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场名称九加什么字吉利,谁有春联要带意思的!!!

养牛场名称九加什么字吉利,谁有春联要带意思的!!!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养牛场名称九加什么字吉利这个问题,谁有春联要带意思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靖西有什么风土人情 - 百度

靖西有什么风土人情 - 百度

《生活习俗》

居住:解放前农村多住干栏房,人居其上,下放禽畜,门前用木条搭架成晒台,白天晒东西,晚纳凉。解放后生产发展,不少地方已改为人畜分居的砖木结构房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改善,有的还建起钢筋混凝土楼房。城镇多为砖木结构平房或楼房,近年多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多层楼房。饮食:清雍正《广西通志》载镇安府属“旧俗,土民沥灰水以代盐,自府属行盐官,方免淡食,沥灰之风始息。”后来虽有盐卖,但盐价昂贵,至民国有的农民仍为淡食,一日两餐玉米红薯伴野菜,只有一些商家富户才吃上米饭炒肉菜。婚嫁喜庆菜,县城每桌一般4碗8碟,有鸡鸭猪肉,均同一菜谱。农村略减,以猪肉为主,少用鸡鸭。惟女客宴饮时,大多只吃素菜,荤菜包回家给小孩和孝敬老人。解放后,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城乡人民大多能吃上米饭,一日三餐甚至数菜1汤。旱作地区虽以玉米为主,但已比过去为稠,节日宴饮少者四五种菜,多的七八种。靖西素爱弄小吃,品种繁多,街上摆满小吃摊,直到深夜仍有卖。回族注意饮食卫生,允许食禽类中有嗉囊者,兽类中反刍者,鱼类中有鳞腮鳍者,如牛羊蛇鹿兔,鸡鸭鹅鱼虾等,其性善无毒,可益人。禁食猪狗肉、血、死物和虎豹鹰鹞等凶禽猛兽,因其性恶,恐污人性,故皆禁止食用。回族禁止饮酒赌博。服饰:古时“男女中布跣足,妇人衣短长裙”。至清“同治初年后穿著渐如客装”,男穿长衫马褂或开左襟上衣宽脚裤。女子穿捆边右开襟上衣宽脚裤,尖头鞋。布料皆为蓝靛染成蓝黑色土布,未成年女子留辫,成年梳髻。民国时男穿唐装(俗称便服)或中山装,富家女子和女学生剪辫发穿旗袍,县城多穿机织布,乡村多穿土织布。解放后,1964年妇女大兴剪发髻,改穿各色机织布。1980年后,盛著新潮时装,兴烫发。苗族服饰为男穿黑色唐装衣服,女爱穿白色镶蓝色花边开领上衣,头戴杂色巾,小腿缠绑带,因其衣多白色,故称白苗,男女都爱打赤脚。靖西习俗

生育习俗:产妇坐月子吃糯米饭,以姜煮鸡肉作汤。第一个孩子出世,外婆即送去鸡和糯米,外家亲戚相邻亲友亦送,送多送少,视各人财力,外婆多送,外亲次之,邻舍亲友一般鸡2只,糯米2.5公斤,以示贺喜。小孩满月,外家送襁褓,满月那天,祖母或外祖母用襁褓背小孩,撑伞上市买葱蒜,意为让小孩将来聪明,“葱”“聪”谐音。蒜表示小孩今后遇事会打算,雨伞意味着小孩有福荫。家中蒸有色糯饭,染红蛋,送给亲友邻舍,并宴请满月

酒,酒宴上其父母则请外公(或外伯叔公、舅舅)为孩子起乳名。起名后,看与其父、母双方本家亲属有否同名,如有再议。小孩读书时,再由父母或请学校老师另起学名,也有以乳名为学名,有的婴孩百日、周岁都请客庆贺。祝寿:旧时城乡有体面人家,年到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九十七等本命年多行庆寿,亲朋好友送镜屏、寿幛祝寿,主人家则宴请宾客。农村个别地方有一种古老传统,每逢家中老人大寿,就用青竹叶、红纸扎于房梁上,意为给老人添福加寿。解放后此习已稀少。

称谓习俗:壮人一生中名字有几次变化,青少年时期叫乳名或学名,男子于弱冠娶亲时,再由家长命予字号。结婚生小孩后,则以孩子的名字冠以爸(壮语叫博)或妈(壮语叫乜)来称呼。如小孩叫依立或氏立(“依”为男,“氏”为女),即叫博立或乜立,到了做祖父或祖母则又以孙男女的名字来称呼,叫公某某或婆某某,故一生有几次名称。其原来本名渐为人遗忘。

妇女染牙:解放前与越南相邻的沿边地带部分妇女有染红牙齿习俗,说染牙美观,抗龋齿。清嘉庆《广西通志》卷六记述归顺民风有:“以茜草染齿令红以示丽。”《归顺直隶州志》载:“妇女多好染红牙齿,一经染后,没世不脱,此盖地近交夷尚沿其陋习欤。”解放

后此习已无。

村规民约:解放前,不少地方群众合议订立村规民约,有违犯者,按约处罚,有的立碑永志。武平立禄村于清嘉庆八年(1803)癸亥夏立《乡规民约碑》云:“……为要今欲靖人心,先立乡规,先止盗贼,止盗贼先禁赌博,赌博禁则盗贼止,则乡规立,乡规立则人心靖矣……”。解放后此习渐少。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强调制定村规民约,1985年下半年全县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各村屯都制定了村规民约。

《节日习俗》

春节

春节是靖西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节前各家包糯米粽粑,农村各户普遍杀猪,贴春联。除夕夜家家团聚守岁,长辈给孩童压岁钱。至零时,家家燃放鞭炮烟花炮,迎接新年的到来。初一凌晨,中、老年男子结伴“出行”,按通书所指当年大利方向走去。还有的故意摘取他全人菜园青菜葱蒜,以示纳财,菜园主人不敢骂,认为骂会失财,俗称“偷青”。这些陋习,解放后已改。正月初一,不扫地,不杀鸡(因初一是鸡日),不说不吉利话和粗口话,不打人骂人。儿孙给老人拜年,老人给儿孙“封包钱”。以大粽、年糕、米花、果物等祭供祖先:燃檀香或盘香,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有的还在果树上贴块小红纸。预祝结果丰收。旧时,天未亮,(县城除夕晚)家家挑新水,意取涤旧事,迎新纳吉,在农村汲水归,沿路唱“牛羊猪狗鸡鸭六畜魂来”一语。初二开始走亲戚,送礼、贺禧,并给小孩发“封包钱”,象征纳吉接福。已婚女子皆回娘家,新媳妇回娘家礼仪更讲究。初七为人节,普遍杀鸡设宴。十五元宵节,家家杀鸡拜祖先。春节期间有的地方舞春牛、舞鸿鹄、唱采茶,预祝丰稔,有的地方组织舞龙,舞狮队,逐家逐户去拜年,户主则燃炮欢迎,并给封包以答谢。县城还有台阁游行,附近乡村群众汇集县城很是热闹。清明靖西壮族在春分后谷雨前天天有人上坟,故俗有“三月天天扫墓地,七月处处烧冥衣”之说。县城以清明日为最盛,家家悬挂柳条(解放后已不兴)。农村以三月初三为最盛。扫墓那天杀鸡办席,以黄姜、枫叶、红紫线草染制成黄黑红兰白五色糯饭。染成五色,意在使山精邪崇不能夺噬。扫墓祭祖,一般祭品,香烛而外,多以烤猪肉、鸡肉、五色糯饭奠祭坟前,墓碑贴小块

红纸,坟上插纸钱,燃炮惊魂,新葬家人还哭坟。下录哭坟时祭母祭妻土祭文一则:土音汉意哑哈诺!乜呀!哎呀那!妈呀!喀(lo)就江分别几卑,儿刚刚分别几年,道麻乜成鬼了雅。回来妈去世已走。诺宁有卑瓜多暖,恰巧在去年同月,雅化媳别屋别地。婆和媳离家离地。乜留真福气不梅,我妈真没有福气,卑瓜列台鬼打官。去年就逝世先走。人论膜爹穿黑他,听见消息眼发黑,喀(lo)层如都鸦都羊;儿不如乌鸦羊儿;它仍陋跪乜官蝇,它还懂跪妈含蝇,人比都畜生刷礼。人比那畜生惭愧。布华梅得哭爬怀,以前不得哭送丧,麻参地同乃列道。只是来扫墓便归。喀(lo)乜真无孝污疑,妈的儿真是无孝,对梅得喀(lo)迷乜出。对不起妻儿生母。迷化乜呀业!妻和妈呀业!解放前遍邀亲友,同在坟前宴饮,吃乡土风味的各种菜烩青菜包,来宾者不问与主人相识与否,只要有东道主之友相邀,便受欢迎,以兢热闹,而争体面,故主人往往不计客人多少,体面的人家大都有十余席,多的达二三十席。此风,解放后已改,拜扫后回家,请亲朋好友来宴欢,规模比前简,一般几桌而已。三月三为县境北面地区扫墓之日,其习俗与清明节相同。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县城居民有包长条形和三角形凉粽,点糖浆而食习俗。端午节还有防病习惯。清《归顺直隶州志》载:“五月五日家家悬艾虎挂蒲剑,饮雄黄酒,以避疠疫。”小孩以雄黄酒擦肚脐,俗说可驱邪祛病。还有用棉布缝制成猴子抱南瓜的香包给小孩玩的习惯。

端午日药市,是靖西独特的民族医药风俗。远近村寨草医药农,以及稍懂一方一药的群众,纷纷将自采的各种中草药(含药用动物、矿物等),肩挑车载到县城出售。乡镇圩场逢此日是街天的也成药市。习俗认为端午时节的草药,根叶肥茂药力大,疗效好。传说这天游药市,饱吸百药气,就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不生病或少生病。这天县城街上中草药不下五六百摊,品种数百以上。赶药市的人极多,清早就有人挑药上市。八九点钟后,成百上千赶药

市的人,陆续提蓝拎筐来。中午药市达到高潮,不下万人。有专程来买药的,有来向壮医药农请教医药知识的,也有纯为“饱吸药气”而来。直到下午五时,药市才逐渐散场。故有评说端午药市是中草药材的大展销,是民间医药经验的大交流。靖西习俗

牛魂节

农村每年农历五至六月初,插田结束后,合屯商议,选取吉日共作牛魂节。清《归顺直隶州志》载:“农夫之耕终岁勤苦而耕之艰难牛任其劳,闻春雷而惊惧,见大田而丧胆,保无游魂旷野落魂未归耶,因令各峒作牛魂节,今尚仍旧。”相传为元时顺安峒官张天宗所倡。是日清晨,家家杀鸡,蒸五色糯饭,整理牛栏,将牛牵到河边洗刷、梳篦、除牛虱、喂精料,让牛休息,不使役。有的还煮豆粥、糯米甜酒,蛋汤灌给牛食。旧时还到田边祭田神,插红黑纸旗,以祝丰年,兼招牛魂,盖因牛被呵叱鞭打而失魂。午间放牧,牧人用大叶包裹糯饭、鸡肉带到牧地团坐而食。另以糯饭喂牛,以酬其耕作之劳。

中元节

靖西壮族以农历七月十四为中元节奉祀祖先,十二日各家便开始杀鸭,制备冥衣冥布放于神台,十三日用芭蕉叶裹蒸糯米糍粑,十四日家家杀鸭祭祖,烧冥衣、冥布、冥钱。“文化大**”期间以“鬼节”批判,今烧冥衣冥钱少了,作杀鸭加菜过节的仍多。

中秋节

旧历八月十五晚上,县城和一些圩镇群众,以扎鸟、兽、鱼、莲花、走马、走龙灯等各种彩灯,悬挂门口,摆设香烛月饼果品芋头,祭拜月亮。家人团聚,边吃边赏月。小孩则拉纸兔灯、坦克灯,或提擎各种各样彩灯游街。有的把香插满柚子,系上鞭炮,插在竹竿上,点燃香后,竖于屋前或屋顶,名为“烧天香”。一些乡村妇女有组织请月姑对歌的活动,壮话为“请囊胲”。相传,中秋节系人民反抗元顺帝统治纪念日,以约密书藏进月饼,破开见密书为起义之晚,俗称杀鞑子,烧天香即烧鞑子的头,此夜挂彩灯庆祝,以示从此脱灾脱难,不受异族统治。

其它小节

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日为农村“米马节”(壮语),家家采白头翁、艾草(壮语“诺马”、“夏节”)和糯米作糍粑。旧时还以鱼虾祭畜栏,名日收鸡鸭魂。

浴佛节:农历四月八日,县城居民以糯米做咸汤圆,壮语称“米劳”节,相传此日食后明目,故有“四月八,米劳抓,不吃光眼瞎”之说。现仍沿此习。

霜降:24节气中的霜降作为节日,庆贺粮食登场。县城群众做小粽粑,谓之迎霜粽,乡村则做糯米糍粑,谓之洗镰。糍粑除自家食外,还馈送亲友。解放后,县城此习已少,农村仍沿旧。冬至:24节气中的冬至作为节日,意冬至季开始农事闲隙,选定此日作小节,城乡群众多做糯米汤圆。解放后,部分群众仍沿此习。

送灶神: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送灶神节,清《归顺直隶州志》载:“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除夕,果菜酒馈送灶神。”城乡家家杀鸡祭拜。解放后,部分群众仍沿此习。传统还有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等节日,解放后仍沿习,内容有改变。九月九重阳节,原为登高望远,今增加敬老的内容。解放后,许多群众过新节日,如劳动节、国庆节、元旦等,都加菜欢宴。劳动节举办篮球赛、文艺晚会,国庆节举行文艺晚会、游园活动、书画展览等,元旦、春节县领导组织慰问团,慰问离退休干部、住院病人、驻军部队、各乡镇及基层单位,农村青年即便是儿童节、妇女节、青年节、七·一、八·一等都汇聚县城凑热闹。

《生产习俗》

祈求丰稔:旧时年初一,有些地方烧红薯,并将玉米、大米、荞麦、小麦各取一点煮熟后,拿到当年大利方向烧香祭拜。此习解放后已清除。

播秧:旧时播完谷种后,拿龙蕨秆串鸡蛋壳、3张山芋叶、茅草、厚叶树枝插在田头进水口,祈望谷粒大如鸡蛋。秧苗长到3厘米时,在田角插上各色纸钱,一只熟鸡蛋破边插上香火再插入田角,祈望秧苗茁壮多分蘖。此俗在解放后已逐渐消失。

耙田:本田耙好留待插秧时,在田中央插上一枝树叶,以告示人畜不能乱踩进田里。

插秧:由某姓农家先插,叫“插秧开野”,然后全村人才跟着插。如旧州由张家先插,因张天宗开辟靖西,故推崇张家。各农户插秧时,拿熟肉、鸡拜土地公后,主人家先插三兜秧,帮工者才能开始插。插第一把秧时,要一直弯腰插完。不准用手递秧苗,要丢到田里,插秧者再从水中捞起。此习现已革除。互助组前都请青年妇女帮插秧,插秧第一天蒸糯米饭吃,以后一日三餐皆有酒肉款待。远近男青年赶来对歌,晚上对到天亮,主人家煮夜宵款待男女青年。插完田后,杀鸡煮肉蒸五色糯饭酬帮工者。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每逢农忙,县城百货大楼门前聚满帮工的中青年妇女,由需劳力户雇请,插秧帮工者已不限于青年妇女。

促秧苗:旧时秧田返青后,如不发蔸,折一支柚子枝插到田里,或用一根老木头到田头敲几下,念咒。相传可驱邪,促秧苗分蘖。解放后,此习已革除,以追肥促分蘖。

祭青苗:农历七月到八月初,稻禾抽穗,农村约期以酒馔和煮熟禾穗祭青苗,祈望稻禾快熟丰收。解放后,此习多已破。

种玉米:旧俗只种一造中玉米。种时由老人屏住气先种几坑,意为不让鼠雀发现。种毕地里插一支树枝,以示不许人畜进去,老人最后走出地头,还祈祷不让鼠雀吃种子。解放后,改为早玉米加晚玉米(或红薯)两糙,鼠鸟害以农药捕杀。

种鸭脚粟:相传只能一个人去种,两个人去种不肯长。

骂果:年初一在果树杆贴上红纸,预祝当年果实累累,同时一面拿利刀或木棒砍树杆,一面骂:“你结果不结果,不结果就砍掉你。”由于砍伤了树杆,制止营养回流,使营养集中在树枝上,促进花芽分化多结果。

养牛:选牛要下额干净的,如有一颗黑班,叫“顶历”,有两颗黑班的,都不能要,说是到两颗黑班长合在一起时,牛就会死。牛怀孕后,如果牛栏坏,需查通书确知胎神不在栏中之时,才能修。相传触犯胎神会引起牛流产。此习已革除。

养猪:除夕后零时放鞭炮时,主人到栏里唤猪,祝愿猪在新的一年好长膘。卖猪前,扯几根鬃毛夹在猪栏里。买小猪成交后,由卖主解开笼口绳子,再由买主绑好。放猪进栏,先在栏口烧一堆火,横放一条杵,放一盆水,将小猪从火和杵上抬过,拿水浇到猪背,口中念

念有词:“三个月大如石臼,六个月大如石碌。”然后由胃口好、不挑食的人来放猪,认为这是过火过水,绝除瘟疫,小猪快长膘。

养鸡:小鸡孵出来后,先摘去老嘴,第一次放出来觅食时,主人必须头戴竹帽,相传可防老鹰抓小鸡。此习现已消失。

烧窑:无论是石灰窑或瓦窑,装好窑后,先杀鸡煮肉烧香在窑口祭拜祖师,众窑工会餐,然后才能烧火。相传不如此,窑火不肯升。此习现已革除。

榨糖:每年农历十月榨糖。开榨前糖工杀狗或炖猪头吃,聚餐后开榨。榨糖机用蚬木做成,靠牛拉动,用木质齿轮传送动力榨出蔗汁,经煮沸、滤清,便可生产土糖片或沙粒结晶糖,土榨糖机沿用至今。

舂米:农村惯用竹(泥)磨磨谷子,使稻谷脱壳成糙米,然后用碓或石臼舂去糙米的糠皮。竹(泥)磨用竹木编制,内以泥填。1980年后全部用机器碾米,竹磨已匿迹。

织布染布:农家喜自纺自织土布,用蓝靛染黑后缝制衣服。还有的搞扎染,是用“扎结”的方法浸蓝靛时产生的“空白”而形成独特的花纹,质朴大方,色调雅淡。壮家用作门帘、襁褓。解放后,逐渐减少。80年代后,人们喜用涤沦布,农家极少织布。

防鸟:播秧和稻子将成熟时,用竹草扎假人,穿衣戴笠,以条棍穿过两袖。袖悬红黑白色布条,遇风晃动,可驱鸟雀,壮话“茅郎”看鸟,此法鸟害地方普遍沿用。

检粪:村里或近村路上,有牛在路上拉屎,先见者即在粪堆上插树枝,以示粪有主人,他人不能要,此习已久。

《礼仪习俗》

热情好客。凡有人到家,都要让凳请坐、倒茶、递烟,家人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殷勤地留客吃饭。在边境一带乡村,客人到家,主人先敬上一碗自酿低度酒。渠洋、岜蒙一带,家中有了61岁老人,都有个太师椅,有贵客到则请上坐。留客吃饭,男女不同席,按辈入座,挟好菜给客人。客人留宿,则拿出家中最新最干净的棉被给客人用。尊重老人。晚辈见到老人都热情招呼,主动让路;见老年人挑担子主动帮挑;吃饭让老人先入席,坐上座;杀鸡杀鸭把鸡鸭屁股、肝挟给老人;在老人面前不得随便大喊大叫和乱开玩笑,言语要文明谦恭。村里有纠纷或什么重要问题,一般都由老人出面解决。新娘婚后第二天,都给老人送上敬老水。礼尚往来。逢年过节,亲戚及好友间都互送礼物。如春节送鸡、中元节送鸭,中秋节送月饼等。结婚、小孩满月,亲朋好友都送去礼物或红封包表示祝贺。谁家有白事,除亲朋好友送去礼物参加吊唁外,街坊邻舍也送去米、现钱,并去守柩。谦恭请呼。和长辈交谈时,不得称“我”,而是用自己的小名代“我”,已有子女的则以博(即爸)某某或乜(即妈)某某自称,新媳妇对公婆旧习自称为“奴”,今则称小名。长辈对晚辈也不直呼其名,称孙男或孙女,同辈的称弟或妹。如是兄嫂称弟妹,则按自己孩子称呼或叔或姑,长辈对已有子女的晚辈,则称博某某或乜某某。靖西习俗

《交谊习俗》

情同手足

旧时男女青少年,同龄人男的喜好结为“博同”,女的结“乜同”,有的是年幼时体弱多病,父母带去认健康的同龄人做“同”,祈望子女免灾免病。有的是长大后,双方乐意自认同庚,同庚亲如兄弟姐妹。还有结拜兄弟,结拜姐妹的,按年龄顺序排列,俗称“七姐八妹”。拜把的兄弟姐妹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此习解放后已不盛行。

对望传情

每逢圩日,远近青年男女刻意打扮,三五成群结伴赶街,站在街头路边,一边是男,一边是女,相互对望。看上中意的,先是送秋波,然后男的上前逗情,如女的答腔,是为初交。接着相约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并约定下次会面时间地点,也有的在赶圩或散圩路上,男的见前面走着的女青年,欲相识,会唱山歌的以歌相求,不会的就引吭高声“腰”为求,若女方有意,以歌回答,或投眼微笑或手举文雅巾摇晃,即表示愿与男的认识,并互相倾谈。若无意,则婉言谢绝自顾朝前走,男的不得放肆。

抢头巾

解放前,靖西流行一种习俗:男青年在赶街路上,看到心爱的姑娘,就去抢她的包头巾,姑娘的头巾被抢走,如她对小伙子无意,则追回头巾;如姑娘对其有意,则双方商议约定下次会面地点,继则互换信物。有的经相互往来,建立感情,同结百年之好。而也有已婚,不能结为夫妇,仍往来保持友情,俗称为“交情”,也有叫“耍风流”,但乐而不淫。解放后因妇女发型趋向现代化,不包头巾,此习渐消失。

《娱乐习俗》

歌圩

靖西农村各乡都有传统歌圩日,附近乡村男女老幼到歌圩凑热闹,男女青年精心打扮入歌场。歌圩之日成千上万原已相识的男女青年赶第一歌圩时,男的带来饼糕,女的带来白布底鞋相互赠送,然后对歌。未曾相识的男女,先是漫无边际地唱求歌,遇上中意的,便相互对唱。歌词随编随唱,以显示歌才。对歌从白天唱到深夜,从深夜唱到天明尚歌兴未犹。歌圩期间,人们还制成五色糯米饭食用,以添节日气氛。有的还举行演戏、抛绣球、抢花炮等

活动。插秧对歌,是另一种歌圩形式。每年到插秧季节,田多的家有请六七十名女青年来帮插秧,男青年便慕名而来对歌。同德乡东塘村有请到五六百名女青年的,新靖镇那足村有请近千名的。白天,女青年头戴黄色油竹笠,身穿黑衣,腰扎白绳在田里插秧。田埂上站满头戴贵州帽(工艺精细,相传贵州传入)、身穿白衬衣的男青年,空旷地上摆卖的米粉几十摊。女青年边插秧边和男青年对歌,收工后,一直对歌到天亮。由于一些地方歌圩出现赌博、械斗现象,国民政府为了禁赌和防止械斗,也曾有过革除歌圩,禁唱山歌的通知,但悠久的传统是革不掉禁不住的。解放后1950至1959年,歌圩得到有组织地开展,用山歌宣传党的政策,起到了很好作用。但到1960年片面地认为成千上万男女青年聚集唱山歌,影响集体生产,于是封禁歌圩不准唱山歌。到1970年,认为男女唱山歌耍风流,有伤风俗,影响家庭和睦,更是严加查禁。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歌圩才逐步恢复(县内歌圩期附后)。

各国的新年名称及新年的传统习俗

各国的新年名称及新年的传统习俗

泰国

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的译音),也叫“泼水节”,是公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节日里,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后面跟着一辆辆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神”,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敲着长鼓,载歌载舞。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善男信女夹道而行,用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风调雨顺,然后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的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进行新年沐浴。为庆贺新年,泰国人举行在规模的“赛象大会”,内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赛、古代象阵表演等。很是精彩动人。

埃及

埃及是文明古国,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观察星象了,他们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尼罗河水立时上涨。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埃及的克鲁特人迎接新年,在门口放一张桌子,七八只碟子供着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颗粒,还有好些绿色植物的小芽,这象征丰裕。献给神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因埃及的农业生产是从秋季开始的。

德国

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可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印度

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有的地区,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人人脸上涕泪横流,他们以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来迎新年,是对人生的慨叹。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人在过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游行),扮演史诗中的英雄与纸扎巨人“作战”,“英雄”引发点着火的箭,纸扎巨人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着火烧毁,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图画。元旦早上,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就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年青人把红墨水装进水枪里,射到亲友身上,称为“洒红”,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欢在过新年时不管熟悉与否,见面徒手格斗。围观者叫好助威风,往往成为姑娘追求的对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为庆祝新年,在游戏场中竖立一根圆滑粗大的木杆,杆顶有一只盛着礼品的小袋,姑娘们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挠向杆上爬去的小伙卫子,小伙子们则在杆下围成一圈,努力防御姑娘们对爬杆者的攻击,直到爬竿者夺得小袋取得胜利为止。

伊朗

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

日本

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之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新年的来到。人们便离座上床睡觉,希望得一好梦。元旦早上,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讲述除夕做的梦,以测吉凶。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1--3日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各国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来祈求好运。日本人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三天,则吃素的,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现日本多数城里人已放弃新年吃素匀惯,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条,以祝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

朝鲜

朝鲜和我们中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的匀俗。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魅,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节,朝鲜的妇女穿戴一新。元旦日少女们头戴一种麻制的帽子,称为“福巾”,身穿带花纹的五色彩衣,进行荡秋千比赛。她们以一处树花为目标,看谁先踢到或咬到为胜。也有在高处挂上铜铃的,以先碰响者为冠军。新年期间,朝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日子过得象蜜一样甜。

英国

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匀惯开展种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英国的新年庆祝活动大都在除夕火夜举行,“迎新宴会”,便是其中之一,这种宴会分“家庭宴会”和“团体宴会”两种,宴会通常从除夕晚上8时开始中直至元旦凌晨结束。宴会上备有各种美酒佳肴和点心,供人们通宵达量地开怀畅饮。午夜时分,人们打开收音机,聆听教堂大钟的新年钟声,钟声鸣响时,人们一片欢腾,举杯祝酒,尽情欢呼,高歌《往昔的日光》。“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由当地的旅馆和舞会,夜幕降临。人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杰到这些装饰一新的灯光辉煌的舞场,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还云集到各个广场,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喷泉和厄洛斯神象,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电视台还在广场做现场直播,让在这家“守岁”的人也共享欢乐。

各地习俗

藏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彝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有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殁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一般都欢度三天,头一天阖家欢聚,吃酒祝贺。人们把牲畜肉煮熟后切成坨坨,祭祀神灵和祖先,然后用来下酒。晚上燃火把四处照燎,一般持续三个晚上。人们情绪十分热烈。人们以村寨为单位,高举火把绕着村寨和田地照燎,犹如千条火龙腾飞。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节进入高潮,整个凉山沸腾了。小伙子穿上民族盛装,缠着有英雄结的头帕;妇女们穿着百褶裙,聚集在广阔的草坝上,进行各种传统的体育竞赛。小伙子们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妇女们则唱歌、跳舞,弹口弦琴。

有的地区,节日期间要打猪打羊祭神;有的地区要宰一只鸡到田边地头祭“田公地母”。人们认为火把可以驱鬼除邪,所以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去照燎,边走边在火上撒松香,人们称之为“送祟”。无疑,这是古老的火崇拜观念的遗迹。

火把节期间,最热闹的地方要算斗牛场了。斗牛不仅是一种文娱活动,也是选择良种牛的好方式,对农业、畜牧业生产很有积极意义。比赛中谁的牛获胜,意味着该养牛青年是个勤劳的畜牧能手,也往往是姑娘们选择配偶的好对象。摔跤是火把节中另一项吸引观众的活动。两人摔跤,万众聚来,亲朋好友,都来助威。赛前赛后,围观的姑娘弹着口弦琴,小伙子弹着月琴,表示爱慕之情。

“选美”活动则独具风采。“选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任裁判。裁判宣布“选美”开始后,参加竞选的彝族姑娘就围成圆圈,后者拉着前者手中的花帕,边走边唱优美动人的民歌。这里围观的小伙子最多,也最慷慨。小伙子们觉得哪位姑娘最健美,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交给裁判,请裁判代为转交给那位姑娘。哪位姑娘收到的礼物最多,裁判就宣布她当选为美女。当选为美女的姑娘背着许多礼物,脸上带着红霞走出会场的时候,亲朋好友都围拢来表示祝贺;小伙子们更是围在姑娘的前后,叮叮咚咚地拨弹月琴,表述自己的心声。

第四天,由少数人将火把的灰渣扫起来,用酒肉祭祀,以祈吉祥。

过年的习俗

过年的习俗

德国的新年,钱包放鱼鳞钟响跳椅子。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可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德国人元旦还有穿新衣的习俗,他们认为新年换新衣,一切都如意;新年乱穿衣,全年不顺利。此外,他们还会在钱夹里放几片鱼鳞,因为鱼鳞是新年吉祥物,预示着财源滚滚;不少人还把马蹄铁钉在墙上,用来“驱妖辟邪”。

西班牙新年:争着吃葡萄当除夕夜12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声,人们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平安如意,而且每颗葡萄还有不同的含意,如第一颗“求平安”、第五颗“和睦”、第六颗“避难”、第七颗“祛病”……

元旦这天,西班牙家长特别“仁慈”,他们会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因为按照当地风俗,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都是不祥之兆。同时,大多数西班牙人身上会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有的地区,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人人脸上涕泪横流,他们以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来迎新年,是对人生的慨叹。

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人在过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游行),扮演史诗中的英雄与纸扎巨人“作战”,“英雄”引发点着火的箭,纸扎巨人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着火烧毁,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图画。

元旦早上,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就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年青人把红墨水装进水枪里,射到亲友身上,称为“洒红”,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欢在过新年时不管熟悉与否,见面徒手格斗。围观者叫好助威风,往往成为姑娘追求的对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为庆祝新年,在游戏场中竖立一根圆滑粗大的木杆,杆顶有一只盛着礼品的小袋,姑娘们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挠向杆上爬去的小伙卫子,小伙子们则在杆下围成一圈,努力防御姑娘们对爬杆者的攻击,直到爬竿者夺得小袋取得胜利为止。

美国新年

30万人集体“干杯”。新年前夜,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聚集了大约三万名手持香槟的狂欢者。拉斯维加斯市计划在新年钟声敲响时,3万人将一齐举杯庆祝2006年的到来。拉斯维加斯将打破它们在2005年新年时创造的293000人的同时干杯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据市长戈德曼说,今晚将由大型的明星演出,天鹅绒帘幕装饰的派对。2006年钟声敲响时,价值50万美元的焰火将在天空绽放。

加利福尼亚州的元旦庆祝别有特色,新年来临之际,大街小巷到处摆着玫瑰花,几十辆鲜花装点的彩车载着身着礼服的妙龄少女徐徐而过。人们会在节日期间选出当年的玫瑰皇后和玫瑰公主,在赞赏中迎来新年。

英国新年

40万人集体狂欢。2005年12月31日晚,英国伦敦特拉法尔角广场将举行盛大狂欢,人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到灯光辉煌的舞场,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还云集到各个广场,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喷泉和厄洛斯神象,载歌载舞,尽情狂欢。

英国人在2005年12月31日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按英国人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将遭霉运。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

澳大利亚新年

上万警民齐观焰火。2005年12月31日晚,悉尼将举行建城以来最大规模的新年焰火活动。2005年焰火主题是国际著名焰火设计师布莱恩·汤姆逊设计的“劳动者之心”—点燃的焰火形成一个巨大心状,令市民叹为观止。这次焰火规模“史无前例”。

新加坡新年

光交织呈现迷人景色。新加坡的滨海湾从2005年12月31日晚上开始举行大型的跨年活动。主办者滨海艺术中心特别在30日晚上进行了灯光表演彩排,只见漂浮在滨海湾水面上的这些“许愿球”在水中亮起,照耀新加坡河面,形成一幅迷人景色。

31日午夜,当迎接2006年的钟声一响,滨海湾的上空也会燃放起五颜六色的烟花,绚丽的天空将与水面上的灯球相映成趣,构成了“光”和“水”交织的奇景,为2006年掀开璀璨的序幕。

巴西新年

登山寻幸福见面揪耳朵。新年钟声敲响后,巴西人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他们争先恐后地寻找象征着幸福的金桦果,这个活动被称为“寻幸福”。据说,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在乡村地区,新年期间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互相揪耳朵,人们在元旦见面时,会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法国新年:喝光家藏酒风向卜年景

喝光家藏酒风向卜年景。

朝鲜新年:稻草人中塞钞票,黄昏时分烧头发

朝鲜和我们中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的匀俗。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魅,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节,朝鲜的妇女穿戴一新。

元旦日少女们头戴一种麻制的帽子,称为“福巾”,身穿带花纹的五色彩衣,进行荡秋千比赛。她们以一处树花为目标,看谁先踢到或咬到为胜。也有在高处挂上铜铃的,以先碰响者为冠军。新年期间,朝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日子过得象蜜一样甜。

比利时新年:给牲畜拜年

比利时的新年动物最受宠。元旦这天,比利时人清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动物们拜年。他们会走到牛、羊以及自己的宠物猫宠物狗身边,煞有介事地向它们问候:“新年快乐!”

意大利新年:年夜摔东西

意大利传统认为,元旦前夜弄得响声连天可以驱邪,这样就可以新年如意。所以当地人在元旦前会不停地放烟花爆竹,还打碎一切可以打碎的东西制造声响。到了元旦这一天,意大利人家家户户都要燃一炉旺火,而且要使其一整天不灭,因为意大利人认为,火来自太阳,元旦断了火,来年就会不见天日。

墨西哥新年:新年前禁笑

墨西哥人比较奇怪,他们的传统规定,元旦到来的时候不许笑,以便于获得好运气。

庆贺新年伊始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不同,因此也都有自己不同的庆祝元旦的习俗。

缅甸——泼水嬉戏泰国——抬着“宋干女神”游行

柬埔寨——堆沙丘祝丰收尼泊尔——朝拜神像

菲律宾——纪念民族英雄日本——敲钟一百零八下

新加坡——走亲访友韩国——放风筝玩跳板

印度尼西亚——检查过错、请求原谅埃尼日利亚——洗澡戏水

塞俄比亚——燃篝火庆丰收坦桑尼亚——驱散妖魔祈求幸福

苏丹——老年跳舞青年唱歌埃及——“涨水新年”

法国——从一天看一年保加利亚:堆雪塔迎新年

美国—烧旧物狂歌意大利——摔摔打打过新年

北美的印第安人——红球挂在高柱上

德国——“跳进新年”西班牙——吃十二颗葡萄

葡萄牙——观看斗牛表演

加拿大——筑雪墙挡妖魔英国——预测命运的“第一只脚”

智利——通宵歌舞巴西——进山寻果

阿根廷——“花海”沐浴巴拉圭——冷餐五天

印度尼西亚人吃石榴以示吉祥泰国大象泼水祝贺新年

12月29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孩子在商业区与废纸嬉戏。该区的工作人员在年终将撕碎的纸片从窗户向外抛撒,以庆祝这一年的终结。这是当地岁末的习俗。

伊朗新年习俗

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

12月29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孩子在商业区与废纸嬉戏。该区的工作人员在年终将撕碎的纸片从窗户向外抛撒,以庆祝这一年的终结。这是当地岁末的习俗。

新年夜,法国人合家团聚,围桌痛饮香槟酒,这一夜所有人都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这样新一年才会有新开始。法国人认为元旦的天气预示着年景: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刮西风上丰收年;刮东风,水果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

谁有春联要带意思的!!!

谁有春联要带意思的!!!

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际太平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则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横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彩云滚滚来横批:万事如意

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横批:福满人间

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横批:恭贺新春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横批:莺歌燕舞

春花含笑意爆竹增欢声横批:喜气盈门

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际太平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则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横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彩云滚滚来横批:万事如意

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横批:福满人间

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横批:恭贺新春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横批:莺歌燕舞

春花含笑意爆竹增欢声横批:喜气盈门

汗马绝尘安外振中标青史锦羊开泰富民清政展新篇横批:春满人间

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际太平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

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横批:欢度春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横批:鸟语花香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福临门第喜气洋洋横批:五福四海

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横批:万事如意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春光耀辉满堂春横批:春意盎然

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横批:四季兴隆

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横批:山河壮丽

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事泰辉煌横批:春意盎然

旧岁又添几个喜新年更上一层楼横批:辞旧迎新

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横批:春风化雨

家过小康欢乐日春回大地艳阳天横批:人心欢畅

多劳多得人人乐丰产丰收岁岁甜横批:形势喜人

壮丽山河多异彩文明国度遍高风横批:山河壮丽

财连亨通步步高日子红火腾腾起横批:迎春接福

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横批:喜气盈门

大地流金万事通冬去春来万象新横批:欢度春节

大地歌唤彩云满园春关不住横批:春色满园

彝族详细介绍

彝族详细介绍

人口为7762286人。

民族概况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包括云南大部、贵州部分以及广西的全部彝族地区,以土地个体私有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早已占着绝对统治的地位,实物地租是地主对佃农最主要的剥削方式。此外,对佃农一般还进行额外劳役剥削,雇工与高利贷剥削也十分普遍。部分地区由于某种历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归流”时保全了大量的土目与中小奴隶主,因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较长。如在乾隆初年,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群众仍然“半为夷目家奴”。及至建国以前,所属百姓仍然保留某些农奴的特点,奴隶主的剥削虽以实物地租为主,仍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奴隶制的痕迹。云南武定、禄劝以及红河南岸等地当时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地主经济已有取代领主经济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荞麦、土豆、小麦、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农具主要有犁、耙、条锄与板锄。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牧草丰富,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牧养牛、马、猪、羊等。山地森林资源、山货资源十分丰富。河流湖泊中有各种鱼类和水产。狩猎,采集药材、木耳,捕鱼等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基本上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主要采取定期赶集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

彝族的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尤其是在聚居区内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仅用少量的牲畜、粮食、山货去换取针、线、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耻于经商’’的观念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衡量贫富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或一家人)能干与不能干、强与弱的标准。拥有百头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已经建起了钢材、生铁、煤碳、采矿、发电、伐木、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轻、重工业部门,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产业队伍。云南个旧的云锡公司,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个重要企业,贵州西部的六盘水特区,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四川渡口也成为著名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各地普遍修建了公路,成昆、贵昆铁路干线也通过了彝族地区。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了一些贸易机构和集市,使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上实行搞活的政策,彝族的城乡商品经济有了飞跃发展,彝人中建企业、经商者逐年增多,落后的自然经济正受到严重冲击。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彝族流传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现已陆续翻译、整理出版,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等方面。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及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在医药学方面,彝文著作中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彝族普遍采用夏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古代彝族先民使用过十月历。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漆绘主要多施于碗、盘、壶、杯、盔甲、护腕、盾牌、箭筒、马鞍、马笼头、月琴、口弦之上,颜色以黑、红、黄三种色彩为主。刺绣为彝族妇女所善长,常绣在头帕、擦尔瓦、衣袖、衣大襟、裤脚、挂带、烟荷包、腰带等上。

风俗习惯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有生命的东西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银子、用具,都可附上精灵“吉尔”,认为它具有保护家人的魔力。由于历史上长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佛教传入彝族区已有长久历史。清代初年,道教在一些彝族地区盛行。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天主教与基督教也于19世纪末年先后传入彝族地区。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中国云南的彝族人,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仰。

据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了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补天呢?天神们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了,然后他们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秩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远古先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为图腾,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彝族人称虎为罗,许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称罗罗,即意为虎族。他们自认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过虎节,日期从农历正月初八的接虎祖开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结束。虎节期间,全族人共同欢乐,跳老虎笙、祭虎祖,以祈福消灾。他们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来象征自己的祖先。

许多彝族人认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还流传着"人死一头虎,虎死一只花"的俗语。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罗罗濮或罗颇,意思是雄虎;女人则自称罗罗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过去就通行火葬,他们认为遗体火化之后便可返祖为虎了。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虎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因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应以虎来为其命名。

虎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由于虎被他们奉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着虎形辟邪,墙壁上挂着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称心如意、吉祥平安。他们把自己、家庭、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

http://www.china.com.cn/ch-shaoshu/index52-1.htm

养牛场名称九加什么字吉利和谁有春联要带意思的!!!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