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湖边喂养牛 昆明湖边建造水牛铜像的意义

男子湖边喂养牛 昆明湖边建造水牛铜像的意义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男子湖边喂养牛这个问题,昆明湖边建造水牛铜像的意义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昆明湖边建造水牛铜像的意义

昆明湖边建造水牛铜像的意义

牛运兴旺。

铜牛雕塑是一种牛气,和气势勃勃的化身,它代表的是一种不畏艰难的精气神,和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精髓。

铜牛雕塑,体现着一种牛气,和蓬勃向上的精神,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驱邪避煞的功能,是祥瑞的象征,并且,铜雕塑牛对于镇风水,以及风水的转动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牛雕塑象征着一种默默无闻,坚持不懈的精神,是迎难而上,出人头地的强大动力,通常所见的开荒牛雕塑,华尔街铜牛雕塑,耕牛雕塑等,都具有此种含义。

人与动物之间的真实故事

人与动物之间的真实故事

怀念我家小“豆豆”

――一个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真实故事

我家的小“豆豆”,今年刚刚三岁半,却于2008年7月5日下午4:30与世长辞了!我的全家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我爱人大放悲声,孩子也痛哭流涕,我再也顾不上“男子有泪不轻弹”的古训落下了伤心的泪水!因为,“豆豆”与我们朝夕相处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她早已经成为我们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与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爱人一直把她当做“老闺女”对待!

其实,“豆豆”只是一只普普通通的雌性巴狗。说她普通,是因为现在巴狗随处可见!但我们又觉得她并不普通,这主要是我们家的“豆豆”很通人性,用我爱人的话说就是“很听话”、“很懂事”!“豆豆”全身长着的洁白的长毛,象一个雪团,又象一朵白色的云团,我爱说“豆豆”总是不分冬夏地穿着一身毛皮大衣!

“豆豆”是2005年12月份来我们家的。说实话,我对饲养宠物根本就没有什么兴趣,但我爱人和孩子特别想养个小动物什么的,说孩子写作文时不知道狗儿是什么样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办公室的一位同事与其爱人打电话说他们家孩子太小,不能养狗,准备把小狗送给别人。我一听这话,也没有多想,就说送给我吧。就这样,“豆豆”就进了我们家!进家的那天,天气特别冷,同事用一个白色的方便袋装着“豆豆”,一进门我就顺手接了过来,打开一看,一个白色的毛绒绒的小可爱躺在里面。那一天,我们全家象有天大喜事一样高兴得了不得!我们那有一种说法,小狗进家的时候,谁是最先接触她的,她性格就随谁,所以我爱人总说“豆豆”随我!

小家伙不认生,就象和我们一家人早就熟悉似的,没两天就打成一片。她非常活泼,不论给她一件什么东西玩,她都高兴得又蹦又跳,昂头翘尾,和你亲昵!一般地,小动物都要有个名子,这个小家伙叫什么好呢?!全家人七嘴八舌地说了好几名子,大家都感到不满意!最后孩子说就叫“豆豆”吧!这样,小家伙就有了一个固定的称呼了!不到一周她就知道“豆豆”是她的名子,而且学会了上卫生间大小便,在固定的地方休息。

当然,最疼小家伙的是我的爱人,她有喜欢小动物的天性!不论春夏秋冬,她都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豆豆”的生活起居!洗澡、喂饭、剪毛、剪指甲等,都由我爱人包了。所以,“豆豆”和我爱人也特别亲,我爱人还经常训练“豆豆”“握手”和“亲吻”的动作。后来,只要你一说“豆豆,握个手吧”,她就向你举起一只前爪;只要你一说“豆豆,亲一个”,她蹦起来够你嘴。我爱人从不把“豆豆”看成是一只小狗,而是整天地“老闺长老闺女短”的叫着。这家伙也不客气,竟然和女儿两个争风吃醋起来,女儿一和她妈妈亲,“豆豆”就极不情愿,争着往我爱人怀里钻!

别看“豆豆”年纪不大,她是极其通人性的。她特别喜欢坐汽车,在家里只要看见你换衣服,她就能判断出来你准备外出,然后摇着尾巴跟在你的屁股后面。如果你有意逗她玩,她就会跟着你从客厅撵到卧室,从卧室撵到客厅,反正是你去哪里她就撵你去哪里,然后你要是说一“走吧!”她就会夺门而出,先于你下楼等着。但是你要是真有事或要去一个不可以带狗去的地方,只要跟她说“不能带你去,听话在家看家!”她就会极不情愿地可怜巴巴地待在原地看着你出门,然后以极快的速度来一个接力“二级跳”,从地板跳上沙发,又从沙发跳上窗台,隔着窗户看着你,为你送行,看着你远去,在你回来时,她又在窗台上迎接你,进家门的时候,她就前爪离地跳着让你抱她。“豆豆”不爱洗澡,第一次洗澡,她觉得新鲜,会跟你进浴室。时间长了,只要一听见“豆豆洗澡”,她就耷拉着尾巴快速地钻到沙发下面不出来,这时我们就骗她说“豆豆走,坐车去!”她就会跑出来,你再趁机抓住她,她一看上当也就束手就擒了!“豆豆”对我爱人是极其忠诚的。我们有几次带她到山上玩,她总是走在我爱人的前面,如果“豆豆”走得太远了,我爱人就故意地喊一声“救命呀!”“豆豆”就会不顾劳累拼命地往回跑到我爱人跟前,跟着走再不单独行动。

“豆豆”不仅仅忠于主人,而且特别忠于“爱情”。“豆豆”喜欢的伙伴不多,几年来只喜欢一只叫“旺旺”的雄性巴狗,特别讨厌一只叫“皮皮”的弃狗。但这只叫“旺旺”的狗可能是有点老了,一直是力不从心。今年的6月份,“豆豆”与“旺旺”在一起因劳累过度等原因,一下子病倒了。

“豆豆”确实很懂事,也很坚强。生病期间,她自己强忍疼痛,一声不叫,医护人员给她打针输液,她忍着疼一动不动;你给她清理嘴里的异物,她绝对不会突然袭击你。就这样“豆豆”还坚持到卫生间大小便。她呕吐得很厉害,起初我们还以为和人类妊娠一样呢,谁知后来竟然吐了血!我爱人到处为其寻医问诊,打针吃药挂掉瓶,甚至是做手术,但都无力回天,“豆豆”走了!她把痛苦和悲伤留给了我们!我爱人和孩子哭得象泪人一样,特别是我爱人好几天夜里一个人暗自流泪,伤心极了!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热泪,毕竟“豆豆”和我们共同生活了好几年,我们之间的感情其实早已超越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更何况这么些天来“豆豆”也给我们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欢乐和笑声!

我们想念“豆豆”,也感悟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是很容易产生感情的!我们应当善待小动物!我们怀念“豆豆”,因为她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她带着痛苦,也带着她对“爱情”的遗憾!

我们可爱的“豆豆”呀,你一路走好!但愿你有灵魂存在,因为我们就把她葬在了自家楼下的草坪中,这样“豆豆”就不会孤独了!这样“豆豆”也就与我们同在了!愿“豆豆”在另一个世界里永生、快乐!!

一个家庭主妇一次准备油炸几条黄鳝鱼作为晚餐上面的一道菜。她将买来的大小几条黄鳝鱼都放到水里,撒上盐巴(可以使鱼将肚子里面的脏物吐出来,鱼被撒盐的淡水泡过以后浑身痉挛,会不断的将肚子里面的东西吐出来)。

过了一会,等这些鱼将肚子里面的脏物吐的差不多了。开始一条一条的放到油锅里面去炸,被炸的黄鳝总是在油锅里面痛苦的挣扎着直到死亡。当炸到一条大黄鳝的时候,这条黄鳝并没有象别的黄鳝一样不停的挣扎,而是头冲下,尾朝上的一下立了起来。

家庭主妇被眼前的景象镇住了,她捞出了大黄鳝,切开了它的肚子,发现里面还有一直活崩乱跳的小黄鳝。

后记:对大黄鳝来说,那只小黄鳝不一定是它的孩子。它还是在盐水中痛苦的把它吞了下去,而且在几百度的高温油锅中,拼死保护小黄鳝,这是动物之间的真情...

蝎子的故事

一个昆虫实验室里面养着许多昆虫,其中有一对蝎子被养在一个实验皿里面。

有一天,母蝎子不知为何死去。试验员将母蝎子拿出去做成标本。

从此以后公蝎子开始绝食,并且整天无精打采。终于在两个星期之后将自己的毒刺刺入了自己的软骨自杀了。

后记:公蝎子对母蝎子情意重。据研究,公蝎子绝食是因为刚开始太胖,自己毒刺够不到软骨。它绝食的目的是为了是自己瘦下来,然后自尽。

动物母亲的壮举

母爱,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是相同的,都足以令天地动容,令江河失色!

至于动物的母爱,使心狠手辣的猎手悔过自新,令心地冷酷的渔夫止恶向善,我已经见闻了许多。

湖北某山区的一位猎人,有一次出猎,很多天没遇上一个猎物,于是他心中充满了怒火。中午时分,他忽然发现不远处的山坡上走过来一头肥大的羚羊。猎人好一阵激动,拿起枪,悄悄接近羚羊,然后端枪瞄准……

这时,羚羊显然己经发现了猎人,但她并没有跑开,而是对着猎人扑腾跪了下来。猎人楞了一下,因为他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但是杀气腾腾的猎人哪里顾得上多想,仍然扣动了扳机……

美丽而善良的羚羊应声倒地。猎人冲上去,这才发现,原来是一头即将临产的羚羊妈妈,为了孩子,她向敌人下跪求饶;当灾难不可避免的降临时,她依然用自己的头颅挡住了罪恶的子弹,让自己的孩子减少痛苦……

猎人哭了。他在山坡上掩埋了羚羊母子的尸体,还有他心爱的猎枪,然后朝着山那面的寺庙走去……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我的故乡——那儿离黄海很近,吃鱼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一位老乡从集市上买回来几条活鲶鱼,照例在大锅里烧水活煮,眼看着鱼们在沸水中狂蹦乱跳,绝望地探出头来,大口的呼吸空气。这时他便把调料倒进鱼们的嘴里……人类的食欲居然创造了如此残忍的酷刑,难怪地狱里有那么多的刑具与罪人啊。

但其中有一条鱼与众不同,她没有挣扎,也没有本能地探头出水,而是将头尾贴在烧热的锅底,并极力把腹部露出水面……

老乡好奇地观察着这一切,心里很纳闷。他试着用筷子帮助一下那条自讨苦吃的鲶鱼,让它的脑袋浮出水面,但是她很快又回复原状——水渐渐滚开了,那条鲶鱼的头部和尾巴已经被高温的铁锅烫得焦糊,但肚子基本没变样。

把鱼们捞出锅后,老乡迫不及待地先把那条“笨鱼”切开,想看看她到底什么“毛病”。雪白的肚皮象窗帘似的拉开,里面露出一团团大米粒一般透明的鱼籽……

壮烈的母鱼,伟大的母爱!

老乡全家都傻眼了,那一锅鱼他们没敢吃一口,而是象出殡一样送进了大海……

事情传开去,乡亲们啧啧称奇,有的甚至唏嘘不已。从那以后,煮活鱼的做法绝迹了。

我经常想,哪些在母爱的保护下幸免遇难的小生灵中,我是不是其中之一呢?真的很难说。因为我们已经在六道轮回中稀里糊涂地轮回了无量劫,枯骨如山,眼泪似海。一切男子皆曾为我父,一切女子皆曾为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而生,我世世无不为之所念。佛说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当毫无疑问!

想想吧,如果我今生再不决志奋起,冲出三界,势必要随业流转,堕入恶道,连累诸佛父母再度为我受苦,我于心何忍?!

既然今生幸得人身,幸闻佛法,得遇净土,易行易往,两土慈父,护念接引。我等如果再不持戒念佛,往生净土,究竟成佛,度生报恩,那岂不是枉活一世,禽兽不如?!

思之思之,痛哉痛哉!

南无阿弥陀佛!

三、班羚飞渡

我曾见过一场异常悲壮的死亡,正是那次死亡深深震撼了我,我从此发誓不再伤害哪怕再微小的生命……

那是在一次围猎班羚的过程中。班羚又名青羊,形似家养山羊,擅长跳跃,每头成年班羚重约30多公斤,性情温驯,是猎人最喜欢的动物。

那次,我们狩猎队严密堵截,把一群60多只羚羊逼到布朗山的断命岩上,想把它们逼下岩去摔死,以免浪费子弹。

约莫相持了30分钟后,一头大公班羚突然吼叫一声,整个班羚群迅速分成两群;老年班羚为一群,年轻的为一群。我看得很清楚,但弄不明白它们为什么要按年龄分出两群?

这时,从老班羚群里走出一只公班羚来。这只班羚颈上的毛长及胸部,脸上褶皱纵横,两支角已残缺不全,一看就知道非常苍老。它走出队列,朝那群年轻的班羚「咩」了一声,一只半大的班羚应声而出。只见一老一少两只班羚走到断命岩边,又后退了几步。突然,小班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班羚也扬蹄快速助跑。小班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公班羚紧跟在后,头一勾,也从悬崖上跳跃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老公班羚角度稍偏低些,等於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我吃惊地想,难道自杀也要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地去死吗?因为除非插上翅膀,这两只班羚是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岩上去的。

果然,小班羚只跳到四五米左右的距离,身体就开始下坠,空中划出了一道可怕的弧线。我想,顶多再有几秒钟,它就不可避免地要坠进深渊。突然,奇迹出现了,老公班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术,在小班羚往下降落的一瞬间,身体出现在小班羚的蹄下。老班羚将时机把握得很准,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小班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对接一样,小班羚的四只蹄子在老班羚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如同借助一块跳板,它在空中二次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次升高,获得新生。

而老班羚呢,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它甚至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小班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被突然折断了翅膀的鸟,笔直坠落下去。可是,那小班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从地面跳跃的一半,但已经足够越过剩下的两米。瞬间,只见小班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转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探索者的试跳成功了!

紧接着,一对一对的班羚凌空跃起,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撩乱的弧线,一只只小班羚飞跃悬崖,凤凰涅磐,而一只只老班羚却舍生取义,命断空谷……

我没有想到,在面临全族灭绝的关健时刻,班羚们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办法来赢得家族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班羚们会那么从容地面对死亡,即使自己被摔得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因为它们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了生存的道路。

作为人类,我感到汗颜。

四、母爱众生同

我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那大概是专指人类而言,但同在蓝天下的芸芸众生,包括各种鸟兽虫鱼,哪一个没有父母心、赤子情呢?可是我们人类居然视而不见,杀死动物的父母,喂养人类自己;侵占动物的生存空间,满足自己的私欲,公道何在?良心何在?最近,我参加中央电视台《视觉》栏目的一个节目,在演播室就此话题淋漓尽致地发了一番感慨,直说得善于言辞的主持人心事沉沉、无语凝噎。为什么?大概是这一桩桩、一件件有关鸟兽亲情的可怜且可悲的故事,深深触动了她的心。

一位猎人在追杀一只藏羚羊时,将羚羊逼向悬崖,使其走投无路。突然,这只藏羚羊不再奔跑,回头面对猎人跪下了。“奇怪,动物还会求生?”猎人思忖着,但他并未因之而动恻隐之心,依然举枪将近在咫尺的藏羚羊打死了。

拖着猎物回到住地,猎人解剖时发现,这只羚羊的腹中竟有一个胎儿。猎人怔住了:“这是一个即将生产的母亲!难怪她跪下求饶,原来是为了保全孩子的性命!”猎人的铁石心肠被感动了,“我干什么呀?真是禽兽不如!”终于,猎人丢掉猎枪,金盆洗手。

母爱都是一样的伟大,而没有物种和地域的区别。在非洲稀树草原,某探险家曾与猎豹遭遇,人兽相斗,难解难分,双方均受重创。最后,探险家将拳头塞进猎豹的口腔使猎豹窒息而死。探险家艰难地爬起来,看着这只尽管双目圆睁、却已一动不能动的猎豹,带着一身伤痛,踉跄着回到营地。

他找到助手一起来抬猎豹的尸体,可回到事发地点,他们惊奇地发现,猎豹竟然不见了。他们循着血迹,追到一棵大树前,只见树根下有一动物巢穴,猎豹就在里面,美丽的豹纹清晰可见。他们鼓捣了老半天,没有动静,原来,猎豹已死去了。待他们把死猎豹拽出来,都楞住了,原来,母豹的身后居然还有两只没睁眼的、嗷嗷待哺的小豹。此时,探险家们明白了,猎豹之所以死不瞑目,是放不下自己的孩子,至于拖着重伤垂死之身回到巢穴,是为了给两个饥饿的孩子喂上最后一口奶!

虎毒不食子,母爱众生同!

可是,与动物相比,我们的人性又有多少高尚之处呢?有时,即使不存恶意地进入动物的领域,都给动物造成伤害,更别说蓄意屠杀了。不久前,我听到印度的一位同行讲的一则有关犀牛的故事,令人心酸:游客在骑象游历森林时,遇见了大小两只犀牛。为了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游人驱象而上,走到了两只犀牛的中间,哪知,母犀牛因看不到幼犀牛而大怒,冲向大象。保安为保游客,开枪射杀了母犀牛,游客无恙,可是,从此世界上却少了一位母亲,多了一个孤儿。

目前唯一一条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叫“淇淇”,雄性,他已在武汉水生动物研究所形单影只、孤苦伶仃地生活20多年了。淇淇是1980年1月12日被湖北渔民捕于洞庭湖,至今他的额头还有当时被大铁钩钩上岸的深深的疤痕。好心的人类为了给他寻找配偶,1996年曾捕到一只雌性的叫“珍珍”的幼豚,可惜未过半年,便忧郁而死。

当时捕获海豚三头,其中一头以为是雌性,放掉了,想不到它们是一家豚,放走的是母亲,第二天它还在原地打转、哀叫。而捕到的两头乃是父女,女儿年小体弱,屡屡下沉;父亲惟恐女儿憋死,用尽力气托起女儿,最后,自己衰竭而亡。刚刚失去母亲,转眼又失去父亲的“珍珍”孤零零地活了几个月,便被“逼婚”,带到淇淇的水池中,抑郁成疾,不久便病死了。如今,“淇淇”年事已高,还是孑然一身。

人类遭遇不幸往往会怨天尤人,不知道动物的苦难归咎于谁。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这是鲁迅的一首诗,“於兔”即老虎,即使是兴风狂啸的老虎,不乏怜子之情,何况鸟乎,何况人乎!人心不古,道德沦丧,岂止是生态。在很多方面,古人高于今人,象大家习以为常的笼养野鸟、吃野味、杀生、狩猎等,早已受到古代先贤的抨击。可如今,我们还对鱼翅、燕窝等津津乐道,孰不知,那鱼翅乃是鲨鱼之鳍,即其肢体;燕窝乃是金丝燕用唾液筑就的哺育后代的巢,我们为了区区口腹之欲,便要断人家臂膀、断人家后代,何德之有?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字字珠玑的诗,可谓意味深长:“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藏北有一位老猎人,他以其神奇枪法出没于藏北高原深处。一天,老猎人突然瞅见两步之远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藏羚羊眼里流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怜悯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了然清晰地留着。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下跪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方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要弯下笨重的身子给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的一条命,以保全怀在腹腔中小藏羚羊的生命啊!老猎人在山坡上挖了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生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高原上消失了,再没有人知道

寻小学第12册第2单元语文习作

寻小学第12册第2单元语文习作

春节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种信仰,即:五月为“恶月”,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各地中秋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广州的树中秋——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南京——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四川省——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降神”是中秋夜一个有趣的活动,经过咒语和仪式可使所降的神显灵,包括桌神、月姑、八仙、篮神(是一个女神)等。“听香”是古代流传台湾地区的中秋习俗,是由妇女在家中供奉的神像前焚香祷告,表明心中所想卜测的事(如感情、财富等),在请示了出门以后应行的方向后,就拈香出门,凡是在路上所听到的一切谈话、歌唱等,均可以就此卜测所问的事,然后以杯茭问神答案是否如此,如答不是,则继续前行,直到获得神明的指示的答案为止;未婚的少女也有在中秋夜偷别人菜园中的蔬菜或葱的习俗,若是成功就表示她将得到美好的爱情。

关于男子湖边喂养牛,昆明湖边建造水牛铜像的意义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