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里养牛怎么举报(牤牛村记事)

村集体里养牛怎么举报(牤牛村记事)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村集体里养牛怎么举报,牤牛村记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国土卫士于忠礼有什么事迹

国土卫士于忠礼有什么事迹

他对这片土地爱得那么深沉——追记山东省文登市国土资源局原副局长于忠礼

一个好干部,就像太阳一样,给大地予光明,给人们予温暖。于忠礼就是这样的干部。他心装百姓事,胸怀为民情,被称为老百姓的“维权专家”;面对恐吓,他威武不倒,勇敢不屈;面对利诱,他不为所动,义正词严;面对群众,则苦口婆心,有理有节。拖着“半条命”的于忠礼,不幸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的辞世,成为整个文登市的倾城之痛。历历数十载,殷殷国土情,于忠礼以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国家、对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悔深情。

11月7日,立冬时节,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登陆胶东半岛。

在山东省文登市城南公墓的一座墓碑前,记者一行四人,手捧花篮,满怀崇敬之情,专程前来凭吊一年前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文登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于忠礼。

黑色大理石基座上,怒放的鲜花驱走了初冬的寒意。花篮旁,一张最新出版的《中国国土资源报》格外醒目。这是于忠礼生前最喜爱的报纸,也是报社全体编采人员敬献给于忠礼的礼物。

一行人默默地为于忠礼燃上一支烟,添上一把土,肃立三鞠躬。而这样的一幕,已经不知重复多少次。熟悉不熟悉的人,知道于忠礼的事迹后,都以这样的方式对一位国土干部表达崇敬之情。

“领导交办的事,头拱地也要办好”

从踏进国土局的第一天起,于忠礼就是大忙人。干办公室主任,他是局里的“笔杆子”;当副局长,他是局长的“左膀右臂”。

“老于出事的那天,早晨匆匆吃了根香蕉,连顿热饭都没来得及吃,6点半就与邱洪殿局长、刘昌军副局长一起赶往单位。傍晚,我在家包好了饺子等他回家吃晚饭,可他再也没有回来……我好后悔啊,没有照顾好他!”说起那一天,于忠礼的爱人、身为护士长的赵波几次失声痛哭。

老于生命的最后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6时30分,与邱洪殿、刘昌军一起赶到单位,研究回复媒体记者的材料;

8时,陪同邱洪殿向市领导做专题汇报;

11时,接受媒体记者现场采访;

15时,陪同上级领导核查群众举报的信访线索;

2009年8月5日,下午5时多,忙碌了一天的于忠礼没留下半句话,累倒在工作岗位上,那颗炽热的心脏骤然停止了跳动,年仅55岁。

有人作过统计,自1991年至2002年的11年间,局里的重要文字材料几乎全部出自于忠礼之手,累计达120多万字。“1997年以来,他光写材料就用坏了3台电脑。”阎海涛副局长告诉记者。

1995年,文登市整顿土地市场,大量的文字材料和重点工作压在他肩上。这一年,于忠礼时常恶心、呕吐、出虚汗,患上了冠心病。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并警告他不要过度劳累。但一进办公室,所有的不适便被他抛在了脑后。

“于忠礼是个做事非常认真的人,爱学习,善钻研,事无巨细都要求做到极致,对待任何工作总是投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邱洪殿很欣赏自己的这个助手。

1998年10月,升任副局长的于忠礼仍然负责全局的综合性材料。超负荷的工作,加重了他的病情。2002年夏天,于忠礼心脏病再次发作,到北京做了心脏支架植入手术。这一年,因健康原因,他痛下决心,戒掉了抽了几十年的香烟。

2004年秋天,于忠礼感到身体不适,再次住院治疗。身为护士长的妻子苦苦哀求:“老于,你只剩半条命了,不为自己,也该为老婆孩子想想啊!”可他说:“现在正是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关键时期,我哪能在这节骨眼上撒手不管呀!”那段时间,躺在病床上的他依然用电话调度、了解工作进展情况;有时召集工作人员在病床前研究材料,逐字逐句斟酌,甚至细微到用词和标点。

“领导交办的事,头拱地也要办好。”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历任局长对他的评价。因此,有急难险重的任务,领导总会想到他。

土地执法监察和信访工作一直是文登国土资源管理中的老大难,任务多、压力大、责任重,急需一位业务精、懂政策,能干会写的分管领导。2005年5月机构改革,51岁的于忠礼分管执法监察,并兼任市土地整理中心主任。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困难再大也大不过人的决心。”每次临危受命,于忠礼总是呵呵一笑。年过半百的他将“半条命”全部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一年后,因为经常熬夜赶材料,于忠礼戒除了三年的烟,重又燃起。

“只要咱站得正、行得端,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儿”

昆嵛山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为保护这一著名的旅游景点,2006年6月,市政府决定关停昆嵛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所有矿山企业。

这可是块“烫手的山芋”,很多矿山老板有很深的社会背景,有的与黑恶势力还有联系。“你都50岁的人了,身体又不好,考虑一下再决定吧……”邱洪殿征询他的意见。

分管执法工作不到一年的于忠礼倔强地说:“工作哪能挑挑拣拣呢!只要咱站得正、行得端,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儿!”

春节过后的一天,一位将要被关停的矿山业主找到于忠礼,先是和颜悦色,握手时把一张银行卡塞到他手中:“咱上面有人,能不能通融一下呀。”于忠礼火了,把卡往桌上一摔,气愤地说:“你这是给我送毒药,想要我的命!”见于忠礼不吃这一套,那人便恶狠狠地威胁:“真是活得不耐烦了!也不打听打听这个矿是谁开的……”不等他说完,于忠礼斩钉截铁地说:“我不管是谁开的,就是天王老子开的也得关!”

2007年3月,昆嵛山风景区内的27家矿山企业一次性全部关停,不仅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而且做到了不留人,不留设备,不留建筑物,创下了文登市矿政管理的奇迹。

跟于忠礼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性子直、脾气犟、“认死理”的人。认准的事儿,九头牛也拉不回。

2007年11月,市局对葛家镇南于村滕某非法采砂案依法进行查处,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审判当天,违法者在法庭上公然叫嚣:“不就是罚我四万吗,我再拿出四万!”事后,非法采砂者电话恐吓于忠礼和执法人员:“你活腻了,我知道你家住哪里,老婆在哪儿上班……”于忠礼厉声反击:“告诉你,我已经是死过两次的人了,现在多活一天都是赚的,怕死就不干这一行!”

“在‘上级管帽子,政府管饭碗’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总是怨天尤人,是干不成工作的。”这是于忠礼在2009年2月10日培训班讲课时的一番话。

2008年5月的一天,一名国土所所长向执法大队报告:某镇政府引进一个新项目,施工单位正在平整土地,国土所多次制止,但对方置之不理,继续施工。于忠礼二话没说,马上带领执法人员赶到现场。

工地上推土机、挖掘机正在紧张施工,大片的麦田被毁。经查证,这是镇政府引进的一个台商投资项目,以建设农业生态旅游观光项目为名占用基本农田,实际上是建设高尔夫球场。

镇政府领导一再解释施工的是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于忠礼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明摆着就是高尔夫球场,不要再遮遮掩掩了。”他严正警告:“违法占用基本农田建高尔夫球场,影响了个人的政治生命事小;如果导致全市建设用地限批,影响全市发展,这个责任你一个镇政府担得起吗?”

在市政府的干预下,这个项目马上停工,恢复耕地原貌。之后,市政府领导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各乡镇在引进项目前,一定要多去国土局咨询一下于忠礼,看看项目是否违反土地政策。

2006年~2007年,于忠礼被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授予“国土卫士”和“国土资源信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2007年,文登市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被省厅授予“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称号的县市。

“光敢说敢干还不够,还要能说会做”

凭着一股执著的钻劲儿和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基础业务的精通,于忠礼很快成为国土资源管理的行家里手。他在处理土地纠纷和群众上访时,摸索总结出“三字经”——“慎”、“细”、“实”,成功地化解了众多的土地信访矛盾,帮助乡镇政府破解了多年的土地纠纷难题,被誉为“专拔钉子的老虎钳子”。

威海机场扩建工程是威海市政府确定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机场对面的井南村需要整体搬迁。搬迁涉及200多户村民,历时五年,经过了四任镇党委书记,依然难以完成。矛盾最激烈的时候,300多名执法人员被老百姓追得满街跑。有领导戏称:“井南村搬迁之难,三十六计只差美人计了。”

到2008年,剩下的12户,说破天也不搬,并多次上访。上级领导在视察机场工程时要求,无论采取什么办法,三天内要全部拆完。镇党委书记在重压之下试着向邱洪殿求援:“借国土局的‘老虎钳子’使使?”

于忠礼领受任务。他仔细研究后发现,这12户短期内即使不拆,也不影响施工进度,可以边施工边做工作。领导认可了他的想法,取消了强制拆迁的计划,避免了可能再次发生冲突。

面上平推肯定不行,于忠礼采取了重点突破的办法。找出“钉子户”中的“钉子”,重点做工作。

听说此人在威海市一重要部门任职,于忠礼先后三次到威海通过该单位领导做工作。此人当着单位领导的面表态:“给一百个处分我都挨着,想拆房子没门!”

采取单位领导施压的方法不行,只好另辟蹊径。此时,正巧威海市的几位老朋友来文登钓鱼,其中的一位与当事人熟悉,在他的相助下,于忠礼邀请此人来大水泊钓鱼,借机谈了三次,终于让他接受了拆迁条件,并带动了其他农户。

12户全部同意拆迁,保证了威海机场扩建工程的顺利进行,威海市委主要领导对此事做出专门批示:这是威海市和谐拆迁的典范。

在文登,于忠礼“拔钉子”的故事被赋予了众多的传奇色彩。他似乎无所不能,再棘手的难题经他之手便会迎刃而解。

文登市信访局原局长丛继军谈起与老于一起处理土地纠纷的情景,几次从沙发上站起来:“‘以政策服人,用真情攻心’才是老于的真本事。他已经把国家政策、法律条文和文件精神都装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了。做群众工作光敢说敢干还不够,还要能说会做。我真是打心眼里佩服他啊!”

“菜刀硬不过法律”

在文登,于忠礼是大家公认的“乡村活地图”、“政策法规活词典”。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作为土地管理者,不但要熟知‘一法两条例’,还要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能融会贯通,才能应对各种复杂事件。”

机场扩建二期工程需要征用大水泊村的土地。2008年春天动工建设时,刘某带头抵制,拒不拆迁其奶牛场的临时性建筑,声称不给100万坚决不搬,并扬言“谁敢再进我的家门,菜刀不长眼”。“如果强拆,老婆孩子一起抹脖子,要轰动全国。”镇党委书记带队到刘某家做工作,被刘家的大黑狗拦截,连门都进不去。

市领导先后两次到工地检查,面对毫无进展的工地,扔下狠话:“半月内必须拆迁!”无奈,大水泊镇领导找到于忠礼。于忠礼不信这个邪,他说:“菜刀硬不过法律!”在镇政府会议室里,于忠礼与刘某3次“交火”。

于忠礼:“老刘呀,实话跟你说,在来之前,我已经了解了你的事情,镇政府给你的补偿是合理的,而且已经超出了法定的补偿标准,但你和村委签订的承包合同是无效的。”

刘某:“为什么?”

于忠礼:“首先,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你承包土地应当经过2/3的村民或者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报镇政府批准后才可以承包,你缺少这步程序。其次,你的承包合同里没有明确承包年限和承包金额。按照《合同法》的规定是无效合同。”

刘某不服,摔门而出。之后几天,人影全无。后来通过刘某单位领导出面,双方又坐到了一起。

再次交锋,刘某先发制人,夹着一摞《物权法》复印件找于忠礼理论,振振有词:“《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从签订承包合同那天起,我就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于忠礼接过话茬:“你既然懂《物权法》,那就再看看下一条是怎么规定的。我背给你听听吧:‘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你合同中写的是搞种植业,而你建了牛棚和别的建筑物,改变了用途。并且这些建筑物没有经过审批,按照规定,不但没有补偿,还应该依法拆除。为减少你的经济损失,政府才给了你比较合理的补偿。”

刘某听后,自觉理亏,但心服口不服,抬腿走人。

事情似乎走到了尽头,有人建议对养牛场实施断电处理;再不行的话,派执法大队出面查处。而这样一来,激化了矛盾不说,还要打“持久战”。

第二天早上,一夜未眠的于忠礼,拨通了大水泊村党支部书记的电话,让他另找个地方,在三天内新建一处牛棚,三天后把牛牵到新棚里。当天下午三时多,镇长打来电话报告:“按原定补偿方案,当事人已开始拆迁了。”原来,大水泊村党支部书记和刘某是“铁哥们”,于忠礼巧妙地让村支书当了一次传声筒。

在大水泊镇政府,听说要采访于忠礼的事迹,刘某找上门来。他说:“我就是那个‘钉子户’!于局长讲法到位、工作有方,不伤感情,是个好干部。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很震惊,很舍不得。听说你们来采访,特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

“给老百姓的补偿费都到位了吗”

“给老百姓的补偿费都到位了吗?”这是于忠礼在处理土地纠纷和信访过程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处理土地纠纷和信访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坚定不移地维护农民的利益,首先强调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要按标准足额到位。

苘山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是文登市工业园区所在地,引进的每个项目在当地都举足轻重。2006年,一个涉及5个行政村占地1000多亩的项目引发村民上访,镇政府多次做工作未果,无奈之下找到了于忠礼。

“给老百姓的补偿费都到位了吗?如果没有,你们先补偿到位再说。”于忠礼开口便问。

尽管镇领导答复已全部到位,但细心的于忠礼在调查时发现,付给村集体的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沿袭的仍是以前的补偿标准。

他找到镇政府和项目单位:“上级对征地补偿费的规定非常明确,相关规定也非常公开、透明,你们的补偿偏低,侵害的是村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必须纠正过来。”在他的坚持下,苘山镇征地补偿费增加了600多万元,农民的利益得到更多的维护和保障。老百姓说:“这样的干部站在农民立场办事,我打心眼里服气!“

在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中,于忠礼纠正了很多这样的错误,几乎涉及文登每个乡镇,维护农民的利益无法用数字估算。

文登市农机局局长、原苘山镇镇长于春阳告诉记者,过去征地难,人还没进村,老光棍的锣声就响了,全村老少齐上阵,阻挠开工。镇上特聘于忠礼为顾问,征地实行“两公开一登记”,政策透明,给农民的补偿费足额到位了,几任班子“征地难”的症结也解开了。

自2006年以来,在文登市组织的“行风建设万人评”活动中,国土资源局一直稳居前两位。这其中,于忠礼可谓劳苦功高。在当地,他被老百姓称为“维权专家”。

“光说没用,一定要有不说话的证据”

在局里,工作和生活中遭遇挠头的事,同事们会脱口而出:“听听于局长的意见”,因为“有他在就有了主心骨”。2007年10月,于忠礼巧借卫星遥感技术保护基层国土干部的故事在文登传为佳话。

高村镇某村前后两任村委会主任结怨已久,经常拿土地“说事”。新任村委会主任唆使群众上访,举报原村委主任伙同他人非法采砂毁坏耕地,并多次到检察机关举报。为此,检察机关指控国土资源所行政不作为,所长涉嫌渎职。

尽管国土资源所已经制止非法采砂行为,但20余亩耕地还是被毁,却拿不出证据证明被毁耕地与采砂无关。“毁坏耕地”的事实存在,国土所所长涉嫌渎职罪名就可能成立。

被检察机关多次传唤的国土所所长,吃不下,睡不安。局党组得知此事后,立即安排于忠礼配合检察机关尽快了解事实真相,妥善处理此事。经走访村民得知,被毁耕地几年前就被洪水冲毁了,于忠礼眼前一亮,想到了卫星遥感影像资料。

省厅提供的卫星遥感影像证实,在2005年该地块已经变为水面,通过查阅气象部门同期的降雨资料,进一步证实该耕地是2005年夏季被洪水冲毁,从而证实采砂毁坏耕地纯属“子虚乌有”,陷入僵局的案件迎刃而解。

饱受委屈的国土所所长潸然泪下:“如果不是忠礼局长,我可真要蒙受天大的冤枉了!”

于忠礼常说:“干工作,既要用力,更要用心。”他一再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光说没用,一定要有不说话的证据”,“学会‘看图说话’”,并“留下执法痕迹”。

“怀着感恩之心对待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

“俺爹常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是一个农民对做人做事之道的朴素理解,放在党员干部身上,我觉得就应该改成‘受人民之托,忠人民之事’。”这是于忠礼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说过的一番话,这句话既是他生前做事、做人的行为准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2007年9月起,因为年龄的原因,于忠礼退居二线,不再担任领导职务。按常规,可以在家好好养病了,可他一天也没有离开国土资源管理第一线,因为局里的大事、难事离不了他。

听说老于还要上班,妻子坚决反对:“你不要命了吗?”老于回过头来做妻子的工作:“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对待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在家呆着我也会憋死的!”

于忠礼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光到省厅出差就不下30余次。不管是曾经分管过的执法监察、土地整理工作,还是用地报批等其他工作,不分分内分外,以致在省厅很多人都认识这位楼上楼下“跑手续的老于头”。

田向东是陪于忠礼出差最多的一位司机,他亲眼目睹了于忠礼的“拼命劲儿”。

年底到省厅“跑手续”,相关处室都已办妥,只差在外开会的厅领导签字了,于忠礼在省厅等了三天,一直等到腊月二十三“小年”才拿到签字。白天跑上跑下、精力充沛的“老于头”,回到宾馆一屁股坐下就再也难起身。当看到于局长吃力地撩起衣服,给自己注射胰岛素时,小田才知道,除了冠心病外,他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症。小田告诉记者,出差在外,于局长的包里总装着一个大个的药盒,找他办得最多的私事也是到药店买药。

于忠礼是个干起活来不要命的人。儿子于明还清楚地记得,有次父亲约定凌晨4点到北京出差,由于前一天熬夜写材料,身体感觉不适。深夜三点多,妻子起身为他挂上吊瓶。出发的时间到了,父亲毅然拔出针头,不等针眼渗出的鲜血凝固,便在母亲无奈的叹息中远去。

在处理长会口村群访事件5个月的时间里,于忠礼没有休息一个星期天和节假日。白天,他夹着图纸,提着装有针剂、药片的塑料袋,走街串户,解惑答疑。晚上,他连夜整理撰写回复材料。那些日子里,他嘴上长着泡,烟也抽得更凶了,屋子里整日弥漫着呛人的烟雾。

“老于从不喝酒,但为了做通村干部的工作,与村干部一起吃饭敬酒时,他就在自己杯里滴几滴啤酒,以示尊重。”

“到重点户家里做工作,他坐在冰冷的沙发上讲,把火炕让给村民,几个小时下来,下半身都冻僵了,他吭都不吭一声。”丛继军心疼地流泪。认识他的村民不解地问:“你都这么大岁数了,不回家享清福,还在这遭罪,图个什么呀?”他呵呵一笑:“我都退二线了,升职提拔与我无关,拿金牌没我的份,我领一天国家的工资就要干一天事,只要组织信任,能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办点事,就值!”

抽烟时,于忠礼总习惯摆弄手中的打火机,那是儿子从韩国带给他的礼物。有一次,与长会口村村干部谈话时,打火机的防风功能吸引了村委主任姜茂义,他抓在手中,爱不释手。于忠礼灵机一动,许下诺言:“若长会口村的问题解决了,就把它当奖品送给你。”姜茂义欣然应诺。于忠礼去世的前两天,丛继军和泽库镇镇长姜洪阳到他的办公室商量事,于忠礼抱歉地对姜镇长说:“长会口村的问题解决了,我还欠人家姜主任一个打火机呢,请你转交吧。”姜洪阳开玩笑:“等搞个隆重的转交仪式,您亲自移交吧。”

两天后,于忠礼辞世的噩耗传来,姜茂义惊呆了,半天没说出一句话……熟悉于忠礼的人说,这可能是他生前唯一一个没能兑现的承诺。

“在这个世界上,比钱财更金贵的是人的品格”

“老于生前对儿子一直心怀愧疚。在孩子最重要的高中阶段,他整天忙得脚不沾地,我又要天天照料三位卧病在床的老人,实在顾不上儿子的学习。在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的儿子没能如愿上大学,这成了老于生前最大的遗憾。”妻子赵波向记者透露。

2005年8月,儿子于明要到韩国求学,需要十几万元的学费,但东拼西凑,还差一大截,这让于忠礼犯了愁。这些年,岳父、岳母和老母亲三位卧病在床的老人,住院治疗、吃药打针花了很多钱;家中姊妹5人下岗,经济拮据。到哪儿去凑学费呢?

此时,承担局土地整理项目的一施工单位经理得知此事,主动找上门,承诺负担孩子的剩余学费,被于忠礼婉言谢绝。经理急了:“这笔钱算我借给你的,将来再还还不行吗?”但他坚决不要。事后,他对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隋旭光说:“这笔钱不能借,如果借了就欠人家情,咱拿啥还?拿项目工程质量来还?还是拿项目资金来还?”

有人说国土局管的土里会“长金”,矿里能“淘金”,可对于忠礼来说,毫无“玄机”可言,只有铁面一张。

2005~2007年,文登市先后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土地整理项目10个,投资总额1.2亿元。面对上亿的资金,身兼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的于忠礼,无论项目招标还是竣工验收,他始终洁身自爱,谨言慎行。尽管家中五位下岗的姊妹还在等着他的帮助,他坚持“不用自己的人”,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乡镇,以此调动他们开发整理土地的积极性。

在检查张家产镇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时,已是中午12点半,施工方非要请他到高档宾馆就餐,他见实在推辞不了,就说:“吃饭可以,但地点由我来定。”最后,他定在了施工单位的职工食堂,吃的是和职工一样的饭菜。该项目通过验收后,为文登新增耕地4347亩。

在国外学习的儿子,为了尽快还清借款,白天学习晚上打工,这让妻子感觉很辛酸,忍不住埋怨丈夫“铁石心肠”,是个“不合格的父亲”。面对妻子的责怪,于忠礼一言不发。

他心里有自己的座右铭:“严”当头,“廉”为最,“公”为大。他常提醒家人和同事,该坚持的必须坚持。他叮嘱儿子:“在这个世界上,比钱财更金贵的是人的品格。”

父亲去世后,儿子于明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渐渐地我发现,那个平凡的父亲其实是那么的不平凡。他没留给我丰厚的遗产,但他的人生轨迹、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就像一部部厚重的典籍,留在我的脑海里,足够我用一生去研读,去学习。同时也是我今生今世最宝贵的财富,有了它我是富有的,有了它我不贫穷。

在文登采访,很少看到于忠礼生前在工作时的影像资料。谈及此事,妻子赵波告诉记者,老于身后留下的最多的遗物是一摞摞的获奖证书,从工厂时期到省、市、县的都有,唯一的一张“全家福”还是在20年前拍的。

多少年了,老于总是没白没黑地忙,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甚至连和家人一起散散步、逛逛公园都成了奢望。

长会口村群访事件处理终于有了眉目,老于又着手考虑村庄的拆迁改造,协助村里研究发展规划。去世前的一天,他突然抱歉地对妻子说:“等忙过了这阵子,我一定带你出去旅游、休息一下,地方由你来定。”可还没等妻子选好目的地,于忠礼就带着对妻儿深深的歉意走了,这张“全家福”也就成了他留给家人的最珍贵的遗物。

老于走了,下葬的时候,局长邱洪殿含着泪亲手为他安放骨灰。缅怀六年的工作友谊和战友情怀,他扼腕痛惜:“我失去了一位生活中的好老师、好兄长,工作中的好参谋、好助手。”

“熟悉的地方无风景。”老于活着的时候再平凡不过了,他去了,大家才真正认识到他的价值,他是国土资源系统一道靓丽的风景。两次采访,在记者心中,他已是一位英雄,一位曾活在我们身边的有血有肉的英雄。

凌晨,踏上返程列车,听着车轮有节奏的声响,记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情不自禁吟诵起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关于校园安全教育黑板报的资料

关于校园安全教育黑板报的资料

少年为避校园暴力流浪深山5天5夜吃15只面包

南方网讯(2005-11-15)为躲避同校学生勒索,杭州奉化一所中学的初二学生小峰(化名),逃进学校附近的深山里。5天5夜后,他终于被找回了家。

在出走的5天5夜里,他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学校和父母是如何处理此事的?应该如何保障他的安全?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专程赶到奉化采访。

校方称出走事件已“完全解决了”

小峰所在的中学位于奉化西部山区。汽车从奉化站驶出40多分钟后,才看到人烟。沿途所见,山区所种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竹子,如果小峰出走时身无分文,他不可能像武侠小说里所写的那样,摘摘野果就能填充肚皮。此外,山里有一些小河般宽的溪流,夜晚走路时如果不留神,很容易出危险。

到达这所学校,正好是午休时间。通过同学们的热情指引,记者看到了小峰。这位17岁的男孩身高只有一米四左右,脖子上还有几道伤痕。正当记者想问伤痕是被出走途中的荆棘所伤,还是挨打留下来时,学校一位老师从楼上一个箭步冲下来,拦住了记者。记者说明来意之后,他给学校校长打了电话,然后告知此事已经完全解决了,执意不允许记者再跟小峰对话。记者离开时,听见该老师在身后对小峰说:“你出走到哪里去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前前后后给我详细说说。”

家人说小峰“被人打了好几次”

小峰是住宿生,家离学校有半个多小时的山路。他每周五傍晚从学校回家,周日再从家返回学校。从小峰家中墙面剥落的石灰和屋顶防雨的稻草能看出,他家的家境在当地属于中等之下。年过五旬的父亲李大伯说起这个儿子,就不断念叨他太老实,上个学期就被人打了好几次。为什么不向学校反映?李大伯说自己不善言辞,让孩子自己去跟老师说,没想到他从没说过,现在还从学校出走了。

李大伯说,小峰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孩子,会帮家里拾掇农活,也从来不跟村里的小伙伴争吵打架。10月30日是周日,李老汉把准备好下周的40元生活费和2元5角车费交到小峰手里,嘱咐他省着点花。那天,小峰照例跟父母道了别,就跟附近村里两个在同所学校读书的同伴一起上车了。

晚上7点多钟,学校生活老师打电话给李大伯,告知小峰不在学校。

小峰流浪5天5夜,是这么过来的

在李大伯的叙述中,记者得知。周日那天,小峰刚刚踏进学校,就被两个来意不善的学生抢去了一半生活费。这两个学生一个是刚被开除出校的,另一个是初三学生,以前也常找他麻烦,从来是不给钱就打人。这次他们扬言下个周末还要小峰拿30元钱来“孝敬孝敬”。胆小的小峰不敢告诉老师,一急之下,就揣着剩下的20元钱走了。

在山里的5天,他先后在山脚的几个小卖部买了15只面包,每顿都只吃一个。白天,小峰在山里漫无目的地转悠着,无聊时就追追小动物、发发呆,甚至还嗑一嗑跟面包一起买的瓜子,晚上就躲在凉亭里或者草垛中。

11月4日下午,早已听闻此事的小峰邻居在附近的山头见到了他。当时小峰并不想回家,但邻居始终跟在他后头,小峰才乖乖地跟邻居回来。

还会有下一次吗?

“这孩子连别人地里的番薯都没有挖一个吃,也不会敲人家的门求人家。”李大伯说,他后来已经对小峰说过,人活着最重要,幸亏现在天还不冷,冻不死人。就算一时不想回家,回学校先保住性命最重要。“我放猪养牛把他养这么大,还供他读书,他怎么这么没有出息?”李大伯长长地叹了口气。

儿子被人欺负了心痛不心痛?李大伯说他也没有办法,希望学校老师好好解决。他问过老师会怎么处置勒索小峰的两个学生,但老师的普通话他听不懂。

小峰学校的教导主任说,这只是一起个例,并不是普遍现象。小峰只是一般的出走而已,并不是流浪在一般人所谓的深山里,因为他本来就生活在大山的环境里。现在惹麻烦的学生也已经受到了应有处分。校方已经教育过像小峰这样的孩子,受到威胁时立刻要告诉老师。

李大伯说,这种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他听说小峰的学校以前也有被恐吓的孩子出走一两天,然后找回来的。

记者手记

前两天听中央电视台二套的马丁读报,我听到了一句乍听搞笑再听心寒的话——“常在小学漂,哪能不带刀”,此话原话为“常在江湖漂,哪能不带刀”,用以表明江湖险恶。当这句话用到了天真烂漫的中小学生身上,不禁让我惊叹:何时,中小学校园暴力变得如此严重?

据称,这种发生在未成年人之间的暴力勒索叫做“克米”。我在网上搜索“克米现象”,居然搜到1000多条:近到宁波,一位初中生刚买了千元新自行车就被人抢走,并告知要付1300元才能“赎”回自己的车;远到北京,一所学校旁边的小卖部向小学生兜售30万伏的警棍,据说生意还不错……

为什么校园暴力、勒索事件层出不穷?十几岁的孩子,本来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老师眼中的祖国花朵,当他们受到伤害时,他们该求救于谁?要是父母和老师都可信任,小峰还会在山里受苦5天5夜吗?

纠众教室围攻亮刀威胁问题学生吓疯“情敌”

南方网讯(2005-11-11)成都中江县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教室里将自己的假想“情敌”打伤,放学路上,又用水果刀再次威胁对方。在遭遇殴打和惊吓后,“情敌”出现精神病症状。谁该对这一悲剧负责?昨日(10日)记者展开调查。

学生讲述

教室里遭围攻

在中江县中兴镇中心学校门口,记者见到了被人当做“情敌”的唐明明及其父亲。让人意外的是,16岁的唐明明竟还在读小学六年级,父亲唐成良一脸通红:“农村娃儿读得晚,又留过级。”从唐明明断断续续的诉说中,记者得知事情的经过。

9月5日午饭后,就读六四班的唐明明走到六一班教室门口时,有人叫他进去玩,他刚走进教室,就被踢了一脚,随后有人提起板凳劈头盖脸向他砸来。一个名叫罗强的男生边打边说:“你还敢喜欢六二班的文洁!乱串教室,老师喊我们打!”唐明明捂着脸冲出了教室。唐明明说,教室里有七八个男生都出手打了他,许多人他并不认识。

持刀威胁

吓得他说胡话

中兴镇中心学校教导主任钟吉说,据学校调查,当时只有罗强一个人出手,板凳到底打到人没有无法确定。据钟吉介绍,当天在放学路上,罗强又出现在唐明明背后,摸出一把水果刀恐吓道:“这东西你怕不怕?再去惹文洁就砍死你。”当晚,受到惊吓的唐明明不敢回家,住到父亲一个朋友家里。第二天,唐明明出现异常,称全身痛,并说胡话。家人找到学校,学校觉得事态严重,叫家人赶紧带唐明明去医院检查。

到底是不是因为争风吃醋报复打人?钟吉没有正面回答,说他也是听学生反映,15岁的罗强曾经喜欢过文洁,可能看到唐明明有时找文洁玩,学生之间传来传去,罗强就当真了。钟吉认为,这些学生娃娃懵懵懂懂,不像是交朋友。

问题学生

校园摔炸药包

记者想找罗强证实情况,但校方说这个“问题学生”已辍学。钟吉介绍,前不久,罗强还骑摩托车将六年级一个14岁的女生带到金堂玩了一天,还是女生的家长包车去接回来的。校方表示,要不是普九义务卡住学校,罗强这样严重违规违纪的学生早就该开除了。罗强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电话都很少打回来,面对罗强这样的留守儿童,学校几乎无计可施。

唐明明家人不断找学校讨说法,学校本想再找罗强家人一起协商事情怎样处理。这时一件更意外的事发生了,10月30日下午,“轰”的一声巨响,一团黑烟从学校升起,有人要炸学校!警方立即布控,将尚未逃离现场的罗强抓获归案。据罗强交代,炸药包是他用火炮加雷管和导火线拼装而成的,他恨学校,不想读书了。由于炸药包没有伤到人,当晚警方将罗强放走。

谁来担责

将诉诸法院

唐明明的病情经中江县红十字医院诊断认定是脑震荡综合症。住院两天后,唐明明疯疯癫癫的情形没有任何改变,遂转入中江县精神病医院,6天后,家人将其接出院,该院结论为:未定型精神分裂症。家人向学校借了4000元医疗费,先后到成都和绵阳等地求医问药。医生说,唐明明起码要治疗两年才会好转。

唐成良认为孩子在教室挨打,学校负有全部责任。而钟吉表示,唐明明没有外伤,可能是在路上被刀吓住了才得病的,学校责任不大,最多能借5000元,家长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此事。

昨日上午,唐成良已请“中江佐罗”朱文光全权代理此案。本报将对此事继续关注。(文中学生均系化名)

采访后记

面对暴力勇敢说“不”

记者在网上搜寻“校园暴力”,无论哪个门户网站都可以搜到数千条类似案例,校园暴力造成的悲剧频频上演。德阳一名老教育专家告诉记者,纵观多个校园暴力的受害者,都是像唐明明一样性格内向、老实胆小、习惯逆来顺受的软弱学生。他们极易成为放肆蛮横的学生或小混混们的目标,事后不敢向学校和家长求助,又使得施暴者更加嚣张,以致陷入恶性循环。让孩子们学会勇敢,面对暴力沉着应对,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勇敢”绝对不是“以暴制暴”,而是冷静、沉着、果敢地说“不”。学校和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自身摆脱困境、战胜暴力与威胁的智慧和能力。

他山之石

警方设立校园小便衣

前不久,郑州市交巡警五大队针对校园里出现的暴力事件,在所在辖区的中小学设置了“校园便衣”。从学校选一些小志愿者,关注学校的“风吹草动”,发现有打架、斗殴等苗头立刻向警察报警。民警随时和学校里的“小便衣”保持联系。碰到校园暴力事件,不和对方发生正面冲突,及时和责任民警联系即可,从源头上控制校园暴力。(编辑:胡曼筠)

小学老师命令四名儿童互相抽打耳光被解聘

南方网讯(2005-11-02)因为学前班的4个小孩子淘气,北京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老师让他们互相抽打耳光作为惩戒。

事情发生后,有两个孩子先后退学,另外两个孩子仍正常上课。学校称目前这名老师已被辞退,校方领导已到学生家中道歉。

孩子脸上留下掌印

10月31日,南南的父亲郭先生说,南南已从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退学了。

他告诉记者,此前孩子在学校曾被老师命令与同学互相打耳光。

郭先生说,南南原在海淀区实验二小的学前3班就读,平时比较淘气。10月14日晚上,孩子一到家就告诉郭先生,当天张老师让几个不听话的学生互打耳光,他也被同学打了两下。

郭先生说,南南说他被同学打后,又被老师要求去打自己的同桌。

新新跟南南同一个班。新新的家长唐先生说,新新也因淘气被张老师要求与另一个孩子张羽互打耳光。

当天,还有一名孩子黄进也被要求打同学耳光。

家长们说,当天共4个孩子反映被张老师要求互打耳光,其中张羽的脸在事后还留有掌印。

校方也证实了事后张羽脸上确有痕迹。

两个孩子退学

海淀实验二小的校长宋鸿莲说,根据校方调查了解的情况,当天学生上完体育课后,几个淘气的学生去爬一个较高的护栏,被张老师制止。后来,他们回到教室后又淘气起来,张老师就对一个孩子说:“去打他一下。”

对于家长提供的细节,宋鸿莲说张老师确有违规举动,但具体细节很难求证。

宋鸿莲校长称,因家庭矛盾,张老师精神压力很大,当时有点恍惚,张老师自己也不知怎么就说了那些话。

事发后的两周内,南南的家长郭先生和新新的家长唐先生带着自己的孩子分别办了退学手续。另外两名孩子继续留在班上学习。

“自从发生那件事之后,本来就不爱去学校的孩子更不愿意去了,有时还一人躲在厕所里哭,”唐先生说,“我们就给他办了退学手续。”

郭先生也表示他认为学校已不适合孩子再去了,于是让孩子重新回了幼儿园。

对此,宋鸿莲校长说,郭先生早在事发前就提出因搬迁要办理退学手续。

对于唐先生,她表示已尽力挽留了学生和家长。“孩子如果因为这件事受到了一定的伤害,校方希望他能够继续留在这个集体当中,我们已经调派了最好的老师到这个班进行教学。”

校方登门致歉

宋校长说,了解情况后,17日和18日连续两天的晚上,学校的教学主任孟主任及另一位学校领导带着张老师前去4名学生的家中向孩子和家长道歉。

“我们的态度是很诚恳的,”宋鸿莲说,“有的家长能接受道歉,也有家长闭门不见。”

家长唐先生说,他接受了老师和校方的道歉,但需要校方给一个正式的书面道歉,并给予经济赔偿,“即使赔一分钱也代表了学校的认真态度”。

校方称,学校和老师间都有“师德”协议,若老师因违反师德引起经济赔偿,均由老师个人承担。

对于学生家长提出的赔偿要求,校方称只能对张老师和家长双方进行协调,校方无权动用财政拨款给家长赔偿。

当事教师被解聘

校方称,事发后的第五天,学校就下达了对张老师的解聘通知,“她确实做了错事,应该承担后果”。

“不论到底细节如何,我们认为张老师确实做错了,学校也该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毫不回避。”宋鸿莲说,事发后,学校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并在一周之内对学校所有的老师提出了“自查师德”的要求。上周,校方还给学生们的家长分发了调查问卷,“通过家长的反映,看看老师们是否有违规的现象”。

对于此次事件,校长宋鸿莲及另外两名学校领导均感到意外。他们说张老师上学期在学校实习了一个月,学校对她的表现还是挺满意的,而且她的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均齐全,学校便聘用了她。

校方称,事后学校对张老师和她的家人做了了解,获知年轻的张老师近来家庭矛盾十分严重,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宋鸿莲校长说:“事发后,我们问她相关的情况,她的反应比较迟钝,有点恍惚,她也记不清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目前实验二小已将这件事情的相关情况通报了海淀区教委。

“我希望家长和社会都给年轻的张老师一个改过的机会,毕竟她还年轻。”宋鸿莲说。(文中4名儿童姓名为化名)

2高中女生引发20余人校园械斗1无辜男生被砍伤

南方网讯(2005-08-12)哈尔滨市两名高中女生对“小学恩怨”一直耿耿于怀,当双方4年后在同一所高中偶遇时,便决定各自“码人”在校门口做一了断。一方开来7辆捷达车,拉来28名帮凶,并且配备7把片刀。另一方看见对方“超大阵容”后,因害怕自己找来的4名帮凶寡不敌众便偷偷逃离现场。结果人多的一方误将事发现场的一名高中男生当成要报复的人,将其砍伤后匆匆逃离现场。近日,哈市平房区保国派出所的民警经过一个多月的侦查,终于将参与群殴的主犯抓获。后经了解,28名帮凶均是哈市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据保国派出所的民警介绍,6月21日18时许,该所接到群众报警,称该区某中学门前有20余名男青年聚众打仗。民警赶到事发现场时发现,一名穿着校服的男生躺在血泊中奄奄一息,参与群殴的男青年全都不见了踪影。民警立即将受伤男生送到解放军第242医院进行救治。医生在检查中发现,该男生已经昏迷,背部和腿部有多处刀伤,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

民警在调查取证时得知,这场群殴事件是因为某中学的两名女生引起的。该校高一女生李某和高二女生刘某因小学时的一件小事产生矛盾,并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今年6月20日,已经4年没见过面的两人突然在高中校园内偶遇,气愤难忍的两人便相约第二天各自“码人”在校门口做一了断。

6月21日18时许,两人放学后如约来到校门口并发生厮打。随后,刘某跑到学校后面带来7辆捷达车,每辆车内坐着4名男青年。刘某一声令下,20多人一起冲出车内,朝刘某所指的远处一名穿校服的学生飞奔过去。事发时,李某因在远处已经看见对方的“超大阵容”,心想自己找来的4个人根本打不过对方,为不吃眼前亏便脱下校服躲了起来。当刘某赶到校门口时,只看见远处有一名穿着校服的学生像李某,便指着那个背影喊:“就是穿校服的那个。”20余人闻声立刻向其冲了过去,并挥刀一顿乱砍,结果这名无辜的男生还没有反应过来,便被砍倒在血泊中不省人事了。随后,刘某和他的28名帮凶立刻钻进捷达车内逃离了现场。

近日,保国派出所的民警在所长的带领下,经过一个多月的侦查,终于将案发时手持片刀砍人的3名男青年抓获。经审讯,刘某的帮凶都是其正在哈市某大学上学的男朋友纠集的,28人均是该校的在校大学生。

负责办理此案的保国派出所所长吴琼表示,这是近年来他办理的最大一起校园暴力案。现在高中生打仗的案件逐渐增多,并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两名女生竟然因为“小学恩怨”纠集校外人员聚众斗殴,这种有组织、有预谋的校园暴力案件应该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减少校园暴力案件的再次发生。(编辑:胡曼筠)

昆明大学三起“耳光事件”引发校园暴力的忧思

南方网讯(2005-6-16)短短的50天内,昆明大学西校区5年制教育部发生三起几乎一模一样的校园暴力事件:两名女生各自遭到同班女同学的欺凌,被搧数十耳光。

被这几起“耳光事件”抽痛的不仅是两名不足18岁的女孩,还有殚精竭虑的老师和家长――一向被誉为“象牙塔”的校园到底怎么了?

“不借手机”“看不顺眼”,这就是搧耳光的全部理由

今年3月30日夜里10点20分,昆明大学西校区女生宿舍楼403室女生梁馨接到406室一个女生的传话:10点半熄灯后去一趟406.

梁馨一踏进漆黑的406,同班同学张小宁、王曼和刘璐迎了上来,逼问梁馨为什么不借给她们手机?――“早看你不顺眼了!”这几乎是3名女生向梁馨施暴的全部理由。她们轮流抽她耳光,一直殴打至深夜12点。“我的脸被打肿了……我报告了班主任。她们向班主任做了保证,再不欺负同学,班主任就没有上报学校。”梁馨说。

但是一个月后的4月30日夜晚,相同的时间,相同的传唤,走进相同的406室,这次等待梁馨的一共5人。她们仍然以“拒借手机”为由,要教训一贯让她们看不顺眼的梁馨。

随后的恐吓、折磨、殴打变成了一场令梁馨日后心惊胆战的“耳光游戏”――不知是谁想出了这样的规则:抽签排序,依次抽打梁馨耳光。就这样,5名女生借助宿舍外面男生楼透进的灯光轮流抽签,不慌不忙对18岁女生梁馨进行了长达2个钟头的殴打……

“我差不多被打昏了……直到凌晨1点多钟,她们才放过我,我回到宿舍,哭着给我父亲打了电话,父亲立即拨打了110,警察最先赶到了……”

4•30事件随后被校方认定为3•30事件处理“软弱”带来的恶果。两起事件共有7名女生先后参与,其中张小宁、王曼刚满18岁,其余3名女生仅17岁,让校方想不通的是,她们在施暴过程中竟没有丝毫手软,并尽情享受着整个漫长的“折磨”过程。

梁馨向记者澄清,她并非没把自己的小灵通借给406室的同学,而是她们使用的时间太长了!难道这就该遭受惩罚?!暴力在梁馨心头留下了难以抹平的创伤,“我们是同班同学啊!躲都躲不开;有时看见她们从我宿舍经过都会紧张得要命,担心她们是不是又要把我叫过去打我。”

时间仅过了19天,5月19日当晚,女生宿舍2004级涉外商务班的一名17岁女生因被人怀疑偷看了他人日记,同样遭到2个宿舍7名女生的“轮番耳光”……

女生暴力追问德育

同一幢女生宿舍楼,前后不过50天,3起女生暴力事件,令人心惊。据记者调查,主要施暴者已受到学校严肃处理,但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昆明大学西校区远在距昆明29公里的某村半山坡上,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5年制”是职业中专与高等专科的混合物,学生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大专学习。2004年,昆明大学一举兼并三所中专,西校区所在校址是从前的昆明轻工业学校,原校近40名中专教师也被并入。昆明大学校长岳怀仁解释,“扩招并校之后,教师能力、学生素质都与大专要求还有差距,在弥补差距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这也是扩招带来的阵痛。”

近年来的校园暴力事件大多发生在分校,暴露出教学资源面对参差不齐生源时严重稀缺的弊端;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德育教育严重滞后是校园暴力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昆明大学西校区学生科科长叶伟翔告诉记者,施暴的学生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父母整天忙于生意,将孩子扔进校园就不闻不问;家庭教育缺失、社会环境影响使学校责任被推到极致,德育难度“超高”,教师们也非常困惑,“我们知识有限,人手有限,经验更有限;管好一个学生要花费从前几倍的精力,太累了!”然而记者在采访中有学生表示,5年制使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们一步迈入高校,也一步迈入大众教育的盲区――学校德育课流于形式,教师的说教又太老套;显然,学校远没有找到应对成长烦恼的好办法。

最令人担忧的是,暴力正在向一贯被认为柔弱、无力的女生悄然渗透。一些独生子女受到暴力文化影响,往往成为社会、家庭、个人成长等多重矛盾的聚合体。张小宁介绍,如今女生中间拉帮结派、横行霸道的现象非常普遍;暴力往往是解决摩擦最常见的方式。

昆明心理咨询顾问彭丽君剖析,在昆明大学的案例中,未成年女生的暴力倾向值得教育者警醒,“这确实是新的德育考验,对待男女生要有不同的策略,对女生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与男生同等对待;教师必须做得更细,对女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洞烛幽微。”

3起事件足以令校方汗颜:居然一再逃过宿舍管理及值班教师的眼睛,尤其当梁馨事件发生后,学校竟然没有防止暴力再次上演。

对校园暴力依法说“不”

显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的校园暴力事件对学校德育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云南省教育厅德育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工作者认为,目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育工作者都感到压力剧增,重压之下急需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教师素质;面对校园暴力事件,教育部门要抓好师德建设,选拔和任用有爱心、有责任感、正义感的教师到第一线工作,为学生创立良好的校园环境;面对独生子女出现争强好胜、自我中心、报复心强等不良倾向,最好能把心理测试、心理矫正引入校园,帮助教师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同时,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也是杜绝和矫正青少年暴力事件的有效方式。

云南省教育厅专门研究校园治安问题的高朝寿介绍,云南省教育厅已经与各高校签订了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目标责任书,有望鞭策各大高校对校园暴力说“不”。

但他认为,法律仍然是解决校园暴力的利器。校园暴力事件使学校、家长、学生职责成为争论的焦点,也暴露了各方在处理暴力事件上手段的疲软滞后。比如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对“学生在校期间学校是不是监护人”明确界定。学校非常需要通过法律界定暴力、防范暴力和惩罚暴力,因此,国家出台校园安全法迫在眉睫,使之规范学生行为,把校园暴力的危害降低。据介绍,云南有望在明年内推出云南校园安全条例。

“试想,如果昆明大学在3月30日当晚发生暴力事件就能参照有关法律,及时惩罚当事人,还会有后来的两起暴力事件吗?无论如何,学校、学生都被推到了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上,而依法防治却可以化解很多争端。”高朝寿说。(注:文中涉及当事女生均为化名)

牤牛村记事

牤牛村记事

文/丘豸

一大清早,牤牛屯的乡亲们刚吃完饭走出家门,就听到一个骇人的消息:麻二家的牛被下药了!

大家听完吓了一跳:麻二可是养了三四十头黄牛啊!难道都被药死了?忍不住都跑过去想看个究竟。

大老远就看见麻二家的大门口聚集了不少人,再走近一点,一股血腥味便扑面而来,袭进鼻孔。

等走到门口一看,那场面真叫一个惨不忍睹!

只见院子里,躺满了大大小小的牛。有的已经被放了血;有的牛头被割下丢到了一旁,眼睛还睁着呢;有的被扒下了皮,皮挂在院墙上,骨头和肉也被大卸八块,堆在蛇皮袋铺就的地上。还有几头牛卧在牛圈的墙根下,已经奄奄一息。院子里满地都是血,流成了小河,淌到了门外的小壕沟里。

麻二的老婆艳霞傻傻地站在房门口,两只眼睛早已哭成了桃。麻二则坐在艳霞旁边的石墩上,手里夹着根烟,半天也不抽一口,眼皮耷拉着,无精打采地正在发呆。

院子中间,那个身穿皮夹克、两手插在口袋里的男人是麻二电话找来的牛贩子,还有牛贩子带来的几个人,正在忙碌着杀牛放血。

院子边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男女老少都有。一个个瞪大了眼睛,一阵阵的唏嘘声,足已说明当时的惨烈程度。

有人见不得这样的场面,只瞧了一眼,便返身跑出了院子,蹲在墙外呕吐。还有一个晕血的妇女,刚进了院门就晕倒在大门边。一帮人赶紧围上去,有的呼叫,有的掐人中。

更多的人一边看着,一边交头接耳,在窃窃私语。

有的说:“这是谁干的?可真舍得下去手,也太歹毒了!”

有的说:“无冤无仇的,这可是缺大德了!”

有的说:“就算有点过节,也不能拿哑巴畜生撒气啊!牲口惹到你啥啦?”

一时间,七嘴八舌,说啥的都有。

三十多头牛被齐刷刷地撂倒,这事谁看了都觉得奇巧。即便是得了传染病,也没有这么痛快的,怎么也得有个前后吧?这可倒好,不过就是一个晚上的工夫,除了下毒没有这么快的。

前些年,村里养牛多的时候,确实是有投毒的缺德鬼,可是罪犯团伙已经被绳之以法了,再没听说发生这事啊!

艳霞伸手扒拉一下麻二呛毛呛哧的脑袋:“二儿,赶紧报案吧!”

“报案有个屁用?能找出啥线索?”麻二把手里的烟头往地上一扔,使劲踩上一脚。

“总不能这样吃哑巴亏吧?”

“不介你还能咋整?”麻二有点不耐烦。

“咋整?咋整也得整啊!”艳霞说着说着,又出了哭声。

……

麻二架不住老婆没完没了的嘟囔,最后还是拨通了派出所的电话。

派出所出警倒是不慢,不到半个小时的工夫就到了麻二家。纪所长和几个警员在牛圈里外四周勘察一圈,除了看见几个陈旧的破瓶烂罐子,并没发现其它有用的线索。

麻二心里着急,如果不及时处理,等牛全倒地下了,那损失就更大了。现在趁着一些牛还有口气,放了血,怎么也能多处理两个钱。

纪所长理解麻二的心思,就对他说:“一会我们再从牛胃里提取点东西,回去做个化验。你的牛呢,该处理处理吧。”

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牤牛屯的名字没白叫,养牛的人家真是不少,满屯子二三百户,没有几家不养牛的。就连学校的民办教师家里也养两头牛,充当副业。但是养牤牛的少,养母牛的多。俗话讲“母牛下母牛,三年五个头”,成了当地老百姓的致富经。一个六百多人的小山村,竟然养了七百多头黄牛,人均一头还多。

养牛让老百姓口袋里有钱了,一年种十亩二十亩大苞米,再养上三五头黄牛,不用撇家舍业地去奔波打工,小日子过得也挺滋润。

县里领导发现了这个村的现象。县长亲自来村里视察老百姓的养牛情况,还带来记者写了篇报道叫《赶着黄牛奔小康》,发表在省农民报上。这下子小山村出名了,成了县里有名的养牛专业示范村。

在县政府的倡导下,牤牛村的养牛经很快传遍了全县各个乡镇,于是,这个山区小县成了养牛示范县。

养牛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各乡镇的黄牛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因此出现了一些专门倒卖黄牛为业的贩牛经纪人。

牛养多了是好事,也是坏事。一走进村子,街头巷尾、犄角旮旯都是牛,满眼都是牛粪堆。走在村道上,一不小心就能踩上牛屎,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牛尿的骚味。

牛贩子的出现,激活了市场行情。黄牛的价格掌控在他们手中,老百姓养牛的往往不如他们倒腾牛的。一个个牛贩子骑着摩托车,耀武扬威地出入各个村子,对每个村的养牛情况都有了解。一旦得知谁家有要出手的黄牛,一个个就像苍蝇闻到了血腥,便蜂拥而至,早晚得琢磨到手。否则就没完没了,成天往养牛户家里转悠。

开始,他们基本都能遵守道行,规矩经营。渐渐的,有少数不法之人,不再满足于正常的差价,开始想歪主意了。

据说,有的牛贩子以看牛为名,实际上是出去寻找下手目标了。他们的手法很阴损,戴上一只橡胶手套,外边再套一只浸了药的棉线手套,假装看牛,用手抚摸黄牛的后背,再不就这拍拍那摸摸,指东画西地跟你讨价还价,故意压低价格,谈不妥,便假装遗憾地离开。

被药手套拍过的牛起初会感到皮肤痒,忍不住频频地去舔,结果就会慢慢中毒。他们也可能把药洒在玉米秸秆垛上,甚至丢进牛槽子里,简直让人防不胜防。他们还在各个村子物色些贪小便宜的人,给点甜头,好给他们通风报信,然后再上门以极低的价格把黄牛买走。这种手法可谓是跑人家祖坟上插烟头——缺德带冒烟,简直丧尽了天良。

开始,人们根本不知道,以为是牛得了传染病。眼瞅着一家家的黄牛病倒,找兽医来也治不好。为了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面对牛贩子给出的低价,也是无可奈何,只好认宰,总比死了强些。

这种现象波及到全县各地,给养牛业造成了重创,各地的黄牛存栏量急剧下降。两年间,牤牛村的黄牛数量由七百多头,骤降到不足七十头了。

这种现象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县领导责令公安部门下大力度侦查。经过大半年的时间,终于破获了几个作案团伙,逮捕了一些不法牛贩,扼住了罪恶的势头。

但是,经受了这场几乎倾家荡产的打击,老百姓的养牛热情已经消耗殆尽,加上黄牛市场的萎缩,黄牛价格持续走低,养牛已经不再是老百姓选择的挣钱方式,昔日的养牛村成了无牛村。老百姓开始背井离乡,踏上了漫漫的外出打工之路。

另外,在养牛业蓬勃发展的几年中,由于过度放牧,山上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林业部门开始限制放牧,要求农户实行圈养。这就意味着需要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增加养牛成本,也是老百姓不再养牛的原因之一。

在那几年养牛热中,麻二并没有跟风养牛,家里连一根牛毛都没有。他常年都在忙碌一个买卖——倒腾水泥。

自打分田到户后,老百姓的日子就有了转机,盖房子的人家渐渐多了,水泥需求也就随之大大增加。那时候,县里水泥厂还是集体经营模式,产量底下,水泥不好买。农户买水泥还得求人走后门。麻二看出了这个商机,借钱买了一台四轮拖拉机,开始倒腾水泥。

麻二是个勤快人,体格也壮实。村子距县城八十里路,每天起早贪晚,跑两个来回。每次拉两吨,每吨赚十五块,每天可以挣到六十块钱。那个时候,老百姓出一天苦力也就五六块钱,他这个收入算是相当可观了。

麻二拉水泥从来不用装卸工,装车卸货全都自己来。麻二个头不高,是个车轴汉子,浑身有的是劲儿,一百斤的水泥袋子,两个胳膊一边夹一个,轻松自如,快走如飞。到了车前胳膊往上一甩,一袋水泥就上了车。卸车更快,用不上两只烟的功夫。

为了多拉快跑,麻二给拖拉机做了改装,加大了轮胎和发动机,原来拉两吨,这回增加到三吨。

后来,水泥厂承包给了个人,水泥产量大幅度提升,原来是农户托人排号买水泥,这回变成了水泥厂上门推销水泥了。

新年伊始,水泥厂启动资金不足,开始低价预售水泥。麻二一下就订购几百吨,这样他除了赚取运费,还可以挣些差价,每天的收入可就不止几十块钱了。

几年的功夫下来,麻二口袋里的票子就装不下了。因为是水泥销售大户,每年过年,水泥厂老板都开着小车来给麻二送礼品。

有了钱,人就难免任性,想干啥干啥。麻二投资买下了村里的供销社,经营五金电料、日用百货,也卖水泥。这可应了老百姓的一句话:人越有钱,就越能挣钱。

有钱人腰板硬气,说话也受听,溜须拍马的人越来越多。村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麻二都是场面上的人物。难免也会有个把不正经的老娘们往身边靠了。

麻二本来就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和老娘们扯起笑话,也常常是嘴上挂不住档,啥话都能溜达出来。但说归说笑归笑,要想动真格的可不干,麻二还是个正经人,没和谁有过什么风言风语,他满脑门子心事都在挣钱上了。怎奈女人都爱吃醋,艳霞看见屯子里的老娘们黏糊自己的男人,心里就有些不高兴,人家来店里买东西,也不爱招待人家。买卖这样做还好得了?再说屯子里又不是她一家卖店。

麻二见店里生意不景气,知道问题出在艳霞身上。他十分了解艳霞的性格,像个二踢脚似的,一点就炸。所以,就由着艳霞,他只能琢磨新的买卖。

他的供销社原来是村里的老村委会,紧挨着村里最大的房子——电影院。村里早就不放电影了,已经成了空房子,一直闲置着。后来镇上在山沟里开了金矿,租下电影院,修了很多水泥池子,用来浸泡矿石。可是没干上几年,金矿黄了,房子又空了下来。

麻二每天盯着电影院发呆。心想,这么大个房子空着真是可惜了,离我家店这么近,得利用起来干点啥才是。

这个时候,当地的养牛热已经过去多年,整个屯子只有几户养牛的了。黄牛价格经过多年的低迷,开始逐渐回升。麻二想好了,把房子买下来,养牛!

麻二做事还是有力度的,干就干票大的。买下了电影院,拆除了里面的水泥池子,铺上了半尺多厚的黄沙,打上了水泥地面,安装上两大排牛槽子。一切准备就绪后,一下子就从内蒙古买回二十头母牛,雇了老婆的娘家侄子帮自己喂牛。

此外,麻二转包了三十亩地,种上大苞米。在院子里砌了个地窖。到了八月份,连杆带棒割回来,再用铡草机铡了做青储饲料。

艳霞的娘家侄子叫海涛,是个三十多岁的光棍汉。人很实诚,识字不多,干活不偷懒,每天什么时间该干啥,从来不用麻二支使。麻二也不亏待他,供吃供住,工资年底一起结,平时还给。一些零花钱。

一年下来,就落地十几只小牛,存栏量一下变成了三十多头。麻二看着一圈大大小小的牛,心里简直乐开了花。

麻二不再开车拉水泥了,一心扑在养牛上。因为他的儿子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中学没上完,学了驾照。麻二买了一辆大货车,把拉水泥的活交给了儿子,一车就拉几十吨,买卖更大了。

有钱了是好事,也会让人心生羡慕,甚至嫉妒。麻二不是个糊涂人,在屯子里为人办事很讲究,谁家有个大事小情,能帮的绝不袖手,手里的钱也借出去不少。

但是,人就是这么个东西。有人觉得,麻二的仗义是应该的,谁让你有钱了?

当然,这是个别人的想法,大多数人还是很敬佩麻二的。

满圈的黄牛都被撂倒了,这个损失可是不小。麻二虽然有钱,心里也少不了上火。好几顿没吃饭,都不觉得饿。大半夜里睡不着觉,他就琢磨这件事。可是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他没觉得招惹过谁啊?有事求到头上的,能帮就帮,从来没打过喯儿。不由得长长叹口气:这人哪,真是太难交了。

派出所那边一直没动静,打电话过去,也说不出来个子丑寅卯来。只说化验结果确实是中毒,可是毒手是谁却没了下文。麻二干脆不再指望,心里认倒霉了。

牛没了,海涛也就没活了。麻二隐约感觉这憨小子有点反常,可又说不出来啥,可能是冷不丁没活干闲得慌吧。正好儿子拉水泥那边有个装卸工因家里有事不干了,就打算让海涛顶上去。可是,海涛却不见了!

麻二这才发现不对劲儿,昨晚麻二就没过来吃饭,今天早晨也没见到面。麻二猜可能是回自己家了,急忙打电话过去,结果那边说人没回去,这小子跑哪去了呢?

麻二在牛圈里转悠时,终于发现了问题。

当年镇里在这里浸泡矿石时,在屋子里挖了两口井,一口是排放废水的下水井,一口是用来取水浸泡矿石的上水井。麻二买过来后,只填上了下水井,那口取水井却留着没舍得填。有人可能会说,养牛不是正好用水吗?可以买一台潜水泵,用水的时候一按电钮就得了,多方便啊!

麻二可是没敢用这口井的水。麻二听说浸泡矿石用的是氰化钾,就是俗称的野鸡药,听说那玩意挺霸道,碰上一点就会要命的。所以买下影剧院后,铺了半尺多厚的黄沙不说,又打了水泥地面,还做了一个厚厚的水泥盖子,把井盖得严严实实,一般人搬不动。

当麻二走进牛圈的时候,发现井盖竟然被打开了!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拿手电筒往井里一照,果然看见有个人漂在井水上面!不用细看就知道,那不是海涛还能是谁?

麻二顾不上悲伤,急忙叫儿子找来梯子,下到井里用绳子把海涛拉了上来,人已经被井水泡浮囊了!

出人命了,赶紧报案,警察很快就来了。问讯整个过程,没法立即做出判断,又在海涛的屋子里寻找其它证据。最后在海涛的行李卷里发现了一个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了几行字:

大姨大姨父:

都怨我没听大姨夫的话,那天停电没水,我图省劲,用了井里的水饮了牛。没想到牛真的被药死了。我给你们惹了大祸,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我赔不起,也没脸见你们了,你们别恨我啊。

                          海涛

看完了信,艳霞放声大哭:“涛子,你傻不傻啊?你又不是故意的,牛死了,我们也不能让你给偿命啊!”

警察当下在井里提取了水样,拿到县里化验。结果没出来之前,把麻二带到了派出所看押起来。

海涛的死让麻二很是后悔。其实,他心里本来是不太不相信的,本来就不是一口井,又过去了十多年,井水还能有毒,而且还这么霸道,否则他也不会买下电影院来养牛。也正是因为这样想,所以当初才没有把井填上。之所以加了盖子,主要是防止小牲口掉进去。但他还是叮嘱海涛,千万别用井里的水饮牛,专门买了台三轮,到村东的井房拉水。

死牛的前一天,确实停了一整天的电,麻二就让海涛开三轮去北大河拉水饮牛。当时,正赶上送货车来店里送货,麻二就没有跟车去。哪成想,这个海涛竟然也会偷懒,事情偏偏就发生了!

麻二快后悔死了,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把这口井也填上呢?没想到这一念之差,竟然铸成了?今天的大错。好像冥冥之中,悲剧早已注定。

如果说,麻二家牛的暴死给牤牛村爆出了一大新闻。那么,海涛的死,则敲响了牤牛村人的警钟。

其实,麻二当初买下电影院时,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他绝对没想到竟然是这样一个悲惨的结果,他实在是低估了这个叫氰化钾的东西。思前想后,他觉得这事不能就此罢手,得找镇里说道说道。于是,他开着三轮一口气就干到了镇里。

可是,十多年过去了,镇里的领导换了好几茬,找谁谁都推脱不管,麻二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生闷气。缓过神后,他冷静下来一想,这样下去不行,得找出个充分的理由才行。可是究竟该怎样办,他一直心里没谱。他知道,老百姓告官,可不是件那么容易的事。

村里的纪三死了,才五十不到。这几年也是邪了门了,村子里五六十岁的人走了好几个了,不禁让人在唏嘘之余,也产生很多感慨和疑惑来。

有的说,这茬人体格太糠了,不如老辈子人抗造。

有的说,老辈人吃啥,虽然粗粮,都是绿色食品!现在人吃啥?成天吃着农药化肥的粮食,身体怎么能好?

有的说,现在人压力大,一天不挣钱心里都发慌,还能长寿得了?

麻二听了这些议论,心里不禁也有点画魂,是啊,这几年村子里确实有点反常。想着想着,他的脑子里突然一个激灵:这会不会和地下水受到污染有关系呢?

他不敢贸然下这个结论。吃完早饭,他又去了派出所,找纪所长拿到了井水的化验结果,果然水里含有大量的氰化钾成分!

但这个结果并没有引起村民的注意,麻二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既然氰化钾可以渗透到取水井里,那么天长日久的,就不能渗透到更远一点的其它井里吗?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了一些村民,立刻在村子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一时间,大家都在谈论一个话题:怪不得这几年,屯子里死了这么多人,原来我们都在慢慢吃毒药啊!那些死了人的家属更是义愤填膺:“人不能这样白白死了,得找个地方说道说道!”

于是,麻二联络起几户人家,拟出一份起诉书,挨门挨户签名画押,然后一纸诉状把村委会和乡政府一起告到了县政府。

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结果,麻二伙同几个人找到县里,根本没人搭理他们。找到县长,县长也是含混其词。

麻二和几个人一商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往上找,又把状子投到了市政府。

这回很快得到了市里的重视,市长责成有关部门对此事进行调研,终于得出结果,确定了老百姓举报的情况是属实的。于是下达通令,要求县乡两级政府尽快处理此事,抚恤六十岁以下亡故家属,赔偿养殖户经济损失,并尽快解决地下水的污染问题。

县政府接到通令后,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经过研究决定:一、当年乡政府领导盲目发展经济,造成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实属不懂科学所致。但考虑其出发点是好的,况且如今都已退休离岗,不再追究责任。二、限于镇里的财力状况,无法拿出巨额资金赔偿村民,切合本地实际情况,由民政部门给亡故家属划为低保立卡户,每年按人发放补助做为抚恤金。三、由县里出头,由水利局、环保局和县自来水公司承担实施,给村里安装自来水,解决村民安全吃水的问题。

有人说,这事得感谢麻二,要不是麻二养牛出了事,老百姓至今还蒙在鼓里,说不上还得有多少家庭受害呢!

麻二此次也拿到了一定比例的赔偿款。对此,他十分知足,深有感慨地说:“说一千,道一万,还得感谢咱们的政府,体恤我们老百姓的疾苦,为我们办实事,才解决了关乎我们老百姓生命、生存、生活的大事。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