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最近养牛新闻事件,三鹿事件相关的问题

河北最近养牛新闻事件,三鹿事件相关的问题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河北最近养牛新闻事件的一些知识点,和食品安全,三鹿事件相关的问题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徐晓波认养一头牛的牛奶怎么样

徐晓波认养一头牛的牛奶怎么样

徐晓波的看法:我20来岁就开始创业,差不多30来年,总想解决一些社会的痛点。回过头去看,社会上很多真正有成就的企业,都是去解决社会痛点的。2008年的时候我在中国香港,因为一次给我儿子买奶粉的经历让我想去解决14亿人的喝奶问题。

当年中国内地出了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大家会选择去香港地区或者国外买奶粉。有一天我太太给我打电话说,给儿子带个奶粉回来,我在香港就跑到店里买了8罐奶粉。后来出关的时候被海关查扣了,当时被关了小黑屋。我做地产做了很多年,非常想要改变。

扩展资料

“认养一头牛”作为中国首家会员制产地直供乳品品牌,自有强大牧场专属唯一直供,省去传统渠道层层分销,周期配送加认养和牧场游等定制服务,成为了在市场上能与用户发生强关系以及用户驱动的品牌。国乳制品消费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乳制品制造的产业链较长,涵盖饲草饲料、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终端销售等多个环节,各环节之间联系紧密,一体化程度要求很高。如何在乳制品行业巨头已定的市场格局下创造新品牌、新生力,这是当下行业创业者所在关注和努力的。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1

再过约20天,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小麦就将进入收获季节。但近日,网络上却流传出一些“割青麦喂饲料”的视频,引发关注。

视频中显示,在北方一些小麦种植区域,有农民提前收割青麦,称是用作饲料,一亩地可卖1500元,甚至超过2000元。视频中,装满青麦的货车排起长队,准备进入养殖厂。

5月10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消息称,针对近日媒体反映个别地方毁麦开工及网上流传的“割青麦作饲料”短视频,农业农村部“五一”期间就部署核查核实,各相关省份抓紧调度排查。近日,农业农村部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经济考量

青贮小麦,指在小麦未成熟时,连同青秸秆一起收割做饲料的小麦。

好好的麦子,为何要压倒青贮?受访的专家以及种粮大户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对于农民来说,如果有这种现象,主要是经济上的考量。

我国小麦以冬小麦为主,以华北地区为主要产区,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2021年各省粮食产量排名中,“中原粮仓”河南仅次于黑龙江。中原熟,天下足。《202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河南省全年小麦产量为3802万吨,接近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3。

中国新闻周刊随机联系了数十位农户,但大多表示当地未出现养殖场收购青小麦现象,一些人也是在网络上获悉此事。

河南省驻马店遂平县褚堂乡农户李源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小麦价格有所上涨,但农资价格的上涨远远超过了小麦价格的上涨幅度。“(卖青贮)省事又省劲,这个对农民来说是非常节约成本的”。但他表示,只是听说这件事,没有见过有人收购。

李源个人承包了四五十亩小麦,按照当地最近的行情,小麦1.4元一斤,大概每亩的收入能到千余元。若不算劳动力成本,加上国家的补贴,每亩的利润不超过三百元。

“很少有收青小麦的,之前都是玉米,我们这里有几个养牛大户把我们这的玉米在接近成熟季节就都清除掉了。”李源说。

在遂平县常庄乡的农户赵景亮看来,粮价太低则伤害农民的'利益,但粮食安全也不能说和农民没有关系。在他们村里,近1/5的农田已几乎无偿转由他人耕种,“种地不如外出打工”。

他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去年当地小麦的收购价格约为1.15元,最高1.2元,前年则大多都是1.05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我国小麦平均产量不到400公斤,600公斤即属高产。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小麦价格高企,预计籽粒小麦平均每亩能卖到1200、1300元。卖青贮对于农民来说,还能省去收割、仓储等成本,1500元的收购价格是较有吸引力的。

按照时令,收割完小麦,之后就该播种玉米。在布瑞克农业大数据科技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看来,从农民的角度来说,提前收割小麦,则可以选种更长周期的玉米,避免之后的秋霜等冻害,提高玉米单产量。

不过,从养殖场的角度来说,卖青贮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畜牧企业最常用的青贮饲料是玉米,相比之下,青贮玉米的营养价值更均衡,产量高,通常单价也比青贮小麦要低。

对于这种现象,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已在全省范围内下发“特急”内部明电。电文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充分认识小麦是主要口粮,不能用于青贮饲料的严重性。

电文要求,从现在开始到麦收结束,任何地方、任何单位、任何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毁麦或将小麦用于青贮饲料。各地要依靠乡、村基层组织力量,对涉及毁麦或小麦用于青贮饲料事件开展彻底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强麦田保护,防止各类毁麦事件再次发生,努力夺取夏粮丰收。

饲料缺口

“总不能让牛羊饿死”,林国发表示,一些畜牧场的行为或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分析,一个原因在于,今年以来,市场供应偏紧,玉米价格维持在高位。“就是一个玉米加工的副产品玉米纤维报价都要去到一千九百元左右一吨,历史高位”,林国发称。

“我现在还有两万多斤玉米要卖。最高1.3元一斤可以卖,我还舍不得卖”,农民李源也说。

问题的另一个核心则在于,青贮玉米收获受阻。去年下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遭受连绵降雨,甚至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彼时正值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秋收。

“现在都是采用机械收割,持续的降雨导致机械无法顺利工作或难以进入农田,玉米无法收获”,林国发称,同样因为阴雨的影响,一些玉米、秸秆在收货后达不到草料的要求。比如山东一些地方的花生秧,很多都出现了霉超标的情况。

从产业本身的角度,林国发认为,国内的养殖业主要集中分布于内蒙古、新疆、东北等青贮饲草相对充足区域,华北地区秸秆产量也不低,但青贮料相对较少。而华北多地,如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近年来肉牛等养殖业发展迅猛,但草食的种养没有完全配套。

此外,今年严峻的疫情形势,给青贮饲料的运输带来了极大不便,成本水涨船高,而进口草料也没有明显增长。

今年4月,林国发曾调研河南、山东多地的养殖场,发现不少企业的青贮量基本到5月份、6月份左右就见底了。“下一轮供应青贮的时间,8月中下旬能有一小部分,但主要的还得等到9月末、10月左右”。

在他看来,正因为此,一些养殖企业不得已收购部分青麦青贮“救急”。“企业也‘肉疼’,相比之下,青麦的含水量更高,两吨青麦晾干之后可能就剩一吨多一点”。但也并非每个农民都会有这种条件,附近有比较大的规模的牛羊养殖厂,且他们缺饲料的,有时候才会这样干。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同样有“饲料紧缺”的担忧,去年10月,他就曾给河南省有关部门提了醒。

避免诱导农民冲动收割小麦

事实上,以青小麦作饲料的做法早已有之,但范围较小。

“我们国家前几年的粮食过剩生产过剩,就把一部分的这个青小麦、青玉米作为优质饲料,补充到草食饲料当中去。”李国祥称,但这一现象仅限于局部地区,且面积较少,“比如在云南,据我了解,今年小麦青贮的价格也到了一千五百元到两千元每亩,过去都是三五百元。”

“我国小麦的产能每年1.35亿吨到1.38亿吨,需求也就在1.2亿吨到1.225亿吨左右,每年都有结余。”林国发说。

那么,将一些青小麦作饲料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将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多大的影响?多位专家分析,去年秋冬季节的汛情,导致麦播开局不利,对今年粮食产能的预期造成影响。

在今年春季河南麦田管理最关键时期,郭天财对全省小麦长势、生产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研判曾用四句话作了高度概括:“麦播开局不利,转化好于预期,丰收很有希望,田管务须抓紧。”

在他看来,通过晚播小麦的“四补”技术,冬春以促弱转壮为重点的肥水管理,春季全面落实赤霉病、条锈病防控,以及最近河南省又安排部署全面实施“一喷三防”措施,上述举措加上天气条件总体有利,“我的研判是今年河南小麦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有增减,产量增加百分之五减少百分之五,都应该算是丰收年”。

李国祥则表示,去年汛情全国大概有一亿亩小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一些晚播小麦后来基本上都补齐增产了,局部地区可能还没完全恢复,但粮食供应的稳定基本还是做得到。

在专家们看来,公众的担忧,可能也源于今年粮食供应形势的影响。受俄乌,国际疫情等外部因素影响,国际上小麦价格持续上涨,供应偏紧,全球粮食安全风险成为热议话题。

今年以来,高层反复强调要“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中国的粮食储备不能供应世界,但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李国祥表示,不排除网传视频的风波是炒作的影响,不应过度夸大,避免诱导农民冲动收割小麦。他介绍,通常来说,青贮小麦有专用的种植品种,面积约仅几十万亩,相比之下我国小麦的种植面积有3亿亩。

他表示,专用青贮小麦和人们通常吃的籽粒小麦不太一样。籽粒小麦的单产水平高,而作为饲料收储的小麦,营养主要在麦秆上。“如果专门播种青贮饲料,面积很小,对国家粮食安全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收割的是籽粒小麦,则应提示重视,籽粒小麦既可以作为口粮,又能用作饲料,但我们要优先保证口粮安全。

针对“割青麦作饲料”消息,农业农村部也作出相应部署。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对此高度重视,“五一”期间就组织相关省份进行核查核实。近日,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2

近日,个别地方毁麦开工及网上流传的“割青麦作饲料”短视频,引起广泛关注。针对此类现象,农业农村部回应称,已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于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吃饭就是“天大的事”。小麦是我国重要口粮品种,保障小麦收获对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去年以来小麦生产经历了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虫等多个关口,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小麦长势良好,丰收在即。个别农民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毁粮卖钱?“等到麦熟后卖麦子,每亩约1200元。而在小麦灌浆期卖,每亩1500元。”一语道破。

仓廪实,天下安。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售卖小麦青苗,表面看是农民个人行为,背后却关乎着国家粮食安全。出现“割青麦作饲料”现象,究竟是背后有别有用心的企业哄炒小麦青苗、鼓吹青苗值钱,还是农民种粮积极性出现了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核实,摸清具体原因。

农民种粮有奔头有“钱景”,国家粮食才安全。事实上,为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正是为了让种粮农民不吃亏、有钱赚。

从长远看,只有保障好农民的切身利益,把党中央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农之举不折不扣落实到他们的心坎里,把政策红利实实在在送到他们手上,给农民吃上“定心丸”,让他们多获利、多得利,才会使农民不至于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彻底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粮食减产。

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大事。对破环耕地农田,毁坏农作物的行为,绝不姑息。要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这条底线不可逾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对各级各部门而言,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落实到位,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规违法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的行为,做到监管不松劲,整治不手软,问责不留情。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怎么重视都不过分。夺取夏粮丰收,对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意义极其重大。各部门各地区要开展彻底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一旦发现毁麦苗头,必须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强麦田保护,防止各类毁麦事件再次发生,确保颗粒归仓!

传多地收割青小麦用作饲料,毁麦行为将受严查3

“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针对一些地方出现毁麦现象,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

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虫,小麦历经风雨,长势良好,已经抽穗结粒。还有20天左右,小麦就成熟收获了。在这个关口,有的地方却铲毁整片麦田,以及出现“割青麦作饲料”现象。这一情况,令人痛心。

小麦是中国人的主要口粮,不该用于青贮饲料,更不能毁于铲车之下。为开工铲毁青麦,“在未与政府和农户充分沟通情况下,私自安排机械进场”,谁给的底气?怎下得去手?

农村农业部表示,对被征用为建设用地的麦田,也要在小麦成熟收获后再开工建设,珍惜农民朋友200多天的劳动成果。

目前,有关部门已责令涉事开发商停止施工,并表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对于“割青麦作饲料”行为,监管部门也强调,“任何地方、任何单位、任何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毁麦或将小麦用于青贮饲料”“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强麦田保护,防止各类毁麦事件再次发生,努力夺取夏粮丰收”。

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发条,要时刻拧得紧而又紧,工作要抓得实而又实。无论彻查铲毁青麦事件,还是紧急叫停“割青麦作饲料”行为,都是一次及时纠偏,回应了舆论关切。但是,不能就此画上句号。这些毁麦事件再次给人警示,粮食安全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各有关方面都要自觉扛起粮食安全重任。

粮食归根结底要靠农民去种。据有关报道称,在毁麦背后有些农民之所以割掉青麦卖给养殖户或养殖公司当饲料,是因为他们给的价高,超过了小麦成熟后的卖价。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利益驱动,事实到底如何,还需有关方面抓紧调查核实,把问题搞清楚。同时,政策还需再加把力,为农民种粮保驾护航,提高种粮经济效益。

粮食安全动摇不得。捍卫粮食安全,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对毁粮现象说不。中国人的饭碗,大家一起端。

食品安全,三鹿事件相关的问题

食品安全,三鹿事件相关的问题

“三鹿”等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安泽县县委、县政府多次召集药监、质监、卫生、工商等部门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三鹿奶粉”事件对安泽县造成的影响,并按照职责进一步明确分工、部署工作、分解任务,要求各监管部门密切合作、措施得力,严查问题奶粉,确保食品安全。安泽县调查队也对各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奶牛业的养殖规模情况:目前,安泽县奶牛养殖主要集中在府城镇高壁奶牛养殖园区,养殖户22户,共存栏奶牛218头。每天产奶量为1.3吨,奶站统一收购,二天往太原蒙牛焦作奶站送奶一次(2.6吨)。牛奶收购价格为每公斤2.2元。与“三鹿牌问题奶粉”事件前相比,奶业生产正常,养殖量、产奶量、奶价均无明显波动。

二、政府和职能部门情况:“三鹿牌问题奶粉”事件后,安泽县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卫生部门集中力量,如实登记,全力体检筛查。质监、药监、工商等监管职能部门,认真履行各自职责,深入生产和流通第一线,加强监管,加强服务,多渠道发布消费警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畜牧局主要采取的措施是:1、成立了生鲜牛奶质量专项整治领导组,具体负责生鲜牛奶质量专项整治工作。2、派驻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对养殖户奶牛饲养、奶站牛奶收购、挤奶实行全过程监控,24小时值班。3、对饲料、兽药市场进行了检查,对养殖户所用饲料全部采样。

三、奶站公司情况:安泽县只有高壁奶牛养殖园区一家奶站,平均每天收奶1.3吨,二天往太原蒙牛焦作奶站送奶一次,一次送2.6吨,牛奶收购价格为每公斤2.2元。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前后收购量、销售量、销售价格均无变化,但是在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奶站送太原蒙牛焦作奶站时,因检验蛋白质、肝物质指标系数不达标,倒奶两次共计5.2吨。奶站与奶农没有签订收购合同,但奶站承诺每天收购,并保证收购价格。目前奶站主要困难是收购的鲜奶达不到标准,资金运作困难,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奶农养殖的技术指导,科学养殖,提高鲜奶的质量,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四、奶牛养殖户情况:据对10户奶牛养殖户的调查,平均每户养牛11头左右,每天产奶200斤,出售价每斤奶1.1元,三鹿奶粉事件后,产奶量、出售量、出售价格均无变化。也没有倒奶现象。但三鹿奶粉事件后,由于喂养奶牛的饲料被政府抽样检验,奶牛养殖户害怕市场上的饲料有问题,所以奶牛户希望政府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如果鲜奶不合格希望政府给予补偿。

五、商场超市流通情况:据对安泽县一家超市走访了解,这家超市经营奶粉品牌主要有:伊利、雅士利、南山、龙丹四个品牌,三鹿奶粉事件后,他们第一时间把有问题的奶粉下架封存。工商执法人员也要求商场对下架的问题配方奶粉就地封存,并落实监管责任,严防流入市场再次销售。据超市销售人员介绍:三鹿奶粉事件后,每天的乳制品销售量比事件前减少三分之一,特别是伊利、雅士利品牌奶粉销售量减少三分之二,这两个品牌奶粉存在滞销现象,但不存在缺货断档问题,销售价格没有变化。目前商场超市存在主要问题是消费者不管对任何品牌的奶粉都有顾虑,哪怕是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无问题奶粉也不放心,希望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消费者选购放心奶粉。

六、消费者心理和消费情况: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很多婴幼儿家长在选购奶粉时显得紧张和谨慎了许多。有的消费者发出的感慨。“这么多品牌,都不知道哪个牌子才信得过,还是喂母乳好了。”更多新妈妈对“三聚氰胺”事件反应不一,但更多的声音是如果确有问题,今后肯定不会再买这几家奶粉了。有的乐观地说:“这些只是某一品牌的某一批次产品有问题,并不是所有奶粉都有问题。相信经过国家整顿之后,这些奶粉品牌都会没问题,大家也可以安心食用。”安泽县各医院也迎来了婴幼儿体检高峰,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检查有没有肾结石症状。现在大多数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是全家的“命根子”,对于那些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消费者生命安全的厂家,国家应当予以严惩。

三鹿奶粉事件对安泽县来说要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因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引起重视。

第一、绝大多数奶农,都是受害者,如果真的出现杀牛倒奶的悲剧,对守法奶农真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因此,政府各级各部门密切关注并研究对奶农产生的影响,督促指导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抓紧做好生鲜奶及饲料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等工作,制定保护奶农利益的政策措施。

第二、对于消费者来说,不能因为三鹿奶粉事件,就没有了放心奶可以喝,没有了放心奶粉可以给孩子用,使正常的生活受到影响。政府监管部门在做好问题奶粉、问题奶的处理工作的前提下,需要下力量做好检测监督工作,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喝上放心奶,用上放心奶粉。

第三、对于企业来说,要从三鹿奶粉事件中吸取多方面的教训,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在人员管理上、检测监督上下更大力量,防止检测人员形同虚设,防止检测监督流于形式。要学习国外企业,在追求质量上下功夫,以高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企业只有真正为消费者负责,才是真正的对自己负责。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