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示范户带动就业创业?养牛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

养牛示范户带动就业创业?养牛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养牛示范户带动就业创业的一些知识点,和养牛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养牛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

养牛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

养牛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接触到创业计划书的地方越来越多,一份优秀的创业计划书往往会使创业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创业计划书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养牛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养牛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1

一、养殖基地概况

养殖场建设初期规模不大,大约30头种牛左右,约需资金20万元。将养殖场建在普定县农村,因为在农村拥有大量廉价,甚至免费的秸秆资源和充足的水源,可节省大量的资金和饲料,且这样喂养也有利于提高牛的肉质。种牛从湖南新晃引进夏洛来牛为主,另外可与其他种牛进行杂交,以培育出品质更好的牛。

二、产品介绍

1、夏洛莱牛原产于法国中西部到东南部的夏洛来省和涅夫勒地区,是举世闻名的大型肉牛品种,自育成以来就以其生长快、肉量多、体型大、耐粗放而受到国际市场的广泛欢迎,早巳输往世界许多国家,参与新型肉牛厢妁育成、杂交繁育,或在引人国进行纯种繁殖。

2、夏洛莱牛肉多,尤其瘦肉多,且国内早已引进,在生产性能方面表现出的最显著特点是:生长速度快,瘦肉产量高。成年活重,公牛平均为1100——1200千克,母牛700——800千克。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6月龄公犊可达250千克,母犊210千克。日增重可达1400克。在加拿大,良好饲养条件下公牛周岁可达511千克。该牛作为专门化大型肉用牛,产肉性能好,屠宰率一般为60%--70%,胴体瘦肉率为80%--85%。16月龄的育肥母牛胴体重达418千克,屠宰率66.3%。夏洛来母牛泌乳量较高,一个泌乳期可产奶2000千克,乳脂率为4.0%--4.7%,但该牛纯种繁殖时难产率较高(13.7%)。

3、综合上述信息,我们有信心培育出体型大,肉质好,生长快,繁殖能力强,母乳好的良种牛。且最近几年来,我国也早就进行了与黄牛的杂交实验,取得了明显效果。

4、关于防疫及饲养技术,则可向种牛源地进行学习。

三、市场调研与分析

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局限于食用猪肉上。肉的种类不断增多,尤其是牛肉因肉质鲜美,口味好,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且交通发达,周边城市人口多,需求量大。再加上冷藏技术的进步,也可服务于贵州、云南、四川等各城市。

2、肉牛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肉牛繁殖周期长、繁殖量少,当前肉牛长期处于供不应求阶段,货紧价扬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肉牛市场的主要特点,现在发展正当其时。二是当前在市场经济趋势下,消费对象的日趋多元化,牛肉市场前景广阔。如我国与世界交往越来越多,海外对牛肉特别是高档牛肉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三是肉牛养殖比其他养殖业风险小,疾病少,不会受散户的冲击。

四、创建养牛场的优势

本人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就放牛,对牛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情趣,家中一直养牛,父母具有丰富的养牛经验。在养牛方面,父母可以为自己提供很好得到帮助。另外,养牛具有以下优点:

1、消化周边的秸秆和杂草,避免秸秆和杂草焚烧所产生的废气污染环境,加重温室效应。

2、对于养牛所产生的牛粪以及污水,可用于施肥,这也是收益之一。另外,也可用于沼气池,作为产生沼气的原料。

3、养殖基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帮助周围农民提供就业,村民可以不用到遥远的城市打工也能在家挣钱,减少留守儿童的比率,这也是增加农民经济来源的有效途径。

4、当前农村居民由于外出务工,土地大多荒废,可以征用农村荒废土地种植玉米,草等植物作为饲养原料,使丢弃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能绿化环境。

5、可以发展其他行业。如酿酒,将酿酒剩余的酒渣也是饲养的饲料,而且可以加速肉牛的生长。在养殖基地的下游还可以发展旅游业,渔业,行成小生态饲养园。

五、生产与经营计划

1、制定生产计划。社长依据生产计划指挥和组织生产,使各生产环节协调运转,顺利完成生产任务。

2、牛群周转计划。肉牛场规模和经营活动决定牛群周转,根据牛群周转计划组织饲料供应,制定劳动力计划、建设棚圈计划、物质采购计划。牛群周转计划是作到有计划生产的保证。

编制牛群周转计划的依据:

(1)牛群结构。由生产规模确定年内牛群数量的变动情况,如牛群存栏头数、淘汰牛头数、分娩牛头数以及按计划应出售的幼牛、育肥牛头数。

(2)牛群繁殖情况。牛群繁殖情况与牛群结构紧密联系。根据参加种配种牛头数,计算分娩母牛数和犊牛数。对于育肥肉牛,根据生产规模购进育肥牛数。

(3)基础母牛使用年限。根据体质和繁殖性能,决定基础母牛使用年限和淘汰牛头数。同时,决定育成母牛的预留比例,这也与牛群结构互为联系。

(4)育肥计划。由牛群产犊数确定各期育肥牛数及相应的产肉计划。

六、人员和组织管理

1、建立机构。为保证肉牛场生产有秩序的进行,需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行使决策权,来有效地组织生产,协调各部门有序的工作。肉牛场一般为场长负责制,由场长通过班组长和技术人员直接管理牛群和经营工作。对于规模较大、牛群分组的牛场,可建科室或场长助理来协助场长管理生产。科室或场长助理对场长负责,行使范围内的职责,深入第一线指挥生产。

2、当牛场扩大以后,进一步聘用畜牧业专家进行指导以及进一步培养优良肉种牛,并招聘畜牧专业的高材生来进行科学养殖。

3、雇佣周围村庄的有经验的村民进行养殖,工资低且能留得住,经验有利于合作社的发展。

七、成长发展规划

1、自己的目标是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资金的宽裕,会进一步发展肉牛屠宰加工厂,皮革厂等相关的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牛产品加工链条,把牛产业做强做大。

2、通过自己的小企业,带动全村人甚至更多的人发展。更希望更多的人才投入,帮助下岗的工人再上岗就业,也能够解决很多大学生毕业就业困难的问题。

3、当上述过程进行当中时,我会进一步“走出去”:到牛肉需求量多的地方建立分厂及一系列的配套工厂;让我们的牛肉走出贵州去,建立自己的牛肉品牌,最终是建立自己一整套的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

养牛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2

一、项目摘要

大力发展牛羊养殖繁育,是发展畜牧业,调整农业结构,保护生态治理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牛羊养殖业一直是农业经济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规划设计不合理、养殖设施不配套、建设标准滞后、建设成本大、施工浪费严重等问题,成为目前发展小区规模化草食畜牧产业生产的不足和缺陷,为了尽快适应牛羊养殖业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牛羊养殖业的传统优势,打出特色牌,特准备发展牛羊养殖示范户。

本项目在现代先进的饲养技术和管理技术条件下,引导农民走出传统养殖圈子,进行“粮、经、饲”种植,牛羊采用规模化养殖,有利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养殖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有利于促进养殖、加工、经营、销售各环节联结,进一步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牛羊采用规模化养殖,有利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养殖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发展养殖牛羊业,同时针对本地区牛羊的品质及养殖水平滞后的现状,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农业产品化调整的契机,发挥牛羊养殖业现有优势,积极引导优质商品肉牛,肉羊的生产。项目计划:欲建立了一个规模养殖示范场,厂房、设备部分已经齐全,希望争取帮扶资金尽早完成厂房和其它各项设备筹建,早日投产,使牛羊养殖业规模扩大带动当地的群众致富,进一步扩牛羊销售市场,逐步树立我们自己的品牌,切实达到创业的目的和宗旨。

二、项目的基础条件

1、有利的区位优势

牛羊养殖场位于吐鲁番市与乌鲁木齐市两市交界之处,交通运输方便,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市场前景。

2、突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①在我们当地区主要生产葡萄、玉米和土豆,非常适应畜牧业特别是养殖牛羊业的发展。

②近年屠宰业发展迅速,除原各乡镇定点屠宰场外,现吐鲁番由于修建了火车站和飞机场引进了一大批外地企业和新修了大量的场房、食品加工厂和冷冻场也大量增多,平均每天屠宰量超过千头,所以牛羊需求量极大。

三、项目建设内容与实施规划

(一)项目建设内容:成立个体牛羊养殖户,欲形成大型特色规模养殖示范场和示范户,形成集饲养、饲料加工、环境保护、牛羊繁殖多功能为一体的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

(二)项目实施规划:本项目预计在20xx年6月份开始实施,20xx年八月开始建牛羊舍,20xx年的10月份完工,12月正式开始养殖。初期预计养殖仔牛羊各10头,母牛羊各5头,肥牛羊各10头,公牛羊1头。

四、项目建设原则和组织形式

(一)建设原则

1、坚持面向现未来,面向现代农业,高起点原则。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饲养适销对路的牛羊,保证销售;加工、饲养协调一致的原则;

3、坚持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搞绿色、无公害、高品质的商品肉牛羊生产的原则;

4、坚持自愿与自主的原则:农户自愿参加,自我投入,遵守合同;

5、坚持多方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

6、坚持环境保护原则:基地养殖场要合理规划,合理布局,防止环境污染。

(二)组织形式

1、资产所有形式。前期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划出10%的财政牛羊繁育发展基金、养殖户个人资金及银行组成。政府和银行的扶贫资金由扶贫办封闭管理,扶贫办分别和企业、养殖户签定使用合同,保证资金正确使用和到期收回。

2、经营形式。由政府协调,引进企业,以约定方式组成“公司+养殖户”联合体,以降低养殖户投资风险。

3、管理形式。规划建设由政府统一设计、施工,保证先进性和高质量;技术服务、防疫和销售方面通过公司统一组织实施,注重保护养殖户利益。

4、政府负责协调服务,制定政策,承办项目,组织实施。

5、公共设施管理。水、电、路等公共设施由自己统一管理和使用,运行和维护费由养殖户自己承担。

五、项目投资预测

项目现共需资金4万元(详见投资预测表)。现目前急需建厂房一间,购买良种母牛羊各5头,需要1万元,饲料和玉米1.5万元。

六、市场情况

牛羊肉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肉食品,是我新疆人民最喜欢吃的传统肉食品,市场需求大。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质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对牛,羊肉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我国牛羊生产发展较快,但是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我国的牛、羊肉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不能大规模出口!而国内牛羊肉的消费群体小!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生产的发展!抑制了市场价格的上涨。该项目将按“公司+养户”的方式运作,按合同生产,市场较为稳定。公司将与屠宰厂签定供销合同,实行优质优价,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分析:养殖牛羊场建成后能使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奔上小康生活,充分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农民的关怀,维护社会稳定。

(二)经济效益分析:

成本以平均每户饲养5头基础母牛,每年育肥100头仔牛,每批50头;每头平均体重100公斤,价格20xx年市场价格35元/公斤计。

八、风险防范

1、市场风险。加强公司+养殖户合同管理,严格制定价格、数量、质量标准,确保全部回收。

2、价格风险。由于价格变动频繁,养殖牛羊的收益波动大,短期内风险较大。因此养殖要有五年以上的规划,研究降低饲养成本的方法,开发廉价饲料,例如:青贮饲料。同时,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强管理等途径。

3、病疫风险。按照2002年农业部发布的“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及国际国内有关养殖场建设规范,养殖小区(场)选址要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必须与生活区分开,这是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规定,也是畜牧业生产安全管理及养殖小区规划设计的需要。因此,建设养殖小区要和居民生活区完全分开,并最少保持在300米以上的距离,有效预防养殖场污染周围居民环境。除财政部外,农业部下一步将继续支持牛、羊原种场和扩繁场建设,增加供种能力。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规范和技术规范的实施,鼓励和引导散养农户向适度规模养殖过渡。

九、环境治理

沼气池建设。沼气利用作为一项成熟技术,目前在农村广泛推广应用,牛羊养殖小区建设沼气池既解决了粪便污染。

;

农商银行如何开展精准扶贫

农商银行如何开展精准扶贫

自扶贫开发攻坚战打响以来,作为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宣汉农商银行积极思考,主动作为,坚持精准扶贫总体思路,深入开展“惠农兴村”、“扶微助小”、“融城旺社”三大工程,创新扶贫模式、助推产业发展,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此,笔者就县域农商银行(农信社)如何持续做好该项工作,确保“扶真贫”、“真扶贫”,助推金融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宣汉农商银行支持精准扶贫的实践

宣汉农商银行立足于自身优势,着力于农业产业扶贫,创新信贷模式,加强银政合作,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大胆实践,努力作为,成效显著。

(一)深化银政合作,优化信贷扶贫

宣汉农商银行勇担责任,主动作为,与地方政府签订《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贫困户住房建设贷款分险协议》,为确保扶贫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由地方财政安排担保基金及风险补偿金。一是县政府首次注入贷款担保基金及风险补偿金3000万元并专户存入,后期将按扶贫贷款发放进度适时补充,用于解决贷款风险问题。二是对贫困户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县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对贫困户贷款按不超过5%的利率给予贴息。三是按1:10比例放大对扶贫小额信贷进行风险补偿,在撬动信贷资源的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二)创新信贷模式,助力开发扶贫

一是创新信贷产品。结合现代农业特点,利用林权抵押、股权质押、最高额循环抵押贷款等方式,创新信贷模式支持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协调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增收脱贫。二是创新信贷模式。紧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参与种养殖业优化转型,以支持龙头企业为抓手,重点支持“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发挥辐射示范作用。三是简化办贷流程。结合农户“小额、分散、急需”的资金需求特点,按照“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小额农贷审批、发放流程,提高办贷效率。

(三)加快产业发展,注重智力扶贫

一是积极引入优势产业。利用宣汉农商银行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引入优势产业,既“输血”又“造血”,培育脱贫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贫困户创业脱贫。协调引入宣汉县昌林中药材合作社,为贫困户送去药材、成品种鸡,为贫困户提供种子和技术,同时,以保底价回收药材,保证贫困户收益;引入“养牛分成”模式,由养牛大户为贫困户提供小牛,待牛长大后,贫困户按照比例进行分成。二是智力输入扶贫。扶贫先扶智,我行在开展精准扶贫过程中,注重从源头做起,以智力输入为主,以物质帮扶为辅,引入企业定期举办培训班,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讲解种养殖技术,为贫困户提供商品销售信息。

(四)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创业致富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一是积极开办了青年创业贷款,通过信贷资金帮扶,积极联系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共发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3825万元,支持976人创业发展。二是积极开办了妇女小额财政贴息贷款,加大对妇女创业就业支持力度,共投放贷款11,424万元支持了3234位妇女朋友就业创业。三是积极投入对口帮扶,为帮扶对象号楼村改善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共同找思路、谋出路,引入中药材种植、蜀宣花牛等特色产业,有效为当地群众创收增收。

(五)践行普惠金融,延伸服务触角

为让金融空白乡镇及偏远山区群众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宣汉农商银行竭尽全力,强势履行社会责任,确保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一是加大自助银行设备布放力度,在凉风、南坪、龙泉、观山等金融空白乡镇布放自助银行,为方便群众支取财政补贴资金,加载存折模块功能。二是聘请金融联络员568名,精准联系到村到户,收集群众金融服务需求,针对性地开展上门服务。三是利用流动汽车银行及移动服务终端,开展定时定点服务,抽调专门人员利用节假日赴柳池、漆树、漆碑等偏远乡镇提供金融服务。四是大力推广电子银行服务,拓宽服务空间,截至5月末,个人电子银行用户数达27,230户,企业电子银行用户数达276户,短信银行总量达95,334户,电话支付终端425台,POS机459台。

二、深化金融精准扶贫的制约因素

作为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使命和现实责任,宣汉农商银行踊跃投入到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中去,但由于一些天然的、历史的、现实的问题和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影响着扶贫效率的提高。

(一)自然条件恶劣,金融扶贫风险较大。贫困地区多地处偏僻,或高山峻岭,或峡谷沟壑,可耕地不足从而毁林毁草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难以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些地区致贫因素多,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灾年返贫、因病返贫现象较为普遍。

(二)产业结构落后,金融扶贫难度增加。特困地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产业构成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为主,粮食生产占主导地位,经济作物等其他产业比重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留守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缺乏科学知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底子薄、基础差,扶贫工作基本从零开始,难度较大。

(三)农户认识偏差,金融扶贫持续性降低。部分贫困户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扶贫开发和扶贫贷款认识不足,对依靠土地脱贫失去信心,以为精准扶贫只是走过场、搞形式,仍然抱有依赖政府“输血”式救济的老观念,以为扶贫贷款是国家救济资金,可以借钱不还,严重伤害金融扶贫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四)政策配套单一,金融扶贫动力不足。部分地方财政资金设立风险补偿金激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扶贫动力,但风险分担机制较为单一,针对贫困地区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货币信贷倾斜政策、税收优惠减免政策、财政奖励补贴政策配套不够,更缺乏鼓励先进的激励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的扶贫动力。

(五)业态环境限制,金融扶贫有力难使。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较为缓慢,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偏低,合格的贷款主体较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期限长、额度大,同时其生产要素无法有效交易和流转,要素价格发现功能难以实现,在此背景下创新“四权”抵押贷款仍面临评估难、流转难、变现难的现实问题及相应风险。

三、助推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基于前期金融扶贫的有效经验,随着扶贫攻坚由易到难、由点到面,扶贫难度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如何实现金融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确保扶在点上、根上,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宣传引导,树立群众对金融扶贫的正确认识

一是逐村召开金融扶贫动员工作会议,向广大群众宣讲金融扶贫与目的、意义及措施,宣传扶贫信贷政策规定、优惠条件、操作流程等,让贫困户自愿贷款发展产业项目,放心使用贷款,到期归还贷款。二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以及“贫困地区示范户”、“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三是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加大贫困地区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捐赠科普、农业、创业、管理等文化书籍和光碟,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文化水平,增长金融知识。

(二)因地制宜,坚持发展特色产业

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产业基础簿弱,未形成产业“气候”。因此,发展产业是带动贫困地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出路。建议把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户一案”,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与金融资源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形成可持续的产业群体,利用多种模式,形成示范效应,发挥带头作用,让贫困户看到产业发展的希望,促进贫困户想创业、敢创业,想贷款、敢贷款,通过产业发展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所包含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内容涉及财政、交通、农业、林业等多部门多条线,扶贫开发项目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口部门的指导支持,农商行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仍需牵线搭桥,多方联动,以农商行金融扶贫为支点,撬动多方扶贫资源的高效运用,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为扶贫项目服好务、找好路,通过协同作业建立联动反应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项目形成可操作性强的项目扶持方案,比如针对中草药种植、果木栽培、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等不同经营类别形成各具特色的联动扶持方案。

(四)精准滴灌,深化产品服务创新

一是创新农村“四权”等生产要素担保方式,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积极探索农村“三权”抵押试点,创新“三权”抵质押金融产品。二是根据不同项目不同产业在不同发展周期的不同金融服务需求,个性化定制金融产品及服务,如目前大力推广并广受欢迎的“税金贷”产品。三是加强银行、保险、政府间业务合作,形成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分散和缓释三农信贷风险,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防范风险,确保扶贫开发健康可持续

农商行作为金融扶贫主体之一,同时作为经营风险的市场主体,其对风险的天然敏感和防控属性决定了对扶贫开发的可持续性、微利性有一定内在要求,从而决定了金融扶贫既不是慈善救济,又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而是在保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信贷投放,启动示范和带动效应明显的扶贫项目,支持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产业发展,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发展动力,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和发展。对风险的防控要求能实现扶贫项目的筛选功能,过滤低效甚至无效的信贷需求,在实现自身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证精准扶贫工程高效可持续推进,最终达成互相促进的双赢局面。

牛羊养殖技术工作总结

牛羊养殖技术工作总结

牛羊养殖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篇一:肉牛养殖技术技术培训总结

在上级有关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相关精神的指导下,杨河乡在本乡举行了肉牛养殖技术培训活动,此次活动已经结束,现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冬春农闲季节,举行此次培训,在全乡范围内掀起学技能、用技能、促成长的热潮。

二、培训对象及内容

此次培训以农村务农劳动力为主,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兼顾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次培训内容为肉牛养殖技术。

三、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学员掌握肉牛养殖技术,并很快的适应于生产与实践之中。

四、工作措施

1、制定方案,完善培训教案。

2、高度重视,建立机制,利用本次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积极取得乡领导、村委会的支持,以村民学校为主阵地开展好培训工作。

3、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发动力度

开班前,要求村主任按成教培训要求,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力争保证参训率达到100%,及格率达到90%以上。

4、任课教师要尽职尽责

为做好本次培训,成教教师要树立使命感、责任感,精心备课,认真讲课,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使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5、加强实践指导,做好释疑解答工作。

五、存在问题

1、集中培训难度大,经费少。

2、参训农民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对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差。

篇二:肉牛标准化养殖配套技术应用与研究技术总结

一、立项依据、目的及意义

肉牛是世界上分布最广、饲养量较大的家畜之一。世界牛肉的需求又逐渐增加,牛肉价格稳定增长的趋势,利用杂种优势,实施肉牛人工授精经济杂交技术,实现养牛业效益最大化。在西方养牛发达国家,80%以上通过利用杂交优势极大地提高了牛肉的产量和品质,促进了养牛产业化,获得了养牛业最佳经济效益。

我县历来有养牛食肉习惯,广大农牧民积累了丰富的养牛经验。但是,由于众多因素影响,我县肉牛品种改良速度缓慢、改良体系不健全、科研工作滞后、规模养殖数量小,是制约我县肉牛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通过实施“双百双十”工程,肉牛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就环境而言,形成了优越的政策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广阔的市场需求环境。就基础而言,肉牛养殖数量初具规模。

该项目是依照市草畜产业工作重点和县委、政府提出的实施“双百双十”(即百万只羊,百万只鸡,十万头牛、十万口猪)工程的发展思路,及走“小群体、大规模、分散养殖”的发展路子提出的。为了加速我县肉牛良种化进程,提高肉牛的养殖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快全县以肉牛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养牛示范村、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全县草畜产业扩量、提质、增效。

通过建立生产杂种肉牛生产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促进全县广大养殖户发展养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肉牛业成为我县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快秸秆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生态型畜牧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传统农牧业产业链条的延长,提高初级农牧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传统畜牧业及附属产品加工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发展。

项目完成后,预期每年新增商品肉牛5000头,按每头牛年净增收益2000元计算,每年增收1000万元。实施区内的商品肉用牛的平均体重达到600千克,屠宰率达到56%,净肉率68%,肉的品质明显改善,产品达到国际食

品安全卫生标准.可促进我县及周边地区肉牛屠宰加工业、运输业、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肉牛业的发展,使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通过秸秆的过腹还田,可大大增加土壤肥力,形成良性循环,对促进农村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辖区内秸秆资源丰富,可利用草场面积万亩,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发展肉牛生产,全县常年出栏牛1.20万头。但由于品种改良及技术推广配套措施未跟上,部分黄牛生产性能退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养牛业的发展。为此,引进、扩繁新优品种,利用杂交优势,选育优良杂交品种,提高山丹肉牛品质,建立龙头企业,实行规模生产经营,成为我县养牛业实现产业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站引进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辛等优良品种肉牛冻精,对当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并对改良情况进行试验研究,探讨提高本地黄牛生产性能的方法和途经,为我县今后肉用牛发展提供技术依据。该项目用两年多时间完成各项试验研究内容。

二、项目来源

《肉牛标准化养殖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是由县畜牧技术推广站2006年自选拟定的,根据本地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自选的畜牧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上报县畜牧兽医局,科技局批准实施.由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独立承担完成,项目研究期限为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该课题由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兽医师刘刚主持,由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组织在东乐、清泉、陈户、李桥等乡镇实施,具体由站长李慧玉负责,参加人员有黄克全、哈金兰、梁福文、杨保平、席振新等。

三、项目主要内容

1.应用良种肉牛品种西门塔尔、夏洛来及利木赞冻精对当地黄牛开展二元或三元杂交并进行研究。

2.研究肉牛冻精适时解冻、母牛发情鉴定、适时输精等影响生产中受胎率、繁活率等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3.测定和分析西门塔尔、夏洛来肉牛与本地黄牛杂交一代的性能。

4.制定肉牛人工授精技术操作规程。

5.制定肉牛标准化养殖技术规范。

6.建立黄牛改良繁育体系,解决液氮、冻精调运及解冻保存等生产问题。在县畜牧站门诊冻配改良点的基础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新建成东乐畜牧站、位奇畜牧站、西屯、新河、花寨子、河湾6处肉牛冻配改良示范点。

7.调查农户饲养肉牛效益情况。对引进的良种肉牛冻精与蒙系牛杂交F1代效果进行了调查。共调查100户,213头,其结果为:户均饲养杂交

F1代牛2头,次年产犊2头,肉平均售价28元/公斤,或3月龄犊均售价

3050元,户均收入可达6100元左右。

四、技术原理、路线和创新点

(一)技术路线

西门塔尔、夏洛莱是我县肉牛种群繁育提高的首选品种。在项目实施中,我们坚持“引进良种、杂交改良、试验研究、综合配套、抓点示范、规范推广”的技术路线,以散养户为基础、规模户为重点、科技服务为动力,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结合当地实际和不同生态环境特点,先试验示范后推广应用,由点到面,划区发展,逐步扩大杂交改良面,建立肉牛改良生产体系。

1.主推肉牛品种选择

近几年来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辛等优良品种冻精授配在部分乡镇生产的杂交后代已被养殖户认同.以以上三个品种为主推品种,开展杂交改良试验研究并在全县推广.

2.杂交组合筛选

以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辛为父本、本地蒙系牛及西杂F1为母本,开展二元、三元杂交改良试验,对杂交F1、F2的适应性、产犊性能、生长性能、产肉性能进行测定,评价最优杂交组合。

3.人工授精技术应用

应用肉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在全县6个冻配改良点开展肉牛杂交改良。

4.高效饲养管理技术。

从场址选择,棚舍建筑,采用品种,牛只选择、配种,饲草料加工调制与贮存,牛的饲养管理,肉牛肥育,防疫保健技术等方面加以规范,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5.动物疫病防治技术。

制定肉牛免疫程序,驱虫计划,对免疫抗体效价进行跟踪监测。

(二)技术推广的创新点

1.肉牛繁殖方式的转变。将传统的土种公牛本交配种改变为肉牛冻精人工授精杂交改良。肉牛的品种由单一的土种牛转变为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辛等优良品种肉牛的二元、三元杂交后代,大量的土种公牛全部被淘汰育肥,节省了饲养种公牛的人力物力,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牛的肉用性能和养牛业经济效益。

2.肉牛品质显著改善和提高。经杂交改良产生的后代初生重、体尺均有显著提高,耐粗饲、生长发育快、易育肥、肉质鲜美、并表现出体格粗壮、抗病力强、对示范区环境、气候、饲养条件适应性强等杂交优势。

3.工授精技术的改进。将母牛的发情鉴定和授精时间,由外部观察为主确定转变并提高到以直肠把握法视卵巢卵泡发育情况而定。提高了母牛的授配率和受胎率。

4.冻精解冻后输精时限的改进。转变冻精解冻后须立既就地授配的老方法为冻精解冻后可易地授配的新方法。

5.饲养管理方式的转变。将传统的粗放式饲养管理转变为精细化高效养殖。

6.服务方式的创新。将原来单一的坐等畜主牵牛到站配种转变为开通“畜牧110”热线,上门入户开展配种等服务。

7.养殖杂交肉牛经济效益明显攀升。当地黄牛所产的犊牛体格弱小,

生长发育缓慢,育肥期长,不耐粗饲,一般需要育肥2—3年才能出栏上市,且存在胴体重偏低,屠宰率和净肉率仅在50%左右,饲养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而经冻配改良所产的杂交肉牛,3—4月龄出售价既可达3000多元,育肥牛12月龄体重达400公斤左右,18月龄体重达600公斤左右,屠宰率达到56%,净肉率为68%,经济效益极大地提高。

8.制定了专门的技术规程。编写了《山丹县肉牛冻精人工授精技术规程》和《山丹县肉牛标准化养殖技术规程》,为规范和指导全县的.肉牛生产提供了行业标准和科学依据。

五、主要成果及效益

项目完成后,实施区内的商品用肉牛的平均体重达到600公斤,屠宰率达到56%,净肉率68%,肉的品质明显改善,产品达到国际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一)经济效益显著:项目实施以来,全县通过示范推广杂交改良生产西黄F1、F2代杂种肉牛8800头,发展肉牛规模养殖户15户,实现新增产值2684万元。项目鉴定验收后,其效益可持续8-10年以上,每年推广杂交犊牛5000头以上,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550万元以上。

(二)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实施后,可促进我县及周边地区肉牛屠宰加工业、运输业、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优质高产肉牛,不仅加快了全县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步伐,为养殖户增加收入壮大了发展途径,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养牛业的快速发展,并且有效解决了农村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社会效益明显。

(三)生态效益良好:采取“农户繁殖,规模化舍饲育肥”的模式,通过秸秆的过腹还田,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进行舍饲育肥,形成良性循环,大大增加土壤肥力,使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四)为牛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目以研究肉牛冻精适时输精、受胎率、繁活率等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为试验研究重点,应用综合配套技术杂交改良当地黄牛。通过母牛的发情鉴定、适时输精,提高母牛受胎率。研究良种肉牛杂交后代性状,测定其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结合我县肉牛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在棚圈设施改进、繁育与饲养管理、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加速调整畜群结构、加强环境控制、秸秆开发利用、推行规范化疫病防治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与探索。经过试验研究、示范推广、整理总结,制定完善了2项技术操作规程,为今后我县发展肉牛提供了融实用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全套技术资料和科学依据。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实施好全县肉牛标准化养殖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成立了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和项目操作实施小组。

1、项目协调领导组:以畜牧局局长为组长,畜牧技术推广站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各乡镇分管领导为成员组成项目协调小组,主要从事项目管理、协调、督促检查工作。

2、项目操作实施组:以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为组长,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有关专家为成员组成项目实施组,具体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技术路线、技术规程,项目的宣传、配种员的培训、母牛的建档立卡、产犊的跟踪、产肉量的测定等专业技术服务,从事项目的具体操作活动,进村驻户,完成抓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二)抓好责任落实。肉牛养殖示范场(户)的建设实行责任制,县、乡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县畜牧技术推广站与各包点技术人员也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保证了示范建设顺利实施。

(三)强化技术服务。畜牧部门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切实加强技术服务,指导肉牛养殖示范户推广饲草青贮、氨化技术,提高饲草利用率。加强技术培训,推广冷配技术,提高养牛户饲养管理水平和养殖效益。

(四)抓好示范站点。为了取得经验,推动和指导大面积肉牛杂交改良工作,实行领导包乡技术人员蹲点责任制,固定专人抓示范点,本项目开始选取4个乡镇(养殖场)为示范点。以改良配种、技术培训、常规技术推广、小型试验研究、新技术引进及应用和定期测定改良效果等项目为主要内容,通过试验示范,总结经验,逐步向面上推广应用。4个乡(镇)养殖场(户)当年授配当地蒙系母牛2930头,产活犊牛2851头,受胎率达到97.2%,产犊成活率96.1%,繁活率达到88.2%。24月龄头均产肉220公斤,市场肉价为28元/公斤,肉收入0.61万元,户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

(五)加强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围绕项目工作,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举办肉牛改良、人工授精、同期发情、肉牛饲养管理技术及各种应用技术普及训练班32期(县办8期,乡镇24期),培训乡站技术人员45人,村级技术人员120人,养牛户300多人(次)。培训以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为主,由县、乡镇畜牧站负责组织,通过技术培训,在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同时,使冻配人员和养牛大户基本掌握改良配种、肉牛饲养管理、选种淘汰、饲草料加工、疫病防治等技术,为推进科学养牛,加快改良步伐创造条件。在抓好技术培训的同时,结合工作开展,利用广播、报纸、图片、编印科普读物,广泛宣传肉牛改良的意义、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提高群众肉牛改良的自觉性,使肉牛养殖户每户只少有1人掌握科学养殖技术。

(六)抓好试验研究,组织新技术引进试验推广工作。本项目因地制宜,以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结合项目实际开展3项小型试验研究,承包到人负责实施。试验结束后,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

七、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我县肉牛基地建设工作,虽然冻配改良起步早,效果良好,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以分散经营为主,养殖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二是母牛养殖数量少且比较分散。三是以粗放型经营为主,尤其是大马营乡、老军乡以牦牛放养为主,品种老化,养殖成本高。四是市场信息不畅,农户向外购牛牛源不清,调运难度大。五是产品商品率低,难以形成品牌,销售中间环节多,利润多次分配,养殖户可得利润少。六是养殖前期投资大,农户的自筹能力差,政府扶持有限。

(二)意见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县肉牛基地建设,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技术、信息服务力度,从养殖场的选址、设计、规划,养殖品种的引进等方面为养殖户做好前期淮备工作;充分发挥畜牧部门的优势,积极与各大良种肉;牛基地取得联系,为养殖户找到合适的牛源,帮助解决买牛难的问题。二是尽快出台对饲养母牛户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户饲养基础母牛,以母畜群的扩张实现畜禽养殖总量的突破。三是加快良种改良步伐,最大限度实现自繁自育,降低养殖成本。四是巩固和扩大原有标准化肉牛小区建设成果,推广普及规范化饲养技术,提高小区利用率。用经济效益引导农户转变养殖观念。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争取更多的能人富户回乡搞养殖,为我县草畜产业注入新活力。

;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