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四嫂养牛?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农村四嫂养牛?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其实农村四嫂养牛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农村家庭,一年买牛羊肉没超过三次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农村四嫂养牛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都说农村故事多,有没有难以置信的故事?

都说农村故事多,有没有难以置信的故事?

我们那里发生过一个特别稀奇的事。时间大概是90年代的时候。我们那里有一个姓陈的人家,家里养了一头大水牛。我们这里南方地区种水田养的都是水牛。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养牛,用来种田,但是这个陈家的耕牛,跟别的牛有很大的不同,不是别的,而是这个陈家有个陈大爷,陈大爷特别的照顾他们家的牛,每天都要把牛喂的饱饱的,喂的也是好草好料,干活干累了还要弄一点稀饭给牛吃,再放一点盐。夏天牛到水塘里面洗澡的时候,陈大爷还会拿刷子给水牛刷毛。陈大爷家的牛栏一直都很整洁卫生,别人家的十天半月才打扫一次,他家的牛栏每天就要打扫,非要弄的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简直就把这个牛当成了他的家人一样,人家都说陈大爷把这牛当成了自己的闺女。陈大爷对牛这么好,这个牛干活也很卖力,陈家十多亩水田都是这老牛给耕种的,还有其他七七八八的旱地七八亩,一年到头没有个歇,给陈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这牛在陈家这么辛苦,陈大爷更是把这个牛当做宝贝一样看待。

有一年冬天,陈大爷家里的田地里也没什么事,这个时候乃是正儿八经的农闲时节。勤快的人家人会去山里砍一些柴火当柴烧。也有的人会去山上挖一些冬笋补贴家用。可是这一年由于天气干旱,山上的草木都很枯,竹子也枯死了不少。于是乎大家更加没有事可做了,只能在家晒太阳。

一天陈大爷的老婆和小孩都到亲戚家做客去了,留着陈大爷一人在家看家,可是这个陈大爷是一个勤快闲不住的人。前几天他发现一片很好的竹林,他想在那里面应该会有一些冬笋。于是吃完早饭他就去挖冬笋了,家里面也没有什么人,也没有哪个知道他是去挖东西去了。这个陈大爷挖冬笋是一把好手,凭着挖冬笋几十年的经验,不到两个钟头就挖了20多斤冬笋。挖完冬笋回家的路上,陈大爷不小心掉进了旁边的一个洞里。这个洞有七八米深,底下都是落叶根枯枝,很厚,所以陈大爷摔下来也没有怎么受伤,就是擦破一点皮而已。可是这个山洞4周都很光滑,都是岩石,没有可以抓手的地方爬上去。这个地方又很偏,平常又没有人路过这里面。陈大爷爬又爬不上,只能坐在洞底下喊救命。可是喊了半天,哪里会有人回应。喊了两个多钟头嗓子都喊哑了,眼看天色就要黑了。陈大爷坐在洞底下,只盼望着有人能够路过这里救他上来。

这天,陈大爷的牛本来是系在院子里面嗮太阳,可是自打陈大爷出去以后,这头牛就显得有点焦躁不安。给他的秸秆和水都没有吃。不停的哞哞叫,一直叫叫到了下午。快到傍晚的时候,这头牛突然挣断了绳子。因为南方的水牛都是打了笼头的,就是用一个木的栓子把鼻子穿过去,然后在木桩子上绑上长的绳子。牛要争断绳子,要么把绳子挣断,要么把鼻子撑破。可是这个绳子实在是太牢固了,牛用力挣断绳子的时候把鼻子给拉破了,流了很多血。绳子争断以后,这头牛发疯的一样朝着陈大爷亲戚家的方向跑去。一口气跑了五六里路,一直跑到陈大爷的亲戚家才停了下来。

陈大娘看到他的牛跑了过来,鼻子还破了,流了很多血,吓了一跳。这头牛对着陈大娘哞哞叫,叫了一会儿,然后就往回跑。陈大娘还有他的亲戚跟着牛后面追,这个牛跑一下停一下,跑一下停一下。好像故意在等追他的人一样。一直跑到一片竹林面前才停了下来。然后对着一个地方不停的大声叫。陈大娘和他的亲戚走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洞,光线太暗,好像洞底下还是一个人。陈大爷看到有人过来了,于是大喊救命。这一喊救命不要紧,洞上面的人一听下面的声音怎么这么熟悉?一问才知道,这洞里面的人居然是陈大爷。于是大家七手八脚费了半天的劲,才把陈大爷救了上来。发现成大爷时,天已经黑了。等把陈大爷救上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南方的冬天很冷。要是今天不是牛来报信,这个陈大爷在洞里面不知道要呆到什么时候。或许是一两天,或许是三五天,或许是7天8天才有人路过此地,或许是10天半个月。到那个时候陈大爷能不能活着还是另外一回事。

这头老牛跟了陈大爷多年,给陈家卖苦力也卖了多年,今天又救了陈大爷一命,此后陈大爷更加把这个老牛视为珍宝,一直留在陈家好好的养着。陈大爷说这个牛是他的救命恩人,不杀也不卖,要给它养老送终。这头牛在陈家一直呆了二十五六年才老死。老牛死后。陈家家给他找了,一块地把它埋了。到了零几年的时候陈大爷去世了,按他的遗愿埋在了老牛坟地的旁边。

这个故事在我们这边年纪大一点的人都知道。都说这个老牛来到陈家就是为了报恩的。都说要不是来报恩的,这个牛怎么知道陈家的亲戚在哪里面,又怎么知道陈大爷挖冬笋掉到山洞里面去了?这是陈大爷家上辈子积了大德,才能遇到这么好的牛。

反正我们家是极少吃牛肉的,不是说因为牛肉不好吃,因为我们养过牛也种过地,知道牛的辛苦,牛从生下来,他的快乐时光很短,到了五六个月的时候就要教它犁地。从此牛的一生就要一直工作劳累,一直到老死。这个世界上最苦的莫过于老牛了。

不说了,说多了难过。

七八十年代,农村的“杀猪匠”有多吃香?

七八十年代,农村的“杀猪匠”有多吃香?

谢平台邀请。

七八十年代,农村的杀猪匠有多吃香?也没有多吃香吧。其实真正吃香的,是设在公社小镇上的国营食品所(屠宰所)。

俗话说:“大风吹不倒犁尾巴,天灾饿不死手艺人”。意思是说农民不会失业,手艺人总能弄到钱。杀猪匠也就是一个手艺人。那时候农民只能挣到工分,而杀猪匠能挣到钱,手头就比一般人宽裕。

而杀过猪以后,主人除了付工资,还会留吃饭,用新鲜猪肉炒几个菜。杀猪匠因此可以喝一口小酒,经常吃到猪肉,肚子里的油水就比一般人要足一点而已。

而国营食品所就不同了。所谓“食品所”,经营的“食品”其实只有猪肉一个项目。手中握有牲猪收购和肉食供应两大实权。

只有经历过的老年人才知道,那时候农村的牲猪收购是“购留各半”政策,即喂两头必须交售一头,喂一头必须交售半头。收购价几角钱一斤,但这是铁打的任务,不完成是要问责的。

当时交售的重量要求是130市斤,这放到现在只能算个胚猪,远不夠出栏标准。但那时候喂猪没有粮食,只有野草野菜,猪吃得多就是不肯长,有时候喂一年都不夠标准。弄去交售时,能不能卖出去,就是食品所的职工一句话了。

你和食品所的爷们有交情,不夠130斤也可能给你收了;和爷们没交情,非得达到标准才会收;如果爷们看你不顺眼,夠130斤还会说你这猪太瘦,没有膘,杀不来肉,牵回去喂几天再来!

猪肉供应时爷们更是身价倍增。那时候是计划供应,凭供应证和肉票买肉。但肉质有好有孬,供应时间时有时无,卖肉的时候要站很长的队。这些都让食品所的“掌刀”师傅有“弄权”的机会。

有交情的单位或个人能夠买好肉、及时买到肉、不用站队先买肉。特别有交情的,不用指标或肉票,还能优先买肉。而没有交情的,就只哈哈了,运气好还能买到一点,有时候拿着票,站了半天队,轮到自己买的时候肉没了。

这个“交情”是怎么来的我不知道。只知道那时候小镇上食品所的几位职工(也是“杀猪匠”),是小镇上各单位和各社队的座上客。年纪也只是三四十岁光景,乡亲们却无论老幼,都喊他们张爷爷、鄢爷爷,其所享的尊荣,也就可见一斑了。

80年代以后,猪肉已经不再稀缺,爷爷们身价暴跌,改称老张、老鄢。90年代初食品所取消,爷爷的光荣称号,也就他们自己的孙子喊喊了。

90年代读到一篇被现在称为“伤痕文学”的小说,记得题目叫做《屠夫皇帝》,是一篇为食品所杀猪匠画相的作品,把“爷爷们”作威作福的嘴脸刻画的活灵活现。可惜家里现在找不着这本小说集了。

农村家庭,一年买牛羊肉没超过三次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农村家庭,一年买牛羊肉没超过三次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很想回答这个问题,我是90年的,已婚,在我的记忆中,我只买过一次牛肉,35一斤,还只敢买半斤尝尝,羊肉现在45一斤,从来没买过,我根本买不起,我亲戚买过,煮的好吃我也挺喜欢吃的,说什么体验,她年收入一百多万才敢天天都买来吃,以前几十万的时候他们都只有过节才能买点,我这种两公婆年收入几万的都不敢买,平时都是猪肉,排骨我一年最多买五次吧,还要是手头宽裕的时候,买个两斤尝尝,我一年到头都不煲几次汤喝,还不如老人,老人没有上老下小了,天天都可以买点骨头煲汤喝,鸡肉的话幸好我自己养鸡,可以随时杀鸡,不然街上的鸡肉十几二十几一斤我一个月也不敢买几次,过节我也不买菜,都是提两只鸡杀,青菜去地里找点,要说体验,就是我们太穷了,想吃的吃不起,我们要什么时候才能吃得起羊肉这玩意?奋斗这么年连个羊肉都吃不起……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农村四嫂养牛和农村家庭,一年买牛羊肉没超过三次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