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养牛的草籽,该怎么办呢

买养牛的草籽,该怎么办呢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买养牛的草籽,想回农村养牛,但到处都没有草了,该怎么办呢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想回农村养牛,但到处都没有草了,该怎么办呢

想回农村养牛,但到处都没有草了,该怎么办呢

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非常支持和关注在农村创业。就我个人而言,单纯的农村人对农村里的情况很熟悉。如果只想依靠野生的这些草来养牛,其实这并不现实。想在农村养牛,发现没有草吗?该怎么办才好呢?那取决于你的数量吗?

这里总的来说,我们应该看看这个量有多少,有多少。例如,在目前养殖量不大的情况下,如果只养殖一两只,这种情况想在农村养殖,但事实上是足够的,还可以养。这需要你花更多的时间,每天放牧牛。这种情况确实可以在农村养牛。毕竟,从这个问题来看,如果你的养殖量不大,只有一两只,每天放牛,这些草地都用不完。农村有很多这些草地,特别是河边。

因此,在养殖量不大的情况下,农村想在野外养殖可能完全没有问题。种植这些牧草喂牛都是可能的,但要注意,虽然草是优质饲料,但是含水量比较大,所以含量比较少,长期单独喂草,牛摄取的营养不均衡,会产生育肥效果。在喂草的同时,要适当补充玉米、高粱、豆糕等谷物饲料和蛋白质饲料。这样牛的生长势头更好,对杀戮也更有利。当然,在有正饲料辅佐的情况下,也不要一次性喂太多草。这是因为牛的肠胃变得不舒服,引起腹泻,牛很快就会消瘦,杀戮效果会变差。农村养牛没有草怎么办?养殖户可以自己种草吗?

喂草的时候,如果在割草后几天不喂牛,堆积的时间太长,会产生硝酸盐,喂牛会引起牛中毒。所以,割草堆积太久了,不要喂牛。对幼草幼苗也尽可能不要喂牛。因为牛素食后瘤胃会产生毒素,影响牛的健康总之,我们用牧草喂牛时,必须注意饲料量。虽然是好事,但不能太贪心。此外,混合多种饲料喂食也更有利于牛的营养补充,使牛的肥胖者情更好,为什么不高兴呢?(它是一种食物)。

澳洲牛奶还能买吗

澳洲牛奶还能买吗

近十年内,澳洲出口到中国的奶制品呈倍数增长!为什么中国人偏爱澳洲牛奶?相比于国产牛奶,澳洲奶价格高出许多,但很多中国的消费者还是认为物有所值。因为澳洲牛奶是名副其实的“放心奶”!

1

澳洲牛奶出口近110个国家

奶制品是澳洲人主要食物之一,95%在澳洲生活的人,每日都摄取牛奶、芝士、奶油或其他奶制品。全澳洲有至少一万个生产牛奶的农场,每年生产约100亿吨的牛奶,这些牛奶除了满足澳洲国内需求,还出口到全球接近110个国家。

澳洲拥有拥有从原奶到鲜奶、酸奶、黄油、干酪、奶粉、乳清制品等完整的乳品加工生产链。牧场通常和加工厂签有长期合作的供应合同。牛奶加工主要由牧场主组成的乳品合作社来完成,其加工的牛奶占全国总产量的75%。合作社的规模大小不一,最大的合作社是MG乳业(MurrayGoulburnCo-operative),牛奶加工量约占全澳的1/3;有许多中小规模的合作社,年收购牛奶在3000-5000万升。

在这里不得不说澳洲的牛奶是名副其实的“放心奶”。澳洲的牛奶质量有保证,在于澳洲得天独厚的放牧环境以及政府、行业、非政府组织、消费者严厉的监督。

澳洲奶牛主要的品种是带有黑白花斑的荷斯坦牛(左图),这种牛因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牛奶和肉的产量高,而受到大多数农场主的喜爱,数量大约占全国牛只总数的70%。除此之外还有娟姗牛(右图)。娟姗牛与荷斯坦牛的杂交品种、澳洲的本地牛等。不论牛只出身如何,在澳洲一律受到极好的“待遇”。

2

农场灌溉牧草和牛群饮用的水政府都要定时检验

澳洲人口少,大片山地或荒原可以作为放牧之用。所以农场面积广,常常覆盖几个山丘,一望无际。农场主根据牧场面积和牧草质量而确定放养奶牛的数量。经过长年探索,现在人工草场一般以70%的红、白三叶草籽与30%的黑麦草籽混播。三叶草喜欢温暖的气候,夏季生长量大,起固氮作用,而黑麦草则在冷凉、潮湿的冬、春、秋季都能生长。这种科学的植草法能使草场全年产草量比较均衡。基本上,一年四季农场的草都能够满足牛群的食用需求。如果因天气不佳或牧草一时短缺,则会格外补给牧草而非用饲料喂养。供牛群食用的牧草,一律禁止用除草剂和杀虫剂,以防有毒化学物质腐蚀土地和进入食物链,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危害。

在澳洲做牛好过做人?

畜牧与环境生态息息相关,一直以来澳洲人都很小心不违反自然规律,尽量做到草畜平衡,不过度畜牧。朋友笑说,在澳洲做牛好过做人,做人要辛辛苦苦赚钱买豆腐块一般小的房子,做牛可以平均占据约4亩草场,在草场自由走动,呼吸清新空气和饮用干净的水源。政府有专门的委员会,对农场使用的水源进行检验,确保水质没问题才允许农场用这些水去灌溉草地和喂养牛群。

澳洲长期水源不足,常常闹干旱,于是政府资助农场采用先进的“无死角灌溉”系统,使用最小水量低角度喷射,确保全面覆盖,没有灌溉死角。这样每一个山头、农场与农场之间的草地就连绵不断,固水性增强,能够更好抵御干旱天气的侵害,将干旱对畜牧业的影响减至最小。在用水紧张的时期,政府会限制人的用水量,可是对牛群,还是一直提供充足和干净的水源。

人们经常说奶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据科学研究,奶的味道和奶的质量,确实与奶牛吃什么以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3

每头奶牛活动场地4亩地,每隔十三个月就能休息两个月

奶牛是农场非常重要的资产,所以农场购买牛只时,每一头牛都经过严格筛选,以确保没有疾病。在2004年,澳洲为牛只引进了“电子身份证”,所有牛从出生直到死亡都一直佩戴NLIS耳卡。

电子身份证的最大好处不是统计和控制牛的数目,而是在于监控牛的身体状况。每次挤奶后,对牛耳朵上的电脑芯片扫描一下,就可以得到当日的产奶量,自动计算的翌日饲料配给。一旦发现产奶量异常,农场能够尽快检查导致异常的原因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另外,奶牛还有“带薪假期”,每隔十三个月就能休息两个月,期间尽情吃喝而不用产奶。牛只因疲劳而产奶量下降,农场也会暂停挤奶,以确保牛的健康恢复。农场还会将部分牛奶、牛初乳留起,以用来哺喂小牛。

农场工人一清早起来挤奶的情景,在澳洲已经几乎绝迹了。现在大部分农场都采用“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系统”和自动化的挤奶设备,安全卫生,更加“牛性化”。

一天两次的挤奶时间,牛只排着队进入一个围栏里,各自站到圆盘挤奶器的小分格里,工作人员会将带软管的吸奶器安装到牛的乳头上。机器开动后会自动挤奶,挤出的牛奶顺着软管流进冷藏储奶罐中,牛的奶被挤空后,吸奶器会感到压力变化而自动掉落,全程一滴奶都看不见!牛奶的全封闭输送,省时省力,还能最大程度减低牛奶被污染的机率。

下面几张图带大家领略下澳洲奶牛的“幸福生活”

每头奶牛平均有4亩的活动空间

牛进入挤奶中心

站在自动圆盘挤奶器小分格上正在挤奶的牛

4

生长激素、转基因、荷尔蒙等药物一律禁用

澳洲人不但重视人权,还重视动物权利。相比很多国家,澳洲的牛只已经算受到很好的待遇了,可是仍然有环保团体、爱护动物组织呼吁减少挤奶,提高动物福利。

他们认为,动物也有感受,牛不停地被挤奶,必定不会快乐;人类不应该剥削牲口,而要好好对待它们,确保在生前不受苦,死的时候能被“人道处理”。听起来似乎很荒谬和假惺惺,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这些抗议,使得商业与自然达到较好的平衡,经济才能持续发展。动物健康快乐,最终人都会受益。

除了行业自律外,政府的监督也非常重要。奶制品是澳洲继牛肉和麦子之外的第三大产业,所以政府非常重视奶制品的质量监管,除去实行一般的食物安全监管之外,还格外增加多种监督指导。

由澳洲联邦和地方监督机构、农场主和澳州奶制品组织合作推行的“全国奶制品安全规范准则”,对牛奶饮用前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指导。例如在牛只进入农场前,农场必须确保牛只健康、牧草和水源干净、喂养和灌溉系统安装完毕,并得到当地食物安全局颁发的运营资格证。

牛只在农场时的喂养、挤奶、疾病处理等等步骤和技术都有详细的规定。给牛使用的抗菌药,都要经过药物局和食品安全局严格测试,安全性要达到“人可食用”的标准,并设有药物残留的最高限度,监管部门还会对牛奶定期抽样检查。喂食药物后,一定限期内生产的牛奶必须废弃,不能出售及饮用。假如药物残留超过规定的限度,而又被出售,企业则触犯了法律,会被严惩。特别是生长激素、转基因、荷尔蒙等改变牛的自然生长规律的药物,是一律禁止使用的。

运送牛奶的容器要经过消毒灭菌处理,牛奶装进去后,要从每一个容器里取样,检查无问题后才能运输、出口。牛奶进行加工时,其包装和卫生都受到严密的监控。对不过关的企业,初犯的会被禁止销售一段时期,假如多次重犯,则会被永久禁止产奶和销售。

5

牛奶打价格战消费者也不担心质量下降

尽管奶制品是澳洲古老的产业,可是只有不断开发新技术,才能更好提高牛奶质量。每一年政府都会拨款给相关研究机构,联同农场和奶制品公司共同研发新的技术,例如通过杂交和进口不同品种的牛,以提高牛的品种多样性;改进牛的挤奶和质量监控技术;建立牛奶运输网络,降低牛奶运输的路程;采用更环保的包装材质,增加对牛奶成分的解释等等。

另外,政府和行业也会举办大大小小的比赛,评选出牛奶品质最好的农场,并颁发奖牌和奖金。对小农场,政府会提供足够的资助,使他们可以产出品质高的有机牛奶,而非恶性竞争。

近年来,澳洲的超市不断打牛奶价格战,鲜奶最便宜可以1澳币1升(1澳币约为6.2元人民币),奶粉甚至可以5澳币1公斤。

有调查问消费者,担不担心牛奶价格下降的同时,品质也会下降。大多数消费者都觉得,牛奶降价是好事,人人都可以喝上牛奶;他们不担心牛奶质量下降,因为澳洲的食物监管不会放松,企业也不敢得罪消费者。

澳洲的农场运营非常透明,人们可以去农场度假、观光,能够亲眼看到农场的运作、牛奶的加工和制作。“对消费者坦诚,更能赢得消费者的欢心。”一位农场主说,“人们愿意为有信誉、有品质的牛奶多付钱。”澳洲消费者对信誉的重视,无形中有效监管了牛奶行业。

小编结语

奶制品行业要得到长远发展,急功近利永远是行不通的。只有从源头出发,形成一整套有秩序的操作和监管模式,才能够避免劣质乳制品在流入中国市场。看完了澳洲奶牛的“幸福生活”,大家都应该知道中国人为什么愿意多花50元买一杯澳洲牛奶了吧?

青海遍野青绿最动人的草原

青海遍野青绿最动人的草原

【青海草原牧区第章】

青海的美可以满足你所有的想象。

雪山、草原、河流、沙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创造了最丰富的地球奇观!

但是,青海不止是美。在这里,它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是野生动物的资源库;在这里,它是不可或缺的生态安全屏障。冰雪孕育了三条人类母亲河,长江、黄河、澜沧江;卫祁连,阻断茫茫大漠的东进之路,守卫河湟谷地肥沃的绿洲;可可西里是藏羚羊来回迁徙的天堂;赛大峡谷,为雪豹提供了一个繁荣的家园.

青海湖风光。张海东摄影/光明图片

祁连山的底色又回来了。

连接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祁连山,是守卫“中华水塔”、涵养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这里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曾经,是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给这里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植被破坏,冻土断裂,野生动物锐减,良田变成了黑土滩.

2020年,所有破坏祁连山生态环境的行为被责令停止。祁连山南麓青海地区798处“问题点”开始整治,修复受损土地6.92万亩。从黑褐色到浅绿墨绿,祁连山应有的底色渐渐回来了。

“非法和非法开采矿产资源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些水电设施是非法建设和运营的。周边企业偷排放问题突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不力。”2017年,中办、国办通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四大环境问题。

“‘问题图斑’是卫星遥感上植被破坏严重、采掘工作面裸露的‘刺眼’地块。”祁连县草原站副站长任马说:“20世纪70年代,祁连山地区出现了一批矿区。仅祁连县就有大型矿藏5处,各类矿山300多处.疯狂的开采在地球上留下了触目惊心的‘牛皮癣’!”

治愈大地是祁连山生态修复的一道坎,西山梁多金属矿是祁连县123个“问题点”中最难啃的“骨头”。

像大多数当地人一样,华藏曾经在矿山工作。矿主把爆破——的工作交给了他,用钢钎凿洞,填炸药,炸出矿来.

“不要看现在的绿色。过去,山被炸,被砍,被伐,被草破坏。群山像‘破肠破肚’,寸草不生,连吹来的风都是黑灰色的。”此刻,华藏俯瞰着当年的矿区,正在哭泣。而他现在的身份是这里的生态管理员。

“那时候环境差,生活成了问题!”华藏说起当年的情景。“在被破坏的山坡上,经常有碎石滚下来,压死打伤牛羊。随意倾倒的矿渣和石头使河流变得泥泞,并“撕裂”了草原。要找到干净的牛羊水源,至少要走六七里路!”

看着家园毁在自己手里,华藏感到非常沮丧。2017年,他毅然辞去了矿上的工作。其实不只是中国和西藏,很多当地的人都感叹——“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2020年8月,青海省启动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西山梁多矿区难修!这里海拔3700多米,近乎垂直的悬崖连沙子都留不住!

“山很陡。如果把道路延长到运输机械上山,会造成二次破坏。”任马说:“那时候,无论是覆土还是运草籽树苗,都得背在背上。去年五六月份,大家连挖虫草的机会都放弃了,都各尽其责。”

“不仅人,连羊都‘动员’了!”任卓玛画,“崖太陡,机械上不去,羊却可以。他们可以把草籽踩进土壤里。”听一只羊也能有所贡献。扎马石乡河北村的牧民赶进了5000多只羊

更有甚者,祁连山南麓4万多亩无主矿、矿得到系统恢复,矿石、矿渣堆积的地区又变成了草原、田野。

“牛皮癣”又披上了绿色的外衣。好风景,背!

“以前,我赚的是‘即期利润’;今天,我吃“生态大米”。生态管理员的工资,加上租草地,做点小生意,一年能有几万块钱。再开始旅游,收入就不错了!”华藏说。

“今年上半年,祁连这个只有5万居民的县接待游客78万人次!老百姓不仅手里有钱,主人翁意识也大大增强。以前过马路谁看红绿灯?现在,地上捡了一张纸。”祁连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洪祥说:“大家真的把祁连当成自己的家了!”

草畜平衡成为新常态

青海有广阔的草原,但由于过度放牧,出现了大面积的草原退化。牛羊吃不饱卖不上价,牧民就会不断扩大养殖数量,造成恶性循环。

随着轮牧种草养畜的实施,草畜平衡成为新常态。如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已从2012年的54.2%提高到2021年的57.8%。每年通过禁牧休养生息约2.45亿亩草地,通过草畜平衡合理利用2.29亿亩草地。“草木茂盛,牛羊吃草滋养”的场景又回来了。

玉树巴塘草原美景。葛摄/光明影业

与冬季常住不同,夏季牧民以草为生。一个夏天要换地方,毡制的房子往往很简陋。但是我面前的这个完全不一样。3354不仅外面有光伏发电,里面还有冰箱、炉灶、衣柜、桌椅,地面铺着防潮垫.

“以前我自己的夏季牧场只够牛羊吃一个月。不仅要买草料,还要租别人的牧场,肯定是游牧。现在牛羊养的少了,自家的牧场够吃两个半月到三个月,基本上能度过一整个夏天。没有频繁的转换,这个毡房就成了固定的‘夏季办公室’,各种家居使用自然要齐全。”32岁的仁庆东珠是阿柔乡青阳沟村的牧民。他阳光又健谈。

>

“牛羊养的少了?”

“对!”仁青东珠指了指对面草坡上的羊群,“10年前,大概有600多只羊,70多头牛。现在么,有300只羊,40多头牛。”

“哎哟,少了将近一半啊!”

“那收入??”

“没少,还增加了!”仁青东珠掰着指头给我们细数,“牛羊少了,但出栏率高了。10年前,我家一年出栏几十只羊,现在是120多只,加上牛羊越来越壮,卖价也翻了番。我们祁连羊肉在全国名头可是响当当的!不仅如此,每年,还能从政府拿到禁牧和草畜平衡补贴款一万多块!”

“这都是媳妇用的!”仁青东珠憨憨地笑道,“以前,在咱牧区,能用个棒棒油就了不得啦,现在,城里人有的,她都用上了!”

青海湖的清醒留白

青海,因青海湖得名。过去10年,青海湖水体面积增加了近220平方公里,相当于34个杭州西湖。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环湖私搭乱建成为一大公害,不仅破坏景观,更危及生态。整治经营乱象、拆除环湖违建、鸟岛闭门谢客??成为近年来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不动摇的清醒留白。

青海土族妇女“绣”出好生活。张海东摄/光明图片

我们来到青海湖畔甲乙村的时候,正是油菜花怒放的时节。满眼翠绿的叶、金黄的花,从脚下一直铺展到湖畔,碧玉一样的湖面在微风下泛着粼粼波光,湖天一色的尽头有朵朵白云点缀,更衬托出青蓝色水面的奇幻莫测??不必专业相机,手机随手一拍,每张都是精美大片。

“早几年,可拍不出这效果!”与我们同行的倒淌河镇副镇长华旦才让禁不住感叹,“那时候,拍照得‘找景’——稍不留神,湖边破破烂烂的‘野房子’、遍地污水和垃圾就进了镜头!”

“野房子?”

“湖景很美,大家争着往前挤——湖边乱糟糟的,都是些简易帐篷、临时搭起的餐馆。垃圾遍地没人管,污水端直排到草场上、流到湖水里。有牦牛莫名地死掉,剖开肚子一看,胃里尽是垃圾??”华旦才让满脸凝重,“看到游客兴冲冲来,打完卡捂着鼻子就走。大家心里很不是滋味,谁想生活在一个大垃圾场里呢?!虽然收入多了,但村民脸上却没了笑容??”

2016年前后,甲乙村痛下决心,彻底清除湖畔违建。

“一开始大家也有这样的顾虑。可事实证明,砸的是泥饭碗、抱的是金疙瘩!湖畔整治,让旅游大火!游客来了就不想走。村民的收入不用说,光村集体收入,一年就有2700万元!连这再寻常不过的油菜地,‘身价’也不一样了!”

沿着花间小径往湖边走,不经意间,我们发现,几个身影在齐腰高的油菜花丛中时隐时现。

“他们在干什么?”

“捡垃圾。”

“油菜地里还有人专门捡垃圾?”

话音未落,一个头顶毡帽、戴着茶镜的精壮汉子直起身子,左手拿着编织袋、右手一副长夹子,走了过来,黑黝黝的脸上挂着汗珠。

“我们是自发的,每周来两天。”兰科加的正式身份,是甲乙村八社社长,“刚才,有游客把西瓜皮扔地里了,我们把它捡出来。”

“不光地里、湖边,还有后面山上??一天下来,要走几十里路。大家坚持好几年了。”边说,兰科加边打开手机里的“青海湖环保志愿者”微信群,“35个人,都是八社的,有几个以前还是湖边违建的‘业主’。你看,现在环境好了,像我这样,种青稞、油菜,养牦牛、绵羊,加上游客湖边拍照、骑马观光,一年下来收入起码一二十万元。社里还成立了旅游协会,集中开发的旅游项目每年能赚30万元,大家都有分成。”

“谁不想在这样的美景里赚钱?所以,大家对环境可珍惜哩,争着来保护!”兰科加笑着和我们告别,“你们继续拍着,我们还要上山巡一遍。别忘了,多介绍几个朋友来这里看看啊??”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莽莽沙漠,对外来旅游者,可能是啧啧称叹的旷世奇景;但对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则是重压在心头的阴霾祸患。

青海,曾有六分之一的土地沙化严重,超过四成人口的生活受到风沙困扰。而如今,青海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2021年底公布的全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显示,与2014年底第五次监测状况相比,青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6万公顷、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8.8万公顷。

同在共和县,沙珠玉与倒淌河镇甲乙村的直线距离只有50公里,但横亘其间的重重大山,阻隔了两地交通,也塑造了不同的景象。

“说起沙珠玉人娶媳妇,有个尴尬的故事——新人刚到村口,突然起了风。风沙过后,老丈人死活不让送亲队伍再往前走:‘这地方着实吓人!刮起风来,整个村子都看不见!闺女嫁到这儿,别说过好日子,怕是风把人刮跑了,都不晓得!’”坐在自家宽敞明亮的堂屋里,沙珠玉乡珠玉村64岁的老支书程峰谝起往事,边上几个尕娃听得笑出声来。

“娃娃们已经把它当笑话听啦!但其实,沙珠玉远离沙尘暴,也就是这一二十年的事。早些年的风啊,能从正月里刮到六七月,扬沙滚滚,昏天黑地,面对面都看不到人??风一过,能从屋里扫出四五背篼沙子。”程峰对往事记忆犹新,“种地就更难了,刚下种,要么转眼被风卷走,要么就被浪过来的沙丘埋到下头。一年种上三四次,也不见得有收成。总是想,啥时候能吃上饱饭,就好了??”

沙珠玉,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中部、塔拉滩沙漠边缘,距离西宁只有180多公里,却曾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这里旱得很!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倍!过去风大、沙多,百姓日子苦,靠砍挖‘砍巴’和‘荚荚草’的根须当柴火,这些固沙植物越来越少,更加剧了生态恶化。”共和县林业站林业工程师郭增鸿介绍,“20世纪50年代,沙珠玉九成草场已沙漠化。最多一年,沙丘向居民点推进了47米!”

退无可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沙珠玉人开始绝地反击。对他们来说,造林治沙,是一场用性命与风沙所做的生死搏斗。

60多年来,沙珠玉人营造起18道防风林,层层叠叠的树木,硬生生将狂风顶住、逼沙丘后退。到2020年底,沙珠玉乡共培育公益林17.9万亩,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比从90%以上降到12.3%!

“沙珠玉人吃够了风沙的苦。当年,成活的树苗比金子还贵重,谁敢把牛羊赶到林子里,就要全县通报、重罚。直到现在,这根弦也没松,村里每人每年至少要种10棵树,党员干部还要带头多种。大家心里亮堂着呢,没有好生态,哪有今天好日子!”说起这些转变,珠玉村党支部书记韦强很有感触。

韦强带我们来到他家的蚕豆地:“风沙消停了,这里日照长、沙土特殊的优势就显出来了。你看,这是‘青蚕25号’,青海农科院帮我们专门培育的!做豆瓣酱美得很咧!已成了村里的‘致富豆’。我们家16亩地种的都是它,每年能赚两万多元。现在,村里的蚕豆、小麦合作社,藏系羊繁育场办得红火!大家收入翻了几番。”

“‘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廓夕为沙’的沙珠玉,真的看到了‘点沙成玉’‘育树为珠’的希望。如今,不仅村里的毛坯房换成了砖混房,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都回来了。”韦强说,“风沙不见了,生活更有奔头!”

珍稀濒危动物重归家园

滴滴冰川水,汇入淙淙溪??长江、黄河、澜沧江由此开启一场穿山越岭、惠泽大地的旅程。三江源,不仅是生命之河的起点,也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难得的栖息地。

随着青海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数量越来越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不足2万只恢复到如今7万多只;斑头雁从不到1000只增加到3000多只;三江源核心区域雪豹频现;各大水域花斑裸鲤等50种高原“土著”鱼类资源明显恢复??

“哦呀,是岩羊!”藏族小伙子才改一声低呼,跳下车,抄起望远镜,往山上瞄。我们从沙石路的颠簸中一下子醒过神来。顺着才改张望的方向,眼光扫过峭壁、碎石、灌木??看到啦,是岩羊!它们深褐色的皮毛与黄色岩体错杂一处,不仔细分辨根本发现不了。果然名不虚传,自幼与野生动物做伴的当地牧民,都有一双“火眼金睛”。

才改是此行的向导,他将带着我们找寻雪豹。

雪豹,全国仅有5000只,稀有程度堪比大熊猫。玉树州杂多县是澜沧江的发源地。而位于这里的昂赛大峡谷,平均海拔4000米,是世界上雪豹密度最高、种群生存状况最好的区域,被亲切地称为“大猫谷”。

“别紧张。”才改从后备厢取出单反相机,长焦镜头很是专业,“我小的时候,雪豹数量没现在这么多,想在峡谷发现雪豹踪迹,可不是容易的事。”

神秘幽深的昂赛大峡谷,除当地牧民,少见人迹。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峡谷里雪豹数量明显增多,吸引不少“大猫”爱好者探访拍摄。2019年,昂赛乡获三江源国家公园授权,开展自然体验特许经营。

都说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在才改看来,生态环境也是他们幸福生活的风向标。

产业加快向绿色有机转型

千百年来,青海牧区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劳作方式——牛羊放牧基本靠天,畜牧产品主要是自家消费,牛羊养到终老也很少出栏??

而今,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从逐草而居,到以草定畜;从分散的每户单独养殖,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养殖转变,牛羊出栏率大幅提高,畜牧产品深加工方兴未艾??

“企业合作社农户”,成为青海乡村振兴的“点睛之笔”。现在,青海农牧民合作社数量已破万,合作社中生产机械化率近100%,对农牧民人均增收贡献率超30%。

野牛沟,“隐藏”在祁连山脉深处的一片狭长谷地。这里,平均海拔接近4000米,周围高山耸立、雪峰连绵、水源充沛,国内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就发源于此。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为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畜牧天堂,拥有超过35万公顷的草场,是青海海北州面积最大的牧区,也是高原牦牛和白藏羊的理想栖息地。

“我们的牦牛,吃的是虫草,喝的是山泉,品质无可挑剔,但过去都是卖活牛活羊。”和祖祖辈辈一样,颜军没觉得有什么需要改变。

直到2012年,29岁的他走出大山,到西宁一家食品公司工作,这个蒙古族小伙才发现,一只羊,经过屠宰加工后,轻轻松松就比卖活羊多赚100多块。“按部位精细分割的牛肉价格更高,就连牛奶加工成酸奶,价格也噌噌往上涨!”这个从小放牧的“老”牧民,一下子意识到,这些年“亏大了”。

2015年,见了世面的颜军和村里另外5个伙伴商量好,归拢起1200多头牦牛,成立了一家合作社。

“牧民自制的酸奶品质特别好,但以前都是自家吃,不卖钱。”嗅到商机的颜军,把牦牛酸奶作为合作社的主打产品,“我们在城里有两个销售点,到了夏天,每天能卖出500多斤,很多老顾客只认咱的酸奶。”

“以前靠放牧,我每年收入三四万元。现在合作社一年光卖酸奶就能挣60多万元。除了自己养殖的牦牛提供奶源外,我们还向其他牧民收购牛奶,每年也能让他们多赚5万元!”颜军说,通过对牦牛肉的深加工,合作社收入颇丰——一头牦牛变成十几种产品,牦牛肉最高能卖到每公斤500元。在牧民眼里,这简直是个奇迹。

“我们正准备建加工厂,发展现代畜牧业。”颜军眼里的“现代”,就是通过全程标准化生产,加快向绿色有机转型。

良好生态反哺旅游发展

在青海山区,贫困大多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青海以大规模绿化作为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契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反哺旅游发展,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如今,青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数量达37个,仅2021年,青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就超过19亿元。

金银滩幸福的牧民。张海东摄/光明图片

刚到村口,那诱人的肉香就飘进了车窗。窗外,铺在草地的毯子上摆满了瓜果点心、奶茶美酒,孩子嬉闹玩耍,老人引茶唤友,姑娘伴着花儿翩翩起舞??

“这是我们当地习俗——‘浪山’,就是周末约上三五好友,携家带口在乡野山间休闲畅游。”祁连县八宝镇白杨沟村第一书记秦海榛说,别看这里距离县城不到4公里,可过去,城里人肯定不会把“浪山”选在白杨沟。

“这每家每户的花园比房子面积都大,他们为啥不愿来?”

“这花花草草的地方,以前都是牛栏羊舍。”秦海榛用手一指,“那时候各户的牛羊都养在自家房前屋后,三五只数量不多,可那个味儿啊??”

“牛羊现在去哪儿了?”

“在村子外集中放养着呢。我们在镇上第一个搞人畜分离,村里只住人。牛羊出院树进院,家家有羊养、家家不养羊。”秦海榛像是在说绕口令。村民一旁打趣:“不然现在闻到的就不是草木花香了,哪个会来我们这‘浪山’!”

“我们家的农家乐,现在正是旺季,提前三天打电话都约不上!”村民马占仓接过话头。

“这么火?不少挣呀?”

“我们有‘靠山’!”马占仓指着不远处那座云雾缭绕的青山说,“那是卓尔山,5A级景区。那里的云,永远像展开的哈达,欢迎着四方游客。‘浪山’,‘浪’的不就是绿水青山么!”

“以前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一下雨,赭红色的泥点子踩得四处乱溅。‘泥巴墙、泥巴凳,除了泥巴没家当’,说的就是白杨沟。都不用看脸,看腿和鞋就知道你是不是白杨沟的人。”马占仓摆了摆手,“以前外地游客路过我们村,都得绕道走。”

“现在,村容村貌好了,来的游客也多起来,全村12家农家宾馆,一到旺季,‘客满’的牌子都摘不下来。连村里的产业结构也跟着变。”秦海榛介绍,以前村民收入主要靠种地、养牛羊,现在是乡村旅游,村里三产占到40%以上。

“这也让我们深入思考,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态旅游开发如何相互助力。”秦海榛笑道,“有‘颜值’,才能有‘发展’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惟其在心,其志益笃。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08日01版)

相关问答:乐花卡怎么提前还款

乐花卡提前还款可以在分期乐APP上进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下载、打开分期乐APP,点击【我的】,点击【查看账单】。

2、用户使用乐花卡消费后,应还的金额将会在账单中体现,选择乐花卡的账单,根据页面提示进行还款即可。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