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羊的食物有什么特点?牛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有哪些

养牛羊的食物有什么特点?牛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有哪些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养牛羊的食物有什么特点,以及牛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有哪些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牛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有哪些

牛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有哪些

牛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有哪些

牛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有哪些,牛科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质强壮。它们的腿比较适合长跑,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所以比较适合奔跑,一起来看牛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有哪些。

牛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有哪些1

一、牛的特征和特点

1、牛科动物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强壮。它们的腿特别适合长跑,这是因为它们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退化的要厉害,所以适于奔跑。牛的门牙和犬齿全部已经退化,但是还保留着下门牙,牛的下犬齿也齿化了,三对门齿呈向前倾斜铲子状,这样可以吃比较坚硬的植物。

牛的适应性很强,可以适应所在地气候,适宜生活的温度是15-25°C。牛吃饱后会停止进食,但还会不停的反刍,牛生单胎、双胎率一般仅占怀孕总数的1-2.3%。

2、牛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很好适应所在地气候,它的适宜温度为15-25°C。牛在吃饱后会停止进食,但是还会不停反刍。由于牛是素食动物,所以它食物范围很广,最喜欢吃青草和一些绿色植物。

3、牛在繁殖时,生单胎、双胎的概率一般仅占怀孕总数1-2.3%。除了高寒地区的牦牛会因终年放牧,而受到气候影响,属季节性发情外,牛舍里面的牛一般均为常年多次发情,四季均可。牛的发情周期基本相似,平均21天左右,妊娠期约280天。

二、牛的.生长周期多长时间

1、牛的生长期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生至6月龄和7月龄至12月龄,这个阶段牛的生长比较快,所需要的营养也会比较多。

2、牛在生长期蛋白质代谢强度会变大,体内沉积的蛋白质、水分、矿物质会变多,淡脂肪沉积会变少。在牛生长期时由于营养水平高,各器官发育较快,一定要让牛保证营养物质充足供给,尤其是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

3、牛生长期时的饲料粗蛋白质含量应该为14%-19%,总可消化养分为68%-70%,精饲料采食量控制在体重的1.2%-1.5%。粗饲料可让牛自由采食,这样每日大约可增重0.7-0.8kg。

牛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有哪些2

生活习性:

牛的适应性很强,能够较好地适应所在地气候,其适宜温度为15-25摄氏度;牛吃饱后会停止进食,但还会不住的反刍;牛是素食动物,且食物范围很广,最喜欢吃青草,还喜欢吃一些绿色植物(或果实),如水花生、红薯藤(苗)、玉米(苗)、水稻、小麦苗等。

特点:

牛科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质强壮;有适合长跑的腿;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适于奔跑;门牙和犬齿都已经退化,但还保留着下门牙,而且下犬齿也门齿化了,三对门齿向前倾斜呈铲子状。

由于以比较坚硬的植物为食,前臼齿和臼齿为高冠,珐琅质有褶皱,齿冠磨蚀后表面形成复杂的齿纹,适于吃草;为了贮存草料、躲避敌害,它们的胃在进化中形成了4个室:即瘤胃、蜂巢胃、瓣胃和腺胃,还具有“反刍”的习性,使食物能够得到更好地消化和吸收。

扩展资料:

牛类是哺乳动物中最后出现的一个类群,很可能起源于原始的羚羊类,随着进化过程,体形演变为高大而健壮,四肢粗壮,达到顶点的便是非洲野牛属和野牛属。

牛类的共同特点是雄兽和雌兽头上都有表面光滑的角,并且紧靠着枕骨的两侧长出,角的基部远远地分开,吻边没有毛,尾巴较长,末端有簇毛串,眼睛前面和趾间没有臭腺,雌兽有4个奶头等。

牛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有哪些3

外貌:

依不同牛种(属)而异。其共同点为牙齿32枚,其中门齿8枚,上下臼齿24枚,无犬齿。上颚无门齿,只有齿垫。胃分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等4室,以瘤胃最大。反刍。蹄分两半。鼻镜光滑湿润,如出现干燥,即为患病的征兆。单胎,双胎率一般仅占1~2.3%。除高寒地区的牦牛因终年放牧,受气候影响,属季节性发情外,舍饲的牛一般均为常年多次发情,四季均可。发情周期基本相似,平均21天左右。

鲁西黄牛的品种特征

在体型外貌上,鲁西黄牛体躯结构匀称,细致紧凑,为役肉兼用。公牛多为平角龙门角,母牛以龙门角为主。垂皮发达。公牛肩峰高而宽厚。胸深而宽,体躯明显地呈前高后低的前胜体型。母牛鬐甲低平,后躯发育较好,背腰短而平直,尻部稍倾斜。关节干燥,筋腱明显。前肢呈正肢势,后肢弯曲度小,飞节间距离些蹄质致密但硬度较差。尾细而长,尾毛常扭成纺钎状。被毛从浅黄到棕红色,以黄色为最多,一般前躯毛色较后躯深,公牛毛色较母牛的深。多数牛的眼圈、口轮、腹下和四肢内侧毛色浅淡。俗称“三粉特征”。鼻镜多为淡肉色,部分牛鼻镜有黑斑或黑点。角色蜡黄或琥珀色。体型结构分为三类:高辕牛、抓地虎与中间型。

在生产性能上,据屠宰测定的结果,18月龄的阉牛平均屠宰率57.2%净肉率49.0%,骨肉比1:6.0脂肉比1:4.23,眼肌面积89.1平方厘米。成年牛平均屠宰率58.1%,净肉率为50.7%,骨肉比1:6.9,脂肉比1:37,眼肌面积94.2平方厘米。肌纤维细,肉质良好,脂肪分布均匀,大理石状花纹明显。生长发育快、周岁体尺可长到成年的79%,体重相当出生重的10.1倍。个体高大、公牛体高146.3cm,体长160.9cm,胸围206.36cm,体重685.18kg,最大体重1040kg。皮质好,加工后不出萌眼。性情温顺,体壮抗病,便于饲养管理。——在繁殖性能上,母牛成熟早,有的8月龄即能受胎。一般10-12月龄开始发情,发情周期平均22天,范围16-35天;发情持续期2-3天。妊娠期平均285天,范围270-310天。产后第一次发情平均为35天,范围22-79天。

济宁的鲁西黄牛,肉质鲜嫩,肌纤维间均匀沉积脂肪形成明显的大理石花纹,具有无可比拟的良种优势。周总理在世时送给日本友人两头鲁西黄牛,现在日本有大理石花纹的牛肉比普通牛肉价格高一倍还多。本县所产牛肉、牛皮(皮质密,韧性好,先进机器能分割六层),多用于出口,深受国内外客户欢迎。

生活:

养过牛的人应该都知道养牛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吧?要是只靠饲料来养,当然它会长得很好,但是它要吃很多,恐怕你伺候不了,而且牛本来就应该是食草动物。所以养牛的多数是放牛的。但是牛对吃的相对其它家养动物来说是比较苛刻的。

凡是它啃过没多久的地方,一般来说再看到就不会有什么反应了,因为可能会留下一些牛粪之类的会刺激它们嗅觉的东西。要是找到一块长势茂盛的草地,它们会不停地拒绝,你看他吃东西的过程就像是一台割草机,一刻不停的样子。要吃上一整天它才会吃饱,然后晚上回家就开始了它的反刍了。总体来说,牛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嘴的活动仿佛永不停止。

躺着睡觉的

牛是反刍动物,一般一昼夜进行反刍6~8次,多达10~16次,总共约需7~8小时,占全日约1/3时间,且大部分在夜间进行,白天只约反刍4~6次。而牛的睡眠时间很短,每日总共1~1.5小时。牛和其他家畜一样,不吃被它们自己粪尿沾污的牧草,但却肯吃生长在绵羊粪堆边的草,而不吃绵羊卧过的牧草,放牧的牛群,每日采食鲜草量约为其体重的10~14%,乳用牛以干物质计算,每日采食量为8.2~12.3公斤。

牛吃什么食物

牛吃什么食物

青草

青草是牛的最佳美食,虽然食物的范围很广,但是牛其实更加喜欢偏甜一点的食物,所以很多嫩苗都可以作为牛饲料的一种。最常见的就是黑麦草了,一年四季轮换着割就可以,像韭菜那样一茬接着一茬。

蛋白质

豆类是不用缺少的,豆类中的蛋白质可以给牛增加肉的嚼劲。豆饼在各种养牛饲料中营养价值最高,粗蛋白质含量高于任何一种饼类饲料,其中含有的赖氨酸含量达2.5%-3%,比玉米高10倍,是养牛补充蛋白质最好的饲料。

粗纤维

各种粗纤维的食物是不要缺少的,粗纤维养牛饲料通常由干草和秸秆组成。而紫花苜蓿是饲料中重要的粗纤维来源,紫花苜蓿根部粗壮,根颈发达,待长成后枝繁叶茂,因为它的口感丰富,草质优良,所以很多牛喜欢食用,可以在秋夏时节多收些凉干,适合储存到冬季食用。

矿物质

一些天然的矿物质也是不可以缺少的。养牛饲料主要是植物的茎秆,而植物中无机盐含量相对较低,不能满足肉牛的需要。这时候必须额外补充矿物质,以达到饲料中无机盐的平衡。在肉牛的饲料中,最应补充的矿物元素为钠、氯、钙、磷等。一般是把各种矿物质元素包括食盐在内,一起充分混合后经高压压制而成并具有一定强度的块状产品,让牛通过舔食的方式进行补充矿物质,这样应用起来既方便又安全。

养牛配置饲料应多样化,搭配一些青草,青储饲料,和一些精饲料。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加强饲料的保存,有些饲料因保存不当出现霉变时一定要禁止用来喂牛。

你认为养牛羊与猪鸡相比较有哪些优势

你认为养牛羊与猪鸡相比较有哪些优势

养牛羊比养猪鸡利润高,投资少,赚的多,风险小。

农村人养牛、养羊有天然的资源优势,牛羊都属于那种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牲口,意思就是说不需要太多的周转资金,不像养猪养鸡一样,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饲料,养牛、养羊直接把牲口赶上山去吃草就可以,吃的是草,长的是肉,成本低,利润高,风险小。

搞养殖业除了养羊、养驴和养牛,不建议养其他的,比如养猪和养鸡风险都很大,周转资金需要的多,而且还容易发生病情,市场价格还不稳定。养牛、养驴和养羊那就不一样了,牛、驴和羊的发病率低,市场价格浮动不大,即使赶上市场价格的最低峰,我们也可以选择暂时不卖,等到价位回涨后再出栏销售。在这期间我们不需要投入什么成本,只是多养一段时间而已,耽误几个人工。

养牛羊的食物有什么特点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牛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有哪些、养牛羊的食物有什么特点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