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养牛场(宣威镇的旅游资源)

宣威养牛场(宣威镇的旅游资源)

大家好,关于宣威养牛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宣威镇的旅游资源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宣威镇的旅游资源

宣威镇的旅游资源

古仆的民间文化和民族风情

宣威镇清水江沿岸皆为苗族人民聚居。从城中村到龙江村虽仅14公里,均为苗族一个族种,但城中、铁倘两村为苗族中的“半子莲”,其他村皆裙子苗(铜古一带服饰的)。每年的正月间为这一带的芦笙节。芦笙节时,来自四面八方的苗、汉、布依、瑶等民族的人民汇集于芦笙场。芦笙节开展的项目有场面热烈的芦笙舞、篮球、斗牛、赛马、长跑、爬山或下山、对酒歌等。盛会时人数愈万人。芦笙会上,苗家姑娘穿着节日的盛装,在优美动听的芦笙舞曲的带动下,翩翩起舞。“半子莲”与裙子苗的芦笙曲调、舞步及服饰各不相同。苗家的花带、围腰、绣花鞋、背带、袖套等都是姑娘们自己精心挑针绣出来的,银装银器更加昂贵,所有这些都拿在芦笙场上一比高低,很吸引顾客。

苗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居住在宣威镇清水江沿岸的已达500年以上。节庆上,除了规模盛大的芦笙节外,还有二月的踩鼓节、四月八、六月六、爬上节等节庆活动。在民间文化方面有板凳舞、对酒歌、苗策、木叶演奏、哨哟等,在民俗上有说亲、订亲、嫁女、结婚、满月酒、立房子、丧葬、立碑等。如到苗家旅游,请选择芦笙节最佳,有幸遇着结婚、嫁女活动等也很值得。

苗族人民大多居住木楼,半坡上有吊脚楼,较平坦的地方起成矮楼,现有矮楼、吊脚楼、砖木混合楼等,古老安全适用的泥巴粮仓(用于防火)现还尚存,尤以龙江村水冲下寨的排列粮仓很有观赏价值,粮仓呈圆形状,粮仓下皆用石头垫起木柱,下有水塘。楼面皆为木板,门高1米左右,宽0.8米左右。仓壁面层为泥巴覆盖的竹篾,大多是用草盖仓顶。

宣威镇是个典型的农业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宣威与全国各地一样,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推广农业种植养殖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走科学发展农业模式。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宣威镇的农业产业结构已初具规模,农业经济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近年来,宣威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大米、烤烟、花生、红蒜、西瓜、柑橘是宣威镇的农特名产品,“宣威大米”、“宣威花生”、“宣威红蒜”、“宣威西瓜”、“卡乌柑橘”等初具规模,享有盛名,远销周边县市和省城贵阳,备受消费者青睐。特别是誉称水果之王的美国蓝浆果近年引进试种成功,更使宣威的水果生产锦上添花,更具特色。

宣威镇近年来抓住建设畜牧大省和畜牧基地县的机遇,以草地畜牧业为重点,搞好水兴等4个畜牧基地村的建设。各类养殖专业户从无到有,发展到314户。野鸡、野兔、野猪、梅花鹿等特色养殖在宣威镇落户,现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方向蓬勃发展。

宣威镇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现境内森林面积为184239亩,活立木蓄积228829立方米,全镇森林覆盖率64.2%。丰富的林地、草地资源为宣威镇发展林下养鸡、养牛、养羊等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宣威镇水能资源十分丰富。2005年重修富江电站,年发电量达1360000千瓦小时,可使宣威镇1/3的区域实现“小水电代燃料”,为地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的实施,受益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早上和傍晚,村寨里不再呈现往日的袅袅炊烟,现代化智能家电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里,插上电源,要不了半个小时的光景,一顿可口的美味佳肴便可呈现在餐桌上供你享用。

境内由于地质结构奇特,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目前,除在城中、苗岭开采重晶石矿和在琅琊开采磷矿外,其余矿藏均未开采,有待投资开发。

宣威镇历史上交通闭塞。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2008年止,在镇境内修建了宣(威)都(匀)公路宣威段等8条主要乡村公路,隆(昌)三(都)公路、下(司)宣(威)公路也早已变成柏油路,以镇驻地为中心、辐射全镇17个行政村的公路网络已经形成,现又开始实施通组公路建设,宣威镇的公路交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已不再是城市人享有的专利。

境内通信从无到有,固话、移动都已覆盖全镇,并在各村设有便利的代办点、服务站。如今,对于农民来说手机也不再是什么奢侈品,腰挂手机干农活是乡村的又一道风景。部分农户还装上了宽带,通过因特网网络与外界交流,联系业务,发展商务往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1998年实现“普六”,2003年实现“普九”。2009年6月,“两基”各项主要指标达到国检验收标准。如今,走进宣威镇的广大乡村,最漂亮、最宏伟的建筑都是学校。

1984年以来,宣威镇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电视信号传输形成由无线传输走向有线数据传输和小型家庭地面无线接收并存的局面。

宣威镇的民间民族文化蓬勃发展。光明村舞狮队、铁倘村苗族芦笙队、城中苗族芦笙队频频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崭露头角,并屡获殊荣。每逢节日,各村寨都要组织各种民族文化体育活动,如斗牛、斗鸡、斗鸟、赛马、登山、游泳、田径、拔河等,当中要数苗族的“三斗”(斗牛、斗鸡、斗鸟)最为引人注目,每每精彩激烈之处,常常引来人声鼎沸的喝彩声。

改革开放后,境内的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已实现“一村一室”,2000年修建的宣威中心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已投入使用。围绕以人口计划为工作核心,以优质服务为手段,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工作。2009年,合并计生服务站后的新宣威中心卫生院,将为宣威镇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宣威镇翁保村属全省“10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宣威镇选择翁保村生态独特、风情别致的乌羊麻组进行先期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将乌羊麻建成省、州、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板。通过建设,翁保村在思想观念、基础设施建设、村容寨貌、群众精神面貌、知名度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今的乌羊麻,在麻江县乃至凯里、都匀、贵阳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每到周末,总有很多游客人到这里休闲娱乐,是众多旅游及垂钓爱好者休憩放松的好去处

阿都乡详细资料大全

阿都乡详细资料大全

阿都乡位于宣威市东北部,距市中心84公里。1986年被曲靖市列为贫困乡,1995年被省***列为扶贫攻坚乡,2001年被列为云南省20个最边远的民族特困乡之一。全乡辖谷兴、阿都、姜棚、同兴、施都、合庆、梨树、增坪、银厂、发吉、大佐、荣胜等12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发吉村为民族村;辖60个村民小组、171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彝、回、水、壮、白六个民族。有国土面积125.66平方公里,耕地62491.41亩。2006年,被曲靖市委、市***命名为“曲靖市平安乡镇”。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阿都乡行政区类别:乡所属地区:宣威市下辖地区:12个村民委员会电话区号:0874邮政区码:655425地理位置:宣威市东北部面积:125.66平方公里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火车站:宣威站车牌代码:云·D概况,沿革,产值,设施,经济,蚕桑,生态,效益,人口,教育,概况阿都乡位于宣威市东北部。面积140.5平方千米,人口3.98万人(2006年)。辖8个行政村。乡***驻梨树。沿革阿都,彝语地名,原名阿都戛,阿都是人名,戛是上边,含义为彝族土官阿都家住的垭口。1990年12月,乡***搬迁梨树仍沿用至今。1949年前属宝山区(新二区)备木乡,1950年至1957年属文兴区,辖:阿都、同兴、合庆、施都、梨树、增坪、银厂、大佐、荣胜、谷兴10个乡(一说为:1950年属八区-格宜区,1953年划归十三区)。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属十三区联社,成立阿都、增坪两个公社。1961年属文兴区。1963年1月由文兴区分出成立阿都区。1966年至1969年属宣威县,为阿都区,1970年至1984年属宣威县。为阿都公社。1985年至1987年属宣威县,为阿都区。1987年属宣威县,为阿都乡;1988年1月,阿都划出原银厂乡建文大队改为建文行政村归乐丰乡管辖,同时从同兴村分出部分增设姜棚村。1994年至今属宣威市,为阿都乡。1997年,面积140.5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辖谷兴、同兴、阿都、姜棚、合庆、施都、梨树、增坪、银厂、发吉、大佐、荣胜12个行政村。2006年,辖梨树、谷兴、阿都、姜棚、同兴、施都、合庆、增坪、银厂、发吉、大佐、荣胜12个行政村。[邮编]655425[2008年代码]530381208:~201梨树村~202谷兴村~203阿都村~204姜棚村~208增坪村~209银厂村~211大佐村~212荣胜村[2006年代码]530381208:~201梨树村~202谷兴村~203阿都村~204姜棚村~205同兴村~206施都村~207合庆村~208增坪村~209银厂村~210发吉村~211大佐村~212荣胜村产值阿都乡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200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8574.2万元,增长23.35%,农民人均纯收入1405元,同比增长31.6%。全年财政收入1433万元,增长13.55%。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注重发展特色经济。烤菸种植面积4575亩,产值750万元,较上年增7.6%。种植蚕桑6709亩,总产值460万元;种植生姜1200亩,总产值432万元。肥猪出栏4.42万头,畜牧业产值4560.5万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设施针对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乡党委***加大协调力度,争取各类项目支持,积极整合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期间共投资874.6万元建成格—阿弹石公路11.2公里,新修村组公路36.6公里,实现全乡12个行政村、128个自然村通车,自然村通车率上升到74.9%;电网改造4762户,电改率达52.4%;投入资金63万元解决了4200人饮水困难。投入860万元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13个村完小点全部实现排危;投入350万元完善水务、畜牧、卫生、司法等站所建设,新建了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90万元,年均增844万元。其中2007年完成1321万元,比2002年增加853万元。影响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得到缓解,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共投资2000余万元修通公路238公里,其中弹石公路11.228公里,共有12个行政村、94个自然村通车,自然村通车率达54.9%;实施电网改造4762户,农户电改率达52.4%;共建管引工程38640米,大小水池216个,小水窖1287个,总容量48300方,自来水饮用率29.9%,全乡65%的民众解决了吃水难问题,3569亩耕地实现农田水利化;投入860万元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13个村完小点全部实现排危;6个手机通讯台确保了干部民众信息沟通;宽频网接通丰富了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阿都乡经济乡党委***紧紧围绕“14436”发展思路(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科技稳乡、教育兴乡、生态立乡、产业强乡四大战略,突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作风建设、项目落实四个重点,培育魔芋、竹子、矿产三个后续产业,发展烤菸、蚕桑、生姜、畜牧、核桃、劳务六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狠抓农业科技措施推广,稳步推进粮食、烤菸、畜牧等传统生产,加快发展蚕桑、生姜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林果、矿产等新兴产业。年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近6万亩,推广玉米四配样板、马铃薯双垄高墒样板5000亩;烤菸统一种植“红大”品种4500亩;实施退耕还林10110亩,配套种植蚕桑6140亩;扶持发展养猪专业户533户,建有一类生猪养殖小区1个、二类生猪养殖小区3个、仔猪扩繁场1个、养牛小区1个、养羊小区1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2847人,劳务收入突破2500万元。实现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7369万元,“十五”以来年均增速1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2元,年均增150元;粮食总产实现产量1321.4万公斤;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万元,年均增速15%。阿都乡1992年在同兴村试种蚕桑100亩,发展到8个村委会6140亩,年产蚕茧已达66.7吨,加工销售1—4公斤“同兴牌”蚕丝被4000余床,纯手工制作的蚕丝被纯天然,原生态,绿色环保,质优价廉,柔软舒适,供不应求。清朝搭棚看姜而得名的“姜棚小黄姜”共种植1200亩,年产生姜1800吨,加工销售的姜丝、姜片、姜粉等礼品姜肉质细嫩,色泽清黄,丝少微甜,是健胃调脾、辛辣芳香、口味纯正、回味无穷的人间美食,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咳、发汗解表、排毒利水之药用功效。蚕桑阿都乡具有“蚕桑之乡”,2007年实现蚕桑产业产值65万元,蚕桑产业已成为该阿都乡阿都乡乡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新亮点。该乡属省列20个边远民族特困乡之一,种桑已有13年历史。近年来,该乡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在11个村发展蚕桑业,走“公司+农户+基地”、“支部+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2003年成立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2004年成立蚕桑产业协会,2005年投资40万元成立“宣威市阿都乡同兴村蚕桑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同兴”牌蚕丝被商标。争取上级支持,把蚕桑种植纳入退耕还林范围,让桑农享受政策补助;聘请专家巡回作技术指导,派技术人员到曲靖学习蚕桑种植、养殖和蚕丝被加工技术;采取村委会统一收购蚕丝,手工加工蚕丝被出售。该产业投资少、风险孝效益高,亩产效益3000余元,手工加工的“同兴”牌蚕丝被品牌响亮,供不应求,桑园面积从2003的500亩发展到2004年的3530亩,产蚕丝被600余床,产值近50万元,户均3500元,2005年产蚕茧7500公斤,收购蚕丝4500公斤,加工蚕丝被800余床,产值比2004年增15万元,2007年全乡桑园面积力争突破1万亩,到2010年,蚕桑总产值达到2500万元,人均突破600元。生态宣威市阿都乡始终坚持“科技兴乡、生态立乡”发展战略,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3.02%提高到32.2%,该乡恶劣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良好局面。阿都乡边远偏僻,自然生态环境比较恶化,2002年全乡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02%。该乡不断强化林政执法和森林管护,借助退耕还林机遇,切实做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减轻农民负担三个结合,认真实施天保工程、河堤治理和组织乡村干部进行义务植树,大干生态工程建设。共实施退耕还林10110亩,扶持发展蚕桑、板栗、藤梨、核桃等经济林果10700亩,其它造林面积14500亩。全乡的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3.02%上升到32.2%。效益“十五”期间,阿都乡把生态建设列为地方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生态阿都乡阿都乡立乡”战略,确定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鞋子”的生态发展思路,做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共实施退耕还林10110亩,其它工程造林12500亩,森林覆盖率从2001年的3.02%上升到32.2%,同时扶持发展蚕桑、板栗、藤莉、核桃等经济林果56300亩,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结合。境内储藏的煤、铜、铁、锰等矿产资源仍未合理开发利用,没有任何工业污染,境内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山在变清,水在变绿。人口全乡有农户9223户,40022人,其中农业人口36926人,占总人口的92.2%;男性19981人,占总人口的54.4%;女性16731人,占总人口的45.6%;少数民族人口2279人,占总人口的6.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17人;乡党委***严格落实计画生育、少生奖励的人口政策,认真落实“三为主”,切实推进“三结合”,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和完善计画生育利益导向新机制,积极引导民众生育观念的转变,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各项计画生育目标任务能够圆满完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民众生育观念有了根本性转变,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2007年,1400平方米的卫生院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投入30万元购置了12张病床及其它医疗设施;2007年12个村级卫生室建成,标志著全乡初级卫生保健网路基本形成。卫生院现有医务人员14人,其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8人,医师职称4人;有乡村医生34人。民众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以上,门诊及住院减免补偿金额已突破50万元。医疗环境得到改善,民众切实得到实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不良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卫生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教育全乡有中学1所,建筑面积9052平方米,其中危房4376平方米;有24个教学班,在阿都乡校学生1710人,毛入学率99%,辍学率2%以下;教职工88人。有国小40所,其中村完小13所,村小点27所;建筑面积19524平方米,D级危房5648平方米;有11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579人;教职工17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辍学率0.2%以下,2005年实现国小六年级集中办学。近年来,乡党委***把教育列为三大工作重点之一,大力实施“教育兴乡”战略,坚持以质量为基础,以发展为中心,向管理要质量,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知识,以局部带整体的教育工作思路;把好教书和育人两个着力点,以培养“六有”现代人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突破口;坚持科研兴校、学习强校、文化立校的办学道路,切实强化以排危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最佳化和教学管理。达到“十五”期间年均排危1000平方米以上,中学年均增生100人,国小年均增生200人,使全乡中考上线人数和升学率从2002年的11人、13.6%上升到2007年的158人、47.2%。阿都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SOS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SOS

1、

在我的记忆中,春节是最热闹的节日。每当想到春节,我便想起去年春节我和爸爸放鞭炮的情景。记得年前大人们都忙着买东西办年货,妈妈又是买菜又是买春联又是包饺子。我们小孩却不像大人那样忙。大年三十那天,妈妈让我和爸爸贴好了春联,爸爸忽然想起了忘记买鞭炮了。我们爷俩就决定一起下楼买鞭炮,来到卖鞭炮的摊位上,鞭炮的花样可真不少啊!有冲天炮、旋转炮、刺花炮、摔炮、礼花炮、黑蜘蛛炮、还有大炸雷……

反正各种各样的鞭炮说也说不完。爸爸给我买了比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又买了噼噼叭叭的鞭炮和冲天炮又叫二踢脚,还有五颜六色的礼花炮。走在路上,我就忍不住往地上扔了几个摔炮,摔炮摔在地上“啪啪”得响了起来,我感到好玩极了。到了中午,我就听到震耳的鞭炮声。爸爸也拿出了我们买的鞭炮。点上火只听到鞭炮辟天开地的响了起来,整个楼层都回荡着鞭炮声。我躲在远处捂上耳朵,直到鞭炮声结束,我才敢走到近处看一看。接着,爸爸又拿出一个二踢脚,把它拿在手中,点上火只听到“嗖”的一声,二踢脚像小火箭一样冲上天空,然后爆炸。我高兴得拍着手,难道真正的火箭就是这个原理发射上天的吗?到了晚上,整个城市灯火通明,天空中闪耀着五彩的礼花。我点燃了一个刺花炮,刺花炮“刺刺”的发出耀眼的火花。

我把手舞动起来,刺花炮跟着我的手臂舞动,划出一个个闪亮的光环。接着,爸爸开始放最美丽的礼花炮。点上火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彩球从礼花炮的炮管中冲上天空,色彩斑斓美丽极了。快到最后的时候,只听到“嘭”的一声,从炮管后面冒出一股黑烟。我和妈妈吓了一大跳,只见爸爸的手和脸被熏的乌黑。我和妈妈看到爸爸这个样子,笑得前仰后合的。爸爸哭笑不得的说:“都是劣质炮惹得祸,以后放鞭炮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再卖劣质炮了!”这个除夕我过的真得很快乐,这是我最快乐的春节了。

2、

“刀杆节”是僳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来到“刀杆节”会场,观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动。

几声火枪响过之后,首先七八名“香通”(上刀杆表演者)为众人表演“跳火舞”。他们上身裸露,光着脚,模仿各种禽兽动作,在一堆一堆烧红的木炭上,来回跳动,还不时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圆浑的火球在手中翻滚、搓揉,而他们却毫不在意。经过火的洗礼,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

会场中央,矗立着二根约20米长的粗大木杆,木杆上绑有36把锋利的长刀,刀口向上,银光闪闪,形成一架高得让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们敬畏担忧之时,上刀杆必不可少的祭祀开始了,几个穿着红衣裳,头戴红包头,光着脚的勇士,健步来到刀杆下,跪在一幅古代武将画像前,然后双手举杯过头,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将酒一饮而尽。然后,他们纵身跃起,轻盈敏捷地爬上刀杆,双手握住刀口,双脚踩着刀刃,鱼贯而上。

最先爬上顶端的人,还要作高难度倒立动作,燃放鞭炮。几千名观众仰首观望,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

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杆节”,已被有关部门正式定为僳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每年这天,练武者苦练本领,传授先进功法。于是代代相传,形成刀杆节。节日这大,儿十里内外的僳僳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方八面汇集到羊肠河畔的刀杆场。在夜幕降临大地时,刀杆场上的里里外外燃起许多火堆。忽然,广场中央燃起的四个大火堆的熊熊烈火腾空而起,照射春满场的人群。接着鋩锣当当响,刀杆场上的人们互相拉起手来,围着明亮的火堆,跳起轻快的三弦舞。当场上四堆烈火燃得只剩下红红的火炭时,活动的主持者宣布“跳火海”开始。这时,五个赤着双脚的骠勇汉子立即闯入场上的火海,在里面不停地弹跳,急促的脚步踩起无数的火花四处飞溅,好似飞逝的流星。

接着,闯火者以闪电般的速度,个个手棒通红的火炭,分别在脸上和身上擦洗,然后又让火球在他们手中飞炔地翻滚、搓揉。围观的群众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赞叹,时而惊讶…迸进发出阵阵喝彩声。经过一阵紧张激烈的表演雌堆火炭被踩成碎粒,火焰已奄奄一息时,“跳火海”活动方告结束。第二天,刀杆场上竖起两根二十余米高的红花树杆,树间交叉着三十六把刀刃朝上的长刀。晌午时刻,欢乐的人群再次挤满广场。随着主持者一声令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昨晚“跳火海”的五名雾大头戴蓝布帽,身装大、红袍,赤脚冲至刀杆树下,各自斟满一杯壮胆酒一饮而尽。随即纵身跳上刀杆,双手紧抓上层的刀面,赤脚斜踩于下层锋利的刀刃上,运用平时练就的气功本领撑着脚掌,手脚交替,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当勇士们登上高高的杆顶时,场上簇拥的观众,个个瞠目结舌,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僳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僳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僳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僳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3、

苗族这个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就让我们去走近它,了解它吧!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和的气氛。

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鬼神和巫术。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霉气、厄运、灾祸。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很有意思吧!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介绍完饮食,就要介绍服饰了。在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银花坠……

这就是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听了我的介绍后,你熟悉它了吗?

4、

明朝末年,满族英雄努尔哈赤经过30年的努力,统一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满洲民族,即满族。他把满洲人分别组织在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族之中,实行全民皆兵。后来,满族政权还陆续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1644年,八旗铁骑入关,占领北京,席卷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辽阔的清帝国。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一样;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满族男人留发梳瓣,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不缠足。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靡全球。

我国的满族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辽宁省,其它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以及北京、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

希望可以帮到你!

宣威养牛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宣威镇的旅游资源、宣威养牛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