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90后小伙(90后小伙种植苜蓿年入百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养牛90后小伙(90后小伙种植苜蓿年入百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大家好,养牛90后小伙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90后小伙种植苜蓿年入百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养牛90后小伙和90后小伙种植苜蓿年入百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开洗衣店亏5万他找到新商机

开洗衣店亏5万他找到新商机

开洗衣店亏5万他找到新商机

创业是创业者及创业搭档对他们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开洗衣店亏5万他找到新商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去年一月,一家名叫“红橙黄绿服装救治医院”在沙坪坝开业,该店洗染一件衣服最便宜都是50元,但是,重庆有一半左右的干洗店都是它的客户。很少有人知道,店主正是在开干洗店亏损后,才发现的这一商机。

开干洗店半年亏5万

二○○五年十月,当时刚考上重大自动化研究生的王宁花4万元在江北一社区接手了一家转让的小干洗店。当顾客知道研究生小伙为他们洗衣服后都非常信任他,洗衣店生意也越来越好,一个月有一万多元的营业额,王宁还请了两个帮手。

可王宁却越来越坐不住了,他发现,虽然营业额不错,但半年下来,洗衣店倒亏了5万多元。

王宁说,每天洗涤的衣服很多,但一个月总有几件衣服洗花、掉色、串色,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只有赔钱给顾客。曾经有一个月,他一下赔了五件衣服,赔偿了六千多元,一个月基本白干。一次,工人将一位女士的大衣洗串了色,他还差点被告上了法庭。

转行挣干洗店老板的钱

王宁注意到,因为重庆缺乏专业的服装救治店,别的同行也有同样的困惑。这就是商机!王宁关了干洗店,向一个加拿大师傅拜师学艺,转行学习解决服装救治技术。

二○○七年一月,王宁又从亲戚朋友处借了4万元,在沙坪坝开了我市第一家“红橙黄绿服装救治医院”,专门针对干洗店开展服装救治业务。

王宁说,去年底,他曾经救治过一件价值230万元的貂毛衣服。当时,一家全国连锁的高档干洗店洗涤不慎,将衣服洗缩水并烫伤。经过他的技师处理,貂毛衣服恢复了原样。整个过程花了三天时间,收取了4000元费用。

“现在,重庆已经有一半左右的干洗店都在我的红橙黄绿服装救治医院解决衣服遇到的麻烦。”从开干洗店挣洗衣服的钱到现在挣干洗店老板的钱,王宁也开始迎来稳定的利润。

投资回报:三月可收回成本

衣物救治目前还是个新兴朝阳产业。据《中国洗衣》统计,我国每年洗衣店因设备、技术不专业、不规范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竟达数千万。全国有13亿多的老百姓和4-6万家洗衣店,按每年每人救治一套和4-6万家洗衣店每月救治一套服装来计算,每套按60元计算将近800亿元。

王宁说,开家“服装救治医院”前期需要设备和技术投资大约3万元,每件衣服收费50元-300元不等,如果成本控制适当,三个月就能收回成本。

拓展:

回乡创业故事

初夏时节,重庆市南川区木凉乡气候宜人,满眼葱绿。重庆市慧迪肉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就在该乡玉岩铺村海拔800米的一处坡地上。牛舍周边,庄稼果树长势喜人,不远处的山坪塘水清波静。

迷彩服、牛仔裤、黑胶鞋,一头汗水两脚泥,年轻的面庞充满朝气,又带着几分腼腆。这是24岁的公司经理霍之亚给人的第一印象。

院坝坐定,好客的霍家人端上了农家的香茶和自己包的粽子。“我出生那年正赶上北京亚运会,所以老爸给我起了这个名字。”从8年前外出打工,到前年回到农村,霍之亚说起了他的农村创业故事、他的梦想。

时间越长就越想自己创业

2006年,霍之亚跟随父母去广东中山打工。“6年时间,总共在三家企业干过,”霍之亚说,其中有两家是电子厂,一家是制鞋厂。在前两家企业,他是当工人,工资比较低,起初只有1000元左右,后来涨到1800元,到第三家企业他已经成为了管理层,工作没那么累了,工资也能拿到4000元左右。

“收入还不是我决定返乡的主要原因,”霍之亚说,他们一家都在一个地方打工,钱不算少,彼此还能照应,按一般人的想法来说也过得去了。“但我一直觉得,在外打工始终是为别人干,时间越长就越想自己创业。”霍之亚透露,也不是没有想过在广东创业,但考虑到竞争激烈,人地两生,“估计也搞不过人家。”还有就是,爷爷奶奶已80高龄,他的心里也惦记他们。

如果说这个想法最初还只能憋在心里的话,是近年来东南沿海部分企业不景气的现状和西部家乡的发展让年轻人下定决心跟父母“摊牌”。6年间霍之亚回过农村老家两三次,每次回来他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南川的路都不认得了,村里的条件改善速度也比我想象快,”霍之亚说,“回来不光是探亲,也在看、也在问,琢磨着什么项目最合适。”

“他跟我说要回乡创业,我首先问他准备做什么。”霍之亚的'父亲霍仁才说,当儿子回答他“养牛”的时候,他吃了一惊,同时也生出几分赞许。“养殖业不容易被淘汰,牛肉的市场需求很大,而且在我们南川,养猪的多,养牛的少,他说的这些我都认同。”霍仁才说,但他提醒霍之亚:搞养殖是很辛苦的,怕脏怕累的话做不长。“我不怕,能坚持。”霍之亚的坚定态度让霍仁才最终作出了举家返乡、支持儿子创业的决定。

2012年7月,霍之亚一家回到南川,在木凉乡玉岩铺村租下了40亩地,开始建设他们的肉牛养殖场。

一出门就挨了当头一棒

霍之亚没有想到,他回乡搞养殖,一起步就摔了个大跟头。

“前期准备和建设都很顺利,”霍之亚说,养殖场选到了比较理想的位置,土地流转租金也不高,当地政府在路、水、电等各方面都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到了2013年年初,霍之亚就开始张罗着买牛了。“之前我们对牛的品种进行了反复筛选,决定从山东买,4个优质品种,116头肉牛,”按照霍之亚的预想,这批牛养一年到一年半就可以出栏,如果成本控制得好,每头牛能挣到500元到600元。

2013年3月25日,这一天霍之亚一辈子都忘不了。“从山东运到我们这里,正常的时间应该是30个小时左右,但我们这批牛却在路上用了70多个小时。”霍之亚说,由于没有经验,长途运输途中有些环节没有协调好,导致到达时间大大延后,又逢阴雨天气,一下子就病了几十头。霍之亚慌了神,急忙找人来给牛治病,“南川区的兽医我们都请到了,买药的钱也花了不少,但人家都说错过治疗的时间了,没办法。”

3个月后,116头牛剩下62头。“看着牛一头头倒下,心里别提多难受了。”说起这事,霍之亚神情黯淡。54头牛的买牛款加上给牛治病的钱,70万元一下子打了水漂,“就像一出门就挨了当头一棒,真是打疼了。”

痛定思痛,霍之亚开始认真总结教训。“那个时候光看着市场好,净想着养牛的好处,没想到风险。”霍之亚说,原以为牛疫病少,但不知道一旦得病不好治;原以为本地养牛的少没什么竞争,但没想到养牛少兽医也少。“不讲科学,再好的市场也没你的份。”意识到知识的短缺,霍之亚开始认真学习,参加培训班、网上找资料、向别人请教……去年第二次去山东买牛,对于运输途中牛的保温、喂食等方面他更是格外注意。如今,养殖场的120头牛健康成长,已到出栏期。“后来这些牛一直没生过病,我都能算半个兽医了。”霍之亚笑着说。

成立公司以后,霍之亚和父亲明确了分工:他负责技术,父亲负责采购和市场。走进牛舍,霍之亚熟练地指导工人给牛喂食、除粪,还不时亲昵地抚摸牛头。“我们这几个品种都比较好,前几天运了4头到广东试销,每斤牛肉能比当地的牛肉多卖6块钱,”霍之亚说,这样算下来,120头牛全部卖掉,亏损就可以补回来了。

发展循环产业是我的梦想

120头牛,每天产生牛粪就有三四吨,牛粪怎么处理?会不会污染环境?这个问题霍之亚在决定搞养牛场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可以看到牛舍旁边有一个沼气池,“通过沼气池,牛的粪便就转化成沼气、沼液和沼渣,”霍之亚操作起他们购买的净化处理专用设备,“沼液和沼渣经过脱水净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作肥料,不会污染环境。”

借鉴其他养殖场的经验,霍之亚建起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蘑菇种植厂房,开始利用牛粪种植双孢菇。牛粪太多了用不完,霍之亚又开始在循环产业上动起了脑筋。“发展循环产业是我的梦想,也是养殖业的方向。”霍之亚说,牛粪可以养蚯蚓,蚯蚓又可以养鸡、养鱼,把产业链拉长一些,也可以多带动周边的村民增加收入。下一步,他还想尝试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社,搞一体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配套化服务。

说到目前的困难,霍之亚表示,一个是贷款不容易,另一个是村里的道路还不够宽,肉牛运输有些不便。“做什么行业都不轻松,困难还得自己多想办法克服。”他说,回乡创业以来,他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许多鼓励和支持,除了乡政府和农业、畜牧部门外,作为回乡创业青年,团市委还把他列为“未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扶持对象,为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作为一名90后,霍之亚也有自己的爱好。“但现在养殖场人手少,忙得基本没什么业余时间了,也就是看看书上上网。”他说,因为要住在养殖场,他如今很少去城里玩,“有时朋友回来了去参加一下聚会,都不敢太晚回来,怕牛场这边有事。”

与很多同龄人相比,霍之亚显得很“土气”。“以前在广东也挺时尚的,现在没法讲究了,衣服也不敢穿好的,牛舍有事随时得上,身上老是有牛粪味儿。”霍之亚笑道,累是累点,但挺充实,对前景也有信心。“你今年24,再给你4年时间,到28岁就得干出点名堂了,到时候我就全放手不管了哟!”一旁的霍仁才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对儿子说。“4年后你就想抱孙子了?”“之亚压力大不?要加油哦!”……几位公司员工参与进来,打着趣。欢笑声中,霍之亚的脸红了。

;

贺根的媒体报道

贺根的媒体报道

贺根:90后大学教师的惊人转身

一个戴黑框眼镜的斯文小伙,顶着草帽,坐在不远处的草地上,膝盖上搁着一台笔记本电脑,目不转睛,手指不时地滑动。如果不是看到他黝黑的双臂、长满老茧的双手,谁又会把他和“牛倌”联系起来?

他叫贺根,1990年10月生。就在半年前,还未毕业的他已被武汉一所高校破格留校任教。然而,大学期间就不走“寻常路”的他,在老师和同学的惊呼声中,回到罗田白莲河乡覆钟地村的老家,在山沟里专门养起了黄牛,随后带领养牛户成立了合作社,当上了“牛老大”。

贺根说,自己成绩并不好,进入大学前一直很自卑,家境尚可的他,一度靠穿名牌服装,以获得自我的认同感。直到进入大学,大家重新回到同一个起跑线上,他开始了真正的发力。因为点子多,善于沟通,贺根当上了班长、学生会副主席;专业学习上,他也不敢放松,在学校第五届学生技能比赛中,他获得了数控铣床项目的第二名。

贺父“天都要塌下来了”

扔下教鞭,牵起牛绳。贺根面容坚定,潇洒地转身而去。“回乡创业养黄牛,这是我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贺根说,刚被聘为教师时,一次他与老乡聊起回乡创业,对方说罗田太穷,资源有限,没有发展空间,这让贺根很不服气,“发挥出罗田的优势,找准路子,照样能致富,华西村最初也没有什么资源嘛。”

贺根说,他小时候放过黄牛,那时候村里总共有几十头黄牛。过了这么多年,黄牛的数量基本没什么变化。他还发现,村里的山坡和小河边,有大量的牧草资源,非常适合养牛。而黄牛易于养殖,疫病风险小,黄牛肉比较“值钱”,市场空间也还很大。于是,他便下定决心,回到老家,大规模养殖黄牛。

然而,当听到唯一的宝贝儿子要回家养黄牛后,贺根的父亲贺国刚第一反应却是:“我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把我的脸都丢光了!”这个好面子的男人对着儿子吼道:“我和你妈让你上大学,就是不想让你回来放牛,而是让你在城里出人头地,过更好的生活。”

时间不等人,贺根只有从侧面突破。他找到父亲养黄牛的好友,请他帮忙做贺国刚的工作。“姚叔叔他们也搞黄牛养殖,牛养得不多,一年也能赚个三四万。”看到儿子这么坚持,同时好友也在劝说,贺国刚尽管心里依然打着鼓,但还是接受了儿子当牛倌的决定。

见母亲仍有疑虑,贺根让支持他的女朋友给母亲打电话。面对未来“儿媳”的劝说,郑水泉反问道:“养牛又累又脏,你愿意来我家吗?”女孩坚定地说:“我愿意!”

攻下“父母关”后,贺根的养牛事业很快提速。在银行工作过的贺国刚,帮儿子向信用社贷款十万元,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三十万。贺根到临近的英山、麻城、红安买小黄牛。不到一个月,冬暖夏凉的牛舍便盖好了。

今年1月,年关将近,贺根将只养了两个月的十几头黄牛出售,获利万余元。牛刀小试,初战告捷。

青山绿水无关“浪漫”

虽然有青山绿水,空谷回声,但当牛倌绝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当我们看到贺根的双手时,还是吃了一惊。两只手上全是老茧,左手的一处老茧又刚被磨破。再看手臂,密密麻麻都是被草割伤的红印,道道清晰。

自从开始养牛,贺根每天早晨五时半就得起床。“六点钟就得喂牛吃粗饲料,包括稻草、酒糟,酒糟还是从黄石运过来的。”贺根说,他一共有110头牛,一年得吃200吨酒糟,全靠他从货车上一铲一铲卸到饲料池中,然后又铲出来,分给每头牛吃。下午和晚上,他还得给牛喂一次水和两顿食。

最辛苦的是割牛草。贺根隔一天就要去割一次。吃过早饭后,他自己开着小货车到26公里外的县城,到晚上七八时才能回家。“县里没人放牛,但穿过县城的一条河中有很多草,我们就是去那割。”贺根说,一天下来,他和同伴要割两三千斤草。他手上的老茧、水泡和伤口,几乎都是割草割出来的。

“虽然很苦,但我只要一看到我的牛吃得饱饱的,就觉得特别开心,特别值得。”贺根笑着说。贺根的大部分牛圈养在牛栏中,但还有部分用来育种的牛需要在山上放养。在山上放牛的间隙,贺根会打开笔记本电脑,抽空学习从网上下载的养牛资料,了解最新行情,或者翻看养牛书籍。“这样的放牛娃,我反正从来没见过。有知识,又能吃苦,就冲这点,我相信他能成功。”在贺根家门口,覆钟地村老村支书叶火生竖起了大拇指。

年轻的“牛老大”

虽然还未到年关时的“丰收季节”,但对自己养牛的盈利前景,贺根已经心中有数。

在牛舍,抱着鲜草喂完牛后,贺根自豪地向记者推销道:“这些牛全部是正宗大别山黄牛,优点是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皮张致密、营养价值高,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按照贺根的预计,今年年底,这批牛出栏价值将达到80万元,除去购牛成本、草料、防疫管理、人员工资、水电费外,纯收入不低于15万元。

贺根养黄牛的理想,绝不是“让自己先富起来”。今年是贺根第一年大规模养牛,他便广泛游说周围的小规模养牛户,扩大规模,成立了“罗田县民生牧业养牛合作社”,带动大家抱团闯市场,一起致富。在今年3月递交的成立合作社申请书中,贺根分析道,养牛户各自为政,存在资金、技术和信息上的不足。如果成立合作社,在购买饲料、小牛和设备时,可以低价团购,节约成本;信息不畅是广大养牛户共同的苦恼,成立合作社后,买卖牛还可以借助网络,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在技术上,也可以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互帮互助,提高育牛效率。

贺根已经“集结”了八个养殖户,共养殖大别山土黄牛600多头,已经初成气候。45岁的余科准,以前在外面打工,做了12年服装,今年也回来跟贺根养牛,现在已经投资20多万,养了30多头牛,并扩建牛舍,计划再养30头。“我是务工的农民,既然像贺根那样高素质的大学生,都能回来养牛,不怕脏,不怕累,那我这样出去打工的农民,更应该有勇气回乡创业。”余科准感慨地说。

下一步,贺根还想注册属于他们养牛合作社的品牌。他原想注册的商标是“大别山土黄牛”,但昨天他赶去罗田县工商局注册时,却“不幸”地被告知,该商标已经被一个襄阳人“抢注”了。尽管有些沮丧,但他依然笑着说:“不管商标叫什么,最关键的还是先脚踏实地,把牛养好。当然,我也很希望大家能帮我再想一个商标,我在这里感激不尽啦!”。

90后小伙种植苜蓿年入百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90后小伙种植苜蓿年入百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90后小伙种植苜蓿年入百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事实上,成功仅代表了你工作的1%,成功是99%失败的结果。下面分享90后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95后张振华种苜蓿年入百万的创业经历:

新农民回村创业

张振华,19岁,出生在内蒙古农村,家族第五代的第一个读书的人、第一个大学生,现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大一。从小到大在农村长大,经常跟着母亲下地,看地上小蚂蚁看小草。幼时深刻的饥饿感曾让他下决心以后绝不当农民,要努力做一个医生、老师,安心地挣钱,拿稳定的工资,不愁吃,不愁喝。

随着他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看的书不断丰富,慢慢开始明白面对问题不应该逃避,而应该想着如何去解决它、改变它,并让它变得更好。

对家乡的这片热爱、眷恋让他越来越清晰要留在农村,希望能够改善农民现有的面貌,能够让他们的生活更好一点更幸福一点。

他是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农民,还是一位想要成功的创业者!

邓峰为他感慨“可惜北极光不投农业”

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农村,从内蒙古到湖北的武汉,张振华这个年轻小伙成功地将外界的资源链接到家乡的苜蓿发展上。

父亲养牛,给了张振华发现商机的机会,而他刚创业时,也是这位伟大的父亲毅然拿出60万,买拖拉机、收割机、储存苜蓿18000来平米的房子……前前后后投资了200多万。

哥哥主要负责的种植、收割,只要是地里面的事他都管。

张振华的辅导员,现在暂时担任团队里的策划和高校内,包括科研院所的技术联络员。

赵建教授是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张振华的老师,在美国十几年专门科研苜蓿,提供技术支持。

“苜蓿”就这样跨越地域、跨域身份,把内蒙和湖北、把农民、教授、科研机构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憨厚、靠谱、踏实、有知识,19岁的张振华展示出了一个新一代农民的精神风貌。这让导师邓峰大为赞叹“这个小伙子聪明又有勇气,特别让人喜欢。可惜我们基金不投农业,否则我一定要投他”

年收入150万!还要种10000亩苜蓿

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带领的团队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让普通农户的种地收入从过去种玉米每年收入1万元到现在种苜蓿年收入3万元以上;2014年试种1000亩紫花苜蓿,纯利润已达150万元,2015年团队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将规模扩大到10000亩,预计纯利润达到1500万元。

依托于学校资源,张振华团队与他所在的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内蒙古农科院则负责提供苜蓿的种子。

苜蓿供不应求,一个农户的订单就达1000吨,蒙牛、伊利、圣牧,还有周边一些肉牛养殖场纷纷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了1400万元的紫花苜蓿供销合同。

农业发展需要新时代的农民

张振华作为学校大一学生凤毛麟角的创业者也受益于教育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在校大学生可以在创业期间申请休学,更弹性地完成学业。而他所在的华中农业大学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启动建设学生创业大楼,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场地。全国范围内还有省份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招募优秀大学生创业。

传统意义上,农业是一个不那么性感的.产业。如今却越来越多的吸引了80后、90后,甚至受过高等教育人员加入进来。厦门出台规定大学生农业创业每年可获10万元奖励。

新时代的农民的加入将给农业带来一股新鲜血液,也将会带来新气象。

北京的沙尘暴终于有救了?

很多人并不了解苜蓿,也不知道为什么说苜蓿能救北京的沙尘暴。下边进入科普时间。

苜蓿的根系非常发达,因此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的良方。它也是高蛋白优质牧草,奶牛的一种饲料,在欧美发达国家种植面积非常大,来满足优质肉和奶的生产饲料需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奶的消费量上升,对苜蓿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我国的紫花苜蓿产业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相比远远落后,就拿去年美国紫花苜蓿的总产值就超过了200亿美元,而我国却不足它的1/3,而且美国1/4的紫花苜蓿都要出口到中国。2014年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美国苜蓿的第二大进口国。可想而知这个市场潜力是多么巨大。紫花苜蓿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它是政府优先支持,符合我国农业发展战略。

种植紫花苜蓿的过程,不需要任何的农药、化肥,只需要适量的农家肥。大面积种植苜蓿将有力地改良内蒙古草原土壤,减少土地荒漠化。

北京的沙尘暴天气也将得到改善,帝都人民有救了!

;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