上面都是数百年风雕雨蚀的留痕。

侯老师曾是县志的总纂,说起净土寺,如数家珍。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之前,这里就曾有寺庙,至于是否也叫净土寺,不得而知了。县志中说,这一年,在高僧明晓的组织下,把佛殿改成了五间,增修了数十间禅房,购了七顷多地作为寺田,聚起僧众十余人。次年九月十五,也如这般的晚秋时节,俺答入境杀掠。明晓闻知,急呼村民进寺躲避了三天,千余人幸免于难。事后,明晓和遣秀、真千等带领人们,掘大坑掩埋死难者,在史村之西立了义冢。万历十二年,明晓又修葺该寺。三百多年后,史村北的仙台村有个叫郎梦元的诗人前来凭吊,无限感慨地写下了《万人墓》一诗。

一边听,一边想,的确是的。

走到最北端,赫然见两座废弃的焦炉。在如此隐秘的地方建炉烧焦炭以躲避环保部门的检查,现代人够聪明的。只是今天看来,这样的聪明,让人觉得好笑。

绕过土焦炉,攀上西边的豁口。沟深得让人炫晕,得扶着土墙站着才放心。沟底也是大片的柿子树,远远看去,没摘尽的柿子像一个个红灯笼。它们在荒凉的田野里,冷冷的秋风中瑟瑟抖动。我突发奇想,也许,几百年前的那个深秋,它们就是这样的吧。

绕了一圈,出去之后,向西爬坡,上到高处,回望整个土围子。脚下,枯叶中新渗出些绿色。几只黄鹂,掠过身旁,远远地飞去,消失地在苍茫的天空。那一片天空下面,灰黄色的夯土墙像在无语的秋色中,陷入了沉思。

回到镇里吃过饭,又顺路去古玩城逛了逛。不过是碑版、砖木石雕、旧式农具之类,真真假假摆了一地。停了不到半个小时,便离开了。

晚上,翻找郎梦元的诗。终于在民国版《介休县志·古迹考》的最后几行找到:

巨冢高邱外,相传有万人。

阴崖埋白骨,深夜走青燐。

救苦如来佛,轻生乱世民。

荒郊余片石,吊古一伤神。

果然是极伤神的,且不说了罢。

电视里,正上演着美国总统大选的荒诞剧。

此文章图片出自董西平摄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