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最原生态养牛(来广西环江玩点“炸裂”的)

大山最原生态养牛(来广西环江玩点“炸裂”的)

大家好,关于大山最原生态养牛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摘下你白天的面具,来广西环江玩点“炸裂”的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苗寨的国内著名苗寨

苗寨的国内著名苗寨

镇巴县现有苗族同胞42户、255人,原来主要分布在距离镇巴县北部50公里以外、海拔1400米以上的青水乡和大槠、仁和等地,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居地。据当地的文献资料记载,这些苗民是在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因躲避战乱兵荒从贵州遵义一带长途迁徙而来,当时主要有熊、陶、李、吴、杨、马六姓,主要分布在凉桥乡一带。当时因“民族歧视”,这些苗民就携家带口到了属于高寒边远山区的大槠、仁和深山老林一带居住。

苗民们原来大多住的是山洞和茅草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给其生产、生活及子女上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度曾严重制约了苗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发展。西江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位于雷公山东北面,距州府凯里39公里。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户。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西江苗寨位于雷山东北36千米处。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西江苗寨,全寨苗族占99%。黎平肇兴侗寨有900多户西江苗寨人家、3800余人,故有“侗乡第一寨”之称。全寨有5个家族,每个家族有一座鼓楼,共5座鼓楼、5座花桥、5座侗戏楼,这些极富侗族建筑特点的建筑物至今保存完好。

在西江苗寨可以享用苗家风味特色晚餐,席间接受苗家少女飞歌敬酒,在苗家吊角楼美人靠(凉台栏杆,苗家称为美人靠)上观千户苗寨万家灯火。还可以观赏铜鼓芦笙表演,晚上可宿苗家吊脚楼。

西江苗寨,全寨有溪沟四条,分别汇入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环绕寨脚而过,将寨分为二:河北面是平寨、东引、羊排;南面是水寨、乌嘎、也好、南贵。河水灌溉沿溪的农田,流至挂丁河注入清水江。河上有一座水泥桥,沟通南北;还有一座公路桥。为栏杆型水泥桥,是寨内老少憩息、聚会和留客的地方。桥边竹林青翠,桥下流水潺潺。西江苗寨四周被枫香树、杉树和青松围绕。

西江苗寨人民向来好客。节日或平时,客人来到苗家,全家老少都热情接待。主人双手捧来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酒,敬给客人喝,以示对客人的欢迎。若遇节日请酒迎客,礼节更十分隆重。日常饮食,以酸、辣、甜等食品为主。按季节备有酸菜、糟辣子、腌鱼、腌肉、腌笋子、腌蕨菜。鲜鱼煮酸汤,味美可口。每逢苗年,家家都做甜酒,煮冻鱼款待客人;还喜欢上山采摘野菜,龙爪菜(蕨菜)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野菜。民族服饰鲜艳夺目,花色品种多样。女青年节日盛装,头戴银花、银梳,别簪银角,包银围布片,,戴耳环,项挂三至四只花纽式银项圈;还有的着古式盛装,穿大花便衣(衣角、衣肩、衣袖都订上各式银花片)、黑绉裙,外系二十四条花带和大花围腰;手上戴三四只银手镯,全身打扮得银光闪闪。

西江苗族妇女自幼喜欢绣花。有绉绣、平绣、叠绣和贴绣,龙以绉绣驰名。绉绣是用八股、十股或十二股花线织成各色花带,然后绣上花、草、鸟、鱼、虫、兽等图案,订在衣领、衣袖、衣角、背带上,富于立体感。西江银饰制作工艺精湛,驰名省内外。

西江被人们誉为“芦笙的故乡”。农历六月“吃新节”,十月苗年“芦笙节”,男女老少着节日盛装,齐集芦笙场,踏看芦笙曲起舞。格多苗寨

位于黔南州都匀市东南面,距城35公里.目前行政区属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王司社区新场村.格多苗寨是新场村六个大苗寨,现有720户,人口为3600人,98%为苗族.在这里基本一个寨子以一个姓氏苗族居住.单格多寨就有290户1360人.寨子以卢姓大家族居住,“格多”是苗语音,直译为大寨子。格多苗寨操中部方言苗语,外称青苗或片型短裙苗,自称“嘎努”。崇拜布谷鸟、牛和枫香树。格多苗寨是黔南独具特色的苗族村寨,苗族文化保存相当丰富。格多苗寨2013年经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委员会认定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南花苗寨位于贵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地处美丽的巴拉河畔。村

寨依山而建,掩映在苍翠茂密的林木之中。南花,苗语称NANGLHFIB,意为欧花河下方。苗语称乌烧河为欧花,南花因处于乌烧河下游,即欧花河下游右岸山塝而得名南花,距凯里市18公里的巴拉河畔苗族村寨南花,为巴拉河乡村旅游八个村寨之一。山寨东依山,西与老鸦寨隔河相望,南距展远1.3公里,北为巴拉河,可谓依山塝水,山水人家。寨中古木参天,木房瓦顶,分上下两点聚落呈点状,寨前有炉(山)榕(江)公路沿河右岸隔河而过。麻鸟苗寨,位于黔东南州丹寨县境内;麻鸟二字有时也

作麻略。这是锦鸡苗族芦笙的发源地,他们制作的芦笙一流,享誉整个苗疆;也是苗族锦鸡舞最有名堂的苗寨。锦鸡是锦鸡苗的图腾,为了祭祀这只上天派来的神鸟,聪慧的苗家少女用巧手编织出一条条像锦鸡羽毛一样美丽的花带,模仿锦鸡的长尾巴把花带一条一条缠在腰间,头上插上银饰,模仿锦鸡的动作在场坝上翩翩起舞。欧美各国把锦鸡舞称为“最原生态的芭蕾”。巫沙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哨乡,巫沙村辖:巫沙、

九哨、巫哨溪三个自然寨,巫沙寨位于仰阿莎湖支流南哨河中游东岸,同属“百里原始阔叶林”和“仰阿莎湖”景区,距南哨水路约3公里,陆路约8公里。全寨90余户,500余人,为苗族聚居。当地传言,巫沙先民原住巫哨溪,巫沙寨现址为一片原始森林,先民们在附近生产劳作时听到森林里有秧鸡叫声,便断定森林里有水泽,经实地踏勘,发现里面是一斜伸的山岭,且后山有水源涓涓而下,及至岭下,瀑声如雷,如此环境更适宜于人居,于是部分村民相继由巫哨溪迁居此地。

坡脚苗

坡脚苗寨位于贵州都匀市东部坝固镇境内,距市区36公里,全寨300多户1000多人均为苗族。坡脚寨因位于坡脚而得名,坡脚寨仍保留古朴

浓郁的苗族风情。热情好客的苗家人以18响铁炮迎宾,用自家酿造的米酒敬拦门酒,奉送迎宾彩蛋和花带,客人进寨前,有三道“拦门酒”迎客;进寨后,可领略芦笙舞、铜鼓舞、情侣对歌等民族歌舞,其间穿插充满情趣的打花脸游戏。都匀市坝固镇坡脚寨自1995年定为黔南州民族旅游村以来,已接待了不少慕名而来的中外来客和中央电视台各栏目组、香港凤凰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在国内外广为传播。独南苗寨,也叫独南短裙苗寨,这是蚩尤最后歇息的圣土。因聚居短裙苗,故名。而原名同南,官方命名为独南村。在神话传说和古歌兀术中的名字为野河略,意为云海苍茫的地方。独南短裙苗寨居住在一座大山梁半山腰一块平坦的地方,像坐落在一个马鞍上,而马在前进,腾云驾雾。寨中有几眼清澈见底的凉水井,几棵大树点缀在寨中的各个角落,风景很是特别。人们称独南短裙苗寨“是一个很

美丽迷人的苗寨,感觉那是一个建在天上的寨子。”黔东南州雷山县第一任县长杨昌伦(并连任六届)就出生于此。这里短裙苗族聚居村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西南边缘,地处雷公山南麓,与丹寨县接壤,全村辖党古、作谷、同南三个自然寨,共九个村民组,现有279户,总人口1122人,全系苗族中的短裙苗。独南苗寨每年农历五月的粽粑节是方圆几百里苗族村寨最神秘的民族节日,也是独南苗寨最独特的民族节日,而且是唯有独南苗寨的才能过的节日,有相当的规矩,区别与任何地方的苗族村寨,远近闻名,神秘非凡。独南苗寨民风淳朴,外界人士涉足较少,是黔东南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苗族当代青年作家、知名记者南往耶就出生在这片土地,因为南往耶,独南苗寨名声在外,并引起全国各地100多位诗人作家为之赋诗作文。这里的苗族妇女春夏秋冬四季都身着短裙,神秘而诱惑,淳朴而美丽。这里的短裙苗同胞居住得比较高,因此,被大山的围困和周围强势文化的包围,他们成了弱势群体,不但文化得不到尊重,短裙还被作为嘲笑的对象或视之为落后、愚昧不化的象征。他们的房子从先民茅棚草屋到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吊脚木楼。独南苗寨的短裙苗同胞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经历了无数次水与火、风与雨的考验,虽然山寨在崇山之中显得有些偏僻、封闭,但封闭的只是地域,而不是人的心灵。南往耶认为,他们超前的穿着打扮已经与当今人类优异品格接轨,是世界性的时尚。诗人有言:“独南村,大山强劲的心脏获得神的启示在贵州/在黔东南/你喂养了原生态的火焰和茁壮的青年/他们汹涌如翻开的海/(尽管海其实在千里之外)。/他们在今天离开你为的是明天带着一整个山外的世界/回到你。”教厂苗寨距雷山县城5公里,属丹江镇管辖。在1729年,清雍正皇帝派贵州总督张广泗深入黔东南苗族地区,建立苗疆六厅,其中在雷山建立丹江厅,厅城就建在教厂苗寨的寨顶也益坡上,并驻扎有军队。在教厂苗寨与也益厅城之间隔有几块比较宽的连片稻田,官府便征田作为训练驻军的教场,于是这个苗寨的名字也被官方称作教场。清咸丰同治年间,张秀眉、杨大六率领苗民起义军,打破老丹江厅城。18年以后,张、杨苗民起义兵败,老丹江厅迁城,而乌方苗寨的“教场”之名仍沿袭下来,而人们呼叫“教场”时,把“场”习惯读成第三声“chǎng”(普通话“场”“厂”同音,但在当地的方言中“场”“厂”的发音不同),于是“教厂”因此得名。但苗名仍叫“乌方”不变。

教厂苗寨共有214户,近800人。有三个姓氏,即李姓、范姓和滕姓。清廷在也益山顶建丹江厅城后,居于厅城之下的教厂几位村民,都到厅城中去做点小生意。其中一个是卖饭的,一个是专担编草鞋的藤藤卖的,而另一个则是专卖李子果的。久而久之,厅城里的人都呼他们为“老饭”、“老藤”“老李”,于是,教厂寨内便产生了三个姓氏,范、滕、李。虽然教厂有三姓,但都出于一宗。由于三姓同宗,一直以来,寨内是不能通婚的。结亲嫁女,都要到寨外不同宗的村寨去找才行。

教厂苗寨民族节日与丹江镇其他苗族社区相同,农历六月份过吃新节,农历十月份过苗年节,以及十三年轮回的辰年过鼓藏节。过年时寨内仍以吹芦笙、跳芦笙舞作为娱乐,村民很有激情。看热闹的人多来自凯里的乌烧、季刀、摆底等苗寨。

同属于教厂村的,还有一个叫东山屏的苗寨,共40户,李姓居多。它与教厂苗寨相隔一匹坡梁。吊脚楼坐落于山凹之中。楼房掩映在林木葱绿之间,如果不入寨内,根本想不到这里还有一座神秘的苗寨。这里村民中的李姓与教厂李姓同出一脉,所以节日习俗与教厂苗寨相同。

此地苗名为“曰拜”,即“猪凹谷”之意,因这个寨子的寨顶那一面坡,清丹江厅时驻扎有军营,作为拱卫厅城东面的前哨,其名叫做“东山坪”。这个名字沿袭至今。郎德上寨坐落在苗岭主峰雷公山麓的丹江河畔,距黔东南州府凯里市27公里,距雷山县城17公里。公元1855-1872年,清咸丰同治苗民反清,抗暴失败后,因这里是义军将领杨大六的大本营,清军征战了18年才将其平定。

至今全寨有118户,500多人,全部是苗族同胞,以陈、吴二姓为主。郎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四面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衬托着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蜿蜒的山路掩映在绿林青蔓中,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不时在旷野山间回荡。寨前一条弯弯的河流宛如蛇龙悠然长卧,南面有松杉繁茂的“护寨山”,北面有杨大六桥---“风雨桥”横跨于河畔上。过桥可攀登养牛坡,还可观赏杨大六当年反清抗暴时筑起的碉堡和战壕。寨内吊脚楼鳞次柿比。吊脚楼上装有“美人靠”供来客休息。“美人靠”平时又是姑娘们刺绣的好地方,具有独特的苗寨风格。村上的小路全以鹅卵石铺设,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寨子中央有一个大芦笙场,地面是用鹅卵石以仿古代铜鼓面十二道太阳光芒和飞奔的骏马,南上方还设有“杨大六文物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当年杨大六领导反清抗暴时的刀、叉、头盔、铁炮等战斗武器。

进郎德上寨,首先要饮十二道拦路酒,然后才沿着石板小路走进寨子中央的芦笙场。在郎德将会欣赏到敬酒歌、苗族飞歌、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集体舞等丰富多彩的苗族民间歌舞。在风景秀丽的湘西武陵源风景区内,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德夯苗族村。“德夯”为苗语,意为美丽德夯苗寨的峡谷,距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约24千米。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溪流纵横,峡谷深壑,瀑布飞泻,落差达216米的流纱瀑布,如白练凌空,似银纱悬壁。这里群峰竞秀,盘古峰海拔700多米,峰顶呈葫芦状,分大小两峰,绝壁千仞,天险难度,站立峰顶,方圆景色尽收眼底。这里有著名的公路奇观,这便是湘川公路上最险关卡——矮寨天险,从山麓到山顶全长只有6千米,却转了13道弯,公路如白带盘旋于青山之上,车行路上,伸手可抓到窗外白絮般的云雾。德夯距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属省级风景名胜区。这里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瀑布、原始森林。区内溪河交错,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风光秀丽迷人。自矮寨镇沿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车、水辗、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脚楼,一派田园诗情。九龙溪穿寨而过,四周山色清幽,悬崖如削。过石拱桥可登盘古峰,峰高400余米,山巅有大、小两峰,顶宽约5公顷多,为盘根错节的原始森林,四周绝壁,站立峰顶,方圆景色尽收眼底。

吉首市德夯风景区地处云贵高原边缘,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西郊,距吉首市24公里。德夯旅游区以矮寨为中心,东到堂乐洞、西到大龙洞,南从武山、莲台山开始,北到流纱瀑布(全国落差最高的流纱瀑布和瀑布群),小龙洞,总面积约190平方公里。自矮寨镇洞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车、水辗、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脚楼,一派田园诗情。九龙溪穿寨而过,四周山色清幽,悬崖如削......在青山绿水间,点缀着一幢幢灰瓦石基吊脚楼,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一座座精巧的石拱桥,一群群赤足红装的浣纱苗女。还有那古老的石碾和筒车,在水力的带动下,咕咕噜噜、咿咿呀呀,不知疲倦地旋转着,一派田园诗情,这就是德夯苗寨。由于这里是纯苗区,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对德夯影响很大,苗族人民的四月八、跳鼓舞、三月三歌会、赶秋、接龙、推牛以及苗岭情歌,无不吸引着中外游客。因此,古朴优雅的苗族风情又成为德夯人为景观的特色.大簸箕苗寨位于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境内,因为形状像半边的簸箕而得名。寨子里居住着九十二户人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个簸箕寨里。纺车悠悠,岁月悠悠,古老的山歌在这里传唱了几百年,无论现代文明如何点缀这个古老的村寨,这里依然上演着,男耕女织安详平静的田园生活。吊脚楼是苗家人的杰作,在大簸箕寨一栋栋杆栏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一层使用来圈养牲畜的,二层是用来生活起居的,三层是用来储存粮食的。有些地方建在用鹅卵石垒砌的石基上,寨子里青石板铺的小路也因山势的起伏而起伏。平时寨子里显得很宁静,只有在节日或有客人到来的时候,小板凳一敲,整个山寨就沸腾起来了。板凳舞过去是在生孩子的时候跳的,生了小孩以后婆家要挑着谷子、酒,去女婿家跳板凳舞,一般是在满月酒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婆家挨家挨户地请寨子里的人吃饭喝酒,当酒喝得高兴后就会跳起板凳舞。

摘下你白天的面具,来广西环江玩点“炸裂”的

摘下你白天的面具,来广西环江玩点“炸裂”的

2014年,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喀斯特地貌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

山岭绵延,沟谷纵横,环江县作为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是何种山水,何种风情呢?

牛角寨瀑布群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雄峻的喀斯特峰丛、茂密的森林、深幽的峡谷、弯曲的溪流、洒脱的瀑布、碧绿的潭池于一体的自然生态景观。

或许有人说,瀑布吗,谁没见过。德天跨国瀑布,桂林瀑布,靖西通灵瀑布,要说瀑布,广西还挺不少的。

然而环江这个瀑布不同,它是“瀑布群”。

每100多米就有一级瀑布,共有大小瀑布十多级,布分布密度之大,数量之多,形态之美,堪称“中国最美瀑布群”。

有的状似双龙出洞,有的如傲然孔雀,有的像天梯直冲云霄,有的像是花果山的水帘洞,帘里帘外,别有洞天。

还有七仙女瀑布,宽60米、高50多米,瀑布分七股流水从高崖飘然而下,形如七位仙女的裙带在空中飘逸,隽永秀丽,因此得名。

瀑布落下所带起的风和飞溅的水花,带着山泉水的清冽冰冷,那一瞬间,好像连空气都是冰的。

同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区幸存连片面积最大,完好性保存最佳,原始性最强的喀斯特森林,森林覆盖率达95.4%。

联合国评估专家称其为,“世界上同纬度石灰岩地区独一无二的特种资源的最重要基因库”。中亚热带石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原始而天然。

这里还有广西第二大的文雅天坑群,媲美乐业天坑的串珠式天坑群。遮天蔽日的原生态喀斯特林海,有来去无踪的地下暗河和精美绝伦的溶洞。

树茂、洞多、石奇,经长期演化形成树石交融、千姿百态的生态景观,令人叹为观止。但文雅天坑目前尚未被开发完毕,不适合个人、带团旅游。

蜿蜒的河流在山间流淌,古宾河以“滩长弯多、水急峡窄”而出名,峡谷两旁森林茂密,奇石林立,汹涌奔腾的河水被阻隔成59道急流险滩,是漂流的绝好去处。

山间的汉代黔桂古道,用青石、花岗石铺砌,蜿蜒深藏在神奇稀世的莽莽峰丛、苍苍林海中,踏上青石,便踏上时代的脚印。

光听名字,以为是北宋的牌坊,其实它只是调皮了一下。但其实,北宋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明伦镇北宋村。

同治年间,流寇四起,卢氏一门9人,寡不敌众,惨遭杀害。当时小儿卢式慎尚幼,躲在石槽之下躲避流寇。后逃往云南,读书入仕,掌管云南全省财政税赋。

对于他家族在抵抗流寇中的牺牲让他无法忘怀,便托人上报朝廷,获得光绪帝的恩准,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建立两座牌坊在北宋村口,以纪念家族。

门楣上雕龙画凤,龙是驾祥云的龙,凤是朝阳的双凤。基座上,是卫护门柱的石鼓和狮子,门顶雕刻有各种立体的葫芦、螭文、龙。还有各种人物、动物、花草、神仙,栩栩如生,形态飘逸。

一座写着“一门贞烈”,一座写着“一门九烈”,整座牌坊全用大青石雕刻而成,浑然一体,气势非凡,技艺精湛。

1994年7月8日,1994桂政发(63号)文定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0多年的风雨沧桑,给它增添了几许凝重、肃穆的气息,它的色彩更接近大山,也因此拥有山一般雄浑的气度和魔力。

长美河过去曾是环江与外界通商的主要航道。站在斑驳的旧码头上,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商贾云集、外人如织的繁华景象。

在下纺屯附近小环江左岸的巨崖石壁上,有着“山高水长”四个大字,据说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题写的,字体刚劲有力,气势雄伟。

随波而下,笼罩在云雾中的“姜太公钓台”,形象逼真的“双龟迎客”石,“刘三姐对歌台”,栩栩如生的“刘伯温石像”,千百年来一直耸立江中,迎送无数文人墨客。

河沿岸峰峦树木葱茏,翠竹倒映,形影相连,植被保护良好,江水清澈碧透,沁人心脾。山峰间被江水冲积出的小平原上绿草如茵,田园成片,农舍错落。

乘着小船或划着竹排,感受那里的清波流水,聆听那里的啁啾鸟鸣,远近山光水色,交替入目,宛若一幅山水画,书生意气,江南柔情。

苗寨梯田海拔600-1000米左右,底部如螺蛳形状向山顶延伸,整个梯田线条行云流水,时而起伏时而盘缠,非常壮观,气势磅礴。

仲秋时节,这片梯田稻谷飘香,一片金黄,绵延如带,航拍俯瞰,壮乡苗寨尽收眼底,在高远明净的天空之下,群山连绵,逶迤起伏,梯田层层,依山旁沟,经山不绝。

古老的苗寨在述说千年的传说,雾里看花“花非花”,带着神秘而浓郁的民族风情,走向原始的苗寨,感受原始的田园生活。

环江田园风光美不胜收,而更重要的是,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它浓郁的毛南族风情,更是让人目不转睛。

毛南族傩文化诞生于毛南族“还愿”仪式,也被称之为“肥套”。

毛南族的“肥套”文化主要以傩舞、傩歌、傩乐、傩戏、傩面雕刻呈现,至今有600多年历史的毛南族傩面雕刻成为了毛南族人民的宝贵财富。

2006年,毛南“肥套”文化以它的神秘性、民族性、原生态和唯一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毛南族傩面具,是毛南族傩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道具。也是毛南族傩艺术中的物化形态,毛南族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傩面按诸神性格雕刻出来,或金刚怒目,或温文尔雅,或慈眉善目,极其传神。显出精湛的傩面雕刻技艺。

方文展是当地有名的傩面具雕刻第四代传承艺人,1990年从初中毕业后,没有美术功底的方文展,开始跟随父亲方振国,由易到难学习木雕手法和技巧。

通常,方文展完成一个牛尾木制作的面具需要5天,采用质地更坚硬的紫檀木则需要10天时间。经过20多年积累,方文展精细的雕工,制作出来的面具形象逼真。

毛南戏是广西独有的一个剧种,起于18世纪,它是在毛南族“肥套”(即还愿)歌舞基础上,又融合了其他戏曲艺术而演变的。

因为毛南族没有文字,很多故事都是口口相传的。所以毛南戏中也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唱出劳动人民的生活,戏出爱情的悲欢离合。

表演时大都载歌载舞,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很浓,音乐也没有曲谱记载,仅凭世袭口碑。能从千年前流传下来,实属不易。

花竹帽,在毛南语了叫做“顶卡花”,是当地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

花竹帽不仅是毛南人在日常劳作生活中遮阳挡雨的工具,更是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它衍生的花竹帽文化(如花竹帽编织手工技艺、花竹帽歌、舞),是毛南族的文化精髓。

2011年5月,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彩调,又称“彩茶”、“哪嗬嗨”。

民国14年(1925年),第一个彩调班成立。逢春节演出,有的班从农历正月初一演到正月十五,有钱人家举行婚礼时,也请彩调班演出助兴。

50年代初,环江成立业余彩调团。在沿用彩调传统剧目的同时,为配合土改,新编了《翻身报仇》《血海深仇》《蚂蝗记》等彩调剧目。

山水相呈的环江,孕育了毛南族的文化,也孕育着许多珍贵的农副产品。其中要数最受欢迎的,那一定是“五香”。

环江香鸭是我国珍贵微型鸭子之一,主要放养在阴凉的山涧,一般每只只长两斤左右,土法土养,骨细肉厚,肉质嫩香鲜甜,口感松软而富弹性。

而要看香鸭是否味美,关键看鸭酱。鸭酱是在血、醋混合液中加辣椒、姜丝、广东香菜等佐料稍微蒸一下,吃时蘸一下酱,好的香鸭吃起来,酸辣香甜爽口,别有风味。

环江香牛也叫“下南菜牛”。是毛南族群众用传统的方法对本地黄牛进行育肥而成的,是毛南族农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环江香牛的食物吃得可谓是精贵,养牛人专门采摘野生莎树叶和青麻叶等野生保健植物喂食。这样,香牛的肉质更紧实香甜,也有“三隔肉相间”之称。

环江香猪原称“宜北香猪”,始自明朝。属中国珍稀猪种,2003年10月27日通过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注册论证。

产于桂毛南族自治县境内的高寒山区,农寨自然放养,主食山藤野菜,薯杂豆类,从而保持正宗香猪的原汁原味。

环江香猪含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20种之多,含量均比普通猪多两位以上,年出栏的香猪多达33万头。

香米包括香粳和香糯。环江东部、北部气候稍寒,土质与众不同,宜于香粳、香糯的生长。香米颗粒饱满,珠圆玉润,才一碾出,便已清香扑鼻。

其中,环江糯分有红白两种,颗粒细长,红粳脱壳后,米粒呈粉红色,白粳脱壳后呈雪白色。

蒸煮过后,其香愈浓,素有“一田种糯遍垌香,一家煮饭全村香”的赞誉。远近闻名的环江香糯,于2020年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这可不是普通的香菇,这是九万大山丛林中天然生长的菇类,无污染,肉质厚,含有香菇精和月桂醛、酵、酸等,味道更鲜美。

仅做蒸食,香菇的鲜香在开锅的那一刻就能把你征服,一口咬下去,香菇水清甜的滋味,浓郁的菌香,让你食指大动;

而作为配料,却也不抢别菜的风头,浓馥的菌香裹着主菜的味道,好吃得让人大快朵颐。

最地道的食材,最原始的烹饪方式,“香飘四溢”的环江美食,淳朴的自然风味。

从秀美的瀑布到孝心的石坊,从梯田风光到毛南文化,环江给了我们“最毛南”的文化和风景。而环江给我们展示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还有更多未被开发的地方,用脚丈量世界,用心感受自然,才是“发现”真正的意义。

广西苗寨有什么好玩的啊

广西苗寨有什么好玩的啊

独南苗寨

独南苗寨,也叫独南短裙苗寨,这是蚩尤最后歇息的圣土。因聚居短裙苗,故名。而原名同南,官方命名为独南村。在神话传说和古歌兀术中的名字为野河略,意为云海苍茫的地方。独南短裙苗寨居住在一座大山梁半山腰一块平坦的地方,像坐落在一个马鞍上,而马在前进,腾云驾雾。寨中有几眼清澈见底的凉水井,几棵大树点缀在寨中的各个角落,风景很是特别。人们称独南短裙苗寨“是一个很

独南苗寨

美丽迷人的苗寨,感觉那是一个建在天上的寨子。”黔东南州雷山县第一任县长杨昌伦(并连任六届)就出生于此。这里短裙苗族聚居村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西南边缘,地处雷公山南麓,与丹寨县接壤,全村辖党古、作谷、同南三个自然寨,共九个村民组,现有279户,总人口1122人,全系苗族中的短裙苗。独南苗寨每年农历五月的粽粑节是方圆几百里苗族村寨最神秘的民族节日,也是独南苗寨最独特的民族节日,而且是唯有独南苗寨的才能过的节日,有相当的规矩,区别与任何地方的苗族村寨,远近闻名,神秘非凡。独南苗寨民风淳朴,外界人士涉足较少,是黔东南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苗族当代青年作家、知名记者南往耶就出生在这片土地,现在,因为南往耶,独南苗寨名声在外,并引起全国各地100多位诗人作家为之赋诗作文。这里的苗族妇女春夏秋冬四季都身着短裙,神秘而诱惑,淳朴而美丽。这里的短裙苗同胞居住得比较高,因此,被大山的围困和周围强势文化的包围,他们成了弱势群体,不但文化得不到尊重,短裙还被作为嘲笑的对象或视之为落后、愚昧不化的象征。他们的房子从先民最初的茅棚草屋到现在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吊脚木楼。独南苗寨的短裙苗同胞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经历了无数次水与火、风与雨的考验,虽然山寨在崇山之中显得有些偏僻、封闭,但封闭的只是地域,而不是人的心灵。南往耶认为,他们超前的穿着打扮已经与当今人类优异品格接轨,是世界性的时尚。诗人有言:“独南村,大山强劲的心脏获得神的启示在贵州/在黔东南/你喂养了原生态的火焰和茁壮的青年/他们汹涌如翻开的海/(尽管海其实在千里之外)。/他们在今天离开你为的是明天带着一整个山外的世界/回到你。”

凤凰苗寨

湘西凤凰古镇的苗寨很多,有苗王城、老洞苗寨、岩板堰苗寨、茶

凤凰苗寨

坪苗寨、老家寨、山江苗寨、岩旯窠苗寨、关田山苗寨、梦幻苗疆、香炉山苗寨等。苗族,是凤凰县最古老的民族。远古苗族生活在黄河流域,其先祖蚩尤曾与炎黄部落作战,失败后苗裔退居江汉、洞庭湖一带,建立三苗国。商周时,三苗被破,苗祖迁徙到湘西“五溪”一带,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又由湘西分迁到西南各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湘西苗族以远古骧蔸部落的仡熊仡夷为主体,融合三苗、盘瓠两个部落中的一部分先民组成。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郎德苗寨

郎德上寨坐落在苗岭主峰雷公山麓的丹江河畔,距黔东南州府凯里市27公里,距雷山县城17公里。公元1855-1872年,清咸丰同治苗民反清,抗暴失败后,因这里是义军将领杨大六的大本营,清军征战了18年才将其平定。

至今全寨有118户,500多人,全部是苗族同胞,以

郎德苗寨

陈、吴二姓为主。郎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四面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衬托着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蜿蜒的山路掩映在绿林青蔓中,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不时在旷野山间回荡。寨前一条弯弯的河流宛如蛇龙悠然长卧,南面有松杉繁茂的“护寨山”,北面有杨大六桥---“风雨桥”横跨于河畔上。过桥可攀登养牛坡,还可观赏杨大六当年反清抗暴时筑起的碉堡和战壕。寨内吊脚楼鳞次柿比。吊脚楼上装有“美人靠”供来客休息。“美人靠”平时又是姑娘们刺绣的好地方,具有独特的苗寨风格。村上的小路全以鹅卵石铺设,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寨子中央有一个大芦笙场,地面是用鹅卵石以仿古代铜鼓面十二道太阳光芒和飞奔的骏马,南上方还设有“杨大六文物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当年杨大六领导反清抗暴时的刀、叉、头盔、铁炮等战斗武器。

进郎德上寨,首先要饮十二道拦路酒,然后才沿着石板小路走进寨子中央的芦笙场。在郎德将会欣赏到敬酒歌、苗族飞歌、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集体舞等丰富多彩的苗族民间歌舞。

岜沙苗寨

岜沙,是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这个村寨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北约5公里,是一个纯苗族村寨。苗寨坐落在贵州从江县海拔550米的山坳上,有371余户,全村共5个寨子16个村

岜沙苗寨

民组,2061口人。因地处偏远,至今还保留有浓郁的古代遗风和古老的生产方式。世居于此的苗家人一直保存着古老的生活习俗,发髻、火枪和古树是这里的"三大宝"。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悠久的历史沉淀,原始神秘的民俗,淳厚朴实的民风和绚丽的民间文化。其装束有秦汉遗风,岜沙男子在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襟亮布衣,直筒大裤管亮布裤。长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仿佛古代武士。女性则穿着自己制作的亮布衣裙,佩戴银饰。岜沙苗寨如有宾客来临,一身威武的岜沙男子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岜沙姑娘用牛角杯敬上拦门米酒。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内。随后沿林中石板小道走进寨子,表演民族风情习俗。

阳芳苗寨

台江县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而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台盘乡阳芳村,又是全县第一苗寨,整个寨子里住的全是苗族同胞。阳芳苗寨位于苗岭之都凯里东边巴

阳芳苗寨

拉河畔,距凯里市25公里,坐落于320国道旁,全寨共800余户,是台江县最大的民族风俗旅游村。阳芳村,风景秀美,四周群山环抱,清江绕流,众脉争趋,乃藏风之地也。远眺阳芳,吊脚楼排依山而建,傍水而浮,宛如盘龙熟睡,又若大鹏在田。阳芳的“阳”是苗语中寨子的意思,“芳”才是寨子的名称,苗语中“芳”的意思就是多而广的意思。阳芳苗寨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气候怡人。居之,既能养颜又可慰心,因此,这里的人儿可可,善待归人。当远方的客人来了,有纯真的民族舞蹈奉迎,有纯香的米酒拦路,更有传说已久的飞歌醉美。十三年一次的牯脏节。至日,有相传千年的祭拜大会,有不眠历史的古老传期候游人。青烟袅袅,紫气升腾,万挂炮竹滥放,全村立变一团烟云,规模可谓空前绝后。节日共七天,前三天杀牛宰猪,祭拜天地,敬仙供神,以佳酿喜迎宾客,以笙歌慢慢期人。后四日,银装踩鼓,遍地佳人,迷茫处,笙歌脆鼓响大地,英姿艳彩沸苗城。到阳芳苗寨可寻仙问古,情歌男女,余音缭绕,透彻九霄,银衣鼓舞,情意漫漫,芭拉河畔,扬柳绿茵,趟在洁静的鹅卵石滩,铃听夕阳,享受生活,体会人生。

乌东苗寨

乌东苗寨坐落在贵州省雷山县境内的雷公山半山腰,海拔

乌东苗寨

1300米,东邻方祥的毛坪、格头、雀鸟村,西抵虎羊、白岩、羊苟村,北接西江镇的脚尧村,南与大塘乡的高岩、交腊两村接壤,位于雷山县城东部,距离县城20公里,距雷公山旅游公路仅1.5公里,旅游交通十分便利。全村下辖4个村民组,共104户455人。这里地处苗岭主峰雷公山山腰的谷地内、群山环抱、常年云雾缭绕,年平均气温12.4℃,属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清凉宜人,是您盛夏避暑的理想旅游圣地。

德夯苗寨

在风景秀丽

德夯苗寨

的湘西武陵源风景区内,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德夯苗族村。“德夯”为苗语,意为美丽德夯苗寨的峡谷,距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约24千米。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溪流纵横,峡谷深壑,瀑布飞泻,落差达216米的流纱瀑布,如白练凌空,似银纱悬壁。这里群峰竞秀,盘古峰海拔700多米,峰顶呈葫芦状,分大小两峰,绝壁千仞,天险难度,站立峰顶,方圆景色尽收眼底。这里有著名的公路奇观,这便是湘川公路上最险关卡——矮寨天险,从山麓到山顶全长只有6千米,却转了13道弯,公路如白带盘旋于青山之上,车行路上,伸手可抓到窗外白絮般的云雾。德夯距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属省级风景名胜区。这里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瀑布、原始森林。区内溪河交错,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风光秀丽迷人。自矮寨镇沿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车、水辗、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脚楼,一派田园诗情。九龙溪穿寨而过,四周山色清幽,悬崖如削。过石拱桥可登盘古峰,峰高400余米,山巅有大、小两峰,顶宽约5公顷多,为盘根错节的原始森林,四周绝壁,站立峰顶,方圆景色尽收眼底。

吉首市德夯风景区地处云贵高原边缘,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西郊,距吉首市24公里。德夯旅游区以矮寨为中心,东到堂乐洞、西到大龙洞,南从武山、莲台山开始,北到流纱瀑布(全国落差最高的流纱瀑布和瀑布群),小龙洞,总面积约190平方公里。自矮寨镇洞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车、水辗、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脚楼,一派田园诗情。九龙溪穿寨而过,四周山色清幽,悬崖如削......在青山绿水间,点缀着一幢幢灰瓦石基吊脚楼,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一座座精巧的石拱桥,一群群赤足红装的浣纱苗女。还有那古老的石碾和筒车,在水力的带动下,咕咕噜噜、咿咿呀呀,不知疲倦地旋转着,一派田园诗情,这就是德夯苗寨。由于这里是纯苗区,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对德夯影响很大,苗族人民的四月八、跳鼓舞、三月三歌会、赶秋、接龙、推牛以及苗岭情歌,无不吸引着中外游客。因此,古朴优雅的苗族风情又成为德夯人为景观的特色.

融水苗寨

黔湘桂地区是苗族同胞的居住区域,在广西融水县境内也有很多迷人

田头苗寨

的苗寨。如贝江苗寨、田头苗寨、雨卜苗寨等。很多苗寨比湘西和黔东南的苗寨还要漂亮,属于尚未被外界知晓的高品质旅游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交通十分方便,枝柳铁路穿县而过,公路由县城至柳州118公里,至桂林168公里,水运可直达柳州、广州。境内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民族。融水苗山旖旎如画的风光,有巍巍的元宝山、莽莽的林海、飞瀑、深潭和幽洞。清清的贝江水,伴有“贝江飞虹”——铁索桥,还有寿星岩寺庙等景观。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风情浓郁:多姿多彩的芦笙踩堂舞、芒哥舞、拉鼓舞、敬酒舞和斗马赛马、斗鸟等习俗鲜为人知。

大簸箕苗寨

大簸箕苗寨位于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境内,因为形状

大簸箕苗寨

像半边的簸箕而得名。寨子里居住着九十二户人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个簸箕寨里。纺车悠悠,岁月悠悠,古老的山歌在这里传唱了几百年,无论现代文明如何点缀这个古老的村寨,这里依然上演着,男耕女织安详平静的田园生活。吊脚楼是苗家人的杰作,在大簸箕寨一栋栋杆栏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一层使用来圈养牲畜的,二层是用来生活起居的,三层是用来储存粮食的。有些地方建在用鹅卵石垒砌的石基上,寨子里青石板铺的小路也因山势的起伏而起伏。平时寨子里显得很宁静,只有在节日或有客人到来的时候,小板凳一敲,整个山寨就沸腾起来了。板凳舞过去是在生孩子的时候跳的,生了小孩以后婆家要挑着谷子、酒,去女婿家跳板凳舞,一般是在满月酒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婆家挨家挨户地请寨子里的人吃饭喝酒,当酒喝得高兴后就会跳起板凳舞。

关于本次大山最原生态养牛和摘下你白天的面具,来广西环江玩点“炸裂”的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