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数字化养牛的项目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体现数字化养牛的项目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体现数字化养牛的项目的问题,以及和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小额贷款转型

小额贷款转型

主持人徐春培刘梅芳

欢迎客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冯兴元,山东栖霞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杰

辽宁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曹健

袁朝阳贵州剑河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

21世纪初,农户小额信贷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应运而生。在20多年的实践中,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优化“三农”优良品种,为“三农”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之水,支农主力军地位日益巩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发挥涉农小额贷款“金融信贷”的优良禀赋,加大信用贷款力度,无疑是更好履行支农支小使命的重要举措和正确选择。

导航政策“小农贷”和“出海”

农业指南杂志: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江西婺源试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内俗称“微农贷”)。取得成功经验后,在全国农村信用社推广。请回忆一下当年推广小额农贷的情况、效果和社会反响。

冯兴元:第一,基本概念。小额农贷是指农村信用社在批准的额度和期限内,以农户信誉为基础,向农户发放的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该模式的主要创新点有:贷款受益人多为普通农户,金额大,贷款范围广;贷款主要靠信用,没有抵押物;一次性验证、余额控制、按需贷款、循环使用、期限灵活、手续简便。第二,发展轨迹。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于1999年和2000年颁布了《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2001年,在江西省婺源县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在全国农村信用体系推广。第三,社会影响。一般来说,小额农贷是政策驱动的。控制好各个环节的风险,既能实现银农双赢,又能保持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当时,贵阳花溪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浙江兰溪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功实施。据统计,2002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信用社30710家,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92.6%。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小额联保贷款余额近1000亿元,发放农户贷款5986万笔。信用村46885个,信用镇1736个。

曹健:2001年,人民银行在江西婺源试点小额农贷取得成功经验后,在全国农村信用社推广。老百姓从质疑到好奇到赞同,当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小额农贷是在批准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无抵押、无担保,以农户信誉为标的,有效满足农户生产生活资金需求的贷款。无数农民依靠农信社开具的“信用证”,通过小额农业贷款发家致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就农村信用社而言,小额农贷成为主要产品,信贷规模不断上升,支农小主力军地位不断凸显和巩固。

袁朝阳:小额农贷推广之初,全县人民掌声连连,农信社营业网点熙熙攘攘,贷款农户络绎不绝。当时农村信用社在农户贷款的发放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贾森:在推广初期,栖霞市农村信用社侧重于小额信贷的“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循环使用”模式

冯兴元:第一,对象有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只发放给信用农户。第二,用途和数量有限。其资金往往用于生产经营和消费,只能满足小规模农户的金融需求,难以满足农民家庭的医疗、教育等其他金融消费。第三,信息不对称。在银行贷款异地“三查”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采取谨慎的授信方式,一些外出创业的农民工或扩大生产的大型企业经营者很难获得全额贷款支持。四是贷款政策保守,贷款销售不积极,贷款申请等待时间多。仅靠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农村信用社只能消化一小部分存款资金。

曹健:“农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一是与普通人相比,贷款手续繁琐,短期周转不如民间借贷方便;第二,自然和市场风险。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往往出现“丰产不丰收”的局面,导致小额农贷逾期;三是部分农民法律意识和信用观念淡薄,存在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农村信用社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服务缺位。以某县为例。全县16个乡镇,2个街道,239个行政村,每个乡镇有一个农村信用社。每个信贷员有2到3个信贷员,每个信贷员要管理4到5个行政村,所以他要处理更多的柜台业务,更少的时间在家里发放贷款。二是风险积累。多年来,小额农贷的高不良贷款一直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三是严格问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信贷员的积极性。

袁朝阳:“农民贷款难、农信社贷款难”的困境有一定的历史因素。一是管理手段滞后;二是信息化程度低;三是经营过程中存在“轻农”“偏农”现象;四是金融生态环境差,道德风险时有发生;第五,农村信贷载体和信贷产品存在缺陷。

贾森:从农村信用社时期形成的不良贷款来看,涉农小额贷款风险权重较高,约占30%,历年核销的坏账(损失贷款)占半壁江山。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需求者多为中低收入农户,靠天吃饭,收入极不稳定,偿债能力较低。二是不良贷款问责力度大,每形成一笔不良贷款,都会对贷款相关人员进行不同程度的问责。作为信贷从业者,他们倾向于发放风险低、管理容易、收益回报高的房贷。

农业导报:20年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创新过程,这些发展和创新是如何解决“困境”的?

冯兴元:第一,政策驱动。小额信贷的发展与创新,与政府持续推进小额信用贷款及相关农户信贷服务有关,也与政府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政策有关。201

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通知》将发展普惠金融上升到国家战略;2018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3年)的通知》规划了乡村普惠金融路线图;2019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了要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_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普惠性”;2021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相继提出,要“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如浙江省就相继出台了《浙江省低收入农户小额信贷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第二,技术与创新推动。数字技术、移动互联和智能手机日益普及,加快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征信体系、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正在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对失信人员警示作用非常明显。在此背景下,智慧授信、智慧申贷、移动支付、超级金融柜台等智慧银行功能不断增强,农村数字化小额信用贷款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曹建:一是抓环境。依托村委两级共评定信用农户7.3万户、信用村组48个、信用乡镇3个,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信用工程体系。二是抓授信。通过整村授信共采集农户信息32032户,授信10555户。三是抓创新。小额农贷额度由原来的3万元提高到5万元,此外还通过农户担保提升贷款额度。

张杰:一是坚持“讲质求稳”,稳扎稳打做好规定动作。二是开展“整村授信”,建立红马甲金融小分队、落实客户经理驻点办公制度。三是抓实“一村一品”,由支行长挂职乡镇副镇长、客户经理挂职村主任助理、派驻党建金融特派员,实施“清单管理、批量走访、集中预授信”。比如,我行紧扣本地苹果产业链,从育苗—成果—销售全产业链,相继推出“育苗贷”“苗木购销贷”“改良贷”“种植能手贷”“农资贷”“农机贷”等产品,累放小额农贷1.69亿元,助力栖霞苹果走向全国。

农金导刊:“十四五”时期,农村中小银行发展信用贷款对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有什么重要性和必要性?

曹建:信用贷款以其流程短、无抵押、低门槛的优势,引导更多诚实守信的贫困户脱贫,助力更多有经营头脑的乡村能人致富,帮助更多有市场前景的小农经济做强。

袁朝阳:发展信用贷款能够让更多资金回流到乡村,能够让更多老百姓获得更方便、更快捷、更灵活的金融服务。

张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通过“小业务”实现“大规模”,通过“小贷款”发挥“大作用”,通过“短平快”撬动乡村“大蓝海”,可有效解决“三农”初创期、发展期资金需求。

立足当下“小额农贷”模式利弊辨析

农金导刊:谈谈当前经济形势下,贵行发放信用贷款的路径、对象、举措、现状。

曹建:我社于2020年12月份成立小微营销中心,通过创新信贷流程,实施网格管理,划片到村、划街到人,重点向辖区个体工商户及各乡镇种养户营销信用贷款,截至目前,授信户1170户、累计投放金额1.29亿元。

袁朝阳:目前,我行信用贷款占比高达64.03%。一是创新产品。先后开发“致富通”“易贷通”“黔农快贷”“便民快贷”等系列产品。二是锁定对象。加强部门联动、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全面满足广大农户、个体工商户、行政企事业单位、小微企业等资金需求。三是畅通路径。做强做大“黔农云”,由“线上线下”逐步向纯线上转型。四是优化举措。探索推广信用工程建设“六步工作法”,常态化开展普惠大走访,借助金融微课堂、金融夜校、新媒体,努力形成覆盖城乡、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营销体系。

农金导刊:请总结一下贵机构发展信用贷款业务的亮点经验。

曹建:我社利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年利率5%的“金信优农贷”和“金信养殖贷”,成功抢占官场沟花生收购市场和高台子养牛市场,较低的利率和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好口碑。

袁朝阳:我行用好“党建品牌责任品牌”,打造“农信黔行”的“五张名片”,即发挥“金融党建联盟”优势、发挥金融服务渠道优势、发挥异业联盟优势、发挥政银企农战略合作优势、借助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增收”优势。

张杰:我行坚持支农贷款与农业生产周期合拍;坚持乡村信贷与农村发展规划合拍;坚持信贷服务与农民生活需求合拍。通过改良传统种养加等经营性贷款产品,开发住房、教育等消费类贷款品种,调整期限额度,促进更多“三农”客户受益,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农金导刊: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村中小银行发放信用贷款有哪些痛点或难点?

袁朝阳:“痛点”包括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冲击,市场呈现投资放缓、消费不足、有效信贷需求减弱态势,加之农村呈现空心化,农村传统有效金融服务需求呈现收缩趋势。

张杰:外部因素,农户的还款意愿将成为贷款存续期内是否不良的重要因素。内部因素,新老交替断档,新任客户经理无法准确判断农户是否有还款意愿,对农村摸排不到位等问题都会导致贷款管理存在缺陷或者形成不良。

农金导刊:农村中小银行发放小额农贷如何避免“垒大户”乱象,如何有效防范化解信用贷款风险?

曹建:强化“机”“器”“人”管理。在机制上,严格落实信贷员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相应的免责机制,做到“敢放、愿放、能放、会放”。在工具上,引入大数据计算,通过数字化的评判、预警、监督和事前事后管理,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在人的管理上,坚持清廉文化、阳光信贷、稽核审计、绩效考核与法纪教育等,促进信贷工作合法、合规、完整、有序、有效。

张杰:建立完善的农户信用等级评级制度,完善对农户的管理。一是引进现代信贷管理技术,实现农户信息化管理;二是完善评级制度,加大对管理员走访力度;三是完善监督管理制度,随机抽查农户信用等级是否与其还款能力相匹配等。

“金融信用”共筑乡村振兴命运共同体

农金导刊:农村中小银行如何培植、寻找高效信用载体?

曹建:因地制宜,整村授信,对符合条件的农户进行“预授信”,留足“备用金”,农户随用随取,用一天付一天利息,不用的时候不付利息。通过人性化服务,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慢”问题。

袁朝阳:具体实践中,要抓实抓细信用工程建设、小额农贷管理、农户贷款扩面提质三大工作,为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张杰:加大网络改造升级,实现业务处理的实时化、系统化、网络化;拓宽服务功能,推广电子银行产品,为客户提供账户查询、账户对账、转账汇款、代发工资、网上纳税等多种金融服务。

农金导刊:如何进一步健全信用体制机制,通过发放信用贷款打造普惠金融服务同客户的“命运共同体”?

曹建:我社主要采取三项举措,一是提高授信面,今年末达到应授信户数的90%;二是提高用信率,授信是路径,用信才是目标;三是提高诚信度,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

袁朝阳:一是充分发挥小额农贷方便、灵活、快捷的优势,增强农户的贷款获得感、满意度。二是加快推动黔农村村通转型升级,整合商超、销售、医保等各类资源。三是夯实普惠金融服务大本营,把社保卡代理发行工作纳入金融普惠服务。四是持续发挥金融服务创业创新和新市民“直通车”作用。五是定期开展“送金融服务、送农技服务”等活动,帮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张杰:积极探索以党建引领压实信用体系建设责任的管理机制,强化融合共促;加强与辖内政府信用部门、特色产业村村委、村民间组织的联系,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要求稳妥落地。

农金导刊:如何运用科技支撑,借助数字化转型做大做强做实农户及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业务?

曹建:通过“整村授信支付环境建设”,设置助农取款点,投放ATM、POS机,开通手机银行、个人网银等,推广“金信一码付”,搭建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惠及城乡的服务网络,为偏僻地区提供效率高、成本低的金融服务。

袁朝阳:树立“数据就是第一资产”的理念,加强与各部门合作,推进“无感授信”,打造一体化渠道服务体系。实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产品由“满足功能”向“体现价值”转型。

张杰:创新智慧产品,从客户需求出发,加大线上申贷产品创新力度;实施智慧建档,所有的客户进系统、所有的客户征信进系统、所有的客户贷前调查进系统;推广智慧微贷,构建集“风险预警、风险监测、信用评价、数据分析”于一体的“金融大脑”,推动微贷技术向乡镇网点延伸、向传统信贷领域延伸。

农金导刊:期待国家出台哪些有针对性的优惠扶持政策,正向激励农村中小银行发放信用贷款、更好地支农支小支持乡村振兴?

曹建:一是应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二是应适当提高信用贷款不良容忍度;三是应出台系列政策对农信社信用贷款的呆账不良进行再次置换。

张杰:国家应通过减免税费或资金的优惠来帮助农商银行发展小额信贷,如在再贷款利率方面给以适当的优惠以降低农商银行的资金成本,或调整支农再贷款期限以适应农业生产周期,以及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小额信用贷款营业税与所得税,鼓励农村中小银行多发放信用贷款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相关问答:农村小额贷款需要什么条件农业银行农户小额贷款办理需要条件:(1)合法有效的身份证、户口簿、金穗惠农卡的原件和复印件。(2)抵(质)押物或保证人相关资料,符合信用贷款条件的除外。一般情况下,保证人也需要提供身份证、户口簿信息。(3)贷款人要求的其他材料。这里主要是指你的贷款用途,准备干什么,需要投资多少,大概几年能还贷,如果有村里再开个证明就更好,证明此项目已经有场地,村里也支持,人员也有管理经验就行。《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第八条设立贷款公司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有符合规定的章程;(二)注册资本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为实收货币资本,由投资人一次足额缴纳;(三)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四)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五)有必需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六)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条件。第九条设立贷款公司,其投资人应符合下列条件:(一)投资人为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二)资产规模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三)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四)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五)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例

篇一: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畜牧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畜牧业发展,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对全区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质增效、增强产业竞争力为主线,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使全区畜牧业得到了协调、稳定、持续发展,龙头企业和养殖小区规模不断壮大,养殖户收益不断提高,畜牧经济总量再上新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0%。截止到目前,全区生猪饲养量62万头;牛

1.8万头;羊饲养量4.4万只;禽饲养量163万只。畜牧业发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初步确立

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又有新提高。今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将占农业总产值40%,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畜牧业在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保障市场供给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将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另外,大用集团、华英集团

均已落户我市,投资成立综合性龙头企业和大型家禽养殖小区,这更将推动我区畜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饲养规模上水平,基地建设发展迅速

2008年新建养殖小区19个,其中生猪养殖小区6个,肉牛养殖小区5个,蛋鸡养殖小区3个,肉鸡养殖小区5个,这些小区的建成不仅使我区畜牧业发展上了新台阶,同时又带动周边养殖的积极性。

(三)、建立完善疫病防控监测体系

一是建立了区动物疫病建设中心化验室,并通过了省市项目组的验收,近期将投入使用。化验室的建成将迅速提高了我区动物疫病的诊断能力,为全县养殖户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二是通过实施4个乡镇防检站建设项目,提高乡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三是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目前全区聘任村级防疫员名,通过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与服务体系。彻底解决了养殖农户的技术服务之忧。四是认真落实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和免疫监测工作,保证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近年来全区没有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四)、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国内外畜产品市

场发展。近年来,我们在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的同时,严格了饲料、兽药执法监管。每年开展了两次畜产品质量安全拉网式大检查,严肃查处违法案件,重点打击了无证经营及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饲料、兽药的行为,杜绝了使用瘦肉精、苏丹红等违禁药品的现象,从源头上保证了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保障了群众的肉食品安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稳步推进发展

2008年我区共争取生猪标准化建设项目3个,资金万元。母猪补贴万元。基层乡镇项目个,资金万元,这些项目的引进,有力的推进了我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六)、建立合作组织,带动产业发展

为了提高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户的素质,创立品牌形象,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区委、区政府及畜牧等部门积极引导,成立了由养殖大户为主的`产业合作社6个,他们在防疫、引种、饲料、销售、价格等形成合力,并定期开展培训和座谈。目前,参加产业合作社的会员已达500多户,这些会员既是科学养殖的示范户,又是自治组织的带动人,通过他们宣传,示范带动了我区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我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畜牧部门的努力下,我区畜牧业协调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有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产业化结构有待完善

目前,我区的畜牧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能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农民与企业间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养殖户受市场影响的因素较大。行情好时,都抢着饲养;行情不好时,又都放弃生产,造成了产品的“短缺”和“过剩”的交替出现,市场难以搞活,产销衔接不畅,市场竞争力弱,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二)、发展资金较为短缺

畜牧业同种植业一样,属弱质产业,自身积累能力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对发展畜牧业投入能力较弱,所以很难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很多农民对奶牛、生猪、蛋鸡等畜禽的养殖愿望非常迫切,已有养殖场的还想再扩大规模,但资金不足,只能到农村信用联社贷款。而农村信用联社发放贷款时需要担保,散户一般经济实力较差,很难找到人来担保,影响了养殖户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另外,信用社对养殖户的贷款利息高、周期短(利息超过一分,周期一般不超过1年),对见效周期较长,一般要一年以上才能见成效的产业不适用(例如:养牛户往往没等到有收益时就需偿还信用社的贷款),这也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三)、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亟待解决

目前,畜牧业正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规模越来越大,一个村里每家都养,或者一户养上千头猪、万只鸡,仍然作为庭院经济,所产生的大量粪尿等排泄物如不及时处理,随时都能对人类和畜禽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农业上由使用有机肥逐渐转向使用化肥,使大量畜禽粪便等有机肥积压浪费、造成公害;由于规模化、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使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已成为畜禽防病治病、保健促长的需要,经济利益驱动和科学知识的不足,滥用上述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畜产品的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同时由于城区发展迅速,原来的饲养区很多变成了市区,不再适合养殖。

三、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大力营造现代畜牧业发展环境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是高层次、高起点、高水平、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区的畜牧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副业,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产业,它已撑起了农业经济的半壁河山。当前要进一步加大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重要地位、重要作用的宣传,营造现代畜牧业发展

篇二:畜牧养殖情况调查报告

放假时间,对农户养殖情况进行了一个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户养殖的现状和特点

(一)养殖现状

去年在市场价格大幅回升的强劲拉动下,农户蓄牧业生产还是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养殖特点

1

自去年上半年以来,随着生猪价格的大幅回升,调动了一些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生猪生产得到一定发展。通过村支部书记介绍和部份农户走访,去年,农户生猪出栏比上年有所增长。

2、农户基本上没有规模化养殖

由于受前年猪流感等动物疫情的影响,养殖业风险增大,使得一些准备投资养殖业的养殖户失去信心,而转入其他行业发展。

3、耕牛养殖一使役为主

二、农户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通过调查和询问,了解到当前影响农户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户饲养方法落后,畜牧业生产的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我村散养农户饲养牲畜、家禽仍以传统方法为主,饲养时间长,养殖成本高,群众对畜禽防疫观念不强,特别是对家禽忽视疾病防疫,死亡率极高。在走访询问中了解到,由于散养农户轻视对家禽疾病防疫,导致个别农户家禽死亡率高达50%—60%。

此外,农村生猪散养户饲养的本地母猪,并没有采取科学的人工授精技术,而采用公猪配种自然繁殖,增加了一定的成本。

篇三:畜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县畜牧业发展现状,我近期深入**县各乡镇,以入户调查、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畜牧业现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分析。现将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及本人对我县畜牧业的前景和看法报告如下:

一、****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县的传统产业,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老百姓积极性较高。目前我县主要是大力发展肉鸭、生猪、奶牛三大现代畜牧业,政府大力支持推广标准化养殖之路,已初具规模,基本上走出了一条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呈现出“村组有大户、乡镇上规模、全县创特色”的良好态势,成为农民增收的良好产业。具体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畜牧业养殖势头强劲。我县是农业大县,畜牧业是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畜牧业收入是广大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全县大力推广生猪150、250、550养殖模式、肉鸭156养殖模式、养牛165模式、养羊1235养殖模式和蛋鸡153养殖模式。2010年全年全县生猪出栏54.46万头,肉鸭出栏1099万羽,禽出栏1714.2万只,牛出栏8.12万头,羊出栏15.253万只,禽蛋2.053万吨全年实现牧业总产值3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8%,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2250元。

2、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增强带动性。我县为做强“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引进了汉口精武、正大集团、南方牧业等畜牧业龙头企业,让知名企业和农民群众开展友好合作,树立“全进全出”的养殖理念,带动全县千家万户开始走上规模化养殖的道路,大大激发了畜牧产业新的活力。同时这些龙头企业还在全县各乡镇建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并与农民、营销大户、业主之间签订了产品产销合同,联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真正成为了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畜牧业增产的“龙头”。

3、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1生猪养殖方面:为实现年养殖生猪百万头、建成全省生猪大县的目标,我县引进泰国正大集团成立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分公司,大力推广“150”、“258”、“550”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镇后溪村率先同正大集团合作,投资2500万元建成“正大***花庙父母代种猪场”,常年存栏父母代种猪4800套,配套标准化代养户50户,年可出栏生猪5万头。同时,我县还扶持养猪大户和养猪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目前,全县万头养猪场达到4个。○2肉鸭养殖方面:2010年全县建标准化鸭小区67个,鸭舍650栋,养殖规模达1000万羽。2011年我县继续推进肉鸭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新建标准鸭舍800个,使全县鸭舍达到1800个,养殖规模达到2000万羽。

4、抓机遇,全力打造“中国鸭都”。**县抓住全省亿只鸭核心基地建设的机遇,引进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汉口精武食品公司落户我县,全力打造“中国鸭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鸭产业发展办公室及工作专班,出台了《关于加快鸭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全县广泛宣传发动,大力推广肉鸭标准化养殖模式,向年出栏5000万只肉鸭的目标迈进。精武公司投资3.8亿元在**经济开发区建设集饲料厂、屠宰厂、有机肥加工厂、鸭食品加工厂、羽绒加工厂、鸭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鸭文化主题公园、五星级鸭文化酒店于一体的国际鸭产业文化城,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

5、林牧结合,打造生态养殖。我县畜牧业养殖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着眼长远,大胆引进现代化养殖技术,与其它产业相结合,实行生态养殖。2011年**县与南方牧业达成合作意向,规划投资15亿元,在我县建设3万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养殖场按照国际最先进的散栏式饲养方式、水幕式牛舍、全自动粪污处理系统进行建设,使现代牧场成为集种植、养殖、加工、有机肥、沼气发电于一体的现代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我县把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结合来抓,通过种养结合,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县大力推进“规模化养猪上山”、“规模化养鸭上山”,实行标准化养殖与水果基地建设配套。目前,全县已形成“10万头生猪配套10万亩精品水果、1000亩果园配套建设10万羽精武鸭场”

的格局。

6、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组织专班,分项管理。为了全力打造鸭都,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鸭产业发展办公室及工作专班。同时,县委、县政府积极支持本地企业——碧云牧业、泉韵生态农庄、珍昌养殖场、成功养殖场等标准化万头养猪场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支持下,都已顺利建成投产。为打造畜牧大县,**县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法规,大力发展畜牧业。近几年来,全县先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亿多元,结合板块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制定项目规划,优先修建通往基地的机动车道。筹集资金2.5亿元,硬化通村公路1390公里,大大改善了农业资源开发的环境条件。

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我县畜牧业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牧农的共同努力,虽然取得一些明显的进步和成功的经验,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

一是畜牧基地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牲畜产品产量参差不齐,效益不均衡。全县部分畜牧户(场)负责人对畜牧产品缺乏科学的认识,实行粗放管理,导致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地收益功能,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产量效益低。二是销售网络不够健全,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由于我县畜牧业发展过快,服务体系有些滞后,严重地阻碍全县牲畜业的全面

发展,挫伤了一部分农户的积极性。三是畜牧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导致一些畜牧户对产业前景有些信心不足,同时也影响了畜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技术力量投入不够,现有的技术人才不能满足全县大力发展畜牧业的现状。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为使**县畜牧产业走上标准化养殖和规模化经营之路,真正实现“畜牧大县”的目标,根据本人近期的调查研究,有以下一些建议:

1、依靠科技兴牧,坚持标准化养殖。标准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县应按照“六化”创建要求,通过创新模式,大办园区,广建基地,加快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升畜牧产业标准化发展水平。

2、大力培植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发展。我们要继续对全县畜牧龙头企业和基地、承包基地的老板和各类典型示范户,加大技术指导和协调服务的工作力度,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效应,带动畜牧养殖户依靠畜牧业增收致富。

3、强化工作责任,健全服务体系。我县畜牧产业化建设是一项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县城经济的朝阳产业和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全县上下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这一产业的优质高效。一是要加强领导,形成共识,坚定抓好畜牧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二是政府要科学引导,干部指导,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三是要规范管理,充分调动畜牧养殖户

;

我的艺术观念_公共艺术的观念

我的艺术观念_公共艺术的观念

一般认为,“公共艺术”概念的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个概念在中国的使用,大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在中国最常见的使用办法,就像过去人们对待前代的佛像那样,用“公共艺术”为“城市雕塑”、“景观艺术”、“环境艺术”重塑金身。很多人使用公共艺术这个概念,不过是为了替上述概念换一个比较体面的说法而已。

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或者说,公共艺术的观念被很多使用它的人忽略了。

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对于公共性的诉求。公共性的背后,是公共空间的政治学。

公共艺术这个概念针对的不仅是公共空间的审美问题,它更重要的是针对公共空间的权力问题。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艺术,或者美化环境、装饰空间的思维习惯中打转,那么,这种变化中的概念游戏对中国公共空间状态的改善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公共艺术的基本观念之一是公共性。公共性的提出,在促使公共空间的权力秩序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将同时唤醒公众对公共空间的参与意识,提升公众关于公共艺术的素养。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水平,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实现程度和成熟程度。因此,在中国,公共性的问题有它的双向性,一方面它表现为对公众权利的尊重,表现为公众权力的实现,同时,它又是公众自身素质的提高,公众文化艺术水平普及的一个重要手段;公共艺术在中国实现的过程也是对于中国公众启蒙的过程。

公共性的诉求还表现在公众在对公共艺术参与的过程中,调整与艺术家的相互关系。公众和艺术家之间在公共艺术上应该是以交往为基础的互动过程,即相互之间进行良性的交流、沟通、选择、影响。这种互动的主体是平行的,公众的意志和看法甚至可能修改甚至推翻艺术家的构思和设想。互动是公共艺术的延伸,也是公共艺术的组成部分。观众对于作品的接受程度和反馈意见,将是检验公共艺术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

公共性诉求的意义还表现在,公共艺术的结果是开放的,它的检验方式是在互动中完成的,公共艺术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在进入消费以前就可以评定出好坏优劣;公共艺术与一般的精神生产的产品在评判也有区别,以传统绘画为例,一个画家过去的名气,作品的技术指标,批评家的介入的程度都会对作品评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公共艺术不同,它成功与否的结论是开放的,作品的公共性的实现与否才是作品的价值最后是否实现的依据,只有在公共性的框架中,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公共艺术作品的价值才能最后完成。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公共性还是区别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的一个重要标准。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这两个概念既不是并行的关系,也不是从属的关系,它们二者只是存在着某种交叉,即,有的城市雕塑因为它们具备了公共性,同时也可以称作是公共艺术。而公共艺术是一个内涵和表现形式更加宽泛的概念,城市雕塑对于公共艺术而言,只是它众多的可能方式中的一种,即公共艺术可以借助城市雕塑的方式实现它的公共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样式,事实上,公共艺术可以采用丰富的艺术形式来实现,诸如建筑、雕塑、绘画、摄影、书法、水体、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它还可以是地景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等;对公共艺术来说,重要的不是表现形式,而是价值观。针对当代中国的具体情景,我们认为,公共艺术是促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诸多艺术方式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观念方式,它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

公共艺术另一个核心的观念是社会学的转型。

目前,人们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大多是从艺术学的角度入手的,即将公共艺术看成是一种美化环境、装饰空间的艺术;人们关于公共艺术的理解以及实现公共艺术的手段、方法都是艺术学的。我们认为,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当代艺术的方式,它的观念和方法首先是社会学的,其次才是艺术学的,公共艺术与一般城市雕塑、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相比,它在观念上需要完成由艺术学向社会学的转型。

与艺术社会学的立场相对应的是“艺术本体论”的立场,这是中国艺术界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主流立场。它强调艺术和艺术家的本体地位,强调审美,强调艺术的自身规律、强调艺术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强调艺术家的精英主义地位,它甚至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它可以摆脱社会、历史、意义而独立地存在。这种艺术本体论的立场,正是我们今天从事许多空间艺术,例如城市雕塑的艺术家的基本立场。

值得思考的是,当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告别艺术社会学的时候,西方的当代艺术却高扬艺术社会学的旗帜。西方当代艺术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背离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立场,由艺术本体论向社会学的靠拢,西方当代艺术不管具有怎样的口号、怎样的方式、怎样的形态,其基本的倾向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全面介入,正如有理论家概括的那样,它的重要的特征是:“艺术的政治化、社会化、生活化”。

就公共艺术而言,作为当代艺术的概念,它的重要的理论资源就是来自社会学。美国在1965年成立“国家艺术基金会”,它的宗旨之一就是“向美国民众普及艺术”;与此同时,美国当代艺术面向人民大众的另一个办法是“艺术百分比”计划,即通过立法,规定任何建筑项目的百分之一的投资必须用于雕塑或环境艺术。西方世界其它发达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美国理论家拉什在《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一文中指出,“自恰性”的现代主义运动造成的是不同艺术领域的独立和分化,而建立在后现代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当代艺术的结构特征是消除差异。我以为,消除差异以后的西方当代艺术仍然有它共同的基础,这就是艺术社会学。

作为当代艺术的公共艺术,它的社会学特征明显地表现在,公共艺术必须向社会的公众靠拢,向公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靠拢;公共艺术只有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才是在当代社会中一种可能的、有效的方式。我们有许多人总是抱怨公众的素质低,认为他们的文化修养差,不能理解当代艺术,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在城市的公共空间设置艺术品的时候有多少人想到普通公众的体验和感受呢?在公共艺术领域,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公众的看法比专家的意见更重要。

据媒体报道,有中国奶牛之乡的北方某市,这几年大搞形象工程,忙着建牛街、筑牛门,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城市的市标是9头铜牛和21米高的双翼,还有299头石牛、9999块牛图案砖。据说这些项目正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相比之下,该市的养牛户却收入下降,拖欠严重。这样的所谓城市雕塑能够称得上公共艺术吗,它们与老百姓的要求和愿望究竟有什么关系吗?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事务中,我们所听到的主流的声音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规划、艺术品的设置是专家的事情,城市雕塑的成败关键在于是不是尊重了专家的意见;可以说,城市空间艺术的精英主义的性质异常浓厚。广大公众与艺术家总是处在一种教化和被教化的关系中,艺术家对自己的专家身份非常在意,他们以为,艺术是他们天然所拥有的对公众进行教化的权力,好的艺术是他们个人天才的产物,而什么是好的艺术的标准就捏在他们手上。他们永远只是单方面地希望公众靠拢他们、仰望他们、弄懂他们,而很少考虑如何为公众服务,主动为公众做些什么。

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在中国成功地实施了“亚洲土地”雕塑巡展的计划,在2003年1月18日至22日,来自广州东北部花都地区的近400名不同年龄层的市民,在艺术家的指导下,花了5天的时间,用了120多吨黏土,最后制作了近20万个手掌大的小泥人;小泥人成形后,送到一个当地的砖厂烤干,于2003年3月22日正式展出。葛姆雷并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艺术家,从来没有上过艺术学校,他说:

我并不认同某些人才是艺术家的观点。我认为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艺术家。另一种倾向是当一些人认定某些人才是艺术家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责任感卸掉了,而把发现一个世界、表达一个世界的责任放在他认为的艺术家身上了。

安东尼・葛姆雷在中国的艺术活动我以为就是一次典型的公共艺术活动。

公共艺术的社会学转型还表现在公共艺术需要形成以社会学为基础的方法论。

多年来,我们在公共空间的艺术方面缺乏明确的方法论意识和手段,很多时候它是在自说自话,或者自娱自乐。很多时候,艺术家和批评家觉得自己是在为社会、为公众创造艺术精品,可是,他们的这种努力究竟收到了多大的社会效果,有多少人认同他们的想法?没人知道,也没有足够的方法让他们知道。不少自认为是立足于中国、立足于现实的公共艺术,实际与中国社会脱节,这是艺术和艺术家的悲哀。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随机在街头调查100个行人,让他们举出他们所知道的外国雕塑家和中国雕塑家的名字,结果,只有一个人知道米开朗基罗,一个人知道罗丹;而中国雕塑家竟无一人知道。这种严峻的事实并不妨碍我们的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自认为是成功的“公共艺术”。他们做“公共艺术”的基本方法就是个人埋头接受委托,或者参加投标,翻画册、找资料,从中获取灵感。

公共艺术的社会学的方法贯穿在全部的创作过程中,所谓社会学方法就是实证的方法,数字化的方法,我们的设计必须有依据,必须有统计学、社会调查的结果支撑;我们对作品社会效果的评定也不是拍脑袋,也需要有相应的数字的支持。这种看起来只是一种工作方法的问题,实际上,它改善了我们的观念,它将这些数字背后的一个个民众的声音和要求凸现出来。回想我们做过那么多的“公共艺术”,我们对它们的实际效果做过多少社会学的量化统计和实证的研究呢?这些艺术有多少是真正对社会、对公众产生了广泛影响呢?如果我们一味地埋怨公众的艺术水平低,而不考虑我们的公共艺术在方式上,在手段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与社会、与公众的近距离,那么,我们的公共艺术是没有前途的。

公共艺术的第三个核心观念是地域和场所的针对性。

公共艺术没有通用版,也没有普适性,它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公共艺术只能针对具体的空间,具体的城市,特定的地域,特定的场所。

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等艺术必须与这个特定的地域和场所相匹配,必须和整个城市整体水平协调生长。具体地说,公共艺术只有与这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相协调一致的时候,它才是适宜的。

公共艺术的创作总是针对特定地域和场所的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尽管在当今世界,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具体呈现在特定民族、国家、地区的时候,也就是具体的地域和场所中的时候,又有千差万别的特点。例如环境保护问题,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做环保的作品也是一种很时髦的题材,但是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比起国外的发达国家的环保问题要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因为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中国仍然还有相当的贫困人口在温饱线以下;当人的吃饭的问题和环境、生态保护发生矛盾,而我们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来解决的时候,怎么办?这些就不是空喊环保口号就能解决的,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的深处,才能发现问题的特殊性。因此在中国做关于环保的公共艺术作品如果简单地跟在国外后面喊口号,希望与他们获得一致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对于我们,有意义的是,你如何把中国问题的特殊性做出来。

现在,人们出国的机会多了,人们拿国外的公共空间和国内的公共空间相比,发现了它们在艺术数量和质量上的距离,于是,在“公共艺术”的旗帜下,出现了“雕塑大跃进”、“广场大跃进”、“绿化大跃进”等等现象。为什么有些城市的领导会很急呢?他们是有参照的,这种参照背景是国外,于是,他们违背了公共艺术必须与地域、场所的具体情况相匹配的特征,有的城市在经济状况并不景气的情况下,打肿脸充胖子,花费了很多钱来做所谓公共艺术的活动,搞大赛、搞展览、搞雕塑公园,实际效果未必能很快缩短与国外的距离。

还有大量的中国城市忙着搞欧风一条街,搞异域风情小镇,这样是不是就能提高公共艺术的水平呢?这样干同样犯了忽视地域和场所针对性的错误,中国不是欧洲,不说我们经济上不允许,就是有了钱,拷贝出一个欧式小镇又有什么意义呢?它和中国有什么联系?

我理解,公共艺术是一个地方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水到渠成的事情,国外的公共艺术也不是一天两天突击出来的,而是慢慢生长出来的。发达国家建一座城市雕塑建设也是反复论证,反复考量的。在建设经费上,它们有基金会制度;有艺术的百分比计划;有一套完整的作品选拔和评审机制。

以城市雕塑为例,我们有些人总是眼红发达国家的城市雕塑。但是我们不能忘了,中国是没有城市雕塑传统的,现在中国遗留下来的一些户外雕塑是作为宗教艺术和建筑装饰存在的,还不是城市雕塑的概念。城市雕塑不是唱卡拉OK,这一段丢了就算了,接着下一段唱,传统很重要,它是一个时间过程,是许多代人累积渐进的产物,而传统随着时间在不断地进行判断,选择和调整,当我们面对发达国家的城市雕塑的时候,并不只是这些作品本身在说话,它是和背后几千年的传统一起在说话。单独的雕塑是没有力量的,只有当它和传统联系在一起,和城市的总体氛围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才有力量。一个在国外很出色的雕塑,如果将它原样搬到中国来,并不能保证它一定在中国的“场所”中成功;它们总是给人感觉有点不太像,没有在原生地那样有力量,其基本原因就在这里。国外的城市雕塑记录了城市的历史,它成为城市的故事,成为和这个城市息息相关的组成部分,这也就是形成了特定的地域和场所的特定魅力,忘掉这一点,只是想在外表形式上、数量上模仿国外,甚至想迅速超过国外是很难的。

布鲁塞尔“撒尿的男孩”实在是小得不起眼的雕塑,如果没有导游的指引,一个外来人要找到它真的很困难,但是,如果没有看到它,就好像没有到布鲁塞尔。这是因为它的雕塑技巧和造型多么优秀出色吗?显然不是。第一位的原因在于这个雕塑背后关于这个小孩子的故事。罗马城的标志是一匹母狼,是因为这匹狼的塑造的高超才使它如此出名吗?也不是,第一位的原因是它所承载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关于这个城市来历的传说。有许多雕塑换了一个场所,换了一个空间,也许它根本不会生效,这就是城市雕塑所具有的“南橘北枳”的特点。一个国外的雕塑大师在国外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并不能保证能为中国创作出必定成功的作品。

公共艺术强调地域与场所的针对性,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就公共艺术而言,使公共艺术作品与特定地域和场所形成对话关系的是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共艺术成功与否,还在于它是时间的产物,它的成败是由时间决定的,公共艺术通过在特定空间与城市的不断对话,与城市居民的不断对话,慢慢具有了它的魅力。所以,公共艺术不仅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更是时间创造出来的,它的意义也是时间不断赋予的。

所以,孤立地看公共艺术作品好不好,是很难说的,惟一的办法是,把它放在具体的地域和场所中来看。在公共艺术的实践中,一件作品,刚开始也许并不觉得怎么样,到后来慢慢越看越顺眼了,最后终于离不开了的例子太多了。由于时间因素,使许多公共艺术作品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城市象征物。例如深圳的《孺子牛》,它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这个牛塑得如何好看,它首先不是个技术的问题,而是与这个城市精神的关系问题,它在与这个城市的对话中,时间赋予了它越来越丰富的东西,这个城市接受了它,使它成为这个城市无法取代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在深圳市政府门口,可以拿什么其它的作品替代它。再如,如果没有专门介绍,当人们一下子看到新加坡的标志《鱼尾狮》,可能会略略感到失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新加坡的象征物吗?但这是历史,这件雕塑经历了时间,在时间的过程中,它承载了广大社会公众的趣味和心理,获得了这个城市广泛的认同。

强调地域、场所、时间,实际也是强调公共艺术的社会学的立场,公共艺术面对广泛的社会人群,它好不好,人们喜不喜欢,不完全是艺术家所能够决定的事,最关键的是公共艺术作品与这个城市的机缘。如果认为审美就能解决公共艺术的问题,如果仅凭艺术家的天才就能征服人心,那未免太天真了。“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情,在公共艺术的实践中并不少见。所以,公共艺术不能速生,不能突击,不能一厢情愿,不能“强买强卖”;正是地域、场所和时间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使公共艺术成为一件有难度的工作,同时也是公共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正因为如此,在当代条件下,从地域和场所的角度重新认识公共艺术的某些规律才显得尤为必要。

孙振华:深圳雕塑院院长

特约策划:何桂彦

责任编辑:傅琳

关于本次体现数字化养牛的项目和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