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养牛而出现的传染病 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因养牛而出现的传染病 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因养牛而出现的传染病和【奶牛常见传染病及防治】 常见传染病有哪些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因养牛而出现的传染病以及【奶牛常见传染病及防治】 常见传染病有哪些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奶牛常见传染病及防治】 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奶牛常见传染病及防治】 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实用养殖技术,请见哈尔滨华达饲料制造有限公司官网

(一)口蹄疫

口蹄疫,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

病因: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在不同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变异,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征目前已知全世界有7个主型,即A型、O型、C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和亚洲1型。病毒主要存在于水泡皮及淋巴液中。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潜伏期和康复期的病牛亦带毒排毒。本病主要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能经粘膜和皮肤感染。其传播既有蔓延式又有跳跃式的,可发生于一年四季。

症状:

潜伏期平均2~4天,最长可达7天左右,病牛体温升高到40~41℃,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吮吸声。1~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发生蚕豆大至核桃大的水泡。此时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挂嘴边,采食、反刍完全停止。在口腔发生水泡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泡,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然后逐渐愈合。若病牛衰弱或治疗不及时,糜烂部可能继发感染化脓、坏死甚至蹄匣脱落,乳头皮肤有时也可能出现水泡,且很快破裂形成烂斑。

本病一般为良性经过,只是口腔发病,约经1周即可治愈,如果蹄部出现病变时,则病期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1~3%。但有时当水泡病变逐渐愈合,病牛趋向恢复健康时,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虚弱、肌肉震颤,特别是心跳加快、节律不齐,因心脏停搏而突然倒地死亡。这种病型称为恶性口蹄疫,病死率高达20%~50%,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害心肌所致。犊牛患病时特征性水泡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死亡率很高。

防治:

鉴于口蹄疫具有多种动物宿主,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病毒抗原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及感染后或接种疫苗后免疫期短等特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使口蹄疫的控制变得相当困难。1未发病场的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防疫消毒制度。全场应立即成立口蹄疫防治小组,负责疫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对本病危害性的认识,自觉的遵守防疫消毒制度;场门口要有消毒间、消毒池,进出牛场必须消毒;严禁非本场的车辆入内。猪肉及病畜产品严禁带入牛场食用;每月定期对畜舍、牛栏、运动场用2%苛性钠或其他消毒药进行消毒。消毒要严、要彻底。

(2)坚持进行疫苗接种。定期对所有牛只进行系统的疫苗注射,使牛具有较好的保护能力。

我国兰州兽医研究所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生产并已经使用的口蹄疫活疫苗,其型号有牛羊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单价苗)和牛羊O~A型口蹄疫双价灭活疫苗(双价苗)。

1)犊牛。出生后4~5个月首免,肌内接种单价苗2mL/头或双价苗2mL/头。首免后6个月二免(方法、剂量同首免),以后每间隔6个月接种1次,肌内接种单价苗3mL/头或双价苗4mL/头。

2)育成牛。每年接种疫苗2次,每隔6个月接种1次。单价苗肌内注射3mL/头,双价苗肌内注射4mL/头。

3)生产母牛。分娩前3个月肌内注射单价苗3mL/头或双价苗4mL/头。

2发生疫情的紧急防治措施

第一,发现口蹄疫疑似病例时,及时报告当地兽医卫生监督部门,兽医卫生监督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并报告当地政府行政部门和上一级兽医卫生监督部门。经确诊后当地政府发布封锁令,立即采取严格的封锁隔离措施,禁止该区域畜禽商品性流通,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布置、监督和检查实施情况。

第二,封锁区内的所有家畜包括牛、羊、猪,以及猫、犬、等,其活动都要受到限制。人的活动也要受到限制,需活动时,应彻底消毒后才可放行。

第三,病畜及易感染家畜尽快屠杀并掩埋掉,应做好无害化处理。并在疫区内采取以下措施:

在很少发生或没有流行过口蹄疫的牛场和地区,一旦发生疫情,应采取果断措施,扑杀疫区内的所有牲畜,彻底消毒。

在流行过口蹄疫的地区,如果疫区不大,疫点不多,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疫区内的病畜和易感动物全部扑杀,彻底消毒,在距疫区10km以内的地区,对易感动物进行强制免疫。

第四,房舍、地面、系畜桩、墙壁、围栏及其他物体,用2%氢氧化钠溶液或石灰水喷洒消毒。住处、挤奶房及其他密闭建筑物可用36%的甲醛溶液熏蒸。

第五,工作用品如胶皮手套、靴子、围裙等,用2%碱液或过氧乙酸液消毒。

第六,受污染的草垛可以弃去表层,余下的用4%甲醛溶液喷雾消毒。

第七,旧草、褥草、粪便等,一律焚烧。

第八,疫区封锁令的解除。疫区内最后一头病畜扑杀后,经过1个月的观察,再未发现病畜时,经彻底消毒清扫,由原发布封锁令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并通报毗邻地区和有关部门,同时报告上级政府机关和防疫部门备案。

(二)疯牛病

疯牛病学名“牛海绵状脑病”。1985年首次在英国发现这种神经系统疾病,并具有传染性。

病因:

该病毒通过动物性饲料(肉骨粉)传染。动物性饲料是指以动物为原料制作的饲料产品,包括肉骨粉、骨粉、肉粉、鱼粉、血及血制品、乳及乳制品、动物下脚料分、皮革蛋白粉、水解蛋白粉、动物脂肪、油渣、混合油等。现有证据表明,在动物饲料中,尤其是牛、羊饲料中添加未经加热处理的牛源性饲料或感染过羊瘙痒病原因子的牛(羊)肉/肉骨粉后,能够引发该病。

症状:

病牛脑组织呈海绵状病变,临床表现各异,最常见的表现为感觉反常、全身麻痹、体重锐减和精神状态的改变,如恐惧、暴怒、神经质、瘙痒、烦躁不安等症状;3%的病例出现姿

势和运动异常,通常为后肢共济失调、颤抖和倒下;90%的病例有感觉异常,表现多样,但最明显的是触觉和听觉减退。病程为14天到6个月,最后死亡。由于种类不同,病牛的潜伏期长短不同,一般为2~3年。

防治:

由于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和预防疫苗,发生本病后,应扑杀、销毁病牛。我国农业部于2001年3月下发《关于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和使用动物性饲料的通知》。只有坚决执行这一规定,不用动物性饲料喂牛,才能最终保证不发生疯牛病。

(三)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疾病。发病后,常常侵害肺脏、消化道、淋巴结、乳腺组织,被侵害组织形成肉芽肿,并引起机体的进行性消瘦。

本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特别是在养牛都而对结核病控制不严的地区,其流行更为严重。多年来,国内对奶牛的结核病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净化牛群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从而保证了奶牛的健康。

病因:

本病是由于分支杆菌属的细菌感染而发生的慢性传染病。其主要病原菌是牛型结合杆菌,但也有少数报道是因人型结合杆菌感染引起的。

由于本病是典型的慢性疾患,一旦牛群被感染,不易彻底消灭。结核菌感染的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和经口感染。一般认为,排菌的重症病牛是本病的感染源,在比较短的期间内就能感染同舍牛,此病实际上是一种厩舍式的传染病。

流行特点:

病畜时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约50种哺乳动物、25种禽类可患本病;在家畜中牛最易感染,特别是奶牛,其次是黄牛、牦牛、水牛。牛结核病主要由牛型结核杆菌引起,也可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牛型菌也可以感染猪和人及其他家畜而使其致病。本病主要通过被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传染。交配感染也有可能。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十几天,长的数月至数年,常取慢性经过,因牛患病器官不同,症状也不同。

防治:

主要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防止疾病传入、净化污染的牛群。

1结核反应阳性牛群

对无结合病牛的健康牛群,每年春季、秋季各进行一次结核检疫,对发现有结核阳性病牛,应立即隔离,病经常做临诊检查,发现开放性结合病牛时,即予扑杀。有病变的内脏或组织器官应深埋或火化。对非健康牛群的阳性牛及疑似的阴性牛可隔离分群饲养,逐步淘汰净化。

病牛所产的犊牛出生后吃3天初乳。以后则由健康牛供养或吃消毒奶,小牛应在出生后1个月、6个月、7.5月时进行3次检疫,阳性的必须淘汰,如呈阴性则可以放在假定健康群中饲养。

2假定健康牛群

是向健康牛群过渡的牛群,应在第一年每隔3个月进行检疫一次,直到没有一头出现阳性反应牛为止,然后再每隔1~1.5年时间内连续进行3次检疫,如3次检疫均为阴性反应即可称为健康牛群。

3加强消毒工作

每年应进行2~4次预防性消毒,当牛群出现阳性牛时都要进行一次大消毒。常用消毒药为5%来苏儿或3%甲醛溶液。

4公共卫生

人感染结核杆菌多由牛型结核杆菌所致,特别是儿童饮用带菌的生牛奶而患病,所以消毒牛奶是预防人患结核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为消灭传染源,对牛群采取检疫、淘汰和屠宰病牛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

(四)副结核病

副结核病也叫副结核性肠炎,主要发生在牛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显著的特征是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肠粘膜增厚并形成皲裂。本病在一般养牛地区都可能存在。

流行特点:

副结核杆菌主要引起牛发病,尤其是奶牛、幼牛最易感染。在病畜体内,副结核杆菌主要位于肠粘膜和肠系膜淋巴结,患病牛包括没有明显症状的病牛,从粪便排出大量病菌,也可随乳汁和尿排出体外。被污染的饮水、草料等可通过消化道侵入健康牛;部分母牛还可以通过子宫垂直传染给犊牛。

因本病散布比较缓慢,各个病例的出现往往间隔时间较长,因此,表面上似乎呈现散发,实际上是一种地方流行性疾病。

虽然幼年牛易感染,但其潜伏期长达6~12个月,甚至更长,一般2~5岁才出现临诊症状,特别是母牛开始怀孕、分娩和泌乳是易出现,因此高产奶牛症状较低产奶牛严重,饲料中缺乏无机盐,会促使疾病的发展。

症状:

早期症状为间断性腹泻,以后变为经常性、顽固性拉稀,排泄物稀薄、恶臭,带有气泡、黏液和血凝快。早期食欲正常,精神也好,以后食欲有所减退,逐渐消瘦,眼窝下陷,精神不好,经常躺卧,泌乳量逐渐减少,最后完全停止,皮肤粗糙,被毛粗乱,下颌及垂皮可见水肿,体温常无变化。腹泻有时暂停,排泄物恢复正常,体重有所增加,然后再腹泻,给青绿饲料可加剧腹泻症状,如腹泻不止,经3~4个月可因衰竭而死亡。染疫牛群年死亡率可达10%。

病尸消瘦,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和肠系膜淋巴结,消化道损害常限于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前段,特别是回肠,肠壁增厚3~20倍,并发生硬而弯曲的皱褶,黏膜黄白或灰黄色,皱褶突起处常呈充血状。黏膜表面紧附有黏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变软,切面湿润,上有白色病灶。

防治:

病牛往往在感染后期才出现症状,因此用药治疗似无意义,预防本病在于加强饲养管理,

特别对幼年牛更要注意给予充足的营养,以增强其抵抗力,不要从疫区引进牛只;如已引进,则必须检查,确认健康时方可混群。

对曾有过病史的假定健康牛群,在随时做好观察,定期进行临床检查的基础上,对所有牛只,每年隔3个月做一次检查,连续3次合格者,可视为健康牛,对检查不合格者和临床症状明显的排菌牛应隔离分批扑杀。

被污染的牛舍、栏杆、饲槽、用具、绳索、运动场,要用生石灰、来苏儿、苛性钠、漂白粉、石炭酸等消毒液进行喷雾或冲洗;粪便,应堆积高温发酵后做肥料。

(五)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其临诊特征为呼吸困难、战栗和天然孔出血。剖检,可见脾脏肿大,皮下和浆膜下出血性胶样浸润,血液凝固不良,死后尸僵不全。(禁止直接剖检!)牛、马、驴、骡及羊等食草动物最易感染,在世界广泛流行。我国的炭疽病已得到控制,但还时有发生。因此,对炭疽的防治必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流行特点:

炭疽的自然疫源是患病的食草动物(包括家禽和野生动物),最易感的是牛、马、羊等,山羊、骆驼和鹿次之;猪不易感染,实验动物和人亦可感染。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尤其是濒死期的病畜,由天然孔流出的血液,含有大量炭疽杆菌,在自然条件下,很快形成芽孢,污染土壤和水、草,借风尘和水流等因素扩散,若尸体处理不当,皮毛加工运输不消毒,都有可能扩散炭疽杆菌,这是人畜长期的危险疫源。

动物炭疽可以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或昆虫叮咬等多种途径传播,但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由消化道侵入。

舍饲和奶牛场发生炭疽,无明显季节性,夏季天气热,气温高,雨水多,给土壤炭疽芽孢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发生较多,但冬季也可发生,猪油通过饲喂疫区收割的干草或不洁的萝卜、甜菜等。

症状:

动物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也有长达14天的。临诊症状,有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种类型;牛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

牛炭疽发病时虽有高热,但症状多不显著,往往没有前期症状就突然死亡,如体温升高到40~42℃,精神不振,伴有寒战和肌肉震颤,心悸亢进,脉搏微弱而快,黏膜发绀,间有小点出血等。随着采食停止,反刍和泌乳也都停止,发生中度臌胀、肠道、口鼻出血已及血尿。有时可见舌炭疽或原发性咽炭疽、肠炭疽,在这些部位发生炭疽痈。颈、胸、肋、腰及外阴部常有水肿,且发展迅速。颈部水肿常与咽炎和喉头水肿相伴而发生,致使呼吸更加困难。肛门水肿,排便困难,粪便带血,一般病程10~36小时死亡。

治疗:

牛患急性、亚急性炭疽,如能早期用药杀灭体内的细菌或中和体内毒素,是可以治愈的。1抗血清疗法

病初用抗炭疽血清100~300mL,一次静脉注射。如体温继续上升,病情未见好转,可重复

注射。

2抗生素疗法

早期用抗生素,以青霉素最好;其他如金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和氯霉素都有较好的疗效。青霉素用量1000~2000单位/千克体重,每3~4小时注射1次,连续3天。磺胺嘧啶按日量为0.1~0.2g/kg体重,分为6次用,每4小时1次,连用3天。如同时用抗炭疽血清,静脉或皮下注射,每次30~40mL,共用100~200mL效果更好。

3对症疗法

根据动物体情况,可采取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葡萄糖和碳酸氢钠等,解毒,防止脱水。

预防:

对清洁区,遇到牲畜发生不明原因死亡,不准擅自剥皮食用,须经兽医诊断做适当处理。患炭疽病死亡的病牛,需掩埋在距地表2m以下,但不能靠近水源和河流。

炭疽发生区或在2~3年内曾发生炭疽的地区,每年经行预防注射Ⅱ号炭疽芽孢苗或者无荚膜炭疽芽孢苗,1岁以下的牛皮下注射均为1mL,免疫期1年。

新建牛场应事前做好调查,确认无埋尸兽墓而后定。

对怀疑为炭疽流行发生的病畜和尸体,经细菌学检查确诊后,立即报有关部门,并封锁疫区。同群饲养的牛,逐头测温;可疑病畜隔离舍专人饲养并治疗,最好是注射抗炭疽血清,治愈后2周,再接种炭疽芽孢苗。

对患畜厩舍要彻底消毒,可用0.1%升汞加0.5%盐酸喷洒,或用20%漂白粉或10%氢氧化钠消毒,或用0.3%过氧乙酸喷雾,密封厩舍可用36%的甲醛溶液或环氧乙烷熏蒸。消毒后用水冲洗,晾干后再放入健康牛,同时要防止鼠害,并采取其他有利于防治传染的办法。

(六)巴士杆菌病

巴士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士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牛急性经过主要是呈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故称牛出血性败血病,以高热、肺炎或急性胃肠炎合并内脏广泛出血为主要特征。

流行特点:

本病遍布全世界,各种畜禽均可发病。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在不卫生的环境中,由于感受风寒、过渡疲劳、饥饿等因素使体内抵抗力降低时,该菌乘虚而入,经淋巴液如血液引起败血症。该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症状:潜伏期2~5天。根据临床表现,常可分为败血型和肺炎型两种。

防治:

根据本病的传播特点,平时注意饲养管理,避免拥挤和受寒,减少能降低牛抵抗力的因素,圈舍、围栏应定期消毒,每年可做定期预防接种,可使用牛氢氧化铝菌苗,100kg一下的牛皮下或肌肉注射4mL,100kg以上的牛mL,免疫力可维持9个月。本病发生时,早期应用高免血清、磺胺类药物治疗效果好,两者同用效果更佳。对同群的假定健康牛用高

免血清作紧急预防接种,血清可用猪、牛出败二价或牛、猪、绵羊三价血清,做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小牛20~40mL,大牛60~100mL,必要时可重复2~3次。与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或磺胺类药物连用,可提高疗效。

(七)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道,引起子宫、胎膜、关节、睾丸及附睾的炎症;母牛临诊发生胎衣停滞、流产及繁殖障碍。

因各种布氏杆菌对其相应种类的动物具有极高的致病性,并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有一定的致病力,致使本病能广泛的流行。由于病原菌对人有很高的致病性,引起人发热、盗汗、无力、关节、头和全身疼痛。因此,加强对本病的监控和控制,保证人畜健康是及其重要的。

病因:

牛的布氏杆菌病大部分是由流产布氏杆菌所致。本菌不仅能从损伤的黏膜、皮肤侵入机体,也可以从正常的皮肤黏膜侵入体内,其致病作用是内毒素。病牛在流产或分娩时大量的病菌随着胎儿、羊水和胎衣排出,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都含有病菌,公牛被感染后精液中也含有病菌,可造成广泛传播。

布氏杆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病牛直接传染,主要是通过生殖道、皮肤或黏膜的直接接触而感染、饲料与饮水而感染。

症状:

潜伏期为2周至6个月,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流产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但多发生于妊娠后5~8个月。流产母牛有生殖道发炎的症状,即阴道黏膜发生粟粒大的红色结节,由阴道流出灰白色或灰色黏性分泌液。流产后常继续排出污灰色或棕红色分泌液,有时恶臭,分泌物延迟1~2周后消失。如流产不并发胎衣停滞,则病牛康复很快,不影响受孕,但以后还可能流产。如果胎衣停滞,则可发生慢性子宫炎,引起长期不育。

流产母牛在临床上常发生关节炎、滑液囊炎、腱鞘炎、淋巴结炎等。关节炎,常见于膝关节、腕关节和髋关节,触诊疼痛,出现跛行。乳房皮温增高、疼痛,乳汁变质、呈絮状;严重时乳房坚硬,乳量减少甚至完全丧失泌乳能力。公牛感染本病后,出现睾丸炎和附睾炎。

防治:

隔离病牛,被污染场所和用具需立即消毒处理。对场内其他牛接种疫苗,如M5菌苗。1预防措施

在未感染的健康牛群中,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在购入牛只时必须从非疫区健康牛群中选择而且要经过反复的筛查,无布氏杆菌病的健康牛才能购入。购进后经1个月左右隔离并进行2次检疫,检疫结果为阴性者方可入群,发现疑似牛只要及时采取措施。

第二,定期检疫。每年春、秋两季对全群牛进行布氏杆菌病的实验室检疫,检疫密度不得低于90%,在健康牛群中检出的阳性牛应该扑杀、深埋或火化。为健康牛群的阳性牛及可疑的阴性牛可隔离饲养,逐步淘汰净化。

第三,每年配种前对种公牛检疫,杜绝有病公牛精液流入市场。

第四,犊牛与6月龄注射布氏杆菌19号苗或内服猪型2号苗前应做凝集反应试验,阴性者进行免疫接种,并于1月后检测抗体效价,呈现阴性或可疑者,必须进行第二次菌苗接种,直到阳性反应为止。

2发生疫情后的紧急预防措施

多次检出和隔离阳性牛后,必须将病牛污染的环境、分泌物、粪尿、厩舍、用具等用10%~20%的石灰乳或3%苛性钠、3%来苏儿溶液等消毒。病死牛尸体、流产胎儿、胎衣要深埋,粪便发酵处理,乳汁煮沸后利用。疫区牛德尔生皮等畜产品及饲草饲料等也应进行消毒,或放置2个月以上才允许使用。

(八)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又名副伤寒,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不仅对牲畜的繁殖和幼畜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有些沙门氏菌,可以使人感染和发生食物中毒,应引起注意。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都可感染,但牛以出生后30~40天以后的牛犊最易感染。病畜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们可由粪便、尿、乳汁及流产的胎儿、胎水、胎衣排出病菌,污染饲草和饮水,经消化道传染给健康畜,此外,子宫也可染;鼠类可以传播本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成年牛多散发,但犊牛发病后可传播,在群内流行。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和饮水供应不好,已及长途运输、疲劳饥饿、内寄生虫、分娩、手术、母畜缺奶、新引进牛未实行隔离检疫等,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症状:

成年牛常以40~41℃高热,昏迷,食欲费绝,脉频数、呼吸困难开始,体力渐衰,大多数病例在发病后12~24小时时,粪便中带血块,不久变下痢,粪便恶臭,含有纤维素片,间有黏液团或黏膜排出,下痢开始后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病牛可在24小时内死亡,多数在1~5天内死亡,病期延长者见脱水、消瘦、眼窝下陷、可视粘膜充血和发黄,病牛有腹痛,怀孕母牛发生流产(从流产胎儿检查可发现本菌),一些病例可以恢复,有些牛发热,食欲消失,精神委顿,产奶量下降,经24小时后这些症状可以减退。还有些牛呈隐性经过,仅从粪便排出病菌,但数天后停止排菌。主要病变为出血性肠炎及肺炎的病理变化。犊牛:若在牛群中有带菌的母牛,则可于出生48小时即表现拒食、卧地不起、迅速衰竭,常于3~5天夭亡,尸检无特殊变化,但从血液和内脏器官可以分理处沙门氏菌。多数犊牛在出生后10~14天发病,病初体温达40~41℃,24小时后排出灰黄色液状粪便,混有黏液和血丝,一般在出现病症后5~7天内死亡。有时死亡率可达50%,有时多数可恢复,病期长的腕关节和跗关节可能肿大,还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症状。

防治:

预防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可用犊牛副伤寒疫苗。

治疗可选用土霉素、氯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呋喃唑哃等并给予对症治疗,如输液,强

心。

沙门氏菌可传染给人,如因吃类病畜和带菌动物未经充分加热消毒的乳制品而发生中毒,潜伏期7~24小时,也可延长到数天,菌数愈多,毒力愈强,症状出现愈早,突然发烧,体温升高,伴有头痛、寒战、恶心、呕吐、腹痛和严重腹泻。

实用养殖技术,请见哈尔滨华达饲料制造有限公司官网

春季又称为“多病之季”,春季牛容易发的病有哪些

春季又称为“多病之季”,春季牛容易发的病有哪些

春天不冷不热,万物复苏,是养牛。奶牛开始产犊,肥牛开始快速生长。但是,春季也是各种牛疾病高发的季节,其中三种疾病在春季尤为严重。养牛住户必须加强预防工作,切不可粗心大意,否则/kloc-0将用于养牛,以防生病。

1.牛口蹄疫

近年来,牛口蹄疫已成为一种对养牛行业危害极大的传染病。虽然全年均可发生,但牛口蹄疫的发病率在春季较高。一方面,春季的气候非常有利于牛口蹄疫病毒的传播;另一方面,在春天,养牛家庭去国外买牛,跨地区运输活牛的数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牛的口蹄疫会形成小范围的流行。

患牛的嘴唇、舌头、牙龈会出现大量水泡,并伴有大量流口水。水泡破裂后,会出现红点,患牛食欲严重下降,甚至因疼痛而拒绝进食;蹄子和乳房也会出现水泡、烂斑、肿胀和溃疡;受影响的牛还会伴有体温升高的症状,体温升高到40℃~41℃。

接种疫苗是预防牛口蹄疫的最好方法,牛必须在春季接种疫苗。由于牛口蹄疫流行株多,难以形成交叉免疫,最好采用多价牛口蹄疫疫苗,形成综合保护。对于新引进的牛,需要在装载运输前或到达现场后立即注射牛口蹄疫疫苗,经过15-20天的隔离饲养,然后毫无问题地组合成大群。

2.牛寄生虫病

牛的寄生虫病在春季也很严重,尤其是疥疮、绦虫和线虫的发病率很高。寄生虫对牛的影响虽然短时间内难以看到,但会慢慢侵蚀牛的健康,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从而影响养牛效益的产出。很多牛并没有少喂,只是体重没有增加,可能是寄生虫引起的。牛患体外寄生虫后,可在体外看到明显的虫体或聚集、脱毛、瘙痒等症状。牛患寄生虫后,会出现食干无脂、毛色暗沉、磨牙、腹泻等症状。

要想干净彻底,就要选择几种药物和方法的组合。伊维菌素可以皮下注射,左旋咪唑可以口服,双甲脒可以外用,既可以消灭体内寄生虫,也可以消灭体外寄生虫、线虫和绦虫。驱虫期间,牛棚内的粪便必须及时清理,牛棚必须严格消毒,避免环境中的寄生虫再次对牛造成感染。

3.犊牛腹泻

犊牛春季腹泻也比较严重,多发生在流行期,多发生在所有犊牛身上。犊牛腹泻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种是消化不良性腹泻,犊牛大量吃奶,然后腹部受凉或其他原因导致胃肠消化功能减弱;第二种是细菌性腹泻,犊牛在畜棚里用嘴摄取不干净的食物,这些食物往往带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从而导致犊牛生病;第三种是病毒性腹泻,通过空气、饮用水、食物或接触传播。

无论什么类型的腹泻,都会出现大便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或废用等症状。此外,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脱水、体温升高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患病犊牛往往会因电解质失衡、脱水而死亡。

关于犊牛腹泻的预防,首先要做好牛舍的卫生消毒工作,减少环境中的致病菌;其次,饮用水和食物必须保持清洁,避免疾病进入口腔;最后,适当控制犊牛的采食量,增加犊牛的运动量,在畜棚铺一层秸秆,可以为犊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奶牛传染病及其控制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奶牛传染病及其控制和预防措施有哪些

当前,普遍流行的奶牛传染病主要有:一类传染病口蹄疫,二类传染病副伤寒、布鲁氏菌、结核、副结核,三类传染病黏膜病、流行热等,其他传染病大肠杆菌病等。

(1)具体防疫措施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时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是发生传染病时的扑灭措施。

①平时预防措施

加强牛群的饲养管理,根据不同种类的牛群给予相应的饲料营养,从而提高奶牛机体抵抗力。尽量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把好引进奶牛关。如果必须引进奶牛,一定要从非疫区引进,并且切实做好逐头产地检疫,证明无传染病才能引进。入群前还要隔离观察两个月,必要时再做一次检疫,证明无传染病才能与原来的牛群混群饲养。建立牛场隔阻消毒制度,把好牛场入门关。奶牛场的大门不能畅通无阻,必须设置隔离,入场的人员、车辆必须进行消毒,消毒池内经常保持有效浓度和数量的消毒药液(2%的火碱或4%的来苏儿,冬季可以用生石灰)。人员要用紫外线消毒灯照射10分钟左右或用0.2%次氯酸钠洗手。对牛舍、周边环境、运动场地面、饮水槽、料槽或料道仔细清扫刷洗后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如百毒杀、1210消毒液、84消毒剂、次氯酸钠等)。建立定期检疫和免疫制度,查出传染来源,保护健康牛群。奶牛场要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两次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的检疫。每年要进行两次口蹄疫疫苗注射。如果当地还有其他传染病,同样要在检疫后对阴性牛进行疫苗注射(如流行热疫苗、炭疽菌苗、布鲁氏菌菌苗、黏膜病疫苗等)。如果从外地引进牛,检疫完毕后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健康牛进行免疫,同时淘汰阳性牛。

②传染病发生时的扑灭措施

发现传染病牛,应立即隔离。隔离期间继续观察诊断,必要时给予对症治疗。对隔离病牛要设专人饲养和护理,使用专用的饲养用具,并禁止其接触健康牛群。及时报告疫情。发现应该上报的传染病时,应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报告疫情,详细汇报病畜种类、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头数、死亡头数、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对炭疽病等急性传染病要禁止剖检,特别情况须剖检的要做好消毒工作,防止污染环境使其扩散传染)、初诊病原以及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必要时应通报临近地区,以便共同防范,防止疫病扩散。全面彻底消毒,对病牛所在的牛舍及活动场所、接触过的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病牛污染的饲料经消毒后销毁,病牛排出的粪便应集中到指定地点堆积发酵和消毒。对同牛舍或同群的其他牛只逐头进行临床检查,必要时进行血清学诊断,以便及早发现病牛。对多次检查无临床症状,血清学诊断为阴性的牛要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以保护健康牛群。对死亡牛的尸体要严格按照防疫法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销毁、焚烧或深埋。对严重病牛及无治疗价值的病牛应及时淘汰处理,以便尽早消灭传染源。发生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时应报请政府有关部门划定疫区、疫点,经批准后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封锁,以免疫情扩散。封锁行动要果断迅速,封锁范围不宜过大,封锁措施要严密。

(2)部分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原则

①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主要感染偶蹄家畜和偶蹄野生动物,以口腔、蹄部和乳房皮肤(主要是乳头)发生水泡和糜烂为特征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虽然多呈良性经过,但由于易感动物多、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而且人畜共患,因此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该病主要的流行特点是传染性强、传染来源多、流行速度快、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且有一定的季节型。所以防治主要采取综合措施,扑杀病畜杜绝传染来源,并根据流行毒型进行免疫接种。目前有效的疫苗注射能够基本控制该病的继续发展。

②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以流产和产后感染、关节肿痛为特征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羊、牛和猪为易感动物。该病可由易感动物传染给人,尤以羊型感染力最强,而且危害很大。目前该病在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牧区有明显抬头趋势。该病可通过流产及流产胎儿和胎衣的病变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血清学试验进行检查(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全乳环状试验)。对该病防治的原则是把好奶牛引进关,每年检疫两次,及时淘汰阳性牛和病牛。必要时接种S19(牛)菌苗(布鲁氏菌菌苗有残余毒力,可引起人和动物感染,使用时要做好防护,并严格消毒用具)。发现流产牛要先隔离并尽快确诊,对病牛产的犊牛要隔离饲养。

③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以病变组织形成结节性肉芽肿和干酪样坏死灶为特征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家畜中以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人和牛的结核可互相传染。结核杆菌分牛型、人型和禽型。牛结核主要由牛型结核菌引起,也可感染人型菌和禽型菌,但致病力较弱。牛型菌主要感染牛也可感染猪和人,但不感染禽。人型菌主要感染人,也可感染牛和猪,但不感染禽。禽型菌主要感染禽,也可感染牛、猪和人。该病的诊断要点主要是:渐进性消瘦,体表淋巴肿大,肺部听诊、叩诊异常,顽固下痢。检疫方法主要是采用提纯牛型结核菌素作皮内注射观察变态反应。对该病主要采取检疫、隔离、消毒、扑杀和培育健康犊牛的方法进行防治。

④副结核病也叫副结核性肠炎,主要发生在牛中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显著的特征是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皲裂。本病在一般养牛地区都可能存在。早期症状为间断性腹泻,以后变为经常性、顽固性腹泻,排泄物稀薄、恶臭,带有气泡、黏液和血凝块。早期食欲正常,精神也好,以后食欲有所减退,逐渐消瘦,眼窝下陷,精神不好,经常躺卧,泌乳量逐渐减少,最后完全停止,皮肤粗糙,被毛粗乱,下颌及垂皮可见水肿,体温常无变化。腹泻有时暂停,排泄物恢复正常,体重有所增加,然后再腹泻,给青绿饲料可加剧腹泻症状,如腹泻不止,经3~4个月可因衰竭而死亡。病牛往往在感染后期才出现症状,因此用药治疗似无意义,预防本病在于加强饲养管理,特别对幼年牛更要注意给予充足的营养,以增强其抵抗力,不要从疫区引进牛只;如已引进,则必须检查,确认健康时方可混群。对曾有过病史的假定健康牛群,在随时做好观察,定期进行临床检查的基础上,对所有牛只,每年隔3个月做一次检查,连续3次合格者,可视为健康牛,对检查不合格者和临床症状明显的排菌牛应隔离分批扑杀。被污染的牛舍、栏杆、饲槽、用具、绳索、运动场,要用生石灰、来苏儿、苛性钠、漂白粉、石炭酸等消毒液进行喷雾或冲洗;粪便应堆积高温发酵后做肥料。

⑤沙门氏菌病,又名副伤寒,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妊娠母畜发生流产。不仅对牲畜的繁殖和幼畜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有些沙门氏菌,可以使人感染和发生食物中毒,应引起注意。症状:成年牛常以40~41℃高热,昏迷,食欲废绝,脉频数、呼吸困难开始,体力渐衰,大多数病例在发病后12~24小时时,粪便中带血块,不久变下痢,粪便恶臭,含有纤维素片,间有黏液团或黏膜排出,下痢开始后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病牛可在24小时内死亡,多数在1~5天内死亡,病期延长者见脱水、消瘦、眼窝下陷、可视黏膜充血和发黄,病牛有腹痛,妊娠母牛发生流产(从流产胎儿检查可发现本菌),一些病例可以恢复,有些牛发热,食欲消失,精神委顿,产奶量下降,经24小时后这些症状可以减退。还有些牛呈隐性经过,仅从粪便排出病菌,但数天后停止排菌。主要病变为出血性肠炎及肺炎的病理变化。犊牛:若在牛群中有带菌的母牛,则可于出生48小时即表现拒食、卧地不起、迅速衰竭,常于3~5天夭亡,尸检无特殊变化,但从血液和内脏器官可以分理处沙门氏菌。多数犊牛在出生后10~14天发病,病初体温达40~41℃,24小时后排出灰黄色液状粪便,混有黏液和血丝,一般在出现病症后5~7天内死亡。有时死亡率可达50%,有时多数可恢复,病期长的腕关节和跗关节可能肿大,还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症状。预防: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可用犊牛副伤寒疫苗。治疗:可选用土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并给予对症治疗,如输液,强心。沙门氏菌可传染给人,如因吃类病畜和带菌动物未经充分加热消毒的乳制品而发生中毒,潜伏期7~24小时,也可延长到数天,菌数愈多,毒力愈强,症状出现愈早,突然发烧,体温升高,伴有头痛、寒战、恶心、呕吐、腹痛和严重腹泻。

牛口蹄疫具有传染性,牛口蹄疫传播途径有哪些

牛口蹄疫具有传染性,牛口蹄疫传播途径有哪些

口蹄疫严重时,应把病牛隔离,并且用百分之一的高锰酸钾稀释液,用注射器注射喷洗蹄间腐烂处,用冰硼散擦抹口腔的溃疡,坚持用温水撒麸皮让牛多喝水,防止上火加重病情。这些都是辅助治疗的偏方,倘若没有发现,水泡会生长破裂,出现红色斑点,呈明显有溃烂特征。同时牛会出现一些全身症状不食草料,没有精神,不走动。病牛因年龄不同表现也存在一定差异,年龄越小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

加强检疫制度,保证牛群健康。不从病区引购牛只,不把病牛引进入场。为防止疫病传播,严禁羊、猪、猫、犬混养。已发生牛口蹄疫时的措施但是在口蹄疫高发季,最好不要随意走进他人的养殖场也不要随便让别人进入我们养牛场,防止携带病毒进行传播。每年的3-4月份以及9-10月份为高发期,此时应该注射三联苗进行预防。

也就是说牛感染O型口蹄疫或注射O型口蹄疫疫苗之后仍可感染其他血清型的口蹄疫,因此牛群最好采用双价(O型、亚洲1型)或三价(O型、A型和亚洲O型)口蹄疫疫苗进行免疫。而且我们进口的某国的牛就有口蹄疫。偶蹄动物牛羊猪非常容易感染,身上溃烂的地方,嘴中的唾液,还有各种粪便,尿液,只要是身上分泌的,基本上都有非常大的毒性。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

口腔内开始溃烂,嘴部有疱疹,蹄部也出现疱疹,有牛犊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接下来伴有不采食,不反刍的现象,严重的还有站立不起的现象,那么这样就可以确诊为五号病了。并且造成邻近的牛感染。是人畜共患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会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局部可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注射盐酸肾上腺素,盐酸异丙嗪,地塞米松磷酸钠等药物治疗。

养羊常见有哪些疾病

养羊常见有哪些疾病

羊快疫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不同品种的羊均可感染,以一岁以内,膘情好的多发。发病季节多在初春和秋末。其特征是死快,真胃和十二支肠出血水肿和坏死。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一)、临床症状

突然发生,往往不出现临床症状,急性死亡。病程稍长的病羊离群独处,卧地,不愿走动,强迫行走时,运动失调。腹部膨胀,有疼痛感,排出黑色稀粪,磨牙。体温一般正常,饮食欲废绝。发病后通常数分钟至数小时痉挛而死,很少延长一天以上的病例。

(二)、病理变化

尸体迅速腐败,膨胀,剖开有恶臭,天然孔流出血样液体,可视粘膜充血呈兰紫色。胸腹腔及心包积液,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肝肿大,呈土黄色。真胃和指肠出血水肿和坏死。

(三)、诊断要点

羊快疫由于病程短,缺乏特征病状,要结合流行病学和病理解剖变化综合判定。

(四)、预防与治疗

1、由于病程短,来不及治疗,所以应注射羊快疫—猝疽—肠毒血症三联苗进行预防。对病死羊应深埋,对用具,圈舍用20%漂白粉或3%烧碱液消毒。

2、0.5%高锰酸钾溶液250毫升,灌服,每天一次。

3、非常粉针和注射用硫酸链霉素,每公斤0.2—0.5万单位,败血康10—20毫升,分别肌肉注射,每天2次。

3、来一针注射液,每头每次2—20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

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主要是B型产气荚膜杆菌引起初生羔羊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发生于7天以内,以2-3天发病最多。病羔是主要传染源,病源随粪便排除,污染羊圈,用具母羊体表和乳头,健康羔羊经消化道,脐带或伤口传染。其特征是剧烈腹泻和神精症状,死亡率很高,给羊业带来严重的危害。

(一)临床症状

潜伏期1-2天。病初羔羊精神萎顿,垂头弓背,不吮乳。腹胀腹痛,腹泻,粪便呈粥样或水样,颜色呈灰白色,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病羔虚弱脱水,眼球下陷,皮毛粗乱,卧地不起而发生死亡。

(二)病理变化

真胃内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充血,发红,溃疡,肠子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心包积液,心内膜有出血点,肺充血或瘀血。

(三)诊断要点

7日龄以内羔羊下痢,很快死亡,即可诊断为羔羊痢疾。

(四)预防与治疗

1、搞好圈舍清洁卫生,做好羔羊的防寒保暖,防止受凉。吃足初奶并合理哺乳,防止饥饱不均。圈舍和用具可用万毒杀5%来苏儿消毒。

2、神针999注射液,每头每次3-5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

3、肠炎宁注射液,每头次3-5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

蓝舌病

蓝舌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不分品种,年龄均容易感染,由各种库蠓传播,多发生于夏季和早秋季节。其特征是发热,口腔、鼻腔和胃肠粘膜发生溃疡性炎症。病程为6-14天,发病率为30-40%,死亡率2-30%,有时可高达90%,多由于并发肺炎或胃肠炎而死亡。

(一)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3-8天,体温升高40.5-41.5C。。厌食、精神萎顿,落后于羊群。口流涎,上唇水肿,口腔粘膜充血后发绀呈青紫色。口腔唇、齿龄、颊、舌粘膜糜烂,致使吞咽困难,口腔来恶臭。鼻流粘液性分泌物,鼻腔周围结成干痂,阻寒空气流通,引起呼吸困难,和鼻干声。病畜喜卧,不愿走动,强迫行走,出现跛行或用膝行走。消瘦无力,有的便秘或腹泻,粪中带血,多并发肺炎和胃肠炎而发支死亡。

(二)病理变化

主要见于口瘤胃、心、肌肉、皮肤和蹄部。口腔糜烂出现深红色区,舌齿龄、硬腭、颊粘膜和唇水肿,舌发绀,故称蓝舌病。瘤胃有暗红色区,皮下和肌肉出血,心肌、心内外膜、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粘膜有小点出血。

(三)诊断要点

根据口和唇肿胀糜烂,舌发绀,跛行以病理变化即可作出诊断。

(四)预防与治疗

1、鸡胚化弱毒疫菌和牛胎肾细胞致弱的组织苗进行预接种。对圈舍定期进行消毒,杀灭吸血虫,防止本病的传播。

2、天牧双骄粉针和注射用硫酸链霉素,每公斤体重0.5-2万单位,败血康每头每次10-40毫升,分别肌肉注射,每天2次。

前胃弛缓

前胃弛缓是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降低,肌肉收缩力减弱,瘤胃内容物运转缓慢,菌群失调,异常发酵引起的一种消化不良综合症。其临床特征为厌食,瘤胃蠕动力减弱,反刍减少。本病主要发生牛、羊,特别是舍饲的发病率较高,占前胃疾病75%。严重影响牛羊的生长发育和生产力,给养牛(羊)业带极大的危害。

(一)临床症状

急性前胃弛缓,患畜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反刍减少甚至停止,咀嚼无力,嗳气增多,瘤蠕动暗减弱。体温、脉搏、呼吸一般正常。慢性的病畜,逐渐消瘦,全身衰弱无力,皱毛粗乱,鼻镜干燥,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最后因衰竭而死。

(二)病理变化

瘤胃和瓣胃胀满,皱胃下垂,内容物干燥。瘤胃和瓣胃粘膜有出血班。

(三)诊断要点

根据病畜食欲减退,反刍异常,前胃蠕动减易,消化功能发生障碍。病畜精神沉郁,鼻镜干燥。

(四)预防与治疗

1、加强饲营理,注意饲料保营,饲料的多样化,不要随意更换饲料。

2、食欲旺注射液,牛每头每次10-30毫升,羊每头每次5-10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

3、清热健胃散,牛每头每次50-100克,羊每头每次20-50克,拌入饲料中口服或灌服。

瘤胃臌气

瘤胃臌气是因前胃神经反应性降低,收缩力减弱或采食了大容量易发酵的的饲料,在瘤胃内菌群作用下,异常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起瘤胃臌胀。本病多发生于牛、羊,春夏秋牧草旺盛季节,特别是放牧的家畜容易发生本病。

(一)临床症状

本病多发生在采食过程中或采食后突然发病,腹部急剧臌大,肷窝部突出,按压腹壁紧张富有弹性,叩诊呈臌畜,听诊瘤胃蠕动音消失。病畜精神沉郁,食欲反刍、嗳气停止。腹痛病畜起卧不安,后肢踢腹,拱背摇尾。呼吸困难,结膜发绀,心跳加快,站立不稳,最后倒地不起,室息而死。

(二)病理变化

瘤胃粘膜有出血班,角化上皮脱落。肺充血,肝和脾脏被压迫呈贫血状态,浆膜下出血。

(三)诊断要点

采食发大量易于发酵饲料,采食中或采食后突然发病,瘤胃臌胀,呼吸困难,即可作出诊断。

(四)预防与治疗

1、注意饲草保营,防止发霉变质。饲料注意合理搭配,防止饥饿和过食。

2、为发排出气体,可将舌拉出或在口腔内含一个木棒,促进胃中气体排除。

3、用鸭血或鸡血,将杀后取血直接灌服,防止继续发酵。

4、土烟叶一斤,煎水1000毫升,灌服,阻止继续发酵。

胃肠炎

胃肠炎是畜禽常见多发性疾病,主要是胃肠粘膜及其层组织的炎症。由于胃和肠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紧密相关,胃或肠的器质性损伤和机能紊乱,容易相互影响。因此,胃和肠的炎症多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

(一)临床症状

病畜精神沉郁,饮欲增加,食欲废绝。可视粘充血并发黄染。口腔干燥,气味恶臭,舌面皱缩。腹痛,喜卧回头顾腹。马、猪、犬病初出现呕吐。腹泻。腹泻,粪便呈水样,混有粘液或未消化的饲料,恶臭。肛门松弛,排粪失禁,呈现里急后重。病畜急剧脱水,眼球下陷,腹部卷缩。呼吸浅表,心博动加快。最后因脱水,心力变竭而发生死亡。

(二)病理变化

肠内容物混有血液,恶臭。粘膜出血,水肿,组织坏死和脱落,遗留下烂班和溃疡。

(三)诊断要点

根据全身症状,食欲紊乱,腹泻和粪便中的病理性产物即可作出诊断。

(四)预防与治疗

1、加强饲养营,保持圈舍清洁卫生。注意饲料的保营和调配,防止霉变饲料饲喂家畜家禽。

2、泻痢停散,每头每次10-40克,猪5-20克,拌入饲料中饲喂或灌服。菌不怕可溶性粉每头每次牛10-50克,猪5-20克,拌入饲料中饲喂或灌服。

3、鸣牌止痢王注射液或消肿解毒王注射液,每头每次牛10-40毫升,猪5-20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

肝片吸虫病

肝片吸虫病是牛、羊最主要的寄生虫之一,人和其它畜禽均能感染。肝片吸虫体扁平,外呈叶片状,从胆管中取出时呈棕红色。本病能引起急性或慢性珠肝炎和胆囊炎,并发生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不良,尤其对幼畜危害相对严重,发育不良或引起大批死亡。

(一)临床症状

夏未和秋季发病率较高。病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腹泻。可视粘膜苍白,严重贫血,逐渐消瘦,生长发育弛缓,病畜被毛粗乱,眼脸、胸腹下水肿。腹泻,粪便呈粥样,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病畜极度衰竭而发生死亡。

(二)病理变化

肠壁和肝组织损伤,肝肿大,肝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积,引起慢性胆襄炎,慢性肝和贫血。

(三)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粪便及剖解等综合进行判定。

(四)预防与治疗

1、注意动物饮水和饲草卫生,定期对圈舍消毒和动物进行驱虫。

2、硫双二氧酚,牛每公斤40-60毫克,猪羊每公斤80-100毫升,鸡每公斤150-200毫克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