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姐养牛方法(农村养殖鸽子赚钱吗?)

燕姐养牛方法(农村养殖鸽子赚钱吗?)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燕姐养牛方法这个问题,农村养殖鸽子赚钱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求历史达人提供汉代以前有关饮食的历史资料!~~

求历史达人提供汉代以前有关饮食的历史资料!~~

汉代饮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先哲有云“民以食为天”;《淮南子》亦曰“食者民之本也”;《尚书•洪范》提出治国之“八改”,即以“食”为先。《汉书•食货志》也将“食”置于首位。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中,饮食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和领域也是奠基于饮食生活之上的,都是由饮食生活所决定和制约的,与饮食生活息息相关,互相联系。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这个道理。

如今,除少部分文献史书与文学作品记载外,还有出土的简牍,甚至刻画有生动图像的汉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对反映饮食文化的内容比较形象直观,尤其,对一些肉食类副食说明的问题更具体,着意表现肉食代表美食、食欲的价值趋向。

《周礼•天官冢宰》曰:“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可见,从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了“六牲”的说法。在《诗经》中也多次提到。“六牲”包括马、牛、羊、豸、犬、鸡。“六牲”中马主要用于交通、军需,用于国家边防。因此,除了马之外,其余五种再加上鱼,就构成了古代肉食类的主要部分。随着汉代社会饮食不断发展,汉人逐渐发现了肉类食品的营养和价值,饮食中的肉类食品比例,较前代也有了很大的增长。直到后世的主体肉食类在汉代已经具备,并且占据主要地位。

一肉食饮食结构

1.牛六畜之一,上古时期,牛主要用于食用和祭祀。春秋中后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牛主要被用来耕畜。而汉代以农为本的基本国策,使养牛业备受关注,养牛业迅速进入高潮时期,并且能够长久不衰。因此牛肉在整个肉食中所占的比重始终最大,因此可以说,牛肉是秦汉时期肉类中的上等食物。

汉代时期,牛的饲养规模和数量有明显增长。《史记•货殖列传》中,不少人家有“牛蹄角千”,富比“千户侯”,养牛的规模比前代有了很快的增长。《史记•货殖列传》云,而桥姚“已致马千匹,牛倍之”《汉书•叙传》言,西汉初年,班壹在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后汉书•马援传》载,西汉末年,马援在北地“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

汉代统治者对牛采取了严格保护的措施,更是禁止随意宰杀耕牛。所谓“盗马者罪死,盗牛者加。”《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厩苑律》规定,耕牛腰围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法律答问》又规定:对于盗牛的臣妾处以城旦舂,平民则处以系一岁之刑。《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光武帝建武四年诏令“毋得屠杀马牛”。只有在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时,皇帝“赐民百户牛酒”百姓才能吃到牛肉。而《三国志•魏书•陈矫传》载,东汉末年,曲周百姓杀牛为父祷病,官府便按法律将其“弃市”。可见,牛作为最重要的农耕工具,而不是食物受到高度重视。

汉代时期牛的价格也是较高的,在《九章算术》里载,一头牛的价格在一千八百钱左右。因此,只有王公贵族和豪富之家才有条件宰牛食用。山东邹县、滕县出土的汉画像石中,都有椎牛的场面。因此,贫苦百姓也是买不起牛的,他们仅能乘社祭之时合资共买,宰杀分肉,如《九章算术•盈不足章》载,内容为一百二十六家共买一牛,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2.羊羊肉是汉代主要肉类品种。羊肉在古代饮食生活中的比重,从汉代起大约已经略胜猪肉一筹了。羊肉会被认为是精美的肉类,被用作赏赐,《东观汉记》里有“建武中每腊,诏书赐博士一羊”“赐羊一头”;

《后议书•第五伦传》中载:东汉越骑校尉马光,冬日腊祭—次就用“羊三百头”、“肉五千斤”若以每头羊出肉20斤算,则用有羊肉六千斤,在五千斤肉里,也占很大一部分。可见,羊肉也是很重要的肉食之一。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涉及“羊羔莫酒”,猪肉反而很少为人提及。

羊是一食草动物。在两汉时期,养羊业比较发达,除了北方的草原,在内地区域范围内也大量饲养。《史记•货殖列传》所言:“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

《齐民要术•养羊》在介绍牧草种植时,以牧羊“羊一千口”为典型。从“千足羊”到“羊一千口”,说明汉代的养羊业发展似乎是在成倍增长的。

另外,汉墓中也常有灰陶羊的模型和羊骨出土,在汉画像石上常有宰羊、剥羊的画面。在扬州汉墓中常出土有肉制的狗、羊、牛等动物。这也可以反映汉代畜牧业的兴旺景象。

3.猪猪在古代名称很多,最常见的有彘、豕、豚等。猪肉同羊肉一样是汉代肉类食品中的主要原料,山东诸城前凉台厄庖厨图上,有一庖丁在宰杀猪的画面,在其身后的木架上挂着猪头、猪肝、猪后腿等。由于畜牧业的发展,人们还把多余的肉食,制成腌制品,加以贮藏。发现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在扬州汉墓中,随葬有大量的陶猪舍、陶猪、玉猪、染金滑石猪的模型。《淮南子•汜论训》载“猪肉之所以是祭祀时的上牲”是因为“以为子者家人所常畜,易得之物也”。

在秦汉时期,猪的饲养比较普遍,如西汉蜀地富人家奴“持梢牧猪”;《后汉书•吴佑列传》提到,东汉官宦子弟吴佑年二十,不受他人馈赠,“常牧豕于长桓泽中”;《后汉书•杜乔列传》里亦有“托疾牧豕”的记载。

《齐民要术•养猪》篇说;“猪性甚便水生之草,杷耧水藻等令近岸,猪则食之,皆肥。”文献中常见“牧豕海上”《汉书•公孙弘传》;“牧豕于泽中”见于《后汉书•孙期传》所载。

由于汉代地区养猪以放牧为主,成本较低对,因此猪的饲养量相对比较可观。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西汉前期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养猪专业户,借此机会发家致富。《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过,泽中千足彘”(250头猪),“此其人告与千户侯等”。由于养猪业的迅速发展,猪成为人们饮食生活中最主要的肉类来源之一。

4.犬两汉时,人们普遍喜欢吃狗肉,所以狗肉也就成为当时的主要肉食之一。《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田律》规定:百姓的家犬进入禁苑捕兽,守苑者可将其杀死后“食其肉而入其皮”。《礼记》中多次提到周天子吃狗肉。《国语•越语上》记越王勾践“十年生聚”,为鼓励生育,特规定“生丈夫(男孩儿),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小猪)”。由此看来,最初,狗肉比猪肉贵重。战国以后,屠狗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如《史记》中的侠义之士荆柯聂政,以及跟随汉高祖转战南北的樊哙等人,最初都是“以屠狗为业”。

用狗肉作的菜肴也十分丰富,见于秦汉简犊记载的有:五香狗肉干、狗羹、狗芹羹、狗苦羹、炙狗肋、炙犬肝等。孔颖达在《礼记•曲礼上》“效犬者左牵之”的注中曰:“大者为犬,小者为狗”。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上的肉食标本分析,当时汉人食用的肉以养了一年内的小狗肉为佳,小猪则以出生两个月至半年者为佳。说明在汉人在食用肉类时,就比较讲究其大小和老嫩。在扬州汉墓中常有灰陶狗模型出土;《淮南子》中将猪肉与狗肉并提;《泰族训》云:“剥狗烧豕,调平五味”,“剥狗烧猪”的成语也来源于此。

5.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鸡肉和鸡蛋。一般家庭把“杀鸡为黍”作为敬老养老和接待宾客的家常菜食,这说明汉人对鸡肉和鸡蛋的营养价值已有了相当的认识,鸡的数量和蛋的产量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两汉的养鸡业非常发达,是当时养殖量最大的一种动物品种。汉代民间养鸡业极盛。《西京杂记》记载,关中人陈广汉家中有“万鸡将五万雏”,这是汉府文献记载中的养鸡业规模之最。

在全国各地的两汉墓葬中常有鸡蛋、鸡骨架、陶制鸡模型、鸡树出土。在扬州、仪征、宝应汉墓中常伴有肉制的鸡树、肉鸡、肉鸭、肉鹅出土。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竹葡内贮有10余只鸡蛋壳,在出土的简犊上常有蒸卵韭卵、拘豚韭卵等菜肴的记载出现,说明当时鸡蛋做菜已十分普遍了,食用方法与今大体相同。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有“鸡白羹一鼎瓠菜”的简文。《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中》有“鸡子五枚”的记录。鸡在一般家庭是节日和待客的主要肉类食品。如《后汉书•郭泰列传》中,东汉时农人茅容“杀鸡为馔”,客人郭泰“谓为己设”。

6.鱼汉代时期,鱼也在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汉书•地理志》曰:“江南地广……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史记•货殖列传》称山东“多鱼、盐”,濒临渤海的燕地有“鱼盐枣栗之饶”。可见,渔业已与牛、羊、彘、犬等相提并论了。在粮食匮乏时期,还用鱼来加以弥补。《后汉书•董卓列传》载,董卓征讨羌人被围,“粮食乏绝,进退逼急。乃于所度水中伪立鄢,以为捕鱼。”沈莹《临海水土志》曰“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取生鱼肉杂贮大瓦器中,以盐卤之,历月所日,乃啖食之,以为上肴”也。可见,汉人还可以把生鱼用盐储藏起来,有另外一番美味。

汉代以捕鱼为生的人很多,两汉捕捞业的发达,给人们食用鱼虾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原料,鱼脍、炙鱼、鱼羹成为人人喜爱的菜肴,蜀地涪翁以钓鱼为生,南阳高凤“隐身为钓,终于家,”残存的《四时食制》列举的鱼类种类繁多。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鱼类残骸种类记载也有:鲤鱼、鲫鱼、鳜鱼、刺鳊……鲤鱼是最为常见的鱼类,也是食用量最大的鱼类,并成为主要的养殖对象。陶朱公《养鱼经》就是记录了鲤鱼养殖的相关问题的。《汉书•广陵王刘青》载,即有刘青的庭园中有水池,池中养鱼的记载。

还用鱼东汉时期的地主庄园里也常建有专门的养鱼池,进行人工喂养。捕涝使用的鱼具主要有网、瞥、鱼叉、鱼钩等。《淮南子•说林训》中将捕鱼的技巧概括为:“钓者静之,与罒瓜瓜死者扣舟,网者动之,罩者抑之,罣者举之,为之异,得鱼一也。”这里以静、动、抑、举表达了几种渔具的操作方法。这些捕获方法在汉画像中都能清楚的展现出来。《后汉书•刘般传》载:“民资渔采,以助口实”,特别是连江襟海地区捕捞经济尤为突出。

除了上述主要的肉食品种,汉人还有食动物下水的习惯。居延汉简中频见食用动物内脏的简文,包括肝、胃、肾、肠等。如《居延汉简释文合校》简286•19B记录的下水包括头、颈、心、肝、肺、迹、舌、胃、界等。居延汉简破成子51.235载有肝、胃、肾、肠的分配的簿籍。

二肉食烹饪技术方面

从上述饮食结构可以看出,秦汉的饮食水平较之前代确有极大的提高。相对来说,汉代一般农民食素比较多,肉类种类却相对较少;与此相反,贵族们不仅“食必粱肉”,并且吃肉很有讲究。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证明,汉代饮食烹调技艺也已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而如脍、炙、脯等食法却都是贵族们常用的食肉方法。

脍,即生肉片,《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是用精选出的鲜嫩的肉切成,《说文解字》云:“细切肉也”。如《释名•释饮食》曰:“细切肉令散,分其赤、白异切之,己乃会和之。”汉人讲究吃生肉片,具体吃法是把切好的肉片肥瘦分开,沽上调料生吃。据说孔子食脍很为讲究,《论语•乡党》里记载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不厌细”就是肉片切得越薄越好。《酉阳杂姐》记一位叫段硕常的人做脍技艺很高,切成的肉片薄得“轻可吹起”。鱼肉也可切成片生吃,古谓之“鱼脍”,现在叫“生鱼片”。一般人认为“生鱼片”是日本特有的菜肴,其实这在中国“古已有之”。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有吃生鱼片的习惯,如《诗经•小雅•六月》就有“饮御诸友,热鳖脍鲤”的记载,“脍鲤”即用鲤鱼做成的生鱼片;《仪礼》、《礼记》所列的士大夫宴会的菜谱中也有“鱼脍”一肴。到了汉代仍是如此,如汉乐府诗《羽林郎》中也有“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的诗句。《淮南子•散不足》载:“燔炙满案,臑鳖脍鲤”。扬州地处江淮之间,东临沧海,是有名的水乡泽国,水产十分丰富,喜食鱼脍是当时人的一种爱好。1939年在扬州胡场七号汉代木棒墓中出土了三条完整的鱼骨。可见汉人生前喜食鱼脍,死后亦念念不忘。

脍品是生肉,选择不好吃下去难免闹肚子,《后汉书•华佗传》记载汉广陵太守陈登“食脍致疾”,请华佗治病的故事。汉广陵太守陈登:“忽患胸中烦淤,胸中有虫……虫头赤而动。半身犹是生鱼威。”食脍至疾,可见陈登嗜鱼脍之甚。

炙,从火从肉,从字形看即可知是指烤肉。以火烤肉起源很早,据古书记载,原始社会“隧人氏”发明“钻隧取火,以化腥躁”《韩非子•五蠢》,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落后生活方式。不过当时只是化生食为熟食。“炙”是由此发展而来的。现存的汉代朱鳍墓室画像:一个人立火炉旁,一手拿着穿有肉串的钎子,一手拿着长方形扇子煽火,然后用炭火来烤,与现代的羊肉串儿做法近似。可见烤肉串儿也是由来已久,不过在当时可能只有周文王、朱鳍这样的王公贵族才享用得起。《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描写关羽,“刮骨疗毒”,不畏疼痛。时关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割炙引酒”,即一边用刀割食大块的烤肉,一边喝酒。《齐民要术》所记南北朝时的名肴“炙豚”、“炙鹅鸭”,也都是整烤割食的炙品。

脍、炙泛指美食佳肴,所以《孟子•尽心》篇公孙丑问孟子“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断然回答:“脍炙哉!”后人比喻诗文优秀,令人品味无穷,也用“脍炙人口”这一成语。

修、脯,都是咸干肉,《说文解字》:“脯,干肉也”“修,脯也。”所不同的,修是加姜、桂、椒、盐等调料制成的腊肉条,脯是咸肉干,正如《周礼•天官•膳夫》贾公彦疏所说:“加姜、桂锻治者谓之惰;不加姜、桂,以盐干之者谓之脯。《韵会》也解释说:“薄析曰脯,捶之而施姜、椒曰锻修。”做法是将肉切成薄片然后涂盐晒干的方法。修、脯也是宴会上常用的肉食,《礼记•内则》列有牛修、鹿脯、采脯等。修指腊肉,十条为一束,《论语•述而》记孔子教学生,收“束修”作为学费。因此,后世人往往用“束修”一语代教师酬金。

脯的制作方法十分普及,用脯制作的肉类品种也颇多。洛阳汉墓出土的陶敦上有“鸡脯”的题记。居延汉简有“遗脯一”“野羊脯”以及“买牛肉百斤治脯”的简文。

此外,还有其他的食肉方法,如煎、蒸、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肉食的相关特点

1.汉代是以农业种植为主,肉食在饮食牛活中的比重自然要比粮食小得多,但随着家庭畜牧业的发展,食肉量较之前代有所增加。西汉中期桓宽在《盐铁论•盐不足》中对西汉初期家畜情况作一对照:古者庶人粝食藜藿,非乡饮酒、膢腊、祭祀无酒肉。故诸侯无故不杀牛羊,大夫无故不杀犬豕。今闾巷县佰,阡伯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负粟而往,挈肉而归。中者“屠羊杀狗”,贫者也有“鸡系五芳”。汉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武帝初年,家畜饲养业有了显著的进步,也提供了较多的肉食,也有富人“椎牛击鼓”,中等人家“屠杀羊、狗”,平民百姓“鸡永五劳”的记录。

但随着武帝时期连年对外用兵,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以及统治者对农民兼并的加重,这种普通农民家能吃上肉的生活就逐渐消失了,到东汉时期,肉的比重已经是很低了。《后汉书•周燮》载,东汉人闵仲叔“含菽饮水,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古谣谚“知肉食美,则对屠门而大嚼”和望都东汉墓出土的工匠戏书“酒肉日有师不爰手”都表明了普通百姓对肉食渴望而不可得的情形。

2.汉画像石墓和壁画中的厄厨图像所反映的内容看,汉代人们的饮食结构十分丰富。最突出的是肉食类,而屠宰场面又占厄厨的首位。其中家畜有椎牛、杀猪、宰羊、屠狗;家食有杀鸡、宰鸭、割鹅;还有下水及血.也是人们食之佳肴。《方言》谓北燕方言:“披牛羊之五脏,谓之膊”《合校》173.8“肉十斤直卅”大致每斤3钱,而在《合校》258.3里,胃八斤廿四钱,肾、肠、肝各为十钱、廿七钱,可见下水并不比猪肉便宜,只是汉代人口味的偏好而已,而这种食下水的习惯在汉代也是较为普遍的。

道滘话是怎么说的

道滘话是怎么说的

一、方言

道滘邻近莞城,道滘方言属于东莞粤语,语音、声调、词汇、语法等基本与莞城镇话相同,但有点差别:如在个别字音上,莞城话“水”和“所”、“菜”和“错”不分,道滘话却分明,偏近广州音;在个别字词汇上,如莞城话的“饮水”、“返屋企”、“饭粥”,道滘话叫“食饮”、“去归”、“饭糜”……道滘方言,严格起来讲,可分两支:一支“东莞水”,发音偏近莞城话;如闸口村、南城村、永庆村、厚德村、北永村等东莞水流经的村落。一支“大汾水”,发音偏近望牛墩镇及洪梅镇,如小河村、大鱼沙村、九曲村等大汾水流经的村落。“大汾水”方言的发音,“饮”和“忍”、“海”和“匪”、“身”和“心”不分,都读成REN、FEI、SHEN。

道滘方言词语举例:

1、天文地理

天皓(天亮)齐黑(天黑)热头(太阳)

村仔(农村)水氹(水坑)定方(地方)

2、时令、时间

家下(现在)醒朝(明早)成日(整天)

日头(白天)鼠日(哪天)下昼(下午)

晚头黑(夜晚)朝头早(晨早)

3、农事、植物

莳田(插秧)标花(扬花)绞米(碾米)

耕田佬(农夫)田荠(荸荠)油麻(芝麻)

花棯(花石榴)黄碌(柚子)

4、动物

鸡兰(小母鸡)鸡春(鸡蛋)马骝(猴子)

雀仔(鸟儿)鏾鸡(阉鸡)飞鼠(蝙蝠)

姑蝇(苍蝇)炮足(蜈蚣)蛤(青蛙)

禾蜎(蚯蚓)

5、房舍、家具

天厦(厅)地栿(门坎儿)下间(厨房)

杌(凳子)被窦(被窝)交椅(椅子)

6、称谓

老子(父亲)老母(母亲)新抱(儿媳)

后归公(继父)后归婆(继母)娘仔(闺女)

膝(重孙)爷乸(父母)大人公(家公)

7、身体

头壳(脑袋)后枕(后脑勺)背梅(背脊)

肋赤下(胳肢窝)栋指(中指)大髀(大腿)

屎肚(肚子)尻臀(屁股)

8、病痛、医疗

结恭(便秘)扯虾气(哮喘)冷着(着凉)

焗着(中暑)麻墨屎(雀斑)迭茶(抓药)

热气(上火)

9、衣着、穿戴

着衫(穿衣)联衫(缝衣)背褡(背心)

笠衫(汗衫)裤头(短裤)手砈(镯子)

甩色(退色)颈巾(围巾)

10、饮食

食饮(喝水)食用(伙食)冷饭(剩饭)

搛餸(挟菜)打边炉(吃火锅)饮胜(干杯)

整餸(做菜)饭焦(锅巴)豆腐霉(腐乳)

11、日常生活

起身(起床)返工(上班)去归(回家)

洗身(洗澡)透凉(乘凉)嫽(玩耍)

倾计(聊天)闹交(争吵)打交(打架)

12、红白大事、迷信

长头(头胎)身己(身孕)驮仔(怀孕)

出月(满月)过身(死)神心(虔诚)

挂纸(扫墓)溪钱(纸钱)喊童年(叫惊)

13、工商业

事头(老板)伙记(伙计)帮趁(光顾)

水脚(路费)抖木佬(木匠)碎纸(零钱)

14、文化教育

学仔(学生)返学(上学)解馆(放寒、暑假)

上堂(上课)踢燕(踢键子)讲古(讲故事)

15、动作、心态

企(站)踎(蹲)狂(怕)揾(找)

畀(给)眼热(眼红)交带(嘱咐)

16、形容词

谐(粗糙)滑脱脱(光滑)癐(疲劳)

当衰(倒霉)呃(聪明能干)曳(顽皮、差)

百厌(顽皮)精(机灵)蛮塞(野蛮)

伶俐(干净)爽瘾(有趣)

17、方位、代词

入内(里面)麻口(外面)鼠个(谁)

也嘢(什么)鼠的(哪些)佢(他、她)

点解(为什么)点样(怎样)嗰个(那个)

18、副词、介词、量词

蚊蚊(刚好)即午(立刻)是但(随便)

卒之(终于)冚班栏(全部)横掂(反正)

一啖饭(一口饭)一蔸树(一棵树)妥(完)

畀(被、给)

道滘方言探趣(叶泽南供稿)

形容词组的特殊结构

普通话的形容词结构是形容词加上后面相迭的修饰词如红彤彤、白茫茫、黑压压、绿油油。广州话也用这种结构:红卜卜,黑麻麻,白雪雪,其后边相迭的修饰词有些与前边的形容词意思一样,有些则没有意义,只起着增强语气效果的作用。

但道滘话的形容词组合是由前面的形容词及后边一个修饰词组合,中间用个“呀”字相连,如红呀刺、白呀雪、黑呀摸、密呀集、长呀锚等,但与普通话、白话不同的是,后边的修饰词都有具体的意义,从性质、程度、场面、情景等方面补充说明前边的形容词,况且使用贴切,大大增强前边形容词所描绘和表达的效果。红呀刺意为红得刺眼,白呀雪像雪一样白,黑呀摸——黑得看不见,要摸着辨认:密呀集——密得像所有东西集中在一起;长呀锚——船锚都连着长铁链,在深水里也能到水底;短呀切——像刀切过一样短;圆呀辘——像车辘一样圆。这样的形容效果普通话是望尘莫及的。

道滘方言的形容词组合还有另外一种结构,就是形容词后边配上一个该词形容范围内较典型的物或人作参照,中间加个“过”字,意为超过。例如:老过彭祖,彭祖乃传说中最长寿的人;咸过盐胆,盐是咸的,想必盐胆是最咸的东西了;蛮过番鬼,蛮是不讲道理,番鬼指外国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又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我们的祖先认定了番鬼最不讲理了;胆大过喃么,喃么佬是驱魔捉鬼之人,敢操此业者肯定大胆了;臭过大列,大列是从前道滘埋死人的坟地之一,其臭可想而知。还有苦过黄莲,甜过蜜糖,清过水鬼尿等等,比起普通话中很老、太咸、极大胆、臭得不得了,生动活泼得多了,让人回味无穷。

趋吉避凶的词语

道滘方言与东莞方言同宗,由广州方言(白话)派生出来,故与白话一样,有许多趋吉避凶的词语产生。

白话中空屋的空字与凶字同音,听起来不舒服,因而取凶的反义词“吉”,空屋、空车、空船说成吉屋、吉车、吉船。又如:猪肝、猪舌,肝与干同音,干者无水也,舌与蚀同音,蚀是亏本之意,此乃生意人之大忌,故取干的反义词“润”,蚀的反义词“利”,称之为猪润、猪利。猪的脾俗称猪连贴,但贴是倒贴,也是生意人的忌讳,故美其名称猪还利。帆与烦同音,出门最怕麻烦,亦取其反义词顺利,把帆称为里。

道滘方言也一样,例如鱼鳃的鳃字与衰同音,不吉利,取其反义词旺,道滘人把鱼鳃称为鱼旺。又如断口的红砖,本来应叫烂砖、断砖。但建房是人生少有的大好事,不好说烂、说断,又不能用烂的反义词“好”,这样会无法区分真正的好砖,故用烂的同音字“硬”的反义词“软”来称呼,有时泥水师傅叫小工拿几个软口砖来,非道滘人真是摸不着头脑。桌子不平稳,在桌子脚上楔上砖头木片,但楔与蚀同音,所以取蚀的反义词“赚”,楔高一点说成赚高一点。还有喜庆之日如果哪样东西用完了吃光了,要说用起了,食起了,大概起与喜同音之故,建屋称起屋,其意亦然。

二、谚语

道滘方言的谚语,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生活哲理性的;一类是农时季节性的,也称农谚。举例如下:

起早三朝顶一工,起早三年唔使穷。

食唔穷,着唔穷,唔晓打算一世穷。

人争一啖气,佛争一炉香。

人穷志唔穷。

清明前后,莳仔滑溜。

头造白撞,尾造秋淋。

芒种莳田两造空。

初八廿四,水大鸡返寺。

三、歇后语

道滘方言中的歇后语,按其义和出处可分成三类:一类是出于谐音;一类出于推断;一类出于当地的市井故事。举例如下:

年晚鸡公——唔敢啼(提)

外甥担灯笼——照舅(旧)

番鬼灯笼——照远唔照近

火烧南巫馆——无晒符

新华珠整饼——无嗰样整嗰样

道滘佬着长衫——预休死

道滘佬着长衫——预休死

这个歇后语的故事发生在本世纪二十年代。道滘西村有个家境殷实的农夫,适逢丈人做大寿,丈人是个富有而又体面的人家,农夫的妻子为了面子,要农夫穿上结婚拜堂时着的长衫,去给丈人拜寿。农夫是个老实巴交的种田人,很不习惯穿长衫。农夫的妻子又劝又逼,农夫终于拗不过妻子,最后闭着眼睛,蹬着脚说“预休死,穿就穿吧。”道滘方言,预,预备;休,了,时态助词。“预休死”其义就是下定决心,连死也不怕。这个歇后语原语是:“西村佬着长衫——预休死。”后来传到外地,成了“道滘佬着长衫——预休死”。

道滘的歇后语(叶泽南供稿)。

语言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不断丰富的。由于地域不同,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异,产生了许多地方色彩浓厚的词语,从道滘的歇后语中可见一斑。

新华珠整饼——无个样整个样

新华珠乃解放前道滘著名的饼家。这天,伙计向老板请示,今日做什么点心,老板直截了当说:无个样整个样。其原意为哪个品种卖完了就做那个品种,但在流传中则引申为本来不应该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搞出来了。

前头仔食辘堆——有得食哭,无得食又哭

前头仔即丈夫前妻所生儿子,辘堆,道滘年果,添丁过春节时分赠给亲友之食品,由白糖糯粉油炸而成。旧社会后母娘刻薄前头仔几成定论,这位后母添丁了,忙着炸辘堆,前头仔围着油锅想吃,后母偏不给,哭了,哭得后母不耐烦,也认为不吉利,就在油锅中捞起个滚烫的辘堆放到前头仔的手上,前头仔给烫得又哭起来。这比喻事情成败得失都没有好结果。

死人灯笼——报大数

以前人死后,送丧的队伍前边打着两个灯笼,上丧船后就插到船尾两侧,尸体下葬后烧掉。灯笼谷箩般大小,白色,黑字或蓝字,上书死者年龄。那时,人计虚岁,已比实足年龄大了一两岁了,死时还要加三岁,谓天一岁地一岁人一岁。虚岁是七十二岁,灯笼上却写着七十有五。虚岁是七十七岁,按其计算方法充其量也只有八十岁,灯笼偏偏写上八十有余。那年代人均寿命较短,人们祈求长寿,连死了也虚报岁数标榜一番,对死人来说也是一种慰藉。

补锅仔睇相——你教晓佢

补锅仔,新村人,四五十年代常来道滘与人看相,盛传十分灵验。一日几位中年妇女串谋考验其睇相本领,为混淆视听,几个人蓄意调换衣服穿,还把头发搞乱,团团围着补锅仔说:“都说你睇相灵,如果你能看出我们其中哪位是富婆,我们就帮衬你。”补锅仔一听,知其用意,便使出看家本领——察颜观色伺候。他显得神情自若、滔滔不绝地说:“这容易,富婆有其特殊的气质和相貌,眉宇之间有一股非凡之气,鼻形适度而润泽,耳廓和谐而丰腴。”这本是泛泛之词,但对一班农村妇女来说却深不可测,听他讲一句就偷偷往富婆面上看一下、验证一番。补锅仔早已心领神会,说:“这位就是!”妇女们赞口不绝,争相帮衬。补锅仔大获而归。这歇后语深刻地揭露了睇相骗人的伎俩。

番鬼灯笼——照远唔照近

番鬼灯笼,中秋灯饰之一。取名番鬼,可能由外国传入,它是圆柱形的,上下分别是圆形纸板,侧面用彩纸折成。因硬纸板不透光,燃点后地上留下一个大圆黑影,远处反而有光线照亮,这歇后语一般指某人或事物,附近得不到其好处,远处反而得益。

细蚊仔(小孩子)剃头——还有一点

解放前穷人,尤其是孩子多的家庭,孩子剃头都是由父母操刀。至于发型,男孩只有一个式样,周围刮光,只在脑门上留一块头发,人们戏称椰皮头,也叫帮(锄头)口装。因非职业刀手,手势差,剃刀又钝,小孩都被刮得哇哇大哭,挣扎要走,故此还得要人按住,像擒拿刑事犯般,最后还难免留下一两个渗血的刀口子,孩子们视剃头为苦差,不肯就范。大人要哄,说剃完头怎样怎样,许猪许羊,连摘星星月亮也应承。剃时还得给点零食。但孩子还是不耐烦,刚开始就问:“怎么还没完?还有多少?”大人哄他:“快了,快了,还有一点。”“一点是多少?”看来没有清晰的回答不行。大人见小孩手里拿着一块瓜角,就说:“只有瓜角那么多。”逗得围观者大笑。这等“享受”,可能现在的孩子永远也无法体验了。

销魂柳钓塘虱——唔敢见人

销魂柳,男,道滘厚德人,从艺粤曲,唱子喉,销魂柳是艺名。三十年代的留声机唱片有他演唱的粤曲。后来不知因同行所妒还是得罪人,被毒破金,讲话声音嘶哑。四十年代曾在烟馆赌档靠卖零食糊口,其小食甚为精致,推销时扭腰碎步学花旦走路取悦客人。解放后禁烟禁赌,无以为生,其时年过六十,个高瘦削,一副瘾君子态。因无所长,唯有钓塘虱为生。他在塘边垂钓,必有好事者缠着他问长问短,探究梨园逸事,花边传闻。钓鱼须环境幽静,人声嘈杂鱼不上钓,况销魂柳已破声,说话困难不方便作答,更加上自己落拓,觉无颜面。索性改在晚间垂钓。塘虱鱼本是喜阴鱼类,昼伏晚出,此举收获也丰。儿时亲友造访,因羞于称呼客人,躲在一角,父母便向客人解释:这孩子是销魂柳钓塘虱——唔敢见人。这歇后语道出了旧社会艺人坎坷悲惨的命运遭遇。

蓝金钱——粘(读年音)到死

春节、结婚或新居入伙,人们都贴对联,那对联是红颜色的。但从前家中有亲人死了,过春节要贴白色的对联,贴在门楣横额下边的“金钱纸”是蓝色的,道滘人对照这种风俗习惯,把那些专会计算人,占人家便宜,损人利已或惹是生非者称为“蓝金钱”,意为与其接触必定吃亏或倒霉,道滘话贴讲成粘(音年),这粘也有接触之意,但歇后语有因果倒置之嫌,因为蓝金钱是人死了才粘的,不是粘了才死人的。

销魂柳卖金钱蹄——贵人食贵嘢

在销魂柳钓塘虱的歇后语中,曾提及销魂柳被人毒至破金,离开梨园,在道滘的赌摊烟馆中捧着个托盘卖小食度日之事。他亲手泡制腊鸭肾、桂花扎、金钱蹄、卤掌翼等,十分精致、美味,但十分昂贵。单说那金钱蹄吧,他把猪蹄剔出骨肉,只留猪皮,宛若那高筒皮靴模样,再把瘦肉、肥肉、猪肝、火腿配以花雕酒、桂花末等配料腌制后填入猪蹄皮中,扎紧,隔水蒸熟,再放入卤水里浸卤而成。卖时再切成铜钱般厚薄的片状,故称金钱蹄。该小食的确色、香、味、型俱全,但每片索价五角,那时五角钱可买一斤猪肉,但在赌场内,对于那些赢了钱的人这根本不在乎,另那些在烟馆消遣的也不是等米下锅的穷人家,吞云吐雾之后,口涩味苦之余,也不会计较价格高低,偶有嫌贵之人,销魂柳则妙答说:“贵人食贵野嘛!”

南丫打坣——以大为准

六十年代,田多人少的南丫大队是公社支援的对象。堤围有险段,立即组织调动公社属下的工厂、企业单位的员工前往协助打坣、加固堤围,各支援单位按人数分配地段筑堤,到完成时,主管部门要评比验收,其标准由高度宽度衡量,看各单位是否符合要求。因堤围是抗洪、防台风和潮汐的重要防线,验收标准要严要求,因此主持者挑选筑得最大最高的为标准,比它小比它矮的堤段要返工,人们故称南丫打坣——以大为准。后把这歇后语引申为:对事物的观点,做法有争议时,以较高级别的领导说的话为依据。

屎蚊筹当苏木——哋好嘢

道滘以前盛产黄麻,黄麻收成后,剥下皮稍作加工卖给收购部门,而麻骨晒干作燃料用,那时物质缺乏,生活水平也较低,人们便把麻骨截成十四、十五厘米长的一段段,再破开两边,大便后揩屁股用,称之为“屎蚊筹”。筹即筹码,条形竹片,以前货物出入仓或上落船作筹码记数,“屎蚊筹”取名筹,可能与其形似。屎蚊筹这东西用后丢在便缸中经尿液浸泡会变成枣红色。苏木,中药也,能散淤活血,熬出水的颜色也是枣红色,中药店出售的苏木是一段段的木质片状,民间在裹糯米粽或做糯米团时利用苏木作天然色素。片状苏木不论颜色、形状都与屎蚊筹相似,人们讽刺把那些无用的东西也执拾收存的人为屎蚊筹当苏木。“哋好嘢”意为识货,知道是好东西,这话含反意。

四、儿歌

道滘流行的儿歌大都是古老的儿歌,在民间口头上流传,都是妇女带小孩时教小孩唱的,歌词琅琅上口,其内容大都是反映乡村风情,有些是小孩子边做游戏边唱的。这些儿歌,乡村中的妇女和小孩都会唱,不知唱了多少代人。人们习惯把儿歌的第一句歌词作为这首儿歌的歌名。举例如下:

打髀仔

打髀仔,唱髀歌,今年好过旧年多。头造三棵割一斗,尾造四棵割一箩。炊的如龙(年糕)大过磨,整的辘堆大过四耳箩。

炮仗雨

炮仗雨,早禾田,三担谷,四分田。

点趾问脚字

点趾问脚字,四马为骑,班班捩捩,跳上横山。横山好养狗,北山好养牛。牛蹄脚,马蹄脚,踢、踢、踢,踢着个中间大小姐。缩埋头颈似虾公。一只虾公三啖饭,一个虾头等阿爸返。

挦栋指

挦栋指,打栋梁。劏鸡乸,破鸡肠。鸡肠曲,煮饭粥。饭粥燶,煮虾公。虾公跳落锅,仔爷仔乸度,度得筲箕连一锅。大烫斗,细烫斗,人出拳头你出手。鱼仔揾埋鱼乸食,鱼乸生春大过水牛头。牛头跌落井,捡个大麻饼。麻饼跌落塘,捡粒大槟榔,槟榔跌落“禽渠”窟,拉紧××(被人打的姓名)打百一。一二三四五六七。

鸡兰仔

鸡兰仔,跳上篱头生个春,阿妈捡埋蒸仔食,阿嫲捡埋染网巾。染得网巾十二顶,顶顶卖返钱二银。唔好卖晒,留埋一顶畀阿妹戴。戴起去红街。赚大银,起大屋。娶埋新抱来推谷。落雨淋淋去点灯,无休一条花手巾。谁人捡到畀返我,我买一个槟榔畀你两姐妹分。

五、盲佬歌

旧时盲佬歌多由盲人唱,老百姓平时也学唱。其内容上可分两类:一类是盲人上门乞讨时唱的祝福性的歌,歌词都是吉庆语;另一类是叹世性的苦情歌,叹世道艰辛。举例如下:

今贺喜

今贺喜,贺门庭,贺得家和万事兴:家中添贵子,人口保安宁,福如东海乾坤永,寿比南山日月明。

日头落

日头落,北风天,日日做工去田边。冷暖衣裳无两件,春夏秋冬年过年。

六、民间故事

天有多高

这是道滘很久以前的事了。

一私塾老师接到学生吴财主的儿子投拆,说学生放学后到他家花园里偷芒果吃。私塾老师立即向学生训话,临完时说:“你们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连吴财主花园的芒果也敢偷!”

一位姓黄的学生一本正经地问“先生,偷东西的确不对,我们也真的不知天高地厚,你告诉我们天有多高吧!”

老师本来正在气头上,但是学生问得认真也不发火了,仔细一想,这问题确实不好答。他想了一下就说:“哪位学生能回答这个问题?总之书上有记载的,有文化、有地位的人说过的都可以为据。”学生都静静思考。

好一会,一位姓叶的学生举手回答:“天与长安路一样高。”老师问“有何根据?”叶生答:“唐诗有云:‘日出长安路’,日在天上,故天和长安路一样高。”老师捋着胡子微笑:“好!”

姓刘的学生受启发,也举手答:“天有三层楼房高。宋词有句:‘三层楼上可摘星’。老师连声说妙。

吴财主的儿子也举手:“先生,我爸的话能作根据吗?”老师连忙说:“你爸是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当然可以。”吴公子说:“天只有几丈高。我爸常骂我:‘日头几丈高还不起床!’”众人乐不可支。

学习成绩最差的跳皮鬼、姓卢的学生也居然举手回答:“天只有我两个屁股那么高!”老师有点发怒:“胡说!”跳皮鬼毕恭毕敬地答:“不敢,那天我爬在地上掏蟋蟀,你说我屁股翘得半天高,你是有文化人,说话算数,一个屁股半天高,天不就我两个屁股高吗?”众学生皆大笑,老师闭着眼摇头。

(叶泽南作,载于1999年11月15日道滘报第三版)

开封有个包青天道滘有个叶青天

1993年10月期间,电视连续剧“包青天”正在放映,收视率甚高。可见人民敬仰公正廉明,明镜高悬的清官,敬佩包拯大人不畏权势,深入调查,事实求是的思想作风,高尚品行。道滘在清代也有个“叶青天”。

叶缙光,字弢园,道滘人,自幼聪明好学,于清嘉庆辛酉年(公元1801年),乡试考中第29名文举人。当时有匪首简帝龙作乱,道路不通。叶缙光改装偷到广州,向省禀报。匪帮大怒,准备杀害叶缙光一家,缙光严密防御,引清兵逮捕简帝龙等40多名匪徒,解往抚署(即省政府)。简帝龙说:“坐者你的人,立者我的人,我已于抚署附近埋伏火炮为号。”粤督即派兵搜查,果然在附近搜出大炮。粤督将简帝龙等人处以刑法,给予叶缙光奖励。

又有一次,海贼张保企图枪劫道滘,叶缙光率领乡人抵御,壮士卢全锡等8人战死,相持一个多月,叶缙光保卫了家乡。后来张保接受清廷招抚,道滘解围。后封叶缙光为大挑官清流知县,到任后,叶缙光处理土豪数人于法,兴利革弊,宿案一清,有叶青天之称号。

有一年,刚巧清流县的学宫倒塌,叶缙光说:“教先学校不建,何以育才?”他牵头捐款,提倡修建学宫,还未建成,叶缙光病死在清流县,贫不能归。当地绅民纷纷捐款,给他家人运回棺木回乡安葬。当地军民泪送“叶青天”。

(叶振锵整理,载于1993年10月30日《东莞日报》)

上手材捧红小武王李松坡

二三十年代,在岭南,是粤剧的全盛时期,粤剧戏班也从单一的过山班分出省港大班,粤剧大老倌集中在省城(广州),香港大班里,人们也从“到乡下睇戏”转向到“省城睇戏”。乡下的过山班多者三四十人,小者为“八仙”班,只有一些二三流水平的演员。但过山班的演员吃苦耐劳,一专多能,练就一身铁打的本领。南洋各地,聘不到一流水平的演员,常从过山班中挑选一些好演员,冒充“名伶”。李松坡就是这样受聘到南洋演出,而被上手材棒为“小武王”的。

上手材,道滘永兴坊人,十二三岁失学,跟南巫佬学八音。一九一一年到广州拜舅父上手玉为师,一九一五年携带四个弟弟到南洋演出和授艺。

李松坡从乡下班走江湖,见到的只是乡间农舍。被聘到南洋献艺,他一上码头,就被南洋的高楼大厦和南洋的戏班、广告、高票价唬住。南洋戏院将他捧为粤剧名伶。李松坡有自知之明,生怕对不住南洋观众,更怕被“踩台”后无脸返“唐山”,决定辞职回东莞。

第二天清晨,李松坡按南方人惯例,上茶楼“一盅两件”。恰遇上手材三兄弟叹茶。大家知道,一出国门,黑头发、黄面皮者皆是同胞、老乡,何况上手材与李松坡同是东莞老乡?上手材见李松坡乍到,自然以先为主,挥手相邀,同台品茗。茶过三巡,上手材见李松坡愁云满脸,一肚忧郁,便问是病是忧。李松坡异国遇老乡,又是同行,当然直肠直肚,直诉衷情。上手材听了,哈哈大笑,立即说:“不是我沙尘材沙尘(东莞话沙尘有自高自大之意),你可知道,戏行有句谚语‘三成老倌,七成棚面’!有我上手材,你怕什么?放胆做戏啦!”

当时的粤剧,由于音响不佳,咪头不灵,演的多是武戏为主。而伴奏的音乐手,不是在今天的台侧或音乐池,而是在今天挂布景的台正中。戏迷看戏、先看棚面。棚面音乐手多,行档齐全,自然是好戏,棚面不齐,自然是差戏班。而当时的棚面音乐手,为了提高效率,表现自己,是随着主角后面,亦步亦趋,边走边奏的。当晚李松坡演出,尚未出虎度门(台口),上手材与四个弟弟、徒弟,一齐吹响大笛,敲响锣鼓,一时间惊天动地。那时候,看戏者只为消闲解闷,观众一边喝茶吃果、“倾计”(谈话),忽被大锣大鼓震惊,注意力不由集中台上,只见台上上手材立在正中,鼓起个大肥肚腩,吹起大笛,雄声直冲云霄,不由得为之振奋拍掌。

李松坡一脚刚出虎度门,全体棚面乐手,一齐拥去,一齐大呼,“小武王李松坡啊!”一排锣鼓,一片欢呼,观众即时在脑海中刻上小武王——李松坡的印象,对李松坡的演出,更是兴趣大增。

李松坡本在乡下练就一身武打本领,确有真功夫,当晚在上手材的鼓舞下,更为落力,因此一炮而红,成了威震南洋的“小武王”。

翌晚,名伶梁笑初出场,只有喉管全一人随后支撑,远远比不上李松坡的架势,演出大为逊色,喉管全无可奈何,只好叹曰:“独力难支啊!”从此,李松坡小武王,名扬四海。李松坡回广东后,享誉四乡,成了名符其实的小武王!

(张铁文作,原载《东莞日报》1996年7月27日)

农村养殖鸽子赚钱吗?

农村养殖鸽子赚钱吗?

不管农村城市,养鸽子都赚钱,但一定要有技术,场地及销售渠道,鸽子比较好养。防止逃跑是关键!如果想追求利润最大化,可以进行特色养殖,比如:观赏鸽,信鸽等,特别是信鸽,利润相当可观!

介绍山西的名人的作文

介绍山西的名人的作文

悠久辉煌的历史,美丽富饶的山河,为山西造就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在山西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人才,同时又影响着山西乃至全国的命运。在中国文明史上,山西大地上涌现的各种优秀人物,若群星璀璨。

传说中的人或神,经常听人们说起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神农炎帝、轩辕黄帝、伏羲、后裔、被誉为“蚕祖”之称的嫘祖,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张果老这些神奇美妙的故事都发生在山西。

其中女娲炼石补天发生在山西晋城市中村乡的水东村的浮山上,人们把女娲乘坐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将伏羲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在山西高平长治两县的交界有“神农岭”、“白谷山”等有关炎帝的造迹,愚公移山的太行山位于山西。说起吕洞宾各位首先想到的是“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要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吕洞宾有个同乡好友姓苟名杳,她父母双亡,吕洞宾家境很好,便把他叫到自己家里,并让他专心读书,日后好图个一官半职,有位客人了解到苟杳的家世,又见他谈吐文雅有道,举止端庄有礼,有心将自己的妹妹家给他,而苟杳早就慕这家姑娘的芳蓉了,于是就让吕洞宾作媒,当吕洞宾将此事告给苟杳时,他非常乐意,这是吕洞宾给苟杳提出一个条件“贤弟成亲,必得先让我与与新娘同住三日”苟杳顿时噎的说不出话来,若不答应有怕娶不上娇妻,只好硬者头皮应承了。以便心里骂自己无能,怨恨吕洞宾缺德。

娶亲那天,吕洞宾把一切操办好,就大模大样进洞房去了,苟杳只能躲在一边唉声叹气,新娘端坐床边,头顶红沙,一等听不见动静,二等没点响声,三等屋里和没人一样,当新娘几次撩开沙偷瞧,都只见新郎背向而坐读书,一连三夜都如此,又不知是何原因,只把个新娘气的连连落泪,苟杳第四天进了洞房就忙向新娘赔礼,新娘哭诉着:“你三日不同我同床,只顾灯下读书,三日没见你一面,更没听你说一句言语,今日你赔的是啥礼?不如早休了我!”苟杳听了,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吕洞宾如此用心,我错怪哥哥了,当时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了新娘,两人感谢吕洞宾以此法来极力苟杳读书上进的良苦用心,后来苟杳发奋读书,几年后终于功成名就,去他乡做了官。

转眼几年过去了,天灾人祸竟使一向阔绰的吕洞宾捉襟见肘,他对妻子说:“我找苟杳,过些日子就回来,苟杳绝不会忘恩负义的。”

待吕洞宾找到苟杳,苟杳十分吃惊,见吕洞宾消瘦潦倒的样子,几乎不敢相认,苟杳天天招待吕洞宾,一个月过去了,不提相助之事,吕洞宾见他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就不辞而别,自个儿往家里去了。

等吕洞宾返回家里,不见房子了,向人打听,别人和见了鬼一样,躲着他,弄的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他探明家已盖了新房,走进家门,却见妻小正守着一个棺材嚎啕大哭,吕呼唤娘子,娘子愣怔了半天才说:“真是你呀,快吓死我了”。原来棺材是头天抬来的,来人说吕洞宾在苟杳那里病死了,并说病重时在够苟杳那儿一时回不来,是吕让他们盖的新房,洞宾听此事后越发坠到五里云雾了,打开棺材见金银珠宝熠熠夺目,上面有一纸条说:“又送银两又盖房,苟杳好心不负郎,你叫我妻守空床,我让你妻哭断肠。”看后,吕苦笑不得,打这起“杳吕洞宾,不使好人心。”就传开了。

在中国帝王中,山西出现的帝王数不胜数,如:唐叔虞是山西太原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是山西曲沃人,汉代时期的刘渊是忻州人,后赵时石勒是榆社人,以及北魏时孝文帝,文成帝,北齐高洋高欢,后晋的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北汉主刘崇后唐李存勖,大唐盛世异彩纷呈,一代女皇武则天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今天的文水南徐村,十四岁入宫,远离母亲,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实力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入宫后立为才人,赐号“媚娘”,有一次,唐太宗问:“有一匹烈马,谁能驯服?”武则天走出来,认真地说:“只给我三样东西便可,鞭之不行锤击之,锤之不行给我以刀,”这番话从小小年纪的武则天口中说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她做太宗的才人11年,没有得以升迁,唐太宗临终前将她安排到感业寺当尼姑,早在作太宗后宫的时候,武则天和李治就暗地里来往,她早就把自己托付给这位比自己小四岁的太子身上,太宗逝世两周年之日,李治去感业寺进香,与思念的媚娘在禅房相会,高宗劝她耐心等待,一定安排她重进宫,对于武则天来说,这次机遇非常重要,因为加上11年,的才人生活,她有13年未能得志了,她必须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境况。

武则天第2次入宫,深得高宗的宠爱,她为高宗生下了皇子和公主,再加上她善于笼络人心,地位不断提高,但是,武则天的目标是皇后宝座,武则天第2个孩子是女儿,很讨人喜欢,王皇后也不禁前去看了看,逗弄了一番,知道皇帝就要来,皇后走了之后,武则天见机下狠心掐死了亲生女儿,然后轻轻的盖上被子,像没事似的,不一会儿,皇上来了,武则天仍作欢笑,可掀开被一看,孩子已经死了,她真忍不住了,失声大哭,皇帝询问情况,左右宫女说:“刚才黄后来国”,高宗不假思索断言:“皇后杀吾女”,于是将皇后废了,改立武则天为后。

武则天就这样登上皇后的宝座,手段似乎有些残忍,可是对于风云突变的宫廷生活来说,要么为鱼肉,要么在政治斗争的风浪中侵覆。恰巧高宗身体不好,常头晕脑疼,因此就让武则天坐在帘内听政,随时给高宗出主意,武则天的威势和高宗不相上下,当时并称“二圣”,后来高总觉得皇帝当的没滋味,后索性借口头疼,干脆不上朝了,把朝政都交给武则天处理,她接受了唐高宗的嘱托,制定了平定边疆的方略,朝廷的军队神武强大。

对于中国的封建文化来说,女人只不过是男性社会的点缀和陪衬,而女人政治更是为传统文化所难容,武则天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实现了中国女皇零的突破。

在唐高宗去世二个月后,武则天派人杀了太子李贤,废中宗,立第四子李旦为皇帝,但居于别殿,不许参与政事,并平定扬州叛乱。武则天毕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公元690年重阳节,67岁的圣母神皇武则天;正式登基,建立大周朝,她从媚娘才人昭仪皇后天后太后圣母神皇到皇帝,走上了权力的顶峰。

和着中国历史“分久必和,和久必分”的轮回脚步,多少帝王踏着山西这块土地登上了西安、洛阳、北京的皇帝宝座,山西这个天下“第一军事要地”成为皇朝更替兴衰的角逐场,伴随着中国周期性的改朝换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而山西正处在中原古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战争频繁,烽火连绵,这也注定了山西武将纷勇,名将辈出,黄土文化的熏陶,朔北大风的锤炼,尚武民俗的影响,铸就了山西武将忠义智勇,如:十一刺客之一的豫让,赵国大将廉颇,汉代的卫青、霍去病、秦朝大将军王剪、霍光、三国时关羽,以及李牧、张辽、隋唐的尉迟恭金国耶律金耶律光、新绛时薛仁贵、北宋的杨业、汾阳狄青,南宋王彦。同时也出现了宰相狄仁杰,蔺相如、唐时裴度徐继畲,陈廷敬,介子推、于成龙杨深秀。

汉朝第一将卫青,祖籍河东平阳出身微贱,少年时曾给人家牧羊,长大后做了汉武帝大姐平阳公主家的骑奴,有人给他相面,说他命好,将来有封侯的福相,后开因卫青战绩辉煌果真被封为侯,然而,与其说卫青命好,还不如说卫青敢于拚命,她一生曾七次出战匈奴,卫青本姓郑,随了母姓,他的三姐卫子夫是平阳侯家的歌妓,一次,汉武帝到平阳公主家发现卫子夫美丽非凡,变为之倾倒。卫子夫很快进宫,深的皇上宠爱,后封为皇后。

由于卫子夫贵为皇后,卫青进宫做了侍中,汉武帝原只是为讨好位皇后,却不料为汉王朝招来一员顶天立地的大将。这时,汉武帝正在实施它反击匈奴的伟大战略,卫青的出现,加快了他这一伟大战略的实施,卫青接连奉命出征均大获全胜,汉王朝自开国以来,从来没有这么扬眉吐气过,卫青凯旋还朝,公卿以下皆到马前拜迎,汉武帝为了表彰卫青的功劳,将他五个儿子,全封为侯,他却辞谢说“宫本是将士之功,应该封赏他们。”

自古英雄出少年,公元前123年,年仅18岁的霍去病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霍去病血气方刚,刚满20岁的她率骑兵万人出陇西,入胡地历经五年,打过焉之山直插祁连山下。后来,卫青做了汉武帝的姐夫,当年主人的仆人一跃成为主人的丈夫,自从出了卫青霍去病汉王朝再也不用被迫将自己的血亲骨肉送到荒漠去讨好匈奴了,今天,每当我们十分自豪地谈起大汉民族时,可曾想到,我们的自豪是从卫青霍去病那里开始的。

千古一将关羽“头枕洛阳,身卧湖北当阳,魂归故山西,”,这位河东解州的千古名将,年轻时就急公好义,因杀死侮辱民女的当地恶霸而亡命天涯,从而“桃园三结义”与刘备、张飞杰一起事,关羽生前只被封为汉寿亭侯,仅是一个乡镇级待遇赐封,死后的名声鹊起,朝代每更替一次,关羽就官升一级直至清代登峰造极山西老百姓赋予关公万能之神,皇帝拜他,因为他是顶天立地之神,皇家拜他可江山稳固,社稷千秋。公员拜他,只要关公一点头,保你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官儿越做越大,商人拜他,关公挂印封金,不取不义之财,又神威无比,不仅可以剪除不义之徒,保证平安发财,武士拜他,因为关公是“华夏第一奇勇”“威震天下”不仅是武人之楷模,又可以使你武艺超群,战无不胜,文人拜他,因为关公是圣人,识文知书,又深知耕读艰辛,且宽厚仁慈,大义参天,不枉埋天才,保你得官得财,农家拜他,因为关公是神,又是天上的龙,能兴云布雨,且又有人间经历,知道农家诸事,体谅农家疾苦,一求则灵。现在人际关系日渐复杂,难以预料的因素也日趋增多,现代人对此深感恐惧焦虑,急需寻找一种稳定的力量来安慰动荡不定的心境,而关公是当前民俗信仰的综合象征,正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各种需求,在泰国法庭开庭之前,全体人员要起立向关公宣誓,表示对关公忠诚,之后方可开始有关程序。据美国新闻媒介透漏,里根夫人南希为丈夫竞选,曾专程赶到旧金山向关公像乞灵,求其神力保佑丈夫竞选成功,在拥有2040万人的台湾,关公信徒达800万人,关帝庙达3000多座,而真正的关帝庙在山西运城解州市全国最大的一座关帝庙,号称武庙之冠。

中国老百姓的守护神尉迟恭是如何当门神?据传说,由于李世民在争夺江山的过程中杀了不少人,做了皇帝以后,经常在梦中见到恶鬼相斗,往往惊得大叫而起,为此非常害怕,有一次,他把这事告大臣们。尉迟恭便与秦琼身穿戒装夜晚守卫宫门,说来也怪,自二人也守宫门之后,太宗果然不再做恶梦,但谁能保证以后不做恶梦呢?太宗便命画工画了二人肖像,悬于宫门两旁,肖像怒目圆睁,仪容威武,从此邪崇全消,太宗夜夜安然入睡,二人从此便成为门神。

其实,百姓之所以在中国两千年间产生的成千上万武将中,将他两位作为自己的守护神,自有他们利益考虑,所谓门神,主要职责是驱鬼避邪,保障满门平安,对他要求很高,既要有一夫当门,万夫难入之功,又要坦坦荡荡,一身正气,忠心耿耿。不为财色所迷,非一般武将所能及,如此说来他俩可谓当之无愧。

历来为将者有的忠,有的勇,有的刚,有的烈,有的兼而有之,而若论一个奇子,唐代名将薛仁贵当属第一人,薛仁贵领命率大军直奔云洲,并向敌人报上姓名,敌兵舰是猛将薛仁贵立即下马相拜,然后下令撤兵,竟吓退20万突厥大军,如若不是《新唐书》中如实记载人们还以为是传奇故事。

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提到的便是杨业,敌兵一见“杨”字大旗吓得心惊胆战,常常不战自退,杨业的战斗事迹在当时连山野村夫三岁顽童都能熟知,守雁门关八年期间契丹军始终不敢侵入。今天代县城内鼓楼上悬有正面题为“威震三关”背面有“声闻四达”的巨匾,便是人们为纪念杨业功勋而流传至今的珍贵遗迹。

唐代大臣狄仁杰,年轻时,做过小官,后升任唐中央最高法官,他为官秉正,在作河南汝南刺史时,勇敢地救活了将被处死的两千多人,这些人后来改为流放边境地区,狄仁杰在宁州做过刺史,受到人们拥戴,给他立有“德政碑”。那批流放者路过宁州时,宁州人民出来慰问,并把他们带到德政碑下招待了三天,他们彼此并不相识,是由狄仁杰善政把他们联系起来了,武则天做女皇的第二年,狄仁杰被任为宰相,公元698年,突厥入侵今河北中部武则天立即发兵四十五万,命太子挂元帅衔,狄仁杰为副帅,负实际责任入侵军听说出动大军,以狄仁杰为统帅未经对阵向北逃退,武则天晚年最信重狄仁杰,在宫廷宴会上武则天亲手举杯赐仁杰,在大殿相见时,武则天总叫仁杰不要跪拜,他老而又病,多次告老还乡都未批准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武则天痛苦出声,废朝三日,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

陈廷敬是晋城市阳城人,历任翰林院蔗吉士,内阁学士,左都刺史,户部吏部侍郎,尚书以及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高官,他一生以清廉正直闻名,认为“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他提出督抚保荐的州、府、县官一定先要查清此人是否在乡间盘削百姓。所以贪官污吏对他望而生畏,陈廷敬的功绩是受康熙皇帝之命和另一位官员张玉书共同主持完成了《康熙字典》的编撰工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生于闻喜县仪章村的杨深秀是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六君字”之一,光绪24年四月光绪帝颁发“明定国是证书”百日维新期间,他为维新派陈宝抗疏剖白,八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杨深秀在逮捕列内而大义凌然,不逃避而被囚入狱,同年以“大逆不道’”之罪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年49岁,同难者有谭嗣同等共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在一切艺术里,诗的艺术占着最高的等级,中国是诗的国度,作为人生的探索,中国诗能把人引到西洋读者所不知道或不熟悉的世界。诗情画意普三晋:山西的文人墨客教育家有::子夏、卫子夫、王炜、王之涣、王昌龄、王通、王绩、王翰、薛道衡、白居易、温庭韵、柳宗元、司马光、米芾、关汉卿、郑光祖、白朴、乔极、傅山、罗贯中、赵树理、元好问等。

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山西太原人,李商隐给白居易做墓志铭,称他为“太白宫”白居易出身贫苦家庭幼年刻苦读书,很早就会作诗,十六岁时写《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其中最重要的两句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声”引起当代诗人重视,同时展现出一个伟大的名字白居易。

其实百家是个大家族,相传,他们的老祖先曾为秦朝的江山立过汗马功劳,秦始皇缅其功勋,追封子孙与山西太原家族内还有人做过太远太守,算起来到白居易这代香火延续700年,白居易所写的,《卖炭瓮》“可怜身上衣正草,心忧炭贱愿天寒”暗示了对社会的抗议,作为一位对中国诗歌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3800多首诗歌,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创导的新乐府运动,更是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喻理深刻,光彩照人的《长恨歌》,写一代风流倜傥的唐明皇,把人们感兴趣的有关唐玄宗和杨贵妃民间传说,通过自己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充实渲染,成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叙事诗歌典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为中国诗歌留下了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还有盛名为传的《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像是”,成为载入音乐史册难得的佳作。“别有忧愁暗恨生,此生无声胜有声“。借琵琶女流落江湖的凄惨遭遇,抒自身失意官场之忿懑不平。据《日本国见在》记载,唐朝诗人对日本的影响,以白居易畏罪。,<长恨歌》《琵琶行》在唐代时的日本几乎家喻户晓,此外,白居易的诗歌还多被改为吸曲。《长恨歌》演变为《梧桐雨》,《长生殿》,而《琵琶行》又化作《青衫目》,白居易的《忆江南》让人忆起他为官,利民一方的业绩,在杭州人刺史时,手下用人把他剩余的俸钱装箱准备带走,白居易看见后说:“把它存到库里吧,今后好治理西湖用。”白居易要走了,杭州百姓心里好难过,他们打听好白居易上路的日子,纷纷提了酒壶托了糕点,久候西湖边来送别,他离开杭州后,那里百姓一直亲切地呼他为“白舍人”,他在西湖边上修的堤,杭州人一直把原来的一条白沙堤叫“白公堤”,以此来纪念这位关心民众疾苦的诗人。书画大师董寿平,原名董揆,1904年2月17日生在洪洞县杜戌村的一个诗书世家,高祖、祖父、父亲都是以诗、书、画见长的学者名流。董氏家族广集历代名家字画,曾多达10万余卷,在北京天安门、人们大会堂、毛主席纪念馆及许多宾馆饭店和重要场所都有他的大幅画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常以他的字画作为国礼赠与外国元首,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苍松图》,宽6米,高4米,2人捧墨,如此巨幅,他竟不需起稿,而挥洒自如,苍松挺拔,枝繁叶秀,难得佳作,一挥而就,这就是90岁高龄,60在画坛当今中国美术界一代宗师著名国画家、书法家、鉴赏家——董寿平先生和他的书画风采,“董梅”“寿平竹”特别是他画的黄山风格独具,作品气势雄伟,引人入胜,自1979年以来,董寿平先生已9次东渡日本举办画展,1989年在晋祠博物馆建成”董寿平博物馆”。

祖籍山西永济的唐代文坛巨匠,人称“柳河东”的柳宗元,对华夏文学凝聚了一次高峰性的构建,奔涌的黄河,陶冶了情怀抱负;厚重的黄土地,铸造了文化人格,他的文章有《封建论》,《捕蛇者说》则抑郁忧愤,寄淤了对穷苦百姓的深厚同情。

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是山西夏县,他的名字是这样来的:在他出生时,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她取名“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各位都知道,从小就聪颖过人。他编著了长达394卷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学著作《资治通鉴》。

生于明末清初的傅山先生,是一位充满了奇妙色彩的人物。论渊博这位傅山可谓书画、诗歌、医道、拳术、文论样样精通,造诣高深在同时代人中极为罕见。梁启超先生曾评价说:“傅山的学问,黄河以北无人可以象鼻”。而前人对傅山描述更以“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学,学不如人“是画龙点睛最为形象。

虽说:“字不如诗”,傅山书法精品,却是一字千金,尽管诗不如画,傅山的绘画也极富个性,胸中自由浩荡之思,腕下乃发奇逸之趣。作为明代移民他用绘画表现悲愤不平的心境,以荒林、险滩、怪石衬以夜色、月光抒发了用文字难以表述的胸襟,使文人画以全新的生机出现在中国画坛。其代表作品如《崛涠红叶》、《阳泉四景》等,纵使医不如学作为一代名医傅山,却以精湛的妇科名著《傅青主女科》驰名医学界,至今仍被人们重视,虽说学不如人傅山却在哲学以极高的学术成就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彦元等人齐名,被推为“清初六大宗师”

惊涛拍岸的罗贯中,太原清徐人,所著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奇书,其中前三部的作家竟都是山西人,他的作品涉及了三个《三国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它可以称得上是“乱世文学专家”,传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空城计”之一段时,还有一段故事,马谡失街亭。,司马懿率领大军杀奔西城而来,这时城内只有文臣十几个,老弱兵卒两千多,诸葛亮自知不敌,决定弃城而走,写到这里,他觉得这样写不出孔明的足智多谋,但一时又没有好主意,偏巧罗贯中一举小山村,出了一件新闻村里请来戏班子要连唱十几天大戏,村民王大胆一家老少都是戏迷,晚上个个都要去看戏,谁都不愿留下开看家,王大胆急中生智,突发奇想叫老婆把大门敞开,堂屋里亮起红烛,小偷就以为屋里有人不敢偷东西,全家人乐得欢天喜地都去看戏了,头一晚村里凡是所了们的人家都被偷了,唯独王大胆家敞开门没有事,他自以为这是一高妙计,第二天照计行事,小偷虽觉得疑惑,但到底没赶进去,第三夜,小偷反生一念,在其门口大喊:“失火了快救火呀”连叫几声,无人反应,于是便放胆进门,将衣服财务席卷一空,王大胆一家看完戏后,在回家途中见有人背包袱离去,忍不住得意地对老婆说:说不定是小偷,今晚又不知哪家失窃了呢!等他们回到家一看,才真正的傻了眼,顿时呼天喊地,以后再也不敢离人了,罗贯中听到此事,初觉得好笑,可后来一想,司马懿必不敢进城,我就能赢得时间调兵,岂不两全其美?后来罗贯中果然写成了“诸葛亮治腿司马义”之一章节,而把空城计写得如此精彩,也许正是受了这个故事启发呢。

清康熙年间曾遍过一部《全唐诗》堪称中国最大的诗歌总集,所记载的唐朝2300多位诗人,其中有明有形有籍贯可以考证的758位唐代诗人,仅山西籍的就有82位,48900首诗中仅白居易的诗就达2000多首,唐代的山西真正称得上是“诗晋”。

山西河津人王通是隋朝末年的著名学者,也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祖父,史书上称他为“名儒”,他自幼喜好读书,学习精神十分刻苦后学有成就,因怀才不遇,便返回家乡河东教学生,当时,慕名来他门下求教的弟子多之千人,唐朝初年的名将良相房玄龄,魏征、李绩等人,都是王通的门生,他的学说,当时流传很广,名气很大,为此,后人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三字经》把王通与孔子、劳资等人齐名,一些古书上还说,正是因为王通给魏征,房玄龄等唐朝初年的著名将相们亲自讲学论道,才终于造就了李唐王朝如日后将近三百年繁荣昌盛的基础大业。

王通市各有骨气的人,早年,退归家乡后几番谢绝隋文帝和隋炀帝的招请,就是不肯出来做官,到了唐朝,仍坚持只搞文学而不问仕途,有一年,唐太宗和宰相房玄龄等人去花园赏花观景,忽然,有一只大鸟,翅如车轮,羽毛鲜丽,见人不怕,悠悠然飞落在一小花枝上,唐太宗见此情景,忙问左右:“大鸟飞来有何大意”身边的将相们面面相看,没有一人能答得上来,事后,房玄龄给山西家乡的王通写了一封信,向老师求教,王通回信说:“此鸟见人不怕,象征太平,乃是吉祥的征兆〉”。房玄龄向太宗汇报后,太宗觉得这种解释很有道理,就问房玄龄你怎么知道的?房玄龄如实作答:“是我的老师指教的”,于是太宗很想见这位有学问的先生,然而,当房玄龄把皇上圣旨传给王通时,他却死活不去见太宗。如今,在河津境内和通化村附近,仍可以找到一些与王通家族有关的文物遗迹,“通化”这个村名,就是以王通的名字命名的,传说,王通寺后,曾有一伙盗贼扒王通的墓,行窃之后,为了掩盖他们的丑迹。便四处谣言“王通墓中一无所有,连尸带宝全都华为神奇升了天”,人们信以为真,便纷纷传言“王通化了,升了天了”,以后,作为一种自豪和骄傲,这个村也就被改名“通化”。

诗人王绩使王通的胞弟,参与过《隋书》撰写,开创了大唐诗歌的健康风气,中国历史上最大因部丛书《四库全书》,浓浓的给他书了一笔“意境高估。气格遒健”,出唐诗坛,王绩几乎成了唯一享此殊誉赞颂诗人。

被誉”初唐四杰“之冠和“少年才子”的山西河津人王勃,是隋末唐初名儒王通的孙子,诗人王绩的侄孙,他的童年,基本上是在家乡度过的。启迪于祖辈大师的传承脉系,小小年纪已聪颖过人,才华横溢,20多岁那年,他当众作了一篇震惊华夏,传之不朽的《滕王阁序》,当中最有名的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在江西南昌市的赣江市边,于岳阳楼、黄鹤楼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说起滕王阁还有一段故事,滕王阁最初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应为南昌都督时所建,后来,阎伯屿当了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9月9日阎都督在阁中大摆席,款待全城达官显贵和文豪才子,为的是让其逞露女婿吴子章的才学。因此当天晚上,这位都督已让其女婿写好一篇《滕王阁序》,默记在心,准备第二天早上拿到宴席上即席挥笔一鸣惊人。

当时,王勃恰好南下探亲路过此地受到邀请之后,连夜坐船到南昌,参加了阎都督的盛宴,席上救过三巡后,阎都督加以客套几番,便请求来宾即席作文,当场命题《滕王阁序》,众人心之诱因,于是辞推不作,唯有王勃才高气盛,毫不客气,当场作诗,独独一看嘴上不好说,心里格外恼火,按下命令手下监视他,每写一句回报给他一句,头几句,听后都督说只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时顿时惊叹不已,转怒为喜,拍案称奇“妙句真是天才”于是王勃的名声大振,《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颂。

山西这片黄土地上,冒出过一群姓王的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剧场连绵,成为唐代诗坛一个有趣现象,边塞派诗人王昌龄写的《边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为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寓意悠远,耐人寻味,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王昌龄、王之涣、高适三位诗人,某天,踏着薄雪到旗亭饮酒赋诗,三人约定,谁的石碑歌女选唱得多谁就是赢家。现有两位个女唱,结果都是王昌龄和高适的,他们得意地在旗亭壁上分别写下一道,待到第三位歌女,仍然唱的是王昌龄的绝句,他高兴得又在璧上划了一道,这时候,王之涣有点着急了,刚才唱的都是下里巴的曲调,阳春白雪的内容他们怎么敢碰呢?说到这儿,指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等到他唱时如果不是我的诗,这辈子我再也不与你们二为争高下了,可他要唱到我的诗,那么,对不起,你们二位可得跪倒我床前,老老实实白我为师.”说的三人哈哈大笑,等轮到那位最漂亮的歌女时,他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后王之涣将在二位诗人所划得道上用圈圈起来了,证明他是最棒的。这就是史书上所记载的“旗亭画壁”的故事。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