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柱子吃饭,描写生活的词语解释

养牛柱子吃饭,描写生活的词语解释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养牛柱子吃饭和描写生活的词语解释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养牛柱子吃饭以及描写生活的词语解释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描写生活的词语解释

描写生活的词语解释

1.描写生活的词语

幸福【解释】:指生活、境遇等称心如意。

【出处】:柔石《二月》:“实在说,我已跌入你妹妹底爱网中,将我俘虏了!我是幸福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八:“陶阿毛羡慕张学海的幸福的家庭生活。”

美满【解释】:美好;美好圆满。【出处】:唐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诗:“千帆美满风,晓日殷鲜血。”

明刘基《吴歌》:“明月比心花比面,花容美满月团圆。”清孔尚任《桃花扇·却奁》:“儿女浓情如花酿,美满无他想。”

温馨【解释】:温暖馨香。【出处】:唐韩愈《芍药歌》:“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

《随园诗话》卷十四引清陶涣悦《偶成》诗:“呼僮添贮炉中火,午后温馨薄暮凉。”峻青《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温馨而美丽的四月的夜,分外幽静、迷人。”

惬意【解释】:称心,满意。【出处】:唐韩偓《惆怅》诗:“朗月清风难惬意,词人绝色多伤离。”

元刘祁《归潜志》卷四:“太尉赠以白金百星,其人犹不惬意而去。”清顾炎武《答曾庭闻书》:“《日知録》三十卷已行其八,而尚未惬意。”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一章:“谈起这一切,小契是多末地惬意呵!”富足【解释】:财物丰富充足。【出处】:《管子·枢言》:“家室富足,则行衰矣;爵禄满,则忠衰矣。”

宋曾巩《劝农诏》:“要使南亩之民举忻忻然乐职安业,洽於富足,称朕意焉。”《再生缘》第二七回:“昔日伊家还富足,如何到此恁清贫?”杨朔《海市》:“我不禁赞叹着说:‘你们的生活真象神仙啊,富足得很。

’”顺心【解释】:依从自己的思想;合乎心意。【出处】:《燕丹子》卷上:“私以为智者不冀侥幸以要功,明者不苟从志以顺心。

事必成然后举,身必安而后行。”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序》:“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咱们离开不到一年,瞧瞧,你们在外头倒碰出多少不顺心的事来。”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大水觉得很不顺心,气闷闷的对爹说:‘这年头真够瞧!嘴又不能挂起来,还不抵我去当兵呢!’”和谐【解释】:和睦协调。

【出处】:《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汉郑玄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唐李商隐《杂纂》:“诸妇和谐,不嫌麤辣。”

明高明《琵琶记·寺中遗像》:“敢天教我夫妇再和谐,都因这佛会。”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充满在两人中间的和谐气氛给破坏了。”

痛苦【解释】: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出处】:汉王充《论衡·变动》:“李斯、赵高谗杀太子扶苏,并及蒙恬、蒙毅,其时皆吐痛苦之言。”

《隋书·儒林传·王孝籍》:“痛苦难以安,贫穷易为蹙。”魏巍《壮行集·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懂得了生活就是斗争,就不会因一点点小的挫折而痛苦。”

融洽【解释】:谓感情和睦,没有隔阂。【出处】:清华翼纶《锡金团练始末》:“二月初,易服雇小舟由水道至永昌,访徐少蘧,细述近况,相对蹙额。

知少蘧与伪帅熊万荃、钱贵仁甚融洽。”丁玲《韦护》第二章七:“想想看,在我们初次见面,他就能将我们的顽固的心,用语言融洽了下来。”

舒适【解释】:舒服安逸。【出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非直饮食遂性,舒适自在;至於粪溺,自然一处,不须扫除。”

宋苏轼《睡乡记》:“其人安恬舒适,无疾痛札疠。”巴金《·神》:“在这里我过得很舒适。”

和睦【解释】:谓和好相处,不争吵。【出处】:《左传·成公十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

《后汉书·杜诗传》:“陛下起兵十有三年,将帅和睦,士卒凫薻。”唐陈子昂《座右铭》:“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

老舍《神拳》第一幕:“只盼那你们……全家和睦。”快乐【解释】:欢乐。

谓感到幸福或满意。【出处】:汉焦赣《易林·乾之履》:“富饶丰衍,快乐无已。”

《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王住宫中快乐多,更於终日奏笙歌。”明唐寅《感怀》诗:“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巴金《家》六:“他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平淡【解释】:平常;没有曲折。

【出处】:唐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诗:“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澹。”宋文天祥《跋胡琴牕诗卷》:“或谓游吾山如读少陵诗,平淡奇崛,无所不有。”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陆蠡《私塾师》:“目前简直是归隐了,没有访问,没有通讯,我过着平淡而寂寞的日子。”

甜甜蜜蜜【解释】指人内心感到幸福、愉快、舒适。【出处】王朔《空中小姐》:“再后面是一大串喃喃的、甜甜蜜蜜的表白,算是打了一巴掌后的几揉。”

和和美美【解释】:指和谐美好【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引起:“若能父母寿而且安,双双俱在堂上,兄弟你爱我敬,和和美美,都在父母膝前。”和睦相处【解释】:彼此和好地相处。

【示例】:邻里之间应当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天伦之乐【解释】: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

2.形容生活的词语

形容生活的词语:安家乐业、足衣足食、安居乐业、清闲自在、寅吃卯粮、饥寒交迫、穷困潦倒、食不果腹、箪瓢屡空等等。

1、安家乐业

拼音:ānjiālèyè

解释:指安置家庭,创立基业或事业。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

近义词:安居乐业。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薄收赋税,毋殚民财,使天下梨元咸安家乐业。”

意思是:少收取税收,不要耗尽百姓的财物,让天下的民众都愉快的生活劳动。

例句:俺在北京安家乐业,你来赚我上山。

2、足衣足食

拼音:zúyīzúshí

解释:足衣足食意为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近义词:衣食丰足、丰衣足食、足食丰衣。

出处:《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此时总得见佛,今世足衣足食。”

意思是:这个时候终于能够见到佛这一生都衣食丰足。

例句:我们还打听打听,若果然足衣足食,女婿长的象个人儿,然后叫他出去。

3、安居乐业

拼音:ānjūlèyè

解释: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

近义词:安家乐业、安生乐业、安家立业。

出处:《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皆归心于我矣。”

意思是:安定愉快地生活,抚育培养子孙后代,天下太平安康,都服从于我、忠心于我。

例句: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4、清闲自在

拼音:qīngxiánzìzài

解释:形容生活安闲舒适。

近义词:清静空闲、无拘无束。

出处:元·王实甫《丽堂春》第四折:“老夫自谪济南歇马,倒也清闲自在。”

意思是:我自从降职并外放在济南,难得安闲舒适。

例句:昼之所思,夜之所梦,连睡去的魂魄,都是忙的,那得清闲自在。

5、寅吃卯粮

拼音:yínchīmǎoliáng

解释:形容这一年吃了下一年的粮。比喻经济困难,入不敷出,只能预先挪用眼下亏空着的财物或还没到手的收入,不顾将来。

近义词:寅支卯粮、入不敷出、、等米下锅。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5回:“我们只吃一分口粮,哪里会有多少钱?就是我们总爷,也是寅吃卯粮,先缺后空。”

意思是:我们只有一份口粮,哪里会有什么钱?就连我们总兵,也是入不敷出,造成亏空。

例句:自从有了孩子后,寅吃卯粮,生活更加困难了。

6、饥寒交迫

拼音:jīhánjiāopò

解释:意思是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近义词:短吃少穿、饥寒交切、贫困交加。

出处:宋·王谠《唐语林》第一卷:“对曰:‘饥寒交切(迫);所以为盗。”

意思是:回答说:“又冷又饿,衣食无着,所以做了小偷。”

例句:旧社会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3.描写衣食住行的成语及释义

“走”相关成语:

拔来报往:报:通“赴”,迅速。很快地来,很快地去。形容频繁地奔来奔去。步履蹒跚

闯南走北:奔走四方

风驰电掣:弛:快跑;掣:闪过。像风奔驰;像电闪过。形容非常迅速;急闪而过。也作“风驰电赴”。

缓步当车:缓:慢;步:步行。慢步行走以代乘车

健步如飞:健步:走起路来很有力量;速度很快。步伐矫健;快得像飞。形容行走迅速。

捷足先登:登:方言“得来”的合音。脚步快的先得到。比喻行动敏捷的人优先达到目的。

蹑手蹑脚:蹑:放轻脚步。形容动作很轻;有时指走路时非常小心;或偷偷地跟随。

姗姗来迟:旧时形容女子走路迟缓从容的样子。形容慢腾腾地来晚了。

扬长而去:扬长:大模大样的样子。丢下别人;大模大样地离去。也作“徉长而去”。

“吃”相关成语:

杯盘狼藉:狼藉:像狼窝里的草那样杂乱不堪。形容喝酒吃饭快要完了的时候或吃完以后;桌上的杯子、盘子、碗筷等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

残茶剩饭:残留下的一点茶水,剩下来的一点食物。

馋涎欲滴:馋:看见好的食物就想吃;涎:口水;欲:将要。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贪吃或贪求欲望非常强烈。也作“垂涎欲滴”。

持斋把素:把:遵守。斋:斋戒。谓信佛者遵守吃素,坚持戒律。

炊金馔玉:炊:浇火做饭;馔:饮食,吃。形容丰盛的菜肴。

饥不择食:饿急了就顾不上选择食物。比喻急需时顾不得选择。

狼吞虎咽:像狼虎一样吞咽东西。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食不甘味:甘:味道好。吃东西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形容心中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坐吃山空:只消费不生产;财物堆积如山也会耗尽。

“衣着仪表”相关成语:

不修边幅:修:修饰;边幅:本指布帛的边缘;借指人的仪表、衣着、生活作风。比喻不注意衣着、仪容的整饰。常指不拘小节;生活懒散。

冬裘夏葛: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短褐不全:短褐:粗麻布短衣。粗布短衣还破旧不完整。形容生活贫苦

凤冠霞帔:凤冠:古代后妃所戴的装饰着彩制凤凰的帽子;帔:古代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类似披肩。饰有彩制凤凰的帽子和美如云霞的披肩。

绿蓑青笠:绿草编的蓑衣,青竹编的斗笠。形容渔翁的打扮。

披头散发:披:散开;一头长发凌乱地披着。形容慌乱、狼狈或懒散。

奇装异服:式样奇怪而异于时尚的服饰。

西装革履:身穿西装,脚穿皮鞋。形容衣着入时。

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褴褛:破烂)。

羽扇纶巾: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形容态度从容。

住的成语:

窗明几净:几:小桌。窗户和小桌子擦得明亮干净。形容收拾得非常整洁、明亮、干净。也作“明窗净几”;“净几明窗”。

雕梁画柱: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雕:雕绘。梁: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画:彩色绘画。柱:柱子。

金碧辉煌:金碧;指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辉煌:光辉灿烂。形容建筑物装饰陈设等异常绚丽精彩;光辉灿烂的样子。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蓬门荜户:用树枝、草等做成的房子。形容穷苦人家所住的简陋的房屋

这是我一个个的找的,希望能帮到你O(∩_∩)O~~

4.形容生活的词语有哪些

1、清闲自在

发音qīngxiánzìzài

释义清静空闲,无拘无束。形容生活安闲舒适。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四卷:“昼之所思,夜之所梦,连睡去的魂魄,都是忙的,那得清闲自在。”

2、无拘无束

发音wújūwúshù

释义拘、束:限制、约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逐日家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此一长生之美。”

3、安安逸逸

发音ānānyìyì

释义安闲舒适,自由自在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给他娶了亲,原想大家安安逸逸的过日子,不想命该如此,偏偏娶的嫂子又是一个不安静的,所以哥哥躲出门的。”

4、膏粱文绣

拼音:gāoliángwénxiù

解释: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

出处:语本《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绣也。”岐注:“膏粱,细粱如膏者也;文绣,绣衣服也。

5、抱瓮灌园

发音bàowèngguànyuán

释义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

出处传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游楚返晋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着瓮去浇菜,“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且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见《庄子·天地》

5.形容生活的四字词语

关于生活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安常守分】:分:本分,自己分内的。习惯于平稳的生活,安守本分。

【安常守故】: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指守旧不知变革。

【安定团结】:指形势、秩序、生活安稳,民众气氛和睦。

【安富尊荣】: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贵;荣:荣耀。安定富足,尊贵荣华。也指安于富裕安乐的生活。

【安家乐业】:犹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安家立业】:安置家庭,创立基业或事业。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

【安居乐业】: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安身立命】:安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安身之地】: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安生服业】:指平稳地生活,安心地从事自己的生业。

【安生乐业】:犹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安心乐业】:指心绪安定,生活愉快。

【熬姜呷醋】:比喻生活清苦。

【熬枯受淡】:指忍受清苦的生活。

【熬清守淡】:指忍受清苦乏味的生活。

【熬清守谈】:忍受清苦乏味的生活。

【熬清受淡】:指忍受清苦乏味的生活。

【白苋紫茄】:白色的苋菜,紫色的茄子。比喻潞秘普通的蔬菜,生活俭朴。

【百年到老】:指夫妻共同生活到老。

【百年谐老】:指夫妻共同生活到老。

【败柳残花】:败:衰败。残:凋残。凋残的柳树,残败了的花。旧时用以比喻生活放荡或被蹂躏遗弃的女子。

【半死半生】:①未全死。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半子之靠】:半子:女婿。指以女婿为生活或养老的依靠

6.10个有关于人生的成语并解释

神指的是人们的生活依赖。

衣服租租金粮食税,税收:土地税和一般的各种税费。依靠人民交的税生活。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懒惰成性,享受其他人的劳动成果。

身着:楚楚:明亮,干净的样子。大衣穿整齐,很漂亮。

衣锦还乡丰富的老办法回国。包含村庄吹嘘的意思。

地幔传说辅路的方法教中国禅宗大师和学徒,并经常举行仪式,授予地幔。隐喻的技术,学术指导的传奇。

蓝缕衣服破烂的衣服。

锦益津夜:彩色图案的面料。走夜穿漂亮的衣服。打个比方,不能显示在前面的财富和地位。

衣不解带谢带她脱衣服,解开腰带。劳累过度,因为不剥夺睡眠的东西。病人护理也很辛苦来形容(多指长老)。

衣绣昼行日日。穿着漂亮的衣服在白天散步。比喻在乡镇官员,或者丰富和回国。

裸盖盖。抹布,甚至身体都遮盖住。形容生活在贫困中。

衣服和衣服:附;低洼躺下。衣服躺下来睡觉。

吃较少的食物和衣服穿。描述的积蓄。

丝绸财富一天的行程必须回国。

脱衣服的食物推给别人穿我穿的衣服,我们吃的食物,是为了让别人吃。描述人的热情关怀。

脱衣服复活的解决方案:条状。卸载:删除。脱下球衣,释然灰色装甲。隐喻不再运作。

庇护,精美的食物和衣物。详细说明了豪华奢侈的生活。

粗食粗衣粗:粗米。粗布衣服,可怜的食物。比喻生活清苦。

根据身材量身定制的低胸礼服。隐喻按照实际情况的行为。

出自于史记的故事成语和歇后语

出自于史记的故事成语和歇后语

一..歇后语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刘备编草鞋--内行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张飞讨债--声势凶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阿斗的江山--白送

隔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关羽流鼻血--红上加红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张飞睡觉--不闭眼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曹操转胎--疑心重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鲁班门前弄大斧--自不量力

二..成语

1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史记项羽本纪》

2背水一战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径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史记淮阴侯列传》

3破釜沉舟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在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的项梁、项羽起而响应。项梁的父亲,也就是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项羽从小死了父亲,是在叔叔项梁的照顾下长大的。他小小年纪便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叔父教他书法,他不用功;让他去学习剑术,他也不肯努力。项梁很生气就骂他没有出息。但项羽却说:“念书写字,顶多记记姓名罢了;剑术学好了也只能和几个人对打,我要学那种一人敌万人的本领。”项梁听项羽这么一说,认为侄子胸有大志,就教项羽学习兵法。项梁本人因善于结交朋友,碰到人家有什么大事,他都赶去帮忙,当地的百姓都很喜欢他,他也就成了吴中豪杰的领袖,连地方官也要敬他几分。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时,经过吴中,许多人前来观看。站在两旁的百姓,一见这威风凛凛(lǐn)、豪华壮丽的皇帝车驾奔驰而来,都呆呆地站着,大气也不敢喘(chuǎn)。只有站在人群里比别人高出一头的项羽,瞪着浓眉下一双有神的大眼,脱口说道:“这有什么了不起,谁都可以取代他!”项梁吓得赶快捂住项羽的嘴悄悄地警告道:“你在这儿胡说八道,让别人告发了可是要灭九族的呀。”回到家里,项羽埋怨叔父说:“平日您总是让我练习武艺,学习兵法,让我念念不忘家国之恨,今天您怎么这样胆小怕事呢?”项梁说:“我们是要干一番大事业,不能心急气躁。要想报仇,就必须学会等待时机。”

就在这一年,秦始皇在回咸阳的路上病死。第二年,二世继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消息传来以后,项梁和项羽万分高兴和激奋,他们感到为楚国报仇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就杀掉了当地的郡守,召集起8000子弟兵,起兵反秦。

过了不久,有消息传来,陈胜被秦将章邯打败,项梁赶快率领江东8000子弟兵,渡过长江,向西面前线挺进。一些零散的反秦队伍,如陈婴、英布、吕臣等率领的武装,都纷纷投奔到项梁的队伍中来,使这支部队一下子增长到六七万人。但是这时陈王已经被叛徒庄贾杀死,张楚政权已经四分五裂。在这个紧要关头,项梁在薛县(今山东省滕州市南)召开各路起义军首领会议,商量要公推一个起义军的首领。这时候,有个叫范增的70多岁的老头子赶来献计,他对项梁说:“秦灭六国,楚最不幸。楚怀王被骗到秦国,死在秦国,楚国人至今怀念着他。您从江东起兵,有很多人前来投奔您,这是因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大将,人们希望您恢复楚国。您如果拥立楚怀王的后代为王,就一定能够号召更多的老百姓。”

项梁觉得范增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人四处寻访楚怀王的后代。没过多久,大家找到一个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这时他才13岁,正替人家当放羊娃。于是项梁带领大家把熊心立为楚王,为了顺应楚人怀念故国的心情,仍称他做“楚怀王”。这个消息传开以后,果然又有很多人赶来参加项梁的队伍。

项梁把楚怀王安置在盱眙(今山东省盱眙县东北),自己带兵继续西进。他在东阿(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打败章邯,又在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东北)东面大破秦军,接着又攻下了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南)。这时候,原先齐、赵、燕、魏等国的旧贵族,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立了王,恢复了自己国家的名称,秦朝的天下眼看就要完蛋了。项梁命令项羽和不久前来投奔他的刘邦带兵急速西进。项羽和刘邦杀死了秦朝的大将李由。章邯见形势危急,赶快请秦朝政府派援军,乘着项梁得胜后骄傲自满,没有防备的机会,偷袭定陶,杀死了项梁。项梁一死,起义军的队伍受到很大损失,项羽、刘邦、吕臣等只好撤退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采取守势。

再说秦将章邯击破了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之后,认为楚军元气大伤,用不着担心了,于是把项羽他们撇开不管,带领大军北渡黄河,攻打当时自称赵王的赵歇。赵王和他的谋臣张耳、陈余没有防备秦军的进攻,一战就败,只好退到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固守。章邯派大将王离和涉间把巨鹿城围困得如铁桶一般,秦军在城外布成了铁墙般的防线,章邯自己则率领主力运输粮草,供应王离的围城大军。

赵军被围困得顶不住了,赶紧派人四处求救,燕齐两国授赵大军早就赶到了,但一见秦军势力强大,谁也不肯充当那碰石头的鸡蛋,都缩头缩脑地远离秦军驻扎。

再说楚怀王接到赵王求援的书信,赶紧准备援军,派宋义为上将军,叫他带着次将项羽、末将范增北上救赵。

宋义率领大军由彭城出发,将士们休整了几个月,现在听说要去和秦军的主力拼杀,一个个摩拳擦掌,斗志很旺。但是宋义却是一个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的小人,他用甜言蜜语取得怀王的信任,骗取了兵权,但他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军拼命。当他走到安阳(今山东省曹县东)的时候,便号令全军原地休息,这一住就是40多天,他自己每天在大帐中饮酒作乐,从不提出兵援赵的事。

项羽实在忍耐不住,便来见宋义:“救兵如救火,现在赵王危险,我们应该立即率兵渡过黄河,与赵王来个里应外合,就一定能够大败秦军!”宋义斜着眼看了项羽一下,慢吞吞地说:“你哪里懂得兵法的妙用!我们的目标是消灭秦军,我的主意是先让秦赵拼个你死我活,我们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在战场上冲锋打仗,我比不上你,要说出谋划策,你可就比我差远了。”项羽遭到一场抢白,强压着火儿没发作,怒哼哼地走出了军帐。

宋义冲着他的背影冷笑着,随即起草了一道命令,公布于全军说:“将士们打起仗来应该像虎狼那样凶猛,可谁要是不服从命令,一概都得砍头。”这显然是冲着项羽来的,叫他乖乖地服从命令。

项羽本是个火暴脾气,怎么会咽下这口气?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装,大步跨进宋义军帐,再次要求立即出兵救赵。宋义大发脾气,喊:“我的军令已下,难道你要以头试令吗?”项羽大吼一声:“我要借头发令!”宋义本是个草包,顿时吓得软成一团,项羽一剑斩下他的脑袋。将士们听说杀了宋义,都立刻表示愿意服从项羽的指挥,并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一职。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项羽担任了援赵大军的主帅,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然后又下令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将士们都愣了,项羽说:“没有锅,我们可以轻装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赵国!至于吃饭嘛,让我们到章邯军营中取锅做饭吧!”大军渡过了漳(zhāng)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战士们一看退路没了,这场仗如果打不赢,就谁也活不成了。

项羽指挥楚军很快包围了王离的军队,同秦军展开了9次激烈的战斗,渡河的楚军无不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个个如下山猛虎,个个都奋勇拼杀。沙场之上,烟尘蔽日,杀声震天。楚军将士越斗越猛,直杀得山摇地动,血流成河。经过多次交锋,楚军终于以少胜多,把秦军打得大败,杀死了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被打得走投无路,放火自焚(fén)而死,章邯带着残兵败将急忙后退。那些旧贵族派来的援军,看到项羽大获全胜,又是佩服,又是害怕。从此项羽就做了上将军,诸侯的军队都归他统率。

章邯带领残兵败将后退了几十里,派人到咸阳去求援兵。但赵高正忙着夺位,一个援兵也没派,章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就率领剩下的秦军投降了项羽。

巨鹿这一场恶战,项羽的楚军击败了秦军的主力,强大的秦王朝已经无力抵挡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了。不久,刘邦的队打进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项羽立即带兵西进,项羽被称为“西楚霸王”范曾却对他说:“如果你想永远称为大王,就必须杀死刘邦。”但是项羽心想:“曾经是朋友,为是么一定要成为敌人?”

在鸿门宴上你一再推延不愿意杀死刘邦,还把刘邦封为汉王,可谁又有知道英雄相惜的情意呢?

你败了,败得一塌糊涂。尽管你“力拔山兮气盖世”,但你也只能突围而逃,留下虞姬,香消玉损。

对面,就是你日夜思念的家乡——江东。乌江江心有一条船,度过去你便可以重整旗鼓。

但你不愿意度过乌江,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认为大势已去,难有回天之力了。

你倒下了,带着遗恨,也留给后世许多思考。

《史记项羽本纪》

4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5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这则成语的冠是帽子。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比喻极度愤怒。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这块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6胯下之辱

韩信一天在路上走着,遇见一个小混混,他拿起一个匕首,对韩信说:“你韩信不是厉害吗?有种你拿匕首杀我,如果你不想,那么马上从我两条腿之间爬过去。”韩信忍耐了这个耻辱,从那个人的胯下爬了过去。之后,韩信找到刘邦,把张良给他的推荐信呈上去,最后当上了大将军;而如果韩信当初杀死那个小混混,杀人偿命,韩信也不会当上大将军,更不会帮助刘邦攻打项羽,统一天下。

《史记·淮阴侯列传》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比喻可谓恰如其分。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并没有纸张,所以"纸上谈兵"一词应为后人所创,但赵括这个例子比较典型,所以被当做此词的典故来应用.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父亲与叔伯打架,父亲要我出手,我该怎么办

父亲与叔伯打架,父亲要我出手,我该怎么办

父亲被大伯连同他儿子打的躺了一个月,我和弟弟当时还小,什么忙也帮不上,我们两个心里暗暗发誓,等我们俩长大了,一定要让他们俩血债血偿。几年后父亲因为旧伤复发去世,可他去世前的遗言让我们兄弟俩至今无法理解。

父亲兄弟三人,老大和老二相差十岁,老二和老三相差三岁,我父亲排行老三,与大伯相差十三岁。

父亲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由于过去多年战乱,缺衣少穿,饥寒交迫,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大伯出生的比较早,父亲记事的时候,大伯已经天天跟着爷爷下地干活了,特别的受爷爷待见,但是二伯和父亲太小啥也干不成,还得让奶奶守着影响干活,因此爷爷特别不喜欢二伯和我父亲。

对二伯和父亲而言,如果仅仅是爷爷不喜欢自己,他毕竟是父亲,而且还有母亲疼爱自己,或许心里还能承受一些,可是大伯竟然仗着爷爷的宠爱经常欺负自己的两个兄弟。家里偶尔有点好吃的全被他抢走,一点儿也不给兄弟留,家务活他一点儿也不干,全留给兄弟做,如果不听他的就手脚伺候。

二伯十岁的时候大伯结婚,结果结婚当天,二伯偷吃了大伯留给媳妇儿的饺子,结果被大伯知道后追着打,尽管二伯一再求饶,可最后还是被大伯追上用镰刀刺伤了胳膊,看二伯疼的哇哇直叫才放过了他。

二伯的胳膊伤的很深,但是也许没有伤到大的血管,所以并没有流太多血。回到家以后,奶奶看到二伯被大伯划伤了,把大伯骂了几句就算过去了,毕竟当天是他的大婚。

二伯受伤以后并没有找大夫治疗,因为家里刚娶了媳妇,没有钱买药,伤口那里仅仅用烟灰覆盖止血,结果留下了大患。

正常情况下,伤口一周就该愈合了,可是二伯的伤口二十多天了还在流脓,而且二伯身体开始不适,四肢经常不自觉的抽抽搐,脸上的肌肉变得僵硬,精神萎靡不振。对于二伯的症状,爷爷觉得他是不想干活装的,所以没有在乎,奶奶则去大夫那里拿了一些便宜中药给他吃。但是二伯一直不见好转,直到有天晚上浑身抽搐不停,已经讲不了话,这才引起爷爷重视,但是送到医院已经晚了,二伯停止了呼吸。大夫了解到二伯受过伤后,根据症状判断二伯是因为铁器割伤得了破伤风。

因为二伯和父亲经常被大伯欺负,所以二伯和父亲兄弟俩特别好,二狗走后父亲整天哭。奶奶也因为二伯的事整天跟爷爷和大伯吵,最后两人实在忍受不了分居了。奶奶带着父亲去了老房子居住,老房子那里除了一张床和一口大锅之外啥都没有,还好院子够大,奶奶在里面种点粮食和蔬菜。

父亲20多岁的时候结婚了,婚后找爷爷和大伯商量分家的事,结果被赶了出来,告诉他把老房子分给他,剩下的啥也不给,父亲去了好几趟,最后还是在家族长辈的调解下分到了二亩地。

父亲靠着分到的二亩和母亲一起劳作,虽然还是贫穷,但解决了温饱。后来奶奶去世,我和弟弟出生,我们两个分了地后家里有了四亩地。我的父母比别人勤快得多,地里的庄稼收成也比别人好,因此生活也渐渐的变好。

在我十岁我弟弟八岁的时候,有天放学回到家里,我看到母亲在哭泣,父亲则躺在床上,手上和头上绑着绷带一动不动。我和弟弟吓得大哭,扑过去问母亲怎么回事,母亲哭着告诉了我们原委。

那时候牛是家里的重要劳动力,所以有条件的基本上家家养牛,我家和大伯家也都有牛,都是母牛。母牛每年都会生一只小牛,等小牛长大把小牛卖掉是一笔重要的收入。小牛小时候都是散养的,白天在外面跑,傍晚自己回家。有一天,有四五头小牛在我们家小麦地里啃麦苗,父亲看到我后过去哄开,可是小牛太贪吃根本不走,父亲一生气从地上捡起石头投了过去,小牛看到四散而逃,可有一头小牛逃的慢,石头无巧不巧的砸到了额头上,结果小牛直接跪倒在地起不来了。父亲吓得赶紧跑过去看怎么回事,结果看到石头上有一个尖尖的棱角正好插在小牛额头上,小牛跪着也只撑不住身体摔倒在地再也没有站起来。

父亲自知闯了大祸,赶紧去打听是谁家的小牛,他已经打算好了用自己家的小牛抵账,结果一问是大伯家的。那时候爷爷已经走了,但是大伯的儿子已经20岁了。大伯知道后愤怒不已,照着父亲就劈头盖脸的打了过来,但是父亲也不是小时候了,虽然不如大伯那么健壮但也不落下风,可没想到的是,大伯的儿子竟然也跟着大伯打我父亲,我父亲以一抵二那里打得过,直接被打倒在地。我父亲倒下后,大伯和他儿子足足打了一刻钟把他打晕了才罢休。

我和弟弟听完后气的咬牙切齿,转身就要去报仇,这时候我父亲咳嗽了两声醒了,他用手拉住了我们的衣角,他说我们还小根本打不过,去了只能白白挨揍,就不要再给家里添负担了。我们两个想了想,还是听父亲的话没去,但是我们暗暗发誓,等我们两个长大了一定要让他们血债血偿。

转眼间又是几年过去了,父亲内脏受伤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后才慢慢能下床,但是经常咳嗽身体状况不复从前。

那年我正在上高中,距离家比较远所以住校。有天正在上课,老师让我回家一趟,说我家里出事儿了,我骑着自行车疯也似的跑回了家,我弟已经到家了,是父亲他又病倒了。自从父亲被大伯和他儿子打伤后,每年冬天父亲都会咳血,要打好几天针才恢复,我以为这一次还会一样,可是我错了。

父亲这一次还是挂着药水,可是他的情况似乎不容乐观,他的脸上没有了血色,闭着眼躺在床上也没有一丝精神。他大概是听到了我说话的声音,微微的睁开了眼睛,他招手让我和弟弟过去。他说他这次怕撑不过去了,他要给我们交代后事,他这些年干不了重活,但是走乡串巷的做了一些生意,虽然地里的庄稼收成不好但也没少存钱,如果省吃俭用的话,应该够我们两个读完大学的。

我和弟弟不让他继续说,我们不相信他会走。父亲闭上眼睛,缓了好大一会儿,才再次睁开眼睛,他说有最后一件事让我们答应。

父亲用尽全力的扭过头,他两只手一手抓着我们兄弟一人,他祈求说这是他交代的最后一件事,让我们无论如何要答应他,我和弟弟呜咽着点点头。他要我们兄弟俩答应他,他走后他们兄弟的恩怨就结了,我们两个一定不能找大伯一家报仇。我和弟弟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父亲的话,这些年来,父亲不止一次的痛骂着大伯,那种恨绝对是深入骨髓的,小时候被欺负,亲爱的二哥被他害死,分家时的不公,最后身体还被他摧残。

我和弟弟摇摇头,这一点不能答应他,我们兄弟两个好不容易长大了,而大伯老了,并且他只有一个儿子,眼看着报仇的时机就快到了。

父亲看我们不答应,死死的抓着我们的手不放,他的眼里流下了眼泪,他说他被大伯欺负了一辈子,也痛恨了大伯一辈子,但是大伯却救过他一命。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是父亲小时候跟着大孩子去河里游泳,结果滑倒了深水区喝了好几口水也上不来,如果没人救他一定会淹死,是大伯拉了他一把。最大伯而言,或许是随手而为,可是父亲却记了一辈子,所以尽管被他欺负了一辈子,但是从来没想过去报复他。

父亲讲完彻底没了力气,抓着我们的手开始松软,他要我们答应他不能去报仇,否则死不瞑目。我和弟弟哭着说,我们答应他,他的脸上终于如实重担,抓着我们的手滑了下去。

现在许多年已经过去了,我和弟弟都已经在城里安家立业,母亲搬到城里和我一起居住,我们再也没有回去过,我们怕自己忍不住为他寻仇,可是我们答应父亲的一定会做到,他们兄弟的恩怨我们不再去插手,可我们也绝不会再去认那个亲人。

你千万不要出手,否则事就闹大了,如果单是他们老哥们打架,你作晚辈的,首先要劝架,但不顶事的面大,双方随便一个都可以骂你,打你的,那么就拉架,这种概率也小,那只能由他们打去,只要不上凶器,拳头码脑的打,没事,打累了就气消了,你作晚辈的再叫上堂兄,堂弟说和说和,就没事了,记得二十多年前,我爸和一个堂叔因为浇地干起来了,在地里有我和我哥,那也有堂兄,堂弟,好家伙老哥俩快五十的人了,跳着高的骂,并在两边凑,就开打,这边我和堂弟关系很好,我哥和堂兄好如一人,四人在边上看,老哥俩相互打了几个,看孩子在一边看着,没劲了,相互骂了我们见句,分开了,所以我们做晚辈的千万不能出手,那样就打厉害了,六个人群架,可能要出大事或人命的,毕竟年轻气盛,所以遇事一定要冷静,这还是亲人,就是外人也不能出手,只能劝,拉。否则你打伤别人,赔钱吧,别人打了你,你受罪吧,得不偿失,所以和谐社会,不能打架斗狠,只能和气待人,体现现代化社会的进步!

这时候不要出手,上一辈人的恩怨不要火上浇油,应该通过规劝让双方罢兵,首先要把自己的父亲劝回去。

兄弟失和,无非还是利益不均所致,将来再回头看时,可能就会觉得亲情大于利益,今日所为其实是毫不值得的。

作为晚辈,此时应尽量发挥润滑剂的作用,尽力双方调和,使其免于逞凶斗狠,造成不必要的悲剧。

你还真是个好孩子,只少你没有参于他们打架。势均力敌时,你在一旁看热闹。谁占上风,拦他一下。打累了上前吐他们一口,呸!败坏家风的东西们!

在这种情况下,你父亲就是不说让你岀手,你早就应该岀手了,你这时候的岀手是大孝子行为。

我说的你应该岀手,不是让你帮你父亲去打你叔伯,而是在中间把他们两个拉开,最好的办法是把你父亲拉回你们家去。

说实在的,老一辈人的矛盾,主要靠你们这一辈人去解决。因为兄弟之间没有什么血海深仇,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

那还用问吗?“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帮老父亲打他们就是了。

也许该考虑亲情,可你叔伯动手之前考虑过亲情吗?如果他们只是与你父亲讲道理还算顾及手足之情,这都动上手了,是个有血性的男儿也忍受不了。

前几年的时候,家族中的两个叔叔辈的人打了一架,弟弟把哥哥的眼都打肿了,他哥哥喊来了两个儿子,他几个一起把弟弟弟妹胖揍了一顿,从那以后,两家人好几年都不说话。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弟弟没大没小,不尊重哥哥,仗着自己身强力壮欺负哥哥,自己不挨揍才怪呢!

其实,兄弟姐妹之间,有什么矛盾说开就好,没有必要大动干戈,都是一家人,有什么事情不能在桌面上讲清楚呢?打架只能让别人看笑话。

父亲与哥哥弟弟打架,自己参与其中好像不讲人情,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父亲被他们打得很惨,自己再袖手旁观,还有人情味吗?作为正常人,失去理智在所难免。

家和万事兴,你父亲与兄弟打架,这是家丑,家丑不可外扬,他反而让你出手,说明你父亲不明事理。他这是把你放在火上烤,你千万不要火上浇油!要息事宁人,找出他们打架的原因,以理服人。

亲情大于天,打断骨头连着筋,道理你应该懂,否则事后会后悔的。

一个娘的,有时候拌拌嘴打打架实属正常,还能下死手啊!

我给你说说,遇到这种事情我是怎么做的,有一年晚上,我爸去我叔家吃饭,当时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爸给我打电话让我过去,说俺叔把他给打了,然后我就过去了,到俺叔家,我就看见我爸坐在地上,俺叔看我去了,还说你来打我吧!我就说了,我打你干什么,我就来看看,你们打到什么段位了,哈哈,紧接着俩人都不说话了,我就拿出烟一人给他们打了一匹烟,就在哪抽着,我现在想想都好笑,烟抽完,我就问俺爸,你怎么样可要去医院,俺爸说没事,没事我说那就回家吧!我上去把他扶起来,就回家了,一直到现在兄弟俩都好的很。

所以说我们当做小孩子的,遇到父辈之间的摩擦,即使有人叫你上,你都不能上,他们之间今天打过明天就好了,你要以上,那性质就不一样了,只会导致父辈之间和你们小弟兄们之间的关系越走越远,影响家庭和睦相处。

两种状态,供你选择:

1:你帮着你父亲打,然后你叔伯也叫他子女帮着他打,然后你们两家开始混合开打。

这样,你们父亲那一代的恩仇,就能很好的传承到你这一代,然后你这一代继续两家开打,继而你们两家子女之间,能继续传承这个良好世袭风俗!

2:你好好劝劝你父亲,兄弟之间,什么事都可以坐下来谈,实在商量不行,自己家吃点亏也无所谓!大度一些!这样你叔伯的子女也会劝你叔伯,两家和好,就算你父亲和叔伯无法和好,起码至少你自己这一代能和睦相处,如果你叔伯子女也不讲理,大不了两家不相往来也罢!

两个选择,你选好了吗?

我17岁那年把我二叔打了,原因是他联合其他两个人设计把我爸逼得差点没活路,现在想想虽然有点后悔,但我还是坚持当时那么做没有错!

当时我爸跟二叔还有村里的另外两个人合伙在村子里开了一家水泥预制厂,就是生产水泥柱子.水泥砖那些农村盖房子用的物品,刚开始因为技术和市场的问题,干了几个月一算没赚钱,几个人就在一起商量了下,看谁能承包下来,每年给其他人一人3000块钱,那三个人都不想承包,我爸一看这情况,就主动承包下来,口头约定,只要我爸想承包就可以一直承包下去,有时农村口头约定那也是很有作用的,没有人想在村里人面前留下出尔反尔的印象。

但上天好像眷顾我家一样,过了年,整个周围的村子全部实行旧房改造,就是砸了后重新画地基盖新房,以前的土房确实又破又小,就是这一轮的动迁,使预制厂的生意简直用火爆来形容,根本就是供不应求,提前预定的人越来越多,我家在那一年也赚了点钱。

那三人就眼热了,到了年底,三人把我爸叫到一起,直接说明年预制厂要重新承包,我爸懵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亲兄弟会联合别人这样对他,而事前根本没跟我爸聊过,最后,我爸一生气,说我不干了,你们干吧,并撤出了自己的股金,那段时间,他很伤心,我知道他主要是因为二叔。一天,我爸在家喝闷酒,我妈因为这事跟我爸吵了起来,在一旁抹眼泪,说被人这么欺负,真是窝囊,我当时也是越想越生气,一抬腿去了二叔家,想找他理论理论,在他家门前看他在修自行车,我跟他说话,他爱答不理,并说这事跟你没关系,有事让你爸来,我火腾的一下冒了起来,上前抓住他衣领,他一看立马来抓我,我们打了起来,我打了他两拳,也被二叔抓破了脸和手,我最后说,我是替我爸来打你的,就走了。

事后,我记得在省城上大学的哥哥给家里写信,说我长大了,但这些年过去了,我心里总有点隐隐的不安,你们说我当时做的对吗?

关于养牛柱子吃饭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