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现代化养牛,沙漠里能养牛羊吗

沙漠现代化养牛,沙漠里能养牛羊吗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沙漠现代化养牛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沙漠现代化养牛的知识,包括沙漠里能养牛羊吗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内蒙古大草原 资料

内蒙古大草原 资料

内蒙草原,一碧千里,的动人歌声最是生动。尤其是以北部海拉尔为中心的大兴安岭西麓林缘草甸草场,更是目前我国最佳的天然牧场之一。内蒙古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内蒙古人民正从过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现代化牧业生产发展。我国的内蒙古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畜牧基地。不过,这里的草场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

编辑本段特点

蒙古包--适于游牧生活马适于草原上的行走蒙古袍、蒙古靴--适于骑马牛羊肉奶茶奶酒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可以看出内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去适应自然才能不断发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场,进行轮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资源。别外,他们还进行了畜牧产品的深加工,鄂尔多斯品牌的服装闻名全球。牧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内蒙古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植被保护最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宽广的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编辑本段地理外貌

从地理地貌上看,内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和苏克斜鲁山,西至甘肃省河西走廊西北端的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人民共和国。海拔1000多米,地势起伏微缓,有明显的季相变化。适宜禾本科、菊科的生长,从而造就了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翦伯赞曾在其名著《内蒙访古》一文中指出,“一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可见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延伸,使得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都具有相类的地貌特征,这为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延伸奠定了地质基础。

编辑本段气候

内蒙古大草原的气温年际变化显著,大部地区的气温的极差普遍为65℃-85℃,气温日较差年为13℃-16℃,为中国气温极差与日较差全国最大的地区,这非常有利于草原植物糖分的储存,干物质的凝结;内蒙古大草原昼夜温差大,海拔高以及高寒的气候,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牲畜的传染病流行。

编辑本段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大草原主面积8666.7万公顷,其中有效天然牧场6818万公顷,占全国草场面积的27%,是我国最大的草场和天然牧场。最著名的要数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上天然草原保留面积最大的地方,是我国最大的无污染源动物食品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东西跨度最长的省区,与黑、吉、辽、冀、晋、陕、甘、宁八省区相邻,周边有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天津、太原、银川、兰州等大中城市。除了内蒙古自治区内广阔无垠的天然优质草原外,内蒙古大草原还延伸到周边多个省份。尤其是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近的2个蒙古族自治州、7个自治县内的广阔延伸。例如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则是非常著名的古老而美丽的木兰围场,曾是清代的皇家围猎草原;坝上草原和康西草原距北京仅有几十公里。而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拥有草原469万亩,是黑龙江省最大的草原……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区域至少占到全国草场面积的35%以上。

编辑本段经济价值

内蒙古大草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单就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大草原来看,从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到西南部的鄂尔多斯草原,从东部的科尔沁草原到西部的阿拉善荒漠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6818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0%,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以上,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6大著名草原,生长着1000多种饲用植物,其中饲用价值高的就有100多种。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无芒雀麦、披碱草、野黑麦、黄花苜蓿、野豌豆、野车轴草等禾本和豆科牧草,是著名的优良牧草。肥美的草原,孕育出丰富的畜种资源。内蒙古大草原所处纬度较高,主要位于北纬40—45度之间,世界畜牧专家确认,40—45度左右是最佳的奶源纬度带。而内蒙古大草原恰恰位于北纬40—45度左右这一天然养牛带上,与欧洲、南美、新西兰处于同一纬度;内蒙古大草原日照充分,全年太阳辐射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增,日照时数从东部的2700小时,逐步增至西部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的3400小时以上。充足的日照,更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丰富自然的植被食物链,尤其是独特的饲草饲料资源,富含奶牛所需的粗蛋白、粗脂肪、钙、磷等多种营养素,为奶牛提供了最优质的营养。

编辑本段民族服饰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制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服装。衣领、衣襟、袖口,皆有彩色的镶边。衣扣多用绦子绣制或缀以特制的黄铜琉璃扣子。从右方开襟,左方多不开叉。男式长袍一般用深蓝色、海蓝色或天蓝色的衣料制作;女式长袍多用红色、绿色或黄色的绸缎自制成。蒙古袍按季节分为单袍、夹袍、棉袍和皮袍。年轻的牧人穿上长袍和马靴,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红或绿绸带,能衬托出苗条身躯和青春之美。蒙古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部件之一。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根据季节选用。布靴用高级布料或大绒制作,靴头和靴筒上往往以金丝线绣花。图案新颖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皮愿通常用牛皮制作,分旧式和新式两种;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蒙古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非常适应自然环境。骑马时能护踝壮胆,勾踏马蹬;行路时能防沙防害,减少阻力,又能防寒防蛇。蒙古礼帽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是一种椭圆形的、四周有一圈宽边檐的帽子,多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稍凹陷,帽筒与帽檐相接处,缀以花纹镶边。穿蒙古袍或西服,佩带礼帽,显得文雅美观。蒙古坎肩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服饰之一,是蒙古长袍的一种外套。蒙古坎肩始于元代。蒙古妇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带。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纽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花。蒙古“顾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在《蒙古秘史》中蒙古语称孛黑塔,汉文史籍称固姑冠、故姑冠或罟罟冠,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艳丽的首饰。这种高冠,一般采用桦树皮围合缝制,成长筒形,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进入近代以后,蒙古妇女的头饰也有所演变和发展。内蒙古东部和西部,甚至各盟、各旗县的头饰都各有自己的特色。

榆林市荒漠化的治理情况

榆林市荒漠化的治理情况

榆林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片、圈、面”试验示范模式

1.成果内容概述

现代条件下荒漠化的扩张,主要是人类长期不合理活动的后果,要防治荒漠化,首先要消除这些引起土地荒漠化的动因。“片、圈、面”模式是根据毛乌素沙地沙丘与滩地环状分布的结构和农牧交错地带立地类型自然景观的分布而提出的一种综合性(农林水牧和加工业)社会化的防治荒漠化模式。“片”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耕作区,系农田林网保护下以粮为主的种植业,分布在滩地。“圈”为滩地与荒沙地结合部,是人类居住、生活及发展的地域。“面”为大面积分布的荒沙,是以防风固沙林为主的生态林草业治理区及沙地水源涵养区。

通过耕作制度的改变,实行复合经营、间作套种、地膜覆盖、节水农业、新技术新材料的引入应用,使占地13.1%的“片”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均占有粮食1186kg,由于人们有了足够的粮食,无需再破坏植被扩大耕地,解决了造成荒漠化的原因--盲目垦荒扩大耕地的弊端。通过采用畜-沼气-粪-菜(果)四位一体日光温棚生产线,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使占地5%的“圈”的经济效益占农民总收入的52.2%,沼气解决了部分燃料,牲畜舍饲圈养提高了出栏率,缓解了对沙漠植被的乱砍、乱牧和过牧。由于“片”和“圈”经营方式的转变和效益的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已从广种薄收发展到少种高产多收,由传统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发展。使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动因(过垦、过牧、乱挖、过度樵采、不合理开发建设等)得已消除。使沙漠植被得到保护和恢复。占地81.9%的“面的荒漠化土地,其中保留20%的面积作为水源涵养区,剩余土地通过飞播和人工造林种草得到治理。大面积荒漠化土地由于植被的增加,使得土地荒漠化发生逆转,为“片、圈”提供了大量的饲料、肥料、燃料及部分用材。

多方位的“片、圈、面”技术支撑,共包括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材料选繁技术,高大沙丘飞播技术,灌草加工技术,GPS导航定位系统应用,以樟子松为主针叶树造林技术,以及衬膜水稻、衬膜葡萄和衬膜育苗技术等,为沙地种植业结构的改变和沙地治理及节水农业开辟了前景。

2.成果关键技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比较

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盲目垦荒扩大耕地面积,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使大面积土地发生的沙化,该项试验的技术关键就是通过调整农林牧生产结构,解决大面积垦荒对植被的破坏;改传统放牧为舍饲圈养;解决畜牧业对沙区植被的压力,使沙漠植被得到恢复,实现“片”内的高产出为“圈”内养殖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达到“面”的彻底解放。依据“片、圈、面”内部物质与能量循环规律,合理调整农林牧业结构,彻底改变传统农林牧经营方式。其主要支撑技术有:

(1)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材料选繁

1995~2000年5年共引入种植材料21科134种,应用于生产的26种,已推广到1市5县,种植面积1.7万hm2。鲜草产量150t/hm2以上的牧草--蚕桑草种植面积0.4万hm2;以龙王帽仁用杏为主栽品种的仁用杏推广面种0.32万hm2;营建良种沙地葡萄园373hm2,引进美国黄松和天演黑杨在扩大繁育。

(2)高大沙丘飞播技术及植被利用

河流两岸高大沙丘群飞播的植物配置为榆林岩黄芪+沙米,当年成苗面积率56.4%,第4年保存率65.7%,植被盖度47%;甘草飞播保存面积率77.1%,每平方米平均9.9株,4年生甘草产量4116kg/hm2;飞播林灌草加工利用产品分为草饼和草粉2种,草粉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成熟过熟灌丛林通过放牧利用进行复壮更新;GPS导航定位系统应用于飞播作业和设计,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3)以樟子松为主的针叶树造林技术

低效防沙林更新以樟子松为主的针叶树采用因地选树、壮苗保湿、根系处理、合理稀植、适当深栽、埋土覆盖。使造林保存率达到88%。10~15年生樟子松幼树死亡,经病理分析是球毛壳菌致病而死,并提出病株处理、药剂防治、林地管理、壮苗造林等综合防治措施。

(4)资源开发区植被建设技术

根据矿区特点植被建设分为庭院、道路、休憩游园、矿渣废料处理,面上植被建设的分区治理,引进治理材料20多种,增加了生物多样性,造林保存率85%以上,试区植被盖度由16.2%增加到45%;利用矿井排水灌溉进行农业复垦,对作物无不良影响,矿井水就地回渗,缓解了地下水位下降;采用煤矸石作沙樟,就地取材效益持久,废物利用,是治沙的一种方式。

(5)家庭庄园式农林牧开发

根据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从7种以户为单元的生态农业经营中,总结优化出3种家庭庄园优化模式,即农林牧副渔综合型、农果型、农牧型。通过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分析,上述3种模式目前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经济效益明显。随着有机能输入增加,系统的经济效益会大幅度提高。

(6)衬膜节水技术的应用

衬膜水稻和衬膜葡萄技术的应用,为沙区种植业结构的改变和沙地治理及节水农业开辟了途径,据示范区2.2hm2衬膜水稻和2.7hm2衬膜葡萄的统计,衬膜水稻的用水量比大田水稻用水量节约44.4%,与大田玉米相同;衬膜葡萄用水量在一般栽培葡萄用水量节约51.2%。

推广情况:1.成果的适用范围、应用的必备条件

该成果是从生态学景观学的观点出发遵循能量流动与物质平衡的基本原则,使荒漠化土地利用有利于改善生态平衡,把由于自然历史变迁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其行之有效的手段是如何以最少的土地面积养育最大的人口,把大量荒漠化土地解放出来,通过自然(封育)和人为干预(造林种草)的措施实现高投入高产出的复合生态农业,使大理的荒漠化土地得以恢复,从而实现防治土地荒漠化的目的。

该成果适宜于我国北方人口相对集中的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地带,应用该项成果应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在对已有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组装集成的基础上,根据该成果的原理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同时有些内容的实施如林地合理利用等需当地行政法规的支持和保护。

2.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实施5年来在榆林沙区的榆林红石峡金鸡滩、神木的红泥壕、采兔沟建立了4个试验示范区,涉及农户663户2777人,因地制宜发展高产高效种植业,舍饲养羊、温棚养猪、养牛、养鸡,结合庭园经济建设形成总面积达1751.4hm2的“片、圈、面”试验推广示范区。由于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引入,使占地13.1%的“片”种植业产值大幅度提高,如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产量由1995年1.05万kg/hm2提高到1999年的2.025万kg/hm2,水稻由1995年的9750kg/hm2提高到1999年的1.08万kg/hm2,牧草由种植沙打旺单产5.25万kg/hm2改种蚕桑草单产达18.075万kg/hm2。粮食产量年增长8.7%,人均占有粮食达到1186kg。占地5%的“圈”,通过建设日光温室大棚,发展以菜、果为主的种植业,发展温棚舍饲圈养猪、鸡、羊为主的养殖业,伴随加工业的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1200元提高到1999年的2300元。“面”上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通过飞机播种和营造以樟子松为主的针叶林等治理,植被盖度年增加3.1%,为“片、圈”提供了大量的饲料、肥料、燃料及部分用材。与此同时由于植被的恢复和增加,示范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风速降低了45.2%~63.4。林地输沙量减少了85.5%~97.6%,地表风蚀量减少了51.7%~57.3%,大风灾害损失减少了75%,荒漠化发生了逆转。

E@ED@D

该成果是针对半干旱地区,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严重等问题,根据一系列生态学原理,采用现代化农林牧高新技术研究而取得的一项实用性很强的科技成果,目前已在榆林沙区5县多点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益。仅该项研究所依托运行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中的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林重点工程中的飞播造林、经济林营造和樟子松造林工程,截止1999年面积就达12.69万hm2,其中飞播治沙9.67万hm2,保存面积率51.8%~83.1%;樟子松造林20.8万hm2,造林保存率55%~86%;白玉山区覆沙地“两杏”造林1.63万hm2,造林保存率78%~96%,使治理区的植被盖度达到35%~51%,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根据统计测算用该模式治理万亩荒漠化土地,其生态林业产值年经济效益达291万元,效益十分显著。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榆林毛乌素沙地将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农副产品的大力发展更为迫切,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片、圈、面”模式,在毛乌素沙地及我国北方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地带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沙漠里能养牛羊吗

沙漠里能养牛羊吗

沙漠里是可以养牛羊的,但是要保证有24小时不间断的饮水点,另外也要有围栏,按时间投放饲料。另外也得有牛羊棚,当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来临时要转场或进棚。这个可以参考澳洲的个别荒漠牧场。

文章分享结束,沙漠现代化养牛和沙漠里能养牛羊吗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