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养牛文案怎么写,有没有在家赚钱的副业推荐一下

创业养牛文案怎么写,有没有在家赚钱的副业推荐一下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创业养牛文案怎么写,以及最近刚离职,有没有在家赚钱的副业推荐一下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笑来:有些问题是不用解决的

李笑来:有些问题是不用解决的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都是问题,大大小小不一而足。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烦恼,就痛苦;同样的问题,别人解决不了,你能解决,那你就高人一等;别人都解决不了,只有你能解决,那你就可以算作英雄了。

这么说并不夸张,因为历史上所有的英雄,本质上来看其实都是解决问题的高手。

有个很重要的概念,永存问题(PersistentProblems),指那些持续存在的,反复出现的,好像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

每个领域都有一些特有的“永存问题”。比如,教育行业,有一部分教育者永远不合格。这就是永存问题的特征——谁都可以识别这个问题的存在,可就是谁都没办法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消灭这个问题。

再比如,在股份激励体系中,永远做不到彻底的公平,先来后到就是比能力更重要……

这个看起来不合理的,有时也确实非常不合理的问题,谁都解决不了。

又比如,每一代人的出生,都是一次“野蛮人”对“文明”的入侵。

我们必须在这些野蛮人长大成势之前,用好的教育消灭那些可能的恶势力(指思维中的恶势力)。一代人的退步,需要许多代人承担损失——这个问题反复出现,持续存在,谁都没办法彻底消灭这个问题,虽然整个人类一直在与这个问题抗争。

对于永存问题,正确又简单的方法论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暂时)别去解决了罢。

这并不是说彻底放弃了,彻底不管了。这就好像人类为了文明建立了法制,并通过无数代的努力不断完善……可最终,法制也有缺陷,也引发了一系列更为难办的永存问题。所以,更准确的陈述应该是:面对永存问题,尽力就好。

因为有些问题既然是永存问题,那么它很难被解决,只能慢慢被改善,而这个时间需要很久,常常并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绝大多数人能做的,只是添砖加瓦——当然,这一点点的贡献也确实非常可贵,所以,真的是尽力就好。

有些问题,看起来很重要,实际上却没那么重要,把时间花在解决它们身上,实际上是浪费的,效率低下的。

在演艺行业里,长相重不重要?当然重要啊,非常重要啊!可是,若是如此,那又如何解释葛优、黄渤、冯小刚(第一次当主角就赞誉爆棚)的大成?

更细致深入的解释是这样的:

总体来看,在演艺行业,长相确实非常重要,甚至说“颜值即正义”都不过份;但从每个个体出发来看,即便颜值即正义,别说自己不是最帅的那个了,连自己不够帅(甚至很丑)都是只能接受的一个永存问题。

所以,对个体来说,一旦自己已经进入演艺行业,长相就不是最重要的了,更重要的是其他方面,屡败屡战的勇气,不断进步的演技、深入思考快速学习的能力,等等……当然还有一个同样更重要的、“身外”的东西:运气。

有个说法:“魔鬼在细节之中。”换个朴素的说法:细节很重要。

说实话,我并不反对这个建议,但我很少把它当回事儿——更多情况下,我觉得“细节很重要”是用来吓唬那些没做成过事儿甚至压根就没做过事儿的人的。

                   彻底的完美主义者都是脆弱的。 

他们不懂“永存问题”这个概念的,他们离这世界的真相太远,又不自知,于是脑子里追求完美,行动上永远做不到,真的是压力山大。

只不过,随着能力和实力的提升,有更多机会、有富余的时间精力去关注更为细节的问题,因此,大师们做事,在细节上比业余爱好者更为精致。这是能力与实力提升的结果,不能反过来看。雕琢细节本身并不能让一个人自动成为大师,或者让一个作品自动成为经典——因为最重要的东西没做好,细节再好也没用。

主次不分,是绝大多数人的永存问题。

有些问题不用解决,至少不用在最重要的问题被解决之前解决。

有些问题就和感冒一样,只是身体的一时问题,我们自身的免疫能力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将其消灭。

用不着吃药,用不着打吊瓶——顶多,休息一下,好好睡一觉就行了。

有一点问题就坐立不安的人,本质上只是天真。误以为这世界有什么没问题的事物存在。

世界上的每个人,几十亿个体,都是有问题的——即便现在没有疾病,未来疾病的基因出生的时候就在体内……这个事实很“治愈系”吧?而且,这些有问题的个体,每天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吗?那凭什么你就不会遇到问题,凭什么你就能度过完美的一生?开玩笑!

比如,大多数情况下,家庭成员对财务的焦虑,就是一种“感冒”。

若是家庭成员都在努力,都在进步,那么就相当于整个家庭“免疫力”足够强。过段时间,“感冒”就痊愈了。由此来看,大多财务焦虑引起的家庭争吵,通常是不必要的。

再比如,创业公司人员流动大,也是一种“感冒”。

若是一个创业公司发展迅猛,人员流动大又如何?若是一个创业公司发展极为迅猛,谁舍得离开啊?忙都忙不过来呢,哪儿有功夫各自勾心斗角?

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由于发展不够快,或者发展放缓造成的。

够快地发展,持续地发展,相当于免疫力,大多数问题只不过是感冒,甚至不需要治疗。

写的文章多了,读者的提问就越来越好玩,比如:

娶了一个不讲理的老婆怎么办?

唉,谁让你当初认为“有讲道理的基本素质”并非最重要的问题来着呢?谁让你当初认为其他的问题更重要来着呢?或许是长相?或许是身材?或许是学历?或许是家庭背景?或许是别的什么?

有些问题是自己造成的。含泪罢。(Livewithit)

很多人问我,零基础如何开始学英语……我很难回答,因为我知道,大多数人根本不是零基础,而是负基础。绝大多数人的母语是不过关的——

文章逻辑复杂一点,就各种凌乱,读不懂;

文章篇幅稍微长一点,就根本没耐心看完;

自己从来写不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看别人写的文章不服气,却无法做到有理有据地反驳重点……

这么朴素、简单、有效的建议,绝大多数人这一生都没听进去过——然后,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生都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却又从不自知。

有些问题,并不是你自己的问题。

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在意识到的那一瞬间,就等于放下来了一个巨大的负担,摆脱了一个沉重的枷锁。

比如,不被理解……这是个大问题,有人甚至高喊“理解万岁”。可实际上,在你确认自己是正确的情况下,这并不是你自己的问题,这是其他人的问题啊!

大多数人都是错的,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正常的事儿吗?这是历史已经反复证明的,那些尚未被证明的,历史终将证明……

这些年来,我脑子里有太多“不一样”的观念:

时间是不可管理的,管理时间的意愿和炼丹求长生没啥太大区别。

与其控制情绪,不如继续求知,学识才决定人的品行和生活的品质。

外语发音不好,说不流利又怎样?我使用外语的最大用途是阅读。

想要学什么,我就去教什么,反正我学得快,至少比大多数人的学习经验更多一些,学习时间更长一些。

谁说不能同时做好几件事情?我跑步的时候还听音乐呢,我走路的时候还听电子书呢,我甚至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同时看电影呢。

法定假日是限制企业的,不是限制我个人的,谁说过年之外我就不能回家看望父母了?

……

不一样的观念,导致不一样的行动,导致我长期很难“合群”。但这不是我的问题啊!这明明是他们的问题啊,不是吗?

互联网帮我解决了这个心理负担。我长期在网上写作,总是可以得到一些反馈,让我体会“嗯,我确实并不孤独”……我就这样挺过来了。

有人在网上威胁我的人身安全。我老婆问我,这是不是很麻烦?

我说,不麻烦,那是他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在网上过过嘴瘾,打打嘴炮,真的跟我没关系。若是他亲自找上来,那时候才是我的问题。可我也是锻炼的人,到时候,对方可能会发现那还是他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这一点上,中国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根深蒂固的普遍共识。这很讨厌,最终的结果就是“家家户户都有陈年瓦上霜”……

养鱼的,以为自己从此再也不吃鱼就可以了,反正赚了钱可以买别的吃;

养蟹的,以为自己从此再也不吃蟹就可以了,反正赚了钱可以买别的吃;

养鸡的,以为自己从此再也不吃鸡就可以了,反正赚了钱可以买别的吃;

养猪的,以为自己从此再也不吃猪就可以了,反正赚了钱可以买别的吃;

养牛的、养羊的、养虾的、养鸭的……

最终,其实无论花钱买什么,都是养的人坚决不吃的东西……这不是耸人听闻,这就是现状。

最可怕的是,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自己不吱声,希望有人替自己出头,却又完全不知道“替天行道”实际上是成本很高、风险很大的活动……

别人家的孩子被拐卖了,觉得跟自己没关系。到最后自己家孩子也丢了,就开始怪别人没有同情心,没有社会责任感,完全忘了自己过去的选择,这……多少有点活该吧?

历史书看多了,就明白了,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其实就是那么一瞬间。

在漫长的时间轴里,只有些许个重要的瞬间。在那些瞬间里,有些人,有些事,恰好就在那里,于是他们成了关键。

虽然很多人都足够努力,但在那个特殊的时间点上,在那一瞬间,恰好已经有能力做那事儿的人,又恰好站在那里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压根就不存在,所以才有那么多看似简单、貌似早就应该被解决的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

反思自己年轻的时候,少不经事,于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和情绪在自己其实压根就无法解决的问题上,也把很多时间精力和情绪寄托在他人身上,以为他们可以帮我们解决问题,甚至错误地把责任横加在他们头上,想想也真是不应该。

正确的方法论可能是这样:

但必须牢记,解决那些问题,可能并不是此人的责任,也不一定是此人能有的运气。

现在大家的日常阅读越来越多实在微信环境里啦,于是就有朋友问我:那怎么写微信环境里的文案呢?唉这个话题很大。说个我们最基本的心法吧:就是要把阅读注意力调到很低的程度,再来看我们写的文字。也就是说微信环境里写文章是要为一个心不在焉的读者写作,唉没办法哈。这不能怪读者,这就是手机阅读的真实环境。比如说,要用尽可能短的句子和尽可能短的自然段。再比如说,绝不能有复杂的逻辑,最好干脆用清单体。读者可以迅速的浏览并抓住关键信息。再有,表达方式要独具激烈的情绪表达,比如坚决不能用惊叹号,大红字儿什么的。微信里的文章应该像一条河流,读者能够把自己放进去然后非常舒服地顺流而下。微信文案更像是给一个孩子在对话。

最近刚离职,有没有在家赚钱的副业推荐一下

最近刚离职,有没有在家赚钱的副业推荐一下

hello宝妈你好,我是甜姐儿小盐,主业是运营管理。周末会兼职ppt设计师,大概有半年的时间,兼职总收入约15000元。作为斜杠青年,没有什么比自己赚钱赚两份、还自己花来得更快乐啦,所以我想分享一下PPT设计师兼职的心得,希望可以帮到你~

裁员让我明白了副业的重要性

其实我一直想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副业,为“财富自由”添砖加瓦。但由于前期996,后期又晋升了管理岗,工作任务繁重庞杂,一直没有落实在行动上。直到21年8月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千千万万的在线教育从业者突然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纸裁员通知,我便是其中之一。处在工作空窗期,无奈之余,我更加明白了副业的重要性,因此下定决心找一份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副业,并且付诸行动。

在小红书翻了几天各路博主副业的视频,我决定试试PPT设计师兼职,原因有三点:

第一,我从运营基层做到管理,做PPT是家常便饭,虽然水平比较基础,但是上手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且也想借此机会提升一下自己的设计水平;

第二,我在小红书未曾看到过完整的PPT兼职科普,大多数博主对这份兼职都是一句话带过,表示可以做,但是怎么做,能赚多少金鲜少有人提及,所以打算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

第三,我正打算起步做自媒体,如果能够深入了解这份兼职,并且科普给同样需要这份兼职的小伙伴,也会是十分有用的题材。

基于以上三点,以及空窗期想要短暂维持生计的迫切感,就一股脑儿扎进去开始做了。而且全程下来收益颇多,因此想把这份副业也分享给需要的小伙伴,让我们一起迈向财富自由。

行业定价标准,以及我是如何接单的

PPT设计兼职的收入水平与交付的PPT形态直接相关,所以在这里我先把PPT的形态简单展开来,呈现给大家。PPT按照动静态分,有动静态之分;按照精美程度分,有标准、精美、高端之分。如此组合起来就有6种形态,分别是标准静态、标准动态、精美静态、精美动态、高端静态和高端动态。

一般来说,收入是按照这6种形态是依次增加的,但在实际从业过程中,价格往往与需求方综合要求直接相关。例如,比起个人,需求方如果是企业或者党政团体,PPT的整体设计要求会更为严苛,对设计师的审美、设计经验的丰富程度、对客户需求的理解程度、使用PPT各项功能的熟练程度,及解锁各项功能的范围大小都是考验。

(企业级需求方交付案例)

综上,PPT设计单价无法单一地通过形态区分出具体的数额。实际情况来看,通过面试的初级设计师可以交付标准单(如演讲论文类、述职汇报类)每单收入60~120元不等;随着接单数量的增多和更多技能的解锁,中级设计师可以交付精美单(如课件类、商业计划类),每单收入100~300元不等;高级设计师则可以交付高级单(如企业合作类、党政教育类),每单收入180~500元不等。不过我必须说明,以上数字并不绝对,只是大致的测算。

(接单群部分订单截图)

我第一个月接了4单(每月4单是平台的底线要求),有标准单也有精美单,总计收入585元,平均每单146.25元。所以这份副业月收入500元起步,对于有闲的小伙伴(尤其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可观的。平台为了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每月都会发布月度薪资TOP20,这部分人月薪基本都达到了20000元。可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副业最重要的依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道理:克服惰性,长期坚持。

此外,PPT设计只是一个设计统称,平台一般也会提供文案代写、海报设计、翻译、logo设计等订单,因此有以上技能的小伙伴们也可以选择交付此类订单。

这份兼职不仅是交付结果,更多的是交付服务。服务流程从打招呼到沟通设计需求、输出样稿、确认样稿、输出终稿、确认和修改终稿、交付,体现的是设计师的专业态度,因此让客户满意才是最重要的。

而这个流程的每一步都是需要足够时间的,因此适合做这份兼职的人群需要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考虑到PPT设计是职场的必备技能,我觉得想想自食其力保持职场状态的全职妈妈,还有预习职场技能的学生党,都可以来试试看。当然,有余力的打工人想做两份收入的斜杠青年也很可,绝对又酷又有底气。

坦诚聊聊这份兼职的优缺点

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是赚伙食费了,谈钱有点俗,但是自食其力一点儿不俗。

其次,通过这份兼职我们可以反向推动自己走出舒适区,解锁各类实用的PPT技能。拿我自己举例,兼职之前妥妥的PPT小白,仅限使用基础功能;兼职之后我可以用PPT抠图换背景、设计海报、加水印、设置切换动画等。

(用PPT设计海报案例)

再者,前面也说过,好的内容用好的形式呈现是加分项,所以学会用高级的形式呈现内容,体现水平,也体现态度,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更胜一筹。

最后一点,通过这份兼职我们可以学习一些新领域的新知识,因为PPT订单分类繁多,涉猎广泛,包括晋升竞聘述职,企业商务合作,管理培训,党政红色教育等。所以在做PPT的同时,我们可以学习大厂人的汇报思路,了解各个行业现状和瓶颈,接触优秀的企业管理方法和经验等等,免费的知识库便跃然眼前了。当然,这里要提醒大家,事关职业道德和尊重知识产权,所有需求方的资料都要严格保密,不可外泄。

至于缺点,第三点说过交付流程,显然这份工作与坐办公室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久坐身体吃不消的问题是有的。从这一点来看,每单服务时间较长,三五小时到一两天,都是有可能的,因此时薪的确不是很高,要自己权衡好。

其次,毕竟大家审美不同,偶尔遇到要求刁钻的客户,半途而废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因此需要大家积极调整心态,不要因为一两单而轻易否定和怀疑自己。

写在最后的话

综合情况的说明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感兴趣,想要了解PPT设计兼职的面试资源、面试流程、做单流程及红线等问题,或者其他相关问题,都可以直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噢。

经济学的三种思维方式

经济学的三种思维方式

经济学上,在解释世界上要求客观中立,不做价值判断,仅仅回答「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是一种经济学思维方式。那么关于经济学的三种思维方式你知道吗?下面是我整理的经济学的三种思维方式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学的三种思维方式

1、最佳投手做了击球员

巴比·鲁斯是一个优秀的棒球投手,1918年,他在世界职业棒球大赛上创下了连续最多的无得分局的投球记录,直到1961年这个记录才被打破。他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这一代人中的最佳投手之一,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个投手。他既是团队中最好的投手,也是团队中最好的击球员。

从实用的观点来看,他无法既做投手又做击球员(投球需要耗费太多能量),所以球队经理米勒·哈金斯不得不做出选择。

尽管鲁斯在两个位置上都有绝对优势,但他在击球上有比较优势。鲁斯做投手的机会成本是如果让他击球的话球队将赢得的比赛数量。哈金斯认为鲁斯投球的机会成本高于他击球的机会成本。鲁斯成了最伟大的击球员之一。

1920年,他打出了54个本垒打。那一年,只有另一个团队集体打出的本垒打数和鲁斯一人打出的本垒打数一样。

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像米勒·哈金斯一样,根据球员的比较优势去分配球员的位置。问题不是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哪个球员最好,而是该队更能承受起在任何其他位置上失去该球员。

当为一个球员在球场上寻找一个特定的位置时,正确的建议也许不是他在这个位置上是最好的,而是他在其他任何位置上的价值都更小。

2、小麦战胜了T恤

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制造商。自那以来,美国人口大幅增长,制造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那么,为什么现在世界上30%的服装都是由中国制造并出口的呢?

(我们做个假设:一个美国工人每天可以生产50件T恤或种植200蒲式耳小麦,一个中国工人只能生产25件T恤或50蒲式耳小麦。换句话说,相同数量工人,相比于中国,美国可生产2倍的T恤或4倍的小麦。)

美国的每个工人都能比中国工人生产出更多的小麦与T恤,在我们的简化模型中,在生产T恤和小麦这两件事上,相比于中国,美国都有绝对优势。

然而,绝对优势并不是故事的结尾。

对于美国生产的每件T恤,它都使用了本可以用于种植小麦的资源。当然,中国也是如此。但在我们生产T恤和小麦的模型中,在美国制造1件T恤的机会成本是4蒲式耳的小麦(200蒲式耳÷50件=4蒲式耳/件);在中国制造1件T恤的机会成本只有2蒲式耳的小麦(50蒲式耳÷25件=2蒲式耳/件)。为了制造1件T恤,美国必须放弃的小麦数量比中国更多。

相比其他生产商,当一个生产商能以较低的机会成本去生产1件商品时,我们就说他在这件商品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相比其他人,能够以更低的机会成本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在我们的模型中,在生产T恤这件事上,中国相对于美国有比较优势,因为中国生产1件T恤的机会成本只有2蒲式耳的小麦,而美国的则是4蒲式耳的小麦。

另一方面,在种植小麦这件事上,美国相对于中国有比较优势。

美国每次生产1蒲式耳的小麦时,它都要放弃生产0.25件T恤(50件÷200蒲式耳=0.25件/蒲式耳)的机会。然而,中国增加1蒲式耳小麦的机会成本更大:是0.5件T恤(25件÷50蒲式耳=0.5件/蒲式耳)。因此我们说在生产小麦上美国有比较优势。

一个国家可以在拥有比较优势的同时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在生产T恤和小麦这两件事上,美国都相对于中国有绝对优势。但是美国在生产小麦上的优势要大于在T恤上的:美国的人均小麦产量是中国的4倍(=200/50),但是人均T恤的产量只是中国的两倍(=50/25)。

美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更好,但可以这么说,它在生产小麦上“更好的程度更大”。中国虽然没有绝对优势,但在生产T恤上“更差的程度更小”,因而其有比较优势。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一个国家不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有比较优势。每个生产商的机会成本都取决于它生产不同商品的相对能力。逻辑告诉我们,你不可能相对于B更善于A,而同时又相对于A更善于B。)

相对于中国,美国不能既相对于T恤更擅长生产小麦,同时又相对于小麦更擅长生产T恤。因此,没有生产商能在每件商品的生产上都有比较优势,并且每个生产商总会有拥有比较优势的时候。

3、馅饼奶奶不削土豆皮

我们可以用一个更贴近家庭的例子来认识这种国际贸易的情境。当你的家人在决定感恩节晚餐时,要让最好的厨师来做每一道菜吗?如果你的家庭规模很小,也许一个人可以完成整个晚餐;但是如果你有一个大家庭,你就需要几个厨师来完成晚餐。

比如:奶奶是迄今为止最有经验的厨师,然而,土豆去皮这项任务总是外包给孩子们。这是因为孩子们在马铃薯削皮这件事上比奶奶做得更好吗?可能不是这样的。

奶奶在感恩节晚餐的每一项准备工作上都有绝对优势。尽管如此,孩子们可能在马铃薯去皮这项任务上有比较优势(因为孩子做馅饼更不熟练),这样就能让奶奶有时间去做那些棘手的馅饼。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比较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在进行抉择时,比“绝对优势”更加有效,“比较优势”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论你在纠结选工作还是选股票,去健身还是写文案,拥有这套思维会让你的选择更有科学性,达到利益最大化。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或许是实在对哥本哈根的闹剧不耐烦了,薛兆丰对英国某爵士主张素食的理由讽刺了一下。据说,供人食用的牛会放出许多甲烷屁,结果增加温室气体,因此爵士建议,最好大家都不再吃牛肉了,改吃素,甲烷自然减少。

薛博士问道,如果人不吃牛肉,转而像牛那样去吃素,岂不是牛屁变成人屁?温室气体怎会减少呢?在自然母亲面前,既然牛无权放屁,人不应比牛有更大的屁权。

许多人认为薛博士这种质疑简直是吹毛求疵,或者是无理取闹。他们认真地指出,人和牛的消化系统有所不同,还讲解了一番植物纤维素的知识。

对哥本哈根那场闹剧,我比薛博士更加不耐,不耐到根本就不愿意理睬。不过,薛博士对人类屁权的质疑,倒让我不禁哑然失笑。我不懂植物学和畜牧学,不能从纤维素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薛博士果然是经济学专业人士,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已经深入骨髓,于是就见到了人所未见。仅仅为了具备这种思维方式,经济学就是一门值得钻研的学问。

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虽然人人在行动上都按照这个规律去做事,但自觉地理解这个概念的人,却并不很多——甚至很少。

一件事情的成本,并不是为了做这件事直接付出的代价,而是因为做这件事而不得不放弃的其他事情中,价格最贵的那个。

说起来有些绕,举例解释一下就清楚了。你晚上去看电影,成本不仅仅是那张电影票和来回交通费,更主要的成本是,如果去看电影,那你晚上就不能做别的事情了。那晚上你可能做的其他事情,其中最重要的那个,再加上电影票等费用,才是你看电影的全部成本。

如果那晚你本来可以和巴菲特一起吃饭聊天的,那么,你看电影的成本就很高了,高到很少有人能承受,因此,现实中,我们不会见到有人为了看电影而放弃和巴菲特共进晚餐。

机会成本的概念,薛博士和我本人的其他一些文章中早有解释,这里只是略为复述一下。我要说的重点是,机会成本这个概念中,包含有“比较”的含义。理解了机会成本这个经济学概念以后,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就会具备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个方案被否定了,被取消了,那么,取而代之的是什么?这个替代方案,和原来那个方案相比,是更好了,还是更差了?

没有理解机会成本概念的人,往往不具备这种“比较”的意识。他们的“常识性”思维是这样的:某种方案有许多弊端,那么,就应该取消它,这样,就消除了弊端。我称这种人为线性思维者。他们的思维只能沿着一条线进行,从不左顾右盼。

牛放屁,也许确实会制造出甲烷。这件事看上去不太好。线性思维者自然就会想,既然如此,不养牛就好了,不养牛,自然没有牛屁,也就自然没有甲烷了。线性思维者就不想想,原来的方案是人吃牛肉,如果不能吃牛肉,人就要吃其他东西。人吃其他东西以后,会不会制造出更多的甲烷,或者其他温室气体呢?

薛博士是这样想的,并提出了他的质疑——或者说是讽刺。可见,薛博士不是线性思维者,他有“比较”的意识,是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拥有者。

和薛博士掰扯植物纤维素的有关知识是不得要领的。薛博士的意思,并不是分析植物纤维在人体消化道中的运行机理,而是想帮助那些线性思维者建立起“比较”的意识。这件事非常有必要,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件事很不容易。因为不容易,我们才成立专门的学会——铅笔经济研究社,来和薛博士一起做这件事。

机会成本,或者说“比较”的意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务,都是利弊兼备的。没有那种两头甜的甘蔗。我们并不是在两头甜的甘蔗和一头甜的甘蔗之间做选择。这个意思还可以用许多其他方式表达:比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可能既吃饼还有饼,等等。

任何方案,必然兼具成本和收益。人们要想得到这个收益,就必须付出那个成本。想要在人群中生活,就必须忍受别人的存在。想要中大奖,就必须买彩票并准备好不中彩。想要看电影,就得对着银幕呆呆地看上一两个小时。没办法让成本为零。当然,人们可以通过制度变革、技术创新等手段来减少成本、增加收益。世界就是这样变得越来越好的。

被许多环保主义者指为弊端甚大的方案,其实都是人类改进成本收益比例以后的成果。汽油内燃机看上去污染很大,但它代替的是污染更大的蒸汽发动机。相比煤炭,石油是非常清洁的能源。农民进城用煤气做饭,似乎提高了碳排放。但农民进城以前,要靠大量砍柴、烧柴来获得能源,那时的碳排放要多上好几倍。人们吃牛肉或许会增加一些甲烷,但却可以让那些原来吃不到牛肉的人得到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体力。

如果没有新的技术出现,仅仅因为这些现行方案还需要成本,就主张取消它们,结果只能是回到更糟的状态,让人们付出更多的成本,而只能得到更小的收益,而绝不会奇异地飞升到精妙的、成本为零的境界。许愿或者祝福并不能代替时间、钻研和劳作。

在那位爵士看来,不吃牛肉或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还有许多其他方法获得蛋白质。但对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来说,牛肉非常重要,最好能继续吃。如果有学者能够研究出更高效的畜牧技术,能够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让牛少放屁,或者把甲烷变废为宝,这才是真正的进步。如果没有这种新技术,而只是简单地要求人们不吃牛肉,那就是胡闹。大家凑到一起,在某地胡闹,就是不卖票的闹剧。

研习经济学,确实可以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他人的行动。没有学过经济学,人们仍然会对世界和他人的行动有一些理解,但这种理解很可能是片面和错误的。经济学并不难,但不学习、不钻研,也不可能掌握。没有学习,却可以自发地理解如机会成本、边际这样的经济学概念,可能性非常之小,当然也就很难具备相应的那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如果没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人的脑子里,会有什么替代物?这个替代物是更好,还是更差?

这还用问吗?

经济学思维方式的五个经济学原理

第一个经济学原理是“折现”

折现的意思是,今天得到的一百块钱和下个月得到的一百块钱是不一样的。把未来的收益折合成今天的价值就叫做折现。

如果有一个人和你说,你有两种选择,是100天后给你一块糖还是101天后给你两块糖,你很可能会说,101天后给我两块。

但如果这个人和你说,是现在马上给你一块糖还是明天给你两块糖,你也许就会犹豫了,可能就选择了现在就先吃一快糖。

人们会仅仅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自己的选择,因为快乐是有折现率的。

即时愉快是有很大吸引力的,所以人们时常会今朝有酒今朝醉。我明天再开始减肥,我明天再写作业,我明天再工作。

还在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的时候,今朝有酒今朝醉可能是必要的。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猿人他每天都在规划着未来,我明天再吃这块肉,我下个月再去冰河的另一边看看,我明年再造一个小猿人…

还有另一个猿人,我我现在就吃掉这块肉,我今天就要造一个小猿人。

哪个猿人更可能把自己的基因延续下来呢?

但是现代社会不一样了。在《异类》这本书里,马尔科姆提到,任何一个人想在一个领域里成为一个顶尖的人,他都必须花费一万个小时。

无论你是足球运动员,还是创业者,还是小提琴演奏者,这个一万个小时是必非充分条件。

不要以为一万个小时很简单,要达到这10000个小时,如果每天能为那一个目标花费3小时的话,必须坚持十年。

所以,我在笔记本的第一页写下了自己想要实现的所有大大小小或宏伟或琐碎的梦想:学会弗拉门戈舞蹈,拥有一栋海边可以看日出的木屋,写一本小说,拿到MBTI资格证,成为专栏作家等等等等。

之后,我再给我的梦想分类,我发现,虽然列了许多死前想完全的事情,但我最想实现的三个梦想主题是:写作,MBTI,以及创业。

于是我开始记录我在我这三个梦想上投入的所有时间。

截止到上个月,我的10000小时倒计时分别是:

如果有一个人说今天给我一块糖果?我会说不,我要十年之后的那一千块糖果。

第二个经济学原理是——“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是什么意思?当你吃第一个包子的时候,你觉得它很美味,当你吃第二个的时候,你已经没有第一口吃的时候那么想要它了,如果你不停的吃下去,多吃一口给你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少,吃第十个的时候,你可能会难受起来。

日本大导演北野武在出名之前想,哪天有钱了要买辆跑车!

成名之后,他买了保时捷,却发现感觉没那么好,因为“看不见自己开保时捷的样子”,于是他让朋友开,自己打个出租车跟着,还和司机说“看,那是我的车哦。”

我从密歇根大学毕业之后去了硅谷,当时我的第二老板,也就是非直属老板是JackSmith。他21岁就进入苹果公司担任研发技术人员,27岁联合创建了第一个网络邮件服务系统Hotmail,后来又再创了其它的创业公司。

有一次我就问他,高富帅先生,你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在硅谷名利财全收,得到了很多人一辈子为之奋斗的东西。你开第一辆跑车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我的意思是,在什么都得到了的那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剩下的六七十年里你还追求和渴望的是什么呢?

Jack和我说,我们的幸福的来源不是我们得到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期待什么,追逐什么。

我们需要多少钱才能幸福?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者为50万美国人进行了调查,答案是,生活水平一旦达到了舒适标准,再多收入也不能带来幸福。

这个“舒适标准”在不同国家不一样,美国是7.5万美元。

当一个人他的年收入从2.5万美元提高到5.5万美元的时候,他的幸福感并没有翻了一倍,而仅仅提高了9%。

为什么?因为金钱跑车大豪宅,鲜花掌声镁光灯,所有这一切东西的边际效应都是会递减的。

如果你所渴望和追求的是这些东西,到了最后你一定会失望的。

第三个经济学原理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业已发生的无法收回的成本,它是过去的成本,不应该影响当下和未来的决定。

如果你丢了一张电影票,你会再买一张继续欣赏电影吗?还是你会觉得这样等于你掏了两倍的钱,赌气不看电影了?

在北大读了经济学双学位之后,我又在密西根大学继续读了经济学硕士。可是毕业之后,我并没有做和经济学相关的工作,就去硅谷的创业型公司里工作了。

一年后我又回国,重新开始一切,做了自由职业者,做MBTI性格分析师,做撰稿人写书出书。

我妈说,你经济学不是白学了吗?

我说,怎么样才算没有白学呢?

她说,从事经济学相关的工作啊。

我说,经济学相关的工作是什么?

她说,金融啊,银行啊,投行啊。

我在做性格分析师的时候也遇到很多客户在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有很多困惑。

有的人和我说,我学的是CS,可是我真的很不喜欢这个专业,我喜欢广告,可如果我毕业之后不做IT民工,重新开始从事广告行业的话,我以前学的CS不都白学了吗?我没有任何优势。

还有的人和我说,我通过相亲认识了一个女孩,她漂亮而且职业稳定,我当时寂寞就和她在一起了,但是之后我发现我和她真的性格不合,可是房子也装修了,证也准备领了,但我现在越来越痛苦,我真的不想就这样过一辈子,我该怎么样找到自己的出路呢?

很多时候,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只看见了过去,我过去为了这投入了多少时间,我过去为这个花费了多少金钱,我过去为这个付出了多少努力。虽然过去的选择完全是错误的,你也不甘心放手。

忘掉过去,因为过去的一切都已经是沉没成本了,它不应该影响你对现在和未来的选择;忘掉过去,从今天起真正过你想过的生活。

第四个经济学原理是“机会成本”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一个你喜欢的东西,你必须放弃其它你喜欢的东西。

你们觉得上天最公平的是什么?上天最公平的是让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个小时。

回国之后我一直很犹豫,我本来是计划回国创业的。但是我同时也想做MBTI性格分析师,也想写作。我不仅仅想写性格相关的书,我还想写小说。可是我一天只有24个小时。

我喜欢的一句话是,Icandoanything,butIcouldn’tdoeverything。你能做任何事情,但是你不能做所有事情。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什么时候该舍呢?

雅虎新上任的CEOMarrisaMayer能每天加班到凌晨,敢在办公桌底下睡觉,周末加班也没有问题。

她说,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精疲力竭,因为我们为了工作放弃了其它我们心里很珍视的东西,所以我们感到愤怒。比如每周二和朋友聚会,比如儿子的足球比赛,比如和妻子一起渡过周六。只要这些东西得到了保护,你就不会感到疲惫。

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什么是我们需要坚持的,什么是我们可以放弃的。每个人都必须给自己划一条线,而且必须让你自己来划这条线。

第五个经济学原理是“外部性”

外部性的意思是,市场活动里的双方不经意的给没有参加市场活动的第三方造成了影响。蜜蜂盗花,却让花开茂盛。

在六年前我是如何知道北大的经济学双学位的这个项目的呢?当时我天天在北语的图书馆学习,每个人都有固定座位,大家渐渐熟悉而来起来。坐我旁边的一个学长有一天晚上忽然和我闲聊起来,提到北大的经济学这个项目。于是我第二年才报考了经双。

如果没有当时那个学长的不经意的分享,我也不太可能知道CCER的这个项目,也不可能去报考,也不可能拿到经济学学位,也不可能去密歇根大学读经济学硕士,也不会出版一本和经济学相关的书。

毫不夸张的说,我的人生就在那个晚上悄然被改变了轨迹。CCER的经双就是一个跳板,给我带来了很多我本没有预料到的“外部性”。

很多时候,你不可能知道你做一件事情对他人会有什么“外部性”的影响,但是,你必须去坚持做有意义的事情,即便那只是很小的事情。

做对的事情,到了最后,它一定会给其他人带来积极的“外部性”。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