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养牛畜牧,为什么外蒙古不如内蒙古

神木养牛畜牧,为什么外蒙古不如内蒙古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神木养牛畜牧这个问题,内蒙古和外蒙古经济比较,为什么外蒙古不如内蒙古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和外蒙古经济比较,为什么外蒙古不如内蒙古

内蒙古和外蒙古经济比较,为什么外蒙古不如内蒙古

最主要的原因是外蒙古人口总量少,人口又非常稀少。既没有人口总量的规模效益,又没有人口的密度效益,这对外蒙古的经济发展很不利。

外蒙古(西里尔蒙古文:АрМонгол)是一个历史名称,总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包括今日的蒙古国(占地156.65万平方公里)和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占地17.05万平方公里)等地区。

外蒙古1921年宣布脱离中华民国独立后,1924年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4年所辖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大部分并入苏联。

1946年中华民国政府根据国际条约承认外蒙古独立,国民党当局赴台后声称苏联背信弃义取消承认其独立,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1992年改制后国号变更为蒙古国。在中国民间有人用“外蒙古”一词称呼现代的蒙古国,作为非官方称呼该词实际并不准确。

扩展资料:

自然资源丰富

蒙古国地下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煤、铜、钨、莹石、金、银、铝、锡、铁、铅、锌、石油等80多种矿产。其中石油、天然气、黄金、铜的储量列入世界前十位。煤矿达250多个,蕴藏量约500-1520亿吨。

此外,莹石、铁、磷、铜、锌、金、银、铀、石油的蕴藏量也相当丰富,目前,已经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3家国际公司投资,外方可以分得开采石油总量的40%,其余的60%各得一半,实际蒙方只拿30%。

据有关情况反映,蒙古国非常希望用本国的原油换取中国的石油产品。森林面积为18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8.2%,木材蓄积量为12亿立方米,水蕴藏量为60亿立方米。1997年1月,蒙古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蒙古国工业体系尚未建立,主要产业是采矿和牧业,煤、铁、金、有色金属等储量丰富。额尔登特的铜钼矿年产铜精粉约51万吨左右,95%出口中国,全部出口的收入约占蒙古国财政收入的40%。

2004年6月底的牲畜存栏数为3000万头(只),每年出口我国约300万张皮革,1500多吨羊绒和少量的牛、马和羊肉。2004年,蒙古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6亿美元,进口总额为9亿美元。

榆林市荒漠化的治理情况

榆林市荒漠化的治理情况

榆林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片、圈、面”试验示范模式

1.成果内容概述

现代条件下荒漠化的扩张,主要是人类长期不合理活动的后果,要防治荒漠化,首先要消除这些引起土地荒漠化的动因。“片、圈、面”模式是根据毛乌素沙地沙丘与滩地环状分布的结构和农牧交错地带立地类型自然景观的分布而提出的一种综合性(农林水牧和加工业)社会化的防治荒漠化模式。“片”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耕作区,系农田林网保护下以粮为主的种植业,分布在滩地。“圈”为滩地与荒沙地结合部,是人类居住、生活及发展的地域。“面”为大面积分布的荒沙,是以防风固沙林为主的生态林草业治理区及沙地水源涵养区。

通过耕作制度的改变,实行复合经营、间作套种、地膜覆盖、节水农业、新技术新材料的引入应用,使占地13.1%的“片”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均占有粮食1186kg,由于人们有了足够的粮食,无需再破坏植被扩大耕地,解决了造成荒漠化的原因--盲目垦荒扩大耕地的弊端。通过采用畜-沼气-粪-菜(果)四位一体日光温棚生产线,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使占地5%的“圈”的经济效益占农民总收入的52.2%,沼气解决了部分燃料,牲畜舍饲圈养提高了出栏率,缓解了对沙漠植被的乱砍、乱牧和过牧。由于“片”和“圈”经营方式的转变和效益的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已从广种薄收发展到少种高产多收,由传统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发展。使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动因(过垦、过牧、乱挖、过度樵采、不合理开发建设等)得已消除。使沙漠植被得到保护和恢复。占地81.9%的“面的荒漠化土地,其中保留20%的面积作为水源涵养区,剩余土地通过飞播和人工造林种草得到治理。大面积荒漠化土地由于植被的增加,使得土地荒漠化发生逆转,为“片、圈”提供了大量的饲料、肥料、燃料及部分用材。

多方位的“片、圈、面”技术支撑,共包括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材料选繁技术,高大沙丘飞播技术,灌草加工技术,GPS导航定位系统应用,以樟子松为主针叶树造林技术,以及衬膜水稻、衬膜葡萄和衬膜育苗技术等,为沙地种植业结构的改变和沙地治理及节水农业开辟了前景。

2.成果关键技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比较

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盲目垦荒扩大耕地面积,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使大面积土地发生的沙化,该项试验的技术关键就是通过调整农林牧生产结构,解决大面积垦荒对植被的破坏;改传统放牧为舍饲圈养;解决畜牧业对沙区植被的压力,使沙漠植被得到恢复,实现“片”内的高产出为“圈”内养殖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达到“面”的彻底解放。依据“片、圈、面”内部物质与能量循环规律,合理调整农林牧业结构,彻底改变传统农林牧经营方式。其主要支撑技术有:

(1)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材料选繁

1995~2000年5年共引入种植材料21科134种,应用于生产的26种,已推广到1市5县,种植面积1.7万hm2。鲜草产量150t/hm2以上的牧草--蚕桑草种植面积0.4万hm2;以龙王帽仁用杏为主栽品种的仁用杏推广面种0.32万hm2;营建良种沙地葡萄园373hm2,引进美国黄松和天演黑杨在扩大繁育。

(2)高大沙丘飞播技术及植被利用

河流两岸高大沙丘群飞播的植物配置为榆林岩黄芪+沙米,当年成苗面积率56.4%,第4年保存率65.7%,植被盖度47%;甘草飞播保存面积率77.1%,每平方米平均9.9株,4年生甘草产量4116kg/hm2;飞播林灌草加工利用产品分为草饼和草粉2种,草粉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成熟过熟灌丛林通过放牧利用进行复壮更新;GPS导航定位系统应用于飞播作业和设计,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3)以樟子松为主的针叶树造林技术

低效防沙林更新以樟子松为主的针叶树采用因地选树、壮苗保湿、根系处理、合理稀植、适当深栽、埋土覆盖。使造林保存率达到88%。10~15年生樟子松幼树死亡,经病理分析是球毛壳菌致病而死,并提出病株处理、药剂防治、林地管理、壮苗造林等综合防治措施。

(4)资源开发区植被建设技术

根据矿区特点植被建设分为庭院、道路、休憩游园、矿渣废料处理,面上植被建设的分区治理,引进治理材料20多种,增加了生物多样性,造林保存率85%以上,试区植被盖度由16.2%增加到45%;利用矿井排水灌溉进行农业复垦,对作物无不良影响,矿井水就地回渗,缓解了地下水位下降;采用煤矸石作沙樟,就地取材效益持久,废物利用,是治沙的一种方式。

(5)家庭庄园式农林牧开发

根据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从7种以户为单元的生态农业经营中,总结优化出3种家庭庄园优化模式,即农林牧副渔综合型、农果型、农牧型。通过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分析,上述3种模式目前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经济效益明显。随着有机能输入增加,系统的经济效益会大幅度提高。

(6)衬膜节水技术的应用

衬膜水稻和衬膜葡萄技术的应用,为沙区种植业结构的改变和沙地治理及节水农业开辟了途径,据示范区2.2hm2衬膜水稻和2.7hm2衬膜葡萄的统计,衬膜水稻的用水量比大田水稻用水量节约44.4%,与大田玉米相同;衬膜葡萄用水量在一般栽培葡萄用水量节约51.2%。

推广情况:1.成果的适用范围、应用的必备条件

该成果是从生态学景观学的观点出发遵循能量流动与物质平衡的基本原则,使荒漠化土地利用有利于改善生态平衡,把由于自然历史变迁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其行之有效的手段是如何以最少的土地面积养育最大的人口,把大量荒漠化土地解放出来,通过自然(封育)和人为干预(造林种草)的措施实现高投入高产出的复合生态农业,使大理的荒漠化土地得以恢复,从而实现防治土地荒漠化的目的。

该成果适宜于我国北方人口相对集中的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地带,应用该项成果应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在对已有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组装集成的基础上,根据该成果的原理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同时有些内容的实施如林地合理利用等需当地行政法规的支持和保护。

2.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实施5年来在榆林沙区的榆林红石峡金鸡滩、神木的红泥壕、采兔沟建立了4个试验示范区,涉及农户663户2777人,因地制宜发展高产高效种植业,舍饲养羊、温棚养猪、养牛、养鸡,结合庭园经济建设形成总面积达1751.4hm2的“片、圈、面”试验推广示范区。由于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引入,使占地13.1%的“片”种植业产值大幅度提高,如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产量由1995年1.05万kg/hm2提高到1999年的2.025万kg/hm2,水稻由1995年的9750kg/hm2提高到1999年的1.08万kg/hm2,牧草由种植沙打旺单产5.25万kg/hm2改种蚕桑草单产达18.075万kg/hm2。粮食产量年增长8.7%,人均占有粮食达到1186kg。占地5%的“圈”,通过建设日光温室大棚,发展以菜、果为主的种植业,发展温棚舍饲圈养猪、鸡、羊为主的养殖业,伴随加工业的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1200元提高到1999年的2300元。“面”上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通过飞机播种和营造以樟子松为主的针叶林等治理,植被盖度年增加3.1%,为“片、圈”提供了大量的饲料、肥料、燃料及部分用材。与此同时由于植被的恢复和增加,示范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风速降低了45.2%~63.4。林地输沙量减少了85.5%~97.6%,地表风蚀量减少了51.7%~57.3%,大风灾害损失减少了75%,荒漠化发生了逆转。

E@ED@D

该成果是针对半干旱地区,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严重等问题,根据一系列生态学原理,采用现代化农林牧高新技术研究而取得的一项实用性很强的科技成果,目前已在榆林沙区5县多点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益。仅该项研究所依托运行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中的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林重点工程中的飞播造林、经济林营造和樟子松造林工程,截止1999年面积就达12.69万hm2,其中飞播治沙9.67万hm2,保存面积率51.8%~83.1%;樟子松造林20.8万hm2,造林保存率55%~86%;白玉山区覆沙地“两杏”造林1.63万hm2,造林保存率78%~96%,使治理区的植被盖度达到35%~51%,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根据统计测算用该模式治理万亩荒漠化土地,其生态林业产值年经济效益达291万元,效益十分显著。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榆林毛乌素沙地将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农副产品的大力发展更为迫切,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片、圈、面”模式,在毛乌素沙地及我国北方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地带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