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哪些地方养牛多的人 河南鹿邑周各行政村张堆历史

周口哪些地方养牛多的人 河南鹿邑周各行政村张堆历史

大家好,关于周口哪些地方养牛多的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河南鹿邑周各行政村张堆历史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河南鹿邑周各行政村张堆历史

河南鹿邑周各行政村张堆历史

王家谷堆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听说下面是一个古墓?位于河南省固始

听说很久很久以前谷堆上面有两颗大柏树,一日清晨一老汉在家中用脸盆洗脸,忽然看见洗脸架子的镜子里边有两颗大柏树,第二天老汉早起洗脸,又看见镜子里边那两颗大柏树,老汉觉得惊讶至极!这一日老汉突发奇想,四处奔波寻找镜子里的两颗大柏树,没过多久老汉来到可以看到王家谷堆的地方,远远看去谷堆上面耸立着两颗高大的柏树,这时老汉激动万分,心想会是这个地方吗?老汉马不停蹄飞快的赶到这个叫王家谷堆的地方,到了地方老汉下马目不转睛的顺着谷堆溜达了两圈,老汉心存疑惑会是这两颗大柏树吗?过了一会老汉想了一个点子,爬到谷堆之上,把马鞭系在了其中的一颗柏树上,然后就回去了。

这一日清晨老汉起床打了一盆水放在脸盆架子上,低着头正在洗脸,老汉抬头看镜子一晃,里边又是那两颗大柏树,但这次和前几天看见的境况最大区别就是,那个跟了老汉几十年的马鞭子也出现在镜子中的柏树上。(后来说这个王家谷堆是一个风水宝地)难道这只是一个传说吗?一个神奇的地方,一段古老的历史。

当地有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

河南鹿邑老君台建成历史的年代是什么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

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述:“天宝二年(734年)建太清坛”。台高13米,顶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

全台以古式大砖堆砌,由24个平面围成圆柱形,台上环筑七十厘米高的围墙,形与城墙相似。台上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一间。

正殿内原有老子铜像一尊,高两米许,铸工精巧。殿门檐下东西各嵌一碑,上书“道德真源”、“犹龙遗迹”。

山门内东侧原有铁柱一根,高七尺,径七寸,突兀而立,古色默然。

郸城县的历史

郸城县是我过建立后设置的新县城。

位于河南省东部。今郸城县地域,西周时属厉(音lai)、陈,战国后期属楚。

秦属陈郡苦(音hu)县和项县。西汉时,境内设置宁平县(治所即今宁平)和宜禄县(治所即今宜路)。

三国魏废县后,分属陈郡(国)武平县和谯郡苦县。两晋至南北朝,苦县先后改名父阳县、谷阳县,原地域仍属之。

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郸县,为今郸城设县治之始。唐废郸县,其地北部归鹿邑县、真源县,南部归宛丘县、项城县。

五代至宋元,上述县名有所更改,但辖地基本沿袭未变。明、清两代,地域大部属归德府鹿邑县,少部属陈州府(明为开封府)淮宁县,沈丘县。

民国3年(1914年)鹿邑县在郸城集设县佐,至民国19年(1930年)废除。民国30年(1941年),地域分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鹿邑县和第七行政督察区淮阳县、沈丘县。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县境为***领导的鹿淮太县、鹿亳太县和沈鹿淮县等边区民主政权的活动地区。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析鹿邑、淮阳、沈丘3县部分区、乡设立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属淮阳专区。

1952年8月,政务院正式批准置郸城县。1953年1月,淮阳专区撤销,郸城县隶属商丘专区。

1958年12月,随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郸城复归其领辖。

1965年6月增设周口专区,郸城县改属周口专区至今。

河南周口鹿县历史有多少年

夏商时期,境内置小诸侯国(今鹿邑县太清宫镇)始称“厉(Lài)”,属豫州。此乃鹿邑县有史记载的设城建置之始,距今已有4000余年。此设置一直延续至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一度名相和鸣鹿(今鹿邑县辛集镇),均属豫州陈国。公元前571年,周敬王42年7月(前478年),楚惠王灭陈,苦又属楚。秦时,苦县属豫州陈国。

西汉,苦县属兖州淮阳国。新莽时期改苦为赖陵,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改赖陵复苦县。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献帝封曹操为武平侯,食邑于此,属豫州陈国。现鹿邑县境内还存有三国曹魏修建的武平城(今鹿邑县邱集乡武平城村)及观武台(今鹿邑县玄武镇)遗址。

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改苦为父阳和武平属陈留郡。南北朝孝明帝正光年间改父阳为谷阳,属陈留郡。

隋,谷阳属豫州谯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更武平为鹿邑,并移治今试量镇属淮阳郡。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农民军田黑社占据鹿邑,改鹿邑为涡州。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田黑社败,更涡州复名鹿邑。

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改真源为卫真和鹿邑同属淮南东路亳州辖。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鹿邑、卫真两县合并,取名鹿邑,治所设置在今县城,属河南江北行省归德府亳州。从此,县名始一,境域至清末亦无大变化。

明清时期,鹿邑均隶属河南归德府。

民国时期先后属开封、商丘、淮阳等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鹿邑县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划设置,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动和调整。建国初期鹿邑县先后属淮阳、商丘、开封、周口等专区。1968年6月属周口地区。2000年6月至今,国务院批准周口撤地设市,鹿邑从之。[4]2014年1月1日,鹿邑晋升为省直管县,由河南省***管理。

已经有4000年历史了

河南周口的历史地名

求最佳答案!!!周口市历史悠久,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淮阳,古称宛丘,相传为太昊之墟、神农建都之地。

夏为豫州之域。殷为虞遂封地,厉(音lài,今鹿邑东)系活动中心。

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周首封十大诸侯之一。春秋仍为陈国,辖邑历经变化,今区内有,防(治今太康老冢附近)、柽(音chēnɡ,治今淮阳城西郑集附近、相(治今鹿邑东部,后称苦)鸣鹿(治今鹿邑县西部)、株林(今西华西夏亭),辰陵(治今扶沟县南部)、项(治今沈丘县槐店)、顿(治今项城县南顿);区外有,壶丘(治今新蔡县东南部)、株野(治今柘城县城)、沈(治今平舆县北射桥),另说今临泉县城)、焦(治今安徽省亳州市)、夷(治今亳州市东南35公里处,一名城父)、留(治今开封市陈留镇),其中沈、项、顿三个子国,系受陈国保护的附属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9年楚灭陈,以陈为县。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徙都于此,为“郢陈”,称“西楚”。

秦统一全国后置陈郡,统县12:陈、固陵(治今淮阳县城北21公里柳林集)、阳夏(治今太康县城)、苦(音hù,治今鹿邑)、项(治今沈丘县槐店),另有汝阴(治今安徽阜阳市)、寝(治今安徽省临泉县城)、新阳(治今安徽省光武附近)、柘(治今河南柘城县)、平舆、上蔡、新蔡。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在陈定都,国号“张楚”。

西汉初为淮阳郡,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统县9:陈、扶沟、阳夏、固始(固陵)、苦、宁平(治今郸城县宁平)、新平(治今淮阳县东北12.5公里临蔡)、另有柘、圉(治今杞县城南25公里圉镇)。属兖州刺史部。

东汉初因之,章和二年(88年)改淮阳为陈国,统县8:陈、阳夏、苦、宁平、武平(治今鹿邑县城西北20公里武平城)、扶乐(今太康县城西22.5公里扶乐城)、长平(治今西华县城东北9公里),另有柘,属豫州刺史部。三国魏置陈郡,太和六年(232年)曹睿以陈4县封其叔植为陈王,遂改郡称国,陈县为陈国治,后植子志复作郡,统县6:陈、扶乐、阳夏、长平、武平、柘、属豫州。

西晋初沿旧制,武帝合陈都于梁国,惠帝复置陈郡,领县5:陈、阳夏、项、苦、武平、属豫州。东晋十六国仍为陈郡,统县可考有陈、西华、长平、仍属豫州。

又据《历史地理沿革表》载:晋置南顿和汝阳郡。南朝宋初属南豫州南梁郡,后置陈郡和南顿郡,均治项县(今沈丘槐店)。

陈郡统县4:项、谷阳、西华、长平;南顿郡统县不详,均属豫州。南齐仍置陈、南顿二郡,南顿郡移治南顿。

北魏置陈郡、南顿郡和汝阳郡。陈郡治项县,统县5:项、长平、西华,另两县不详。

南顿郡治南顿(今项城县南顿镇),统县3:南顿,另两县不详。汝阳郡治汝阳县(今商水县城头村)。

统县2:汝阳、武津。均属豫州。

东魏置陈郡和汝阳郡。陈郡治项县,统县4:项、长平、西华,另一县不详。

汝阳郡治汝阳,统县3:汝阳、武津、征羌。均属豫州。

据《太平寰宇记》载:至天平二年(535年),以淮南内附置北扬州,理项城。陈郡改属北扬州。

武定元年(543年)侨置丹阳郡和秣陵县。丹阳郡属北扬州,州、郡均治项县(今沈丘槐店)。

北齐百姓不附侯景改北扬州为信州,置陈郡属信州,州、郡均治项县(今淮阳县城),又置淮阳郡,治阳夏(今太康县),淮阳郡、丹阳郡亦属信州。北周改信州为陈州。

隋初为淮阳郡,治宛丘县(开皇初置),统宛丘、扶乐、太康、西华、鹿邑、溵水、南顿、项城、郸县、鮦阳(今安徽省临泉县城西)10县,属豫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陈州和沈州,沈州治项城县(今沈丘槐店),统项城、溵水2县。

陈州统宛丘、太康、鸿沟是、鹿邑、郸等县,陈州、沈州属豫州。大业八年(612年)复置淮阳郡,治宛丘,统宛丘、太康、扶乐、西华等10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陈州,统宛丘、太康、项城、西华、溵水、南顿6县。武德四年(621年)置北陈州,治扶沟,复置沈州,统项城、颍东、2县。

五代仍之。宋宣和元年(1119年)置淮宁府,统宛丘、西华、商水、南顿、项城5县,属京西北路。

南宋置陈州,仍统5县属南京路。元,属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

明万历十年(1582年),陈州、商水、项城、沈丘、西华、扶沟、太康6县1州属开封府,鹿邑县(包括今郸城县东北的一部分)属归德府。清初袭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升陈州为直隶州,仍统4县,属河南布政使司。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为陈州府,府治淮宁县(今淮阳),统淮宁、太康、扶沟、西华、商水、项城、沈丘7县属河南布政使司。1912年5月撤淮宁县。

1913年3月1日,废陈州府,置淮阳县,原府辖县和鹿邑同属河南豫东道。1914年5月23日改属河南开封道。

1932年8月在淮阳设第三行政督察区,原8县属之。同年10月,第三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仍统8县,属河南省。

1949年设淮阳专区,辖淮阳、鹿邑、项城、沈丘、商水、西华、扶沟、太康8县和周口市(1948年1月置),1952年8月增置郸城县。1953年1月,淮阳专区撤销,西华、扶沟、商水(周口市改为县辖镇入商水)3县归许昌专区,余6县归商丘专区。

1958年12月商丘专区撤销。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的历史

太康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涡河上游,豫东平原。

属周口地区。面积1761平方公里,人口126.06万。

辖辖11个镇、12个乡:城关镇、常营镇、逊母口镇、老冢镇、朱口镇、马头镇、龙曲镇、板桥镇、符草楼镇、马厂镇、毛庄镇、城郊乡、杨庙乡、王集乡、高贤乡、芝麻洼乡、清集乡、独塘乡、大许寨乡、五里口乡、张集乡、高朗乡、转楼乡,761个行政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57.46米。

涡河以北及城西部为黄泛区,冲沟较多。河流16条,长441公里,主要河流涡河长56公里。

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水量554.8毫米,全年无霜期204天。县内生产总值229563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32元。

现在耕地171.45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油菜籽、花生、芝麻、黄红麻;森林覆盖率为14.2%;主要树种有泡桐、杨树、槐树、榆树等。

主要中药材有二花、红花。境内公路总里程389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22.1公里。

有国道107、311线穿过,全长97公里;省道1条,全长22公里;县乡道全长270公里。其中二级公路31公里;桥梁96座,2723延米,20个乡公路晴雨畅通,752个行政村通汽车。

地方铁路神郸线经境内39公里。

河南省周口市的历史谁知道讲讲

汉代称汝阳,以汝水为名。隋代改为溵水。宋太祖赵匡胤为避父讳(其父名赵弘殷),讳“殷”、“溵”等字,“殷”、“商”为同一王朝名,改“溵水”为“商水”。

商水地域在西周时,属沈国。春秋时,蔡昭侯十三年(公元前506年)沈国被蔡国所灭,此时其县境西部属蔡国,东部属顿国。楚昭王二十年(公元前496年),楚国先灭顿国,后又灭蔡国。战国时,属楚国。秦,在阳城(含舒庄乡扶苏寺村)置县,属陈郡。陈胜、吴广起义时期,改阳城为扶苏。西汉时,属豫州汝南郡,县境分属阳城、汝阳、博阳三县。其后其县名屡经变换,至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其地域上又分置了殷水肥(治所为商水老城,另一说在今邓城镇潘堂)。大业初年(605年),并汝阳县入殷水县。皇泰元年(618年),置扶苏县,与殷水县同属陈州淮阳郡。唐武德五年(622年),并扶苏县入殷水县,属河南道。贞观元年(627年)属陈州。兴元元年(784年)属陈州淮阳郡。五代,县名仍称殷水,属陈州。宋建隆元年(960年),改殷水县为商水县。

1947年8月18日,商水县城第一次解放;10月23日,商水县城第二次解放;11月成立商水县民主***,12月又在其今日辖地西部成立了郾商西县民主***。1949年2月,郾商西县并入商水县。1952年6月10日,周口市改为镇归商水县管辖,商水县***由商水城关迁到周口,属淮阳专区。1954年5月5日,商水县与周口镇分署办公。1958年,周口镇第二次并入商水。1965年11月25日,商水县与周口镇再次分署办公。1975年,商水县直机关由周口迁至商水老城至今。1953年前,商水县属淮阳专员公署。1953年—1965年,属许昌专员公署。1965年后属周口专区(周口地区),2000年8月2日属周口市。

我想知道鹿邑的历史和现在的经济怎样

鹿邑县位于豫皖交界的河南省东部,处黄淮平原,涡河中游,东监安微省亳州市,西接太康、淮阳,南与郸城毗邻,北与商丘、柘城接壤,总面积124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3万亩,下辖22个乡镇,总人口109.6万人。

鹿邑历史修久,人杰地灵,是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故里。境内有13条较大河流,311国道与商沈公路交汇于此,涡河水绕城而过,东近京九线,北近陇海线,水陆交通便利。

鹿邑气侯温和,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大陆性季风气侯,年平均气温14.4℃,无霜期220天左右,境内地势平坦而低缓倾斜,土壤肥沃。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鹿邑人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立足于本地实际,制定了“强化一个基础(农业),抓住一个主导(工业),突出一个亮点(乡镇企业),围绕两大优势(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培育八大特色(粮草皮毛林烟牧运)”的兴县富民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符合鹿邑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使鹿邑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到199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产值达到3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16元,财政收入1.576亿元。鹿邑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

为了改善农业弱质产业的状况。我们大力改善农业的基础条件,推动科学种田,推进农业产业化,使我县的农业种植结构内单元的粮食种植向粮经二元和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化。

粮、林、烟、畜等大宗农副产品得到均衡发展,逐步跻身于全省全国先进行列。先后被国家、省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国烟叶生产先进县”、“全国产棉大县”。

特别是林业、烟叶、棉花生产方面,林业成为我县的一大支柱、知名产业,成为全国学习的一面旗帜;烟叶生产效益连年居全区首位,被河南省确定为烟叶产业化试点县,被誉为豫东烟叶生产的一盏明灯;棉花生产成为全省唯一的“标杂A”杂交棉制种基地。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值也逐年提高。

95年被国家确定为秸杆养牛试范县,供港活牛质量去年居全省首位,98年又被国家科技部门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县。围绕资源优势,立足“农”字做文章,大力发展工业和乡镇企业。

其中以国家大型一类企业宋河酒厂为龙头的白酒酿造业,已成为我县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宋河酒厂是国军用***名酒生产厂家之一。其主导产品是宋河浪液89年被评为“中国名酒”,该厂产品有三大系列60多个品种,曾跻身全国工业企业500强,全国同行业最佳效益,全省工业企业10强行列。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乡镇企业作为战略性,方向性的工作常抓不懈,使乡镇企业迅锰崛起,目前,已成为鹿邑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的最大支柱。自96年以来,乡镇企业发展一直名列周口地区首位。

“龙凤皮革”、“赛潮皮鞋”、“宜居家具”、“辅仁药品”“试量狗肉”、“孔集卤鸡”、“观堂麻片”、“辛集麻花”等一批省内外、国内外知名品牌正如雨后春笋般成长。鹿邑县玄武镇被誉为周口地区“乡镇企业第一镇”。

河南鞋城皮革集团总公司、赛潮集团公司、辅仁集团、森源板业制造公司、河南远达鞋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跨入国家大中型乡镇企业的行列。皮革、皮鞋加工业是全县最大的支柱产业,是全省重要的皮革、皮鞋加工业是全县最大的支柱产业,是全省重要的皮革、皮鞋考产基地。

以尾毛和麦秆资源为依托,个体先行,规模发展,逐步形成区域性块状经济,带动当地和周边乡镇经济发展。以张店乡为主的尾毛加工业,年加工产值1.3亿元,实现利税2200多万元。

以城郊乡为主的草制品加工业,年加工产值1.5亿元,实现利润2500多万元,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十多个省市,而且远销东南亚国家。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在软环境上,认真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严格规范有关部门和行业的行为,认真纠正不正之风,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同时,积极开展“城市创三优,农村树新风”活动,提高城乡人民的开放意识和精神文明程度。

我县创建“三优杯”活动,连续4年获地区“三优杯”竞赛评比第1名,目前,我县已成为地级卫生县城。在硬环境上,我们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玄武、太清宫镇被命名为“中州名镇”。市场建设讯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市场流通网络。

鹿邑县布匹批发市场,年成交额1.2亿元,每年创税费500多万元,被评为省级文明市场。对重点文物古迹进行了配套建设。

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确立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战略,多次面功举办了“国际老子学术研讨暨经贸洽谈会”。同时,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措施,增强对外开放的吸引力。

据《史记》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后,感叹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孔子问礼处”至今古柏森森,古风犹存。

深受老子思想熏陶的鹿邑人民素有文明礼仪的优良传统。现在,勤劳朴实的鹿邑人民踏着时代的节柏,在老子故里这片古老而神奇的热土上,将以开阔的胸襟、诚实的劳动、良好的投资环境,热忱欢迎。

鹿邑太清宫在历史上有过哪些重要整修

太清宫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之太清宫镇,是老子的诞生地,旧名苦县厉乡曲仁里。

太清,道家为天道,亦谓天空,传为神仙居处,道教常用以名其宫观。老子出生地的纪念性建筑,初为老子庙,建筑时代已很久远。

《汉书桓帝本纪》记载,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涫之苦县祠老子”。同年十一月,“使管霸之苦县祠老子”。

一年之中,两次专使到苦县祠老子,成为胜举,这期间老子庙改为老子祠。唐高祖李渊为抬高自己的身份,巩固封建统治,认老子为祖,以老子祠为太庙,大兴土木,起建宫阙殿宇。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祠堂称“紫极宫”。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于紫极宫北建“洞霄宫”,专祀李母,是为后宫。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并正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唐宋鼎盛年间,太清宫前后两宫,宫殿600余间,占地872亩,庙占地面积达2。

75亩,盛极一时。

后遭兵火,屡废屡修,地上地下都遗留有丰富的遗迹遗物。

河姆渡人与北京人相比,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人与北京人相比,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距今六七千年,河姆渡一带系沼泽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时,先打下1米长木桩,木桩上架设纵横交错地龙骨(地梁),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橼、盖顶。地板起防湿、御虫蛇作用。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从柱子高度看,人还不能直立进出,但较巢居已大有进河姆渡人的生活情景

步。房屋规模大小及内部结构,视居住成员多寡而定,从住宅营建看,河姆渡人已较熟练地掌握伐木、加工成桩、柱、梁、板等建筑构件技术,梁柱间已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不同榫卯形式均基本符合受力要求,与晚期木构大致相同,木构件上刻有双圆、直线、斜线、植物茎叶等装饰图案。因工具限制,加工显得较粗糙。遗址还出土6支木质船桨,1支外形基本完整,轮廓清楚,分桨柄、桨叶两部分,一块原木制成,形如长柄树叶,柄上刻满线条组合图案,轻巧实用,与现代游船划桨大体接近,是目前中国已发现船桨中最古老一支。船桨及一只陶舟均证明河姆渡人已开始用船、筏载人荷物、浮水采集。第三、四文化层中还出土200多件木器,有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不少器物为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少见或未见。用于生产的占大多数,木锤系加工锤击工具,木予是狩猎扎戳武器,木碗为生活用品,木质器柄则是石器工具发挥更大效用的附属件,小木棍既是农业点穴播种工具,也是采集野生植物时挖根刨茎的采集工具,木器制作大多要经过切断、剖开、削、茬、挖凿、修磨、髹漆及火烧硬化等工序,其中碗、筒、蝶形器制作颇精细,表面经过磨光、髹漆,出土时油光可鉴,出土的20多只木筒系用整段木材制成,形似毛竹筒,内外壁锉磨光洁、内壁还凿有一浅槽,塞以圆木饼,有的外缠藤篾,可能作敲击乐器用。第二文化层中发现木架方形井,证明河姆渡人已掌握凿井技术。众多保存完好的木器出土,为世界木器工具研究提供了实物材料。该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发现,在1973-74和1977-78年两次对河姆渡遗址作发掘并有资料。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河姆渡遗址(HemuduSite)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先说一下新时期时代:新石器时代(NeolithicPeriod)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基本特征和分期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3个基本特征: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有的学者特别强调农业起源的意义,认为它才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新石器时代革命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地这一时代的发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所以并不是3个特征齐备才能称新石器时代。由于各地新石器时代的情况很不一致,所以没有统一的分期标准。有的地方分早晚两期,有的分早中晚3期。有的在晚期出现少量铜器但还不会有意识地制造青铜合金时,单独列出一个铜石并用时代,作为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过渡期;有的则把这个阶段归入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的新石器时代西亚、北非和欧洲西亚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较早,考古研究也较深入。这里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以后又最早出现金属器,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西亚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是利凡特(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安那托利亚(今土耳其)和扎格罗斯山山前地区,即所谓农业起源的新月形地带。这一地区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潮湿,夏季炎热干燥,有适于栽培的野生谷物和易于驯养的动物,从旧石器时代到中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已有相当的基础,因而成为最早出现农业和养畜业的地区。大约在公元前9000~前8000年,便进入原始新石器时期,有了农业和养畜业的萌芽。公元前8000~前7000年,先后进入前陶新石器或无陶新石器时期,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和豌豆等,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有的遗址还有猪骨。这个时期的典型遗址耶利哥遗址,已出现用土坯砌筑的半地穴式房屋,村外有石砌围墙和濠沟,墙内有石砌的镃望塔。这在世界上同类建筑中是最早的。大约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亚各地先后进入有陶新石器或发达的新石器时期。最早的陶器可称为土器,火候极低;稍后有厚胎的素面灰褐陶,最后出现彩陶。这时农业已有进一步的发展,有的地方已有灌溉农业。房子一般为多间式、平顶,有的房内有牛头形塑像。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这里的一些遗址有了铜器(个别遗址中用冷锻法制造的铜扣针等,可早到前7500年左右),进入铜石并用时代。西亚的新石器文化在发展中对周围地区产生过明显的影响,一是向北非尼罗河流域传播,一是向欧洲东南部扩展。尼罗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分为3期,从早期开始即为有陶新石器阶段。北非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分为三大系统:撒哈拉新石器文化、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和卡普萨传统的新石器文化。在欧洲的希腊本土、克里特岛以至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等地存在过前陶新石器文化。从陶器出现以后,欧洲南部主要有印纹陶文化,而多瑙河流域则为线纹陶文化,这些地区在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后出现了彩陶文化(见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而东欧较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则流行小窝篦纹陶文化等。中亚、南亚和东南亚中亚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该文化分布于土库曼斯坦境内。石器大多继承当地的中石器时代传统而多细石器,同时也新出现磨制石斧和磨谷器。已种植小麦和大麦,饲养山羊。陶器均为手制,胎中多掺草末,除素面外还有一些彩陶。从总体文化面貌来看明显受到西亚新石器文化的影响。中亚北部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较晚,其代表为克尔捷米纳尔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经济以渔猎和采集为主,陶器多饰刻划或戳印纹,。南亚次大陆较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约开始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分布在俾路支和印度河流域一带。居民种植小麦、大麦,饲养绵羊、山羊和牛。大约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才出现陶器,并且很快出现彩陶。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有种植薯芋为主的新石器文化,没有发展起真正的农业经济。北亚和东北亚日本是世界上陶器出现最早的地区,蒙古和西伯利亚也有个别遗址的陶器年代接近1万年。但这个地区的磨制石器一直不很发达,农业出现的年代也很晚,与西亚情况正好相反。这个地区的陶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筒形罐特别流行,一般为灰褐色,饰刻划纹或压印纹。在日本,陶器多绳纹,故日本的新石器时代又称绳纹时代。朝鲜和西伯利亚的陶器则多施篦纹。朝鲜的新石器文化因受中国东北新石器文化的影响,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已发展起旱地农业,种植粟和黍。蒙古东部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也已种黍,并饲养牛羊等家畜。日本的农业只是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因受大陆的影响,才急速发展起来的。西伯利亚则一直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中南部这些地方的史前考古通常不使用新石器时代这一概念。但若用旧大陆考古学的标准去衡量,那里也还存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美洲在欧洲殖民者到达以前基本上处于新石器时代,即使已创立高度文明社会的玛雅王国(见玛雅文明),也基本上不使用金属器。美洲是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那里最先培植玉米,还有豆类和南瓜,印第安人称之为三姊妹。家畜仅有骆马一种。大洋洲在殖民者进入以前基本上仍处于狩猎、采集经济阶段,不会制造陶器,所以那里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界线不大明显。非洲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仍多打制石器,种植薯芋,同东南亚的情况有些类似。中国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①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②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③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2/3。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上述除第③区因考古工作不够深入难以分期外,前两区大致可分为4期:早期约当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以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和陶器,农业已有萌芽,个别地点已会养猪。中期约当公元前7000~前5000年,华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较发达的旱地农业,种植粟、黍,养猪,并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和陶器;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等已栽植水稻,养猪和水牛等,磨制石器尚不多见,陶器则比较发达。晚期约当公元前5000~前3500年,华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有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见半坡文化,姜寨遗址),流行多人二次合葬,发达的彩陶是一大特色。华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农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表明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最后一期是铜石并用时代(也可不归入新石器时代),约当前3500~前2000年。这时华北主要是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华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这时已普遍出现小件铜器,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北天门石家河和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房屋建筑中出现分间式大型建筑,开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筑墙。陶器普遍采用轮制,出现大量的精美玉器,石器中钺、镞等武器明显增加。墓葬出现两极分化,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则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堆筑的贵族坟山。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和贫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预示着文明社会行将来临。遗址有4个相继叠压的文化层,其中第三、四层是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文化层,距今约6000—7000年。出土文物内容非常丰富,有人工栽培水稻的大量遗物,带榫卵的木构建筑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上刻有比较精细的装饰花纹。遗址中发现的榫卯,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在动物遗骨中,有人工饲养的猪、狗、水牛骨骸,其中猪骨的数量最多。人工栽培的水稻遗物,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农作物。以往的国际文献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但印度最早的稻谷发现于中部的卢塔尔,经C14测定,它的时代为公元前1700年,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晚3000年。最令人感兴趣的是骨哨,现在还能吹出动听的音响。河姆渡遗址大量文物的发现,证明早在6000—7000年以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它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河姆渡文化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该文化目前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文化特征陶器主要是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红灰陶。除素面陶外,盛行在釜类腹底交错拍印绳纹,陶器的宽边口沿上常刻划平行条纹、波浪、圆圈、叶形、谷穗状等几何图样,偶见白地深褐色纹的彩陶。以平底器和圜底器为大宗。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带把钵、宽沿浅盘、垂囊式□、支脚等。与支脚配合使用的陶釜,始终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器。骨制生产工具丰富,尤其在早期,骨器数量远超过石、木、陶质各种工具的总和,就目前所知,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中所独有。木器较精巧多样。梯形不对称刃石斧、拱背厚体石锛、骨耜、斜铤骨镞、管状骨针、骨哨、木矛、木刀等,都是具有特色的器物。大批榫卯木构件及干栏式建筑的遗迹,显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住房特点。分期和年代河姆渡遗址的第4、3层和第2、1层,分别代表河姆渡文化的早、晚两期。①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陶系简单,夹炭黑陶占绝对优势。除磨平素面外,绳纹较多,刻划的几何图案花纹和动植物图案突出。主要器形有敛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颈部双耳大口罐、宽沿浅盘、斜腹盆、环形单把钵、大圈足豆、盆形甑、块状体支脚等。石器种类少,一般磨制不精,斧、锛较厚硕,主要石器工具中未见穿孔者。②晚期:约前4000~前3300年。夹砂红陶、红灰陶数量最多。前段的泥质红陶外壁红内壁黑,常施红陶衣;后段的泥质红陶表里色泽一致,很少施陶衣。沿用绳纹,出现镂孔纹饰。新出现鼎、落地式把两足异形□、垂囊式□。其他主要器形还有敞口鸡冠耳釜、敞口扁腹釜、牛鼻耳罐、折沿罐、镂孔豆、空腹倾斜体支脚。石器多通体磨光,出现了扁平长条石锛,穿孔石斧、长方形双孔石刀和石纺轮。农业和家畜饲养河姆渡第4层较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形成0.2~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它与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国最早的两例稻谷实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这对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农具有骨耜,仅河姆渡一处就出土上百件。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肩臼处一般穿凿横銎,骨质较薄者则无銎而将肩臼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面中部刻挖竖槽并在其两侧各凿一孔。还发现了安装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内,横銎里穿绕多圈藤条以缚紧,顶端作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此外,还有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长近1米的舂米木杵等。家畜主要有猪、狗。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到处可见,并发现体态肥胖的陶猪和方口陶钵上刻的猪纹。有一件陶盆上刻划着稻穗猪纹图像,大体是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的一种反映。此外,还出土较多的水牛骨头,可能牛也已被驯养。渔猎河姆渡出土大量野生动物遗骨,计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和软体动物共40多种。绝大多数是梅花鹿、水鹿、四不象(麋鹿)、麂、獐等鹿科动物,仅鹿角即有400多件。鸟、鱼、龟、鳖遗骨数量也不少。还发现有极少的亚洲象、苏门犀、红面猴等温热地带动物的遗骸。骨镞达千余件之多,以铤部不对称的长锋或短锋斜铤镞较富特色,另有窄长锋柳叶形镞、钝尖或锐尖的锥形带铤镞等形制。未见网坠之类渔具,而存在大量鱼骨,有些骨镞当兼用于射鱼。其他渔猎工具还有木矛、骨鱼镖等。柄叶连体木桨的发现,说明已有舟楫之便,除用于交通外,可能也在渔捞活动中乘用。利用禽类骨管雕孔制成的骨哨,既是一种乐器,狩猎时也可吹音用以诱捕动物。原始手工业陶器以夹炭黑陶最富特点。尤其在早期,无论炊器和饮食容器,都属这种陶质。胎泥纯净,含铁量仅为1.5%左右。以大量的稻壳及稻的茎、叶碎末为羼和料。工艺技术上比较原始,器物均为手制,不甚规整;据测试,烧成温度为800~900℃,在缺氧的还原焰中烧制而成。胎质比较粗厚疏松,重量较轻,吸水性强。晚期阶段,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的经慢轮修整。出现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较复杂的器形,有的陶器烧成温度提高到1000℃左右。关于编结纺织,在河姆渡发现有芦苇席残片,采用二经二纬的编织法。质轻的木纺轮,连同大小轻重不一的陶、石纺轮。可供抽纱捻线之用。还发现了据认为可能属于原始腰机部件的木质打纬刀、梳理经纱的长条木齿状器、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轴等。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发达,有耜、镞、鱼镖、哨、锥、针、管状针、匕、有柄匕、梭形器、锯形器、凿、匙等各种器物,广泛使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有笄、管、坠、珠等装饰品。还有蝶形器(原料有木、石、骨、象牙4种)、靴形器等暂不明用途的器物。磨制普遍精细,少数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图案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堪称精美的实用工艺品。另有20余件象牙制品,其中刻有双鸟朝阳图像的蝶形器、凤鸟形匕状器、雕刻编织纹和似蚕纹的小盅等,显示了当时的精湛技艺。凤鸟形象牙匕状器木作工艺十分突出。除木耜、小铲、杵、矛、桨、槌、纺轮、木刀等工具外,还发现了不少安装骨耜、石斧、石锛等工具的把柄。用分叉的树枝和鹿角加工成的曲尺形器柄,叉头下部砍削出榫状的捆扎面,石斧当是捆绑在左侧,石锛则捆扎在前侧。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许多建筑木构件上凿卯带榫,尤其是发明使用了燕尾榫、带销钉孔的榫和企口板,标志着当时木作技术的突出成就。在河姆渡第3层出土一件瓜棱状敛口圈足木碗,外表有薄层的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显光泽,经鉴定是生漆,这是中国迄今最早的漆器。房屋和水井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与这种建筑遗迹有关的圆桩、方桩、板桩、梁、柱、木板等木构件,共达数千件。第4层的一座干栏式长屋,桩木和相紧靠的长圆木残存220余根,较规则地排列成4行,互相平行,作西北—东南走向。现存最长一行桩木长23米,由西南到东北的第1、2、3行之间的距离大体相等,合计宽约7米,推知室内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上。第3、4行的间距1.3米,这是设在面向东北一边的前廊过道。建筑遗迹范围内,出土有芦席残片,许多陶片以及人们食后丢弃的大量植物皮壳、动物碎骨等。这座大型干栏式建筑当属公共住宅,室内很可能隔成若干小房间。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的为最早。除干栏式建筑外,早期稍后,还出现一种立柱式地面建筑,在柱洞底部垫放木板作为基础,有的则是填塞红烧土块、粘土和碎陶片等,填实加固形成臼状柱础,中间立木柱。榫卯木构件和企口板在河姆渡遗址第2层发现一眼木构浅水井遗迹。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也是迄今发现的采用竖井支护结构的最古老遗存。水井位于一处浅圆坑内,井口方形,边长约2米,井深约1.35米。井内紧靠四壁栽立几十根排桩,内侧用一个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顶,以防倾倒。排桩上端平放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水井外围是一圈直径约6米呈圆形分布的28根栅栏桩,另在井内发现有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苇席残片等,可见井上还当盖有井亭。墓葬在河姆渡第4层的居住区,发现以陶釜、陶罐为葬具的婴儿瓮棺葬2座。第1至3层有20多座墓,均不见墓坑和葬具,仅有1座以木板垫底。成人和婴儿多为单人葬。有3座是两人合葬墓,其中1座是两个儿童。第2和3层内的墓流行单人侧身屈肢葬,个别的是俯身葬,头向东或东北,大多数无随葬品。第1层内的墓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个别仰身屈肢葬,头向不一,以西北的居多,普遍有随葬品但并不丰富,最多的两座墓各有6件,一般放置釜、豆,少见生产工具。总的看,不同时期的葬式、头向和随葬品是有所变化的。居民种属见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以河姆渡遗址第4层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存,与以罗家角遗址第4层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年代相当,陶器中的六角形口沿的盘盆类和弧敛口双耳钵等形制接近,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河姆渡文化晚期的前、后阶段,分别与马家浜文化马家浜类型和崧泽文化(见崧泽遗址大体同时。马家浜类型发达的素面腰沿釜(或称宽檐釜),在河姆渡文化晚期前一阶段偶有所见,反之,河姆渡文化晚期数量虽少但富有特征的垂囊式□,在马家浜类型中也有个别发现。河姆渡文化晚期后一阶段,长条石锛、突棱镂孔豆、花瓣形圈足、凿形鼎足等,均与崧泽文化的风格相同。河姆渡文化晚期可能受到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强烈影响。也有人认为,河姆渡遗址第4层、第3层是新发现的河姆渡文化,第2层、第1层则应分属于马家浜文化马家浜类型和崧泽类型(或单独命名为崧泽文化),并进而提出由河姆渡文化发展为马家浜文化的意见。河姆渡文化的早、晚期衔接关系及发展去向,有待于在发现更多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对其晚期遗存的性质和归属,需再作进一步的研讨。参考书目: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1期。牟永抗:试论河姆渡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

洪河的历史

洪河的历史

1.洪河的介绍

洪河,淮河支流,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源出伏牛山,流经河南省东南部、安徽省北部边境,在洪河口入淮,洪河全长455公里,流域面积为12303平方公里。流域内最大支流为汝河,流域面积占洪河水系总面积的60%。因此也洪河也称洪汝河。流域形状上宽下窄,出流不畅,易成水灾。建国后在流域内修建了多处水库及蓄洪区,减轻了淮河洪水压力,保护了流域内的生产生活。

2.关于洪河的介绍有哪些

洪河发源于河南方城县东南,先向北流再转向南流,流至新蔡东面三岔口与南汝河汇合,继续向东流进淮河,全长312千米。

颍水是淮河最大的支流,它源远流长,上游支流众多。在周口市以上有三源,主流发源于中岳嵩山西南面,北源贾鲁河发源于荥阳与密县交界的大周山,南源沙河发源于鲁山县西的石人山。

贾鲁河在郑州以北一段靠近黄河南堤,黄河南堤决口常借贾鲁河的河道南流人淮,成了黄水侵淮的重要路线。三源在周口汇合后向东南流经阜阳,在正阳关以下汇人淮河,全长619千米。

涡河源出于河南开封西,流经朱仙镇、太康县、鹿邑县之后进人安徽境内,至亳县汇合惠济河,过涡阳、蒙城,最后在怀远县城东面流入淮河,全长382千米。西淝河发源于河南鹿邑县西北,上游称清水河,流至安徽风台县峡山口与干流汇合,行程265千米。

北淝河发源于安徽省涡阳县的西北郊,向东南流经蒙城、怀远,在蚌埠市以东的沫河口汇入淮河。以上均是北岸汇人的支流。

东淝河发源肥西县大潜山北麓,下游注人瓦埠湖,在八公山进人淮河。公元383年,东晋有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3.洪河村的来历,

1、湖北省应城市汤池镇洪河村洪河村位于湖北省应城市汤池镇,洪河村有12个自然湾,1073人,国土面积3。

8平方公里。境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著名的汤池温泉度假区核心景区座落于此。

古时应城有三宝,即“石膏、温泉、灵芝草”,其中的两宝“温泉、灵芝草”就产于这里。天然灵芝现已绝迹,但温泉犹在。

玉女汤温泉属全国五大高温高品位温泉之一,水温72~79℃,富含硫酸盐、碳酸盐、氟、钙、氡等48种矿物质,对风湿病和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与石膏、岩盐并称为现代应城“三宝”。早在春秋时代,汤池就已“闻名于江汉”。

“散下楚王国,分浇宋玉田。”(李白《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表明这里是楚国大夫、诗人宋玉的封地,宋玉、景差都留有诗文。

公元730年,李白慕宋玉之风,从安陆白兆山来汤池游历,对温泉的疗养功效大加赞赏:“愈疾功莫尚”,并写下《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这光照千秋的游记诗篇。1937年,陶铸受周恩来、董必武的派遣,在汤池开办农村合作指导员训练班,实则是抗日大学,打响了鄂中游击抗战的第一枪。

此外,这里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年前的部落王城陶家湖古城遗址、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和陈景润与由昆相识相恋的景润楼等人文景观。自汤池温泉开发以来,洪河村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高标准兴建居民点一处,引进仿古特色商业街一条,新建通村公路2。7公里,发展甲鱼养殖800余亩,开发了鳄鱼养殖新品种,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有86人,每年创旅游纯收入120多万元,人平纯收入达到5200元,高出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个百分点。

目前洪河村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以温泉旅游和特种养殖为主的特色村。随着温泉旅游休闲区二期工程的大规模开发兴建,洪河村旅游产业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按照规划,洪河村今后除依托温泉公司做好现有景点的开发利用外,还将建设一个现代农业观光园和一个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统一的具有蒲阳民居风格的新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舒适、和谐、幽雅、卫生、便捷、安全的居住环境,力争在五年内把洪河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配套、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全省旅游名村。2、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刘畈乡洪河村位于太湖县城西南方向,东与天华镇连接,南与宿松县陈汉乡相邻。

全村有39个村民小组,664户,2800人,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1.8万亩,水田及可耕地900亩,河流两条均属南北流向汇入南阳河,是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山区村,同时也是革命老区(1936年红二十八军高敬亭部在该村柴家山驻扎并召开军事会议),洪河支部于2000年率先在上海设立流动党小组,现经升级为党支部,为洪河人在沪劳务输出提供了组织保障。近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老区人民生产生活取得较好的变化,开发山场面积2000余亩,以杉木、毛竹、油茶、茶叶为主。

由于居住分散全村境公路30多公里,现铺设水泥路10公里,设全日制学校一所,教学点一处,村级企业有金龙电站。通信设施较为完善,90%农户通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站一所,虽然有所发展,但离新农村建设标准尚远,洪河人民深信有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3、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平泉镇洪河村洪河村位于平泉镇西北7.5公里川区,东邻姚川村、南接文洼村,西至坪边村,北靠开边镇的兰岔村。该村现有总农户257户,农业人口1214人,其中男624人,女599人,区域面积为17.6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2.91平方公里。

该村原有9个自然村,分别是郑沟、郑山、柏树、安湾、当中、尖角、朱沟、古城、浅山。2004年村组合并后将郑沟、郑山合为郑沟自然村,将当中、尖角合为尖角自然村,现有7个自然村。

村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糜谷等。年粮食总产量677吨,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料等。

主要土特产有杏,花椒,黄花等,养殖业以养牛、养羊为主,2006年全年人均收入为1695元。洪河小学位于柏树自然村境内,属六年制小学,现有在校学生118人,教师6人。

4.洪河村的来历,

1、湖北省应城市汤池镇洪河村

洪河村位于湖北省应城市汤池镇,洪河村有12个自然湾,1073人,国土面积3。8平方公里。境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

人文资源,著名的汤池温泉度假区核心景区座落于此。古时应城有三宝,即“石膏、温泉、灵芝草”,其中的两宝“温泉、灵芝草”就产于这里。天然灵芝现已绝迹,但温泉犹在。玉女汤温泉属全国五大高温高品位温泉之一,水温72~79℃,富含硫酸盐、碳酸盐、氟、钙、氡等48种矿物质,对风湿病和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与石膏、岩盐并称为现代应城“三宝”。

早在春秋时代,汤池就已“闻名于江汉”。“散下楚王国,分浇宋玉田。”(李白《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表明这里是楚国大夫、诗人宋玉的封地,宋玉、景差都留有诗文。公元730年,李白慕宋玉之风,从安陆白兆山来汤池游历,对温泉的疗养功效大加赞赏:“愈疾功莫尚”,并写下《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这光照千秋的游记诗篇。1937年,陶铸受周恩来、董必武的派遣,在汤池开办农村合作指导员训练班,实则是抗日大学,打响了鄂中游击抗战的第一枪。此外,这里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年前的部落王城陶家湖古城遗址、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和陈景润与由昆相识相恋的景润楼等人文景观。自汤池温泉开发以来,洪河村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高标准兴建居民点一处,引进仿古特色商业街一条,新建通村公路2。7公里,发展甲鱼养殖800余亩,开发了鳄鱼养殖新品种,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有86人,每年创旅游纯收入120多万元,人平纯收入达到5200元,高出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个百分点。目前洪河村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以温泉旅游和特种养殖为主的特色村。随着温泉旅游休闲区二期工程的大规模开发兴建,洪河村旅游产业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按照规划,洪河村今后除依托温泉公司做好现有景点的开发利用外,还将建设一个现代农业观光园和一个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统一的具有蒲阳民居风格的新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64646438设,营造舒适、和谐、幽雅、卫生、便捷、安全的居住环境,力争在五年内把洪河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配套、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全省旅游名村。

2、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刘畈乡洪河村

位于太湖县城西南方向,东与天华镇连接,南与宿松县陈汉乡相邻。全村有39个村民小组,664户,2800人,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1.8万亩,水田及可耕地900亩,河流两条均属南北流向汇入南阳河,是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山区村,同时也是革命老区(1936年红二十八军高敬亭部在该村柴家山驻扎并召开军事会议),洪河支部于2000年率先在上海设立流动党小组,现经升级为党支部,为洪河人在沪劳务输出提供了组织保障。

近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老区人民生产生活取得较好的变化,开发山场面积2000余亩,以杉木、毛竹、油茶、茶叶为主。由于居住分散全村境公路30多公里,现铺设水泥路10公里,设全日制学校一所,教学点一处,村级企业有金龙电站。通信设施较为完善,90%农户通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站一所,虽然有所发展,但离新农村建设标准尚远,洪河人民深信有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3、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平泉镇洪河村

洪河村位于平泉镇西北7.5公里川区,东邻姚川村、南接文洼村,西至坪边村,北靠开边镇的兰岔村。该村现有总农户257户,农业人口1214人,其中男624人,女599人,区域面积为17.6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2.91平方公里。

该村原有9个自然村,分别是郑沟、郑山、柏树、安湾、当中、尖角、朱沟、古城、浅山。2004年村组合并后将郑沟、郑山合为郑沟自然村,将当中、尖角合为尖角自然村,现有7个自然村。

村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糜谷等。年粮食总产量677吨,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料等。主要土特产有杏,花椒,黄花等,养殖业以养牛、养羊为主,2006年全年人均收入为1695元。

洪河小学位于柏树自然村境内,属六年制小学,现有在校学生118人,教师6人。

5.洪河的干流概况

洪河,发源于伏牛山南部的河南省舞钢市,流经漯河市舞阳县,驻马店市西平县、上蔡县、平舆县,在新蔡县的班台(顿岗乡班台村)与主要支流汝河汇合。

班台以下分为洪河和洪河分洪道两股,流经淮滨县、安徽省阜南县,在豫、皖二省边界阜南县王家坝附近的洪河口注入淮河。洪河本干在班台以上称为小洪河,班台以下称大洪河。

小洪河与汝河在班台汇合,班台以上流域面积1174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5%,班台以下分为洪河和洪河分道两股,出省境。小洪河,上游有滚河和淃河两支:滚河,在舞钢市境内,为洪河河源段,称呈西南一东北方向纵贯于舞钢市中部。

发源于杨庄乡东南部的龙王撞,向北经白石崖沟到孤山西脚下与灯台架和单头崖来水相汇,称三岔口,再北到大栗树折向西北,于袁门入库,缓流出山,西北流至水田折向东,入石漫滩水库区,至苏山向北进入平原地区,至田岗曲折流向东北,成为武功乡与枣林乡、安寨乡的界河。在小寺山入西平县境,至杨庄乡合水村与淃河相会。

舞钢市境内主河道长45公里,一般宽100米左右,流域面积335.18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32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13立方米/秒,安全行洪流量约1000立方米/秒。

平均坡降度1/200。淃河,发源于舞钢市庙街乡西南部的四头垴山,曲折向东北流经庙街水库,向北经八台,至彦张村西北入舞阳县境,再向北至朱耀环村转向东流,称三里河。

至枣林乡三里店成为舞钢市与舞阳县的界河。向东流至张营村入西平县,称小洪河,又称草河,向东南流至杨庄乡合水村,与滚河相会。

主河道长51公里,宽约30至50,流域面积32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7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8502万立方米。

其中四头垴-奶母营段,长约21公里,流域面积8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367万立方米,年平均流量0.75立方米/秒。坡降度1/200。

两河东流,在西平县杨庄乡合水村相会,继续东流,中间有吉斗河注入,流经西平县城,在五沟营镇有淤泥河注入后转向东南流进入上蔡县。在上蔡县境内,干流段称小洪河,经西平县境注入,流经百尺、华陂、西洪、东洪、塔桥、沫湖、党店7个乡后注入平舆县,境内长度52.76公里,平均口宽40米左右,区间流域面积46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1%。

在平舆县境内,从后刘乡殷浅村入县境,流经后刘、万家、射桥、玉皇庙、庙湾、高杨店、东皇庙、杨埠、双庙9个乡,至新蔡县。境内长53.7公里(1971年裁湾取直后为50.2公里),流域面积93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3%。

在新蔡县境内,小洪河自李桥***镇入境,过十里铺乡、新蔡县城,在顿岗乡班台村与汝河汇合,始称大洪河(或洪河)。至此,小洪河全长300公里,流域面积4350平方公里。

(一说河长251.1公里,流域面积11663平方公里)河南省境内,洪河干流过新蔡县班台后,又分为两支:一支洪河干流,一支洪河分洪道,两河道并行,继续东南流,过练村镇,在淮滨县、安徽省临泉县、阜南县边界流过,最后入阜南县境。洪河干流,自方集镇任岗入阜南县境,沿张湾、方集、郑湾、洪河桥、洪集5个乡镇的南边缘至洪河口入淮河。

经阜南县境长45公里,流域面积411.3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80米。洪河分洪道,自河南省班台始,上通洪河。

洪河班台水位达35.55米时,开始分洪以减轻洪河上游积涝和下游堤防负荷。最大流量为750立方米/秒。

流向东南,经临泉艾亭,自方集区邓郢入境,沿永店、方集、李集、地城等近岗地带,至张家岗与淮河分洪道合流。全程80公里,阜南县境内41公里。

两侧有唐沟、运城、肖坡、何寨及芦楼、地城、严湖等截岗沟与泅沟口排涝沟注入。1975年班台闸炸毁后,分洪失控。

洪河全长455公里(一说全长312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仅有56公里。上游为山区,洪水来势凶猛,中下游河道窄浅,排水能力很低,两岸坡水不易排出,常积涝成灾。

舞阳县杨庄至西平县五沟营河长36公里,河床比降1/5200;五沟营至上蔡县贺道桥河长48.9公里,河床比降1/6500;贺道桥至平舆县庙湾河长31.5公里,河床比降1/8000;庙湾至新蔡县丁湾河长55.4公里,河床比降1/9000~1/10000;丁湾至班台河长11.8公里,河床比降1/15000。洪河河床窄深,断面呈“V”字型,上游河宽仅50~60米。

自杨庄以下,始有河堤,堤距100~750米。

6.洪河的水文特征

20世纪50年代初,庙湾水文站最大流量200立方米/秒;1959年至1978年年均流量277.5立方米/秒,1975年8月1日最大流量为610立方米/秒,年均过水量5.34亿立方米。

洪河属山区河流、河道弯曲、陡窄,水位暴涨暴落,两岸多水灾。建国后在其上游河南省境内兴建四座水库,开挖分洪道,泄洪能力每秒750~950立方米,洪河流域的灾害方得到减轻。方集站实测最大流量为1956年6月11日的每秒7250立方米。1975年洪河发生特大洪水,实际流量缺测,从水标尺看大大超过7250立方米每秒。1959年和1960年曾出现断流。

7.龙泉驿区的历史沿革

龙泉驿区历史悠久,古为蜀国辖地。

唐代为东阳县、灵池县治地(《四川郡县志》《元丰九域志》《中国历史地图集》)。灵池县,以其县南分栋山边有一泉池曰“灵池”,故名。

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又改为灵泉县,属成都府。分栋山亦随县名的改变而改称“灵泉山”,直至元代。

元时设陆路驿站。明代改称“龙泉”,于此设驿站,始称“龙泉驿”。

洪武六年(1373年),省灵泉县入简县,后置龙泉镇(《中国历史地图集》)。正德八年(1513年),置龙泉镇巡检司(《简阳县志》《四川郡县志》)。

同期,灵泉山亦随之改称“龙泉山”。清康熙六年(1667年),继续在四川大规模设置驿站,分为北、南、东、西4路,“东路起自简州之龙泉驿,至奉节之小桥驿(《四川通史》)。

此期的“龙泉驿”既是驿站名,也具有地理名称的含义。清末邮电业兴起后,驿站废置,“龙泉驿”则随之成为历史地名,并沿用至今。

民国初年改置简阳县行政分署。1956年1月,原简阳县为所属各区命名时,以区公所驻地名称为区名,称“简阳县龙泉驿区”。

1959年,划归成都市筹建新区时仍以区人民委员会驻地龙泉驿为区名,称“成都市龙泉驿区”。1959年简阳县的龙泉驿区与华阳县的大面、洪河、西河、青龙4个乡划入成都市筹建新的龙泉驿区。

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成都市龙泉驿区。1976年简阳县的洛带区并入龙泉驿区;2005年4月龙泉驿区的黄土镇回龙村(包括金三角社区)划归成都市新都区管辖。

2009年,龙泉驿区辖12个街道、镇、乡,即龙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柏合镇、洛带镇、西河镇、黄土镇、洪安镇、山泉镇、茶店镇、万兴乡,共有81个村、54个社区、1274个村民小组、559个居民小组。1997年,面积558.7平方千米,人口45.1万,辖11镇8乡。

区***驻龙泉镇。1999年,龙泉驿区辖13个镇、6个乡:龙泉镇、大面镇、洛带镇、柏合镇、西河镇、洪河镇、同安镇、十陵镇、茶店镇、文安镇、义和镇、黄土镇、西平镇;龙泉乡、平安乡、万兴乡、清水乡、山泉乡、长安乡。

2000年,龙泉驿区辖16个镇、3个乡。2003年1月13日,龙泉驿区文安镇更名为洪安镇。

2003年12月8日撤销西平、义和2个镇的建制。扩大部分镇的行政区域:将原西平镇的天和街社区居委会、天平村、黄连村、阙家村、大龙村、清水村全部及鹿角村2、3、4、5、6、7、11组,大林村1、2组及黄土镇的光大村9、10、11组,平安镇的清平村12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西河镇管辖。

将原西平镇的鹿角村1、8、9、10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黄土镇管辖。将原西平镇的大林村9、10、11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洛带镇管辖。

将原西平镇的大林村3、4、5、6、7、8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同安镇管辖。将原义和镇的西江村、洪福村、回龙村、长梁村、新拱桥村、洪安村、金三角社区居委会、宝滩社区居委会划归黄土镇管辖。

将原义和镇的三合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洪安镇管辖。2004年9月8日,撤销平安、龙泉、洪河、大面、十陵、同安、兴龙、金龙8个镇和清水乡。

原平安、龙泉、洪河、大面、十陵、同安6个镇所属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设置4个街道办事处。将原兴龙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柏合镇;柏合镇***驻柏华路。

将原金龙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洛带镇;洛带镇***驻五星街。原洪河镇并入大面镇,成立大面街道办事处。

将原清水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万兴乡;万兴乡***驻万兴场。2004年,龙泉驿区辖4个街道(龙泉、大面、十陵、同安)、7个镇(洛带、西河、柏合、黄土、茶店、洪安、山泉)、1个乡(万兴),44个社区委员会、169个村委会;面积55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927人/平方公里。

2005年5月10日,将青白江区龙王镇的新谊、双柏、黄果、园林、石桩、长林6个村和龙泉驿区黄土镇的回龙村、金三角社区所属的行政区域划归新都区石板滩镇管辖。石板滩镇***驻石板滩场镇东风西街66号。

好了,关于周口哪些地方养牛多的人和河南鹿邑周各行政村张堆历史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