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养牛?达州的土特产有哪些

张一养牛?达州的土特产有哪些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张一养牛,以及达州的土特产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达州的土特产有哪些

达州的土特产有哪些

灯影牛肉

“灯影牛肉”是四川达县的传统名食。牛肉片薄如纸,色红亮,味麻辣鲜脆,细嚼之,回味无穷。

据传,此菜是八十多年前,四川梁平县一刘姓艺人来达县以做腌卤牛肉谋生,但生意萧条,只好锐意求新,创制成一种薄片状的牛肉干。

每当黄昏来临,他就在闹市设摊,专售此种牛肉干。为招来顾客,特在食摊前张一又大又薄的牛肉片,后面点一盏油灯,映得牛肉片又红又亮,灯影依稀可见,十分吸引过路行人。尝之,麻辣脆鲜,人们呼之为“灯影牛肉”。从此,远近传名,生意越做越兴旺。流传至今,名不虚传。

·原料:

黄牛肉12两(约480克)。

·调料:

盐、糖、花椒粉、辣椒粉、五香粉各适量。

·制法:

①选用牛后腿肉去浮皮边角片成大薄片,均匀地撒上调料,晾呈鲜红色,入烘炉烘干。

②将烘干后的牛肉改小片上笼蒸透。

③将蒸好的牛肉片置油锅中,以文火慢慢炸透,烹入绍酒调料颠翻均匀后晾凉即成。

优质肉牛

万源市1978年列为全国商品牛基地县之一,曾连续三次获“农业部全国商品牛生产先进县”称号。农业以稻谷,玉米,小麦、红苕、洋芋五大作物为主,全市粮食总量27万吨,农业产值6.02亿元(90年不变价)。2001年牛存栏达13.6万头,出栏4.09万头;肉类总产3.6万吨;牧业总产值2.05亿元(90年不变价),占农业总产的33.3%。

l、秸秆青贮,氨化有基础。全市建青贮氨化池6.2万立方米,年青贮秸秆(鲜)6.6万吨,氨化秸秆2.18万吨,秸秆处理利用率18.2%。

2、桔杆资源丰富。年可利用农作物秸秆21万吨;草山草坡可利用面积200万亩,其中人工改良草地1.2万亩。

3、牛群和牛种改良基础好。2001年全市存栏牛13.6万头,户均养牛1.27头,其中可繁殖母牛5.09万头,占存栏的40.3%,年产犊牛3万头;出栏牛4.09万头,出栏率22.3%,牛肉产量2700吨,个体产肉量97公斤。

4,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健全。防疫、品改、饲料三大体系健全,有基层畜牧兽医站66个,市、乡(镇)畜牧兽医人员330名,其中中级以上技术人员46名。·

5、肉类加工体系已初具规模。全市现有肉类加工两处,市肉联厂建有500吨冻库一座,年加工能力2000吨;花楼惠好牛肉制品厂年加上销售牛肉制品40吨。

6、饲料加工有基础,全市饲料加工生产能力8万吨。流通体系基本健全,全市有商品牛交易市场11个。

大竹板角山羊

大竹板角山羊是川东北山区一个地方种,因主产于四川省万源市大竹河而得名.体型较大,产肉性能良好,板皮质好面大,具有一对宽大而扁千的角,全身被毛白色。1982年列为四川省地方优良种.

该羊肉质细腻,鲜嫩。屠宰率54.6±1.58%,净重率41.2±1.6%;羊皮面积3840-4160平方厘米,质量为1.12——2.2Kg,厚度0.2Cm;平均胎产羔串183%。

该羊在大竹河土产区常年存栏12万只,年出栏9万只。是值得大力发展与开发的山羊品种资源.但由于山区资金短缺、投入有限,大规模发展受到制约,希望有识之仕来万源参与板角山羊的开发与利用。万源市人民政府将提供宽松的投资开发环境.

旧院黑鸡

旧院黑鸡因主产于四川万源旧院而得名,是一个肉蛋兼用型品种,全身羽毛黑色带翠绿色光泽,乌皮乌肉和白皮两种;蛋壳浅褐色,少数蓝色.1982年列为四川省优良品种;1983年列为全国地方优良品种。

该鸡肉质细嫩清香,味道鲜美;且具药用保健功效,经省农科院中心实验室测定,其氨基酸,微量元素、黑胶素、紫色素等含量与乌骨鸡相同;据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多年研究结果:遗传性能稳定,蛋壳强度和厚度显著高于其它鸡种,蛋百质较其它鸡种高1.1个百分点,粗脂肪高I.2百分点.

该鸡3月龄前生长速度快,4月龄体重达2225克,料肉比为3:14:1.体大肉多,全净膛屠宰率75%,胸腿肌重573.8克,占胴体重37%.

该鸡种在旧院主产区常年存栏80万只,出栏80万只。极具市场发展潜力。值得大力发展与开发。但由于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规模养殖和产业化开发受到制约,希望获得有识之仕来万源参与旧院黑鸡开发与利用。万源市人民政府将提供宽松的投资开发环境。

凤凰柚

【凤凰柚】凤凰柚外形优美,扁圆形或倒阔卵圆形,

果面光滑,色泽金黄,平均单果重1500克,风味浓郁,果汁极多,质地柔软,极易化渣,没有其它柚类的苦麻味,每100毫升果汁含糖9.58克,酸0.97克,维生素C49.42毫克,可溶性固形物11.3%,我镇现有面积800余亩,年产1200—1600吨,单果价格5到8元,鲜果远销成渝视市场,深受消费者好评,每年提前预定量远超挂果数,市场销售前景广泛。

醪糟,又名甜酒。川人多善食之。其味道之鲜美。造艺之精良,尤推大竹东柳醪糟。“醪大王糟”、“醪糟霸王”乃东柳经营此业之两名家。清末以来即名扬遐迩。东柳桥居汉渝、川鄂公路交汇处,跨东柳河东西而一桥飞架。距竹城三公里。东柳河源出铜锣山,汇溪涧纳矿泉,东柳醪糟独特,盖泉甘之故。东柳醪糟,不加糖而甘甜如蜜,且具滋阴补肾、生津止渴之功。凡路经大竹者,无不亲临品尝,以祭口齿,清润胃肠。东柳醪糟以瓦罐封装,贴附标记,为馈赠佳品,随过往行人而誉满神州。达县灯影牛肉灯影牛肉是达县市弛名中外的名特食品,因其肉薄如纸,棕红闪亮,灯照显影而得名。此种牛肉始由梁平人刘仲贵于光绪年间,选用宣汉黄牛特定部位的肉块,经过二十多道加工工序,按四季不同气候特点加入多种香料精心制作而成。具有质酥香脆,耐人细品、营养丰富、久存不坏的特点。1927年在成都举办的四川省第十次劝业会上首次展出,名声大噪,从此便扬名海内外。不仅连获省、部优产品称号,而且被列为国宴菜谱和馈赠国际友人的佳品,畅销世界各地,经久不衰。

LZ为什么会问达州的土特产呢?

西瓜可以和白薯重茬连种吗

西瓜可以和白薯重茬连种吗

这件事情说起来,可以算是历史及文学中一个大笑话。前边所谈之谷,这个谷字在文字中已用了四千年,且已普遍全国,可是绝对没有作小米讲的地方,然而全国都算小米叫做谷。这里所要谈的高粱,全国人民都吃他,且已吃了三四千年,尤其是华北的居民,更离不开他。全国中这样一种重要的民食,可是古来书籍中关于农业及民食的名词,哪一个字指的是他,到现在还没有定论,这岂不是一件大笑话呢?这在不尚考据的民族,还算不了什么,吾国的学者向以考据为重,竟会有此现象,此无他,乃是重文学轻实业的毛病。不要以为此事不关紧要,吾国这些年来诸事落后,其弊病全在这些地方。

程瑶田《九谷考》,以为高粱即是古之稷。王念孙的《广雅疏证》,亦曰今之高粱,古之稷也。秦汉以来,误以粱为稷,而高粱遂名木稷。朱骏声说,木稷今之高粱,三代时其种未必人中国,亦谓之蜀黍,又曰蜀秫,其实与粱秫黍稷,均无涉也云云。按王念孙为经学大家,程瑶田对于《九谷》尤下过一番苦工夫,所说当然有些道理;朱骏声为《说文》大家,尤其是讲转注、假借的专家,乃是不能否认的,但是对于谷类的考据,可以说是毫无研究:以后来之名词,骤与经书中的古名词相比拟,未免不伦,他干脆说代未必有高粱。此语更离奇,大概他以为蜀黍乃蜀中之黍。其实汉唐以后的文字中,用此蜀字,多当大字解。蜀黍者大黍也,非四川之黍也。这就仿佛说,金陵叫做南京,并非石头城一样:按他叫做南京是不错的,但他是否即石头城,却与叫做南京毫无关系。据我研究,以稷为高粱,很有道理,尤其与《诗经》“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之诗义相合,诗义是神经不常,故误认黍为稷,此稷当然不应是糜子。因糜与黍是一种,虽老农亦难分辨,则错认者不得谓之神经不常,而与黍样子不同的谷类,如稻麦菽蓏麻等等都有专名,则稷与这几种无干,而又万不能是糜,则只好是高粱了。且《诗经》此章黍字下之注,完全是高梁的情形,或者应该在稷字下,误书于黍字下,也未可知。此不过随便谈谈,并不以为确是如此。然黍字在经书中,是极常见、极普通的字,何以有此误注呢?以上种种的情形,前边已经谈过,此不过补充着又说了一些。

元朝王桢所著的《农书》米中云,蜀黍一名高粱,一名木稷,一名狄粱。按元朝人著书,多偏重北方的情形,可是这些名词,除高粱二字外,北方都不风行。蜀黍二字,尚有时单独用之,如高粱秸,通称秫秸。高粱米,通称秫米。高粱粒之蒂,乃曰高粱帽,但多数人称他为蜀秫帽。按此虽写为秫字,大致是由蜀黍两字而来,因黍字太普通,都知他不是高粱,故不愿写耳;然或者应写作秫,亦未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桢《农书》二十二卷。其中《农桑通诀》六卷,《谷谱》四卷,《农器图谱》十二卷。言农事极详,且有本有据,切合实用。另有《农书》,为宋人著,农事、养牛、养蚕共三卷,也本实切实。——编注

《尔雅·释草》,众秫,疏曰:“众一名秫,谓黏粟也……北人用之酿酒,其茎秆似禾而粗大者是也。”《本草》也说秫,北人呼为黄糯,亦曰黄米。两书都以为可以酿酒,《本草》则直以为是黍。按黍固然是黏的,且可以酿酒,但高粱中也有黏的一种,也可以酿酒,则也不能说秫一定就是黄米。且《释草》注,茎秆似禾而粗大一语,固然不能一定说是高梁,但万不是黍,因为黍绝对不会粗大于禾也;此语惟高梁足以当之。又有人说,凡谷类之黏者,皆名曰秫,然则又何必说他比禾粗而大呢?这当然是有所指,足见古人的解释也未能一致。

高梁乃谷类中最高最粗者,高者丈余,粗可径寸余。苗出后最喜耪,耪的回数越多,则粒实越坚硬而好吃。且耪的回数越多,则包粒之蒂,包的越紧,粒不能自己坠落。耪的回数越少,则蒂越松。农人云,一年不耪,次年之粒实,便有自落者;三年不耪,则粒实完全自落,无一存者。自落之粒,次年自生者,名曰稆生。自古时到现在,都是如此说法。还有一层,耪固然重要,但雨后一伸水根,便不能再耪。因为高粱扎根太远,大致土上一尺余高之节,还可由节处出根,深入地下;此根周围半径,可以到六七寸,乃至一尺余,此时再耪,便要伤根,便吃大亏了。

高粱最怕重茬,此田今年种了高梁,明年还种高粱,便名曰重茬。又曰犯重茬,亦曰忌重茬。也应该谈一谈所谓忌重茬者,当然是田中所有该植物应用的材料今年都被吸收去了,明年再种这种,田中的材料当然不够用,则该植物营养不足一定长不好,这也是毫无疑义的。不过有的加用肥料,便可再长,有的虽加肥料,亦不会长好,大致可分三种,略举如下:

一是绝对忌重茬的,如西瓜今年种了之后,十年之内,便不许再种。若第二年便种,连瓜蔓都长不好;六七年后再种,亦可长瓜,但不熟就自落了(其余详后西瓜条下)。

二是不怕重茬的,如棉花、白薯等,农人说越连种越好,就是稍稍用点肥料,也所费不多,不加亦可。再如麦子,倘一年种一次,其中不种别的,则连肥料都不必用。又如稻子,每年可种两三次;固然需用肥料,但其他的谷类虽有肥料亦不能如此种法。

三是中性者,误种犯了重茬,虽不至全无收获,但也一定歉收,如高粱、谷子等,都是这种。高梁则多生黑丹,北平曰乌丹,即是穗不结实而变成内黑外白小槌状之菌*,收获当然减少矣。这种菌颇可食,嫩时生吃颇甜,儿时最喜食之,稍老便可炒食。不过北方有一种不成文的习惯法,就是此菌乃是公共之物,无论谁家田中有此,则大家都可采摘。采此名曰打黑丹,都在含苞时摘之,该苞是菌是穗,农人都分的很清。不过当然也有误摘之时。按大众来采,田地已经受伤,若再误摘实穗,则更不幸中之不幸矣,然不能禁止,习惯然也。有时因重茬生菌,也有时因雨水空气关系而生菌,所以有时一洼地之高粱,都有菌者,则其过当然不在重茬了。种高粱还有一种庄稼没有的情形(北方管所有谷类之禾苗,都叫做庄稼),就是高粱既秀,谷粒已红之时,有擘**叶子的规矩,此亦如同黑丹,须任人来擘,不分尔我。据老农云,叶太多不通空气,倒是应该擘去几叶,以便通风,不过应该擘中腰之叶,上边近穗之四五叶则不许擘,因为擘去则粒实便灌不好。可是擘叶之人,多不甚注意,随便擘去,本株便要吃亏。每年在乡间,这是一种极大的事情,地主乐意晚擘,以免受伤;所有农人之无高梁者,则乐意早擘,因为叶太老,牲畜不吃,便成无用之物。每年各村庄都有禁擘及开禁的日期,这个名词就叫禁叶子,开叶子,倘有不遵擅擘者,则可由会中抓来惩罚,可也往往因此闹出斗殴或人命来。以上这些情形,只吾乡方圆几百里地有之,大致是柴草缺乏之处始有此,若山海关左右以及东北,所有高粱叶都是在田中烧去,因其无用也,则万不会有这样的情形了。此事也是研究农业者应该知道的,高梁叶若嫩时擘下晾干,乃是牲畜极好的饲料,牛羊等反嚼之兽,尤为欢迎。牛最爱吃的当然是豆饼,吾乡一带叫做麻趁,乡间有一句极流行的解后语曰:

__________________

*因大多寄生在禾本科植物穗部而通称黑穗菌。菌种含多种氨基酸。如菰黑粉菌刺激菰茎,形成肥嫩茭白可入菜。——编注

**擘,用于以手裂物时读pì;读pǐ则写作“擗”或“劈”。同时,以手分物之擘又读bò读bǎi,可能由于历史和地域关系以及汉字假借或通用的原因,“擘叶子”在华北方言土语中还有辟(pǐ,bì)、捭(pì,bǎi)、搿(bǎi,běi)等种种不同字符和读音。综见《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等常见工具书。——编注

隔着麻趁偷叶子吃——混牛

意思是牛固然爱吃叶子,但麻趁更好吃,然此足可形容牛之爱吃叶子了。请想,不必远说,就吾乡几百里地之内,若擘叶子,则可以出产多少饲料;倘若不擘,则所有叶子,可以算是一点用也没有,因为叶干又薄,一着着火立刻就燃完,是想做燃料亦无用也,所以说研究农业者应该知道。

高粱秸秆,用项极多,可以算是工艺品,其穗不轧而摔,把粒实摔掉,原穗无伤,用以捆为笤帚、炊帚等物,乡间极为普通。北平炊帚则用马兰根捆之。秆之尖上一节,名曰莛秆,或曰箭秆,用以做各种盒匣,又结实又美观,北平花儿市卖花所用之匣子,尽是此物所制。秸秆细者则用以扎顶隔。北方屋室多用纸糊,顶上承尘,则用秫秸扎成糊以纸,亦可用几十年。粗者用项更多,最普通是打箔,这种箔在农场中是离不开的,遮阳,避雨,架在板凳上晾物尤佳,因下边可通风也。悬于檐下窗前,亦可遮阳避雨。最简单者为夹篱笆,虽然简单,而几几乎家家用之。劈刮成篦,用项更大,华北蒸馒头盖锅之排子,都是用此扎干草而成。用以织席者也很多,虽不及苇席好,但另有他的用途。总之高粱秸秆(又名秫秸)做工艺品的地方极多,最末才当做燃料,然也是民间离不开的。

全中国种高梁最多的地方,大概以山海关内外及东北各省为第一。因为这些地方,都宜于高粱,农家有一句谚语曰,“经旱经涝不怕冻”或“担旱担涝不怕冷”。因为高粱扎到地下很深,偶旱一个时期,于他没什么大损失,自然太久了是不成的,所以说经旱。高梁秆之皮有竹性,玻璃料很多,秸秆长成之后,或秀穗结实之后,有一尺明水,浸十天半月,还不至受大伤,若几寸水泡几天,那是毫无关系的,其他谷类均无此能力。华北的气候,往往骤冷,尤其是近山一带,还不到冷时,忽然来一次西北风,这个名词叫做山风,便将谷类冻伤,惟高粱则不十分怕。而且这种风过去之后,还要回暖,有的谷类不能接续生长及灌足粒实,惟玉米太弱,不能再长,而高粱则虽把叶冻伤,而粒实仍可灌足,所以说不怕冻。有这三种长处,所以东北一带最爱种,年产也非常之多。在前清时代,每遇河北、河南、山东等省荒年,则全靠东北高粱为生活。最初稍带着种些黄豆,因黄豆可销国外,后便逐渐发达。到日本占据东北后,因黄豆可换外汇,遂极力提倡,于是高粱便减少了许多。此以往之情形也。

因为全国人吃高粱,已有四千年之历史,种的区域也极广,由土脉气候的关系,变化极大,所以种类极多,于是粒实的吃法,秸秆的用法,也就有了分别,兹大略谈谈如下。

长莛穗这种尖上长穗之一节极长,最长者可到三尺,为工艺品之最贵重者;粒实亦好吃,秸秆亦长。

白高粱这种米最好吃,秸秆每节长约一尺四五寸,亦占工艺品中最要地位。因节长节处不易折,故各种工艺皆乐用之,如砌排子则非此不可。

棒槌穗这种粒实较细,穗如棒槌形,所有穗之码,互抱的相当紧,用做笤帚、炊帚,非此不可。因有这种需要,所以多乐种之。

披头驴儿这种穗之各码,都往外披散下垂故名。农夫云,这种秸秆虽无特别用处,但粒实好吃。

锦州白这种是由锦州传到各处。米好吃,秸秆亦条直,用项极大,六七十年以来,各处多乐种之。如果粒实灌的足,则碾出米来,几乎等于台湾之在来米,形式、颜色、口味,都差不了多少。说见后。

锦州红情形与锦州白差不了许多,粒实稍坚硬,口味不及锦州白,据云产量较多,所以人多乐种。

疙疸穗身量较短,肥料较少之地乐种之。且种可少密,亦不少见粮实。

竹叶青粒实发白,身量亦短小,然有一种较大。亦名曰竹竿青。

叶儿七此乃晚高粱之一种,收了麦子然后才种,生七个叶便秀穗,熟的最快。麦收后倘落雨稍晚,则多种此,因他种需时较长,恐怕天寒较早则粒实灌不足,不但歉收且亦不好吃。此则需时较短,不易受凉。然如雨水调和,则都不种此,因为身短穗小,得粮实总比他种较少也。

黑老婆翻白眼这种粒实是白色,而蒂帽是黑色故名。据云米很坚硬可口。

矮脚高粱不知其真正名词,听到农人这样叫法。这种从前在乡间未见过,民国后始见到,不知是中国研究改良之种,或系由国外传来。台湾亦有之。身矮而穗大,确是极好之种,口味如何,尚未知清。

高粱,小米,在玉米未兴开之时,乃是华北的两种基本食品,几几乎是一日不能缺。玉米畅行以后,小米吃的较少多了,可是高粱则少不了多少。大众的理想,说玉米性宽肠,吃了不经时候,不久就可饿,高粱则否。再者大众以为他颜色红,就以为他能养血,妇人女子尤其爱吃。例如有玉米面窝窝头、高粱面饼两种,则男子一定吃窝窝头,女子一定吃高粱面饼。华北多是如此,或者有生理的关系。吃法也分四种。

米好的白高粱,碾米的技术再好,则米之口味、颜色,几与大米相似,蒸干饭、焖干饭、煮稀饭均可。出产多而好的,要数锦州白高粱为最,惜乎本地碾米的技术不佳,所以口味稍差。余家有一种栈,名曰大和恒,永往各省贩运粮实售卖。民国初年北五省大旱灾,大和恒经理韩君因往奉天去运赈粮,与张作霖之粮业生意同事交往很多,乃把北平碾高粱米之法教给他们。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之法,只是碾成米后,再加麦麸合碾之,米经麸子磨擦,于是又光又亮。该机构碾了数袋,送给张作霖,张一吃极为赞美,遂命碾了许多,各处送礼,北平都有得者,自此阔人才注意。“九一八”日本占据东北后,特用机器碾制,也非常美观,特名曰文化米,遂大风行,然口味则不及石碾所碾者,或因机器旋转太快,发生热力,米因热力太强,味道有了变化。按西洋兴出来的机器面粉,就远不及从前石磨所磨者,因机器发热,以致麦子本身之香,损失太多也。高粱米,通呼为秫米,华北乡间贫乏人家有婚丧事恒用此蒸干饭待客,然小户人家平常则吃不起,惟稍富之家才能吃此干饭,稍贫之家则用以煮稀饭。即北平所谓粥,加上一些黄豆、绿豆、豇豆等,味亦颇美,若再加大麦米,更加红糖,那就是阔人的食品了。北平街头有卖此者,叫卖日大麦粥,其实其中是高粱米多、大麦米少,因大麦米较贵,故特标明之。然有时高粱贵,则用此白米。

*[米+查]亦曰*[米+查]子。用以蒸窝窝头、贴饼子都可。这确是贫寒人家的食品,稍富之家食时甚少。然五百人家中,恒食此者也有二百多家,富家则用此熬粥喂猪。不过其中要分两种,一是高粱*[米+查],乃是用高粱直接磨成*[米+查]者,这种是富家喂猪所用,贫寒之家亦用以熬粥人食。二是秫米*[米+查],把高粱先碾成米,再碾成*[米+查],口味就好多了。熬成粥后,加糖食之,也可以算是解馋之品。

糁*[米+查]之小者曰糁。这种可以说是专为熬粥吃的,亦只贫寒家食此,然用以熬河南山东等处之迷糊、糊涂等食品,亦颇可口。这种*[米+查]子、糁子,固然不能说是高尚食品,但烹调的果能精致,亦极好吃。不过因为他出产多,价值便宜,于是阔人就不屑吃他了,这也是研究民食者所应知道的。

面亦名秫面。这种确是吃法极多,包饺子、擀面、轧和乐、发面馒头、烙饼等等,总之凡白面所能制者,用他都能制。不过如和乐、面条等,则须加入些榆皮面,否则他黏性小,容易断烂,不但不好吃,且消化于水中者太多也。榆皮面一物,也值得谈一谈。北方刨榆树,其根最重要,把根取出剥下皮晾干洗净,碾成面,黏性极大;如无根皮,则树身之皮亦可,但须把外层之粗皮尽行刮去,只留里层之红膘碾面方可,而其黏性则仍不及根皮之面。此物乡间多有之,亦有售此之小商,故北方榆树根,最为贫家重视。所以被重视者,因为乡间贫苦人家,解馋之品只有饺子、面条两三种,白面、绿豆面都可以包饺子擀面,但太贵;次者为荞麦面,但此物不恒有;其他如玉米、小米等面则不能用;可以做此两种食物,而价钱又便宜者只有高粱面,但无榆皮面则不能做,于是饺子面条便很难得吃一顿了,所以大家特别重视。此外有些种白面不能制者,他亦能制,如滩炉糕、泼茶汤、熬迷糊、糊涂等物便是。炉糕虽系发面,但白面制者稍凉则坚韧咬不断了。因为白面黏性太张,倘用以泼茶汤,则等于糨糊,糊嘴不能吃了。

粉亦曰粉子,又名团粉,也写粉团。粉者乃面质去纤维,纯净淀粉也。此字来源很远。《篇海》云,粉,米粉也。《释名》曰,分也,研米使分散也。不过这还是面的性质,未成淀粉耳。后来就有了分别,大致是平常就叫做面,去纤维者就叫做粉。例如绿豆磨成面,便叫做绿豆面;滤去纤维渣滓者便叫绿豆粉,绝对没有人管他叫做绿豆面。造粉之发明,不知起自何时,然字书中有粕字,即是制此之器,《集韵》云,*[米+刍]音*[艹+刍],取滤粉也,当然是制此所用,若只是说面,则无需滤矣。此*[米+刍]字似与制酒之*[米+刍]同一作用。古人制粉,虽有此字,但其制法,则不十分明了;后来的制法,是把绿豆破开,入冷水浸透,连水磨极细,过布袋滤净渣滓纤维,稍加酸粉,使之微酸沉淀,挤干便成。吾国用此极多,烹饪尤离不开他,制成粉丝粉坨,可以制造出许多种果品来。最好的是用绿豆制成的游丝粉(即极细之粉丝),便非真绿豆粉不能制,次者即为高梁所制,再次者为玉米,再次者为白薯,近年来则用土豆。绿豆价值向来较高,故完全用绿豆制者绝少,大多数都搀杂高粱,所以高粱电算是制粉的原料。

烧酒吾国酒的种类,自然也很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浊酒,即糯米、黍米等所制者。说到这个浊字,喜好绍兴酒的人,或者不爱听,但此非贬词,他有颜色且有沉淀,唐诗中“浊酒近*[艹+刍]谋共醉”,及“浊醪谁造汝”等等,都是指此。一是清酒——即高粱所制。浊酒的制法是酿或滤,清酒的制法是烧或蒸。饮酒的意义,虽然相同,但亦稍稍有点分别,即是饮烧酒偏于御寒的时候多,因此一饮入腹,顿时即觉发热,黄酒则缓的多。所以烧酒又名曰烧刀子,喝到喉中,有时其似刀削,故有此名;亦曰白干,乃形容其清冽之意。若歉之年,粮实出产少,人民自然穷,产粮少则高粱贵,人穷则饮酒者少,所以酒出产的就少。若丰年则烧酒之处多的多。烧酒之工厂,名曰烧锅,华北何处有烧锅,便是大镇市,据云丰年所产之高梁,有十分之一用以烧了酒,此数真不算少。烧酒最出名者为山西。河北省所产,也有几处很好,北平所销之酒,分东南两路,东路即通州,南路即容城县等处,各有好处。从前定州所产者,名曰中山酒,也很出名,后来衰微了。

醋世界上的醋,多是由水果酿造,惟吾中国则多用谷类。亦分两种,一是用大米所制,特名曰米醋;一是用高梁所制,乃最普通的一种。西洋之醋,只是以酸为重;吾国之醋,则酸之外,须有香味,米醋自是优于高粱醋。但产米之区,容易得到米醋,无米之处,见到米醋之人就很少,何能得吃呢?且米之价远高于高粱,于是全国吃高梁醋者,占大多数,所以每年消耗于造醋之高粱,亦不算少数。

总之高粱一物,因历史已久,且秸秆高,粒实大,所以用项极大,出产的东西极多。由粒实所造出之食品,大约总有百余种,用秸秆制成之物,也有几十种,最末用以做燃料,然也是家家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无论贫富都要种些高粱,为华北极重要的谷类,这也是研究民食者必要知道的。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