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养牛的发展规划(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数字养牛的发展规划(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数字养牛的发展规划,以及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例

篇一: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畜牧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畜牧业发展,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对全区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质增效、增强产业竞争力为主线,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使全区畜牧业得到了协调、稳定、持续发展,龙头企业和养殖小区规模不断壮大,养殖户收益不断提高,畜牧经济总量再上新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0%。截止到目前,全区生猪饲养量62万头;牛

1.8万头;羊饲养量4.4万只;禽饲养量163万只。畜牧业发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初步确立

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又有新提高。今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将占农业总产值40%,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畜牧业在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保障市场供给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将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另外,大用集团、华英集团

均已落户我市,投资成立综合性龙头企业和大型家禽养殖小区,这更将推动我区畜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饲养规模上水平,基地建设发展迅速

2008年新建养殖小区19个,其中生猪养殖小区6个,肉牛养殖小区5个,蛋鸡养殖小区3个,肉鸡养殖小区5个,这些小区的建成不仅使我区畜牧业发展上了新台阶,同时又带动周边养殖的积极性。

(三)、建立完善疫病防控监测体系

一是建立了区动物疫病建设中心化验室,并通过了省市项目组的验收,近期将投入使用。化验室的建成将迅速提高了我区动物疫病的诊断能力,为全县养殖户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二是通过实施4个乡镇防检站建设项目,提高乡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三是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目前全区聘任村级防疫员名,通过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与服务体系。彻底解决了养殖农户的技术服务之忧。四是认真落实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和免疫监测工作,保证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近年来全区没有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四)、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国内外畜产品市

场发展。近年来,我们在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的同时,严格了饲料、兽药执法监管。每年开展了两次畜产品质量安全拉网式大检查,严肃查处违法案件,重点打击了无证经营及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饲料、兽药的行为,杜绝了使用瘦肉精、苏丹红等违禁药品的现象,从源头上保证了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保障了群众的肉食品安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稳步推进发展

2008年我区共争取生猪标准化建设项目3个,资金万元。母猪补贴万元。基层乡镇项目个,资金万元,这些项目的引进,有力的推进了我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六)、建立合作组织,带动产业发展

为了提高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户的素质,创立品牌形象,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区委、区政府及畜牧等部门积极引导,成立了由养殖大户为主的`产业合作社6个,他们在防疫、引种、饲料、销售、价格等形成合力,并定期开展培训和座谈。目前,参加产业合作社的会员已达500多户,这些会员既是科学养殖的示范户,又是自治组织的带动人,通过他们宣传,示范带动了我区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我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畜牧部门的努力下,我区畜牧业协调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有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产业化结构有待完善

目前,我区的畜牧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能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农民与企业间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养殖户受市场影响的因素较大。行情好时,都抢着饲养;行情不好时,又都放弃生产,造成了产品的“短缺”和“过剩”的交替出现,市场难以搞活,产销衔接不畅,市场竞争力弱,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二)、发展资金较为短缺

畜牧业同种植业一样,属弱质产业,自身积累能力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对发展畜牧业投入能力较弱,所以很难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很多农民对奶牛、生猪、蛋鸡等畜禽的养殖愿望非常迫切,已有养殖场的还想再扩大规模,但资金不足,只能到农村信用联社贷款。而农村信用联社发放贷款时需要担保,散户一般经济实力较差,很难找到人来担保,影响了养殖户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另外,信用社对养殖户的贷款利息高、周期短(利息超过一分,周期一般不超过1年),对见效周期较长,一般要一年以上才能见成效的产业不适用(例如:养牛户往往没等到有收益时就需偿还信用社的贷款),这也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三)、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亟待解决

目前,畜牧业正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规模越来越大,一个村里每家都养,或者一户养上千头猪、万只鸡,仍然作为庭院经济,所产生的大量粪尿等排泄物如不及时处理,随时都能对人类和畜禽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农业上由使用有机肥逐渐转向使用化肥,使大量畜禽粪便等有机肥积压浪费、造成公害;由于规模化、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使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已成为畜禽防病治病、保健促长的需要,经济利益驱动和科学知识的不足,滥用上述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畜产品的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同时由于城区发展迅速,原来的饲养区很多变成了市区,不再适合养殖。

三、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大力营造现代畜牧业发展环境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是高层次、高起点、高水平、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区的畜牧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副业,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产业,它已撑起了农业经济的半壁河山。当前要进一步加大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重要地位、重要作用的宣传,营造现代畜牧业发展

篇二:畜牧养殖情况调查报告

放假时间,对农户养殖情况进行了一个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户养殖的现状和特点

(一)养殖现状

去年在市场价格大幅回升的强劲拉动下,农户蓄牧业生产还是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养殖特点

1

自去年上半年以来,随着生猪价格的大幅回升,调动了一些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生猪生产得到一定发展。通过村支部书记介绍和部份农户走访,去年,农户生猪出栏比上年有所增长。

2、农户基本上没有规模化养殖

由于受前年猪流感等动物疫情的影响,养殖业风险增大,使得一些准备投资养殖业的养殖户失去信心,而转入其他行业发展。

3、耕牛养殖一使役为主

二、农户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通过调查和询问,了解到当前影响农户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户饲养方法落后,畜牧业生产的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我村散养农户饲养牲畜、家禽仍以传统方法为主,饲养时间长,养殖成本高,群众对畜禽防疫观念不强,特别是对家禽忽视疾病防疫,死亡率极高。在走访询问中了解到,由于散养农户轻视对家禽疾病防疫,导致个别农户家禽死亡率高达50%—60%。

此外,农村生猪散养户饲养的本地母猪,并没有采取科学的人工授精技术,而采用公猪配种自然繁殖,增加了一定的成本。

篇三:畜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县畜牧业发展现状,我近期深入**县各乡镇,以入户调查、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畜牧业现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分析。现将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及本人对我县畜牧业的前景和看法报告如下:

一、****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县的传统产业,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老百姓积极性较高。目前我县主要是大力发展肉鸭、生猪、奶牛三大现代畜牧业,政府大力支持推广标准化养殖之路,已初具规模,基本上走出了一条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呈现出“村组有大户、乡镇上规模、全县创特色”的良好态势,成为农民增收的良好产业。具体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畜牧业养殖势头强劲。我县是农业大县,畜牧业是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畜牧业收入是广大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全县大力推广生猪150、250、550养殖模式、肉鸭156养殖模式、养牛165模式、养羊1235养殖模式和蛋鸡153养殖模式。2010年全年全县生猪出栏54.46万头,肉鸭出栏1099万羽,禽出栏1714.2万只,牛出栏8.12万头,羊出栏15.253万只,禽蛋2.053万吨全年实现牧业总产值3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8%,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2250元。

2、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增强带动性。我县为做强“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引进了汉口精武、正大集团、南方牧业等畜牧业龙头企业,让知名企业和农民群众开展友好合作,树立“全进全出”的养殖理念,带动全县千家万户开始走上规模化养殖的道路,大大激发了畜牧产业新的活力。同时这些龙头企业还在全县各乡镇建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并与农民、营销大户、业主之间签订了产品产销合同,联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真正成为了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畜牧业增产的“龙头”。

3、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1生猪养殖方面:为实现年养殖生猪百万头、建成全省生猪大县的目标,我县引进泰国正大集团成立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分公司,大力推广“150”、“258”、“550”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镇后溪村率先同正大集团合作,投资2500万元建成“正大***花庙父母代种猪场”,常年存栏父母代种猪4800套,配套标准化代养户50户,年可出栏生猪5万头。同时,我县还扶持养猪大户和养猪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目前,全县万头养猪场达到4个。○2肉鸭养殖方面:2010年全县建标准化鸭小区67个,鸭舍650栋,养殖规模达1000万羽。2011年我县继续推进肉鸭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新建标准鸭舍800个,使全县鸭舍达到1800个,养殖规模达到2000万羽。

4、抓机遇,全力打造“中国鸭都”。**县抓住全省亿只鸭核心基地建设的机遇,引进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汉口精武食品公司落户我县,全力打造“中国鸭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鸭产业发展办公室及工作专班,出台了《关于加快鸭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全县广泛宣传发动,大力推广肉鸭标准化养殖模式,向年出栏5000万只肉鸭的目标迈进。精武公司投资3.8亿元在**经济开发区建设集饲料厂、屠宰厂、有机肥加工厂、鸭食品加工厂、羽绒加工厂、鸭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鸭文化主题公园、五星级鸭文化酒店于一体的国际鸭产业文化城,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

5、林牧结合,打造生态养殖。我县畜牧业养殖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着眼长远,大胆引进现代化养殖技术,与其它产业相结合,实行生态养殖。2011年**县与南方牧业达成合作意向,规划投资15亿元,在我县建设3万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养殖场按照国际最先进的散栏式饲养方式、水幕式牛舍、全自动粪污处理系统进行建设,使现代牧场成为集种植、养殖、加工、有机肥、沼气发电于一体的现代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我县把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结合来抓,通过种养结合,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县大力推进“规模化养猪上山”、“规模化养鸭上山”,实行标准化养殖与水果基地建设配套。目前,全县已形成“10万头生猪配套10万亩精品水果、1000亩果园配套建设10万羽精武鸭场”

的格局。

6、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组织专班,分项管理。为了全力打造鸭都,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鸭产业发展办公室及工作专班。同时,县委、县政府积极支持本地企业——碧云牧业、泉韵生态农庄、珍昌养殖场、成功养殖场等标准化万头养猪场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支持下,都已顺利建成投产。为打造畜牧大县,**县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法规,大力发展畜牧业。近几年来,全县先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亿多元,结合板块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制定项目规划,优先修建通往基地的机动车道。筹集资金2.5亿元,硬化通村公路1390公里,大大改善了农业资源开发的环境条件。

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我县畜牧业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牧农的共同努力,虽然取得一些明显的进步和成功的经验,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

一是畜牧基地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牲畜产品产量参差不齐,效益不均衡。全县部分畜牧户(场)负责人对畜牧产品缺乏科学的认识,实行粗放管理,导致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地收益功能,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产量效益低。二是销售网络不够健全,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由于我县畜牧业发展过快,服务体系有些滞后,严重地阻碍全县牲畜业的全面

发展,挫伤了一部分农户的积极性。三是畜牧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导致一些畜牧户对产业前景有些信心不足,同时也影响了畜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技术力量投入不够,现有的技术人才不能满足全县大力发展畜牧业的现状。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为使**县畜牧产业走上标准化养殖和规模化经营之路,真正实现“畜牧大县”的目标,根据本人近期的调查研究,有以下一些建议:

1、依靠科技兴牧,坚持标准化养殖。标准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县应按照“六化”创建要求,通过创新模式,大办园区,广建基地,加快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升畜牧产业标准化发展水平。

2、大力培植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发展。我们要继续对全县畜牧龙头企业和基地、承包基地的老板和各类典型示范户,加大技术指导和协调服务的工作力度,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效应,带动畜牧养殖户依靠畜牧业增收致富。

3、强化工作责任,健全服务体系。我县畜牧产业化建设是一项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县城经济的朝阳产业和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全县上下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这一产业的优质高效。一是要加强领导,形成共识,坚定抓好畜牧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二是政府要科学引导,干部指导,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三是要规范管理,充分调动畜牧养殖户

;

奶牛养殖怎么养

奶牛养殖怎么养

(1)泌乳初期的饲养管理

这个时期母牛刚刚分娩,机体软弱,消化机能减退,产道尚未复原,乳房水肿尚未完全消失,因此,此期应以恢复母牛健康为主,不得过早催乳,否则大量挤奶极易引起产后疾病。

分娩后要随即驱赶母牛站起,以减少出血和防止子宫外脱,并尽快让其饮喂温热麸皮盐水10~20千克(麸皮500克,食盐10克,骨粉或磷酸氢钙50克)以利恢复体力和胎衣排出(因为增加了肠压),为了排净恶露和产后子宫早日恢复,还应饮热益母草红糖水(益母草粉250克,加水1500克,煎成水剂后,加红糖1千克,水3千克,温度以40~45℃为宜),每天1次,连服2~3天。在正常情况下,母牛分娩后胎衣8小时左右自行脱落,如超过24小时不脱,不可强行拖拉,对体弱和老年母牛可肌内注射催产素或与葡萄糖混合做静脉注射,但剂量为肌内注射的1/4,以促使子宫收缩,尽早排出胎衣。产后不能将乳汁全部挤净,否则易引起高产乳牛的产后瘫痪。一般产犊第1天以挤出的奶够哺喂犊牛即可(3~4.5千克)、第2天可挤出日泌乳量的1/2,第3天挤出日泌乳量的3/4,第4天将奶全部挤出。对乳汁不正常或患有乳房炎的乳室必须及时挤尽。低产牛或产后乳房没有充分膨胀的牛,产后当天应立即挤尽。

分娩后乳房水肿严重、要加强乳房的热敷和按摩,并注意运动,促进乳房消肿。在本期内如食欲好、消化机能正常、不便稀、乳房水肿消退、恶露排干净,可逐渐增加精料,多喂优质干草,对青绿多汁饲料要控制饲喂,切忌过早催奶,引起体重下降,代谢失调。

(2)泌乳盛期(泌乳高峰期)的饲养管理

此期体质已恢复,乳房软化,消化机能正常,乳腺机能日益旺盛,产乳量增加甚快,进入泌乳盛期。此阶段是指产犊后2周至产奶高峰,包括奶量尚未下降的一段时间,整个时期80~90天,饲养目标是在保证奶牛健康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产奶潜力,延长产奶高峰期时间,使产奶量达到全期产奶量的40%~45%,并于产后60~110天配种受孕。从产后奶牛的产奶规律看。最高日产奶量一般出现在产后4~8周。而饲料采食量的高峰却在产犊后11~12周才能出现,两者相差4~5周(图6)。产奶量增加,对能量需要特别多。如果饲料供给的营养不能满足合成奶的能量消耗时,只能动用体内贮存的营养,使机体出现负平衡。据试验。泌乳性代谢类型奶牛,产后56~70天常减轻体重35~55千克,初产母牛体重下降15~25千克,以此换来330~500千克奶量。因此,在此期间采用高能量、高蛋白质的日粮,让母牛尽可能多地吃进些干物质(占体重的3%~4%)。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应占干物质总量的16%以上。按干物质计,精料与粗料之比应为55~60∶40~45,粗纤维不低于15%。

图6高产奶牛泌乳期产奶量、采食量和体重变化

①随着产奶量的增加而增加精料的喂量

日产奶20千克给精料7.0~8.5千克,日产奶30千克给精料8.5~10.0千克,日产奶40千克给精料10.0~12.0千克。谷物饲料最高喂量不应超过15千克。含碳水化合物多的精料喂量过高时,瘤胃内pH显著下降,形成酸性环境,加上粗饲料进食少,唾液分泌少,久而久之,会造成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乳脂率下降。同时易引起真胃移位、酮病等。严重时,可引起酸中毒和胃臌胀。为防止上述疾病的发生,每天可加喂120克小苏打和30克氧化镁,以平衡瘤胃pH,每天补充维生素E500国际单位。可降低乳房炎发生率,增强对大肠杆菌的抵抗力。对于产奶量高于35千克的高产牛,无论是平日还是夏季,均应添加缓冲剂。

②供应优质粗饲料

每头每天供青贮料20千克,优质苜蓿干草3~5千克,棉籽0.5千克,其他干草任其自由采食,以维持瘤胃正常消化功能。

③供给多汁和糟渣类饲料

此类饲料适口性好,能增进牛采食量,每天每头供给块根类饲料3~5千克,糟渣类饲料10~12千克。

另外,日粮中注意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应。

泌乳盛期的营养水平为:干物质食入量2.5%~3.5%(占体重),日粮中产奶净能大于2.2NND/千克,含粗蛋白18%~19%,含钙0.7%,含磷0.45%,含粗纤维15%。

混合精料组成(参考):玉米35%,大麦15%,豆粕16%,棉粕10%,麸皮18%,碳酸钙2%,骨粉2%,食盐2%。

(3)泌乳中期的饲养管理

泌乳中期指产后101~200天的一段时间。此阶段奶牛的食欲旺盛,采食量达到高峰后,开始缓慢下降,产奶量以每月7%的速度下降,体重、膘情逐渐恢复。在此期间能使母牛仍保持较高的产奶量,减慢下降速度,就可以获得较高的产奶量,产奶量要力争达到全期产奶量的30%~35%。精粗饲料干物质之比为40∶60。饲养方案按“料跟着奶走”的原则,在精料逐渐减少的同时,尽可能增加粗料的喂量,以满足奶牛营养需要。对于过于瘦弱的牛应增加精料喂量,以利于恢复体况,对中等以上体况奶牛应减少精喂量,以免体况过肥。

①精料喂量标准

日产奶15千克喂给精料6~7千克,日产奶20千克喂给精料6.5~7.5千克,日产奶30千克喂给精料7~8千克。

②粗料喂量标准

青贮料15~20千克,块根料5千克,糟渣类10~12千克,干草自由采食,但最少量也应保证4千克以上。

泌乳中期的日粮营养水平为:干物质食入量3.0%~3.2%(占体重),日粮含产奶净能2.1NND/千克,含粗蛋白14%,钙0.7%,磷0.4%,粗纤维17%。

混合精料组成(参考):玉米38%,大麦10%,豆饼17%,棉粕12%,麸皮18%,碳酸钙1.5%,骨粉1.5%,食盐2%。

(4)泌乳后期的饲养管理

一般认为,产犊后的第201天至干奶这段时间为泌乳后期。在此阶段,母牛需大量营养供应体内快速生长发育的胎儿,同时受胎盘及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含量不断升高的影响,催乳素的分泌减少,产奶量以每月8%~12%的速度急剧下降,营养有所剩余。此阶段以粗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同时还要做好保胎防流产的工作。

在此阶段应当特别注意的是:

①加强对乳房炎的治疗,以防止干奶不能正常进行,或不能彻底治愈,扰乱乳房的正常功能。

②切实加强对肢蹄病的治疗。以防因肢蹄不良造成消瘦的牛无法恢复体况、影响复膘进度。

③尽一切可能把体况差的牛恢复到七成半的膘情。但也要防止奶牛过肥,即体况超过八成膘的现象。

泌乳后期的日粮营养水平为:干物质食入量3.0%(占体重),日粮含产奶净能1.9~2.0NND/千克,含粗蛋白13%,钙0.5%,磷0.38%,粗纤维20%。精、粗饲料的干物质比为30∶70。

混合精料组成(参考):玉米40%,麸皮22%,豆饼10%,棉粕13%,碳酸钙1.5%,骨粉1.5%,食盐2%。

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些特点和几个政策性的问题

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些特点和几个政策性的问题

1.建立土地管理协调机构

加拿大的土地资源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此外加拿大又是一个联邦国家,各省政府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拥有相当大的权力。联邦政府除直接管理部分国土资源外,主要是通过制定计划和政策来指导联邦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和保护,这些政策和计划需要各部门的支持。由于土地资源管理涉及联邦和地方政府以及政府内的多个部门,为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和部门间的关系,加拿大组建了许多专门的政府协调机构。如加拿大土地利用委员会、联邦政府土地利用委员会等。

“联邦政府土地利用委员会”是为指导贯彻联邦政府于1980年制订并由国会公布的一个“政策书”——加拿大“土地利用指南”而设立的。目的是为协调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指南有10条原则,分别对城市用地、农业用地、森林用地、不可再生资源土地、交通和通讯用地、水资源保护地、历史遗迹地生物繁衍地、冒险性项目用地和其他区域性用地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指导性意见。“联邦政府土地利用委员会”由15个单位组成,这些单位分别是:环境部、农业部、渔业与海洋部等。环境部的一个副部长助理任委员会主席。

“加拿大土地利用委员会”的任务是协调联邦政府与省政府之间在土地管理上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由加拿大“土地利用指南”的第10条原则规定了各方应负的责任,省级土地利用的规划,应有适当措施保证联邦政府在土地和地方环境方面发挥积极的影响;联邦政府在联邦土地的良好农地用于农业、良好林地用于林、良好的其他土地用于相应适宜用途的同时,通过这个委员会的工作,也要保证这些用地政策能够符合各省政府对土地利用的既得利益。

2.利用社会力量建立支持政府管理的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作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先锋,在资源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民办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信息技术。在加拿大,“电子政府”是其管理的发展方向。在发展信息技术时,有几个关键问题要解决,一是数据源,二是标准,三是经费。前两者对于政府不成问题,但资金方面,由于数量太大,比较困难。在这方面,加拿大有独到之处,采用“公私联营”的方式,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例如加拿大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政府非常注意与一些公司的合作,如DMR公司、Teranet土地信息系统公司和MGP信息系统公司等。政府提供数据,私人公司出资建立加拿大资源信息系统。这样在加拿大就出现了一批半政府半私人的公司,既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又为信息系统的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

Teranet信息系统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由安大略省土地部门与TeramiraHoldings公司合并而成的,属公私联营性质,其目的是通过可行的联营公司,建立合法而权威的数据库,加快土地登记速度。合并之时,政府与公司各出资2900万加元,其中政府是以1995年以来建立的数据库为资本,而非现金。该公司从1996年开始盈利。目前公司价值5亿加元,拥有职工800人。这样政府相关人员减少了50%,节省了开支。经过几年努力,建立了安大略土地登记信息系统(POLARIS),政府拥有50%的股份,拥有POLARIS的数据,同时也是用户。其职责是严格执行土地登记法,并控制费用。公司负责管理数据库,提供土地登记服务;支持数据的交流;实施市场信息服务。通过数据库的商业化运营获取利益。该数据库可为律师提供信息服务,促进土地市场交易,有力地促进了电子政府。安大略省目前已有约400万个城镇小区建立有数字化地籍管理数据库。

3.加强加拿大农地的保护

(1)基本情况

加拿大只有7.5%的土地可作农用,这些土地集中分布在南部的狭长地带,这一地带也正是适宜人类生存、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大约聚集了全加拿大人口的90%以上。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城市扩张迅速,占用了大量优质农田,同时地产投机商大量购买农地,他们将农地闲置抛荒,只是等待着土地价格上涨后再卖掉。许多规划师和规划专业学术团体以及市民团体纷纷呼吁,这种趋势再发展下去会影响整个加拿大的食物生产能力。另外由于农民丧失土地的速度非常惊人,比例也非常大,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生存和就业问题不容乐观。据魁北克省的估算,供养一个人大约需要1公顷的农地,魁北克省有6.4万平方公里的农地,6万平方公里农地才能满足全省人口的食物需求。另一方面,全省的农场可以解决全省10%的劳动就业,每年有多达50亿加元的税收,这在区域和全省的角度都是很重要的经济因素。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农用地保护进入国家政策议程,到70年代中期,在一些省如安大略和魁北克省,农地保护一度成为各党派和政治团体政治论坛的中心议题。一些省相继制定了农地保护计划,重点通过制定以自然要素为主的土地利用规划,以阻止或减缓在高质量农地上的城市土地开发。其中最严格的有两个省,首先是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在1973年颁布了《农地委员会法》,1978年魁北克省颁布了《农地保护和农业活动法》,两省在农地保护计划中都成立了强有力的省级委员会。这两个地域的农地保护计划体系在全加拿大是非常重要的。在魁北克省,相对于全省380万公顷耕地的总量,根据《农地保护和农业活动法》划定的农业区共有650万公顷,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林地。

农地保护计划的目的是保护优质的农地免于其他用途的开发。魁北克和不列颠哥伦比亚两省划定保护总量和保护区的主要标准是根据农地的质量,魁北克省还进行了土地分割控制,规定每个农产拥有的连片农地至少在100公顷以上。各省在确立农地保护目标时,也得到了其他方面的战略支持。如在城市发展用地问题上,每个主要的城市地区首先是强调在现有城市区域充分利用存量土地。

(2)成立专门机构

有些省(两个)为保护农地通常都成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早在1973年就成立了省级农业用地委员会,制订了《农业用地委员会法》。农业用地委员会是一个独立于政府的执法与管理机构,其成员由政府指派,但按照《农业用地委员会法》的规定,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及管理经验。《农业用地法》规定,保护区内的土地应优先用于农业,如要划出保护区或改为非农用途,必须经农业保护委员会批准;农业保护委员会的决策必须公开、负责,必须让公众发表意见;各级政府在制定当地规划及法规时必须考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支持农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避开良田,如无法避开,也要在设计和建造时将其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1978年魁北克省颁布了《农地保护和农业活动法》,成立了魁北克农地保护委员会。法律赋予了委员会很大的权力,委员会的使命是保证后代人拥有足够的农业发展用地,它的职责是保护农地保护区。人们在农地保护区中从事其他非农活动,要向委员会提出申请。每一项申请首先要得到县、镇的批准并符合已有的各项程序,委员会请专业人员就提出申请的活动对农业的影响进行反复论证,最主要的标准是该项申请改变了土地用途后要有可见的实用性,要符合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界限的规定。一项非农用途的申请要得到许可,还要证明在当地除了在农地保护区内没有其他地方适合进行该项活动,委员会在做出决定时,出发点是服务于保护农用地和农业活动的目的,但也会考虑到地方的一些特殊因素。委员会对申请进行审核必须依据以下的准则和因素:该土地和附近土地的土壤潜力;土地可能的用途是以农业为目的;对该申请许可后,对已有的农业活动造成的影响,对附近土地上农业活动的可能影响;一些法律和法规对该项申请活动的限制,如对环境的影响,对牲畜的影响;保护农业合作社和农场经营的一致性;在当地对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冲击;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造提供足够的空间;由市镇、联合会、公众团体和为公众服务的机构等提供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报告。

委员会可以依据的准则和考虑的因素:申请与发展规划不一致,或者与县、联合会和委员会有关土地利用目标不一致;申请被拒绝后对申请者的影响。审批意见最终由委员会作出。如果申请被委员会否决,继续上诉的结果一般仍是被否决。委员会有权对未经许可的非农活动进行制止。除此以外,委员会还对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政府涉及农地保护和农业活动的管理政策等提出建议。

委员会的委员和主席经选举产生,定期换届。委员会还雇用专职人员进行法律、专业咨询。20多年来,委员会与各县和镇建立了牢固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合作是相当重要的,共同保证了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除此之外,法律还对提出申请的程序、审批程序、公告、罚则作了严格详细的规定。

(3)划定农业保护区,对农地用途改变进行严格限制

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对土地需求量急增所带来的矛盾,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保护好耕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早在1973年制订了《农业用地法》并建立了农业保护区。经过几年各市镇之间以及各市镇与省的反复协调,至1978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被保护的农田涉及28个地区,农田储量共有470万公顷,占28个地区总面积的4.7%,占大温哥华地区总面积的12.5%。被保护的农田包括了不列颠哥伦比亚全省农田总量(根据《加拿大土地清查》,包括农业用地的1等至4等)的近80%,在这些等级之外的许多质量很差的土地也被包含进来。政府对保护区内土地的使用和保护以法的形式作了明确的规定。

魁北克省在20世纪90年代对《农地保护和农业活动法》进行了修订,进而对70年代划定的农地保护区进行了修编。农地保护区是政府确定的在本地区内为农业需要保护的农业土地以及其他土地。至1998年,农地保护区的面积共634万公顷,与70年代相比减少了16万公顷,涉及1119个市镇、94个县、两个大都市区。

为了保证农业活动优先,魁北克省法律规定了在农地保护区中受限制的非农业活动,除非委员会许可,以下活动是禁止的,包括:在土地上进行非农目的的活动(建住宅、商业、工业或基础设施);砍伐糖枫林中的枫树或利用糖枫林进行除枫糖生产以外的任何活动(除非由于森林管理的需要);影响了土地细分,即转让了一块土地的所有权同时还拥有相邻地块的土地或被视为是相邻地块(两个地块被公共道路、铁路、公共设施所分开被视为相邻)的土地;移走表土。法律也规定了不需要通过委员会认可的情况,包括:一个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孩子或他的雇员建造住宅;农业合作社或合作者在其共同拥有的土地上,为其股东或成员建造住宅转让100公顷或以上的土地,他拥有剩余的相邻土地至少有100公顷的;扩建在法律开始实施以前建造的住宅;一个人拥有的土地由一些相邻的非农业空闲用地组成,大于100公顷,在其上建造住宅的;土地由一个所有者转让给另一个所有者,连带的已获得的权利一并转让。

安大略省农用地约1243万公顷。对农用地的保护也相当严格。《政策宣言》要求在总体规划中单独列出农用地,划定农用地区域,阐明保护农用地、限制其改变用途的政策。为实施对农用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安大略省还根据土地的耕作条件,将土地分为7个等级。1~3级土地适宜于常年耕种,适合所有或主要大田作物的生长;4级可以常年耕种,但不太适合大田作物生长;5级不适宜常年耕种,只适合种植牧草类作物;6级仅适合生长牧草;7级没有农业价值。政策要求对1~3级土地实行严格保护,限制用途转变。

4.政府在防止土地退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加拿大没有真正的沙漠,只有2.6万平方公里的沙丘,不到其全国国土面积的0.3%,但很大一部分国土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带,沙尘暴和旱灾的危害不断,特别是位于中南部的马尼托巴、萨斯喀彻温和艾伯塔几个以草原为主的省份,由于风蚀,每年至少损失1.61亿吨表土,每年风蚀对于几个草原省份农牧场造成的损失高达2.49亿加元。

受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平原地区风沙尘暴的影响,为了应付本地频繁的沙尘暴、普遍的干旱和弃耕问题,为了保护土壤,防止土地大面积退化,1935年,根据加拿大国会的一项法规,成立了大草原地区农场复垦管理局。最初的目的比较单一,只是为了控制土壤流失,但是,后来的职责范围得到了迅速的扩大:“保障马尼托巴省、萨斯喀彻温省和艾伯塔省干旱与沙尘暴影响地区的复垦,并在上述地区开发、创办农场行业、林场、水源、土地利用以及国土整治等那些能够尽可能保证经济安全的体系”。大草原地区农场复垦管理局不仅是一个领导机构,同时也为应付早期沙尘暴战役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设备。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联邦政府和省政府都启动了大批土壤保护项目,大部分计划和项目都是通过农场复垦管理局实施的。1983年,农场复垦管理局发表了一份题为“加拿大大草原地区土地退化和土壤保持问题”的报告。报告认为,大草原地区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风蚀、水蚀、盐碱化和土壤养分损失等问题。这项评价为该地区后来的大批土壤保持项目奠定了基础。非政府组织和其他集团为此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90年代末期加拿大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计划(简称水保计划),为期3年,2000年3月31日结束。这是联邦政府和省政府共同实施的项目,除了传统的一些土壤方面的问题以外,该计划着重强调与水问题有关的各种环境问题。重点涉及河岸地改造和草场改良两大目标。为了保护人畜、野生动物以及灌溉水源,首要的问题就是制定最佳的土壤保持和河岸地管理方案。为此,在河岸地区开展了多项以涉及维护或改善水质为目的的牲畜和耕作管理等内容的一系列活动。特别要提及的是,加拿大大草原地区农场复垦管理局负责提供技术资料,提供与河岸地管理及水质保护有关项目的支持,并为城镇当局和当地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大部分项目都与生产者、土地使用者以及社区直接合伙实施,鼓励合作伙伴优先考虑未来水土保持项目,支持他们优先开展河岸改造项目。加拿大全国拨出1000万加元,研究农业土地利用对于水质的影响。政府公布,从1995年联邦预算中拨给加拿大改革与农村发展基金的6000万加元中,划出经费支持水保计划。该项计划目的在于支持加拿大的可持续农业开发。大草原地区通过农场复垦管理局,已经向合格机构拨出300万加元,实施水土保持项目,重点是水质问题。艾伯塔省已投入120万加元,解决农家肥管理和河岸阶地的管理等一些基础性问题。

“永久保护计划”是1989年专为大草原地区各省颁布的一项3年计划。根据卫瑟等人(1996年)的资料,根据加拿大土地分类,属于过度地带4级、5级、6级的土地被确定为选择利用的土地。政府出资鼓励农民种植适宜的农作物。“永久保护计划”让加拿大政府花费7400万加元,但该计划的效益远远超过原有投资。除了政府获得一定的效益外,社会得到的效益规模更大。1996年估计,该项目1993年一年带来得收益是1180万加元,相当于政府粮食保险、农民固定基金及其他费用的总数,其他的效益如减少了土壤退化,提高了水质,增加了野生动物栖息地,节约了地方政府用于清理公路导洪、排水系统的风积、洪积泥沙的费用。“永久保护计划”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有一套激励机制,和它所建立的报账制度,已经纳入计划设计之中。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大草原地区的任何一户农民,如果他们选择长期的合同,改变每年种植作物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多年饲草种植或造林经营,他们都有资格申请财政支持。起步阶段,每公顷支付50~125加元不等,这要看农民签定的是10年还是21年的种草或是造林合同。待人工草场或人工林地植被建立以后,根据市场同类土地的标价,所有款项一次付清。允许农民继续使用合同承包的土地放牧或打草。“永久保护计划”证明了它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并及时得到扩大,现已扩大到包括不列颠哥伦比亚部分地区在内的其他地区。合计起来,“永久保护计划”已经成功签定了1.5万份合同,其中64%属于21年的长期合同,共有521998公顷过度地带的季节性粮食生产地已经转换成多年生产的饲料基地或其他用途。毋庸置疑,广大的农民最终会从这一项目的实施中获取巨大的收益。政府认识到,农民参与类似项目,就是看激励机制是否适当可行,所以,所有合同中都有一款“例外条款”,允许那些他们自己认为有必要终止合同的农民,根据现行的偿还条例,撤回合同。决策者们完全明白,有必要监督项目的实施,以保证农民确实在其土地上发展人工草场或者开展人工造林。

1937年开始实施的“公共牧场计划”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严重侵蚀的土地。目前已有14.5万公顷的劣质地改造成了草地。“公共牧场计划”是农场复垦管理局在大草原地区实施的最大的计划之一,也是实施期限最长的土壤保持项目。整体来说,过去几十年来,草原牧场开垦的比率稳步下降,数量可观的过度地带的耕地已经永久性地退耕、还林还草。总的原则就是,不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用于发展养牛牧场。据观察,植被群落的多样性,既易于全面恢复植被,又可抵抗大旱。普遍认为,在大草原地区实施最佳土壤保持和河岸地管理措施,是保护人畜、野生动物和灌溉水源的最基本措施。大部分农民和小乡镇、社区都已认识到良好环境管理的必要性。目前实施的所有项目都要求农村的土地拥有者(土地承包人)继续维持或新辟野生动物栖息地。流域地区要保持良好水质,就需要经常控制地表径流,控制河岸地区牲畜自由通行,减少牲畜在河岸地区滞留的时间。因为,每一条流域都有其独特的问题。农场复垦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帮助土地使用者和乡村、社区确认适宜措施、方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关于数字养牛的发展规划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