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集养牛,涡阳怎么样啊

江集养牛,涡阳怎么样啊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江集养牛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涡阳怎么样啊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涡阳县的经济发展

涡阳县的经济发展

涡阳悠久的人文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丰厚的地域特产,巨量的能源储备,决定了其在全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4.8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预计2015全县生产总值将达260亿元以上,涡阳,这座皖北新兴之城,正进入井喷式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涡阳县按照提出的“振奋精神鼓实劲,围绕重点抓工作,集中力量办大事,强化措施抓落实,顽强崛起上台阶”总体要求,确定了“全省争先进、皖北创一流”的发展目标,盯紧盯住、抓细

抓实、创新创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2013年,完成县内生产总值194.8亿元,增长10.1%;完成财政收人20亿元,增长15%;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66.2亿元,增长62.4%;规模工业增加值42.6亿元,增长33.5%;引进县外资金51.3亿元,增长47%;利用外资4560万美元,增长51.6%;农民人均纯收入7150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85万元,分别增长17.4%和24.3%。

2013年,初步核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94.8亿元,比上

年增加1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07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81.57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56.16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3.16:44.34:32.5变化为23.0:45.6:31.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5%,上升1.6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县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同比增长28.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3亿元,增长23.9%。财政支出38.9亿元,增长31.1%。解放前由私人零星栽培,以枣、桃、梨、杏、红花果、樱桃居多。1949年统计,全县种植面积1233亩,产量13876担。之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55、1964年至1966年,因遭自然灾害,种植面积缩减为101亩至300亩之间。“文化大革命”初期,滥伐果树,至1989年,全县种植面积仅剩54亩。70年代,开始引进苹果树。197

2年起,倡导“以副养农”,果树产量和栽培面积发展迅速,该年果园面积已有1748亩。由于技术力量不足,管理不当,1977年,水果产量下降。1980年实行责任制,少数

农民对水果生产认识不足,又发生乱砍滥伐果树,产量和栽培面积均有下降。经过教育,1981年后,果树产量和栽培面积均逐年增加。1983年,全县果园面积5265亩,水果产量18452担。解放后苹果、梨、桃树占比例较大,分别为总数的80%、10%、5%。其次是葡萄、李子、核桃、石榴、杏子等,约为总数的的5%。苹果的品种主要是金帅、元帅、大国光、小国光、红玉、祝光、青香蕉、黄魁、伏花皮、鸡官、吉红、甜蕉等。梨以白酥梨、明月梨、马蹄黄、蜜梨为主。桃以五月鲜、吊枝白、盘桃为多,也有为数不多的母斯丁、蜜桃等品种。

1949年至1954年,仅有四旁乔木桑。1955年至1969年,重点发展湖桑园,面积300至500亩。1970年后,乔木桑多被砍伐。至1975年,重新种植桑园,面积逐年扩大。19

81年达500余亩。桑园分布:50年代以江集区纪伦寨乡和高炉区赵窝乡为主;60年代以龙山区段营大队为主。1975年以来,先后发展近20个点,主要有牌坊区的燕大、曹庄、高庄大队,高炉区的大呼大队,城郊区的董瓦房、马腰大队等。

解放前为零星种植,均系晒烟,散于县境各地。以涡南双庙、楚店及涡北新兴、张老家、赵屯一带较多。50年代初,本县南部旧城、阎集、佛镇一带为产烟区,多为自产自销、因未纳入国家计划,发展很不稳定。1953年全县种植面积为2400亩,产量1776担。后来,由于产销脱钩,县内烟叶种植陷于无政府状态。1976年始,国家收购烤烟。1981年3月,成立县烟草公司,在义门、牌坊、新兴设立烟草收购站。1983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计51000亩,产量达11.7858万担。

义门、赵屯产药材历史悠久,计40余种。以紫苑、生地、丹皮、白芍居多。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药材是县对外出售的主要产品。解放前夕,战乱频仍,少数投机商垄断药材市场,压低药价,紫苑每市斤压至5分,故使产量逐年减少。

解放初,因自然灾害,粮食供应紧张,农村偏重于种植麦豆等作物,药材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至1956年,全县仅存500余亩。1958年,鼓励恢复药材生产,该年9月,药材公司与义门公社合营建一药材培植场,10月,每个公社均办一药材培植场。1959年,全县种植面积已发展至10370亩。1960年后,大部分社队不再种植。1963年,仅保留国营白芍农场、义门药材大队、高炉杨陡坎、城郊席楼、龙山三里梅四所药材场。全县种植面积为2069亩。

1966年后,全县药材面积计42659亩,其中白芍种植面积盲目扩大。1970年,国家计划种植3300亩,实际种植11067亩,造成供大于需。为此,1974年,将白芍农场改为园艺场,其他药材场也改种农作物。1978年起,根据以销定产的原则,恢复地产传统药材,1983年全县种植药材5705亩。

2012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72.0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6%。其中农、林、牧、渔增加值分别为27亿元、1.6亿元、7.5亿元、1.3亿元,分别增长4.5%、6.1%、8.8%和4.5%。传统种植业生产平稳,全县粮食总产124.4万吨,比上年增加5.6万吨,同比增长4.65%;油料总产0.34万吨,下降32.9%;蔬菜总产46.5万吨,增长2.8%。养殖业规模继续扩大,2012年实现肉类产量6.18万吨,水产品总产1.29万吨,分别增长10.9%和4%。生猪年出栏60.05万头,家禽年饲养量1800万羽左右。全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户)达到4029户(其中:养牛132户、养猪2527户、养羊606户、养禽701户、其他63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76家。全县规模养殖比重达60%左右。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55家。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40家。全县累计“三品”认证39个。其中有机食品基地1个(苔干基地4000亩);绿色食品23个,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个(30万亩皖麦38优质小麦,10万亩优质大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10个,基地5个(面积近30万亩)。立县初,全县个体手工业者计500余户,除高炉几家酿酒作坊较有名气外,其余主要制作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的必要用具。1935年,纺织行业使用过简单的机械。至解放前夕统计,县内手工业有1000余户,属半工半农性质,以分散小型为特征,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23.84万元。其中个体手工业产值占89%;国营企业2个,产值仅占11%。据1952年统计,县内从事手工业者计1243户,分铁业、油漆业、砖瓦业、木竹业、纺织业、缝纫业、皮毛业、印刷业、油蜡化妆品业等。1953年起,组织各行各业生产合作社,至1956年,成立合作联合社,个体手工业者组织始告完成。是年,集体所有制企业增至22个,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84.6%,年产值为156.2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1.2%。

1958年,地方国营企业增至29个,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48.3%。由于对原料、技术力量、产品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均未作详细的调查,1960年,部分工厂被迫下马。1961年9月,贯彻《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从组织规模、收益分配、隶属关系、资产清理、工资水平、企业管理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工业生产有所回升。1965年,全县工业企业54个,工业总产值498.45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9个,年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7.1%;集体所有制企业48个,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2.9%。“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领导班子瘫痪,职工闹派性斗争,不少工厂生产停顿,损失严重。

70年代初,贯彻兴办“五小企业”政策,县内兴建一批工厂,至197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418万元,与1970年相比增加2倍。在此期间,由于管理不当,亏损额随产值增加而增加。1979年后,为适应农业市场需要,对部分产销失调的企业进行调整。在企业内部实行改革,逐步推行生产责任制,初步摸索出稳步发展生产的途径。1980年后,工业生产速度平均每年递增10%。1983年统计,全县工业总产值7302万元,是建国以来的最好年份。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505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9.1%,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225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0.8%。

1950年,县人民政府内设工商科。1954年,另设手工业管理科。1956年,改为工业科,1958年改为局,下属10个厂(社)。之后多次易名,至1983年,工业局下属9个工厂。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4.9%和22.8%,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33.3:66.7变化为28:72。国有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生产继续快速增长。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数由上年末的112家发展到2012年末的140家,净增28家。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家,实现产值7.8亿元,增长7.3%;

全县2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6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33.0%,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4.9%,饮料制造业下降9.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17.0%,医药制造业增长21.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增长28%、饲料增长40.2%、白酒增长11.1%、小麦粉增长25.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09.68,比上年下降21.36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0.37亿元,下降1%;利税16.21亿元,增长10.7%,其中利润8.96亿元,增长9.6%。

涡阳怎么样啊

涡阳怎么样啊

老子故里!很好啊现在在还有地方在不断的开发紫光公园体育广场都已经建好了现在在发展中以后还会更好的!

亳州有哪些名吃

亳州有哪些名吃

1、展沟烧饼

展沟烧饼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展沟镇的特色小吃。利辛展沟烧饼外酥里嫩,香酥可口,味道鲜美,别有风味,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展沟烧饼是利辛县的一道名吃。展沟镇是“和圣”柳下惠的故里,因而展沟烧饼也称和圣烧饼。

2、义门熏牛肉

义门熏牛肉是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义门镇的特色美食。义门熏牛肉制作出来的牛肉形状整齐,颜色鲜红,香鲜无比,且味透易嚼,入口即烂,美味极佳,十分畅销。

涡阳县是“全国秸秆养牛十佳县”。涡阳义门镇是回民聚集的地方,所以食牛肉是这里人们的习惯。经过长期实践,义门人摸索出了一套熏制牛肉的方法,形成了风味独特的牛肉食品。

3、五洲牛肉干

由蒙城县五洲食业有限公司出品,采用优质牛肉制作,工艺严谨,味道鲜美,包装精美。该产品肉质疏松、鲜美可口、回味香浓、风味各异,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是您旅游、休闲的最佳选择。其产品由全国著名笑星牛群为其形象代言人。

4、油炸馍

油炸馍又叫油杠,亳州独有食品。其形似油条,比油条短粗,其味道似油条,比油条松软可口。该馍用上好的面粉、佐料,用特有的方法和制,然后用两根细铁钎子将和好的面缠绕其上,用力一拉,放在有锅炸制翻转,待其表面呈金黄色时捞出即可。油炸馍内若放蛋液炸制味道更好。

5、亳州牛肉馍

亳州独有的清真食品。它色泽金黄,外脆里嫩,香气扑鼻。该馍以牛肉、粉丝和佐料为陷,用上好的面粉做皮,陷皮层层相叠,制成直径为35—40厘米,厚3—5厘米的圆形饼,放在特制的圆形平地锅内,用油炕,边炕边转边翻,约30分钟即可。该馍入口油而不腻,香酥可口,是小吃中的上品。

亳州十大名吃都是什么

亳州十大名吃都是什么

亳州十大名吃有:涡阳干扣面、蒙城Sa汤、义门熏牛肉、铜关粉皮、九龙贡面、亳州牛肉馍、蒙城火腿腐乳、展沟烧饼、江集羊肉汤、扁豆糕。

1、涡阳干扣面

安徽特产—涡阳干扣面,是涡阳的一种独具风味的面食,以煮熟的黄豆芽作铺垫,配以蒜汁、葱花、味精、胡椒、食醋、香油、酱油等为底料,煮熟的面条如雀巢一样覆盖其上,再以油榨辣椒作上料,充分搅拌以后即可。干扣面成为涡阳街面上的一道迷人的风景,有过往商贾来涡必吃干扣面、“不吃干扣面枉来老子故里”之说。

2、义门熏牛肉

义门熏牛肉是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义门镇的特色美食。义门熏牛肉制作出来的牛肉形状整齐,颜色鲜红,香鲜无比,且味透易嚼,入口即烂,美味极佳,十分畅销。

3、铜关粉皮

铜关粉皮产于亳州市谯东镇铜关村,其粉皮具有千余年的生产历史,相传明万历年间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随着历史文沿等。铜关粉皮也在不断地提高质量,从寻常百姓家走上高级餐厅,生产能力连年扩大,现正达到年产2000吨的水平,且供不应求。铜关粉皮为优质绿豆加工传统工艺生产。其特点是柔软如缎,薄如蝉翠,晶莹剔透,亦食亦菜。

4、蒙城火腿腐乳

其分为火腿腐乳及火腿醉乳两类。前者生产历史在百年以上,色泽红润,滋味咸鲜,略带酸甜。色白淡雅,汤清发绿,香味鲜美,酒味醇和,油而不腻。

5、展沟烧饼

展沟烧饼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展沟镇的特色小吃。利辛展沟烧饼外酥里嫩,香酥可口,味道鲜美,别有风味,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展沟烧饼是利辛县的一道名吃。展沟烧饼,形状像没完全张开的荷叶,是用特制的面粉、芝麻、内馅、佐料,加上展沟米酒,用特制的燃料烤制而成的。表层、里层、底层三层,各自薄如纸,又相互似连非连。外焦脆,内绵软,荤馅的居多,不腻不寡,似油非油。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