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东北适合养牛羊狗 为何不见牧羊犬

为啥东北适合养牛羊狗 为何不见牧羊犬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为啥东北适合养牛羊狗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为啥东北适合养牛羊狗的知识,包括牧羊犬是最会放羊的狗,西藏那么多牛羊,为何不见牧羊犬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牧羊犬是最会放羊的狗,西藏那么多牛羊,为何不见牧羊犬

牧羊犬是最会放羊的狗,西藏那么多牛羊,为何不见牧羊犬

牧羊犬”是人们赋予专职放牧类犬的一个总称,不是一个单独品种,家族庞大,包括德国牧羊犬、苏格兰牧羊犬、边境牧羊犬、喜乐蒂牧羊犬、英国古代牧羊犬、比利时牧羊犬、荷兰牧羊犬、短毛牧羊犬、长须牧羊犬、随历史的发展逐步受到各国皇室的喜爱,以至于上流阶层和普通民众都逐渐把它当成玩赏犬饲养,号称是最聪明的狗狗,可以放养,为什么在中国却很少看见呢?

牧羊犬是最会放羊的狗,西藏那么多牛羊,为何不见牧羊犬?

1、西藏牧羊犬藏獒

其实对于西藏来说,有一个专属犬种:藏獒。作为藏獒的原产地,将藏獒驯化为牧羊犬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从藏獒出现开始,它一直是被作为守卫犬存在的。守卫犬又叫护卫犬,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护人和财产的,对于藏獒来说,它对于牧民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羊群不受狼群的侵扰。

2、西藏处于高原环境

对于西方的犬种边境牧羊犬来说,西藏的高原反应并不适合牧羊犬工作,我们肯定知道边境牧羊犬呀,特别聪明,很好教。但是就是运动量大,如果去西藏工作那种缺氧环境,加大了对狗的伤害。

3、西藏都是平原

对于用狗去放牧,聪明的西藏人学会了骑马,几乎每个西藏男儿都会骑马。牧民们游牧选择的地区基本是平坦的草原,在这种环境下,牧民们只需要骑马放牧就可以了,而且有马代步,不但节省了体力,机动性也更强。

后记:其实大家都知道边牧很聪明,但是你知道吗?边牧也是拆家行手,拆家时懂得分工合作,更有效率!而且边牧也是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的狗狗,如同多动症儿童一样,让一些宠主不敢养下去!

马牛羊猪狗鸡 这六种家养动物何时出现

马牛羊猪狗鸡 这六种家养动物何时出现

中国古代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说,“六畜”这个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的“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另外,在《周礼》里,有“其畜宜六扰”的记载,汉代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豚、犬、鸡。”可见马、牛、羊、猪、狗和鸡是中国古代的六种主要家养动物。研究这六种家养动物起源或出现的时间、地点、作用等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时期,没有发现家养动物。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的年代均在距今12000年以前。研究人员在这些遗址中分别发现了栽培水稻的植硅体、陶器、石器和骨器等。据此,可以把中国古代栽培作物及制作陶器起源的时间追溯到距今约12000年以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里发现的动物种属都属于野生动物,现在还没有任何依据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存在家养动物。

依据研究,中国的家养动物最早出现于距今约10000年左右,较栽培作物及制作陶器起源的时间晚了将近2000年左右,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特点。这里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狗、猪、羊、牛、马、鸡等主要家养动物出现的状况。

按照目前为止所知的材料,中国最早出现的家养动物是狗。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了一块狗的左下颌骨,它的下颌缘有明显的弧度,与狼的下颌缘呈笔直的状况不同;齿列长度为79.40毫米,这个尺寸比狼要小;其牙齿的排列也比较紧密,与狼的牙齿排列比较稀松区别明显;其下颌骨上的各个测量点的尺寸都比狼要小。

依据这些判断,可以肯定南庄头遗址出土的这块下颌骨属于狗。在距今大约9000年前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中,有11条狗被分别埋葬在居住地和墓地里,这是当时人对狗的一种有意识的处理,显示出当时的人和狗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贾湖遗址的狗的下颌骨齿列及各个测量点均小于南庄头遗址的狗。可见在人的饲养过程中,狗的齿列长度随着年代的推移逐步变短。由于南庄头遗址出土的狗的齿列与狼的相比已经明显缩短了,所以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家养狗的历史不会停留在距今10000多年前的南庄头遗址这个时间段里,还可能向前追溯。

这里要强调的是狗的家畜化可以导致人类狩猎的策略、战术或技术发生一些变化。这种饲养行为并未给人类提供多少稳定的肉食来源,也没有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狗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帮助人类积累了把野生动物驯化为家养动物的经验,奠定了人类后来驯化多种家养动物的基础。从这点看,狗的出现,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

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家猪出自距今大约9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通过对贾湖遗址出土的猪骨进行研究,依据猪下颌骨上存在齿槽尺寸变小引起的齿列扭曲现象;牙齿的几何形态测量结果与家猪相近;猪群的年龄集中在特定的年龄段,不同于野猪种群的年龄结构模式;猪的个体数在全部哺乳动物中占据较高的比例,远远大于自然状态下野猪种群在全部哺乳动物中的比例;在墓葬中随葬猪下颌,开启后来数千年在众多遗址中发现随葬猪下颌的先河;DNA的研究结果证明其属于家猪的谱系;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证明这些猪的食谱与人工喂养有关等一系列判断结果,证明距今大约9000年左右的贾湖遗址已经存在家猪。

家猪的出现意义重大。数千年来,还没有一种家养动物像家猪一样,既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肉食资源,同时,在精神领域里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历史时期,家猪的饲养技术还扩散到整个东亚地区,在促进这个地区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绵羊

绵羊可能由已经灭绝的赤羊驯化而成。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绵羊出现在距今5600年至5000年前的甘肃和青海一带。在距今5600年至5000年前的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的5号墓和青海省民和县核桃庄马家窑文化墓葬中突然发现随葬的绵羊骨骼;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多个遗址中,都发现绵羊的骨骼,其数量随着年代的更新逐渐增多;在有的遗址中还发现有灼痕的绵羊肩胛骨,显示其与占卜有关;全部绵羊骨骼的测量数据跟商周时期可以肯定是家养绵羊的测量数据十分接近;DNA的研究结果证实具有这些基因特征的绵羊最早起源于西亚地区;食谱研究发现绵羊的食物中包含有人工喂养的小米秸秆等饲料;依据绵羊的突然出现及DNA的证据,当时很可能是通过文化交流,从中国境外将已经被驯化的绵羊传入中国。

家养绵羊及后来出现的山羊都可以给人类提供肉食及奶制品,羊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羊毛还可以为人类的衣着提供原材料,提高人类抵御风寒的能力,获取羊毛和编织毛织品还带动了手工业中专门领域的发展。

黄牛

现代的家养黄牛均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西亚地区的野牛,其被驯化后逐渐向东西两个方向扩散。中国古代的黄牛是距今5000年左右从中亚地区传入的。迄今为止中国最早发现的黄牛位于5000多年前的甘肃地区;多个遗址中出土的黄牛数量从早到晚大致都有一个逐渐增多的过程;对黄牛骨骼的测量结果证实其与商周时期的可以明确肯定是家养黄牛的数据十分接近;距今4500年以来,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多个遗址中都发现了埋葬黄牛的现象,比如在距今4500年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河南省柘城县山台寺遗址中,发现有9头黄牛集中在一起埋葬,摆放得比较规整;DNA的测量结果证明其与起源于西亚地区的黄牛属于同样的谱系;食谱研究证实其食用的是人工喂养的小米的秸秆等。

家牛的出现,除了使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来源多样化,在精神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之外,其最大的用途是用牛犁地。牛耕极大地提高了古代农业劳动的生产率,这个新的生产力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可称之为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家马是由中亚地区的野马驯化而成,时间大约在距今5500年左右。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家马发现在距今4000年至3600年左右的甘肃地区,多处遗址突然发现马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家马突然出现于属于商代晚期的距今约3300年的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那里发现多座车马坑,一般都是1车2马,在殷墟遗址的西北冈还发掘和钻探了100多个马坑,每个坑中马的数量少则1匹,多则37匹,这些马很可能和祭祀有关。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距今约3300年以前几乎没有发现马骨,而在距今约3300年以后发现多处遗址都存在车马坑和被埋葬的马,研究人员认为甘青地区可能是马传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通道之一。由于甘青地区家马出现的时间与世界上最早的家马相比要相差数千年,中国的家马或饲养家马的技术是由中国境外传入的可能性相当大。

家马的出现,在提供肉食资源及精神领域中具有特定的作用,但它更主要的作用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运输能力,尤其是作为战马,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用途,促进了人类的迁徙、民族的融合、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

家鸡起源于栖息于西南亚地区的原鸡。现在可以证明中国最早的家鸡发现于距今约3300年的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现在只有两条证据,一是骨骼形态的观察结果,二是甲骨文中已经把“鸡”和“雉”这两个字分开了。

鉴于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鸡骨始终不多,养鸡仅仅是为了食肉的解释似乎不够全面。

鸡能生蛋,获取鸡蛋也许是养鸡的另一个原因。在《诗经》中记载养鸡与打鸣相关,这可能也是当时养鸡的原因之一。

概括起来说,按照迄今为止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结果,中国六种主要家养动物开始出现的时间、地点和种类如下:距今约10000年左右,在河北省的南部出现狗;距今约9000年左右,在河南省的南部出现猪;约为距今5600—5000年,在甘青地区出现绵羊;距今约5000年左右,在黄河上游地区出现黄牛;距今4000—3600年左右,在甘肃省的东部出现马;距今约3300年左右,在河南省的东部出现鸡。这些家养动物分别起源或出现于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但基本上都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

牛羊店很多为什么狗店很少

牛羊店很多为什么狗店很少

因为牛羊狗运动量比猪大,牛羊的饲料都是植物类,狗虽然吃肉但是量不多。而且活动范围比猪更广,所以牛羊猪瘦肉多,肥肉少,而猪的饭量大活动量小吃了就睡,饲料也是已蛋白质为主,另外遗传基因也是主要原因,所以猪的膘肥体壮就形成了人锻炼的多,运动量大浑身就容易长肌肉,反之不运动就容易长胖,挺大肚腩。

拓展资料:肉牛的测定品种和类型的影响:牛的品种和类型是决定生长速度和肥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二者对牛的产肉性能起着主要作用。肉牛宰前肥育度评定标准特等:肋骨、脊骨和腰椎横突都不明显,腰角与臀端星圆形,全身肌肉发达,肋骨丰满,腿肉充实,并向外突出和向下延伸。一等:肋骨、腰椎横突不显现,但腰角与臀端未圆,全身肌肉较发达,肋骨丰满,腿肉。充实,但不向外突出。二等:肋骨不甚明显,尻部肌肉较多,腰椎横突不甚明显。三等:肋骨、脊骨明显可见,尻部如屋脊状,但不塌陷。

酮体综合评定(1)牛胴体产肉量等级评定。胴体产肉量等级由里脊、外脊、眼肉、上脑、胸肉、嫩肩肉、腰肉、臀肉、膝圆、大米龙、小米龙、腹肉、腱子肉等十三块分割肉重确定,按十三块肉重的大小将产量等级分为5级:1级>131kg;2级121~130kg;3级111~120kg;4级101~110kg;5级<100kg。(2)牛胴体质量等级评定。胴体质量等级主要由大理石花纹和生理成熟度两个因素决定,分为特级、优一级、优二级和普通级。影响肉牛产肉性能的因素:研究表明,胴体重、屠宰率和净肉率的高低顺序为公牛、去势牛和母牛,同时随着胴体重量的增加,其脂肪沉积能力则以母牛最快,去势牛次之,育成公牛比阉牛的眼肌面积大,公牛最慢。对饲料有较高的转化率和较快的增重速度,一般生长率高。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点亮采纳哦,谢谢啦!

猪,牛羊,狗等动物是怎样被人类驯化成家畜的,有怎样的理论支撑

猪,牛羊,狗等动物是怎样被人类驯化成家畜的,有怎样的理论支撑

某种动物能够得以被驯化,以下六个特征缺一不可:

1.食草。若想驯化一种食肉动物,效率未免太低,因为养100斤的该动物需要1000斤的食草动物。

2.生长速度够快。大象虽不挑食,但要花15年才成年。

3.可以在圈养条件下繁殖。所以驯化猎豹的努力失败了。

4.性情不能太凶险。日本的阿伊努人倒曾因特别原因饲养灰熊,但长到1岁时就不得不杀掉。

5.不能太容易受惊。所以大多数鹿和羚羊无法被驯化,否则不是被吓死就是为了逃生在围栏上撞死。

6.群居结构。这样动物本能地会跟随领袖,适于放牧。理论依据是遗传物质对比和化石对比。

六畜为什么是“马牛羊猪狗鸡”而不是其他动物

六畜为什么是“马牛羊猪狗鸡”而不是其他动物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畜生是指家养的东西,而百姓们家里养的一般都只有六种动物,也就是只有牛、羊、猪、马、狗、鸡,所以六畜就是指这六种动物,其他的动物家庭饲养起来是非常难的,所以六畜就不指其它的动物,只能是这六种动物。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都是靠打猎为生的,他们经常去森林猎一些动物,然后把它们作为食物,但是后来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发现如果每天去打猎的话是非常麻烦的,他们就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动物给驯化成家养的,到时候如果他们想要去吃这些动物的话,就可以直接去抓了,不用再去森林里面打猎了,所以人们就逐步把这些动物驯化成了家养的牲畜。

而当时他们所说的牲畜也是指这些家养的动物,他们当时找了很多动物,发现有些动物是十分凶猛的,想要驯化成家养的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他们就发现了这六种动物是比较容易驯养的,也就是可以把它们变成自己家里养的动物,所以当时的六畜也就是指这六种动物。

而且这六种动物对百姓有非常多的好处,牛、马可以在交通方面帮助百姓们,狗可以帮忙看家,猪可以食用,羊也可以食用,而母鸡可以下蛋,鸡蛋一方面可以食用,而另一方面可以孵出小鸡,长期以往下去,家里的鸡就会变得越来越多,而公鸡会打鸣,它主要负责每天叫人们起床,公鸡和母鸡也可以食用。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说的六畜所指的动物是这六种动物其实是与他们家庭生活的环境相关的,他们的家里一般都只养有这六种动物,其它的动物并不是家养的,而是野外自然生存的,因此在古时的人们的思想当中畜生就只有这六种,其它的动物并不属于六畜。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为啥东北适合养牛羊狗和牧羊犬是最会放羊的狗,西藏那么多牛羊,为何不见牧羊犬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