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羊马专业户名称是,关于养殖业都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养牛羊马专业户名称是,关于养殖业都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大家好,养牛羊马专业户名称是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关于养殖业都需要办理什么手续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养牛羊马专业户名称是和关于养殖业都需要办理什么手续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求历史达人提供汉代以前有关饮食的历史资料!~~

求历史达人提供汉代以前有关饮食的历史资料!~~

汉代饮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先哲有云“民以食为天”;《淮南子》亦曰“食者民之本也”;《尚书•洪范》提出治国之“八改”,即以“食”为先。《汉书•食货志》也将“食”置于首位。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中,饮食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和领域也是奠基于饮食生活之上的,都是由饮食生活所决定和制约的,与饮食生活息息相关,互相联系。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这个道理。

如今,除少部分文献史书与文学作品记载外,还有出土的简牍,甚至刻画有生动图像的汉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对反映饮食文化的内容比较形象直观,尤其,对一些肉食类副食说明的问题更具体,着意表现肉食代表美食、食欲的价值趋向。

《周礼•天官冢宰》曰:“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可见,从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了“六牲”的说法。在《诗经》中也多次提到。“六牲”包括马、牛、羊、豸、犬、鸡。“六牲”中马主要用于交通、军需,用于国家边防。因此,除了马之外,其余五种再加上鱼,就构成了古代肉食类的主要部分。随着汉代社会饮食不断发展,汉人逐渐发现了肉类食品的营养和价值,饮食中的肉类食品比例,较前代也有了很大的增长。直到后世的主体肉食类在汉代已经具备,并且占据主要地位。

一肉食饮食结构

1.牛六畜之一,上古时期,牛主要用于食用和祭祀。春秋中后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牛主要被用来耕畜。而汉代以农为本的基本国策,使养牛业备受关注,养牛业迅速进入高潮时期,并且能够长久不衰。因此牛肉在整个肉食中所占的比重始终最大,因此可以说,牛肉是秦汉时期肉类中的上等食物。

汉代时期,牛的饲养规模和数量有明显增长。《史记•货殖列传》中,不少人家有“牛蹄角千”,富比“千户侯”,养牛的规模比前代有了很快的增长。《史记•货殖列传》云,而桥姚“已致马千匹,牛倍之”《汉书•叙传》言,西汉初年,班壹在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后汉书•马援传》载,西汉末年,马援在北地“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

汉代统治者对牛采取了严格保护的措施,更是禁止随意宰杀耕牛。所谓“盗马者罪死,盗牛者加。”《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厩苑律》规定,耕牛腰围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法律答问》又规定:对于盗牛的臣妾处以城旦舂,平民则处以系一岁之刑。《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光武帝建武四年诏令“毋得屠杀马牛”。只有在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时,皇帝“赐民百户牛酒”百姓才能吃到牛肉。而《三国志•魏书•陈矫传》载,东汉末年,曲周百姓杀牛为父祷病,官府便按法律将其“弃市”。可见,牛作为最重要的农耕工具,而不是食物受到高度重视。

汉代时期牛的价格也是较高的,在《九章算术》里载,一头牛的价格在一千八百钱左右。因此,只有王公贵族和豪富之家才有条件宰牛食用。山东邹县、滕县出土的汉画像石中,都有椎牛的场面。因此,贫苦百姓也是买不起牛的,他们仅能乘社祭之时合资共买,宰杀分肉,如《九章算术•盈不足章》载,内容为一百二十六家共买一牛,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2.羊羊肉是汉代主要肉类品种。羊肉在古代饮食生活中的比重,从汉代起大约已经略胜猪肉一筹了。羊肉会被认为是精美的肉类,被用作赏赐,《东观汉记》里有“建武中每腊,诏书赐博士一羊”“赐羊一头”;

《后议书•第五伦传》中载:东汉越骑校尉马光,冬日腊祭—次就用“羊三百头”、“肉五千斤”若以每头羊出肉20斤算,则用有羊肉六千斤,在五千斤肉里,也占很大一部分。可见,羊肉也是很重要的肉食之一。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涉及“羊羔莫酒”,猪肉反而很少为人提及。

羊是一食草动物。在两汉时期,养羊业比较发达,除了北方的草原,在内地区域范围内也大量饲养。《史记•货殖列传》所言:“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

《齐民要术•养羊》在介绍牧草种植时,以牧羊“羊一千口”为典型。从“千足羊”到“羊一千口”,说明汉代的养羊业发展似乎是在成倍增长的。

另外,汉墓中也常有灰陶羊的模型和羊骨出土,在汉画像石上常有宰羊、剥羊的画面。在扬州汉墓中常出土有肉制的狗、羊、牛等动物。这也可以反映汉代畜牧业的兴旺景象。

3.猪猪在古代名称很多,最常见的有彘、豕、豚等。猪肉同羊肉一样是汉代肉类食品中的主要原料,山东诸城前凉台厄庖厨图上,有一庖丁在宰杀猪的画面,在其身后的木架上挂着猪头、猪肝、猪后腿等。由于畜牧业的发展,人们还把多余的肉食,制成腌制品,加以贮藏。发现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在扬州汉墓中,随葬有大量的陶猪舍、陶猪、玉猪、染金滑石猪的模型。《淮南子•汜论训》载“猪肉之所以是祭祀时的上牲”是因为“以为子者家人所常畜,易得之物也”。

在秦汉时期,猪的饲养比较普遍,如西汉蜀地富人家奴“持梢牧猪”;《后汉书•吴佑列传》提到,东汉官宦子弟吴佑年二十,不受他人馈赠,“常牧豕于长桓泽中”;《后汉书•杜乔列传》里亦有“托疾牧豕”的记载。

《齐民要术•养猪》篇说;“猪性甚便水生之草,杷耧水藻等令近岸,猪则食之,皆肥。”文献中常见“牧豕海上”《汉书•公孙弘传》;“牧豕于泽中”见于《后汉书•孙期传》所载。

由于汉代地区养猪以放牧为主,成本较低对,因此猪的饲养量相对比较可观。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西汉前期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养猪专业户,借此机会发家致富。《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过,泽中千足彘”(250头猪),“此其人告与千户侯等”。由于养猪业的迅速发展,猪成为人们饮食生活中最主要的肉类来源之一。

4.犬两汉时,人们普遍喜欢吃狗肉,所以狗肉也就成为当时的主要肉食之一。《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田律》规定:百姓的家犬进入禁苑捕兽,守苑者可将其杀死后“食其肉而入其皮”。《礼记》中多次提到周天子吃狗肉。《国语•越语上》记越王勾践“十年生聚”,为鼓励生育,特规定“生丈夫(男孩儿),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小猪)”。由此看来,最初,狗肉比猪肉贵重。战国以后,屠狗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如《史记》中的侠义之士荆柯聂政,以及跟随汉高祖转战南北的樊哙等人,最初都是“以屠狗为业”。

用狗肉作的菜肴也十分丰富,见于秦汉简犊记载的有:五香狗肉干、狗羹、狗芹羹、狗苦羹、炙狗肋、炙犬肝等。孔颖达在《礼记•曲礼上》“效犬者左牵之”的注中曰:“大者为犬,小者为狗”。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上的肉食标本分析,当时汉人食用的肉以养了一年内的小狗肉为佳,小猪则以出生两个月至半年者为佳。说明在汉人在食用肉类时,就比较讲究其大小和老嫩。在扬州汉墓中常有灰陶狗模型出土;《淮南子》中将猪肉与狗肉并提;《泰族训》云:“剥狗烧豕,调平五味”,“剥狗烧猪”的成语也来源于此。

5.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鸡肉和鸡蛋。一般家庭把“杀鸡为黍”作为敬老养老和接待宾客的家常菜食,这说明汉人对鸡肉和鸡蛋的营养价值已有了相当的认识,鸡的数量和蛋的产量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两汉的养鸡业非常发达,是当时养殖量最大的一种动物品种。汉代民间养鸡业极盛。《西京杂记》记载,关中人陈广汉家中有“万鸡将五万雏”,这是汉府文献记载中的养鸡业规模之最。

在全国各地的两汉墓葬中常有鸡蛋、鸡骨架、陶制鸡模型、鸡树出土。在扬州、仪征、宝应汉墓中常伴有肉制的鸡树、肉鸡、肉鸭、肉鹅出土。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竹葡内贮有10余只鸡蛋壳,在出土的简犊上常有蒸卵韭卵、拘豚韭卵等菜肴的记载出现,说明当时鸡蛋做菜已十分普遍了,食用方法与今大体相同。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有“鸡白羹一鼎瓠菜”的简文。《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中》有“鸡子五枚”的记录。鸡在一般家庭是节日和待客的主要肉类食品。如《后汉书•郭泰列传》中,东汉时农人茅容“杀鸡为馔”,客人郭泰“谓为己设”。

6.鱼汉代时期,鱼也在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汉书•地理志》曰:“江南地广……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史记•货殖列传》称山东“多鱼、盐”,濒临渤海的燕地有“鱼盐枣栗之饶”。可见,渔业已与牛、羊、彘、犬等相提并论了。在粮食匮乏时期,还用鱼来加以弥补。《后汉书•董卓列传》载,董卓征讨羌人被围,“粮食乏绝,进退逼急。乃于所度水中伪立鄢,以为捕鱼。”沈莹《临海水土志》曰“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取生鱼肉杂贮大瓦器中,以盐卤之,历月所日,乃啖食之,以为上肴”也。可见,汉人还可以把生鱼用盐储藏起来,有另外一番美味。

汉代以捕鱼为生的人很多,两汉捕捞业的发达,给人们食用鱼虾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原料,鱼脍、炙鱼、鱼羹成为人人喜爱的菜肴,蜀地涪翁以钓鱼为生,南阳高凤“隐身为钓,终于家,”残存的《四时食制》列举的鱼类种类繁多。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鱼类残骸种类记载也有:鲤鱼、鲫鱼、鳜鱼、刺鳊……鲤鱼是最为常见的鱼类,也是食用量最大的鱼类,并成为主要的养殖对象。陶朱公《养鱼经》就是记录了鲤鱼养殖的相关问题的。《汉书•广陵王刘青》载,即有刘青的庭园中有水池,池中养鱼的记载。

还用鱼东汉时期的地主庄园里也常建有专门的养鱼池,进行人工喂养。捕涝使用的鱼具主要有网、瞥、鱼叉、鱼钩等。《淮南子•说林训》中将捕鱼的技巧概括为:“钓者静之,与罒瓜瓜死者扣舟,网者动之,罩者抑之,罣者举之,为之异,得鱼一也。”这里以静、动、抑、举表达了几种渔具的操作方法。这些捕获方法在汉画像中都能清楚的展现出来。《后汉书•刘般传》载:“民资渔采,以助口实”,特别是连江襟海地区捕捞经济尤为突出。

除了上述主要的肉食品种,汉人还有食动物下水的习惯。居延汉简中频见食用动物内脏的简文,包括肝、胃、肾、肠等。如《居延汉简释文合校》简286•19B记录的下水包括头、颈、心、肝、肺、迹、舌、胃、界等。居延汉简破成子51.235载有肝、胃、肾、肠的分配的簿籍。

二肉食烹饪技术方面

从上述饮食结构可以看出,秦汉的饮食水平较之前代确有极大的提高。相对来说,汉代一般农民食素比较多,肉类种类却相对较少;与此相反,贵族们不仅“食必粱肉”,并且吃肉很有讲究。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证明,汉代饮食烹调技艺也已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而如脍、炙、脯等食法却都是贵族们常用的食肉方法。

脍,即生肉片,《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是用精选出的鲜嫩的肉切成,《说文解字》云:“细切肉也”。如《释名•释饮食》曰:“细切肉令散,分其赤、白异切之,己乃会和之。”汉人讲究吃生肉片,具体吃法是把切好的肉片肥瘦分开,沽上调料生吃。据说孔子食脍很为讲究,《论语•乡党》里记载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不厌细”就是肉片切得越薄越好。《酉阳杂姐》记一位叫段硕常的人做脍技艺很高,切成的肉片薄得“轻可吹起”。鱼肉也可切成片生吃,古谓之“鱼脍”,现在叫“生鱼片”。一般人认为“生鱼片”是日本特有的菜肴,其实这在中国“古已有之”。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有吃生鱼片的习惯,如《诗经•小雅•六月》就有“饮御诸友,热鳖脍鲤”的记载,“脍鲤”即用鲤鱼做成的生鱼片;《仪礼》、《礼记》所列的士大夫宴会的菜谱中也有“鱼脍”一肴。到了汉代仍是如此,如汉乐府诗《羽林郎》中也有“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的诗句。《淮南子•散不足》载:“燔炙满案,臑鳖脍鲤”。扬州地处江淮之间,东临沧海,是有名的水乡泽国,水产十分丰富,喜食鱼脍是当时人的一种爱好。1939年在扬州胡场七号汉代木棒墓中出土了三条完整的鱼骨。可见汉人生前喜食鱼脍,死后亦念念不忘。

脍品是生肉,选择不好吃下去难免闹肚子,《后汉书•华佗传》记载汉广陵太守陈登“食脍致疾”,请华佗治病的故事。汉广陵太守陈登:“忽患胸中烦淤,胸中有虫……虫头赤而动。半身犹是生鱼威。”食脍至疾,可见陈登嗜鱼脍之甚。

炙,从火从肉,从字形看即可知是指烤肉。以火烤肉起源很早,据古书记载,原始社会“隧人氏”发明“钻隧取火,以化腥躁”《韩非子•五蠢》,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落后生活方式。不过当时只是化生食为熟食。“炙”是由此发展而来的。现存的汉代朱鳍墓室画像:一个人立火炉旁,一手拿着穿有肉串的钎子,一手拿着长方形扇子煽火,然后用炭火来烤,与现代的羊肉串儿做法近似。可见烤肉串儿也是由来已久,不过在当时可能只有周文王、朱鳍这样的王公贵族才享用得起。《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描写关羽,“刮骨疗毒”,不畏疼痛。时关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割炙引酒”,即一边用刀割食大块的烤肉,一边喝酒。《齐民要术》所记南北朝时的名肴“炙豚”、“炙鹅鸭”,也都是整烤割食的炙品。

脍、炙泛指美食佳肴,所以《孟子•尽心》篇公孙丑问孟子“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断然回答:“脍炙哉!”后人比喻诗文优秀,令人品味无穷,也用“脍炙人口”这一成语。

修、脯,都是咸干肉,《说文解字》:“脯,干肉也”“修,脯也。”所不同的,修是加姜、桂、椒、盐等调料制成的腊肉条,脯是咸肉干,正如《周礼•天官•膳夫》贾公彦疏所说:“加姜、桂锻治者谓之惰;不加姜、桂,以盐干之者谓之脯。《韵会》也解释说:“薄析曰脯,捶之而施姜、椒曰锻修。”做法是将肉切成薄片然后涂盐晒干的方法。修、脯也是宴会上常用的肉食,《礼记•内则》列有牛修、鹿脯、采脯等。修指腊肉,十条为一束,《论语•述而》记孔子教学生,收“束修”作为学费。因此,后世人往往用“束修”一语代教师酬金。

脯的制作方法十分普及,用脯制作的肉类品种也颇多。洛阳汉墓出土的陶敦上有“鸡脯”的题记。居延汉简有“遗脯一”“野羊脯”以及“买牛肉百斤治脯”的简文。

此外,还有其他的食肉方法,如煎、蒸、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肉食的相关特点

1.汉代是以农业种植为主,肉食在饮食牛活中的比重自然要比粮食小得多,但随着家庭畜牧业的发展,食肉量较之前代有所增加。西汉中期桓宽在《盐铁论•盐不足》中对西汉初期家畜情况作一对照:古者庶人粝食藜藿,非乡饮酒、膢腊、祭祀无酒肉。故诸侯无故不杀牛羊,大夫无故不杀犬豕。今闾巷县佰,阡伯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负粟而往,挈肉而归。中者“屠羊杀狗”,贫者也有“鸡系五芳”。汉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武帝初年,家畜饲养业有了显著的进步,也提供了较多的肉食,也有富人“椎牛击鼓”,中等人家“屠杀羊、狗”,平民百姓“鸡永五劳”的记录。

但随着武帝时期连年对外用兵,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以及统治者对农民兼并的加重,这种普通农民家能吃上肉的生活就逐渐消失了,到东汉时期,肉的比重已经是很低了。《后汉书•周燮》载,东汉人闵仲叔“含菽饮水,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古谣谚“知肉食美,则对屠门而大嚼”和望都东汉墓出土的工匠戏书“酒肉日有师不爰手”都表明了普通百姓对肉食渴望而不可得的情形。

2.汉画像石墓和壁画中的厄厨图像所反映的内容看,汉代人们的饮食结构十分丰富。最突出的是肉食类,而屠宰场面又占厄厨的首位。其中家畜有椎牛、杀猪、宰羊、屠狗;家食有杀鸡、宰鸭、割鹅;还有下水及血.也是人们食之佳肴。《方言》谓北燕方言:“披牛羊之五脏,谓之膊”《合校》173.8“肉十斤直卅”大致每斤3钱,而在《合校》258.3里,胃八斤廿四钱,肾、肠、肝各为十钱、廿七钱,可见下水并不比猪肉便宜,只是汉代人口味的偏好而已,而这种食下水的习惯在汉代也是较为普遍的。

五寨县详细资料大全

五寨县详细资料大全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位于忻州市西部,总面积1379平方千米,总人口10.8万人(2010年),五寨县辖3个镇、9个乡。县人民***驻砚城镇。地势东南高,西部低。东南为石山区,主峰芦芽山海拔2736米,为县境最高峰。中部为“丁“字形盆地,以三岔为最低海拔1300米。北部与西北部为黄土丘陵。五寨县境内主要河流是朱家川河及其支流清连河。年均气温4.3℃,一月零下14℃,七月19℃。年降雨量500毫米,无霜期120天。

五寨县是山西省的富水区之一,境内的河流众多有“坐在水库”上的县之称,南山生态自然旅游区被人们称为北方的“五寨沟”有芦芽山等景点。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2019年4月18日,山西省人民***批准五寨县退出贫困县。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五寨县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山西省忻州市下辖地区:砚城镇、三岔镇、小河头镇***驻地:砚城镇电话区号:0350邮政区码:036200地理位置:忻州市西部面积:1379平方千米人口:10.8万(2010年)方言:晋语-五台片气候条件:年均气温4.3℃一月-14℃七月19℃火车站:五寨县火车站车牌代码:晋H行政代码:140928建制沿革,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行政区划,人口状况,自然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经济概况,综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社会事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城镇建设,交通运输,风景名胜,五寨故城,南禅寺,开平王墓,南庄窝古塔,三宗关帝庙,古城遗址,东西两梁,荷叶坪,名优特产,茴子白,银盘蘑菇,五寨粉皮,五寨豆腐,建制沿革据古文物考证,五寨境内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属冀州。周、春秋时属并州。战国时为赵国北边地。秦时属雁门郡地。汉为雁门郡娄烦地,后汉为武州南境。三国时为魏之新兴郡。北魏时为肆州秀容梁郡岢岚县地。隋为马邑郡神武县。唐朝属河东道朔州,唐末建五州。五代后汉时属岢岚军。宋时为岚州岚谷县,置宁远寨,隶属岢岚军。辽重熙九年复武州号宣威军,属西京道,统神武县,有宁远镇。金为武州边下刺史所领宁远县。元朝为大同路武州,至元二年割宁边之半隶属。四年省宁远县及司候司入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设镇西卫隶山西都司。嘉靖十六年建五寨城堡。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镇西卫五所大寨堡:前所、右所、中所、左所(今城关)、上所(今河湾)为五寨县,并入三岔堡,属宁武府。民国时期,五寨属雁门道。民国时期二十六年(1937年)年抗战爆发后,山西属第二战区,五寨为第二行政区管辖。民国时期二十九年(1940年)建立五寨县人民***,一九四一年八月后,属晋西北行政公署第二专署。民国时期三十四年(1945年)解放后,五寨为晋绥二专署驻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兴县专署。一九五二年归忻县专署。一九五九年四月忻县专署与雁北专署合并为晋北专署,五寨随属之。一九六一年十月恢复忻县地区专署,五寨归属。一九六七年成立五寨县革命委员会,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一九七九年以来,五寨属忻县地区行政公署。地理环境位置境域东至古今坪10公里接神池县界。南至仟树坡22公里接宁武县界,北至塔子会60公里接偏关县界,东北至崔官庄35公里接神池县界,东南至塔儿沟15公里接宁武县界,西南至黄土坡15公里接岢岚县界,西北至铧嘴60公里接河曲县界。五寨县地图地形地貌五寨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荷叶坪山海拔2783米,西北部韩家楼村海拔1300米。东、西、北部为黄土丘陵区,南部为石山区。地势东南高,西部低。东南为石山区,主峰位于宁武县芦芽山海拔2736米,为过境最高峰。中部为“丁“字形盆地,以三岔为最低海拔1300米。北部与西北部为黄土丘陵。气候五寨属亚寒带大陆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无酷暑,常年风沙大,雨雪少。年平均气温4.9℃,平均降水478.5毫米。平均日照2872小时,无霜期110-130天。水文主要河流有朱家川河、县川河、岚漪河、清涟河、鹿角河,是晋西北的富水县之一。较大的水库有南峰水库、白草庄水库、郭家河水库。境内主要河流是朱家川河及其支流清连河。年均气温4.3℃,一月零下14℃,七月19℃。年降雨量500毫米,无霜期120天。行政区划2007年,五寨县辖3镇15乡:砚城镇、三岔镇、小河头镇、前所乡、经堂办事处、孙家坪乡、梁家坪乡、杏岭子乡、刘台办事处、胡会乡、李家坪乡、新寨乡、韩家楼乡、东秀庄乡。人口状况人口截止2010年,五寨县总人口1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9万人。民族截止2010年,五寨县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黎族、满族、壮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量分布。自然资源土壤资源五寨县土地总面积208.7万亩,其中可耕地面积60万亩,占五寨县总土地面积28.7%;宜林地面积74.7万亩,占五寨县总面积的36%;宜牧地面积50万亩,占五寨县总面积的2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万亩,交通用地8.3万亩,水域1.5万亩,暂难利用地10.2万亩。五寨县人均土地22亩,人均耕地6.4亩。生物资源五寨县境内植被良好,类型复杂,其中药用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有党参、黄芩、黄芪、麻黄、猪苓等7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有狍羊、狐狸、野兔、野鸡、褐马鸡等100多种,其中褐马鸡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稀有珍禽。矿产资源五寨地下矿产资源缺乏,而石灰石、花岗岩、粘土储量较为丰富,面积大约有183.3平方公里,总储存量5000万立方米。并且经勘测国家质检部门认定五寨县冰花绿、观音绿、经堂红等花岗岩质地为A级。经济概况综述2012县生产总值完成18.8亿元,比2011年增长10.5%;财政总收入完成6.45亿元,比2011年增长20.8%;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亿元,比2011年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亿元,比2011年增长2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5.9亿元,比2011年增长2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8亿元,比2011年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34元,比2011年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38元,比2011年增长19.1%。第一产业2012年五寨县农作物的种植主要以山药、莜面、豆类等杂粮为主,其中山药蛋的种植和生产是全区的大县。五寨县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马铃薯、玉米,胡麻、黄牛、花菇、茴子白(卷心菜)、药材、葵花及其炒货业。马铃薯每年五寨县的种植面积均稳定在20万亩以上,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2012年五寨县落实播种面积74.4万亩,建成玉米丰产方15个,小杂粮丰产方12个,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1个,马铃薯集中连片起垄栽培播种示范区1个,马铃薯繁育网棚40座,马铃薯原种高山繁育基地1000亩。五寨县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6万亩、20万亩、15万亩。第二产业五寨县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986万元,现价工业销售产值15688万元,工业增加值5179万元,销售收入14776万元,实现利税423万元,实现利润249万元。工业经济只占全市0.7%。2006年到2010年,五寨县任务是实现节能减排降底26%,年减排5.2%,五年共实现减排1.2万吨标准煤。2005年县工业消耗标准煤29763吨,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是6.39吨,2006年五寨县工业消耗标准煤27659吨,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是5.56吨,2007年五寨县工业消耗标准煤27131吨,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是5.25吨,2008年1-6月份五寨县工业消耗标准煤18355吨,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是4.8吨。2012年重点落实了13个新型工业项目,总投资10.3亿元。6000万穗甜糯玉米加工、万兴制粉公司小杂粮加工、柠条饲料加工、百禾淀粉加工等7个项目建成投产。煤炭物流产业提能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乡镇煤炭运销公司铁路专用线改扩建、五寨至小河头专用线电气化改造及小河头煤站扩建、李家坪集运站建设、隆泰煤焦化300万吨洗煤、采源洗煤厂180万吨技改等5个项目竣工。社会事业科技2012年五寨县共取得国家、省部级和地区的科技成果35项,其中秸秆高蛋白饲料和菌体蛋白研究试验分别获得国家“星火计画”洽谈会金奖和银奖,并在全国18个省区推广。瘦肉型猪的试验研究与推广、山区养牛商品技术开发、绒山羊开发分别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寒地区果树栽培试验获区级科技推广奖,脱毒山药高产攻关试验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教育2012年五寨教育局下属直属学校有:五寨县东秀庄联校、五寨县第二国小校、五寨县第二中学校、忻州五寨县第四国小、五寨县第三中学、五寨县第一国小校、五寨县韩家楼联校、忻州市五寨县三岔联校、五寨县三岔国小校、忻州市五寨县实验学校、五寨县第三国小校、五寨县第四中学、五寨县职工幼稚园、五寨县小河头学校等等。五寨县中学文化2012年续建和完成投资187万元的文化图书综合大楼。完成砚城、三岔、韩家楼等8个乡镇文化站。配套图书设备,完成70个农家书屋。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投资30万元,维修南街古戏台。实现县城8000户居民和18个农村的有线电视数位化。医疗2012年完成县第一人民医院医技楼和韩家楼卫生院业务用房续建工程。新建27所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在12个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使用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并开工建设卫生监督所办公楼。社会保障2012年新建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投资96万元,建设三岔、小河头、韩家楼、杏岭子4个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投资400万元组建突发事件应急分队。完善清涟移民新村敬老院,完成烈士陵园改造。城镇建设2012年在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东城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了旅游路、清涟路拓宽改造,万通南路、北峰台公园、西城区公园建设,清涟河综合治理,县城13条街巷管网改造和路面硬化、绿化、亮化等20项市政建设工程,建成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21万平方米。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改善民生收到新成效。2012年组织实施重点项目160个,其中,省、市重点项目64个,总投资近50亿元,规模和数量较2011年翻了4倍,保障性住房、农网改造、街巷硬化、农村危房改造等44个工程全部完成;工业园区、生物质能发电、神河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96个县级重点工程全面推进,部分项目提前竣工,完成投资3.5亿元。交通运输五寨县地处晋西北中心,位于山西省12个二级经济区之一——晋西北区(五寨区)的中心,处在山西两大经济轴和两大能源基地之间,即处于黄河轴和同蒲轴之间,东有宁静煤炭能源基地,西北有神华能源基地及河、保、偏煤铝电能源基地,是西煤东运的重要通道之一和晋西北物资转运与商品集散的重要经济活动中心。三岔镇更是南达县城,通往忻州,北达偏关县,通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达河曲、保德县,过黄河入陕西省,平均日过往客车50多辆,机动车6300辆次,是晋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韩家楼乡郜家焉村、韩家楼村先后成为全省闻名的汽车专业户村,2001年韩家楼村新建了韩家楼煤台,年配煤120万吨,三韩公路经济得以迅猛发展。铁路五寨县有三条过境铁路一宁(宁武)岢(岢岚)铁路、神(神池)河(河曲)铁路、神(神木)朔(朔州)铁路横贯东西。公路四条干线公路一店(店儿上)临(临界县)、忻(忻州)保(保德)、崞(崞阳)水(水泉)、韩(韩家楼)河(河曲)四条干线公路,横穿东西,纵贯南北,与县乡公路连网,形成便利的交通网路,使五寨县95%以上的村庄可以通机动车辆。风景名胜五寨故城五寨故城,位于五寨县砚城镇。明嘉靖十六年(1527年)建筑土城,万历九年(1581年)扩城旧址,以砖砌墙。原为五寨堡城,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称五寨县(左、右、前、后、中五所大寨合称五寨),城墙高11.6米,底宽5米,顶厚1.67米,周长2000米,设东、南、西三个城门。城垣顶上八面建楼,东门为捧晖门,南门为迎薰门,西门为秩成门,门外有关。清涟河沿东南北三面绕流,城内有东西南北和小东五条大街,八条小巷。现存东南、西南土墙1400余米,城砖大部被拆毁,唯南城门门洞保存较好。城门洞顶镶嵌石碑一通。南禅寺南禅寺晋北名刹,位于五寨县城东南5里之南峰台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魏,扩建于唐,金大定二十九年,清道光十二年两次重修,历代补修多次与闻名世界的大同云冈石窟属同一时代建筑,是北魏建筑中的杰作,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南禅寺将成为继高山草甸荷叶坪之后又一个吸引游客的亮点。佛寺背倚管涔名山,下临清涟秀水,古松参天,殿堂宏伟,建筑精美,极有佛学价值和考古价值,惜毁于文革中。五寨民风淳朴,人心向善,自佛寺毁坏后,民众惋惜之声日盛,重修之意日增。一九九七年夏,各界人士和乡民百姓捐资捐物,经过五年艰辛努力,寺庙重新落成,气势更加宏伟,现已成为五寨的一处旅游佳地。开平王墓五寨还有名人墓葬开平王墓,即明代大将常遇春墓,位于三岔镇柳河村南,墓高约33米,周约500米,环植树木,景色宜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五寨经堂寺乡南庄窝村的僧墓砖塔,三岔镇的木制古牌坊亦很有建筑和文物价值。南庄窝古塔南庄窝古塔位于五寨县原经堂寺乡南庄窝村西南1.5公里处,建于明代,密檐式砖结构,高8.6米。底座为六角须弥座,直径2米。塔身由三部分组成,其上为略显弧腹的圆柱形,再上为凸形樯檐,最上为六角三檐攒尖塔顶。与此塔相距50米处有石塔林1处,分布面积东西30米,南北15米,并有散落石碑数通,隐约有“明成化”等字样。南庄窝古塔是2001年县人民***公布的3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三宗关帝庙五寨三宗关帝庙(1932年五南区苏维埃***旧址)位于平和县东南部五寨乡境内的新美村下店自然村旁,五寨龙身王半山腰上、省道牛旧线(现改为山旧线)路边,交通方便,距平和、漳浦两县城各26公里,坐西北向东南,庙字用地面积789.5平方米,建筑面积324平方米,具有古建筑风格,正堂分上、下两殿一过井门阁,配有四问护房,二个古式琉璃瓦门楼,正门、东门楼各配有一列石马、石狮等设施;庙前有茵茵绿草平地5000平方米。庙后有200多亩果、林地带,因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古城遗址五寨还有多处古城遗址,距离县城20公里的武王城遗址最为古老,武王城又称遮虏城,《资治通鉴》卷九载,唐乾符五年(1178年),李国昌与李克用合兵陷遮虏军。五寨还有武州古城遗址和方城古城遗址等,五寨境内有多处寺庙遗址,有南禅寺遗址、雪山瑞云禅寺遗址、大寺遗址、五佛寺逮址、马家寺遗址、龙王庙遗址和天院寺遗址等,其中南禅寺最为有名。东西两梁五寨县旅游景区主要包括南山生态自然旅游区和东西两梁狩猎旅游区。县城西12公里有西雪山,山顶上有一座始建于唐贞元12年的雪山瑞云寺。东西两梁狩猎旅游区,始建于1997年,可览56万亩绿色狩猎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狩猎场,两梁柠条如茵,每适春云夏初,金花怒放,成为一片金色的海洋,野雉野兔等40余种动物出没其间,别有一番景象。五寨县南山生态自然旅游区被人们称为北方的“五寨沟”,“高原翡翠”荷叶坪等名胜景点,而且整个沟集山、水、树、石、泉、寺于一体,景色秀丽,美不胜收。五寨县还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狩猎区。荷叶坪五寨县荷叶坪旅游区,华北最大的亚高山草甸,荷叶坪生态旅游区座落于五寨县南30公里范围内,海拔2783米,是宁武、五寨、岢岚三县的交界,也是五寨旅游的主要场所。山上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与五台山并称清凉胜地。从清涟河源头,过芦芽翠谷,向西转入离县城30公里的荷叶坪,以其状如一柄阔大无比之荷叶而得名,海拔2784米的荷叶坪亚高山草甸是管涔山的最高峰。名优特产茴子白五寨茴子白久负盛名,有“五寨的茴子白,岢岚的葱”之美称,它不仅个头大、包头紧,而且味甜质脆,营养价值高,其维生素C的含量仅次于辣椒,而高于菠菜、萝卜等一般蔬菜,多年来一直被当地百姓做为冬季蔬菜。另外,李家坪大东沟的芥菜,芦芽山的银盘蘑菇等都是闻名忻州地区的。银盘蘑菇盛产于芦芽山荷叶坪风景区的茫茫原始森林中,在湿润而凉爽的空气中丛生簇长的银盘蘑菇,菌盖伞形,菌肉细嫩,从根到顶都是乳白色茹体洁白如银,体大如盘,故称“银盘”。芦芽山银盘蘑菇与一般蘑菇不同,只生长在芦芽山上草丛里的“圈道”上。清代傅山在其《芦芽白银盘》诗中写到“芦芽秋雨白银盘,香簟天花腻齿寒”。五寨粉皮晋西北高原的五寨县盛产优质马铃薯,几百年前就有用马铃薯制作粉马铃薯与稻、麦、玉米、高粱一起被称为全球五大农作物,营养成分齐全,易为人体吸收,在欧美享有“第二面包”的称号。五寨豆腐五寨豆腐,其制作精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加上境内清涟河水顺山而下,芦芽山野生植物诸好黄芪、党参、灵芝草等随水流冲刷汇入河流,使水质甘甜清纯,此水用来加工豆腐,洁白细嫩,富有多种营养。据有关史料记载,清雍正年间凡在五寨居官的县令,每逢时节必派差役昼夜兼程向京运送豆腐。

关于养殖业都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关于养殖业都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养殖场需要办理的手续如下:

1、需要办理生产设施用地的备案手续,签订用地协议在国土局和农业局备案。选址要通过审批。

2、从选址到最终养殖场生产运行整个流程都需要通过环评进行认定和分析预测,需要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环评手续需到环保局办理。

3、排污许可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4、办理工商登记。

5、养殖户取得营业执照后,需要到畜牧局办理养殖场备案登记手续。

养牛羊马专业户名称是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关于养殖业都需要办理什么手续、养牛羊马专业户名称是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