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可以圈养牛吗?里面可以放牧吗?

洞庭湖可以圈养牛吗?里面可以放牧吗?

大家好,关于洞庭湖可以圈养牛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鄱阳湖枯水见底大部分成了草原,里面可以放牧吗?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鄱阳湖枯水见底大部分成了草原,里面可以放牧吗?

鄱阳湖枯水见底大部分成了草原,里面可以放牧吗?

“大地之树”这种不详之兆都出来了,当然是不能放牧的,一旦真的放牧了,后果会很严重!

今年夏天,南方地区经过历史罕见的高温天气后,长江流域的两大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几乎干涸,甚至出现了大地之树这种奇观!河床裸露在外后,也俨然形成了一望无垠的大草原!

有的朋友看到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大草原,不禁会有疑惑,这里的落星墩作为地标性景点,都已经成为打卡圣地了,能不能开发一下变成旅游区呢?还有就是这里的草可以拿来放牧吗?如果可以,那不就是家畜的天堂了嘛!

想象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哈,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下鄱阳湖会让人有这么多美丽的遐想。

鄱阳湖为什么爆火?

进入主题前让我我们先了解一下为什么今年的鄱阳湖会这么火!

今年炎热的天气是历史罕见的,受天气影响,这里的水分流失严重,干旱的河床甚至被细小的水流分支给切割出了“大地之树”这等奇观!

网友拍摄“大地之树”

大地之树2

大地之树3

另外还有干旱期才会有的落星墩!

水位下降之后形成的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游客的车子驶过后,铺满河床的青草就犹如绸缎一般丝滑顺畅,微风拂过,青草就如同海浪般轻盈浮动,煞是美丽!人们如果躺在这青草之上,就立马陷进去,犹如躺在柔软的丝绸上面一般!

种种原因之下,今年的鄱阳湖有点不一样,加上现在网络的发达与普及,直接让鄱阳湖名声大噪!

各路网红齐聚鄱阳湖,宣传视频发出后,让全国人民都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鄱阳湖。无不令人心生向往!都想去鄱阳湖与大自然来一次深层次的互动!

可惜的是,拥有这么好的资源的鄱阳湖,却没有放开旅游,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不能放开旅游?

1危险

在往年,这个时候都是防溺水宣传工作的重点时期,往年的鄱阳湖,虽然进入枯水期,但水量依然是惊人的,加上沼泽海草的影响,河床上处处都充满着危险。

因为今年的情况特殊,河床都没水了,溺水风险骤减,但这也不是可以放开旅游的原因!

如果今年放开了,以前十几年的宣传工作直接就毁于一旦了,

再有就是来年水位上升后,这里的游客一旦出现络绎不绝的情况,宣传工作也会变得举步维艰,危险系数和死亡率也会直接飙升。

2破坏环境

鄱阳湖成草原,除去自然原因,也离不开人为因素,围湖造田,填湖造地,占用湿地,非法围堰等等都是司空见惯了,更有甚者是非法采砂,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前十年的非法采砂量达到了惊人的21.54亿吨!十年间昼夜不停,直接把湖底200年的沉积给干没了!

种种原因导致鄱阳湖水位干涸,河床上只有青草,这个时候如果放开旅游,人为的踩踏与破坏,导致生态受损,是这个特殊时期的鄱阳湖不可承受之痛。

结果自然就不言而喻了,你要偷偷去玩一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想要放开旅游,让大规模的人员进来,那就不现实了!

为什么不能变废为宝,把草用来放牧呢?

这里河床上的草,都是清一色的苔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再生能力极强,一旦裸露在外,加上日照充足,可以撒欢似的疯涨,要不了多久,整片河床都会被它们映照得绿油油的,

到了这里,就会有朋友会发出疑问了,这里满地的苔草放着也就放着了,多浪费啊!拿来给牲畜吃,多好啊!变废为宝!牛羊来到这里,做梦都得笑醒吧?

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片大草原上,形形色色的人很多,家畜却基本看不见,这是为什么呢?按道理来说免费的自助餐,不得可劲造嘛!

其实原因很简单,总结下来就是八个字!有螺地带,封洲禁牧!

鄱阳湖有着臭名昭著的螺,福寿螺!这种外来入侵物种,简直就是寄生虫的病毒库,一只福寿螺,平均就带有6000条寄生虫,它们繁殖能力极强,根本就灭不完!

3-11月是它们的繁殖期,它们产的卵大部分都附着在苔草根茎上,这些东西被家畜吃进肚子里,换你,你也慌,对吧?

其他还有钉螺,吸血虫等等有害物种数不胜数!

这些寄生虫和螺丝一旦被家畜吃到,后果不堪设想,想象中的自助餐,立马变成鸿门宴了。

再有就是长时间的干旱,营养一直在流失降低,本来沙尘水分就所剩无几,这个时候再把苔草给霍霍了,那无疑是釜底抽薪!不符合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回归主题,鄱阳湖进入枯水期后,虽然大部分成了草原,但是这里依然是不可以放牧的!一是福寿螺等物种造成的,二是不符合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于生物入侵者的例子

关于生物入侵者的例子

一百多年前,有人将20多只英国的家兔带到澳大利亚饲养。在一次火灾中兔舍被毁,幸存的家兔流窜到了荒野。由于澳大利亚的气候适于兔的生存,再加上那里缺少兔的天敌,这些幸存者就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起来,成了野兔。它们与绵羊争夺食物,破坏草原植被,给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

近年来,我国南方某些沿海地区,一种原产南美洲的叫做薇甘菊的“植物杀手”悄悄地登陆了,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条件下迅速蔓延开来。没过多久,荔枝树、香蕉园,以及花木扶疏的美丽丘陵和原野,很快就长满了薇甘菊。这些入侵者茂密的藤蔓缠绕或覆盖住当地植物,夺走本应属于当地植物的阳光和养料,使当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1,紫茎泽兰学名:EupatoriumadenophorumSpreng.(Ageratinaadenophora(Spreng.)R.M.King&H.Rob.)英文名:CroftonWeed中文异名:解放草,破坏草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鉴别特征:茎紫色,被腺状短柔毛,叶对生,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粗锯齿.头状花序,直径可达6mm,排成伞房状,总苞片3-4层,小花白色,高1-2.5m.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行有性和无性繁殖.每株可年产瘦果1万粒左右,藉冠毛随风传播.根状茎发达,可依靠强大的根状茎快速扩展蔓延.能分泌化感物,排挤邻近多种植物.原产地:中美洲,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南部),台湾,垂直分布上限为2500m.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可能经缅甸传入.在其发生区常形成单种优群落,排挤本地植物,影响天然林的恢复;侵入经济林地和农田,影响栽培植物生长;堵塞水渠,阻碍交通,全株有毒性,危害畜牧业.控制方法:(1)生物防治:泽兰实蝇对植株高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野外寄生率可达50%以上;(2)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红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进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3)化学防治:2,4-D,草甘膦,敌草快,麦草畏等10多种除草剂对紫茎泽兰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于根部效果较差.2,薇甘菊学名:MikainamicranthaH.B.K.英文名:Mile-a-minuteWeed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鉴别特征:茎细长,匍匐或攀授,多分枝;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花白色,头状花序.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兼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其茎节和节间都能生根,每个节的叶腋都可长出一对新枝,形成新植株.原产地:中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亚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地区.中国分布现状:现广泛分布于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19年曾在香港出现,1984年在深圳发现.薇甘菊是一种具有超强繁殖能力的藤本植物,攀上灌木和乔木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盖之势,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坏窒息而死,薇甘菊也可通过产生化感物质来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对6-8m以下林木,尤其对一些郁密度小的次生林,风景林的危害最为严重,可造成成片树木枯萎死亡而形成灾难性后果.该种已被列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控制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国内外正在开展化学和生物防治的研究.3,空心莲子草学名: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Mart.)Griseb英文名:AlligatorWeed中文异名:水花生,喜旱莲子草分类地位:苋科Amaranthaceae鉴别特征:水生型植株无根毛,茎长达1.5-2.5m;陆生型植株可形成直径达1cm左右的肉质贮藏根,有根毛,株高一般30cm,茎秆坚实,节间最长15cm,直径3-5mm,髓腔较小.叶对生,长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具长1.5-3cm的总梗.花白色或略带粉红,雄蕊5.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以茎节行营养繁殖;旱地型肉质贮藏根受刺激时可产生不定芽.生长高峰期每天可生长2-4cm.花期5-10月,常不结实.原产地:南美洲;世界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中国分布现状: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天津近年也发现归化植物.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此后逸生导致草灾,表现在:(1)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2)排挤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种单一化;(3)覆盖水面,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4)在农田危害作物,使产量受损;(5)田间沟渠大量繁殖,影响农田排灌;(6)入侵湿地,草坪,破坏景观;(7)滋生蚊蝇,危害人类健康.控制方法:(1)用原产南美的专食性天敌昆虫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hygrophila防治水生型植株效果较好,但对陆生型的效果不佳.(2)机械,人工防除适用于密度较小或新入侵的种群.(3)用草甘膦,农达,水花生净等除草剂作化学防除,短期内对地上部分有效.4,豚草学名:AmbrosiaartemisiifoliaL.英文名:Ragweed,Bitterweed

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鉴别特征:高1m以下,茎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叶一至二回羽裂,边缘具小裂片状齿.雄花序总苞碟形,排成总状,雌花序生雄花序下或生上部叶腋.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荒地,路边,沟旁或农田中,适应性广,种子产量高,每株可产种子300-62000多粒.瘦果先端具喙和尖刺,主要靠水,鸟和人为携带传播;豚草种子具二次休眠特性,抗逆力极强.原产地:北美洲;在世界各地区归化.中国分布现状: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约15个省,直辖市.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发现于杭州,为一种恶性杂草,其危害性表现在:(1)花粉是人类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2)侵入农田,导致作物减产;(3)释放多种化感物质,对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控制方法:(1)用豚草卷蛾进行生物防治有良好效果;(2)苯达松,虎威,克芜踪,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豚草生长;(3)用紫穗槐,沙棘等进行替代控制有良好的效果.5,毒麦学名:LoliumtemulentumL.英文名:DarnelRye-grass,PoisonDarnel分类地位:禾本科Gramineae鉴别特征:茎丛生,高20-120cm.叶线状披针形,长6-40cm,宽3-13cm.穗狭,长5-40cm,主轴波状曲折,两侧沟状,具8-19个互生的小穗;每小穗含(2-)4-6个花.第二颖具5-9脉;芒长7-15mm.颖果长椭圆形,长4-6mm,绿而具紫褐晕.生物学特征: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适应性广,分蘖力较强.其籽实比小麦早熟,熟后随颖片脱落.种子繁殖.原产地:欧洲地中海地区;现广布世界各地.中国分布现状:除西藏和台湾外,各省(区)都曾有过报道.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随麦种传播.1954年在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小麦中发现.可造成麦类作物严重减产.麦种受真菌StromatiniatemulentaPrill.&Del.侵染产生毒麦碱(Temuline),能麻痹中枢神经.人食用含4%毒麦的面粉,就能引起中毒.毒麦做饲料时也可导致家畜,家禽中毒.控制方法:人工拔除.6,互花米草学名:SpartinaalternifloraLoisel.英文名:SmoothCord-grass分类地位:禾本科Gramineae鉴别特征:秆高1-1.7m,直立,不分枝.叶长达60cm,基部宽0.5-1.5cm,至少干时内卷,先端渐狭成丝状;叶舌毛环状,长1-1.8cm.圆锥花序由3-13个长(3-)5-15cm,多少直立的穗状花序组成;小穗长10-18mm,覆瓦状排列.颖先端多少急尖,具1脉,第一颖短于第二颖,无毛或沿脊疏生短柔毛;花药长5-7mm.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生于潮间带.植株耐盐耐淹,抗风浪.种子可随风浪传播.根系分布深达60cm的滩土中,单株一年内可繁殖几十甚至上百株.原产地:美国东南部海岸;在美国西部和欧洲海岸归化.中国分布现状:上海(崇明岛),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79年引入,曾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变成了害草,表现在:(1)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影响滩涂养殖;(2)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3)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4)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致使大片红树林消失.控制方法:除草剂能清除地表以上部分,但对于滩涂中的种子和根系效果较差.7,飞机草学名:EupatoriumodoratumL.(Chromolaenaodorata(L.)R.M.King&H.Rob.)英文名:FragrantEupatorium,BitterBush,SiamWeed中文异名:香泽兰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鉴别特征:高达3-7m,根茎粗壮,茎直立,分枝伸展.叶对生,卵状三角形,先端短渐尖,边缘有粗锯齿,有明显的三脉,两面粗糙,被柔毛及红褐色腺点,挤碎后有刺激性的气味;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总苞圆柱状,长1cm,总苞片3-4层.花冠管状,淡黄色,柱头粉红色.瘦果狭线形,有棱,长5mm,棱上有短硬毛,冠毛污白色,有糙毛.生物学特性:丛生型的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瘦果能借冠毛随风传播,而成熟季节恰值干燥多风的旱季,故扩散,蔓延迅速.种子的休眠期很短,在土壤中不能长久存活.在海南岛1年开花2次,第一次4-5月,第二次9-12月.原产地:中美洲;在南美洲,亚洲,非洲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飞机草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曾作为一种香料植物引种到泰国栽培,1934年在云南南部被发现.为害多种作物,并侵犯牧场.当高度达15cm或更高时,就能明显地影响其他草本植物的生长,能产生化感物质,抑制邻近植物的生长,还能使昆虫拒食.叶有毒,含香豆素.用叶擦皮肤会引起红肿,起泡,误食嫩叶会引起头晕,呕吐,还能引起家畜和鱼类中毒,并是叶斑病原Cercosporasp.的中间寄主.控制方法:先用机械或人工拔除,紧接着用除草剂处理或种植生命力强,覆盖好的作物进行替代,此外,用天敌昆虫Pareuchaetespseudooinsulata控制有一定效果.8,凤眼莲学名:Eichhorniacrassipes(Mart.)Solms英文名:WaterHyacinth中文异名:凤眼蓝,水葫芦分类地位: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鉴别特征:水上部分高30-50(-100)cm,或更高.茎具长匍匐枝.叶基生呈莲座状,宽卵形,宽卵形至肾状圆形,光亮,具弧形脉;叶柄中部多少膨大,内有多数气室.花紫色,上方一片较大,中部具有黄斑.蒴果卵形.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浮水或生泥沼中.繁殖方式以无性为主,依靠匍匐枝与母株分离方式,植株数量可在5天内增加1倍.一株花序可产生300粒种子,种子沉积水下可存活5-20年.常生于水库,湖泊,池塘,沟渠,流速缓慢的河道,沼泽地和稻田中.原产地:巴西东北部;现分布于全世界温暖地区.中国分布现状:辽宁南部,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栽培,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逸生为杂草.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01年从日本引入台湾作花卉,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后大量逸生,堵塞河道,影响航运,排灌和水产品养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覆盖水面,影响生活用水;滋生蚊蝇.控制方法:(1)人工打捞;(2)专食性天敌昆虫Neochetinaeichhorniae和N.bruchi有控制效果;(3)除草剂在短时间内有效.9,假高梁学名:Sorghumhalepense(L.)Pers.英文名:JohnsonGrass中文异名:石茅,阿拉伯高梁分类地位:禾本科Gramineae鉴别特征:具根状茎延长,具分枝.秆直立,高1-3m,叶宽线形,叶舌具缘毛.圆锥序大型,淡紫色至紫黑色;分枝轮生,与主轴交接处有白色柔毛;小穗成对,其中一个具柄,另一个无柄,长3.5-4mm,无芒,被柔毛.颖果棕褐色,倒卵形.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生于田间,果园,以及河岸,沟渠,山谷,湖岸湿处.花期6-7月,果期7-9月,种子和根茎繁殖.原产地:地中海地区;现广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加拿大,阿根廷等高纬国家.中国分布现状:台湾,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福建,湖南,安徽,江苏,上海,辽宁,北京,河北,四川,重庆,云南.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初曾从日本引到台湾南部栽培,同一时期在香港和广东北部发现归化,种子常混在进口作物种子中引进和扩散.是高粱,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甘蔗,黄麻,洋麻,苜蓿等30多种作物地里的杂草,不仅通过生态位竞争使作物减产,还可能成为多种致病微生物和害虫的寄主.此外,该种可与同属其他种杂交.控制方法:(1)对混在进口种子中的种子,可用风选等方法去除;(2)配合伏耕和秋耕除草,将其根茎置于高温,干燥环境下;(3)用暂时积水的方法,抑制其生长;(4)用草甘膦或四氟丙酸等除草剂防治.10,蔗扁蛾学名:Opogonasacchari(Bojer)英文名:BananaMoth中文异名:香蕉蛾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辉蛾科Hieroxestidae鉴别特征:成虫体长7.5-10mm.翅披针形.前翅有2个明显的黑褐色斑点和许多细褐纹.触角丝状.足粗壮而扁,跗节最长,后足胫节有2对距.卵椭圆形,淡黄色,长约0.5mm.幼虫乳白色,透明.被蛹,亮褐色,背面暗红褐色,首尾两端多呈黑色.生物学特性:1年发生3-4代,在15℃时生活周期约为3个月,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可达8代之多.幼虫活动能力极强,行动敏捷,蛀食皮层,茎秆,咬食新根.以幼虫在寄主花木的土中越冬,翌年幼虫上树危害,多在3年以上巴西木的干皮内蛀食.卵散产或成堆,每雌虫产卵50-200粒.食性广,寄主植物达60余种.

原产地:非洲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分布现状:己传播到10余个省,直辖市.在南方的发生更严重,在这些地区凡能见到巴西木(即香龙血树DracaenafragransKer-Gawl.)的地方几乎都有蔗扁蛾发生危害.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随寄主植物很容易扩散和传播,已在欧洲,南美洲,西印度群岛,美国等地区发现.巴西木是其重要寄主植物.1987年,蔗扁蛾随进口的巴西木进入广州.随着巴西木在我国的普及,蔗扁蛾也随之扩散,20世纪90年代传播到了北京.蔗扁蛾食性十分广泛,威胁香蕉,甘蔗,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及温室栽培的植物,特别是一些名贵花卉等.感染植物轻则局部受损,重则将整段干部的皮层全部蛀空.控制方法:幼虫越冬入土期,是防治此虫的有利时机.可用菊杀乳油等速杀性的药剂灌浇茎的受害处,并用敌百虫制成毒土,撒在花盆表土内.大规模生产温室内,可挂敌敌畏布条熏蒸.或用菊醋类化学药剂喷雾防治.当巴西木茎局部受害时,可用斯氏线虫局部注射进行生物防治.11,湿地松粉蚧学名:Oracellaacuta(Lobdell)英文名:LobdellyPineMealybug中文异名:火炬松粉蚧分类地位:同翅目Homo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鉴别特征:若虫椭圆形至不对称椭圆形,长1.02-1.52mm.3对足.末龄后期虫体分泌蜡质物形成白色蜡包,覆盖虫体.雄成虫分有翅型和无翅型两种.与当地松粉蚧区别:湿地松粉蚧雌成虫梨形,腹部向后尖削,触角7节,当地松粉蚧雌成虫纺锤形,触角8节.生物学特性: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松梢汁液为害,为害时主要集中在枝梢端部,特别粗壮的枝梢虫口数量最多.仅在越冬时部分若虫藏匿于老针叶叶鞘内.产卵数量大,对温度条件要求不严格,可忍受一定的低温.原产地:美国.中国分布现状: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报道.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88年随湿地松无性系繁殖材料进入广东省台山,到1994年,已扩散蔓延至广东省多个县市,破坏了27.7万hm2的松林.据估计,湿地松粉蚧目前正以每年70000hm2时的速度进行散布.近30年来,中国自美洲引入不少松树优良种,种植最广的有湿地松,火炬松和加勒比松,这些寄主为湿地松粉蚧的扩散提供了便利.它同时对当地的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南亚松Pinuslatteri等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广东中部沿海的低海拔地带危害已相当严重,危害区正在迅速扩散.该虫可以忍受冬季低温,说明有继续向北扩散的可能性.控制方法:国内进行了不少的化学药剂和微生物防治实验,取得一定的杀虫效果,但在生产上还未能进行大面积使用.12,强大小蠹学名:DendroctonusvalensLeConte英文名:RedTurpentineBeetle中文异名:红脂大小蠹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ptera小蠹科Scolytidae鉴别特征:成虫圆柱形,长5.7-10.0mm,淡色至暗红色.雄虫长是宽的2.1倍,成虫体有红褐色,额不规则凸起,前胸背板宽.具粗的刻点,向头部两侧渐窄,不收缩;虫体稀被排列不整齐的长毛.雌虫与雄虫相似,但眼线上部中额隆起明显,前胸刻点较大,鞘翅端部粗糙,颗粒稍大.生物学特性:主要危害已经成材且长势衰弱的大径立木,在新鲜伐桩和伐木上危害尤其严重.1年1-2代,虫期不整齐,一年中除越冬期外,在林内均有红脂大小蠹成虫活动,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下旬.雌成虫首先到达树木,蛀入内外树皮到形成层,木质部表面也可被刻食.在雌虫侵入之后较短时间里,雄虫进入坑道.当达到形成层时,雌虫首先向上蛀食,连续向两侧或垂直方向扩大坑道,直到树液流动停止.一旦树液流动停止,雌虫向下蛀食,通常达到根部.侵入孔周围出现凝结成漏斗状块的流脂和蛀屑的混合物.各种虫态都可以在树皮与韧皮部之间越冬,且主要集中在树的根部和基部.原产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美洲地区.中国分布现状:现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98年在我国山西省阳城,沁水首次发现,推测引入与80年代后期山西从美国引进木材有关.与北美洲发生情况不同的是,它不仅攻击树势衰弱的树木,也对健康树进行攻击,导致发生区内寄主的大量死亡.1999年底,该虫在河北,河南,山西发生面积52.6万hm2,其中严重危害面积13万hm2时,个别地区油松死亡率高达30%,己导致600多万株的松树枯死.在山西,2000年的调查统计,危害面积达16.3hm2万时,其中成灾面积9.1万hm2,己有342.4万株成材油松受害枯死.

控制方法:清除严重受害树,并对伐桩进行熏蒸等处理,消灭残余小蠢和避免其再次在伐桩上产卵危害.在成虫侵入期采用菊酯类农药在树基部喷雾,可防止成虫侵害.13,美国白蛾学名:Hyphantriacunea(Drury)英文名:FallWebworm,AmericanWhiteMoth中文异名:秋幕毛虫,秋幕蛾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鉴别特征:成虫白色,体长12-15mm.雄虫触角双栉齿状.前翅上有几个褐色斑点.雌虫触角锯齿状,前翅纯白色.卵球形.幼虫体色变化很大,根据头部色泽分为红头型和黑头型两类.蛹长纺锤形,暗红褐色,茧褐色或暗红色,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体毛组成.生物学特性:美国白蛾在辽宁等地1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皮下或地面枯枝落叶处越冬,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群集网中取食叶片,叶片被食尽后,幼虫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织一新网.原产地:北美洲.中国分布现状:现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天津,陕西等地.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40年传入欧洲,现已传入欧洲10多个国家,以及日本,朝鲜半岛,土耳其.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在山东相继蔓延,1995年在天津发现,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主要通过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还可通过飞翔进一步扩散.其繁殖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km.可为害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在果园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览区,林荫道,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此外,被害树长势衰弱,易遭其他病虫害的侵袭,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控制方法:利用人工,机械,化学等方法控制其危害,如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蛾,人工剪除网幕;秋冬季人工挖蛹;喷施溴氰菊醋,灭幼脲等化学和生物杀虫剂等.14,非洲大蜗牛学名:Achatingfulica(F闸ochrussac)英文名:GiantAfricanSnail中文异名:褐云玛瑙螺,东风螺,菜螺,花螺,法国螺分类地位:柄眼目Stylomnatophora玛瑙螺科Achatinidae鉴别特征:贝壳长卵圆形,深黄色或黄色,具褐色白色相杂的条纹;脐孔被轴唇封闭,壳口长扇形;壳内浅蓝色螺层数为6.5-8;软体部分深褐色或牙黄色,贝壳高l0cm左右.足部肌肉发达,背面呈暗棕色,黏液无色.生物学特性:喜栖息于植被丰富的阴暗潮湿环境及腐殖质多的地方.6-9月最活跃,晨昏或夜间活动.食性杂而量大,幼螺多为腐食性.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生长迅速,5个月即可交配产卵.繁殖力强,一次产卵数达100-400枚.寿命长,可达5-7年.抗逆性强,遇到不良环境时,很快进入休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生存几年.原产地:非洲东部沿岸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奔巴岛,马达加斯加岛一带.中国分布现状:现己扩散到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作为人类的食物,宠物以及动物饲料等引入,除原产地外,已扩散至南亚,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扩散速度很快.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福建厦门发现,可能是由一新加坡华人所带的植物而引入的.后被作为美味食物,被引入多个南方省份.除人为主动引入外,其卵和幼体可随观赏植物,木材,车辆,包装箱等传播,卵期可混入土壤中传播.它们咬断各种农作物幼芽,嫩枝,嫩叶,树茎表皮,已经成为危害农作物,蔬菜和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这种螺也是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控制方法:养殖场必须建立隔离制度;养殖结束后必须进行彻底的灭螺处理.除药物防治外,应使用各种方法尽量对其杀灭.15,福寿螺学名:PomaceacanaliculataSpix英文名:AppleSnail,GoldenAppleSnail,AmazonianSnail中文名:大瓶螺,苹果螺,雪螺分类地位: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瓶螺科Ampullariidae鉴别特征:贝壳较薄,卵圆形;淡绿橄榄色至黄褐色,光滑.壳顶尖,具5-6个增长迅速的螺层.螺旋部短圆锥形,体螺层占壳高的5/6.缝合线深.壳口阔且连续,高度占壳高的2/3;胼胝部薄,蓝灰色.脐孔大而深.厣角质,卵圆形,具同心圆的生长线.厣核近内唇轴缘.壳高8cm以上;壳径7cm以上,最大壳径可达15cm.

生物学特性: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处.底栖性,雌雄异体.食性杂.有蛰伏和冬眠习性.3月上旬开始交配,在近水的挺水植物茎上或岸壁上产卵,初产卵块呈鲜艳的橙红色,在空气中卵渐成浅粉色.一只雌性福寿螺通常1年产2400-8700个卵,孵化率可高达90%.其繁殖速度比亚洲稻田中当地近缘物种快10倍左右.虽然是水生种类,但可以在干旱季节埋藏在湿润的泥中度过6-8个月.一旦发洪水或被灌溉时,它们又能再次活跃起来.原产地:亚马逊河流域.中国分布现状: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等地.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作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已在该省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福寿螺食量极大,并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还能刮食藻类,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显然大大超过其作为美食的价值.除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外,福寿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控制方法:重点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并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养鸭食螺为主,辅之药物防治.16,牛蛙学名:RanacatesbeianaShaw英文名:BullFrog,AmericanBullfrog中文异名:美国青蛙分类地位:无层目Anura(Salientia)蛙科Ranidae鉴别特征:体大粗壮,体长152-l70mm.头长宽相近,吻端钝圆,鼻孔近吻端朝向上方,鼓膜甚大.背部皮肤略显粗糙.卵粒小,卵径12-1.3mm.蝌蚪全长可在100mm以上.生物学特性:在水草繁茂的水域生存和繁衍.成蛙除繁殖季节集群外,一般分散栖息在水域内.蝌蚪多底栖生活,常在水草间觅食活动.食性广泛且食量大,包括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还有鱼,蛙,蝾螈,幼龟,蛇,小型鼠类和鸟类等,甚至有互相吞食的行为.1年可产卵2-3次,每次产卵10000-50000粒.3-5年性成熟.寿命6-8年.原产地: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地区,北到加拿大,南到佛罗里达州北部.中国分布现状:几乎遍布北京以南地区(包括台湾),除西藏,海南,香港和澳门外,均有自然分布.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因食用而被广泛引入世界各地,l959年引入我国.牛蛙适应性强,食性广,天敌较少,寿命长,繁殖能力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易于入侵和扩散.本地两栖类则面临减少和绝灭的危险,甚至已经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如滇池的本地鱼类,同时对一些昆虫种群也存在威胁.早期的养殖和管理方法不当是造成其扩散的主要原因.国内贸易和消耗加工过程中缺乏严格管理,动物在长途贩运和加工过程中逃逸现象普遍.控制方法:加强牛蛙饲养管理以及对餐饮业的控制,以免入侵范围进一步扩大.改变饲养方式,由放养改为圈养.在蝌蚪阶段进行清塘性处理来控制种群数量.捕捉和消耗牛蛙成体资源,以控制其在自然生境中的数量.

生物入侵者有哪些

生物入侵者有哪些

一百多年前,有人将20多只英国的家兔带到澳大利亚饲养。在一次火灾中兔舍被毁,幸存的家兔流窜到了荒野。由于澳大利亚的气候适于兔的生存,再加上那里缺少兔的天敌,这些幸存者就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起来,成了野兔。它们与绵羊争夺食物,破坏草原植被,给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

近年来,我国南方某些沿海地区,一种原产南美洲的叫做薇甘菊的“植物杀手”悄悄地登陆了,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条件下迅速蔓延开来。没过多久,荔枝树、香蕉园,以及花木扶疏的美丽丘陵和原野,很快就长满了薇甘菊。这些入侵者茂密的藤蔓缠绕或覆盖住当地植物,夺走本应属于当地植物的阳光和养料,使当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1,紫茎泽兰学名:EupatoriumadenophorumSpreng.(Ageratinaadenophora(Spreng.)R.M.King&H.Rob.)英文名:CroftonWeed中文异名:解放草,破坏草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鉴别特征:茎紫色,被腺状短柔毛,叶对生,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粗锯齿.头状花序,直径可达6mm,排成伞房状,总苞片3-4层,小花白色,高1-2.5m.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行有性和无性繁殖.每株可年产瘦果1万粒左右,藉冠毛随风传播.根状茎发达,可依靠强大的根状茎快速扩展蔓延.能分泌化感物,排挤邻近多种植物.原产地:中美洲,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南部),台湾,垂直分布上限为2500m.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可能经缅甸传入.在其发生区常形成单种优群落,排挤本地植物,影响天然林的恢复;侵入经济林地和农田,影响栽培植物生长;堵塞水渠,阻碍交通,全株有毒性,危害畜牧业.控制方法:(1)生物防治:泽兰实蝇对植株高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野外寄生率可达50%以上;(2)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红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进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3)化学防治:2,4-D,草甘膦,敌草快,麦草畏等10多种除草剂对紫茎泽兰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于根部效果较差.2,薇甘菊学名:MikainamicranthaH.B.K.英文名:Mile-a-minuteWeed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鉴别特征:茎细长,匍匐或攀授,多分枝;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花白色,头状花序.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兼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其茎节和节间都能生根,每个节的叶腋都可长出一对新枝,形成新植株.原产地:中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亚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地区.中国分布现状:现广泛分布于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19年曾在香港出现,1984年在深圳发现.薇甘菊是一种具有超强繁殖能力的藤本植物,攀上灌木和乔木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盖之势,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坏窒息而死,薇甘菊也可通过产生化感物质来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对6-8m以下林木,尤其对一些郁密度小的次生林,风景林的危害最为严重,可造成成片树木枯萎死亡而形成灾难性后果.该种已被列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控制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国内外正在开展化学和生物防治的研究.3,空心莲子草学名: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Mart.)Griseb英文名:AlligatorWeed中文异名:水花生,喜旱莲子草分类地位:苋科Amaranthaceae鉴别特征:水生型植株无根毛,茎长达1.5-2.5m;陆生型植株可形成直径达1cm左右的肉质贮藏根,有根毛,株高一般30cm,茎秆坚实,节间最长15cm,直径3-5mm,髓腔较小.叶对生,长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具长1.5-3cm的总梗.花白色或略带粉红,雄蕊5.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以茎节行营养繁殖;旱地型肉质贮藏根受刺激时可产生不定芽.生长高峰期每天可生长2-4cm.花期5-10月,常不结实.原产地:南美洲;世界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中国分布现状: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天津近年也发现归化植物.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此后逸生导致草灾,表现在:(1)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2)排挤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种单一化;(3)覆盖水面,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4)在农田危害作物,使产量受损;(5)田间沟渠大量繁殖,影响农田排灌;(6)入侵湿地,草坪,破坏景观;(7)滋生蚊蝇,危害人类健康.控制方法:(1)用原产南美的专食性天敌昆虫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hygrophila防治水生型植株效果较好,但对陆生型的效果不佳.(2)机械,人工防除适用于密度较小或新入侵的种群.(3)用草甘膦,农达,水花生净等除草剂作化学防除,短期内对地上部分有效.4,豚草学名:AmbrosiaartemisiifoliaL.英文名:Ragweed,Bitterweed

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鉴别特征:高1m以下,茎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叶一至二回羽裂,边缘具小裂片状齿.雄花序总苞碟形,排成总状,雌花序生雄花序下或生上部叶腋.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荒地,路边,沟旁或农田中,适应性广,种子产量高,每株可产种子300-62000多粒.瘦果先端具喙和尖刺,主要靠水,鸟和人为携带传播;豚草种子具二次休眠特性,抗逆力极强.原产地:北美洲;在世界各地区归化.中国分布现状: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约15个省,直辖市.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发现于杭州,为一种恶性杂草,其危害性表现在:(1)花粉是人类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2)侵入农田,导致作物减产;(3)释放多种化感物质,对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控制方法:(1)用豚草卷蛾进行生物防治有良好效果;(2)苯达松,虎威,克芜踪,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豚草生长;(3)用紫穗槐,沙棘等进行替代控制有良好的效果.5,毒麦学名:LoliumtemulentumL.英文名:DarnelRye-grass,PoisonDarnel分类地位:禾本科Gramineae鉴别特征:茎丛生,高20-120cm.叶线状披针形,长6-40cm,宽3-13cm.穗狭,长5-40cm,主轴波状曲折,两侧沟状,具8-19个互生的小穗;每小穗含(2-)4-6个花.第二颖具5-9脉;芒长7-15mm.颖果长椭圆形,长4-6mm,绿而具紫褐晕.生物学特征: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适应性广,分蘖力较强.其籽实比小麦早熟,熟后随颖片脱落.种子繁殖.原产地:欧洲地中海地区;现广布世界各地.中国分布现状:除西藏和台湾外,各省(区)都曾有过报道.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随麦种传播.1954年在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小麦中发现.可造成麦类作物严重减产.麦种受真菌StromatiniatemulentaPrill.&Del.侵染产生毒麦碱(Temuline),能麻痹中枢神经.人食用含4%毒麦的面粉,就能引起中毒.毒麦做饲料时也可导致家畜,家禽中毒.控制方法:人工拔除.6,互花米草学名:SpartinaalternifloraLoisel.英文名:SmoothCord-grass分类地位:禾本科Gramineae鉴别特征:秆高1-1.7m,直立,不分枝.叶长达60cm,基部宽0.5-1.5cm,至少干时内卷,先端渐狭成丝状;叶舌毛环状,长1-1.8cm.圆锥花序由3-13个长(3-)5-15cm,多少直立的穗状花序组成;小穗长10-18mm,覆瓦状排列.颖先端多少急尖,具1脉,第一颖短于第二颖,无毛或沿脊疏生短柔毛;花药长5-7mm.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生于潮间带.植株耐盐耐淹,抗风浪.种子可随风浪传播.根系分布深达60cm的滩土中,单株一年内可繁殖几十甚至上百株.原产地:美国东南部海岸;在美国西部和欧洲海岸归化.中国分布现状:上海(崇明岛),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79年引入,曾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变成了害草,表现在:(1)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影响滩涂养殖;(2)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3)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4)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致使大片红树林消失.控制方法:除草剂能清除地表以上部分,但对于滩涂中的种子和根系效果较差.7,飞机草学名:EupatoriumodoratumL.(Chromolaenaodorata(L.)R.M.King&H.Rob.)英文名:FragrantEupatorium,BitterBush,SiamWeed中文异名:香泽兰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鉴别特征:高达3-7m,根茎粗壮,茎直立,分枝伸展.叶对生,卵状三角形,先端短渐尖,边缘有粗锯齿,有明显的三脉,两面粗糙,被柔毛及红褐色腺点,挤碎后有刺激性的气味;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总苞圆柱状,长1cm,总苞片3-4层.花冠管状,淡黄色,柱头粉红色.瘦果狭线形,有棱,长5mm,棱上有短硬毛,冠毛污白色,有糙毛.生物学特性:丛生型的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瘦果能借冠毛随风传播,而成熟季节恰值干燥多风的旱季,故扩散,蔓延迅速.种子的休眠期很短,在土壤中不能长久存活.在海南岛1年开花2次,第一次4-5月,第二次9-12月.原产地:中美洲;在南美洲,亚洲,非洲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飞机草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曾作为一种香料植物引种到泰国栽培,1934年在云南南部被发现.为害多种作物,并侵犯牧场.当高度达15cm或更高时,就能明显地影响其他草本植物的生长,能产生化感物质,抑制邻近植物的生长,还能使昆虫拒食.叶有毒,含香豆素.用叶擦皮肤会引起红肿,起泡,误食嫩叶会引起头晕,呕吐,还能引起家畜和鱼类中毒,并是叶斑病原Cercosporasp.的中间寄主.控制方法:先用机械或人工拔除,紧接着用除草剂处理或种植生命力强,覆盖好的作物进行替代,此外,用天敌昆虫Pareuchaetespseudooinsulata控制有一定效果.8,凤眼莲学名:Eichhorniacrassipes(Mart.)Solms英文名:WaterHyacinth中文异名:凤眼蓝,水葫芦分类地位: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鉴别特征:水上部分高30-50(-100)cm,或更高.茎具长匍匐枝.叶基生呈莲座状,宽卵形,宽卵形至肾状圆形,光亮,具弧形脉;叶柄中部多少膨大,内有多数气室.花紫色,上方一片较大,中部具有黄斑.蒴果卵形.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浮水或生泥沼中.繁殖方式以无性为主,依靠匍匐枝与母株分离方式,植株数量可在5天内增加1倍.一株花序可产生300粒种子,种子沉积水下可存活5-20年.常生于水库,湖泊,池塘,沟渠,流速缓慢的河道,沼泽地和稻田中.原产地:巴西东北部;现分布于全世界温暖地区.中国分布现状:辽宁南部,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栽培,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逸生为杂草.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01年从日本引入台湾作花卉,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后大量逸生,堵塞河道,影响航运,排灌和水产品养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覆盖水面,影响生活用水;滋生蚊蝇.控制方法:(1)人工打捞;(2)专食性天敌昆虫Neochetinaeichhorniae和N.bruchi有控制效果;(3)除草剂在短时间内有效.9,假高梁学名:Sorghumhalepense(L.)Pers.英文名:JohnsonGrass中文异名:石茅,阿拉伯高梁分类地位:禾本科Gramineae鉴别特征:具根状茎延长,具分枝.秆直立,高1-3m,叶宽线形,叶舌具缘毛.圆锥序大型,淡紫色至紫黑色;分枝轮生,与主轴交接处有白色柔毛;小穗成对,其中一个具柄,另一个无柄,长3.5-4mm,无芒,被柔毛.颖果棕褐色,倒卵形.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生于田间,果园,以及河岸,沟渠,山谷,湖岸湿处.花期6-7月,果期7-9月,种子和根茎繁殖.原产地:地中海地区;现广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加拿大,阿根廷等高纬国家.中国分布现状:台湾,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福建,湖南,安徽,江苏,上海,辽宁,北京,河北,四川,重庆,云南.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初曾从日本引到台湾南部栽培,同一时期在香港和广东北部发现归化,种子常混在进口作物种子中引进和扩散.是高粱,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甘蔗,黄麻,洋麻,苜蓿等30多种作物地里的杂草,不仅通过生态位竞争使作物减产,还可能成为多种致病微生物和害虫的寄主.此外,该种可与同属其他种杂交.控制方法:(1)对混在进口种子中的种子,可用风选等方法去除;(2)配合伏耕和秋耕除草,将其根茎置于高温,干燥环境下;(3)用暂时积水的方法,抑制其生长;(4)用草甘膦或四氟丙酸等除草剂防治.10,蔗扁蛾学名:Opogonasacchari(Bojer)英文名:BananaMoth中文异名:香蕉蛾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辉蛾科Hieroxestidae鉴别特征:成虫体长7.5-10mm.翅披针形.前翅有2个明显的黑褐色斑点和许多细褐纹.触角丝状.足粗壮而扁,跗节最长,后足胫节有2对距.卵椭圆形,淡黄色,长约0.5mm.幼虫乳白色,透明.被蛹,亮褐色,背面暗红褐色,首尾两端多呈黑色.生物学特性:1年发生3-4代,在15℃时生活周期约为3个月,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可达8代之多.幼虫活动能力极强,行动敏捷,蛀食皮层,茎秆,咬食新根.以幼虫在寄主花木的土中越冬,翌年幼虫上树危害,多在3年以上巴西木的干皮内蛀食.卵散产或成堆,每雌虫产卵50-200粒.食性广,寄主植物达60余种.

原产地:非洲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分布现状:己传播到10余个省,直辖市.在南方的发生更严重,在这些地区凡能见到巴西木(即香龙血树DracaenafragransKer-Gawl.)的地方几乎都有蔗扁蛾发生危害.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随寄主植物很容易扩散和传播,已在欧洲,南美洲,西印度群岛,美国等地区发现.巴西木是其重要寄主植物.1987年,蔗扁蛾随进口的巴西木进入广州.随着巴西木在我国的普及,蔗扁蛾也随之扩散,20世纪90年代传播到了北京.蔗扁蛾食性十分广泛,威胁香蕉,甘蔗,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及温室栽培的植物,特别是一些名贵花卉等.感染植物轻则局部受损,重则将整段干部的皮层全部蛀空.控制方法:幼虫越冬入土期,是防治此虫的有利时机.可用菊杀乳油等速杀性的药剂灌浇茎的受害处,并用敌百虫制成毒土,撒在花盆表土内.大规模生产温室内,可挂敌敌畏布条熏蒸.或用菊醋类化学药剂喷雾防治.当巴西木茎局部受害时,可用斯氏线虫局部注射进行生物防治.11,湿地松粉蚧学名:Oracellaacuta(Lobdell)英文名:LobdellyPineMealybug中文异名:火炬松粉蚧分类地位:同翅目Homo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鉴别特征:若虫椭圆形至不对称椭圆形,长1.02-1.52mm.3对足.末龄后期虫体分泌蜡质物形成白色蜡包,覆盖虫体.雄成虫分有翅型和无翅型两种.与当地松粉蚧区别:湿地松粉蚧雌成虫梨形,腹部向后尖削,触角7节,当地松粉蚧雌成虫纺锤形,触角8节.生物学特性: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松梢汁液为害,为害时主要集中在枝梢端部,特别粗壮的枝梢虫口数量最多.仅在越冬时部分若虫藏匿于老针叶叶鞘内.产卵数量大,对温度条件要求不严格,可忍受一定的低温.原产地:美国.中国分布现状: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报道.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88年随湿地松无性系繁殖材料进入广东省台山,到1994年,已扩散蔓延至广东省多个县市,破坏了27.7万hm2的松林.据估计,湿地松粉蚧目前正以每年70000hm2时的速度进行散布.近30年来,中国自美洲引入不少松树优良种,种植最广的有湿地松,火炬松和加勒比松,这些寄主为湿地松粉蚧的扩散提供了便利.它同时对当地的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南亚松Pinuslatteri等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广东中部沿海的低海拔地带危害已相当严重,危害区正在迅速扩散.该虫可以忍受冬季低温,说明有继续向北扩散的可能性.控制方法:国内进行了不少的化学药剂和微生物防治实验,取得一定的杀虫效果,但在生产上还未能进行大面积使用.12,强大小蠹学名:DendroctonusvalensLeConte英文名:RedTurpentineBeetle中文异名:红脂大小蠹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ptera小蠹科Scolytidae鉴别特征:成虫圆柱形,长5.7-10.0mm,淡色至暗红色.雄虫长是宽的2.1倍,成虫体有红褐色,额不规则凸起,前胸背板宽.具粗的刻点,向头部两侧渐窄,不收缩;虫体稀被排列不整齐的长毛.雌虫与雄虫相似,但眼线上部中额隆起明显,前胸刻点较大,鞘翅端部粗糙,颗粒稍大.生物学特性:主要危害已经成材且长势衰弱的大径立木,在新鲜伐桩和伐木上危害尤其严重.1年1-2代,虫期不整齐,一年中除越冬期外,在林内均有红脂大小蠹成虫活动,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下旬.雌成虫首先到达树木,蛀入内外树皮到形成层,木质部表面也可被刻食.在雌虫侵入之后较短时间里,雄虫进入坑道.当达到形成层时,雌虫首先向上蛀食,连续向两侧或垂直方向扩大坑道,直到树液流动停止.一旦树液流动停止,雌虫向下蛀食,通常达到根部.侵入孔周围出现凝结成漏斗状块的流脂和蛀屑的混合物.各种虫态都可以在树皮与韧皮部之间越冬,且主要集中在树的根部和基部.原产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美洲地区.中国分布现状:现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98年在我国山西省阳城,沁水首次发现,推测引入与80年代后期山西从美国引进木材有关.与北美洲发生情况不同的是,它不仅攻击树势衰弱的树木,也对健康树进行攻击,导致发生区内寄主的大量死亡.1999年底,该虫在河北,河南,山西发生面积52.6万hm2,其中严重危害面积13万hm2时,个别地区油松死亡率高达30%,己导致600多万株的松树枯死.在山西,2000年的调查统计,危害面积达16.3hm2万时,其中成灾面积9.1万hm2,己有342.4万株成材油松受害枯死.

控制方法:清除严重受害树,并对伐桩进行熏蒸等处理,消灭残余小蠢和避免其再次在伐桩上产卵危害.在成虫侵入期采用菊酯类农药在树基部喷雾,可防止成虫侵害.13,美国白蛾学名:Hyphantriacunea(Drury)英文名:FallWebworm,AmericanWhiteMoth中文异名:秋幕毛虫,秋幕蛾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鉴别特征:成虫白色,体长12-15mm.雄虫触角双栉齿状.前翅上有几个褐色斑点.雌虫触角锯齿状,前翅纯白色.卵球形.幼虫体色变化很大,根据头部色泽分为红头型和黑头型两类.蛹长纺锤形,暗红褐色,茧褐色或暗红色,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体毛组成.生物学特性:美国白蛾在辽宁等地1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皮下或地面枯枝落叶处越冬,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群集网中取食叶片,叶片被食尽后,幼虫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织一新网.原产地:北美洲.中国分布现状:现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天津,陕西等地.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40年传入欧洲,现已传入欧洲10多个国家,以及日本,朝鲜半岛,土耳其.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在山东相继蔓延,1995年在天津发现,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主要通过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还可通过飞翔进一步扩散.其繁殖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km.可为害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在果园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览区,林荫道,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此外,被害树长势衰弱,易遭其他病虫害的侵袭,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控制方法:利用人工,机械,化学等方法控制其危害,如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蛾,人工剪除网幕;秋冬季人工挖蛹;喷施溴氰菊醋,灭幼脲等化学和生物杀虫剂等.14,非洲大蜗牛学名:Achatingfulica(F闸ochrussac)英文名:GiantAfricanSnail中文异名:褐云玛瑙螺,东风螺,菜螺,花螺,法国螺分类地位:柄眼目Stylomnatophora玛瑙螺科Achatinidae鉴别特征:贝壳长卵圆形,深黄色或黄色,具褐色白色相杂的条纹;脐孔被轴唇封闭,壳口长扇形;壳内浅蓝色螺层数为6.5-8;软体部分深褐色或牙黄色,贝壳高l0cm左右.足部肌肉发达,背面呈暗棕色,黏液无色.生物学特性:喜栖息于植被丰富的阴暗潮湿环境及腐殖质多的地方.6-9月最活跃,晨昏或夜间活动.食性杂而量大,幼螺多为腐食性.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生长迅速,5个月即可交配产卵.繁殖力强,一次产卵数达100-400枚.寿命长,可达5-7年.抗逆性强,遇到不良环境时,很快进入休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生存几年.原产地:非洲东部沿岸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奔巴岛,马达加斯加岛一带.中国分布现状:现己扩散到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作为人类的食物,宠物以及动物饲料等引入,除原产地外,已扩散至南亚,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扩散速度很快.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福建厦门发现,可能是由一新加坡华人所带的植物而引入的.后被作为美味食物,被引入多个南方省份.除人为主动引入外,其卵和幼体可随观赏植物,木材,车辆,包装箱等传播,卵期可混入土壤中传播.它们咬断各种农作物幼芽,嫩枝,嫩叶,树茎表皮,已经成为危害农作物,蔬菜和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这种螺也是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控制方法:养殖场必须建立隔离制度;养殖结束后必须进行彻底的灭螺处理.除药物防治外,应使用各种方法尽量对其杀灭.15,福寿螺学名:PomaceacanaliculataSpix英文名:AppleSnail,GoldenAppleSnail,AmazonianSnail中文名:大瓶螺,苹果螺,雪螺分类地位: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瓶螺科Ampullariidae鉴别特征:贝壳较薄,卵圆形;淡绿橄榄色至黄褐色,光滑.壳顶尖,具5-6个增长迅速的螺层.螺旋部短圆锥形,体螺层占壳高的5/6.缝合线深.壳口阔且连续,高度占壳高的2/3;胼胝部薄,蓝灰色.脐孔大而深.厣角质,卵圆形,具同心圆的生长线.厣核近内唇轴缘.壳高8cm以上;壳径7cm以上,最大壳径可达15cm.

生物学特性: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处.底栖性,雌雄异体.食性杂.有蛰伏和冬眠习性.3月上旬开始交配,在近水的挺水植物茎上或岸壁上产卵,初产卵块呈鲜艳的橙红色,在空气中卵渐成浅粉色.一只雌性福寿螺通常1年产2400-8700个卵,孵化率可高达90%.其繁殖速度比亚洲稻田中当地近缘物种快10倍左右.虽然是水生种类,但可以在干旱季节埋藏在湿润的泥中度过6-8个月.一旦发洪水或被灌溉时,它们又能再次活跃起来.原产地:亚马逊河流域.中国分布现状: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等地.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作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已在该省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福寿螺食量极大,并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还能刮食藻类,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显然大大超过其作为美食的价值.除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外,福寿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控制方法:重点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并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养鸭食螺为主,辅之药物防治.16,牛蛙学名:RanacatesbeianaShaw英文名:BullFrog,AmericanBullfrog中文异名:美国青蛙分类地位:无层目Anura(Salientia)蛙科Ranidae鉴别特征:体大粗壮,体长152-l70mm.头长宽相近,吻端钝圆,鼻孔近吻端朝向上方,鼓膜甚大.背部皮肤略显粗糙.卵粒小,卵径12-1.3mm.蝌蚪全长可在100mm以上.生物学特性:在水草繁茂的水域生存和繁衍.成蛙除繁殖季节集群外,一般分散栖息在水域内.蝌蚪多底栖生活,常在水草间觅食活动.食性广泛且食量大,包括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还有鱼,蛙,蝾螈,幼龟,蛇,小型鼠类和鸟类等,甚至有互相吞食的行为.1年可产卵2-3次,每次产卵10000-50000粒.3-5年性成熟.寿命6-8年.原产地: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地区,北到加拿大,南到佛罗里达州北部.中国分布现状:几乎遍布北京以南地区(包括台湾),除西藏,海南,香港和澳门外,均有自然分布.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因食用而被广泛引入世界各地,l959年引入我国.牛蛙适应性强,食性广,天敌较少,寿命长,繁殖能力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易于入侵和扩散.本地两栖类则面临减少和绝灭的危险,甚至已经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如滇池的本地鱼类,同时对一些昆虫种群也存在威胁.早期的养殖和管理方法不当是造成其扩散的主要原因.国内贸易和消耗加工过程中缺乏严格管理,动物在长途贩运和加工过程中逃逸现象普遍.控制方法:加强牛蛙饲养管理以及对餐饮业的控制,以免入侵范围进一步扩大.改变饲养方式,由放养改为圈养.在蝌蚪阶段进行清塘性处理来控制种群

中国濒临灭绝的五种动物

中国濒临灭绝的五种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是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编写的,其采用的物种濒危等级分为:野生绝迹、绝迹、濒危、渐危、稀有、易危等。为确定我国的濒危物种受威胁程度起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共分4卷: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兽类。详细、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濒危动物的濒危状况、致危因素、保护措施等,旨在使政府部门、科学界和公众较为清楚地了解中国的动物物种现状,提高政府官员及公众对中国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并针对现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为中国物种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数据库收集了中国592个濒危动物物种的详细描述,包括了濒危的鱼类、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的动物。

[编辑本段]关于鸟类卷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卷。论述了中国鸟类濒危物种的分类地位、濒危等级、种群现状、致危因素、现有保护措施、饲养繁殖状况等。本书可供政府官员,从事濒危物种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农、林、环保、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全书中英文对照序前言编者的话中国濒危鸟类分种记述

1·短尾信天翁2·白鹈鹕3·红脚鲣鸟4·褐鲣鸟5·斑头鸬鹚6·黑颈鸬鹚7·白腹军舰鸟8·黄嘴白鹭9·岩鹭10·海南鳽

11·黑冠鳽12·白头鹮鹳13·东方白鹳14·黑鹳15·白鹮16·黑鹮17·朱鹮18·白琵鹭19·黑脸琵鹭20·大天鹅

21·小天鹅22·疣鼻天鹅23·树鸭24·鸳鸯25·棉凫26·白头硬尾鸭27·中华秋沙鸭28·黑翅鸢29·褐冠鹃隼30·凤头蜂鹰

31·栗鸢32·褐耳鹰33·凤头鹰34·棕尾鵟35·灰脸鵟鹰36·棕翅鵟鹰37·金雕38·白肩雕39·草原雕40·乌雕

41·白腹隼雕42·棕腹隼雕43·林雕44·白腹海雕45·玉带海雕46·白尾海雕47·虎头海雕48·黑兀鹫49·秃鹫50·高山兀鹫

51·白背兀鹫52·胡兀鹫53·短趾雕54·蛇雕55·鹗56·猎隼57·游隼新疆亚种58·黑嘴松鸡59·黑琴鸡60·柳雷鸟

61·岩雷鸟62·镰翅鸡63·斑尾榛鸡64·雪鹑65·暗腹雪鸡66·雉鹑67·四川雉鹑68·蓝胸鹑69·红胸山鹧鸪70·绿脚山鹧鸪

71·红喉山鹧鸪72·白颊山鹧鸪73·褐胸山鹧鸪74·四川山鹧鸪75·白额山鹧鸪76·海南山鹧鸪77·台湾山鹧鸪78·血雉79·黑头角雉80·红胸角雉

81·灰腹角雉82·红腹角雉83·黄腹角雉84·棕尾虹雉85·白尾梢虹雉86·绿尾虹雉87·藏马鸡88·白马鸡89·蓝马鸡90·褐马鸡

91·黑鹇92·蓝鹇93·原鸡94·黑颈长尾雉95·白冠长尾雉96·白颈长尾雉97·黑长尾雉98·白腹锦鸡99·红腹锦鸡100·灰孔雀雉

101·绿孔雀102·林三趾鹑103·棕三趾鹑104·黑颈鹤105·白头鹤106·丹顶鹤107·白枕鹤108·白鹤109·赤颈鹤110·蓑羽鹤

111·蓝胸秧鸡112·红腿斑秧鸡113·白喉斑秧鸡114·棕背田鸡115·小鸨116·大鸨117·波斑鸨118·铜翅水雉119·黑尾塍鹬120·小青脚鹬

121·半蹼鹤122·林沙锥123·遗鸥124·黑嘴鸥125·黑嘴端凤头燕鸥126·扁嘴海雀l27·西藏毛腿沙鸡128·黑腹沙鸡129·红翅绿鸠130·红顶绿鸠

131·黄脚绿鸠132·厚嘴绿鸠133·灰头绿鸠134·橙胸绿鸠135·绿皇鸠136·山皇鸠137·紫林鸠138·斑尾鹃鸠139·棕头鹃鸠140·棕斑鸠

141·绿翅金鸠142·红领绿鹦鹉143·绯胸鹦鹉144·大绯胸鹦鹉145·花头鹦鹉146·短尾鹦鹉147·褐翅鸦鹃148·小鸦鹃149·仓鸮150·栗鸮

151·黄嘴角鸮152·雕鸮153·林雕鸮154·乌雕鸮155·黄脚鱼鸮156·长尾林鸮157·乌林鸮158·鬼鸮159·黑顶蟆口鸱160·橙胸咬鹃

161·红头咬鹃162·白喉犀鸟163·棕颈犀鸟164·冠斑犀鸟165·双角犀鸟166·白腹黑啄木鸟167·蓝八色鸫168·仙八色鸫169·双辫八色鸫170·牛头伯劳

171·鹊鹂172·鸦嘴卷尾173·小盘尾174·大盘尾175·鹩哥176·黑额山噪鹛177·震旦鸦雀178·灰冠鸦雀179·暗色鸦雀180·挂墩鸦雀

181·藏雀182·栗斑腹鹀183·藏鹀

[编辑本段]关于鱼类卷

这些濒危鱼类包括:鲤科鱼类52种,鲇类11种,鲟鱼类5种,鲑鳟鱼类6种,其余(鳗鲡等)18种。

濒危状态分为4级:灭绝(4种)、稀有(23种)、濒危(28种)、渐危(37种)。

虽然生物致危的原因许多,但明显的原因是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环境的改变。对鱼类而言,主要的致危原因是水电工程、围垦造田引起的环境变化、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水体的污染、盲目引进鱼类和渔业执法的不力。

1·雷氏七鳃鳗2·日本七鳃鳗3·施氏鲟4·达氏鲟5·中华鲟6·鳇7·白鲟8·鲥鱼9·台湾马苏麻哈鱼10·哲罗鲑

11·虎嘉鲑12·秦岭细鳞鲑13·北鲑14·乌苏里白鲑15·黑龙江茴鱼16·香鱼17·花鳗鲡18·双孔鱼19·胭脂鱼20·须鱲

21·异鱲22·成都鱲23·唐鱼24·林氏细鲫25·稀有鮈鲫26·鯮27·新疆雅罗鱼28·黑线29·大鳍鱼30·台细鳊

31·须鳊32·银白鱼33·海南can(Hainaniaserrata)34·云南鲴35·小似鲴36·裂峡鲃37·金线鲃38·无眼金线鲃39·裸腹盲鲃40·似鳡

41·红鳍方口鲃42·高体铲颌鱼43·叶结鱼44·袋唇鱼45·角鱼46·暗色唇鲮47·大眼卷口鱼48·华缨鱼49·缺须盆唇鱼50·长麦穗鱼

51·小银鮈52·北方铜鱼53·长须片唇鮈54·塔里木裂腹鱼55·大理裂腹鱼56·扁吻鱼57·裸腹重唇鱼58·尖裸鲤59·骨唇黄河鱼60·扁咽齿鱼

61·鲃鲤62·乌原鲤63·岩原鲤64·中鲤65·异龙鲤66·大眼鲤67·春鲤68·大头鲤69·云南鲤70·翘嘴鲤

71·平鳍鳅鮀72·平鳍裸吻鱼73·无眼岭鳅74·个旧盲条鳅75·似鲇高原鳅76·长薄鳅77·保亭近腹吸鳅78·厚唇原吸鳅79·怀头鲇80·昆明鲇

81·湄南缺鳍鲇82·半棱华(鱼芒)83·长丝(鱼芒)84·长臀鮠85·短须粒鲇86·中臀拟鲿87·金氏(鱼央)88·魾89·长丝黑鮡90·长身鳜

91·线足鲈92·淞江鲈

[编辑本段]关于兽类卷

兽类卷稀有种有水麝鼯、甘肃鼹2种,濒危种有云豹、金钱豹和林麝3种,易危种猕猴、短尾猴、复齿鼯鼠、狼、黑熊、黑喉貂、水狡獭、大灵猫、豹猫、金猫、獐、斑羚和鬣羚等13种。

洞庭湖可以圈养牛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鄱阳湖枯水见底大部分成了草原,里面可以放牧吗?、洞庭湖可以圈养牛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