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的贫困生叫什么 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什么补贴?

养牛的贫困生叫什么 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什么补贴?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养牛的贫困生叫什么,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什么补贴?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广西藤县三坡村吴秀芳出生日期

广西藤县三坡村吴秀芳出生日期

吴秀芳,女,锡伯族,195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报社退休职工。2004年5月获得伊犁州十大杰出母亲称号;2008年5月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8年获得伊犁州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其所在家庭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来,吴秀芳用伟大的母爱抚养家里8个特殊孩子长大成人,每年资助7000多元圆了21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她用实际行动默默无闻地播撒着爱,无怨无悔,从她身上点点滴滴折射出了一位无私奉献、人间大爱的良好形象。

用爱接纳6个汉族儿女

吴秀芳家其实并不富裕,丈夫遭遇车祸身亡后,她一人拉扯两个年幼的孩子。1997年,在好心人的介绍下,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崔国新,崔国新是汉族,一人带着6个孩子,生活负担较重。当时身边不少人劝她不要嫁给崔国新,可是当她看到6个孩子因失去母亲无助的眼神时,没有犹豫便和崔国新一起组建了家庭。全家靠养牛卖牛奶为生,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那时,吴秀芳每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起床喂牛、挤牛奶,做好全家人的早饭,再骑着自行车去市场卖牛奶。儿子李刚看到她每日这么辛苦,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有了辍学的想法,留了一张字条便离家出走了。吴秀芳和崔国新找遍了县城大街小巷,第二天才在伊宁市找到准备外出打工的儿子。

这件事让吴秀芳感触很深,回家后,她对8个孩子说:“你们什么都不要想,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不管多苦多累,我们都要供你们读书上大学。”孩子们没有辜负她的期望,5个孩子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学府。为了给他们凑学费,吴秀芳卖掉了家里的20多头奶牛。

吴秀芳的付出感动了崔国新的儿女们,他们从内心深处接纳了这位锡伯族妈妈。如今,子女们常对她说的一句话就是:“是您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母爱。”每当孩子们亲热地喊她“妈妈”时,她感到的是欣慰和满足。

现在,子女们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不仅关心父母,还时常贴补母亲,支持她去献爱心、做好事。

无私资助21名各族贫困学生

2004年,吴秀芳得知,有3个孤儿因为贫困面临辍学。虽然供自家的5个孩子念书已经很吃力,但她还是决定资助他们。她说:“既然我知道他们有难处,就要伸手拉他们一把,这样我才能安心。”为了挣钱,她与丈夫崔国新一起去割草料;为了省钱,她舍不得买一双手套,至今她的手上还有当年劳作时留下的硬茧。

2005年,吴秀芳的小女儿被诊断出糖尿病,需要住院治疗,为了给女儿治病,她卖了两头牛。三年前,女儿病情恶化为尿毒症,除去新农合报销的费用,每月还要自付2000余元的医药费。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吴秀芳也没放弃资助贫困孩子。

在吴秀芳的资助下,伊犁师范学院学生苏丽娜2016年顺利大学毕业,她心里最感激的就是这位锡伯族妈妈。她说:“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是吴妈妈为我点亮了一盏灯,圆了我的大学梦。”

哈萨克族学生阿斯力也是吴秀芳资助的孩子,今年已经是吴秀芳资助他的第8个年头。从小学一年级到八年级,吴秀芳不仅为他缴纳学杂费,还为他购买换季衣服,时不时叫他到家里来改善伙食。对阿斯力来说,吴秀芳就像他的亲生母亲一样。

2004年至今,吴秀芳累计资助21名贫困学生,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吴秀芳说:“只要孩子们找到我寻求帮助,我就义不容辞,这些孩子就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样。”

今年61岁的吴秀芳,还将挣钱作为她心里的头等大事。她说:“趁我现在还干得动,要多挣些钱,供孩子们念书,考大学。”

身体力行传播社会正能量

心地善良而又充满爱心的吴秀芳,只要有人需要帮助,她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

2007年,一位汉族农民得了白血病,吴秀芳多方打听找到患者家中,将自己家里一个月的生活费400元钱送到了患者手中。同年10月,当地救助3岁白血病患儿的消息传出,吴秀芳放下手中的活,当即前往看望孩子,把身上仅有的100元钱捐给了孩子,回家后,她仍放心不下,又常常前去看望。

2008年5月的一天,吴秀芳在得知城镇一家哈萨克族低保户因为没有钱支付工钱,盖了一大半的房子不得不停工,一家6口人只能住在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房子的情况后,在老伴的陪伴下,一大早就将1500元钱送到低保户的家中。

2008年汶川地震,她向灾区捐赠了2000元的特殊党费和价值上千元的被褥等救灾物资。2011年,她为坎乡患白血病的八岁女童阿克达木送去200元慰问金。2011年5月,察布查尔县相继遭受地震和冰雹灾害,她又卖掉自己养的一头牛第一时间前往民政局送去5000元捐助资金……。

多年来,吴秀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资助贫困群众勤劳致富,在她的帮助下脱贫致富的有七八家之多。

一个人的力量渺小,一群人的力量大。深知这一道理的吴秀芳有意识地带动周围的人积极参与到爱心活动中。她参与的察布查尔“爱心妈妈”协会,从2011年的1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50多人,遍及全县各个行业。

吴秀芳,女,锡伯族,195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报社退休职工。2004年5月获得伊犁州十大杰出母亲称号;2008年5月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8年获得伊犁州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其所在家庭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来,吴秀芳用伟大的母爱抚养家里8个特殊孩子长大成人,每年资助7000多元圆了21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她用实际行动默默无闻地播撒着爱,无怨无悔,从她身上点点滴滴折射出了一位无私奉献、人间大爱的良好形象。

用爱接纳6个汉族儿女

吴秀芳家其实并不富裕,丈夫遭遇车祸身亡后,她一人拉扯两个年幼的孩子。1997年,在好心人的介绍下,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崔国新,崔国新是汉族,一人带着6个孩子,生活负担较重。当时身边不少人劝她不要嫁给崔国新,可是当她看到6个孩子因失去母亲无助的眼神时,没有犹豫便和崔国新一起组建了家庭。全家靠养牛卖牛奶为生,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那时,吴秀芳每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起床喂牛、挤牛奶,做好全家人的早饭,再骑着自行车去市场卖牛奶。儿子李刚看到她每日这么辛苦,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有了辍学的想法,留了一张字条便离家出走了。吴秀芳和崔国新找遍了县城大街小巷,第二天才在伊宁市找到准备外出打工的儿子。

这件事让吴秀芳感触很深,回家后,她对8个孩子说:“你们什么都不要想,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不管多苦多累,我们都要供你们读书上大学。”孩子们没有辜负她的期望,5个孩子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学府。为了给他们凑学费,吴秀芳卖掉了家里的20多头奶牛。

吴秀芳的付出感动了崔国新的儿女们,他们从内心深处接纳了这位锡伯族妈妈。如今,子女们常对她说的一句话就是:“是您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母爱。”每当孩子们亲热地喊她“妈妈”时,她感到的是欣慰和满足。

现在,子女们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不仅关心父母,还时常贴补母亲,支持她去献爱心、做好事。

无私资助21名各族贫困学生

2004年,吴秀芳得知,有3个孤儿因为贫困面临辍学。虽然供自家的5个孩子念书已经很吃力,但她还是决定资助他们。她说:“既然我知道他们有难处,就要伸手拉他们一把,这样我才能安心。”为了挣钱,她与丈夫崔国新一起去割草料;为了省钱,她舍不得买一双手套,至今她的手上还有当年劳作时留下的硬茧。

2005年,吴秀芳的小女儿被诊断出糖尿病,需要住院治疗,为了给女儿治病,她卖了两头牛。三年前,女儿病情恶化为尿毒症,除去新农合报销的费用,每月还要自付2000余元的医药费。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吴秀芳也没放弃资助贫困孩子。

在吴秀芳的资助下,伊犁师范学院学生苏丽娜2016年顺利大学毕业,她心里最感激的就是这位锡伯族妈妈。她说:“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是吴妈妈为我点亮了一盏灯,圆了我的大学梦。”

哈萨克族学生阿斯力也是吴秀芳资助的孩子,今年已经是吴秀芳资助他的第8个年头。从小学一年级到八年级,吴秀芳不仅为他缴纳学杂费,还为他购买换季衣服,时不时叫他到家里来改善伙食。对阿斯力来说,吴秀芳就像他的亲生母亲一样。

2004年至今,吴秀芳累计资助21名贫困学生,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吴秀芳说:“只要孩子们找到我寻求帮助,我就义不容辞,这些孩子就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样。”

今年61岁的吴秀芳,还将挣钱作为她心里的头等大事。她说:“趁我现在还干得动,要多挣些钱,供孩子们念书,考大学。”

身体力行传播社会正能量

心地善良而又充满爱心的吴秀芳,只要有人需要帮助,她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

2007年,一位汉族农民得了白血病,吴秀芳多方打听找到患者家中,将自己家里一个月的生活费400元钱送到了患者手中。同年10月,当地救助3岁白血病患儿的消息传出,吴秀芳放下手中的活,当即前往看望孩子,把身上仅有的100元钱捐给了孩子,回家后,她仍放心不下,又常常前去看望。

2008年5月的一天,吴秀芳在得知城镇一家哈萨克族低保户因为没有钱支付工钱,盖了一大半的房子不得不停工,一家6口人只能住在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房子的情况后,在老伴的陪伴下,一大早就将1500元钱送到低保户的家中。

2008年汶川地震,她向灾区捐赠了2000元的特殊党费和价值上千元的被褥等救灾物资。2011年,她为坎乡患白血病的八岁女童阿克达木送去200元慰问金。2011年5月,察布查尔县相继遭受地震和冰雹灾害,她又卖掉自己养的一头牛第一时间前往民政局送去5000元捐助资金……。

多年来,吴秀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资助贫困群众勤劳致富,在她的帮助下脱贫致富的有七八家之多。

一个人的力量渺小,一群人的力量大。深知这一道理的吴秀芳有意识地带动周围的人积极参与到爱心活动中。她参与的察布查尔“爱心妈妈”协会,从2011年的1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50多人,遍及全县各个行业

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什么补贴?

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什么补贴?

做为扶贫帮扶人,在生活中经常培训学习扶贫知识,参与扶贫。在这里带大家了解下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哪些补贴。

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各种因素,扶贫政策会有不同。现以河南省下属的县的扶贫政策来说说。扶贫政策多达二三十条,我就不一一说了。拣大家关心的几个方面说说。

一、健康扶贫

健康扶贫为贫困人口提供的医疗保障共六项,也就是经常说的六道保障线。一是基本医疗保险;二是大病保险;三是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四是贫困人口医疗补充救助保险;五是意外伤害和疾病医疗保险;六是民政医疗救助。

贫困户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为减轻困难群众家庭经济负担,本县各定点医疗机构实施先看病后付钱的政策,农村贫困群众住院时拿贫困人员证明资料,免交押金就可住院治疗。在结算的时候实行一站式服务。这六道保障,各种保险报销之后,贫困户看病几乎等于不花钱,只花销一些生活费。

二、教育扶贫

国家在教育扶贫这一块投入力度也非常大。教育扶贫是一个家庭后续发展动力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都进行了帮扶,目的就是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接受教育。

1、学前教育补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3到6岁儿童学前教育保教费,发放生活补助费。

2、义务教育在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基础上,对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

3、普通高中教育免除学费、住宿费,发放国家助学金。

4、中等职业教育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学费,发放国家助学金。

5、高等教育对在本省就读的贫困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分别按不同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优先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

三、异地搬迁

四、扶贫小额信贷及贴息

以上仅找主要的给大家说说,希望贫困户趁着国家的好政策,增强自身发展动力,早日脱贫。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要趁着国家给的好政策,好好学习,为自己及家人创造好的未来。本人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当时家里四个学生,那种艰辛,没赶上国家如今的好政策,愿大家珍惜机会。

现在人们眼中或者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

现在人们眼中或者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却是老师应该尊重和资助贫困学生。

原因是:在我母亲去世后那些悲痛的日子里,我从我母亲遗物里看到了我母亲的学生胡同春的来信,信里说“邓校长你是最尊重最同情贫困学生的,不像(XX)主任……”;我父亲去世后那些悲痛的日子里,他的学生当面告诉我,“杜校长常常塞钱给我们穷人家的学生,为了不让我们丢面子,他还一定要背着人。”

是的,我的母亲出身城市贫民,我三舅考岷江电厂的时候夏天还穿着冬天的厚衣服(尽管他后来自学成才成为岷江电厂总工程师),因为实在没有更多的像样的衣服。

但我的父亲却是自愿吃苦。

我父亲杜承雯,出身地主家庭,是家族十四弟兄里的老大,由于我姑婆姑母家没有男丁,他过继给我堂爷爷,所以承祧两房。我亲四叔杜承霨是开米厂的,是本地第一个采用电机打米的人,也是本地第一个玻璃厂的创办人。家族召开联宗大会,我亲五叔杜承雩被推选为族长。

就这样一个富足兴旺的望族大家,我父亲却感到了羞耻!

到15岁小小年纪,他已“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我姑母语),却发誓“不吃剥削阶级的饭”,离家出走了。

他步行几十里,走到李白“夜发清溪”那里——清溪驿河口镇,再走向新民镇,到那里去教书谋生,自食其力。好些个学生比他大。

我父沉默寡言,从不谈论自己,他的这些经历我是从教育局给我父亲召开的追悼会上听来的,老教师周长勋先生讲的。

周长勋先生泪流满面、捶胸顿足,他说,“从此我失去了良师益友,失去了做人的榜样!”

他女儿女婿怕他悲伤过度,连忙把他扶住,并劝他不要再往下说。

是的,周长勋老师是我父亲的干亲家,当年父亲只和穷人出身的做朋友,找妻子也找的是穷人家的女儿,我母亲。

教书一年,我父亲和穷人朋友周长勋先生一道,两个16岁的少年,身背书箱和稻草,晓行夜宿,步行几百里,到省城考省立师范。

一是因为师范学校免费,二是为了实现更远大的教师梦。

16岁的我父考了全省第一!

家乡地方政府闻讯,认为我父荣光桑梓,送给我家一个匾:“书香门第”。

追悼会上,白须飘飘的老教师徐大庭老师补充说,“杜老师当年是四大才子之首”。

这一切,如果不是追悼会,我们作子女的,什么都不知道,我父母从来不说,他们从不谈论自己。

后来,我家又得到一个匾:“抗战英雄”。

那是因为我黄埔军校的亲三叔杜承霦为国捐躯。部队送回这匾的同时,还送回我三叔的佩剑,上刻“不成功便成仁”,还送来一套新军装。

我尚在读书的亲五叔杜承雩于是投笔从戎,参加青年远征军,去了缅甸。

我父晚年,有一次从五七干校回来,在窗外斜投进的日光下,面对着墙壁,唯一一次在家里唱歌,“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过去我只看见过一次他和开大会的学生一道唱歌,他从不在家唱歌。

父亲不知道我在窗外,他唱得非常动情,以致和他不苟言笑的性格不符,关于道德修养,他是信奉“慎独”的——人前人后一个样,所以他抒发的应该是真情。也许他突然想起了自己为国捐躯的弟弟和“教儿打东洋”的母亲——我八十多岁还在扇着炉子为上班和读书的我二叔家的人做饭的小脚祖母。晚年,在她几个儿子里,她选择了我最穷的二叔杜承霖。

解放后我二叔一大家人挤住在家族的堂屋,他先做过茶马古道上的背夫,把货物背到马边去,再从马边背茶叶回来。后来交通渐渐发达,他失业,进了竹器社,学会竹编后,他编了竹笆,把那间全家聚居一室的堂屋隔成两间。非常十年时期,他把“抗战英雄”匾藏在屋脊的瓦下面。

我家就在二叔隔壁,二叔一家解手都在我家厕所。

记得三年自然灾害大饥饿时期,那时,吃公共食堂,每个人每一顿只能得到很小很小一块饭。有一次,我祖父解手后看见我家厕所外的几株油菜,很想扯一片菜叶来吃,大概想到儿子已经抱给人家,这油菜是别人家的财物,吞着口水从油菜下面找到一株细小的草,拔起来看了看,急忙塞进饥饿难耐的嘴里。

我在屋里纸窗下偷看到这一幕,流下泪来。

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教养啊!

我父省立师范的老师里他所最佩服者为中共地下党四川书记车耀先。后来我父做校长的时候,礼堂里悬挂国共两党抗日将领肖像,尽管他两个弟弟都是国军。他因此被解除校长职务。

“‘只要是抗日的,都应该挂!’他说,他年轻的时候真的是头角峥嵘!”徐大庭老师在追悼会上感慨万端地讲道。

是,我父在年轻时确实头角峥嵘,解放初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他认为“脱裤子、割尾巴”口号不妥,认为受到侮辱,愤而割喉自杀,幸被抢救。

他第二次被解除校长职务。

被调到县教师进修校做一般教师,工作是全县所有函授点中文面授。他再次继续他步行的人生,步行十多年,一次几十里,走遍全境。每一次孤独地身背装满讲义、衣服和盥洗用具的邮差的绿色大邮包,手拿红色油纸伞,跋山涉水,走在去往每个区乡的寂静道路上,陪伴他的,只有鸟的叫声。

那些区乡的名字当年我好陌生!

舞雩、定文、罗城铺、孝姑、新民、龙孔、下渡……

我17岁教书的母亲在与他相隔几十里的九井乡,这时她也受牵连,被解除了职务。以前她是中心小学校长,管理全学区小学,现在在她曾经管理的最边远的山区小学教书,一个人,从打钟和烧开水工人到教师、校长。她只好教“复式班”——这个年级讲,其它年级做作业或者上体育。

没办法,这最艰苦最边远的地方谁也不愿意去。

直到退休,我父母才得团聚。

可是他们又分别,我父亲到县城文化馆清理善本书,我母亲在家乡小镇办文化站。

他们还曾经为供销社青年职工办夜校,为青年职工们补习在非常十年所没学到的文化知识。与此同时,他们还照料我哥哥的女儿,因为我哥哥和国外有合作研究项目,常年不在家。

我母亲办文化站,办文化茶园,训练女子龙灯队并夺冠,帮助失足青年,辅导地方各单位文娱节目,把文化站办成了省先进。当年作家周克芹先生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争着拍摄,官司打到文化部,结果各拍一部。李纬这拍过《小城之春》的老影星和当红明星刘晓庆等等一时云集,周先生由于感动于我母亲的事迹,竟在大红大紫的百忙当中抽出宝贵时间和乐山诗人周纲联袂前来采访。

我母亲,穷人的女儿,用她晚年的生命证明她绝不是背叛穷人解放事业的人,不是人民的敌人!

其次,我想到,合格的教师应该是学识、才艺足以为人师傅,多才多艺的人。

我父亲旧体诗歌、书法都行,用诗词写日记,解放前还曾经组织学生排演话剧《棠棣之花》。我弟弟杜力放弃五一劳动节休假,参加抢修发电机组,不幸因公牺牲,被追认优秀共青团员,我已退休的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写七律诗《哭力儿》以哀悼,中有诗句:“慷慨捐躯实可哀,满腔热血洒蒿莱。断肢碎骨宁为己,济世利人夙所怀”。

是的,我弟弟在很偏远的“蒿莱”之地南垭河电厂工作,被天车断掉的钢缆抽断了手臂,接着抽中心脏!

我父这首诗中还有“怜汝一生多失意”的句子。我弟弟因受父母“问题”牵连,从小被人追打甚至灌大粪,只好只身逃往青海!刚回川工作,也分在偏僻之地。我父工资,在全县教师中最高,我弟弟幼年穿的裤子,却是补丁重重叠叠到不见实物难以置信!

我初中校长邓思敏是我远房舅舅,曾经在我父当校长的师范学校做班主任,美术、书法都来得。调我读的初中后,亲自在学校墙上画壁画、写格言,还办学生美展,还组织学生排演话剧——这些都是向我那教育内行的父亲学的。本地213国道大桥是邓校长题字。

我母亲出身贫苦,学费来之不易,所以在学校时课内课外尽量多学,学得多才多艺。工作后除了教书,还办板报,办墙报,画壁画,做教具,做的木圆规、三角板、地球仪就像从新华书店买来的,还常常和女教师们按动风琴唱歌剧。又是全科教师,当校长时,语文、数学乃至图音体教师请假,她都能亲自代课。还组织学生排练歌舞节目,辅导地方文艺演出,教敲锣鼓,教说快板,教独唱、合唱,教舞蹈。退休后办文化站,办文化茶园,训练女子龙灯队并夺冠。古稀之年站在高高的凳子上办板报,我姑母看见,说:“你不怕摔下来?”我母亲回答说:“想想你和姑婆扫盲吧,还不都是为公!”

是的,我母亲生我40天就被抽调搞中心工作,我姑婆、姑母把我兄弟姐妹带大,白天劳累,晚上还在我家族厅房义务扫盲。

我班主任李元中老师经常辅导我们朗诵英语诗歌,辅导我用英语写日记。

我两个语文老师刘大声老师、王友华老师都是大学生时发表诗歌的学生诗人。

我的初中老师们在学校排演话剧和大合唱的时候,校长邓思敏亲自画海报,美术老师——前峨眉电影制片厂美工冯先洁老师画布景,朱安生老师负责音乐。所有年轻教师都参加主持和串连词朗诵,都在话剧里扮演角色。

第三,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足以为人师表。

我父亲解放前后都是校长,又是解放后本地第一任师范校长,为本地培养了最初一批科班出身的师资,又提议并促成地方办起了有史以来第一所幼稚园。我母亲当校长时鞠躬尽瘁,退休后,白天管文化站,帮教失足青年,办板报,办墙报,辅导地方文娱节目,晚上和父亲在夜校为青年职工补习文化,我父亲白天还为文化馆清理善本书。

我曾经写有一篇《我家绝不欠工农》,其中讲到

我父母在五七干校和农场种地、我哥姐大学毕业到农村和农场锻炼、我和弟弟上山下乡当知青,我家种地的年头加起来相当可观,不会愧对工农。

仅我自己就下乡7年,从在汉区桃粪种地到去大凉山背粪种地,我本学霸,却栽秧打谷甚至打荞子样样会。

我父更厉害。

一介文弱书生、高度近视,一切从头学起,居然桃粪种地、喂鱼喂猪养牛样样会,后来我亲见他在进修校锄草,比我这知青还锄得地道锄得干净!

太不可思议,一个从小“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一个读线装《杜工部集》的斯文人,数年五七干校,居然锻炼得真的劳动人民一般!

我父母热爱教育,我父亲15岁教书,我母亲17岁教书,我父亲解放前后都是校长,师范校第一任校长,提议并促成地方办起第一所幼稚园,我母亲早期中心校校长,他们完成了创业和铺平道路的工作,却有好多年被剥夺上讲台的权利。解放前后我父母都是名师。我的第一个妻子的父母都是乐山一中教师,一听说我父亲名字立刻同意,他们说和我父共事时我父上课从不带讲义,却讲得头头是道。在通才学校,我母亲是女英雄丁佑君的班主任。

受父母影响,我兄弟姐妹除牺牲的弟弟外,全是教师,从幼儿园教师到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到博士生导师。

我热爱文学,但教书从来不敢马虎,当成第一要务,务必夺得好成绩,不玷污我父母名声,以致教一个最偏僻的山区中学的时候,我学生曹孝顺(我教他时他自己更名曹鹄)也考了语文中考全县第一!

但教育局让我当教务主任的时候我谢绝,因为我父母年迈,我又沉迷文学不能自拔。

在我弟弟的追悼会上,工人们失声痛哭,他们说我弟弟牺牲之前一直在下班后抓紧时间复习,准备投考师范大学。

是的,真正的教师就是奉献者,我父工资在全县教师中最高,他一直默默资助贫困学生,自己的幺儿却穿着补丁重重叠叠不亲见无法置信的裤子,我读初中时外衣里面是姐姐穿过的花棉袄。我父亲从五七干校转到本地农场喂猪喂牛的时候,作为知青,当时我有了收入,年终结算,我一年挣的工分除了分粮食,还能进钱。有一次回家时我买了油条豆浆去看我父亲,父亲竟很生气,他嫌我学会讲享受。

是的,我父亲母亲从不讲享受,从不做生,过年过节的伙食一如平时。除了工作证,我父母没有照过别的照片。

我把我父责备我讲享受的真人真事写成散文投报纸,竟被年轻编辑修改为我父因家贫而责备我。

文章发表,我委屈万分!年轻人啊,你知不知道我父我家工资,你知不知道人世间有不讲自己享受专讲资助他人的高人?

就是人们看得万分贵重的生命,我父在他的暮年,在他的诗词日记里,也是这样看待:

“乐生还乐死”!

对于国计民生、人间善恶、社会道德风尚,他的诗词日记里却是满满的关心。据母亲说,不管如何痛苦,为了不影响子孙上班上学,他从来不在子孙在家的时候呻吟。那天早上,他弥留之际,还按时打开小收音机听新闻。

一无所有的贫困户贷款五万养牛能不能贷到

一无所有的贫困户贷款五万养牛能不能贷到

不能。银行会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借款用途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如果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不足或借款用途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政策要求,会拒绝贷款申请。

麦当劳为什么不养牛

麦当劳为什么不养牛

麦当劳为什么不养牛?

众所周知,麦当劳品牌的创始人是雷·克罗克,他以非凡的经营才能,把麦当劳兄弟的小餐馆变成了世界快餐第一品牌,自己也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企业家之一。据说,当年从麦当劳兄弟手里买下特许经营权的除了克罗克之外,还有一个荷兰人。

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一经营之路。相比之下,克罗克似乎比较愚蠢,他只开麦当劳店,而加工牛肉、养牛的钱都任由别人赚了;荷兰人非常聪明,他不仅开麦当劳店,而且所有的赚钱机会都不让别人染指。他投资开办了牛肉加工厂,使加工牛肉的钱也流入自己的腰包;他想:我为什么买别人的牛,让别人赚走养牛的钱呢?随后他自己办了一个养牛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克罗克把麦当劳开遍了全世界,而那个荷兰人呢?人们找啊找,终于在荷兰的一个农场里找到了他,他什么也没有,就养着200头牛。

麦当劳为什么不养牛?因为专注自己的“本分”。想要赚取所有能赚的钱,这是许多企业实施盲目多元化的出发点。然而,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超出自己实力过分贪婪的结果就是引来“杀身”之祸。难怪可口可乐、沃尔玛、麦当劳这些伟大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专注自己的专业,不做“什么赚钱干什么”的傻事。

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种族歧视严重,黑人处于社会底层,大部分人贫困潦倒。此时,美国化妆品市场尽管发展得红红火火,却几乎都是适合白人用的产品,黑人要想使用,也只能从仅有的几种黑人白人通用的品种中进行挑选。

一个叫约翰逊的人注意到了这些情况,于是他分别到化妆品生产商和美国黑人中去进行调查。生产商查。生产商说:美国黑人中懂得化妆和有能力购买化妆品的人实在太少,开发专供黑人使用的.化妆品没有销路,肯定亏本。黑人的意见则各不相同:有人说养家糊口都不容易,哪里还会顾上化妆;有人说我们黑人的社会地位低,化了妆反而惹人嘲笑;但也有不少黑人很想使用化妆品,因为使用通用的品种效果不好,就失去了继续使用的兴趣。

了解到了这些情况之后,约翰逊决定,针对这一细分市场,开发专供黑人使用的化妆品。开发之初,他的生意非常清淡,但随着美国黑人人权运动高涨,黑人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使用化妆品的黑人越来越多,约翰逊的黑人化妆品也越来越畅销。数年之后,他的公司成为世界著名的跨国企业,我们中国市场上的“黑人牙膏’:就是该公司的品牌。

一个企业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而只能满足部分人的部分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细分市场,并针对目、标顾客的特点开发优质的产品;提供周到的服务,才是最有效的营销策略。正如古语说的那样: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感动中国善良名人事例

吴锦泉——高节卓不群(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

吴锦泉,男,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村民,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

吴锦泉老人今年86岁,靠磨刀为生,生活清苦,却乐善好施,20多年来,他把磨刀挣得的微薄收入大都用于慈善公益,多次向灾区、残疾儿童及需要帮助的人捐款。

在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时,老人先后向南通市红十字会捐出千枚硬币;2010年,当吴锦泉夫妇得知甘肃省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灾害。吴锦泉带着几个月磨刀挣得几百元硬币,倒了三趟公交车,辗转两个多小时来到市红十字会捐钱。

2013年,他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零钱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硬币7枚。经工作人员清点,共计1966.2元。自2008年以来,他已累计捐款23392.2元。

老两口的生活并不富裕,至今还住着三间破旧的瓦房。除了磨刀,吴锦泉老人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一把刀一块钱,一千元几乎是老人三个月的磨刀收入!

【颁奖辞】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王宽——君子抱仁义(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

王宽,74岁,男,河南退休艺术家,曾任郑州市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1998年,刚刚退休的王宽收养了第一个孩子,此后,他就开始与家乡的孤儿们结缘,先后收养6个孤儿。

夫妻俩的退休金并不多,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王宽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茶楼不比舞台,他的“点唱率”却并不高,常常坐冷板凳。于是,66岁高龄的王宽再次拜师学艺,学习川剧的“变脸”绝技,并加以发扬光大,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喝彩声。他并不期待掌声,只是为了在唱不动之前,抓住每一个机会挣钱,养活6个孩子,供他们上学。在将近10年的漫长岁月里,为了多挣点钱,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风雨无阻,随叫随到。

17年栉风沐雨,5个孤儿都已长大成人,有了稳定的工作,最小的老六今年也已经大学毕业。在王宽夫妇的带领下,学习了乐器的孩子经常上街义演,据统计,10余年来,靠“卖唱”养育孤儿的王宽夫妇通过各种形式向各类慈善事业捐款超过百万元。

【颁奖辞】

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官东——天下英雄气(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当代大学生)

官东,男,25岁,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中共党员。

在2015年6月2日“东方之星”沉船救援现场的潜水救援行动中,官东凭借过硬的潜水技术和机敏的临场反应,成功救出两名幸存者。

参与救援时,官东是海军工程大学的潜水员,虽然是一名90后,却已经多次参与救援任务。6月2日,接到救援命令后,他主动请缨参加救援。抵达救援现场后,他又申请第一个下水。

当天中午12时许,官东身穿负重设备,潜水摸到了沉船的一个房间施救。在成功救出一位老人后,生命探测仪又探测到一位幸存者,官东再次下水,搜索到了蜷缩在舱室里的小伙子。但由于体力消耗巨大,幸存者已无力穿戴设备。官东果断摘下自己的装备,套在幸存者身上,将其送出舱室,交给其他两名潜水员护送上岸,自己则从江底潜游出水。

出水的官东满头满脸都是油污,双眼通红、鼻孔流血,双耳胀痛难忍。“在最危急的那一刻,我只想着赶紧救人。”事后,再次回忆生死攸关的那一刻,官东表现得非常平静。

【颁奖辞】

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张宝艳秦艳友——阳春布德泽(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夫妇)

张宝艳、秦艳友夫妇,吉林省通化市人,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创办者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体会到了走失儿童家长的心情,此后她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提供帮助。2007年,丈夫秦艳友提议,建立一个寻亲网站来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了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全身心投入寻子网管理。

在张宝艳与丈夫的悉心维护下,网站逐渐发展起来。志愿者们在张宝艳的带领下,积极核实搜集信息,对家长进行防骗指导;及时向公安部门反馈情况,提供线索千余条。多起积压多年的拐卖案件告破,不少儿童结束流浪乞讨生活,回到亲人身边。

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截止到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颁奖辞】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王锋(火海救人英雄)

王锋,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2016年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已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

【颁奖辞】

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盘,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莫振高——化作光明烛(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

莫振高,男,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校长,全国先进工作者。

2015年3月9日,59岁的莫振高因病离世。15日,整个县城花圈被抢购一空,数千人自发前来祭奠。人们抹着眼泪送别莫振高,他们心中的“化缘校长”。

上世纪80年代,都安高中校舍破旧,莫振高一点一点地向社会筹资建校。学校新建的教学楼就是莫振高四处到工地、企业“化缘”而得。

都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每年都有200多名学生因为贫穷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为了帮助瑶山里的孩子,莫振高走遍了每个村屯,走进每一个贫困生家里。学校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来帮助贫困学生。莫振高还常组织全校师生给贫困生捐款捐物,发动学校领导、团委干部和班主任向各届校友寻求资助。

莫振高生前用自己的微薄工资以及陆续筹集而来的3000多万元人民币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被当地人尊称为“化缘校长”。

【颁奖辞】

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拓展资料: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是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的颁奖节目,主持人由白岩松、敬一丹担任。《感动中国》推选的年度人物是指人物事件发生在该年度,或者在该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人物,这些人物包括了民间的杰出人士、明星、学者或是普通百姓。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这也是国内媒体第一次以“感动中国”为主题评选年度人物。2003年3月,中宣部新闻局阅评组对“感动中国”评选活动及颁奖晚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要求把“感动中国”作为一个品牌持续下去。《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