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的小技巧学生党 科普教育活动总结

养牛的小技巧学生党 科普教育活动总结

很多朋友对于养牛的小技巧学生党和科普教育活动总结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素质教育催生文化名校强国

素质教育催生文化名校强国

一、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既是中国自身的需要,也是世界未来的需要

现在,我们文化的状况(我这里说的是文化深层的状况),实在让人担忧。进入近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自己几千年文化传统研究得不深,更由于禁锢过久,面对西方强大的工业、武力,曾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文化一无是处,应该彻底抛弃,于是大口大口地吞食西方文化食品。但是,西方文化食品中,既有丰富的营养,也有过量的激素,食之过久,浸透了我们文化肌体的每个器官,造成了文化肌体的“亚健康”。其主要表现是: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对科学技术的迷信,对物质享受的崇拜,对倒退文化的赞赏;在思想领域充斥着二元对立、工具理性、机械论。现在,我们所遇到的种种社会、环境、心理问题,弥漫在各个领域的“三浮”现象(浮躁、浮夸、浮浅),无不与这种激素在文化肌体里发生作用有着密切关系。这种“亚健康”的文化肌体,需要扶正祛邪,为此,必须下很大的力气,费很长的时间。

那么,当今世界上的情况又如何呢?现在,我们可以说:曾经给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西方文化已基本走到了尽头,它对解放人类思想、对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和推动力、它的再生机能,都已经枯竭,再也无法给人类做出新的贡献。人类未来的出路,在于各个民族和国家恢复被西方文化冲毁的自身传统,以多元文化交融代替一元独大。这一点已经成为西方思想界许多学者的共识。还有许多西方学者虽然在努力批判他们自己三百年来的文化传统,而且得出的结论逐渐接近中国文化的理念,但是由于不了解中华文化,所以还是在“隔山唱歌”,虽与中国有所呼应,但并不真切,更没有联起手来。因此可以说,中国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既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世界未来的需要。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确有促进世界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和谐的丰富内容,其体系之完整、论述之细密、人性之饱满,为世所罕见。但由于以前我们曾妄自菲薄,毁坏过重,因而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秀内容不为国人和世界所知。今天,我们思考文化战略,必须要有历史的眼光、世界的视野、自信的胸怀、创新的胆略。

二、思考文化战略必须遵循文化发生、发展、壮大以及由兴而衰、由衰而兴的规律

我们应该和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文化长期战略?这似乎既不是我一时能够回答的,就学界来说,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只想说,思考文化战略必须遵循文化发生、发展、壮大以及由兴而衰、由衰而兴的规律;必须对症下药,针对当前文化的状况和走势以及未来的可能性。我认为,认识当前文化的状况和走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有关文化发展规律的问题入手。

1、文化的长期性和坚韧性

文化的发生与人类的出现同时,因为有了文化,人类才成为人类。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孟子说:“人之与禽兽也,几希。饱食暖衣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他所说的“教”,就是教化、文化、人化——获得人之成为人的品质。

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文化比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更悠久。从文化发展史来看,文字发生得较晚,即使最早的文献中有“口传历史”的内容,但实际的文化历史要比这些记载还要早得多,因为更早的传说已经不可得知了。所以,后人所有对文化最终之源的追寻,都是猜测多于证据,永远成不了“信史”。

文化的坚韧性决定了文化的长期性,而坚韧性则来源于文化,也就是人类生活的方式、内容、习惯以及风俗,它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部落、部族、民族)生产、生活、相处的基础和条件,因而必然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任何外部力量都对之无可奈何。虽然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必然有所丰富、变异、发展、衰落,但只要文化符合人们生产、生活、相处的需要,特别是如果形成了人们的信仰和哲学,而这种信仰和哲学又已经浸透在其它种种文化形式之中,就不会被颠覆。在人类古代四大文明中(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历尽沧桑而从未中断,原因就在于此。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只能在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绝不可能突然种植出或移栽来一种全新的文化,原因也在于此。文化的培育是个长久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原因还是在此。

2、教育系统是维护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干

民族文化一代一代传承的方式、方法和渠道是多样的,但其主干则只有一个:教育。

从世界历史来看,人类在蒙昧时期,教育只限于部落、部族中的生活训练或长辈的教导;出现家庭后,则主要是父祖辈亲人的言传身教;一旦形成国家,一般都会出现学校性质的机构体系,对年轻人进行正规的系统教育。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的学校几乎都是以传授道德、信仰以及书写、计算知识为主(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对这一阶段教育内容和性质所做的概括),生产技能则主要是由长辈进行“现场教学”,手把手,口传心授;工业革命之后,传授知识和技能变为学校的主要职能,特别是在政教分离之后,西方学校不再主要承担培养伦理、信仰的职责,“纯知识”、“纯技能”成为其主要特征。

我国从1906年正式开始废除旧学,兴办“洋学堂”,但是中国人从来重视发挥学校在文化传承、道德培养中的作用,所以在洋学堂里也讲究“德、智、体”的培养,于是学校就成为传承文化的主要场所(在西方社会,虽然学校不承担对学生进行德化教育,但是宗教和社区发挥着极其巨大的教化功能,再加上媒体、影视等工具,补充了学校的不足)。

学校对人进行教育具有系统、综合与形成独特环境的优势,所以虽然家庭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还是要“易子而教”,把孩子送到私学(如村塾、家塾或学校)和公学去学习。

所谓“系统”,即根据学生的年龄施以相应的教育,先重感性教育,渐重理性教育,由浅入深,自成体系。这一教育的核心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正常的公民,即社会所需要、所欢迎的人,也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所谓“综合”,即文理工法、音体美等课程和课余活动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教育。所谓独特的环境,即让受教育者进入一个小社会,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是一个“自然人”、“家庭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准备;过群体生活就要接受群体生活规则的约束,这对于将来进入社会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学校进行教学或其它活动,都会有相应的教具和设施,这是家庭难以具备的;另外,学校里独有的学习、思考、辩论、合作、欢乐的氛围,也在悄然地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留存、传承、创造文化的基地。毋庸讳言,我国教育的这一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遭到过扭曲乃至摧残,这在教学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没有把学生和教师当作一个“人”来培养和提高,而是当作了机器——将来生产物质产品或从事某项业务的机器。机器只能生产,只有“人”——具备了优秀文化的“人”才能创造。如果学生在16年(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或24年(从幼儿园到博士)中成长为一个“全人”、一个可以进行创造的人、一个符合他所处的时代所需要的人,那时学校的本质功能就实现了。

3、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的巨大渗透作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中不能忽视了家庭和社区对人的影响。广义的社区包括行业,例如学校、军营、企业等。这里所说的社区是狭义的,指农村的乡镇、城市的街道或居民小区。旧式的街道弄巷,左邻右舍相处多年甚至成为几代世交,彼此熟识;融洽的关系、共同的爱好、互助的风气,已经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小区”,这对人的成长有着无形而巨大的影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和城镇化,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居住条件的质量,但也把固有的社区打散了;新的社区成了缺乏文化的聚居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能够从中获得文化营养的,“八小时之外”就只有家庭了。试想,现在当一家人要从这个小区的大楼中迁往另外一个小区的时候,还会像从小巷子里迁出时那样对邻居恋恋不舍吗?社区文化和人的关系,亦即社区文化与家庭日常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一个社区文化的形成,在自觉营造的前提下,也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放慢了或忽略了社区在文化建设与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的道德养成、培育良好习惯的功能,是很大的损失。

4、考察文化的状况

我认为,考察一种文化的状况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情况;二是学术研究的情况;三是百姓在认识上、实践上认同的程度。

文物,包括地上的和地下的文物遗存,当然传世文献也在其中。这些是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虽然我们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但是现在地上的原有文物,基本恢复了过去的规模;新发掘的文物日益增多,保护得也很好,在文物的适当利用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学术研究,因为曾经停顿多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不仅落后于邻国如日、韩,即使和台湾地区比,也有相当差距。近二十年,这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研究的范围、研究队伍的规模、经费支持的力度和成果的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虽然在有些领域和国外还有差距,但就总体而言正在接近国际水平。我设想,再给我们十年二十年,一定会整体达到国际水平。

百姓认同情况,实际是优秀传统文化内化程度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的反映,是自身文化强不强的最重要的反映。但这却是当前最让人忧心的一点。我想这似乎无需我来论证,人们可以举出生活中的无数实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探究和论证起来可以写若干本书。我只从一个学人的职责角度说,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只供学者研究的对象,而是养成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如果一种文化产品,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一种文艺形式,只存在于舞台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已经死亡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学者的书斋里或研讨会上,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它已经死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纯学术化”是件极为可怕的事情。避免之道,就学者而言,能够并应该做的,就是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中小学校,走进城市社区,走进村村寨寨,做些传统文化“扫盲”的工作,唤醒实际还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文化基因;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为工人、农民、学生写些通俗的读物,并和文化创意工作者合作,把看似深奥的道理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人人能懂的话语展现出来。话又说回来,普及、通俗化的工作并不好做——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唯有浅出,才能继续深入。

5、宗教的补充作用

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那么,如何看待宗教在当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呢?

从宗教发展史来看,宗教几乎和人类同龄。宗教起源于人类对未知领域(人的自身和宇宙的奥妙、事物的不可预测)的恐惧和敬畏。当人自知是人而不是其他什么的时候,即自觉到自身存在的时候,生与死就成了他最关心的问题。于是人类自己创造出了宗教,给上述问题以种种解答,目的是给自己以安慰、寄托和期望。

例如犹太教和由它直接地和间接地派生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都信奉一个超灵验的、绝对的、创造了除其自己之外的一切的神,神要求人信仰它,按它的启示行善,忏悔自己的罪恶,死后就可以进入天国,回到神的身边,否则就要沦入地狱经受种种苦难。这样,宗教对其信众而言就具有了无比的神圣性和吸引力。

又如佛教,不重在说明宇宙的起源,所以佛经上常说“无始无终”,一再讲述“无始以来”的事。释迦牟尼不是神,而是古印度迦毗罗国净饭王的太子,名悉达多,生于迦毗罗城的岚毗尼园,母亲名摩耶,产后七天去世,太子由其姨妈波阇波提抚养。释迦牟尼出生在人间,成长在人间,求法于人间,悟道于人间,涅槃在人间,遗骨(舍利)留传在人间。所谓“佛”,即觉悟之义。悟什么?即参悟人生和宇宙的规律,把握正确对待生与死、己与他的态度和方法。在佛教看来,万事万物俱有因果,即“缘起论”,无无因之果,也无无果之因。由此要人们看透人生之苦的原因,把握消除苦的方法。可见,佛教是重视现世的,不同于完全寄托于彼岸的犹太教等。

不管是“神启”式的宗教,还是“觉者”教导的宗教,归根结蒂都是对人的关怀,只不过它们都“聚焦”于“终极关怀”,即对人生最大的事——生与死的思考和从苦中解脱,以及与此密不可分的对宇宙终极的关注,并给出本教本宗的答案。各个宗教的所有教义,几乎都是从这一点引申出来的。为了到达天国或解脱生老病死之苦,就需明了天人之理,需要行善,需要和平。

历史上,各种宗教在长期布道、发展、变革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经典和历代智者对经典的解释,同时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以致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和心里。因而可以说,宗教是一种文化,是直接作用于人心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就起源而论,没有宗教也就没有文化。中国也不例外。因而在弘扬、发展中华文化的时候,不能忽视宗教。

我国固有的宗教只有道教;佛教经过自汉至唐与中土文化的磨合,已经中国化了,也应该视为中国原有的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短则数百年,长则上千年,也已经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因而中华文化中的包容、和合、尊祖敬宗、利己利他,以及仁、义、礼、智等观念已经不同程度地被外来宗教所吸收。而宗教的哲学思辨、对自然的敬畏、对死亡的相对淡定(包括薄葬),也在融入中华文化。

但是,宗教从来具有两面性,即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面和不利于和谐的一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凡是盛世王朝,都是既充分发挥了宗教积极的一面,又制约和限制其消极的一面。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对宗教的种种误解和怀疑(其中有些则是宗教自身建设不足造成的),影响了对宗教特质的深入研究,在制约它和使它发挥作用两方面都有加强的空间。如果我们能以史为鉴,总结、借鉴历史上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把宗教作为补充,对管理的方法做必要的调整,那么也必将有利于新文化的建设。总之,在考虑文化战略的时候,不能忘记了宗教这一领域。

6、文学艺术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当人们谈到文化的时候,首先就会想到文学艺术。因为文学艺术能够形象地、生动地显现时代精神以及人们的愿望和对过往的记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此,人们普遍喜爱文学艺术,需要文学艺术,因而文学艺术对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能起到很大作用。这就是它的优越之处。

但是,文学艺术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创作周期比较长,往往是回忆式的叙事。二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方式是曲折的,它拒绝直白式的说教,所以对创作者和欣赏者的知识、文化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虽然娱乐性的艺术常常能为一般大众所欢迎,但是如果创作者没有对生活和时代的深刻理解,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就容易走到媚俗的路上去,不仅不能提高受众,反而会适得其反。三是成本相对于其它文化传播方式普遍较高,有时难免受到一些客观条件限制。

文学和艺术本属于人民大众,人民的生活和创造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也应为大众所享用,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容易成为“小众文学和艺术”。如何尽量回避文学艺术的局限,在大众文化的发展中逐步创造、丰富新文化,这是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各级政府强调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在这一领域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就是为让所有人民能够享有文化,为未来开辟道路。

三、一旦中华文化能够大踏步地“走出去”了,就意味着中华文化之身已经强健了

任何文化的弘扬、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两件事:一件事情是牢固地树立文化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应该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另一件事情是自觉地与异质文化进行接触,通过接触,了解、理解、欣赏、学习对方。

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主体性,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就没有根基,没有主见,在与异质文化接触时,就可能或发生不应有的冲撞、抵制,或者走向另一端,良莠不分,囫囵吞枣,盲目信从,最后失去自我,不知“‘我’是谁”。反过来说,如果文化不开放,不自觉地与异质文化接触,就会故步自封,久而久之,文化就要凋敝;而文化不强,国家也将衰落,近三百年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说明。

文化“走出去”,是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从19世纪后半期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因为接触了西方文化而催生的,但都是外国人或国人介绍进来的,包括马克思主义,也是俄国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的,我们是被动中的主动或主动中的被动。现在,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可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第一次把“文化走出去”提到全体国人的面前,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其根本的原因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强了,我们的文化开始自觉了。

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现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已经统治了全世界,中华文化别具一格,是个“例外”,常常被视为“异类”加以拒绝。二是西方对中华文化的偏见根深蒂固,动辄说我们在搞“价值观输出”(这本来是个伪命题,在此不详述),刁难、抵制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一时难以改变。三是我们还不善于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客观地介绍中华文化以及当今中国。最近几年,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情况有所好转,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孔子学院已经遍布五大洲的105个国家。西方评论说:这是西方主流社会能够接受的中国唯一的文化产品。这一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以便让它在中华文化和各国进行综合交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华文化“走出去”,自古就有,但那不是自觉的,是随着商品、移民或战争自然流出的。当中国积贫积弱,或在世界经济中没有地位的时候,即使自觉地向外介绍,也不会引人注意。现在开始自觉地向外走了,但还不是“大踏步”,只是“小碎步”。要想“大踏步”,还要走相当长的路:一是要等中国真正强大起来,中华文化强大起来;二是要学会“大踏步”。

文化交流大体有三个层次和渠道。第一个是政府间的交流,主要是因时、因地、因人(对象),围绕着国家间的利益进行。这种交流决定着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第二个是学者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学术性强,参与者寡,但却直插文化根底,接触彼此的价值观、世界观、伦理观,其影响久远。这种接触的成果可以观照文化的所有领域,真正了解对方的“心”和“根”。第三个是大众间的交流,也就是现在开始常提到的“公共外交”。商贸、旅游、留学、演出、体育竞赛等都属此类。

我认为,在这三个层次或渠道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个。因为学界的交流可以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可以影响各自的决策者,下可以影响大众,而且是在文化的根本上产生影响。现在,我们的情况恰恰是这方面薄弱。因为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广,同时,研究文化的学者90%以上不能用他国语言进行交流,即使交流,也缺乏与异质文化交流的话语技巧和应对方法。这都是长期封闭的后果。最难的是第三个层次或渠道。在大众交流(公共外交)方面,现在参与的人不少,但是懂得或精熟某种形态文化的较多,了解文化与交流规律的较少。这是由于一般游客、文化工作者曾经受到教育体制的局限。

总之,在我看来,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必然之势,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目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要把这件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加大力量。但是,以前我们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因此,近年我提出了“固本强身,走向世界”和“小步快走”的想法。其意思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速度可能决定于国家经济实力和在文化“走出去”投入的多或少;而效果的大小、影响的深浅,则基本上决定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建设和研究的水平。有前一点,所以可以快,有后一点,所以只能是小碎步,不是我们不想大踏步,而是大不起来。一旦中华文化能够大踏步地“走出去”了,就意味着中华文化之身已经强健了;而“走出去”也会影响和促进“固本强身”。

(作者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提问者评价

xiexie

中国名人故事200字左右。谢谢。

中国名人故事200字左右。谢谢。

1、百里奚羊皮换相

百里奚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可是家境贫困,加上虞国宗法制度森严,平民没有希望入仕为官。百里奚的妻子杜氏是个很有见识的女子,深知自己丈夫是旷世奇才,于是就鼓励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在百里奚出游那天,家中已经揭不开锅了。

杜氏一大清早起来,宰杀了唯一的一只下蛋母鸡,劈了门闩炖母鸡,煮小米饭,给丈夫饯行。百里奚从南阳出游求仕后,历经宋国、齐国等国家,因为朝堂里无人,都没有得到录用。在齐国,百里奚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讨,继续求仕生涯。

在齐国郅地,他遇见了蹇叔,两人一番高谈阔论,就结为知己。此后,在蹇叔的举荐下,到虞国当了个大夫。但虞国国君是个爱财如命的国君,在收了晋国的垂棘(垂棘地方产的宝玉)和宝马等财物以后,就答应借道路给晋国,让晋国途径虞国去征讨自己的邻国虢国。

也是虞国的同姓兼同盟国。百里奚对虞国国君述说唇亡齿寒的道理,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闭口不再劝谏,并对同僚宫之奇说:“对蠢人直言相劝,无异于把珍宝丢弃在路上。”果然,晋国灭虢国后,把矛头指向虞国。公元前655年,晋国(献公)灭掉虞国。

俘虏了虞国君及其大夫百里奚。由于他拒绝在晋国做官,被晋国充作奴隶(媵人),在穆姬嫁给秦穆公时候,陪嫁到秦国。百里奚在去秦国的途中,逃回到楚国。楚国国君楚成王听说百里奚善于养牛,就让百里奚为自己养牛。刚当上秦国国君的秦穆公。

名字叫任好,是一位胸有大志的国君,听说了百里奚是人才,就想重金赎回百里奚。秦穆公的谋臣公子絷说:“那楚成王一定是不知道百里奚的才能,才让百里奚养牛。若用重金赎他。那不就等于告诉人家百里奚是千载难遇的人才吗?”

秦穆公问:“那我该怎么样才能得到百里奚?”公子絷说:“可以贵物贱买,用一个奴隶的市价,也就是五张黑公羊皮来换百里奚。那样楚成王就一定不会怀疑了。”当百里奚被押回秦国后,秦穆公亲自接见了百里奚。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国君垂询!”

穆公说:“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掳,并不是你的过错。”秦穆公亲自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并与他商谈,讨教国家大事。两人一谈就是三天,言无不合。穆公十分高兴,要拜其为上大夫(上卿),委以国政,实际上就是把秦国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百里奚。

百里奚坚决辞让不受,并推荐自己的好友蹇叔当上卿。最后,秦穆公就让他用很重礼,将蹇叔请来秦国,让他和蹇叔一道做秦国的上大夫。因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换回来的奴隶,故世人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羖,就是黑公羊皮的意思。

2、邴源泣学

邴源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这使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加艰难。邴源是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可是家里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邴家附近有一所私塾,每天他都能听到从里面传来的读书声。

一天,他从私塾门口路过,想起读书的事情,鼻子一酸,不禁大哭起来。私塾先生听到他的哭声,走过来问他怎么了,邴源抽噎着说:“我真羡慕那些能读书的孩子,我的家里很穷,没有能力供我读书,因此我的心里很难过,就哭了起来。”

私塾先生听后,觉得象邴源这样渴望读书的孩子很难得,就对他说:“孩子,你要是真想读书,就到我这里来吧,我不收你学费。”邴源一听,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连连向老先生表示感谢。邴源天资聪颖,再加上读书很用功,只用了半年时间。

就学会了其他孩子几年才能学会的东西。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汲取知识。长大后的邴源依然很爱读书,经常到各地去拜师求学,后来他的学问日益增多,向他求学的人也多了起来。

3、唐朝大诗人李白铁杵磨成针的启示

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样能磨成针呢”。

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愤读书,最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并被称为“诗仙”。

4、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5、勾践卧薪尝胆。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

勾践二十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科普教育活动总结

科普教育活动总结

2021科普教育活动总结(精选6篇)

不经意间,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又告一段落了,相信你会有不少的收获吧,为此需要认真地写活动总结了。那么什么样的活动总结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1科普教育活动总结(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普教育活动总结1

科技活动是让广大学生充分感悟科学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益的活动。为此,我校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的号召,积极开展以“创新引领科学圆梦”为主题开展科技活动周,在活动中,我们营造了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氛围,促进少年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本次活动面向全校学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科普活动,推动科普工作在我校深入发展,不断促进我校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结合我校教育特色活动,举办一系列的科普进校园活动,通过活动,让广大师生通过参与科技活动体验科技创新成果,充分体验学习、创造、动手、动脑的乐趣,促进科学发展的良好校园氛围,以此来促进我校的科普教育工作以下对我校这次科技活动周工作进行总结:

一、加强管理,抓好领导队伍建设。

为了切实有效的组织开展好这次科技活动周,我校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由组长朱万成校长牵头,刘义明校长和陶崇发主任为总指导,德育处王晶晶主任策划活动具体方案,组员沈洁老师、时婷老师和蔡钰莹老师以及各班主任通力配合下,“科普周”活动顺利展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并给予资金的大力支持,保证了各项科技活动、科技竞赛的正常举行。

二、积极创设“科普周”的校园及班级氛围。

在“科普周”活动开展过程中,各位班主任以科技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信息技术夏盼娣老师利用校园电子屏滚动显示“科普周相关标语”;时婷老师发表国旗下讲话,宣布我校“科普周”活动正式启动;大队辅导员沈洁老师组织少先队志愿者走出校门,进入社区,给人们发放科普周相关的宣传单。为学校科技教育的普及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我校充分利用广播、电子屏等少先队宣传阵地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重要性,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三、完善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

学校从各个层面开展普及型科学活动,第一个层面,组织科普知识讲座。5月17日上午,我校专职科学老师蔡钰莹老师为四年级的同学们做一次精彩的讲座——世界无烟日。此次活动受到师生热烈欢迎。蔡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细致生动、内容丰富,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科技知识、参与科普实践的热情,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师生科技研究的积极性。希望同学们以本次讲座会为契机,更加努力学习,树立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专心致志做好每一件事情,掌握科学知识和本领,为使我国屹立于世界科技之巅不断奋斗。第二层面,利用学校传统性活动——科普周班会。

5月23日,xx第二小学各中队召开了“科技改变生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各中队辅导员老师精心准备,积极组织,形式多样,从黑板报到课件,辅导员老师精心营造科普周活动氛围。队员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有的班级组织队员们重温了交通工作演变的过程,使队员们清楚地认识到科技创新、时代进步的重要性。还有的班级观看了机器人制作视频,了解了火箭升空的奥秘,辅导员老师认真讲解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并且组织学生交流科技与生活的联系。

四、因地制宜,抓好课外实践活动。

学校西侧有一片种植园,同学们在时婷老师的组织下,立足于校本,扎根于社团,渗透于课堂,延伸于实践,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植物生长的奥妙,发现探索植物生长的规律。

五、创新作品制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由于前面几个层面活动的开展,许多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到激发。为让每一个想做科学研究的孩子都能得到指导,并照顾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让对科学有特殊爱好和有才华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让学生进行手抄报制作比赛,手工小发明制作比赛。在比赛中,部分学生的作品脱颖而出。学生作品展示活动更是学校创设科普氛围的特点,一件件作品展示了学生不断更新的科普意识和科技能力,更加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开展科技创新的强烈欲望。

本次科普日落下帷幕了,但并不意味着科普活动的结束,我们将继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同时,我们要继续从兴趣入手,在科技活动中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把科学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各项活动之中,努力把我校科学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学生创新的潜力也是无尽的,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广大教师的努力拼搏下,我校的科技教育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科普教育活动总结2

为了普及化学科学知识,建立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高一13班举办了以“生活中的化学”为主题的科普活动。

本次活动主要由三大环节组成,第一环节中向学生播放了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视频,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第二环节中,学生积极收集材料整理素材,但由于学生的学习条件有限,没有足够的收集材料的途径,所以收集整理后的素材大多缺少创新性;第三环节学生成果展示,将自己准备的实验向大家分享,但由于学生的学科知识储备有限,无法用足够的知识去解释实验现象,所以实验大都比较单一,趣味性不足,没有达到让大家耳目一新的效果。

虽然这次活动有些不足之处,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仍不乏一些可取之处。

①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材料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②学生虽然能力有限,但是学习兴趣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学习动机由被动学习转向了主动学习。

③由于这次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做试验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大大提高,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④此次活动形式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与人交往合作,能力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总之,此次活动总体比较成功,但仍有不足,需改进。

科普教育活动总结3

20xx年,我镇在开展科普活动工作中,认真按照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方案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及市科协的指导下,结合本镇实际,发动和组织全镇有关单位积极开展各项科普工作,切实提高科普工作水平和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速农村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各项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我镇今年科普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普工作

我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科普法》,积极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将科普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制定有科普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将科普工作列入本镇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镇成立有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由镇长担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镇相关科室为成员。本镇将实施《科普法》、《科学素质纲要》工作纳入党政领导机关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表彰、奖励范围,定期表彰和奖励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并由镇长同各有关单位负责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各有关单位把科普工作列入任期目标责任的范围,有具体的任务目标和考核指标,制定有关科普培训计划和年度计划。

二、认真落实科普活动的各项工作

我镇在开展科普工作中,在全镇成立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每村落实2名科普宣传员,3个科技示范户,各村都落实有各自的科普活动室和科普专栏。积极建设镇村图书室,吸纳社会资金为每村新购图书,村设立农村书屋,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增长了知识水平。各项科普工作有序开展。

三、广泛动员,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培训工作

我镇为了进一步在全镇范围内普及科普知识,积极组织本镇科技人员利用墙报、黑板报、大小标语、印发各种科普资料、开展科普讲座等科普活动,积极地宣传有关科普知识,在全镇上下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普气氛。使全镇上下认识到科普工作的.重要性,逐步掌握和运用科普知识,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今年,我镇全年对社区黑板报定期更新,各村也定期更新宣传栏内容,张贴科普文章60篇;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举办镇、村干部技术讲座5次,培训200人次,农业技术讲座15次,参与群众6500人次,发放科普资料5000份;今年有90%以上的村干部和农民党员接受了农民技能培训;组织进行了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培训、安全生产、专业技能培训工作等;不定期组织本镇有关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各种科普宣传活动,深受群众好评。部分失业、待业人员经过培训后,掌握了一定的科普知识和技巧,丰富了知识结构,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并成功的找到新的工作,在新的岗位上大胆运用科普培训得到的知识,施展自己的才华。

四、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周、宣传日活动

在今年的科普宣传周、宣传日活动中,我镇科普部门精心组织,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在镇科普活动中,多次组织科普工作人员带上挂图到全镇中小学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观看科普知识,从小培养热爱科学、学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的良好习惯。科普挂图展活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括防震知识、卫生知识、农业知识、电子信息知识等内容,使学生从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真真正正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我镇科协还组织了事业服务中心、林业站、文化站、卫生院、计生站等部门人员联合到各村义务开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知识宣传,工作组人员逐个走遍全镇11个村和1个社区,通过多种内容丰富的形式,向当地农民群众提供面对面、心连心般热情周到的卫生保健服务,各村村民积极参与并给予好评。

卫生科普工作组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给出农民群众免费发放健康科普资料1500余份,并开展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通过展示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挂图,生动形象地对卫生保健知识进行介绍;由专家进行健康知识讲座,讲解疾病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并开展免费咨询,做到有问必答。同时,我们还相应进行了卫生知识图片展,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普及了卫生疾病和预防保健知识,对当地村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进一步完善的科普服务体系

我镇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并设有农业科普工作组、卫生科普工作组、科普信息工作组,同时任有各级科普宣传员。体系内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运作,做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引进和推广了一批经济效益好的科学种养项目。

总之,我镇的科普工作,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今后,我镇将继续抓好各项科普工作,促进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普教育活动总结4

xx镇共有三十二个行政村,三万余人,三万五千四百五十八亩土地。近年来镇党委、政府,认真按照市委、市科协《关于开展创建科普示范县、乡、村、户活动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贯彻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实施科技兴镇战略,依靠科技普及提高劳动素质,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一、开展科普工作的主要措施

1、成立领导机构,强化责任主抓

镇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普及工作,把科技普及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经常听取科普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科普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镇专门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组,由党委书记杨永才任组长,镇长董娟任副组长,设有科技副镇长主抓科普及工作,成立了镇科学技术协会,制定了管理制度和目标。各村都配备了科技副村长和农民技术员。镇政府制定了科技普及工作发展规划、科普年度计划,把科技工作列入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为科技普及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2、提高科技培训,提高全民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和产力,为了促进各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新成果的应用,我镇狠抓了镇村两级培训。镇上办起了科技培训中心,并和市职中、市劳动局技校接成对子,组织集中培训,先后培训14次,培训人数达到9500余人次。同时,我们针对各片各村的发展优势,采取农闲培训及分片培训等形式,直接把科学技术推广办到农民中间。今年全镇农民参加了镇各文化站的电脑培训,使广大农民朋友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科技知识,促进了科普工作的快速发展,我镇获得全省的先进,有力的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3、建立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农民群众普遍提高科技知识的基础上,我镇根据各片发展优势,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依托基地带农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建立了示范基地,在七里峪开发了一系列旅游产品,建立了旅游产品开发基地,厚民晋茶、七里峪木耳、松蘑菇、野金针、蕨菜、猴头等旅游产品成功装袋,打出红崖松品牌;在源头、西村、罗涧等地建立了天涯乳业、矮化核桃、黑李子、黑红提葡萄、红不烂桃、中华寿桃、将军王苹果核机基地等示范基地,大大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增加了农民收入。

4、建立科研机构,搞好优质服务

根据农业结构调查的需要,成立了农业科技服务部,对农民群众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按农时季节和生产技术需要,及时印发了“科技明白纸”指导生产。

5、围绕科技推广,抓科技示范村建设

我们坚持树样板示范,抓典型引路,促进科技的普及推广,先后建立了下王、范村、窑底等苹果示范村,同时,在全镇各村培养了科技种粮、种菜、养牛、养羊、种植珍稀水果等各类型的示范户。

二、开展科普工作的主要体会

1、只要领导重视,科技就能发展

我镇党委、政府领导特别是一、二把手,真正把科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汇报,及进研究解决问题,全镇上下合力,为科技工作的推广应用创造了环境。近年来,我镇科普工作发展迅速,已经完成了1500余户沼气建设,建成了500余亩新品种苹果栽植,基地旅游产品开发基地,下王养殖基地,珍稀水果基地,罗涧核桃基地第一批科普示范基地,培养了一批科技推广骨干,促进全镇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2、只有科技进步,才能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在开展科普工作和实施“科技兴镇”战略中,我们始终把坚持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推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今后科普工作的打算

1、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我们要采取镇、村、户多种形式,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比重,特别是要在优势项目上,要加大扶持力度,培养科技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品牌基地。

2、启用科技人才,发挥骨干作用

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要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把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技术普及和农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另外,还要同科研校加强联系,不断向科技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3、加强科技示范,完善奖励办法

科技示范典型是依靠科技致富的新生产力的代表。我们要大力培养、表扬和奖励种类科技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加快科技兴镇步伐,促进我镇经济全面腾飞。

科普教育活动总结5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在中心校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于20XX年9月18日开展了科普活动日系列活动,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努力下,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深入宣传

成立了以XX校长为组长,XX为副组长,XX为组员的科普活动日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具体领导下由各完小校长具体负责,把本次的工作落实到了实处。同时我们在校门口及教学楼上悬挂“携手创新促进和谐节能减排共享蓝天”、“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标语,引导广大师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使此次活动深入人心。

二、活动丰富,扎实开展

1、举办科技活动周开幕式

我校于9月18日上午8:30举行了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少先队大队部发出了“携手创新促进和谐节能减排共享蓝天”倡议,最后,师生在“携手创新促进和谐节能减排共享蓝天”的长幅上集体签名,将大会推上了高潮。

2、出科普板报、橱窗、画廊

科技活动周期间,我校组织各班出一期科普板报、画廊,均选择学生看得懂、感兴趣、长见识的科普内容。同时五、六年级同学出了一期以科技活动为主题的书画墙、橱窗。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3、开展环保知识普及活动

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故事竞赛活动,向学生普及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提高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9月18日举办了环保知识手抄报竞赛,同时选拔同学参加县环保手抄报竞赛。

4、读科普文章、写科普文章、画科幻绘画

3-6年级学生阅读优秀科普文章800余篇;3-6年级学生写读书笔记600余篇;5、6年级的学生参加画科幻绘画活动,共完成科幻绘画220幅,幅幅精彩、内容丰富。

5、参加科技实践活动

我校紧扣科普活动日的主题,组织专题讲座2场次,写主题讲稿20多篇;组织参观、实践等形式的活动800多人次,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科学,亲历环保的重要性,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6、举办劳技创新作品制作竞赛

9月18日下午我校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制作出了不少的创新作品,并选出了2人参加县级比赛。通过这次手工制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总之,通过举办科普活动日,学生接触实践、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质。我们会以此为新起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同时,我们要继续从兴趣入手,在科技活动中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把科学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各项活动之中,努力把我校科学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科普教育活动总结6

5月份,丰宁地区的28名实习生本着“服务学校,服务当地”的宗旨,开展了“放飞青春梦想弘扬区域文化”系列科普活动并取得了活动的圆满成功。其中包括:“结合区域特色挖掘教育资源”、“弘扬剪纸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以及“知识武装头脑,科普点亮青春”四个主题活动。

科普活动能够取得圆满成功,首先要感谢丰宁县教育局以及各实习学校的大力支持。其次,各实习学校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通过开展此次科普活动,我们实习老师更加了解了丰宁的地域特色和满族的传统文化,开阔了视野。同时,这也是对我们实习生的一次锻炼,它提高了我们的组织能力,培养了我们的科学创新意识。

中学生科普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中学生中开展科普活动,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可贵的精神。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播,使他们领悟并逐步树立创新精神,有益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此次有关丰宁地域文化的活动更是使广大同学进一步了解了家乡浓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最后,我代表丰宁地区所有实习老师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对我们的支持,在实习的最后阶段,我们会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服务学校,服务当地,为我们的实习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