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最大养牛场 驴的品种介绍

山西省运城最大养牛场 驴的品种介绍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山西省运城最大养牛场的问题,以及和驴的品种介绍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王志忠的事迹简介

王志忠的事迹简介

一、20年根植山区,一心为民办实事:巍巍大山,赋予他无私奉献的情怀

王志忠同志本可以走出大山,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是当他看到乡亲们无助的眼神、期盼的目光和求富的愿望,毅然根植山村,奉献群众,带领西村的父老乡亲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建设美好家园辛勤耕耘。

西村通往县城的羊肠小道12.18km,群众下山只能依靠步行,农林产品由于交通不便运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山上,孩子上学得走几个小时的山路,由于交通阻隔,群众得了重急病,更是得不到及时救治。王志忠同志认识到道路通、百业兴,要改变山区面貌,必须首先从解决交通条件入手。

2004年,他请县交通局技术人员来到山上规划,带上干粮和泉水带领村干部勘察地形,决心修通西村至县城的山区公路。

在修路时,正值数九寒冬。为了看守工地,王志忠在距村好几里地远的一座废弃窑洞里安营扎寨。当劳累一天的村民纷纷回家时,他却吃着开水泡馍,忍受着刺骨的寒冷,孤独的守在工地上,为大家看平车、洋镐,一守就是1个多月。

山区修路,劳力少,投资大,群众经济基础条件差,在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他发动党员干部带头捐款。他个人带头拿出5000元存款,在他的带动下,短短一个月时间,全村共集资30万余元,修路工程提前动工。要修这样一条山区公路,得投资165万元,资金缺口130万元,如果资金不到位,整个工程就会搁浅。他便积极向县职能部门取得联系,争取上级支持,多次上运城、太原争取专项资金,在跑项目期间,他舍不得花集体一分钱,住的是十几元钱的小旅馆,吃的是饼子夹大葱,喝得是自带塑料杯随处打来的冷水,甚至不惜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贷款。妻子担心地说:“我看你再干下去,连老婆孩子都要搭进去啦!”

在他的努力下,争取回资金135万元,为工程施工提供资金保障。经过三个月苦干,动土石方120多万方,拓宽修通了西村通往县城12.18km的油路,成为全县山区农村通油路里程最长的村,此举加强了山区与外界的沟通,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创造有利条件。他又带领群众抢抓村通工程之契机,对全村24条大街小巷2公里多道路全部水泥硬化,并进行了巷道绿化,美化和亮化,使全村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

“只要能干实事,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办法总比困难多。”正是这样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使共产党员王志忠从来没有停止过进取的脚步。

二、一肩挑起五幅重担,提升品味乐百姓:巍巍大山,赋予他务实苦干的精神

2004年8月,王志忠同志根据通峪村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挑起了通峪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2005年6月,他又肩负起西村岭联村党总支书记,在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一肩挑起西村、通峪两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的重任,全岭5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近3000群众的发展融入自己的政治生活之中,他要把西村的成功经验在全岭推广。

他因地制宜,根据群众意愿,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推进西村岭更快更好地发展。在他的努力下,很快完成了通峪村巷道硬化11公里,梨树坪村3.5公里,南岭村4.1公里,下庄村3.4公里村通工程和巷道硬化。他更把彻底改变全岭交通条件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付诸实施,抓紧落实。他多次召开村干部群众会议,规划村通蓝图,多方筹集资金,全面完成5个村31公里的通村油路,实现全岭村通“联网”。

修路期间,最怕下大雨。每次下雨,人家都是往家里跑,王志忠却往工地跑。他要赶到工地察水势,指挥群众挖排水沟,往往在雨中一干就是一两个小时。有一次,路基出现塌方,他和乡亲们在雨里搬石头护路基,足足干了好几个小时。

他日夜奋战,除了参加工程劳动外,还要跑外争取工程资金。全岭村通和巷道硬化共投资420余万元,仅他一人就向上面争取回资金300余万元,群众称他是“开路先锋”。

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他又在全岭展开了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休闲广场建设工作。先后投资16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10亩的、2100余平方的文体中心,成立了图书阅览室、农民夜校,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并投资30余万元,对古窑洞进行了修复开支,建设了钓鱼池,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的品位,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山区群众享受了城市居民的现代生活。在重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王志忠也十分注重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先后投资70万元,建起了占地1600平方米的高标准的小学一所,校内设施先进,集学校、园林公寓于一体,使全省山区农村小学的一面旗帜,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肯定。

三、从造福西村到造福大山,推进发展富百姓:巍巍大山,赋予他开拓创新的胆略

王志忠同志心存高远,他的眼光不光局限于山庄窝铺的改观,而放眼于全岭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放眼于让群众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

他先后多次到周边省市参观学习,实地取经,并组织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山东、河南等地参观,带领群众建设“双千亩枣药间作”生态立体种植基地,发展远志、黄芩等中药材和沾化冬枣间作1100亩,创建了“西村中药材科技生产合作社”,为群众提供技术保障,畅通药材销路,亩均收入2300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600元。组织有经济头脑的党员外出务工创业,带动岭上5村500多名有志青年外出就业,每年可纯赚回250万元现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中,他严格要求充分结合村里的实际,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完成村循环路500亩枣树基地改建成大型新品种核桃基地;完成占地10余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新品种肉牛养殖基地的建造,并组织协调投入使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争当模范党支部为民办实事,在他的带领下,积极组织协调好相关企业合理利用资源节省开支,开始实施通往县城12.18km道路拓宽工程。

几年前,西村岭上除了几棵柿子树,再没有别的树木,满山光秃秃的。面对这样的环境,王志忠执意要种树,建设生态经济园林村。果、林、杏、柿等经济林500亩,荒山造林1200亩,栽植速生丰产林210亩,累计栽植各种树木60万株;如今,西村共栽植以国槐、刺槐、毛白杨为主的经济林1000多亩,建起一个拥有25万株树木,人均500棵的“绿色银行”。全村24条小巷两侧全部栽满观赏林木,村民们还自发地在庭院里种植了苹果、山楂、葡萄等果木,达到“大街绿化成景,小巷绿化成荫,庭院花卉点缀、中心游园添趣”,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

他又引导村民改进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实施了沼气富民工程。此举既清洁了居住环境,又节省了用电、用煤的开支,一户一年至少节支600余元。绿化和沼气工程,彻底改善了西村的经济状况和生态环境,并由此赢得了“中条山上生态经济园林村”和“中条山上绿色氧吧”的美誉。

为了延长产业链条,多方增加农民收入,他又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了“农家乐”旅游综合开发工程,开发“垂钓园、风俗居、农家饭、自助游、土特产”等绿色产业,组织群众织土布、养土鸡,投入旅游开发当中,从而有效地增加了群众的收入,提升了经济发展活力。

2009年7月,投资40万元,发展肉牛专业养殖100头,50%群众参加,户均增收2000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口袋富起来之后,他又积极筹划富裕群众的“脑”袋,培训新型的新农村当家人,培育新农村的新文化。为农民群众安装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远程网络,并积极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农业科技、实用技术、致富项目等的培训和教育,进行精神文明创建竞赛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

为了将远程教育向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延伸。他围绕推动在农村开展的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坚持把远程教育网络由村级活动场所、小学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以“产业+农户+基地+远程教育”为模式,结合农村科技素质培训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群众网上进行咨询,聆听专家网上解答,破解致富难题;网上参加培训,获取各类致富信息和实用技术。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和达到培训预期目的,还邀请了科技局、山西运城农学院教授等有关领导及专家授课。课堂上,专家们分别作了《山西省中药现代化发展情况》、《药用植物引种驯化技术》、《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的关键技术》、《科技养牛实用技术》、《电脑实用技术》等专题培训。新农合每年每人30元由村里统一缴纳,公用电费和水费全部免交,年终每人发放麻花、油、面等物资。群众热情地称他为“西村岭上的铁脊梁”。

四、从当前发展到长远发展,以民为本献忠诚:巍巍大山,赋予他无私耿直的秉性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被亲人误解,被亲人责怪,被亲人痛斥。2006年7月,为了提升西村的品位,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对村中的主街道进行拓宽,建设文体中心。这需要拆迁沿街19家房屋,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弟弟和他的妹妹。

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他逐家逐户上门做工作,有一户群众跑到他父亲那里,表情激动地说,如果你娃敢拆我的房,我就死在你面前。善良憨厚的老父亲后来当着忠的面泪流满面,苦苦相劝。

为了群众的利益,他还是决定从他妹妹家拆起。妹妹家房屋是刚盖不到一年,总共花费了8万多元。当哥哥上门做工作时,妹妹一家抱成一团哭成了泪人,并怨恨地说,你为了个人的荣誉要拆亲妹妹的房子,你给我滚出去,我永远没有你这个哥哥。此时,军人出身、从未流过泪的硬汉,却忍不住失声痛哭。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不,他强忍着被众亲怨恨的心痛,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只给妹妹补偿了3万元,硬把妹妹的新房全部拆掉。之后,他白天忙设计、规划,晚上又一户一户、一遍一遍地做工作,短短一个月,道路也拓宽了,花园也建起了,他整个人却瘦了30多斤。最终,换来的是群众的赞许,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妹妹。

百姓心中有杆秤。在西村,提起王志忠的大公无私,村民们有口皆碑。村民祁葫芦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村里修砂石路的时侯,他在工地上突然犯了阑尾炎,疼痛难忍,是王志忠开着车将他送到山下的卫生院,并拿出300元钱为他治病。困难户张狗娃的妻子去世后,是王志忠拿出200元钱帮忙买菜,并跑前跑后,主持丧葬仪式。

村民们至今还记得,在翻修学校时,为将原来高低不平的地基推平,王志忠搭上自己的推土机,一口气干了半个多月,为集体节省了1万余元。王志忠的三轮车还先后为村里无偿拉树苗30多次,而别人的车上下山一趟,要运费30元……

通峪村张家古垛自然村村民、年近六旬的张福贵说:“人家有本事,头件事就办在我们心坎上。别看忠娃不是我们村的人,可人家一心扑在我们村的发展上,好党员可是全体百姓的福气啊!”村民组长张随恩说:“王志忠白天黑夜为村里的事忙碌,群众打心眼里拥护!”

(二)高氟、缺碘、苦水多

(二)高氟、缺碘、苦水多

1.居民用水的水质问题

裂谷区、盆地区地下水排泄不畅,必然使饮用水质量差,因水而引发的地方病也会增多。生活在裂谷区,尤其是平原区的人们常有喝苦井水的经历。井水为什么发苦?因为水中含盐量较高,这个盐是化学中的盐,不是食盐,食盐是由一个阳离子钠和一个阴离子氯组成。只要金属离子和氯、氢氧根、硝酸根、硫酸根、碳酸根结合,其生成物就称为盐类。常见发苦的盐类主要是硫酸镁(中药名称镁磺氧,东北称苦土),而氯化镁、硫酸钙、氯化钙(漂白粉)一般不苦,氯化钠、硝酸钠发咸也不苦。

天上雨水渗入地下,就会溶解岩石中、土壤中易溶金属阳离子,如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等,它与生物分解出来的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以及石灰岩中碳酸根相结合就生成盐类。但浓度不高,所以没有特殊的味觉。

人们以每升含盐小于1克的水称淡水,1~3克的为微咸水,大于3克的为咸水,10~50克的为盐水,大于50克的为卤水(卤水可用来点豆腐,使浆体凝成固体)。

当地下水排泄条件较好时,水中的含盐量不是很高,因为地下水的及时排出和补充使地下水的含盐量不会增加。当地下水排泄条件不好、长期在地下聚集时,浓度会适当提高,但尚不至于成咸水。只有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地下水位又较高时,地下水从土壤颗粒间以毛细管虹吸原理被吸到地表而蒸发。在不断蒸发的情况下,地下水减少了,盐分却留下来,日积月累,地下水矿化度不断提高到水体发苦的地步。

为什么同样盆地中水的质量相差甚远,甚至同一村中,相隔一条街,这里井水苦,那里却是甜水?原因在于水井所处的古地理位置不同。现在地表看到的都是平坦的水浇地,但地表之下,有的位于古代河床中心的砂层中,有的是古代河床溢出的洪积区。砂层由于沙粒之间孔隙又多又大,所以那里的地下水容易流动,相当古代的河流主河道,地下水很快通过古河道流向下游,因此那个位置上打的水井水质就好,是甜水。而位于主河道之外洪积区—洪水外溢堆积区,沉积的都是细泥、粘土、细矿物,一般颗粒都小于0.03毫米,其中的粘土矿物不透水,且使颗粒粘得十分紧密,颗粒间孔隙度十分小,地下水流动相当困难。它长期存在地下,吸收了周围土层中易溶盐类,使地下水的含盐量变高,于是水体中含盐度超过了人们味觉的分辨能力,其实此时水体含盐量每升早大于3克了。

如今的平原,古代可能是山体出水口,是山间河谷进入平原的出口。这些河道上游受到两岸山谷的束缚,河身狭窄,所以水流速度较大,一旦冲出山口,河水失去了两岸的约束,流速顿时变缓。那时河流中携带的大小砂砾,立刻沉淀下来,于是出山口就堆积了砂砾体;越向外,沉积物颗粒变细,孔隙度变小,地下水流速度变慢。水流速度越慢,堆积物就越细,形成泥质堆积带。当两口水井,一口打在出山口偏上游的砂砾层中,水质必定好;而一口打在出山口的下游泥质层中时,水质就差。这种出山口形成的锥状、扇状沉积物的堆积带,地质上称洪积扇,汛期洪水带来的砂砾、泥土往往呈锥形。当它们密集排列在山区与平原之间边山地带时,它就像姑娘穿的上窄下宽的裾边,叫裙裾,所以那里的地貌就叫洪积裾(单个叫洪积扇)。裂谷地带的边山地区,常是村落的分布区,处在洪积扇上的居民,容易取得甜水,而且水量大,水井浅。即使上面的河道是季节河,平时无水,雨季才有水,但地下总会有水的,雨后地表水都渗入地下,由地下水补给河道或河道的地下在出口处常有泉水外流。

2.盆地中的盐与硝

土壤的毛细管作用,会将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虹吸作用提取到表层土中,于是出现白花花的盐碱地。忻州盆地、大同盆地盐碱地最多,20世纪80年代之前,当汽车驶过这两个盆地时,就可看到沿途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不少地方还有一堆堆硝土,老乡用来熬硝、制碱。忻州的金山脚下,山阴的旧城山阴镇附近,那里也是这两个盆地的产硝区,加上运城盆地解州到永济一带盐碱化地,它们是山西省三个民间产硝区。所以抗战时期,八路军兵工厂、游击队用的地雷不需省外输入硝酸、硝铵,就地取材,炸药自己就可以生产。这也是山西省的一大优势。

因为盐碱化严重,产硝区也就是平原农荒地,那里庄稼无法种,甚至草也长不好,植树不见林,所以才成为战争的沙场。上古有蚩尤战黄帝于运城,宋有杨家将抗辽于金沙滩。空旷地才适宜大兵团作战。我国把战场叫沙场,主要原因是边界战争总在中原与西部、北部边界上爆发,那里基本上属于草原沙漠地带,骑兵战往往扬起漫天沙土,于是将战场称作沙场。

改革开放,机械化施工普及,开出大量沟渠,排出地下水中盐分,这些盐碱地已成为优质牧草区,农民养牛养羊,山西终于出了山阴“古城奶粉”的著名品牌,同时成立了不少集体或国有农场。开垦出大片农地,使耐碱的粮食作物——高粱在原来盐碱地上得到旺盛的生长。裂谷区的盐碱地多,同时高粱种植也十分广泛,在玉米未进入我国之前(明后期),除了晋南产小麦,长治产小米外,太原、晋中、忻州、大同都以高粱为主要粮食作物。

在我国传统粮食作物中,高粱的碱性最大。我们可以生啃尝麦、黍、粟、菽(大豆)、稷这五种粮食,其中只有高粱是涩味的,表明它的碱性大。而山西先民以高粱为主食,人体是酸碱平衡体,摄入碱多了,就要靠额外的酸来平衡,于是吃醋就成为山西饮食文化的特点。其根本原因是需要补充酸性食物来平衡过剩的碱。

3.高氟的地方病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才将对地方病的重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先是东北的克山病,后才是高氟病,而黄斑牙是高氟病的初级体征。八十年代山西省卫生厅调查,全省氟斑牙患者有170万人,氟骨病(大骨节病)患者达4万人。五大盆地中运城地区人数最多,达44万人,占全省25.9%;临汾地区35万人,占全省20.6%;晋中地区9.6万人,占全省5.6%;忻州地区8.3万人,占全省4.9%;太原市7.6万人,占全省4.5%;雁北地区(大同加朔州)9万人,占全省5.3%。它基本上呈现由南向北病情递减的趋势。

氟是人体必需元素,普通人体含氟2.6克。当氟含量超过正常值时,它就成为有害元素。氟主要集中在人体骨骼中(90%以上的氟集中于骨骼包括牙齿)形成氟化钙,它不溶于水,对骨骼起固化作用。当氟含量过高时,它就与钠结合形成氟化钠,而氟化钠是能溶于水的,所以易于从骨骼中流失,导致骨质疏松。其结果是人体发力的关节部位因受压而膨大,形成大骨节病。

老年人易缺钙(人体吸收功能下降而致),骨骼中钙不够时,钠离子取而代之,原来的氟化钙由氟化钠取代,而氟化钠极易流失,造成骨质疏松。这不是氟过量造成的,而是钙流失形成的。所以老年人易骨折,老年妇女最易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也源于钠取代钙。

晋南地区氟含量升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运城地区地下水含氟3.7×10-6,临汾4.3×10-6,晋中5.4×10-6,忻州4.7×10-6,雁北地区6.5×10-6,基本上呈南低北高的趋势。但当随着水中的pH(酸碱度指标)的升高,钙离子相对浓度降低时,钠离子浓度却反而升高,氟化钠的含量随之上升。氟化钠大量产生,于是形成高氟地下水(每升水氟含量大于1毫克),所以引起人体的高氟病。全省浅层地下水的水质分析得出水中氟含量:运城高于临汾,依次为晋中、太原、雁北,唯有忻州例外,它高于周围。水井调查数的百分比也显示运城含氟水井占调查数46.5%,临汾占40%,晋中占17.6%,太原占16.6%,忻州占12.9%,大同反升到36.4%。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水中氟含量还是南高北低,尤其浅层地下水,即百姓打的普通水井中,运城地下水的氟含量最高,然后向北递减。与病人统计值呈正相关性。上面论述表明,人体需要氟,但氟过高又成为有害元素。

4.碘缺乏症

碘也是人体必需元素,一般人含碘11毫克,它集中在甲状腺中,形成甲状腺激素,广泛作用于神经、消化、呼吸系统中,影响人体发育,促进新陈代谢。

碘元素一般存在于海水中,所以海盐不缺碘,而内陆盐湖中的盐是缺碘的。我国中东部地区基本食用海盐,只有西部地区食用内陆的池盐。过去我国碘缺乏症较普遍,主要在西部地区,常见有人脖子上生长着拳头大的肿瘤。山西盛产池盐,所以过去常见脖子带瘤的病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推行食盐加碘制度,山西原来缺碘的病人基本消除。

碘摄入过量时引发甲状腺症。四十年硬性推广加碘盐的行动,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病情出现反弹,食用碘过量引发的甲状腺病人增多。终于在2012年,国家不再强制人们食用政府加碘盐,一是把碘量分级,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酌量采用不同等级的碘盐。二是不缺乏碘的地区可使用普通池盐。这才是适应地区差异而采取的真正的善举。

驴的品种介绍

驴的品种介绍

华北驴

属小型驴。主要产区:华北驴主要产于陕北黄土高原以东、长城以内至黄淮海平原,并分布到东北三省。是一类小型驴。环境条件:产区内有高原、山区、丘陵和平原,虽然地形、气候条件存在差别,但都是中国北方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饲料来源丰富,农牧业发达,环境条件很适宜驴的生活特性。华北驴是中国北方农业区除牛以外的第二大役畜。由于农业条件差,作物产量低,牲畜养殖水平低,多养小型驴。近几十年来为适应生产需要,一些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而畜牧条件好的地区,如沂蒙山区、太行燕山山区、陕北榆林地区、张家口地区、昭盟库仑旗和淮北等地发挥地方优势,发展商品化养驴生产。除自用外,大都通过大同、张家口、济南、潍坊、界首、周口等著名的牲畜交易市场出售,分布到各地。这些驴虽都有其地方名称,如陕西的滚沙驴、内蒙古的库仑驴、河北的太行驴、山东的小型驴、淮北的灰驴。但体质外形基本相同,毛色多以灰色为主,遗传性稳定,故统称华北驴。体型外貌:各地的驴因产区不同,各有特点,但其共同点为:体高在110厘米以下,平原略大,山区较少,体重130~170千克。结构良好,体躯短小,腹部稍大,被毛粗刚。滚沙驴体高107厘米,体重140~190千克;太行驴102.4厘米,内蒙古库仑驴体高110厘米,沂蒙、苏北、淮北的驴108厘米。生产性能:公驴18~24月龄、母驴12~18月龄时达性成熟,母驴2.5岁、公驴3~3.5岁时开始配种。发情季节多集中春、秋两季,发情周期21~28天,发情持续期5~6天。公、母驴繁殖年限一般为13~15年,母驴终生产驹8~10头。

华北驴体小,适应性强,数量大,分布广,为适应畜牧业商品生产的需要,应通过选育改善其体型结构,提高早熟性和产肉性能。综上所述,中国驴的数量大,分布面广,且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下,形成若干在体尺、外形结构和生产性能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品种,但过去在小农经济时期,对驴主要选择其乘、挽、驮的性能,而在畜牧业商品生产中,我们更需要提高驴的产肉性能。所以,一方面需要加强肉用驴品种的培育,另一方面养驴生产者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交,特别是用关中驴、德州驴等大型品种与当地中小型驴品种杂交,利用杂种优势,提高驴的生长速度和肉用性能,发展规模化养殖。

西南驴

属于小型驴。主要产区:包括云南省各地的云南驴,四川甘孜、阿坝、凉山等地的川驴,西藏日喀则、山南等地的藏驴。环境条件:云、川、藏多高原山区和丘陵区,海拔较高,河流多,气温差别较大,干湿季节明显,产区农业较发达。主要作物为水稻、麦类、蚕豆、豌豆、甘薯、油菜。西藏更盛产青稞。作物秸秆和野草是主要饲草,豆类、麦类是主要精料。但1000多年前,驴刚引入的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产驴区多是山地。土壤瘠薄,植被稀疏,驴的饲养管理粗放,白天野外放牧,夜间以秸秆补饲,重使役和孕期才能给少量精料,因此形成了矮小的驴品种。体型外貌:头显粗重,额宽隆,耳大长;髻甲低,胸浅窄,背腰短直,尻斜短,腹稍大;前肢端正,后肢稍外向,蹄小而尖坚;被毛厚密,毛以灰色为主,并有鹰膀、背浅和虎斑;其他部分为红褐色。生产性能:云南驴性成熟早,2~3岁即可配种繁殖,一般3年2胎,如专门作肉驴饲养也可1年1胎,屠宰率45%~50%,净肉率30%~34%,每头净肉量为35千克左右。

新疆驴

外貌体形:驴体格矮小,体质干燥结实,头略偏大,耳直立,额宽,鼻短,耳壳内生满短毛;颈薄,背平腰短,尻短斜,胸宽深不足,肋扁平;四肢较短,关节干燥结实,蹄小质坚;毛多为灰色、黑色。生产性能:新疆驴1周岁就有性欲,公驴2~3岁,母驴2岁就开始配种,在粗放的饲养和重役情况下很少发生营养不良和流产。幼驹成活率在90%以上。新疆兵团农八师150团曾引种关中驴与当地小毛驴杂交,其后代的体高达到120~125厘米。吐鲁蕃改良驴体高可达到125~130厘米。由此可引入大型驴种对新疆驴进行杂交改良,提高当地驴的体尺、体重、是肉驴饲养提高肉产量的重要途径。属于小型驴。主要产区:主要产于新疆南疆喀什、和田地区。分布到甘肃河南走廊,青海的农区、半农半牧区,以及宁夏固原、西吉一带的当地称为西吉驴。在甘肃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和酒泉等地被称为凉州驴。另外在北疆各地县也有分布。环境条件:新疆属于大陆性气候,由于受高山和沙漠的影响,夏天气温高而干旱,沙漠中阳光直射,温度可达55℃。多风沙,昼夜温差大,即所谓“早穿皮袄午穿纱,手抱火炉吃西瓜”。无霜期短,降水量少,有大面积的草原牧区,也有片片绿洲的发达农区。因气候和水源的关系,农作物产量低。由于历史上社会经济条件差,农民全靠养驴农耕、驮运、乘骑代步,可以说凡有人生活的地方都有驴的分布。体型外貌:新疆驴体型矮小,体质干燥结实,头略偏大,耳直立,额宽,鼻短,耳壳内生满短毛;颈薄,髻甲低平,背平腰短,尻短斜,胸宽深不足,肋扁平;四肢较短,关节干燥结实,蹄小质坚;毛多为灰色、黑色。庆阳驴属中型驴

主要产区:甘肃省东部的庆阳、宁县、正宁、镇原、合水、华池及陕西的吴起、定边等县区,以庆阳县为中心产区。

环境条件:产区位于甘肃东部黄土高原,海拔1000~1700米,在泾河上游,紧临陕西关中平原,年平均气温9~10.5℃,无霜期120~180天,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农业发达,有“陇东粮仓”之美称。由于这一地区交通不便,过去农民经济收入低,多养牛、驴役用。多年来以养小毛驴为主,经不断引进关中大型驴杂交改良,使当地小毛驴的体尺明显增大,外形也发生了变化。加之适应当地环境,管理精心,饲草以麦秸、谷草为主,在农忙时才补饲少量精料,颇耐粗饲。杂种驴长期自群繁殖培育,形成了今天的地方良种庆阳驴。

体型外貌:体格粗壮结实,体长稍大于体高,结构匀称,头中等大小,耳不太长,颈肌肥大,鬃毛短稀,胸部发育良好,腹部较大,四肢端正,关节明显,蹄大小适中而坚实,性情温顺,行动灵活,毛色以三粉驴为主,还有少量青色和灰色,庆阳驴属中型驴。

淮阳驴

主要产区:河南沙河及其支流两岸的豫东平原东南部,即淮阳、郸城西部,沈丘西北部,项城和商水北部,西华东部,太康南部和周口市,以淮阳县为中心产区。环境条件:产区海拔50米,属温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216天,年平均气温14.6℃土壤以淤土、两合土最多,土质肥沃,盛产麦类和杂粮,是历代“粮仓”,当地以驴为主要役畜。当地很早以前就重视驴的选育,农副产品丰富,又习惯种苜蓿,常以各种豆类喂驴,日喂量达1~1.5千克,故能保证驴的营养需要,巩固选育成果。产区临近周口、界首等牲畜集散地,常向外输出种驴,从而刺激了养驴生产和选育工作,近30年采,淮阳县进一步加强选育工作,在重点产驴区开展良种登记。加强选种配种,肉驴的品质也明显提高,是地方优良驴种。体型外貌:属中型驴,体高略大于体长,体幅较宽,头略显重,肩较宽,其鬐甲高,前躯发达,中躯显短,呈圆桶形,四肢粗大结实,尾帚大。红褐毛色驴,还有体型较大、鬐甲高、单脊单背和四肢高大的特点。毛以粉黑色为主,灰色少,纯黑更少,红褐色最少。

泌阳驴

属中型驴。主要产区:河南省西南部的泌阳、唐河、社旗、方城、南阳等市县,以泌阳、唐河两县为中心产区。环境条件:泌阳县地处伏牛山脉和桐柏山脉之间。海拔在810~983米。当地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613,无霜期212天,年均降雨量920.5毫米,属暖温带气候。土地肥沃,适宜耕种,农牧业生产发达,并盛产麦类和各种杂粮。以谷草、豌豆作为喂驴的主要饲料,可利用河滩、丘陵放牧,有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当地群众有养驴习惯,喂养精心并重视选种选配,并有不少驴的配种专业户,以精选的良种进行配种工作,故形成了良种产区。早在1957年就建立了泌阳县种驴场,就地精选了优秀个体和优秀的核心群开展系统的选育工作,使驴群质量迅速提高。体型外貌:公驴富有悍威,母驴性温驯。体型中等,呈方形或高方形。结构紧凑、匀称,灵俊清秀,肌肉丰满,多双脊双背。背腰平直,头干燥、清秀,口方正;耳大适中,耳内中部有一簇白毛;头颈结合良好,腰短而坚,尻高宽而斜,四肢直,系短而立,蹄质坚实。毛色以三粉为主。

佳米驴

也叫绥米驴,属中型驴。主要产地:主要产于陕西的佳县、米脂县和绥德三县,中心产区在三县毗连地带。分布到附近各县和山西临县以及周围各省及延安、榆林市。环境条件:产区处于陕西北部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区,形成梁岗起伏、沟壑纵横、土地零散、道路崎岖狭窄的特点。海拔715~1350米,温差大,年平均日照达2617~2741小时。春季多风,夏热冬寒,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430~450毫米,无霜期仅150~180天,适宜种植杂粮,兼种大量苜蓿,轮作倒茬以改良土壤和提供饲草。从东汉以来,农民就习惯养驴从事耕、拉、驮、乘等各种役使。常以舍饲为主,以豆麦、高梁、玉米加谷草、麦草为主,夏季喂青苜蓿。各县有一些传统的专门种驴饲养户,精选良种,承担配种工作,经长期培育形成这一地方优良品种。体型外貌:佳米驴体型中等,略呈方形,体质结实,结构匀称,眼大有神,耳薄而立;颈肩结合良好,背腰平直,四肢端正,关节强大,肌腱明显,蹄质坚实。公驴颈粗壮,胸部宽,富有悍威。母驴腹部稍大,后躯发育良好。毛为粉黑色,因白色部分大小不同,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黑燕皮,全身被毛似燕子,仅嘴头、鼻孔、眼周以及腹部为白色;一种是黑四眉,除具有黑燕皮特征外,腹下的白色面积较大,甚至扩展到四肢内侧,胸前、额下及耳根处。

云南驴

体形外貌:头显粗重,额宽隆,耳大长;胸浅窄,背腰短直,尻斜短,腹稍大;前肢端正,后肢稍外向,蹄小而尖坚;被毛厚密,毛以灰色为主,并有鹰膀,背浅,虎斑;其它部分为红褐色。生产性能:云南驴性成熟早,2~3岁即可配种繁殖,一般3年2胎,如专门作肉驴饲养也可1年1胎,屠宰率45%~50%,净肉率30%~34%,每头净肉量为35千克左右。广灵驴

体型外貌:体格高大、骨骼粗壮、体质结实、结构匀称、耐寒性强。驴头较大、鼻梁直、眼大、耳立、颈粗壮,背部宽广平直,前胸宽广,尻宽而短,尾巴粗长,四肢粗壮,肌腱明显,关节发育良好,管骨较长,蹄较小而圆,质地坚硬,被毛粗密。被毛黑色,但眼圈、嘴头、前胸口和两耳内侧为粉白色,当地群众叫“五白一黑”,又称黑化眉。还有全身黑白毛混生,并有五白特征的,群众叫做“青化黑”,这两种毛色的均属上等。生产性能:其繁殖性能与其它品种近似,惟多在2~9月发情,3~5月为发情旺季。终生可产驹10胎,经屠宰测定,平均屠宰率为45.15%,净肉率30.6%。有良好的种用价值,曾推广到全国13个省区,以耐寒闻名,对黑龙江省的气候适应也较好。属大型驴。主要产地:产地为山西省东北部的广灵、灵邱两县,分布于广灵、灵邱及其周围各县的边缘地带。环境条件:境内山岳起伏,小部分为河谷盆地,海拔700~2300米。地处塞外山区,风大沙多,气候变化差异大,年平均气温为6.2~7.9C,年降水量420~500毫米,无霜期130--~150天,为塞外的主要杂粮产地。该地区历来重视畜牧业发展,农民养驴农耕,是中国塞外商品驴的繁殖基地。由于当时盛产谷子、豆类,又种植紫花苜蓿,农民以谷草、黑豆和苜蓿草精心喂养,注意选种选配,结合役使和放牧,形成广灵驴体型高大、体躯结实的品种特征。

晋南驴

体型长方形,外貌清秀细致,是有别于其它驴种的特点。头清秀,大小适中,颈部宽厚,背腰平直,尻略高而斜,四肢细长,关节明显,肌腱分明,前肢有口袋状附蝉。尾细长,似牛尾。皮薄而细,以黑色带三白为主要毛色,另外还有一种灰色大驴。体型较美,细致结实,为中国优良的大型地方良种。主要产区:产于山西南部运城市和临汾市南部,以夏县、闻喜县为中心产区,包括平陆、芮城、永济、临漪等县市及临汾南部各县市。环境条件:产区地处黄土高原,濒临黄河。有平原、丘陵和山地,地形复杂。海拔400~1500米,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1413,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无霜期180~210天。夏县是禹的故乡,该县人文、农耕历史悠久,有发达的农业,是山西著名的粮棉产地,盛产煤。当地农民喜爱养驴,作为农耕和运输工具。喂驴精心而得法,全年舍饲,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又种苜蓿。做到夏加苜蓿冬加麦麸,并将鲜苜蓿与麦秸碾青混合调制,使驴等家畜常年都能得到青饲草,重视选种选配和幼驹培育,促进了该品种的形成,并向外地输出大量优质种驴。体型外貌:体型长方形,体质紧凑,外貌清秀细致,是有别于其他驴种的特点。头部清秀,大小适中,颈部宽厚而高昂,髻甲稍低,背腰平直,尻略高而斜,四肢细长,关节明显,肌腱分明,前肢有口袋状附蟑。

德州驴

体型外貌:体格高大,结构匀称,体型方正,头颈躯干结构良好。公驴前躯宽大,头颈高扬,眼大嘴齐,有悍威,背腰平直,尻稍斜,肋拱圆,四肢有力,关节明显,蹄圆而质坚。毛色分三粉(鼻周围粉白,眼周围粉白,腹下粉白)的黑色和乌头(全身毛为黑色)的两种。其体高一般为128~130厘米,最高的可达155厘米。

生产性能:生长发育快,12~15月龄性成熟,2.5岁开始配种。母驴一般发情很有规律,终生可产驹10只左右,25岁好驴仍有产驹的;公驴性欲旺盛,在一般情况下,射精量为70毫升,有时可达180毫升,精液品质好。作为肉用驴饲养屠宰率可达53%,出肉率较高,为小型毛驴改良的优良父该品种。

关中驴

体形外貌:关中驴体格高大,结构匀称,体型略呈长方型。头颈高扬,眼大而有神,前胸宽广,肋弓开张良好,尻短斜,体态优美。90%以上为黑毛,少数为栗毛和青毛。生产性能:在正常饲养情况下,幼驴生长发育很快。1.5岁能达到成年驴体高的93.4%,并表现性成熟。3岁时公母驴均可配种。公驴4~12岁配种能力最强,母驴终生产5~8胎。多年来关中驴一直是小型驴改良的重要父本驴种。特别对庆阳驴种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原产地及产地的自然条件:关中驴属于大型驴种。形成历史悠久,是中国优良的地方品种。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关中平原和延安市南部,以兴平、礼泉、乾县、武功、咸阳、蒲城和临潼等地为中心产区。曾被输出到朝鲜、越南等国。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1413,年日照1980~2400小时,年降水量540~750毫米,无霜期190~210天。水利灌溉条件好,农业发达,盛产粮棉,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还有种植苜蓿、大豆、豌豆养畜的习惯,素以有大牛(秦川牛)、大驴而享誉全国。从西汉以来,驴一直是该地区重要的役畜,群众既有丰富的养驴经验,又很重视科学的选种选配。尤其对种公驴要求毛色纯正,黑白界线分明,体型高大,结构匀称,两睾丸大而对称,富有悍威,四蹄端正,蹄大而圆,叫声宏亮。因此,经过长期的选育,该品种质量不断提高。体型外貌:关中驴体型高大,结构匀称,体型略呈长方型。头颈高扬,眼大而有神,前胸宽广,肋弓开张良好,尻短斜,体态优美。90%以上为黑毛,少数为栗毛和青毛。生产性能:据测定,老龄淘汰驴平均屠宰率为52.7%,净肉率39%。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