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有没有养牛场?而且没有文化

包头有没有养牛场?而且没有文化

其实包头有没有养牛场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云南彝族分为几个族 什么族最少 而且没有文化,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包头有没有养牛场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云南彝族分为几个族 什么族最少 而且没有文化

云南彝族分为几个族 什么族最少 而且没有文化

人口为7762286人。

民族概况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包括云南大部、贵州部分以及广西的全部彝族地区,以土地个体私有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早已占着绝对统治的地位,实物地租是地主对佃农最主要的剥削方式。此外,对佃农一般还进行额外劳役剥削,雇工与高利贷剥削也十分普遍。部分地区由于某种历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归流”时保全了大量的土目与中小奴隶主,因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较长。如在乾隆初年,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群众仍然“半为夷目家奴”。及至建国以前,所属百姓仍然保留某些农奴的特点,奴隶主的剥削虽以实物地租为主,仍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奴隶制的痕迹。云南武定、禄劝以及红河南岸等地当时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地主经济已有取代领主经济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荞麦、土豆、小麦、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农具主要有犁、耙、条锄与板锄。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牧草丰富,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牧养牛、马、猪、羊等。山地森林资源、山货资源十分丰富。河流湖泊中有各种鱼类和水产。狩猎,采集药材、木耳,捕鱼等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基本上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主要采取定期赶集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

彝族的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尤其是在聚居区内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仅用少量的牲畜、粮食、山货去换取针、线、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耻于经商’’的观念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衡量贫富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或一家人)能干与不能干、强与弱的标准。拥有百头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已经建起了钢材、生铁、煤碳、采矿、发电、伐木、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轻、重工业部门,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产业队伍。云南个旧的云锡公司,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个重要企业,贵州西部的六盘水特区,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四川渡口也成为著名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各地普遍修建了公路,成昆、贵昆铁路干线也通过了彝族地区。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了一些贸易机构和集市,使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上实行搞活的政策,彝族的城乡商品经济有了飞跃发展,彝人中建企业、经商者逐年增多,落后的自然经济正受到严重冲击。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彝族流传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现已陆续翻译、整理出版,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等方面。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及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在医药学方面,彝文著作中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彝族普遍采用夏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古代彝族先民使用过十月历。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漆绘主要多施于碗、盘、壶、杯、盔甲、护腕、盾牌、箭筒、马鞍、马笼头、月琴、口弦之上,颜色以黑、红、黄三种色彩为主。刺绣为彝族妇女所善长,常绣在头帕、擦尔瓦、衣袖、衣大襟、裤脚、挂带、烟荷包、腰带等上。

风俗习惯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关于蒙古大草原的资料

关于蒙古大草原的资料

位置:位于我国北边中部,东经97°12’至126°04’,北纬37°34’至53°23’,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多草原(6大草原)和湖泊(1000多个)。

气候:内蒙古属半干湿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东部为半湿润地带,西部为半干旱地带。最主要的特点是昼夜温差较大,一般可达10度左右,所以到这里旅游要多带衣服。内蒙古的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和冬季暴风雪

内蒙古从东至西可分作两大气候区:

草原气候区,从东端呼伦贝尔草原至阴山河套平原一带,冬季冰天雪地,历达半年之久,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几乎相连,五月至九月气候温和,是旅游草原最佳季节。

沙漠气候区,从阴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风暴,夏日酷热,冬日奇寒,

最佳旅游时间: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约40天)气候温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节。

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2.3%。

人口:2362万(1999年底),占全国总人口的1.88%。

民族:目前内蒙古有49个民族,主要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此外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

行政区划: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自治区。全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4个省辖市;呼伦贝尔、兴安、哲里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巴彦淖尔、阿拉善8个盟;16个县级市、17个县,52个旗,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概貌:内蒙古自治区北邻蒙古和俄罗斯,与我国八省相邻,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其地图形状形似一只昂首的草原之狐,境内草原遍布,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等,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牧场之一。西部是黄沙浩瀚的戈壁荒漠地带,高原上的大漠驼影,与草原的翠绿草色相映成趣。

景观: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集宁、锡林浩特、通辽、海拉尔、二连浩特。

·呼和浩特

·呼伦贝尔盟

·鄂尔多斯

·乌兰察布盟

·海拉尔

·乌海

·阿拉善盟

·赤峰

·包头

·锡林郭勒

·兴安盟

·通辽

·伊克昭盟

·巴彦淖尔

内蒙古位于蒙古高原东南部,地势高而平坦。境内有上千个大小湖泊。在广阔平坦的蒙古高原上,没有黄土高原的深沟、墚、峁等地貌。除了大兴安岭和大青山山脉之外,大部分是平缓的原野。

大青山山脉的南面一带,黄河自宁夏北上,流经鄂尔多斯高原的旁边断层地陷带,形成黄河的前套和后套,为内蒙古提供面积辽阔的大粮仓,亦因此在内蒙古高原增添两片平原,后套平原和前套平原(又名土默川平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真实写照。著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绿波千里,一望无垠,微风过,羊群如流云飞絮,点缀其间,草原风光极为绮丽,令人心旷神怡。

航空:有呼和浩特至北京、上海、广州、乌兰巴托、海拉尔等区内外18条航线和2条国际航线。

铁路:现有19条国有铁路干线、12条支线、5条地方铁路,与北京、西安、海拉尔、兰州、银川等数十个城市均有火车通行。

公路:先进的呼包高速公路已建成使用,已实现了各旗县通公路,许多世代闭塞的农牧区和边境地区也建起了公路,并开辟了与蒙古、俄罗斯边境省区通车的6条客运班车路线。

市内交通:以市区为中心辟有近二十条公共汽车线路,通往城区各地。在火车站有1路公共汽车通往旧城,7路公共汽车通往新城。有数千辆出租车,遍及城市公共场所及大街小巷,昼夜服务。

旅游内蒙古,除多条航空线,还有八条陆路路线可供选择:

第一,沿黑龙江滨洲铁路(由哈尔滨至满洲里)入蒙,直抵海拉尔,全程七百四十多公里,车程约十五小时;或从北京乘坐“草原列车”,沿赤峰、通辽

、齐齐哈尔,途经多个内蒙草原区,扎兰屯,直抵海拉尔。

第二,走吉林长白铁路,经白城中转白阿铁路,至内蒙阿尔山新旅游点止,全程六百七十多公里,车程约十六小时。

第三,沿京秦铁路,由锦州中转公路车往内蒙锡林郭勒草原,全程四百九十多公里,一天可达。

第四,由北京沿京包铁路,抵张家口中转公路汽车入蒙,首程铁路二百多公里,次程公路七十多公里,抵察汗淖尔草原。

第五,自山西大同出发,沿京包铁路入蒙,至呼和浩特,全程二百八十多公里,车程约五小时。

第六,自京包铁路入蒙,至包头转旅游车至乌梁素海,浏览河套平原一带;此外,还可由包头往成吉思汗陵园。

第七,自银川往西走,经贺兰山入蒙,进入阿拉善沙漠区。

第八,自甘肃酒泉入蒙,至额济纳旗,可一睹巴丹吉林的沙丘奇观。全程三百九十多公里,一天可达。

内蒙古自治区宾馆饭店建设迅速,各主要城市都建有星级酒店、涉外酒店,以及各种档次的宾馆、旅馆、等等。在草原上旅游还可住近牧民的蒙古包。

近年来,内蒙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已有涉外饭店近百家,其中星级饭店几十家,包括三星级3家、二星级8家;还有数十家国内旅游定点饭店,可以满足众多游客不同层次需求。

到相对偏僻的地方旅游,你也可以选择到牧民家中住宿,牧民民风淳朴,豪爽好客,定会热情招待。当然,你最好送些纪念品之类以示友好和谢意。

内蒙古的餐饮,野味十足,风味独特,这里用餐十分方便,城内城外既能遍尝兼具南北风味的菜肴,又可大嚼草原野味。

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丰富的野味,狍子肉、山鸡肉、山野菜、野生蘑菇等佳肴,风味美食,品种丰富,随您挑选。

其中风味佳肴有烤全羊、扒肉、烤羊腿、奶皮子、奶豆腐、马奶酒、昭君酒等。其中扒肉和烤全羊,最为出色。其味独特,令人垂涎。一边尝着美味佳肴,一边再品着马奶酒,真是过得比神仙还要逍遥。

特色菜

烤羊腿

烤羊腿是呼伦贝招待宾客的一道佳肴名菜。烤羊腿是从烤全羊演变而来。相传,生活在中国北方广阔大地上的狩猎和游牧的民族,常在篝火旁烘烤整只的猎物和整羊进食。人们逐渐发现整羊最好吃的部位是羊后腿,便经常割下羊后腿烘烤。单独烘烤的羊后腿不但比烤整羊时间快,而且更加味道鲜美,食用方便,烤羊腿遂逐渐代替了烤整羊。经过长期的发展,在羊腿烘烤过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种配料和调味品,使其形、色、味、鲜集一体,色美、肉香、外焦、内嫩、干酥不腻,被人们赞为“眼未见其物,香味已扑鼻”。

奶茶

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日常饮品,在蒙古包中常年弥漫着奶茶特有的醇香。奶茶是用砖茶和牛奶共同煮成的,煮沸后还要加入少许的盐。食用时一般佐以饼等面食。

手扒肉

手扒肉是呼伦贝尔草原游牧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也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食品。手把肉一般即指羊肉,吃法独特,并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食。

到草原游玩,除了策马扬鞭之外,品尝手扒羊肉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项目,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到了草原,才没有虚此一行。

手把肉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手把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他们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即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把肉就算没完全领略到草原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把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把羊肉款待远方客人,在呼伦贝尔地区已成为一种定规。

涮羊肉

也称“涮锅子”,是风行呼伦贝尔的一种食肉方法。因呼伦贝尔草原无化学污染,水草丰美,温差大,所产绵羊肉鲜细嫩,无膻味,是涮锅子的上等原料。六七十年代北京“东来顺”火锅店专门从呼盟购羊,以张扬声誉。现今呼盟各地饭店,餐厅几乎都经营涮羊肉项目。涮锅子的火锅有多种,有铜质、铁质、不锈钢、瓷的;有多人合用和单个使用两种,燃料也分木炭、液化气、酒精、电等数种。

整羊席

整羊席是呼伦贝尔地区款待贵宾和祭奠及盛大节日宴会上的极贵重的名佳菜。色、香、味、形具佳,别有风味,轩宴席是整只羊做成而得名。一般选用二岁左右肥羯羊整只。

内蒙古自治区1991年“那达慕大会”决定,每年7月15日--8月15日为“草原旅游节”。

每年7、8月的内蒙古大草原总是沉醉在鲜花绿草的恋情里,“那达慕大会”成为这里最重要的节日,这时,成千上万的蒙古族牧民,穿起节日的盛装,不远旅途遥远,云集到绿海如茵的草原上,往日宁静的草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那达慕大会”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远古时期,蒙古族的祖先就在这一带活动,摔跤、射箭、赛马早已成为那达慕大会的主要内容之一。现在“那达慕大会”的比赛内容除了传统的三项外,还增加了马术、步枪射击、柔道、摩托车表演、蒙古象棋等项目。

蒙民除了上庙赶会,敬神拜佛以外,每年还要家举办春秋两季的“平安经会”。此“诵经会”规模大小依主人家的经济情况而定,这种习俗一起延续到近代。

土默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祭敖包”的风俗。“敖包”是疆域地界的一种标志,有的利用突出地面的自然物,有的则是人工筑起的土包、石包、柴包等。人们将所祭食品摆在敖包前一起跪下,祝愿:“民族兴盛、疆域安定,人畜两旺,永保太平”。祭后则分食祭品,有的还边唱歌,边娱乐。

蒙古族礼俗

爱畜如在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与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主的不尊重。

做客

乘汽车到牧民家做客者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车上是否拴着马,不要贸然驶入,免得马惊挣断缰绳跑失。进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和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入坐时不挡住北面哈那上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不要坐在门槛上。

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是表达草原牧人地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不必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献哈达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让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尊老慈幼

到牧民家做客,见老人要问安,须以“您”相称。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对小孩不可斥责或打驾。不要当着家人的面数说孩子生理缺陷。

其他

到牧民家做客,要带适当的礼品,如酒、糖、小食品等。对迎面狂吠的牧羊狗仅可喝斥,不可打。解手须至蒙古包南方较远处,不可到蒙古包东、西侧(有羊圈)、北侧(气味会随风刮入包内)。冬天不要到包北、西侧乱踩,因那里的雪是化水食用的。离开主人家须道再见并致谢意。

内蒙古分哪儿几个市,哪儿几个县,哪儿几个镇,分别是什么

内蒙古分哪儿几个市,哪儿几个县,哪儿几个镇,分别是什么

截至2019年,内蒙古辖9个地级市、11个县级市、17个县、没有镇。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辖9个地级市、3个盟(合计1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合计10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1、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下辖区(县、旗)明细:

2、乌海市、赤峰市下辖区(县、旗)明细:

3、通辽市、鄂尔多斯市下辖区(县、旗)明细:

4、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下辖区(县、旗)明细:

5、乌兰察布市、兴安盟下辖区(县、旗)明细:

6、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下辖区(县、旗)明细:

扩展资料:

一、新中国时期内蒙古自治区的建制沿革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23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举行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选举乌兰夫为自治政府主席。会议决定每年的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

1949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自治政府迁址张家口。

1952年11月张家口划归河北省。

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迁到归绥市,并改称呼和浩特市,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同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

1955年,撤销热河省。赤峰、乌丹、宁城3县及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原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改设)3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

1979年5月30日,将黑龙江省的呼伦贝尔盟和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将吉林省的哲里木盟和白城地区的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辽宁省的昭乌达盟,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阿拉善左旗,甘肃省的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从1979年7月1日起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二、内蒙古全区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

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全区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除了高原以外,还有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

全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复杂多样的气候。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秋霜冻往往过早来临;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

全年降水量在100-500毫米之间,无霜期在80-150天之间,年日照量普遍在2700小时以上。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是全区气候差异的重要自然分界线,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以北地区的气温和降雨量明显低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南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关于包头有没有养牛场和云南彝族分为几个族 什么族最少 而且没有文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