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与佛教起冲突吗 在佛法中养牛是善业吗

养牛与佛教起冲突吗 在佛法中养牛是善业吗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养牛与佛教起冲突吗的一些知识点,和在佛法中养牛是善业吗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生机看图写作文

生机看图写作文

1.看图写话《生机》

提供事例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下是小草精神的写照。它不管条件多么恶劣,都顽强生长,为大地妈妈穿了一件嫩绿色的新衣裳。

它不择地势,不怕雷击电闪。不怕狂风暴雨,不畏严寒酷暑。

它把一切全贡献给了大地,默默无闻的点缀着大自然,然而自己却无所不求。这怎么能不叫人肃然起敬,怎么不叫人由衷热爱呢?一次,我漫步在公园里,猛然看见前面有几个小孩踏着草坪在那里追逐打闹,玩耍嬉戏。

随着一双双奔跑的脚,小草一绺绺地倒了下去,不过,很快草地上发生了奇迹,只见一根根小草,竟一歪一扭地又站了起来,而且站得更稳,更牢固了。你瞧!它们正倔强地挺起胸膛,手挽手,在阳光下挤挤地站着呢。

望着能屈能伸的小草,我不由得发出了赞叹:“多么顽强的小草啊!”例2小草的可敬之处还在于它们身上还闪耀着一个亮点——顽强不屈的肉体。小草虽然没有参天大树那样的矮小挺拔,也没有花朵那样的鲜红美丽,但是,它们的肉体足以盖过这一切,足以让人们重新去看法并惊叹它们。

暴风雨里,矮小挺拔的大树被连根拔起,五颜六色的花朵已花残叶败,而小草呢,却以一种比物质的力气愈加无力的力气博得了成功……等到暴风雨当时,花树都变了样,只要小草仍然俯首挺胸地站在那儿,享用着雨后的阳光……正由于此,它们才对得起大诗人的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想: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人人都会遇到坎坷与坎坷,只需我们具有小草的肉体,绝望之云终会遣散,希望之花将会常开。

例3夏天的一个晚上,狂风骤起,暴雨如注,连大地妈妈仿佛也在雷鸣电闪中颤抖。第二天早晨,雨过天晴,走出大门,眼前的情景令我大吃一惊。

只见花王花后等一个个东倒西歪,垂头丧气,像战败的将军,衣衫不整,伤痕累累;卷入泥土中的破碎花瓣更让人倍感凄凉。正当我暗自叹息时,蓦然发现即嫩绿的小草,狂风暴雨过后更加精神了!我不由俯下身子端详这些小草,只见叶片更加饱满,叶色更轻翠绿;更有那滚动着的晶莹水珠,闪烁出小草精灵,仿佛在说:“瞧,我是不怕暴风雨的。”

2.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生机》,是看图作文,写了的同学,给

你好:范文1:草,虽然平凡、渺小,但却有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虽然不美丽,但却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这一切都是对生命的渴望而得来的力量!草,不管闪电雷击,不管狂风骤雨,不管严寒酷暑,它都毫不畏惧。

这一切都是信念的力量,小草渴望生命,渴望生存,于是又站了起来!我漫步在小路上,看着路旁那一棵棵嫩绿葱郁的小草,陷入了沉思……也许,有很多人都把小草当成是弱小、无能的象征,认为它们那矮小的身躯经不起一点儿风雨。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在我眼里的小草,是那样的顽强,那样的富有生机,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本身具有的生命力和精神!一到春天,小草们就睁开朦胧的双眼,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与人们一同分享春姑娘所带来的喜悦与温暖。

它们散满大地,为这块抚养它们的“母土”铺上了绿地毯……这千千万万的小草组合起来,才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伟大。当然,小草的可敬之处不单单是在这里,它们身上还闪耀着一个亮点——顽强不屈的精神。

小草虽然没有参天大树那样的高大挺拔,也没有花朵那样的鲜红美丽,但是,它们的精神足以盖过这一切,足以让人们重新去认识并惊叹它们。暴风雨里,高大挺拔的大树被连根拔起,五颜六色的花朵已花残叶败,而小草呢,却以一种比物质的力量更加有力的力量赢得了胜利……等到暴风雨过后,花树都变了样,只有小草依然昂首挺胸地站在那儿,享受着雨后的阳光……正因为此,它们才对得起大诗人的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想: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人人都会遇到崎岖与坎坷,只要我们具有小草的精神,绝望之云终会驱散,希望之花将会常开。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丛新生的小草,更不会忘记妈妈满含期望的笑脸!范文2:它总是无忧无虑地长着,从不要人给它修枝、施肥、浇水,但翠绿如常,它仍是却在寒风中伸开傲雪的双臂,迎接冬神的到来不管是大是小,是在贫瘠或肥沃的土地上,都是那么的坚定,端直挺拔。

生气勃勃的。

我们将根伸进泥土里,等于是在耕耘泥土,当你把我们拔掉时,泥土已经是耕过的了;此外,在下雨的时候,我们能够防止泥土被雨水冲掉;在干涸的时候,我们能阻止强风吹起沙尘;我们是替你守卫院子的士兵,要是没有我们,你根本不可能享受种花、赏花的乐趣,因为狂风会吹散泥土,雨水会冲走泥土。

..所以,希望你看到花儿盛开的时候,能够想起我们给你带来的好处。”

草这东西普通之极,但草里有纤维、有蛋白,也有脂肪。草蛋白,可做饲料可肥田小草有魄力,有顽强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力量,有无人能敌的魅力,他没有鲜花的美丽,没有大树的高大,它有的只是一种精神支撑着它,像瓦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着它的一生!!!构思:由草想到人——想到如今处出打工之人,正如那株小草在生活的道路上历经艰辛还可能被城里人嘲弄,但是他们依然顽强地面对,乐观地生活;想到山村的孩童勤奋学习一心想走出大山;想到重压下的学生,父母的期望就像那砖块压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努力学习,也许多年后我们才发现,成熟的我们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模样……由画想到一种道理:不经历风雨怎知彩虹的美丽;坚持就是胜利;一颗坚韧的心是谁也压不倒的……结构:顺叙、倒叙、散文结构、明暗结构、冲突结构……写作:可以变换角度写作,从小草的视角或是蜻蜓的视角来叙述。

散文结构中语言注意生动性与深刻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O(∩_∩)O~。

3.小学生看图作文:《生机》450字

有点长,1400字,你自己删掉些吧。

生命,生机夏尽绿叶枯,冬到枯叶尽。纷飞的落叶如蝶般从我的眼前飘飞而过,突然间闪电式的灵感击酸了我的心灵,让我回想起去年我从一片树林下穿过。

那天,天很冷,风是刺骨的,因为是深冬了。那天我离开喧嚣的尘世,那里显得十分的深幽,寂静。

寒号鸟的啼叫声不时从树林深处传来,因已是傍晚时分,可能它是在叫唤着心爱的人儿快点归来。这不得不让我感触到珍惜生命给予我们的一切是多么可贵。

寒冷的空气在我的眉间凝却了,冰冷的水珠长在眉毛上,就让它跃动吧!我双手藏在口袋里,静静地站在那里,双眼注视着远方,感悟这温馨的时刻。小水滴布满了我的外衣,这是冬之韵,因为它是细雨。

飘雨使人心冷,然而寒冷又不失深冬的神韵。朦胧的树影在冷空气里,显得那么的坚韧,刚强。

飘落的叶子被湿得那样的悲凉。悲凉的并不是它,是我这位多愁善感的男孩触景生情罢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冬日胜春朝。遍地落叶。

地上留下了两窜弯弯曲曲的足迹,模模糊糊,最后消散了,不见了。我脚步不由得不止。

因为我的眼前竟然出现了一株随风摆动的蒲公英。原来生命是这样让人喜悦、敬畏。

它在冷雨寒风的洗礼下,变得坚强了。

4.看图写作文《生机》用自述的方式

顽强

看!一棵小草从墙缝中探出头来,它的根深深扎在了砖缝里,身上已是伤痕累累,灰尘扑扑,但它还是说:“我终于钻出来了!”这是多么顽强不屈啊!

老墙

我是一堵老墙,在50年前建的。主人已经离我而去了,那年的大洪水,冲刷掉了我身上的屏障,我的身体***裸地露在外面,上面布满了青苔。没有人再愿意理睬我,只有那讨厌的风儿不时给我送来一些灰土和碎石。就在前不久,它又送来了一棵草籽,命苦的孩子,还没看到外面的世界就来到这地方,它可能再也发不了芽了。

风儿

我是一个在空中飘荡的风儿,我有几个调皮的哥哥姐姐,他们尽做一些恶作剧。这不,我们一起到了荒原,他们还用尽自己全身的力气将一棵草籽从母亲身上刨离,送进了墙缝。小草籽太可怜了,到了墙缝里,它还活得了吗?

蜻蜓

我是一只纯红色的蜻蜓,身上的色彩和宝石一样夺目,我从江南被一股生机的力量吸引到了这个荒原,来到这里,我以为自已是最美的,好像点缀了这一片荒芜的景象。但当我沿着那生机的力量去寻时,我惊奇地发现,一棵两叶草从墙缝中顽强地钻出来,在风中怡然地摇曳,这不是那生机力量的源泉吗?顿时我才觉得自已错了,它才是这里最耀眼的风景。

小草

我是一棵长在砖缝里的小草,你一定会感到我很特别吧!两年前,我被风儿带到了这儿,当我醒来时,发现眼前尽是黑暗,当时我就绝望了,在这环境下我不可能长出来。但我多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啊!于是,我在等待力量,等着自己不再做井底之蛙的那一刻。一年过去了,这一年里,雨露姐姐时常给我送水喝,太阳哥哥也常给我送来温暖,在光合作用下,我觉得自己长大了,但在那一年,我并没有成功钻出,于是,我不得不再等一年。又一年春天,我已经具备强大的力量,于是,我努力地用自己脆弱的身子去撞击墙缝里的水泥、碎石和灰土。一天,两天,三天……我不知道努力了多长时间,终于钻了出来,我高兴极了!

漫画

我是一张画纸,这天,我随着主人丰子恺先生到荒原写生。这里没有生机,也就没什么好画的,但主人忽然发现了一棵长在砖缝里的草,主人感慨道:“这草多么像我啊!那么地顽强,它面对环境的恶劣正如我面对社会的黑暗,但它和我一样没有屈服,他打击灰土出来也正如我打击白匪活下来!这……这难道是上天对我的见证?我要把它画下来”。于是,主人将我拿了出来,在我身上绘下了这处最美的风景,给它取名为《生机》。

5.塞北草原作文怎么写塞北草原看图写话

在许多人心目中,草原是那样的神奇,曾有过多次冲动,想去内蒙看草原,无奈,总不能成行,于是草原常常出现在梦里.--题记多年来,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天南海北的行走.岁月过往,曾多次看过青藏雪域的草原、揽胜过新疆的草原,那是一种粗犷的美,随山而走、依坡而上,高低起伏、蜿蜒曲婷,那里的草原只有到了夏季,雨水多的时侯,才是最美的时节.向往内蒙古草原已久,不经意间去了赤峰,走进了科尔沁.傍晚,太阳刚刚红着脸羞涩地躲进了西山,夜幕降临了,原本绵延百里的山丘、大片荒芜的草地、袅袅炊烟、零星的蒙古包慢慢地消失在眼前.夜,把空旷的草原染成了褐黑色;夜色如水,偶尔从牧民家传来几声犬吠.窗外,星月的微光影射出地面上模糊的影像,已看不清新落成的驻地那本就不多的野草和新栽的几株小树.闲暇周末,一行人驱车走进了梦里的内蒙古草原--科尔沁.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是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天然牧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活动频繁,科尔沁草原南部辽河两岸如今己成为万顷良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诗情画意般的场景,已演变为历史,如今真的很难见到.不过,在科尔沁北部通辽市扎鲁特旗和霍林河市境内仍然有一处保留得十分完整的原始草原,北依大兴安岭,西连锡林郭勒,草原既有浅山丘陵,蔬林草地,又有冲击平原,山地平台;其间,无数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宛若洁白的哈达,恰似一条条玉帯飘逸环绕,九曲回肠,纤然有致;河水静静流淌,那一汪汪湛蓝的清泉象多情少女的双眸,盈盈处满是对篮天白云的眷恋,也似乎在向游人们讲述着一个马背上民族那悠远古老的往事.草原是一片纯净的绿,小草毛茸茸的、嫩嫩的、柔柔的、接连天际,青翠欲滴.不经意地举目,满眼尽是生命的绿,厚厚的,软软的,酽酽的,张扬恣意.在如茵的绿草上,成群的牛羊在静静地吃草,马儿在嬉戏、打闹,倒是手持套马杆的牧人,在吼唱着悠扬的神曲,游弋的健壮身影,抖落一地风尘,展示了一个古老民族不屈的身影.每年夏季牧民从村落迁徙到小河两岸,立包为营,放养牛羊,草原成了牧民的“夏营地”.夏天的草原是摄影的最佳时节,蓝天白云,碧草绿茵,潺潺流水,座座毡房和漫散的牛羊构成一幅彩绘的画卷.晨曦,簿雾如同青纱,悄悄地笼罩着静谧的草原,若隐若现,如梦似幻.雨后,一夜间草原小花竞放,暗香浮动,人们恍然置于绿野仙踪.阳光下,远方的丘陵上,一架架风车兀自矗立,恬静神秘.夜里,一望无垠的草原在暮色里延伸,直至消失在远方的朦胧中,清晰的却是游人内心涌起的丝丝伤怀.在水丰草茂的平川,牧民更是相拥而至,蒙古包接连不断,清晨与傍晚,升起的缕缕炊烟,出牧与牧归的畜群,日出与日落映红天边的云霞都是摄影的好时机,如果你身临其境,将真正领略科尔沁草原的魅力韵味和神奇.站在草原,远眺,碧野千里.毛茸茸的小草,夹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就像一块彩色的地毯.春天,冰雪融化,万物复苏,草儿萌出嫩芽,黄中变绿;不经意间,许许多多的野花竟相开了,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五颜六色的花儿将草原点缀得绚丽多彩.夏天,草原上的小草绿油油的,唯一的橡树更是绿得惊人,是深绿,不,是墨绿;他那挺拔的树干,茂密的树叶,在地上形成了很大的树荫;明媚的阳光下,湛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肥壮的牛羊,草原显得生机勃勃.秋天,大草原一片金黄,微风拂过,草地上荡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美丽至极;挤奶的蒙古少女,裙裾飞扬,衣袂飘举,挽手临风,宁静而妩媚,端庄而轩昂,绰约多姿.冬天,皑皑白雪覆盖在草地上,给大草原披上一层厚厚的白色衣裳,洁净漂亮,冰清玉洁,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世界.美丽的科尔沁,一年四季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神奇的科尔沁草原,迷人的自然风光,独特的蒙古风俗,神秘莫测、金戈铁马的蒙族历史,史诗般的草原文化,让世人心驰神往,蜂拥而来.朋友,来吧!草原正敝开宽广的胸怀真诚地拥抱你。

6.六年级下册单元作文《生机》童话(看图写话

一个断垣残壁的缝隙里,一颗草籽般大小的种子正在熟睡中。“呵呵,姐妹们起床啦!他们还等着我们叫呢!”一个清脆调皮的声音响起,这声音不仅叫醒了她的姐妹们,也叫醒了沉睡中的种子,他惊奇地竖起耳朵,听着外面的动静。“起床啦!春天来了哟!”随后就听到花草伸懒腰的声音,生长发芽的声音……许多声音混合在一起,令小种子迫不及待地想钻出这漆黑的地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它将自己的根向下延伸,吸收那残壁里不多的水分和营养,它将自己的身子往前探,试图找到可以出去的出口,它将自己的脑袋往前顶,希望能逃离这黑暗的地方,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多久哇!终于,它看到胜利的曙光,其实,那是明亮的阳光。阳光温暖了它身躯和心房,灼痛了它的眼睛,哦!宝石般湛蓝的天空,棉花糖般白软的云,橘子硬糖般的太阳,绿意盎然的大树小草,五颜六色的花朵!啊!这就是外面的世界,瞧!多美的世界啊!

一只小巧浑身绯红的漂亮的蜻蜓闪动着薄如蝉翼的翅膀,在空中骄傲的飞舞,他蔑视地瞥了一眼残墙,发现那儿冒出一株瘦瘦小小,弱不禁风的小草,不免有些惊讶,便俯身飞向那株小草傲慢地说:“营养不良的豆芽菜,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在这残墙的缝隙中。”说完还看了看破烂不堪的墙壁。

“营养不良的豆芽菜?在说我吗?”小草抬头,望着蜻蜓不解地说。

“就是你,豆芽菜!”红蜻蜓白了他一眼。

“我……我也不知道,我醒来时就在这里了。”小草委屈地低声说。

“哦?是吗?难怪你这么丑,瞧瞧我,多美的外衣,多轻盈的身体,多明亮的眼睛。”突然他话锋一转,语气悲悯地说:“看看你,哦!天,多么瘦弱的茎,多么无力的绿叶。算了,不理你了,我说了你也不懂,就这样,再见。”还没等小草说一句话,红蜻蜓就帅气地扭头飞走了。

瞬间,伤心,自卑,难过,沮丧,不甘……充满了小草的心,它难过地低下头,这已经使他感到活不下去了,而这时又有自然“雨灾”考验着他,狂风骤然大作,大雨滂沱,豆大的雨点,狠命地砸在它身上,想把它纤细的身躯砸断,太阳公公也早消失的无影无踪,它默默的承受着酷刑,它想,我那么难看,干脆在这雨中死了算了,它瞬间的悲伤不禁使它浑身颤栗,我怎么能这样呢?母亲给了我生命,残墙给予了我的水分,太阳温暖了我,我没有什么东西去回报它们,就不能自暴自弃,我只能坚强地活着,不辜负它们的期望。小草集聚了全身力量,用它那柔弱的纤细的身躯,顽强的在雨中挺立着。

雨停了,天晴了,挂着水珠的小草,十分动人,娇嫩,它在墙角边,形成一道绚丽的风景。

7.生机看图作文想象故事

砖缝中的小草在来到世上的十年里,我从没有想过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怎样的。

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去给吊兰花浇水,浇完水,我却看见了让我惊奇的一幕:有一棵小草长在了砖缝中。看样子,它是几天前刚刚长出来的,他的嫩叶小小的,好像轻轻一碰,它就会受到伤害。

好奇心驱使着我,我问正往院子里进的妈妈:“妈妈!这棵小草为什么长在砖缝中啊?”妈妈说:“因为它有足够的力量,所以才能从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哦!原来是这样啊”我说。

过了几天,我又来了,更令我吃惊了,前几天它还是那么细嫩、娇小,可它现在已经长得有一尺高了!在没有一丝阳光,没有一点泥土的砖缝中,她依然不屈向上,茁壮成长。是啊!这棵小草为了生存,受尽了多少灾难,但它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吓倒,反而变得更坚强了。

这棵小草的生命力是多么坚强啊!多么令人敬佩啊!看着这棵小草,我明白了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挑战灾难的勇气,生命是坚强的毅力!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好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活得光彩有力。

8.生机漫画看图作文

丰子恺的《生机》谈及一盆水仙的命运,搬家后遗忘角落离水数天,小儿玩耍将其丢入脸盆浸泡,冬夜落在阳台整个冻住,先后遭遇旱灾、水灾和冻灾,历经劫难后置于灶间,感烟火气而终于开花。

由是子恺感慨,“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

子恺的文字一向平淡,为其有着佛教徒的背景,然而并不淡漠,对尘世疾苦感知反较常人更为真切,以怜悯之笔描绘人间种种,不悲天,却悯人,从不否定个人的努力。人间卑琐处的一缕光辉,儿童可宝贵的天性,成人世界的悲哀,我们身在其中而不觉其悲,子恺以超脱之意,为我们存留,使我们偶尔读起,有伤悲幡悟之意。

我前日体检查出小毛病,躺在手术台上任由医生宰割,回来疼痛来袭,感叹生又何欢,活着便是要承受种种病痛,等年老时,更是可悲。病愈之后,种种不顺,接踵而来,以致怀疑起自己存在的意义,活到现在,视各方面均为失败的一人,郁郁寡欢又要打起精神去抗争,为着不失去所拥有的。

我也不知坚持是正确的,还是放弃才明智,仍只能执一线生机而不肯放手,因为觉得仍未尽我的努力。因着自己的个性,往往不在意一些以为不重要的东西,散漫而不肯妥协,人生路注定不会太顺,在外人看来,也不失为一个失败的人,并且常常不讨大人喜欢。

在这关头,受了一些打击,不由否定起自己来。然而以子恺宽容之心,人间世凡存在一物,便当有这一物的活法,我虽不肖且驽钝,却也该有我的活法与存在空间。

只要生机不灭,自当有我着花的日子。感谢子恺,感谢世间一切悲悯之心。

天地之大德曰生,我也愿忝列其间,谋一存活之地,并且不愿违背我的天性。

9.看图写话《生机》

提供事例

例1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下是小草精神的写照。它不管条件多么恶劣,都顽强生长,为大地妈妈穿了一件嫩绿色的新衣裳。

它不择地势,不怕雷击电闪。不怕狂风暴雨,不畏严寒酷暑。它把一切全贡献给了大地,默默无闻的点缀着大自然,然而自己却无所不求。这怎么能不叫人肃然起敬,怎么不叫人由衷热爱呢?

一次,我漫步在公园里,猛然看见前面有几个小孩踏着草坪在那里追逐打闹,玩耍嬉戏。随着一双双奔跑的脚,小草一绺绺地倒了下去,不过,很快草地上发生了奇迹,只见一根根小草,竟一歪一扭地又站了起来,而且站得更稳,更牢固了。你瞧!它们正倔强地挺起胸膛,手挽手,在阳光下挤挤地站着呢。

望着能屈能伸的小草,我不由得发出了赞叹:“多么顽强的小草啊!”

例2

小草的可敬之处还在于它们身上还闪耀着一个亮点——顽强不屈的肉体。小草虽然没有参天大树那样的矮小挺拔,也没有花朵那样的鲜红美丽,但是,它们的肉体足以盖过这一切,足以让人们重新去看法并惊叹它们。暴风雨里,矮小挺拔的大树被连根拔起,五颜六色的花朵已花残叶败,而小草呢,却以一种比物质的力气愈加无力的力气博得了成功……等到暴风雨当时,花树都变了样,只要小草仍然俯首挺胸地站在那儿,享用着雨后的阳光……正由于此,它们才对得起大诗人的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想: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人人都会遇到坎坷与坎坷,只需我们具有小草的肉体,绝望之云终会遣散,希望之花将会常开。

例3

夏天的一个晚上,狂风骤起,暴雨如注,连大地妈妈仿佛也在雷鸣电闪中颤抖。第二天早晨,雨过天晴,走出大门,眼前的情景令我大吃一惊。只见花王花后等一个个东倒西歪,垂头丧气,像战败的将军,衣衫不整,伤痕累累;卷入泥土中的破碎花瓣更让人倍感凄凉。正当我暗自叹息时,蓦然发现即嫩绿的小草,狂风暴雨过后更加精神了!我不由俯下身子端详这些小草,只见叶片更加饱满,叶色更轻翠绿;更有那滚动着的晶莹水珠,闪烁出小草精灵,仿佛在说:“瞧,我是不怕暴风雨的。”

10.《生机》丰子恺看图作文

一天,一只红蜻蜓将一粒小草的种子带到了墙缝里。

“错了错了!花园在那边呢。”墙努了努嘴,大声说。

没等红蜻蜓回答,种子就先开口了:“是我自己要来这儿的。那边花园里的种子老是嘲笑我是棵小草,说我长大了也没有生机——没有她们有生机。我可看不管那些花的种子。”

“花园里有肥沃的土地和细心的园丁,而我这儿只有一点贫瘠的泥土,你还是回去吧。”墙温和的说。

“是呀。”红蜻蜓也劝说道,“我再送你回去吧。”

“不!回去也是被那些花的种子笑话。”种子一头扎进了墙缝中仅有的泥土中。

“唉——天真的孩子……”

种子努力的收集者维持生命的养分,墙也在尽力帮他争取更多的精华,红蜻蜓也经常来鼓励种子,有时还会说一些近期的天气变化。

许多天过去了,种子终于探出了嫩嫩的头,变成了芽儿。芽儿望了望花园,那些嘲笑过他的种子已经长得很高了。

芽儿更加努力了,他一定要超过花园里的花。

日夜不停的努力是芽儿又变成了小草,墙和红蜻蜓都十分开心,可小草却并不高兴。

“我不可能比花儿更有生机。瞧,她们个个都娇艳无比,天天都有蝴蝶和蜜蜂围着。”小草灰心丧气的说。

“行啦,晚上有暴风雨,小心一点,明早你就不会这样了。”红蜻蜓说。

晚上,狂风呼啸,闪电怒吼,暴风雨来了。那呼啸的狂风似乎要带走小草,那怒吼的闪电好想要吓退小草,小草的泪水和冰冷的雨水混作一团……暴风雨无情的折磨着小草。

第二天,小草睁开眼睛望了望花园,那些花儿大多已断在地上,一片凌乱……

素质教育催生文化名校强国

素质教育催生文化名校强国

一、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既是中国自身的需要,也是世界未来的需要

现在,我们文化的状况(我这里说的是文化深层的状况),实在让人担忧。进入近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自己几千年文化传统研究得不深,更由于禁锢过久,面对西方强大的工业、武力,曾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文化一无是处,应该彻底抛弃,于是大口大口地吞食西方文化食品。但是,西方文化食品中,既有丰富的营养,也有过量的激素,食之过久,浸透了我们文化肌体的每个器官,造成了文化肌体的“亚健康”。其主要表现是: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对科学技术的迷信,对物质享受的崇拜,对倒退文化的赞赏;在思想领域充斥着二元对立、工具理性、机械论。现在,我们所遇到的种种社会、环境、心理问题,弥漫在各个领域的“三浮”现象(浮躁、浮夸、浮浅),无不与这种激素在文化肌体里发生作用有着密切关系。这种“亚健康”的文化肌体,需要扶正祛邪,为此,必须下很大的力气,费很长的时间。

那么,当今世界上的情况又如何呢?现在,我们可以说:曾经给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西方文化已基本走到了尽头,它对解放人类思想、对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和推动力、它的再生机能,都已经枯竭,再也无法给人类做出新的贡献。人类未来的出路,在于各个民族和国家恢复被西方文化冲毁的自身传统,以多元文化交融代替一元独大。这一点已经成为西方思想界许多学者的共识。还有许多西方学者虽然在努力批判他们自己三百年来的文化传统,而且得出的结论逐渐接近中国文化的理念,但是由于不了解中华文化,所以还是在“隔山唱歌”,虽与中国有所呼应,但并不真切,更没有联起手来。因此可以说,中国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既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世界未来的需要。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确有促进世界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和谐的丰富内容,其体系之完整、论述之细密、人性之饱满,为世所罕见。但由于以前我们曾妄自菲薄,毁坏过重,因而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秀内容不为国人和世界所知。今天,我们思考文化战略,必须要有历史的眼光、世界的视野、自信的胸怀、创新的胆略。

二、思考文化战略必须遵循文化发生、发展、壮大以及由兴而衰、由衰而兴的规律

我们应该和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文化长期战略?这似乎既不是我一时能够回答的,就学界来说,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只想说,思考文化战略必须遵循文化发生、发展、壮大以及由兴而衰、由衰而兴的规律;必须对症下药,针对当前文化的状况和走势以及未来的可能性。我认为,认识当前文化的状况和走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有关文化发展规律的问题入手。

1、文化的长期性和坚韧性

文化的发生与人类的出现同时,因为有了文化,人类才成为人类。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孟子说:“人之与禽兽也,几希。饱食暖衣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他所说的“教”,就是教化、文化、人化——获得人之成为人的品质。

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文化比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更悠久。从文化发展史来看,文字发生得较晚,即使最早的文献中有“口传历史”的内容,但实际的文化历史要比这些记载还要早得多,因为更早的传说已经不可得知了。所以,后人所有对文化最终之源的追寻,都是猜测多于证据,永远成不了“信史”。

文化的坚韧性决定了文化的长期性,而坚韧性则来源于文化,也就是人类生活的方式、内容、习惯以及风俗,它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部落、部族、民族)生产、生活、相处的基础和条件,因而必然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任何外部力量都对之无可奈何。虽然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必然有所丰富、变异、发展、衰落,但只要文化符合人们生产、生活、相处的需要,特别是如果形成了人们的信仰和哲学,而这种信仰和哲学又已经浸透在其它种种文化形式之中,就不会被颠覆。在人类古代四大文明中(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历尽沧桑而从未中断,原因就在于此。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只能在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绝不可能突然种植出或移栽来一种全新的文化,原因也在于此。文化的培育是个长久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原因还是在此。

2、教育系统是维护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干

民族文化一代一代传承的方式、方法和渠道是多样的,但其主干则只有一个:教育。

从世界历史来看,人类在蒙昧时期,教育只限于部落、部族中的生活训练或长辈的教导;出现家庭后,则主要是父祖辈亲人的言传身教;一旦形成国家,一般都会出现学校性质的机构体系,对年轻人进行正规的系统教育。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的学校几乎都是以传授道德、信仰以及书写、计算知识为主(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对这一阶段教育内容和性质所做的概括),生产技能则主要是由长辈进行“现场教学”,手把手,口传心授;工业革命之后,传授知识和技能变为学校的主要职能,特别是在政教分离之后,西方学校不再主要承担培养伦理、信仰的职责,“纯知识”、“纯技能”成为其主要特征。

我国从1906年正式开始废除旧学,兴办“洋学堂”,但是中国人从来重视发挥学校在文化传承、道德培养中的作用,所以在洋学堂里也讲究“德、智、体”的培养,于是学校就成为传承文化的主要场所(在西方社会,虽然学校不承担对学生进行德化教育,但是宗教和社区发挥着极其巨大的教化功能,再加上媒体、影视等工具,补充了学校的不足)。

学校对人进行教育具有系统、综合与形成独特环境的优势,所以虽然家庭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还是要“易子而教”,把孩子送到私学(如村塾、家塾或学校)和公学去学习。

所谓“系统”,即根据学生的年龄施以相应的教育,先重感性教育,渐重理性教育,由浅入深,自成体系。这一教育的核心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正常的公民,即社会所需要、所欢迎的人,也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所谓“综合”,即文理工法、音体美等课程和课余活动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教育。所谓独特的环境,即让受教育者进入一个小社会,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是一个“自然人”、“家庭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准备;过群体生活就要接受群体生活规则的约束,这对于将来进入社会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学校进行教学或其它活动,都会有相应的教具和设施,这是家庭难以具备的;另外,学校里独有的学习、思考、辩论、合作、欢乐的氛围,也在悄然地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留存、传承、创造文化的基地。毋庸讳言,我国教育的这一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遭到过扭曲乃至摧残,这在教学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没有把学生和教师当作一个“人”来培养和提高,而是当作了机器——将来生产物质产品或从事某项业务的机器。机器只能生产,只有“人”——具备了优秀文化的“人”才能创造。如果学生在16年(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或24年(从幼儿园到博士)中成长为一个“全人”、一个可以进行创造的人、一个符合他所处的时代所需要的人,那时学校的本质功能就实现了。

3、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的巨大渗透作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中不能忽视了家庭和社区对人的影响。广义的社区包括行业,例如学校、军营、企业等。这里所说的社区是狭义的,指农村的乡镇、城市的街道或居民小区。旧式的街道弄巷,左邻右舍相处多年甚至成为几代世交,彼此熟识;融洽的关系、共同的爱好、互助的风气,已经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小区”,这对人的成长有着无形而巨大的影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和城镇化,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居住条件的质量,但也把固有的社区打散了;新的社区成了缺乏文化的聚居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能够从中获得文化营养的,“八小时之外”就只有家庭了。试想,现在当一家人要从这个小区的大楼中迁往另外一个小区的时候,还会像从小巷子里迁出时那样对邻居恋恋不舍吗?社区文化和人的关系,亦即社区文化与家庭日常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一个社区文化的形成,在自觉营造的前提下,也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放慢了或忽略了社区在文化建设与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的道德养成、培育良好习惯的功能,是很大的损失。

4、考察文化的状况

我认为,考察一种文化的状况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情况;二是学术研究的情况;三是百姓在认识上、实践上认同的程度。

文物,包括地上的和地下的文物遗存,当然传世文献也在其中。这些是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虽然我们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但是现在地上的原有文物,基本恢复了过去的规模;新发掘的文物日益增多,保护得也很好,在文物的适当利用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学术研究,因为曾经停顿多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不仅落后于邻国如日、韩,即使和台湾地区比,也有相当差距。近二十年,这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研究的范围、研究队伍的规模、经费支持的力度和成果的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虽然在有些领域和国外还有差距,但就总体而言正在接近国际水平。我设想,再给我们十年二十年,一定会整体达到国际水平。

百姓认同情况,实际是优秀传统文化内化程度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的反映,是自身文化强不强的最重要的反映。但这却是当前最让人忧心的一点。我想这似乎无需我来论证,人们可以举出生活中的无数实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探究和论证起来可以写若干本书。我只从一个学人的职责角度说,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只供学者研究的对象,而是养成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如果一种文化产品,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一种文艺形式,只存在于舞台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已经死亡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学者的书斋里或研讨会上,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它已经死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纯学术化”是件极为可怕的事情。避免之道,就学者而言,能够并应该做的,就是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中小学校,走进城市社区,走进村村寨寨,做些传统文化“扫盲”的工作,唤醒实际还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文化基因;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为工人、农民、学生写些通俗的读物,并和文化创意工作者合作,把看似深奥的道理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人人能懂的话语展现出来。话又说回来,普及、通俗化的工作并不好做——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唯有浅出,才能继续深入。

5、宗教的补充作用

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那么,如何看待宗教在当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呢?

从宗教发展史来看,宗教几乎和人类同龄。宗教起源于人类对未知领域(人的自身和宇宙的奥妙、事物的不可预测)的恐惧和敬畏。当人自知是人而不是其他什么的时候,即自觉到自身存在的时候,生与死就成了他最关心的问题。于是人类自己创造出了宗教,给上述问题以种种解答,目的是给自己以安慰、寄托和期望。

例如犹太教和由它直接地和间接地派生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都信奉一个超灵验的、绝对的、创造了除其自己之外的一切的神,神要求人信仰它,按它的启示行善,忏悔自己的罪恶,死后就可以进入天国,回到神的身边,否则就要沦入地狱经受种种苦难。这样,宗教对其信众而言就具有了无比的神圣性和吸引力。

又如佛教,不重在说明宇宙的起源,所以佛经上常说“无始无终”,一再讲述“无始以来”的事。释迦牟尼不是神,而是古印度迦毗罗国净饭王的太子,名悉达多,生于迦毗罗城的岚毗尼园,母亲名摩耶,产后七天去世,太子由其姨妈波阇波提抚养。释迦牟尼出生在人间,成长在人间,求法于人间,悟道于人间,涅槃在人间,遗骨(舍利)留传在人间。所谓“佛”,即觉悟之义。悟什么?即参悟人生和宇宙的规律,把握正确对待生与死、己与他的态度和方法。在佛教看来,万事万物俱有因果,即“缘起论”,无无因之果,也无无果之因。由此要人们看透人生之苦的原因,把握消除苦的方法。可见,佛教是重视现世的,不同于完全寄托于彼岸的犹太教等。

不管是“神启”式的宗教,还是“觉者”教导的宗教,归根结蒂都是对人的关怀,只不过它们都“聚焦”于“终极关怀”,即对人生最大的事——生与死的思考和从苦中解脱,以及与此密不可分的对宇宙终极的关注,并给出本教本宗的答案。各个宗教的所有教义,几乎都是从这一点引申出来的。为了到达天国或解脱生老病死之苦,就需明了天人之理,需要行善,需要和平。

历史上,各种宗教在长期布道、发展、变革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经典和历代智者对经典的解释,同时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以致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和心里。因而可以说,宗教是一种文化,是直接作用于人心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就起源而论,没有宗教也就没有文化。中国也不例外。因而在弘扬、发展中华文化的时候,不能忽视宗教。

我国固有的宗教只有道教;佛教经过自汉至唐与中土文化的磨合,已经中国化了,也应该视为中国原有的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短则数百年,长则上千年,也已经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因而中华文化中的包容、和合、尊祖敬宗、利己利他,以及仁、义、礼、智等观念已经不同程度地被外来宗教所吸收。而宗教的哲学思辨、对自然的敬畏、对死亡的相对淡定(包括薄葬),也在融入中华文化。

但是,宗教从来具有两面性,即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面和不利于和谐的一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凡是盛世王朝,都是既充分发挥了宗教积极的一面,又制约和限制其消极的一面。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对宗教的种种误解和怀疑(其中有些则是宗教自身建设不足造成的),影响了对宗教特质的深入研究,在制约它和使它发挥作用两方面都有加强的空间。如果我们能以史为鉴,总结、借鉴历史上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把宗教作为补充,对管理的方法做必要的调整,那么也必将有利于新文化的建设。总之,在考虑文化战略的时候,不能忘记了宗教这一领域。

6、文学艺术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当人们谈到文化的时候,首先就会想到文学艺术。因为文学艺术能够形象地、生动地显现时代精神以及人们的愿望和对过往的记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此,人们普遍喜爱文学艺术,需要文学艺术,因而文学艺术对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能起到很大作用。这就是它的优越之处。

但是,文学艺术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创作周期比较长,往往是回忆式的叙事。二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方式是曲折的,它拒绝直白式的说教,所以对创作者和欣赏者的知识、文化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虽然娱乐性的艺术常常能为一般大众所欢迎,但是如果创作者没有对生活和时代的深刻理解,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就容易走到媚俗的路上去,不仅不能提高受众,反而会适得其反。三是成本相对于其它文化传播方式普遍较高,有时难免受到一些客观条件限制。

文学和艺术本属于人民大众,人民的生活和创造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也应为大众所享用,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容易成为“小众文学和艺术”。如何尽量回避文学艺术的局限,在大众文化的发展中逐步创造、丰富新文化,这是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各级政府强调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在这一领域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就是为让所有人民能够享有文化,为未来开辟道路。

三、一旦中华文化能够大踏步地“走出去”了,就意味着中华文化之身已经强健了

任何文化的弘扬、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两件事:一件事情是牢固地树立文化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应该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另一件事情是自觉地与异质文化进行接触,通过接触,了解、理解、欣赏、学习对方。

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主体性,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就没有根基,没有主见,在与异质文化接触时,就可能或发生不应有的冲撞、抵制,或者走向另一端,良莠不分,囫囵吞枣,盲目信从,最后失去自我,不知“‘我’是谁”。反过来说,如果文化不开放,不自觉地与异质文化接触,就会故步自封,久而久之,文化就要凋敝;而文化不强,国家也将衰落,近三百年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说明。

文化“走出去”,是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从19世纪后半期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因为接触了西方文化而催生的,但都是外国人或国人介绍进来的,包括马克思主义,也是俄国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的,我们是被动中的主动或主动中的被动。现在,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可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第一次把“文化走出去”提到全体国人的面前,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其根本的原因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强了,我们的文化开始自觉了。

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现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已经统治了全世界,中华文化别具一格,是个“例外”,常常被视为“异类”加以拒绝。二是西方对中华文化的偏见根深蒂固,动辄说我们在搞“价值观输出”(这本来是个伪命题,在此不详述),刁难、抵制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一时难以改变。三是我们还不善于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客观地介绍中华文化以及当今中国。最近几年,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情况有所好转,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孔子学院已经遍布五大洲的105个国家。西方评论说:这是西方主流社会能够接受的中国唯一的文化产品。这一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以便让它在中华文化和各国进行综合交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华文化“走出去”,自古就有,但那不是自觉的,是随着商品、移民或战争自然流出的。当中国积贫积弱,或在世界经济中没有地位的时候,即使自觉地向外介绍,也不会引人注意。现在开始自觉地向外走了,但还不是“大踏步”,只是“小碎步”。要想“大踏步”,还要走相当长的路:一是要等中国真正强大起来,中华文化强大起来;二是要学会“大踏步”。

文化交流大体有三个层次和渠道。第一个是政府间的交流,主要是因时、因地、因人(对象),围绕着国家间的利益进行。这种交流决定着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第二个是学者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学术性强,参与者寡,但却直插文化根底,接触彼此的价值观、世界观、伦理观,其影响久远。这种接触的成果可以观照文化的所有领域,真正了解对方的“心”和“根”。第三个是大众间的交流,也就是现在开始常提到的“公共外交”。商贸、旅游、留学、演出、体育竞赛等都属此类。

我认为,在这三个层次或渠道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个。因为学界的交流可以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可以影响各自的决策者,下可以影响大众,而且是在文化的根本上产生影响。现在,我们的情况恰恰是这方面薄弱。因为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广,同时,研究文化的学者90%以上不能用他国语言进行交流,即使交流,也缺乏与异质文化交流的话语技巧和应对方法。这都是长期封闭的后果。最难的是第三个层次或渠道。在大众交流(公共外交)方面,现在参与的人不少,但是懂得或精熟某种形态文化的较多,了解文化与交流规律的较少。这是由于一般游客、文化工作者曾经受到教育体制的局限。

总之,在我看来,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必然之势,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目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要把这件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加大力量。但是,以前我们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因此,近年我提出了“固本强身,走向世界”和“小步快走”的想法。其意思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速度可能决定于国家经济实力和在文化“走出去”投入的多或少;而效果的大小、影响的深浅,则基本上决定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建设和研究的水平。有前一点,所以可以快,有后一点,所以只能是小碎步,不是我们不想大踏步,而是大不起来。一旦中华文化能够大踏步地“走出去”了,就意味着中华文化之身已经强健了;而“走出去”也会影响和促进“固本强身”。

(作者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提问者评价

xiexie

在佛法中养牛是善业吗

在佛法中养牛是善业吗

不是,佛教不允许受蓄八法,养殖业是属于受蓄八法之中的。

大宝积经

弃舍正教功德聚乐为俗人通信使

蓄养牛马诸畜等奴婢作人不净物

种莳田园恒乱心心乐诸恶无善行

亦不亲近善知识口恒不择于语言

身中恶行无不作贪取佛塔众僧物

关于养牛与佛教起冲突吗,在佛法中养牛是善业吗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