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养牛政策(内蒙古禁牧政策2022)

内蒙古自治区养牛政策(内蒙古禁牧政策2022)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内蒙古自治区养牛政策的问题,以及和内蒙古禁牧政策2022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肉牛历史存栏

肉牛历史存栏

一、中国肉牛业发展历程如何

中国的肉牛养殖业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牛存第一阶段:发展初期(1979—1990年)中国的牛以役用为主。

当时农业机械紧缺,役用牛是主要的耕畜,政府规定严禁屠杀能繁母牛、种牛和青年牛。1979年开始是中国肉牛业的萌芽期,这一年国家开始投资建设肉牛生产基地,农业部在全国建立144个养牛基地县,加速了牛改良工作进展,逐渐形成了以饲养役用牛为主,肉用牛为辅的生产格局。

中国现代肉牛业是在此以后逐步兴起的。从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到华北北部进行的异地育肥发展很快,如河北省廊坊地区的北三县(大厂、香河、三河)逐渐形成规模化生产。

1989年以后肉牛业开始快速增长,出现了千头以上的肉牛育肥场,比较完整的肉牛生产环节渐渐形成,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肉牛业。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1991一2006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对肉牛养殖业扶持的各种政策,“秸杆养畜”项目在农村迅速发展,使得这一阶段肉牛出栏数快速提高。

至2006年全国肉牛出栏量达5602。9万头,是1990年的5倍。

这一时期,牛肉产量的增加在品种上主要依靠改良的黄牛,如草原红牛、新疆褐牛、西杂黄牛等的改良,是现代肉牛业的品种基础。第三阶段:调整发展期(2007年至今)近年来,随着中央财政对牛羊产业规模化养殖的资金倾斜,以及牛肉供给量下降、眼前利益驱动和养殖成本上升的影响,很多地区养殖户开始大量出售母牛,散户退出加速,规模养殖企业不断涌现,规模化生产比重快速提升。

同时肉牛养殖业也开始了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使得后期国内肉牛养殖量呈现恢复性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散养户比重持续下降,年末相比年初约减少1。

5个百分点。2004—2013年,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比重由13。

2%增加到27。3%,提高了14个百分点,增长了1。

1倍。

二、2015年全国肉牛的存栏和消费量

2015肉牛价格在14.5元左右(一)优势区域建设取得的成效1.优势区产量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肉牛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据统计,2007年肉牛优势区域共存栏1232.5万头,比2002年增长5.6%;出栏919.3万头,比2002年增长18.4%。

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肉牛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2.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各地逐步建立健全省(区)肉牛育种站、市级贮氮站、县级冷配站、乡镇品改站的品改网络体系;积极进行良种引进、改良与推广,大力开展经济杂交,突出抓好肉牛冷冻***配种,冷配比重逐年提高,肉牛品种得到改善。东北优势区主要用西门塔尔和夏洛来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长速度;中原地区加大地方良种黄牛的选育力度,着重提高肉牛品质;西部地区用瑞士褐牛和安格斯肉牛进行改良,提高环境的适应性。

经过几年的改良,优势区肉牛良种杂交改良的比重不断提升,由2002年的35%提高到了2007年的60%。3.规模化养殖水平逐步提高。

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小区,积极推行肉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优势产区的规模化饲养比重达42%。积极推广配合饲料、人工种草、青贮等适用技。

2015肉牛价格在14.5元左右(一)优势区域建设取得的成效1.优势区产量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经过近五年的发展,肉牛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据统计,2007年肉牛优势区域共存栏1232.5万头,比2002年增长5.6%;出栏919.3万头,比2002年增长18.4%。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肉牛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

2.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各地逐步建立健全省(区)肉牛育种站、市级贮氮站、县级冷配站、乡镇品改站的品改网络体系;积极进行良种引进、改良与推广,大力开展经济杂交,突出抓好肉牛冷冻***配种,冷配比重逐年提高,肉牛品种得到改善。

东北优势区主要用西门塔尔和夏洛来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长速度;中原地区加大地方良种黄牛的选育力度,着重提高肉牛品质;西部地区用瑞士褐牛和安格斯肉牛进行改良,提高环境的适应性。经过几年的改良,优势区肉牛良种杂交改良的比重不断提升,由2002年的35%提高到了2007年的60%。

3.规模化养殖水平逐步提高。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小区,积极推行肉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优势产区的规模化饲养比重达42%。

积极推广配合饲料、人工种草、青贮等适用技术,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区域内肉牛个体生产力显著提高,部分地区平均胴体重已达到200公斤的国际平均水平。

肉牛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一大批养牛专业合作社和养牛协会,广泛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化模式,肉牛生产与市场衔接日益紧密。4.屠宰加工能力不断增强。

生产加工条件逐步由开放的手工屠宰向封闭的机械屠宰过渡,由热分割向冷分割过渡,由简单分割向精细分割过渡。一大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大品牌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在优势区内崛起,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了优势区肉牛业蓬勃发展。

2007年,肉牛优势区域肉牛屠宰加工厂305个,年加工能力达到38.4万吨,年屠宰加工能力5000吨以上的肉牛屠宰加工厂18个。部分企业已具备了国际先进的屠宰加工水平,并已初步培育出一系列全国性的知名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总体评价经过近五年的发展,优势区域肉牛业持续、稳步发展,产品产量显著提高,《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到2007年,肉牛优势区域牛肉产量达151.1万吨,比2002年提高了18.4%;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牛肉的优质率达到35%左右,比2002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比规划目标高出15个百分点;平均胴体重比《规划》目标提高6个百分点。

《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我国肉牛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一期《规划》所选优势区域县偏少,优势区域覆盖范围较小,优势区域牛肉产品市场主导地位尚不明显。

二、发展前景分析(一)产品需求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牛肉消费量不断提高。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牛肉2.59公斤,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牛肉0.68公斤,分别比2000年增长30.8%和30.8%。

但同时,我国牛肉消费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较大,与世界人均牛肉消费超过10公斤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牛肉消费量是农村居民消费量的3.8倍。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对牛肉的消费将不断增加。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刚性增长也是肉牛的消费需求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

另外,目前,我国牛肉产品在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上仍然具有较大比较优势。随着我国牛肉产品质量提高和市场营销网络逐步健全,对东南亚、中亚、中东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潜力巨大。

三、养殖肉牛

肉牛育肥100模式一、模式介绍肉牛育肥100模式是指一个农户建一栋存栏100头育肥牛的标准化牛舍,全年育肥3次,累计出栏育肥牛300头。

此模式标准化牛舍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投资约12万元,附属设施设备约3万元,流动资金70万元,出栏牛头平纯利1000元,年纯利约30万元。二、关键技术1、牛舍设计标准(1)牛舍建设基本要求是坐北朝南,就地取材,经济实用的原则,条件允许可按照钢结构进行建筑。

(2)牛舍采取半开放双列式牛舍,高砖混围墙,砖墙厚240墙,北面全封闭,南面敞开式,舍内总面积为304平方米(38米*8米),素土夯实,砖铺地面(或水泥敷设),走道钢筋混凝土基础,水泥地面,舍顶部滴水坡度一般不小于25°,前后檐高3米,基深0。8-1。

0厘米。(3)门窗要求。

牛舍门高2。2米,宽1米。

北面墙面设窗户6-8扇,窗高1。5米,宽1。

5米,窗台距地面1。2米。

(4)牛床和饲槽。牛床新砖铺设并设有限位栏,牛床长度2。

0-2。2米,宽1。

0-1。2米,牛床坡度为2%;混凝土饲槽,底部贴有面砖,饲槽上宽0。

6-0。8米,底宽0。

35-0。40米,呈弧形,饲槽内缘高0。

35米,外缘高0。6—0。

8米。(5)粪尿沟。

粪尿沟设在牛床末端靠近墙壁的位置,粪尿沟宽应以常规铁锨正常推行宽度为适,一般宽0。25-0。

3米,深0。15一O。

3米,坡度为5%。2、肉牛育肥技术要点(1)育肥前牛舍的准备。

圈舍育肥牛进人圈舍前,对育肥舍地面、墙壁用2%火碱溶液或20%生石灰水喷洒,器具用1%新洁尔灭或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圈舍门口设消毒池,以防疫病传人。

(2)育肥牛的准备。对育肥牛进行驱虫健胃,牛体用0。

3%过氧乙酸溶液逐头喷洒1次,并用0。25%蜡净乳剂对牛进行一次普遍擦拭,驱除皮肤寄生虫。

以每千克体重5至7mg抗蠕敏(或6至8g左旋咪唑)投药驱体内寄生虫,驱虫3天后,每头用人工盐60至80g口服健胃。(3)育肥期的饲养管理。

圈舍育肥肉牛,坚持早、中、晚3次喂料,先喂草料,再喂配料,最后饮水。用农作物秸秆、青贮秸秆、氨化秸秆、酒糟、玉米、高梁、麦、豆饼、食盐、矿物质类添加剂等配合喂养,干粉料必须拌湿喂给。

精粗料合理搭配,按不同阶段比例进行配制,不可随意增减。平均每头牛每天给精料6千克,粗料7千克。

霉烂、变质的精、粗料均不能饲喂。有条件加喂优质青饲牧草效益更好,可节约精料,降低饲养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4)育肥肉牛的日粮配方参考。育肥牛精料日粮配方参考如下标准:玉米面35。

5%,豆饼5。8%,酒糟28。

1%,干草29。3%,食盐0。

3%,复合添加剂1%;或精料22。4%,酒糟25。

1%,干草9。1%,微贮秸秆42。

4%,复合添加剂1%,根据不同季节适当选用。冬季要补充适量的精料及能量饲料,提高育肥牛的抗寒力。

禁止饲喂冰冻的饲料和饮水。炎热的季节要给饮凉水,一般在喂料后1小时给饮水。

坚持每日刷拭牛体1次,以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保持牛体及圈舍的卫生。饲养的用具也要经常洗刷消毒,经常观察牛的采食、饮水和反刍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搞好疫病的防治。

(5)育肥牛适时出栏。当育肥牛18至22月龄,体重达400-450公斤以上,全身肌肉丰满,皮下脂肪附着良好,而且发现牛采食量逐渐减少,经调饲后仍不能恢复,这就预示这批育肥的牛可以出栏了,要尽快适时安排出栏,提高经济效益。

四、年存栏2000头肉牛的养牛场占地需多少

国家养牛补贴政策规定:

1:对于个体养牛场养牛规模在100头以上的,每头肉牛补贴1600元:。

2:对于个体养牛场养牛规模在200头以上的,每头肉牛最高可获得当地政府养牛补贴2800元。

养牛户对所养殖肉牛的数目不能虚报、瞒报,必须有正规检疫手续、消毒手续,手续不合法,就难以取得养牛补贴,所以选择正规养牛场合作,非常有必要。

养牛补贴是有地区差异的,在2008-2009年,东北地区,基本都有养牛补贴,每头肉牛补贴500元左右,后来河南省,山西省,安徽省,江苏省,部分地区也有养牛补贴,近两年,广西省,贵州省,四川省,养牛补贴力度较大,一般养牛补贴的方法是根据养牛场的建设,是不是达到规模,是不是现代化养牛场,一般养殖100头肉牛可以补贴20万左右的牛场建设费。

另外养牛补贴也要靠走关系,如果当地养牛的比较多,有些养牛场可以得到补贴,有些养牛场却得不到,这个可想而知,您想得到好处,必须也得给予别人好处。

具体养牛补贴的问题,养牛场的负责人可以到本地的畜牧局,政府,农业部门咨询一下,因为每个地区政策不同,补贴的力度也不同。

养牛 地理环境要求

养牛 地理环境要求

中国水牛分布的范围一般是在东经100.以东,北纬350以南,有“水牛北不逾淮”的说法;耗牛的自然分布区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黄牛则分散在海拔低于3000米的地方。农作物的种类及某种作物栽培的面积都对牛种的分布发生影响。中国农业区划中把内蒙古自治区、甘肃西部及其以西区域划为游牧区,这些地区以南是农业区。在农业区里又以秦岭、淮河为分水岭:秦岭以南是主要的稻作区,在水稻区域役畜以水牛最重要,黄牛次之,骡马又次之;秦岭以北是麦作区,在麦作区基本没有水牛,而以黄牛为主、骡马为次。历来粮食的主产区,水稻产区的华南、华东、华中都盛产水牛,其中以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为最多;小麦产区的华北、东北都产大型黄牛,如河南、山东、陕西、东北等省区。耗牛和编牛分布地域广,头数少,在西藏、青海的大部,四川、甘肃、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因多在高原附近,被称为“高原之舟”。中国养牛历史

在殷商时代[公元前1562(?)年一前1066(?)年]“卜辞”的甲骨文上刻有“真巴御牛三百”的文字.意思说当时祭礼可用牛数百头。商部落在夏的东方河南、山东一带,畜牧业很发达,当时牛分布在蒙古和中国东北、华北的游牧地区。牛的主要用途是食用。商代已发明了种植业,周代是农业生产大发展时期,牛的利用也起了很大的变化,由肉用转向役用。据记载中国古代以牛耕田开始于周代。到了汉朝赵过时代,才有了具体的牛耕方法。

1911-1949年的养牛业按1947年中华民国农林部畜牧司估计:1947年中国牛的头数在世界各国中排第四位,以黄牛最多。约2652.3万头,水牛963.6万头,耗牛84.3万头,偏牛7.7万头。年屠宰量:黄牛309.61万头,水牛48.18万头.耗牛和偏牛18.14万头。生产水牛肉96360吨,黄牛肉460365吨,耗牛、编牛肉25020吨,总计581745吨,每年人均约1.45千克。年产牛油脂约18661.5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养牛业,1949-1973年为养牛业的缓慢发展时期,是耕牛业时期。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实行保护役畜的措施,于1955年实行了凭淘汰证收购的政策,黄牛于13岁以上,水牛于18岁以上为淘汰标准。1973年以后政府主管部门重视牛种改良,在大城市用荷兰黑白花牛(荷斯坦牛)对本地牛进行改良。此后从美国、加拿大、德国、丹麦、新西兰等国多批引入牛种,建立了城市郊区和黑龙江农区的奶牛基地:1973-1974年两年内政府引进的肉用种牛有10个品种,共234头。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云南、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苏、江西、山东等19个省、市、自治区,并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在黑龙江、吉林、湖南邵阳地区、河北承德地区建立肉牛生产基地,在广大农村繁育专用的肉用牛种,改良本地黄牛。同期引入摩拉和尼里两个水牛品种,共105头,在广西水牛研究所纯繁和改良中国水牛品种。1979年农村开始经济改革,1979年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保护耕牛和调整屠宰的通知》的规定;1983年和1984年国务院先后将农区和牧区的牛羊改为议购和自由购销;1985年起基本上都实行了议购议销;养牛头数从1984年开始迅速增加.到1989年五年内增加1862.4万头。平均每年增加372.48万头;而1949-1984年的35年内共增加3829.2万头,平均每年增加109.12万头。这五年的年平均增长数相当于35年平均增长数的3.4倍。

养牛业现状

在中国提供牛肉的主要牛种是黄牛,1989年黄牛为6393.1万头,比1984年增加1556.5万头,每年平均增加311.5万头,占各类牛总数的63.4%。从1989-1994年.牛总头数增加2256.6万头,年平均增加451.3万头。其中黄牛头数增加了1963.1万头,每年平均增加392.6万头。黄牛头数占各类牛总头数的67.7%,我国现代肉牛业的主要牛种。

内蒙古有多少个民族

内蒙古有多少个民族

内蒙古的民族很多。全区共居住有49个民族。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汉族、蒙古族;人口在10万以上的有回族和满族;人口在l万以上的有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人口在1000以上的有鄂伦春族、壮族、锡伯族、俄罗斯族;人口在1000以下的有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布依族等38个民族。2001年,汉族人口1843.7万人,蒙古族人口404.08万人,满族人口48.1万人,回族人口20.8万人,达翰尔人口7.5万人,鄂温克人口2.6万人,鄂伦春人口0.4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共40.66万人。

内蒙古禁牧政策2022

内蒙古禁牧政策2022

2022内蒙古禁牧政策:

1、禁牧范围:

禁牧范围为玉泉区行政区全域。以街道、乡镇、村委为单位,主要包括:行政区域范围内涵盖的小黑河镇、西菜园街道办事处、鄂尔多斯路街道办事处、昭君路街道办事处等的乔灌木林地、草地及湿地边缘等重点区域和城区,中、幼林内严禁放牧;

2、休牧范围:

未纳入禁牧范围的草地区域可依法采取休牧的生态保护措施。除禁牧区外,国土三调中的其他草地划定为休牧区;

3、禁牧休牧期限:

(1)禁牧期限:

五年,即2022年10月1日-2027年9月30日,期限届满,重新确定新的禁牧期限;

(2)休牧期限:

休牧期2022年--2027年,每年3月20日--5月20日。根据实际情况,可对休牧区域及期限予以适当调整;

4、禁牧方式:

在禁牧区域和休牧期内禁止下列行为:

(1)放养牛、马、羊等牲畜;

(2)擅自移动、盗窃、破坏禁牧休牧标志等设施;

(3)其他违反禁牧休牧规定的行为。

法律依据:《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第二条

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利用天然草原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应当遵守本条例。

内蒙通辽市哪个旗或县最富裕

内蒙通辽市哪个旗或县最富裕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东临吉林省,南接辽宁省,属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交汇处。全市辖5旗1市1县1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土地面积6万平方公里。通辽市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总人口310万,其中蒙古族138万,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1/4,是全国、全区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通辽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是中华民族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至今,仍保留着燕国长城、金代界壕、辽代古墓壁画、元代佛塔和清代王府等历史文化古迹。这里是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和清代名将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故里,被誉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版画艺术之乡”、“中国民歌曲艺之乡”、“中国马王之乡”和“中国红干椒之乡”。

通辽市-城市简介

通辽市通辽市农牧业基础条件较好,有1400多万亩耕地和6800多万亩草牧场,年产粮食35亿公斤以上,商品量占50%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梁、小麦、水稻、蔬菜等,特产荞麦、红干椒、绿豆等。家畜饲养量1100万头(只),其中黄牛140多万头,是国家黄牛、生猪和绒毛生产基地。

通辽市的工业已形成了农畜产品加工、能源、医药化工、冶金建材四大支柱产业为骨干,具有一定基础、规模和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中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的霍林河煤矿已形成年产1000万吨煤能力。通辽发电厂装机容量84.8万千瓦,年发电量53亿千瓦时,电力能源充足。蒙古王酒、通顺牌铝锭、通玻牌玻璃、通华牌蓖麻油、科尔沁乳品、科尔沁牛肉等品牌驰名国内外。

通辽市境内资源丰富,探明有煤炭、石油、硅砂等矿产40余种,其中,硅砂储量550亿吨,为国内最大的玻璃砂和型砂生产基地,煤炭储量133亿吨,石油储量8亿吨,开发潜力巨大。

通辽市地处中国东北和环渤海经济区之间,是东北地区的交通要塞,交通便利。境内有6条铁路交汇、4条国道贯穿,民航机场能起降大型客机,航班直通首都北京、呼和浩特等地。

通辽市自然、人文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有辽阔无垠的科尔沁草原,有浩瀚雄浑的大漠,有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莫力庙水库,有植物大全之称的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劲秀挺拔的元代佛塔和殿宇巍峨的清代兴源寺、福缘寺、王府等众多旅游景点。

通辽市-旗县市区

通辽市的前身为哲里木盟,始建于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1999年10月,撤销地级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级通辽市政府,辖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市政府所在地科尔沁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通辽市

科尔沁区

科尔沁区是通辽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内蒙古东部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土地面积3175平方公里,总人口72.5万人。蒙汉回满朝等26个民族团结和睦,形成了勤劳、勇敢、豪爽的性格和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通辽市

科尔沁区地处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资源丰富,交通发达,通信便利。通辽火车站是全国十大编组站之一,每天从6个方向进出客货列车40余列,公路网四通八达,三条国道横贯全境,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班车。通辽民航机场可起降大中型客货机,是内蒙古东部最大的航空港。科尔沁区工业发达。依托丰富的资源,形成以农畜产品加工,能源、医药化工,建筑材料四大产业为支柱,以蒙古王、金锣、天蒙、宏桥、农机五大集团为构架的地方工业体系,产品饮誉海内外。

科尔沁区是著名的塞外粮仓,主导作物玉米年产8亿斤以上。科尔沁区是一座瑰丽的草原新城,城内高楼耸立,街市繁华。这里是诗的摇篮,歌的海洋,是国内外驰名的版画之乡。民俗风光旅游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尔沁区是内蒙古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旗县(区)之一。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1.91亿元,财政总收入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7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

科尔沁区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走向世界的城市。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拥有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先后与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文化艺术交流,经济技术协作关系。

霍林郭勒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直辖的一座新兴的草原煤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西北部,大兴安岭南麓,东经118度17′46〃—119度46′12〃,北纬45度16'—45度46'。西北邻锡林郭勒盟的东乌旗,南接赤峰市的阿旗,西南与通辽市的扎旗相连,东北靠兴安盟的科右中旗及军马场,处于二盟一市五旗一场的交界处。总面积585平方公里。

霍林郭勒市

霍林郭勒市于199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由通辽市代管。现辖1个苏木、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2个嘎查村。全市有汉、蒙、回、满等17个民族,总人口7万人。

霍林郭勒市处在科尔沁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交汇地带,水草丰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一块极富开发潜力的土地。从城市发展现状、资源、气候上分析,霍林郭勒市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煤炭城市。全市境内优质低硫褐煤储量131亿吨,高含量腐植酸5000万吨,全国闻名的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的霍煤集团在本市境内,其生产能力已达到1000万吨。

二是草原城市。霍市位于科尔沁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交汇处,是通辽市境内保持较为完好的原始草原,地上资源有野生动物30余种,野生植物20余种,药材120余种,年储量300万公斤。

三是避暑城市。霍市属于典型的寒冷,半干旱大陆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凉爽,风景怡人,属于良好的避暑胜地。

四是初具雏型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经过建市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和拉动作用,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已形成体系,群众性娱乐设施齐备,有内蒙古自治区一流的体育馆,交通通讯相对便利,主要交通干线有304国道、呼——霍公路、霍市——乌兰浩特公路、霍市——天山公路、霍市——东乌旗公路和通——霍铁路。

多年来,霍市已发展成为周边地区的生产物质、生活用品的供应地,农畜产品集散地及文化娱乐中心,辐射周边农牧区的功能已初步显现出来,是内蒙古东部重要的能源基地。

开鲁县

开鲁县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部,在东经120°55′—121°52′北纬43°9′—44°10′之间。东与科尔沁区、科左中旗毗连,西与翁牛特旗、阿鲁科尔沁旗接壤,南与奈曼旗、库伦旗、科左后旗为邻,北与扎鲁特旗交界。全县总人口为38.9万人,土地面积4488平方公里。

开鲁地下石油储量丰富,其中陆家堡凹陷预测石油总储量1.2亿吨左右,目前辽河油田正在全面进行开发。开鲁土质肥

通辽市沃。开鲁还拥有广阔的麻黄草资源,全县麻黄草面积在10万亩以上,以麻黄草为主要生产原料的县制药厂产销两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1.01亿元,财政总收入0.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0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405元。

粮食产量12亿斤,商品粮8亿斤,主导产品以玉米、小麦、水稻、红干椒、豆类和蔬菜为主,粮食产量在全区名列前茅,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已初见成效。农区畜牧业、荒沼开发生态治理发展较快,该县已被列为全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县,自治区“双增双提”重点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县。开鲁商贸流通活跃,市场繁荣,现有商业网点千余个,粮食、蔬菜、牲畜、红干椒等专业市场日益繁荣,其中道德红干椒市场以跻身东北地区较大红干椒批发市场,大米批发市场和苹果梨专业批发市场前景较好。

境内有元代佛塔、明代古榆等自然景观,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有清真寺一座。距县城24公里的他拉干水库旅游区风景秀丽,环境优雅,年均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

科左中旗

辽阔、富饶、美丽的科尔沁左翼中旗(简称科左中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的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全旗总人口为52.7万人,是全国县级建制蒙古族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地区。旗政府所在地保康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通辽市这里历史悠久,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之一。公元1636年(清崇德元年)正式设治,为清政府的直辖旗,称科尔沁左翼中央旗,因扎萨克设于达尔罕王府,亦称达尔罕旗。这里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历史名人孝庄文皇后、嘎达梅林都出自这片神奇的土地。

这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辽阔的草牧场,是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类型区。科左中旗总土地面积9811平方公里,居东北经济区,地处内蒙古、辽宁、吉林三省交汇的金三角。科左中旗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回暖快,夏季雨热同步,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全旗水资源充沛,有西辽河,新开河和乌力吉牧仁河三条主要河流。径流量为5.85亿立方米。旗内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现已探明宝龙山至架玛吐一带有1.5亿吨左右的长垌煤资源。石油、天然气开采前景可观,境内矽砂资源品质好、品味高,总储量为10亿吨左右。

科左中旗土地肥沃,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年产粮食可达10亿公斤。是国家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国商品牛基地和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旗)。科尔沁黄牛、科尔沁细毛羊、“达尔罕”草原白鹅闻名全国,科尔沁肥牛肉畅销国内外。

科左中旗交通极其发达,境内有通——霍线、通——让线、平——齐线、大——郑线四条铁路线通过,境内里程达191公里。有通辽至海拉尔、通辽至长春、通辽至霍林郭勒三条国道通过,有四条区、旗(县)级公路,其中黑色柏油路面达400公里,已形成连接城乡、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科左后旗

科尔沁左翼后旗(简称科左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东南部,在东经121°31′至123°43′,北纬42°40′至

通辽市43°42′之间。全境南与辽宁省康平、彰武、昌图三县交界,东与吉林省双辽市接壤,北和西依次与通辽市科尔沁区、科左中旗、开鲁县、奈曼旗、库伦旗相连。旗政府所在地甘旗卡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旗总土地面积1.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9万人,其中蒙古族占72%,全旗人口以蒙古族为多数,蒙汉回满等十一个民族杂居。

全旗特产自然植物麻黄草和山杏,生长区域1000万亩,麻黄草最高年产1500万斤,山杏核200万斤;探明矽砂开采储量2亿吨,远景储量350亿吨以上;优质长焰煤远景储量1.3亿吨,开采储量1.13亿吨;草炭远景储量7100万立方米,开采储量1000万立方米;探明石油储量1.6亿吨。

全旗农业总播面积300万亩,粮豆总产稳定在10亿斤,其中玉米100万亩,总产5.3亿斤,优质水稻23万亩,总产2亿斤;草牧场1050万亩,其中可利用草牧场650万亩,优质牧草10万亩,家畜存栏100万头只口,其中黄牛28万头,“科尔沁黄牛”品牌载誉国内外。

全旗形成了以新三维肉类加工、康源药业、马王酒业、维尔肉鸡四大有限公司和矽砂采掘业及建设中年产120万吨的金宝屯煤矿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能源、建材、医药四大支柱产业。较大规模企业为:新三维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牛肉产品按照欧盟标准组织生产,生产能力10万头;康源药业有限公司血栓通输液系列产品被国家列为“两高一优”重大开发项目产品,国内销售市场份额占50%,年销售额达亿元。

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青沟为主的旅游业形成规模,年接待旅游观光、科考人员近20万人次。一批独具民族特色旅游项目正在开发建设,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为通辽市西部开发的重点旅游区域。

库伦旗

独享“安代艺术之乡”、“荞麦之乡”美誉的库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通辽市西南约140公里处,属环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全旗土地面4645平方公里,总人口17.5万人。

处于辽西山地与科尔沁沙地相接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全旗构成了中南部丘陵沟壑密布,北部沙沼坨甸相间的地形地貌。号称“八百里瀚海”的塔敏查干沙带横贯境内东西,总面积可达30万亩。全旗有大小河流22条,分布着大小山头720多座。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八大重点治理区之一的柳河流域在全旗境内就有429万亩,风蚀面积26.85万亩。

库伦旗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较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文化颇具特色。主要文物古迹有辽代古墓、清代庙宇以及辽代黑城遗址等。其中兴缘寺、福缘寺、象教寺等三大寺均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的庙会和草原古朴民风更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作为民间歌舞“安代”发祥地的库伦旗于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安代艺术之乡”。由旗乌兰牧骑创作并演出的歌舞剧《安代传奇》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新剧种--科尔沁蒙古剧。

库伦旗地上地下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境内树种丰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既为多种作物的生产提供了条件,又蕴藏了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特别是库伦荞麦以其种植广、产量高、质量优,其内在含量集营养、保健、药用价值为一体而享誉海内外,被誉为“荞麦之乡”的美名,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

开放的库伦、纯朴各族人民,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情,特定的优惠政策,竭诚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共同开发这块宝地。

奈曼旗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旗境东西宽68公里,南北长140公里,土地面积8120平方公

通辽市里。

全旗总人口为43.1万人。2003年,全旗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4.78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7667万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80元。

奈曼旗人民政府驻地大沁他拉镇,是全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全镇工业企业发展较快,现有木材深加工企业13家,以型砂为原料的灰砂砖产品已达三大系列、30多个品种。

奈曼旗交通、通讯十分方便,电力供应充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

奈曼旗工业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建材工业已成为全旗的主导产业之一,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30多种,主要有:麦饭石、石灰石、大理石等,其中高品位石灰石储量2.2亿吨,天然硅砂储量150亿吨,功效神奇的麦饭石储量430万吨。

畜牧业是奈曼旗的传统产业。该旗被列为全国4个重点产毛旗(县)之一,享有“绵羊之乡”的美称。全旗家畜存栏100万头(只),牛羊肉年产330万公斤以上,猪肉2400万公斤以上。

全旗总面积中林地431万亩,天然草牧场1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67%,林木蓄积量352万立方米。被称为“奈曼三宝”的甘草、麻黄草、蒲苇草年产量分别达到10万公斤、300万公斤、200万公斤。

奈曼旗旅游资源独特。境内所发现的各个朝代的遗物遗迹等约有300余处,数以千件。奈曼西湖、舍力虎、孟家段水库以及山沙风光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娱乐的圣地。

扎鲁特旗

富饶而神奇的扎鲁特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北部,东经119°14′至125°57′,北纬43°50′至45°50′。

扎鲁特旗总人口30.3万人,由蒙、汉、回等13个民族组成。全旗土地面积1.7万平方公里。

全旗现有耕地160万亩,优质草牧场1773万亩,年人均产粮食1045公斤,是国家商品粮基地。牲畜稳定在150万头(只)以上,属全国牧业大旗,年产白山羊绒154吨,绵羊毛960吨,各种皮张35万张。被自治区列为绒山羊、山杏中药材、粮食、畜副产品四大基地。

扎鲁特旗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矿点84处。罕山神泉水含有丰富的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日涌量500吨以上。

野生动物有马鹿、黄羊等150多种。野生植物有金针菜、木耳、蘑菇、蕨菜等200多种。各种中草药材有西洋参、麻黄草等170多种。

工业生产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很大。重工业以煤炭工业为主导,现已探明总储量为20多亿吨,年生产原煤100万吨。其中:塔拉营子煤矿开采的隐晶质石墨作增炭剂,用于炼钢生产每吨可代替生铁5—12吨,提高炉温10—28℃。1990年通过部级科技成果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

扎鲁特旗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这里有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遗址,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石皿石器,有明、清时期的庙宇亭台,有金代界壕又称“金长城”。还有乌兰哈达仙人洞、罕山神泉、嘎亥吐镇金门山等68处天然景区星罗棋布在一望无际、景色绚丽的草原上,具备了发展旅游事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