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养牛场管理制度条例 街道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美国养牛场管理制度条例 街道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其实美国养牛场管理制度条例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街道政务公开工作总结,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美国养牛场管理制度条例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泰罗制对我国企业的现实参考价值

泰罗制对我国企业的现实参考价值

将是中国企业更大的悲哀!

站在21世纪拥抱“泰罗”

中国的百年尴尬

您可知道,“泰罗制”这个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构件,在中国的引进,甚至比欧洲还要早?

将近一个世纪前,秉持实业救国的“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先驱”穆藕初先生就敏锐地意识到泰罗制的巨大价值,甚至历尽辛苦在美国找到“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当面求教,且“反复讨论,获益良多”。

1914年,穆藕初着手翻译包含泰罗制精华思想的《科学管理原理》,两年后以《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为名出版。其时,穆藕初先生在除了经营自己的企业外,也不遗余力地各处挂职推广泰罗制,时人称他“如苏季子之身佩六国相印,卓然为纺织工业专家”。

而欧洲在一战后,才惊诧于美国工厂生产的高效,开始学习泰罗制。如今,泰罗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石,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成功企业中,我们都能找到它挥之不去的影子,比如波音,比如丰田。

但令人扼腕的是,就像中国最早发明火药却没有率先造出大炮一样,泰罗的思想虽率先登陆,却同样没能在20世纪纷乱的中国扎根结果。

于是,百年蹉跎。

“从现实情况来看,泰罗的‘科学管理’是我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这是近百年后21世纪全球经济危机笼罩下,《中外管理》听到的一声严厉批判,也一举揭示了中国企业的百年尴尬。而更令人尴尬的是,发出这声呐喊的,却并不是我们的管理学家,也不是我们的企业家——此人名唤陈鸿桥,现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

一位资本圈权威人士,不谈上市辅导,不言股市起伏,却痛心疾首于我们企业的基础管理,不能不令人困惑和震撼。“我并不是刻意宣传泰罗制,而是20来年的管理生涯里,总结的很多经验,到头来发现还是归结到泰罗制这个基础上来了。”陈鸿桥对《中外管理》表示。由于工作关系,陈鸿桥有机会先后与几百位企业家深入沟通,切身地体会到一点——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最需花功夫,也是最艰巨的工作,是“锤炼管理工序,苦练基本功”。

与“资本”家陈鸿桥共鸣的,是“经济学家”厉以宁:“纪律、规范、制度、程序等与现代化相对应的理念,远没有深入人心!”

陈鸿桥对《中外管理》进一步指出,当下中国产业界有句口头禅:“我们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年的历程!”您自豪吗?但另一个事实是,泰罗制这个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尤其基于泰罗制对职业化人才的培养,却仍是我们需要逾越的一道鸿沟。

今天,当全世界陷入经济危机,都要眼巴巴指望中国有所作为时,我们庆幸与前辈相比,拥有了百年难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希望同样在经济危机中洗礼的中国企业,“回归”基础管理,重新接受泰罗制的洗礼!

打败希特勒的幕后英雄

美国人弗·温·泰罗的“科学管理”体系,是他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在工厂里实验和总结前人经验发展而来(见图表)。泰罗认为:“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是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

不要小看这些管理ABC,就是它,“结束”了二战。

二战期间,纳粹之所以“敢于”挑战美国,就在于严谨的德国人机关算尽,却错估了一点:美国的军工生产补给能力。因为当时美国欧亚两线作战,大批熟练工人入伍参战,工厂劳动力非常吃紧。但是,美国正是用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迅速训练了大批原先毫无技能的后备人力,使得从前种田养牛的农民和足不出户的妇女,在短时间内能抵上一流的熟练工人。当美国的坦克、飞机像变戏法一样源源不断从本土送上战场时,法西斯的覆灭就成了必然。

希特勒,不是输给罗斯福,而是输给了泰罗!培训,是泰罗制对现代工业影响最大的领域。

做出以上独到观察与分析的,正是“现代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

那么,泰罗制是怎样实现这些的?

泰罗“科学管理”的“三部曲”是:一、用培训来教给工人完成任务的技能;二、用科学研究和反复实验来制定标准和规章制度,并据此做出规定和下达任务;三、用奖惩等激励机制来保证任务的完成。而这一切的核心和基础,就是各管理要素的精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而“科学管理”体系的一个奥妙是:通过专业分工,成倍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流程竞争力”。

例如:传统工厂模式下,10个工人为了制造某种武器而接受培训,在经过一个月的培训之后,速度慢的工人一天能够做出三件武器,而速度快的工人,一天能够完成七件武器。

但是泰罗的“科学管理”挑战了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首先,把效率最高的工人作为考察对象,分解和研究他的动作之后,把整个制造过程分解成标准化、数量化的一系列工序的组合。

然后通过几天时间,即可让每个工人只是掌握这个工序中的某个环节(注意,传统方式需要对每个工人培训一个月),然后每个工人只是专注地按规范化的动作,在一定数量要求下,完成分配给自己的工序。

这样的结果是:同样数目的工人,一天生产的武器总数却是传统方式的数倍!平均下来每人完成的武器数目,比单打独斗的最熟练工人还要多!

美国工厂通过泰罗制打造的“流程竞争力”,实现了“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效率倍增器”效果!

泰罗制还有另一功能,就是不断积累“能人”的经验,通过精细化、标准化的方式分解工作流程,让复杂的事情大多数人也可以完成,而且通过工作分解使大规模培训成为可能,把“能人”和普通人的差别缩小。

因而,厉以宁这样评价:泰罗制强调每个细节的规范,强调从起源到结果每个环节的过程控制。“‘科学管理’始终是管理科学的核心和基础”。

中国企业的“基本功缺失症”

然而,正因为穆藕初先生在上世纪初对泰罗制的推广,没有被后人继承更毋论发扬,导致了一百年后中国企业界的诸多怪现象:最基本的安全事故、质量事故不断发生,而且不断反复发生,以致于本应“好事”的媒体都陷于“报道疲劳”而趋于麻木。

但这还是显性在外的“灾难”,其实危害更大的,是我们身边那些见怪不怪的“怪胎”:

“很多企业尚未建立起最起码的流程管理,却开始了‘流程再造’;还没有站稳脚跟,就盲目追求所谓的‘管理前沿’,不切实际地提出做大做强、多元化战略,向世界500强看齐;还未通过精细化管理,形成规范化、标准化样式,就要追求超越现实可能的‘战略制高点’;还未训练出严谨有序的职业化团队,就大谈‘人性化管理’、‘企业文化’——相当多的企业,患上了企业基本功缺失症!”陈鸿桥语带尖刻,却引人深思。

一道算术公式的玄机

您不信?陈鸿桥马上列出这样一个算式:90%×90%×90%×90%×90%=?

言下之意是:在工作流程上,人们会认为把每个环节都做到“良好”——90%,就很不错了,但是五个“良好”下来,整体的效果得多少分呢?

细心的读者如果计算一下,会发现:90%×90%×90%×90%×90%=59%——“得分”是59——居然不及格!

这道算术题看似很简单,但却不肤浅,反而有着触目惊心的深刻!它用自然科学的公式表现着流程管理中的规律:有什么样的过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而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即使细节稍打折扣,也可能会导致整体价值的彻底崩溃。

与多数企业关注结果相反,过程控制,才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功,也是泰罗制关注的核心所在。泰罗制在20世纪后半叶的“衣钵传人”丰田汽车有一句名言:“高品质,是设计出来的(而非检测出来的)!”

重估“现代奴隶制”的帽子

但是,有人认为百年前泰罗制所强调的规范化管理,会使员工沦为企业的机器,会限制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企业的活力。

甚至泰罗制在美国刚兴起时,就有人提出:这种规范化管理,其实是一种“现代奴隶制度”,而且一些管理人也一直批判泰罗制把工人理解为经济人的假设。甚至在今天,很多人将泰罗制更多视作一种反面的管理理论而偶尔谈论。

对此,彼得·杜拉克曾经明确回应:“运行良好的企业都是平淡泛味的,它不应该也不会有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管理者想把企业做大做强,追求的反而应该是杜拉克所讲的“平淡乏味”的规范化管理。

而在杜拉克开创现代管理学后,人们才发现:泰罗的刚性管理还有另一面——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精华,就是管理者与工人的“双赢”与亲密合作。

泰罗坚信:管理者与工人在效率的提高方面利益一致——资方关心如何最低成本地生产,工人关心如何获得最高工资。只要双方亲密合作,通过泰罗制共同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双方的目标是可以协调一致的。

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劳资矛盾再一次升温成为全球包括中国关注的棘手焦点。而泰罗百年前,就已把劳资双方的协调,颇为前瞻地寄望于一场“精神革命”,即双方都把注意力转到盈利的增加上,寻找到劳资双方的共同目标,共谋双赢。而且,泰罗要求:工厂主必须先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有时甚至高达三倍,他才会去对工厂展开“科学管理”改造。

因而,杜拉克这样评价泰罗制:增加生产的真正潜力在于“更聪明”地工作,而泰罗制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产量,而且在增加工人工资的同时,使降低产品价格和增加对产品的需求成为可能!

道不远人,更绕不开

在泰罗制诞生近百年里,沟通、分权、有效激励、文化管理、学习型组织等等管理思想纷纷诞生,都是符合企业运营规律的方法体系。于是新问题出现了:管理领域的方法和思想林林总总,从目标管理到战略模型,从精益生产到核心能力……为什么中国企业独独特别需要“回归”那个“老古董”泰罗制呢?

对此,陈鸿桥讲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泰罗制是支撑现代企业的核心构件,是企业大厦的‘承重墙’。而个性化、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是市场经济发达之后的一种装饰性的构件,是为了更好地享用‘承重墙’带来的空间而采取的辅助手段。如果没有钢筋水泥所建构的硬性空间,柔性装饰就难有用武之地。”

陈鸿桥还有一个经典的“娃娃论”,即把中国企业定位在“娃娃”阶段,强调中国绝大部分企业要放下“身段”,谦虚地把自己定位于咿呀学步阶段,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基础抓起。

更何况,这百年里,改变20世纪上半叶的福特“规模生产”,和改变20世纪下半叶的丰田“精益生产”,这两次工业时代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从思想本质上都是发端于“祖师爷”泰罗制。因此说,泰罗制从来就不曾尘封,从来就不曾远去,而是始终不断被其继承企业加以大力实践、与时俱进,并以最震撼人的全新面貌呈现在“我们身边”,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各种管理思想都有其风格,但是“守正才能出奇”,只有泰罗制倡导的规范化管理,才是把企业机体组织起来,赋予一种组织生命的基础和“正”道。创新的捷径,是回归“原点”,认清本质。在这个基础上,企业才有资格谈什么风格出“奇”。可以说,企业如果不经过泰罗制的规范化管理洗礼,就根本实现不了管理的现代化。

未来呼唤“新泰罗”

在《管理大师50人》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值得注意的话:“抛弃泰罗是很时髦的事。但重要的是,要记住科学管理不仅在提高生产力上,而且在保护劳动者的尊严上都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的确,百年来泰罗制一直面临新条件下的考验,尤其现在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服务经济时代,越来越多创造性工作不断出现。外加中国企业普遍重结果、轻过程的管理习惯,常常把创新型的工作,寄托在员工的“自由发挥”基础上。

在未来的白领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泰罗制,这是个现实问题。

不妨让我们把目光再移到近百年前的穆藕初先生身上,他在《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序言中写道:“熟谙此书所载方法,引申触类变通,化裁而妙用之,无论个人与家庭,社会与国家,种种事业,参用此项新办法,无不立收奇效。”

为什么在各种领域都会立收奇效?不管古典泰罗制是否真的如一些人所说,忽略了“人”的因素,只是把人当成了经济人,强调物质激励,但是,泰罗自己也表示过“科学管理不是方法、制度,而是一种理念”。

杜拉克也指出:“《科学管理原理》的理论无论在哪里都很适用:生产力因之成倍地增长,工人的实际收入急剧上升,工作时间减少,工人的体力及精神压力减小。同时,销售收入和利润提高,而产品价格却降低了。”

时代在变,但管理的核心规律和人性的基础并没有变。就像泰罗制思想被随后的福特公司实践,迅速将全人类带入汽车时代;之后又被丰田公司改良,迅速将全人类带入个性时代一样,在未来甚至就在当下,泰罗制理念在知识型、服务型企业也必将有适合自己的方法与创造。

时代面貌日新月异,本质“其实一样一样儿的”。

迎难赶上,不容再失

当然,我们也应该正视泰罗制在中国推广的“特殊性”。早先穆藕初就看到:泰罗在美国应用的前提,是所有关于人性、人的素质、人的道德问题已经解决了。“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先驱”当年的这些感慨,现在看来仍然适用,甚至更加突出——当代中国处于全面转型,哪怕你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管理和技术上的转型,中国的人群素质、中国的人际关系,注定还停留在过去的社会里面。

国家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泰罗制的应用与升级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最有价值的事又有哪一件是顺风顺水的?要知道,丰田生产方式是在推行整整10年后才开始有回报的。

因此,“抛弃泰罗制成为时髦”,尤其对中国企业,无疑是一大悲哀。目前全球经济危机造成的压力是中国企业更大的危机,还是更深刻的转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规范化管理和流程竞争力的重塑,进而在新兴领域创造性地应用。

因为,在新兴领域,我们和世界依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谁在新行业里将泰罗制理念嫁接、运用得好,谁就能将往往昙花一现的“噱头”,变成真金白银的“实力”!

街道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街道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收获了不少成绩,好好地做个梳理并写一份工作总结吧。大家知道工作总结的格式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2021年街道政务公开工作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街道政务公开工作总结1

近年来,××街道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按照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把开展政务公开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机关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载体,不断加强领导,规范运作,强化监督,政务公开的常态长效机制基本确立,增进了干群相互了解,树立了基层政府部门在群众中的威信,促进了街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工作中我们重点抓好“四个加强”,确保“四个到位”:

一是加强领导,确保认识到位。

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办事处成立并不断调整充实由办事处主任任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具体负责政务公开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工作。不定期召开政务公开工作会议,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步工作。各社区居委会也按照要求建立了政务公开组织领导体制。政务公开工作在街道、社区的组织领导逐步得到加强,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工作氛围日益浓厚,确保了这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深入推进。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责任到位。

在工作中坚持把政务公开工作与机关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完善了相关工作制度。制定了《机关干部工作规范》,明确了机关干部的有关纪律作风建设相关规定;实行首办负责制,来人来电来访均由首问第一人负责接待,将所办事项转交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员办理;完善了ab角代理制、服务承诺制等,确保定岗定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同时,注重拓宽信息公开渠道,深化公开内容,设立政策公示栏、咨询卡,将需要对外公开的政策法规、工作范围对象、办理程序和工作时限等予以公示,以最简洁的方式让群众了解政务公开的内容,更好地服务群众、方便群众,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加强载体建设,确保服务到位。

在政务公开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意设计载体,围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深化政务公开。办事处实行“主任接待日”,办事处主任每周利用一天时间接待居民群众,请居民走进街道,一方面向他们宣传政策和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听取意见建议,相关媒体对此专门进行了报道。通过“人大代表接待选民窗口”来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将人大工作与政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人大代表定期接待选民,代表轮流值班,每半月一次,一次一人,每次半天,听取选民的相关诉求和意见建议,通过这种形式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在街道的安全社区建设、辖区地块动迁和息访维稳等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是加强监督,确保落实到位。

街道成立工作督查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对机关、社区的政务公开工作进行明查暗访。设立监督举报热线电话,及时受理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强化工作测评和考核,将政务公开工作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条件,对于违反政务公开规定的,严格追究。结合机关“行政效能年”建设和“社区服务效能年”建设,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通过开展“和谐桂林大家谈”活动,充分听取机关和社区干部对政务公开工作的评价意见,不断完善和深化政务公开工作。

街道政务公开工作总结2

今年以来,光华街道为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透明度,不断加强对行政权利的监督,扎实做好行政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公开内容

(一)抓事权公开。一是公开街道的.重要决策事项。将街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规划及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通过XX市XX区公众信息网、基层公开平台等进行公开。二是利用便民服务大厅,全面公开行政审批内容和权限,使行政审批行为公开透明。三是及时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及时、主动、有效地向社会公开。如老年人社保核查、医保购买、住房公积金提取及委托办理、劳资调解等重大事项,及时通过公示、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

(二)抓人事权公开。大力推进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开化,并通过公开招录城管协管员、巡逻队员、社区工作人员等10余名。

(三)抓热点、难点问题公开。对教育、医疗行业等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办事公开力度。如及时公开了农民工子女入学相关程序、办法及城市居民医疗基本保险筹资等热点、难点问题。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各社区把行政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分别成立了“一把手”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落实人员专门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结合实际,全面推进。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各社区在全面推行行政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制度的同时,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推行行政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与改进机关、社区工作作风相结合,如街道机关、各社区把行政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与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用纪律教育活动的成果激励和推动全体干部自觉参与积极推动工作;二是把推行行政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与提高机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相结合,如街道各科室、各社区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公开有关的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办事条件、收费标准、办事时限、办事结果、服务承诺等事项,并通过投诉处理机制,及时研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既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增强了相互的了解,又方便了群众办事,促进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三是把推行行政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如街道、各社区“两委”一所通过实行对外、对内及时有效的政务居务公开,增加政务居务管理的透明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强化干部依法行政和廉洁勤政的意识,强化了街道机关民主管理机制和领导干部自律机制,促进了机关内部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三)完善制度,规范公开。为保证行政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工作高质量、高标准、严要求地进行,做到全面公开、及时公开,我处建立和完善了有关的工作制度:一是领导责任制,建立起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主抓、各有关科室、社区配合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工作的长效机制,做到“五个落实”即:落实分管领导、落实专门机构、落实专职人员、落实专项经费、落实有关工作措施和制度,使工作长期有人管、有人抓,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三是加强制度建设,确工作有章可循。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进一步健全了《行政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行政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工作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行政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三、存在问题

(一)个别科室、社区对政务、居务公开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不够,公开内容不具体,重点不突出,政务公开工作还不够深入等。

(二)有的科室、社区对政务公开工作理解不深,对哪些信息应该主动公开、哪些可依申请公开、哪些依法不能公开把握不准,对本街道生成的政府信息未进行科学分类,工作较为被动,应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公开不全,更新不及时

(三)受人员编制所限,从事政府信息公开具体工作的为兼职人员,不利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改进措施

(一)加强监督,不断丰富公开形式。继续组织专门人员查找政府信息公开的薄弱环节,加强对街道、社区基层公开平台操作人员的监督力度,督促不断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同时积极创新公开形式,拓展公开渠道,不断丰富政府信息公开的形式,保障社会公众便利获取政府信息。

(二)、加强宣传、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在辖区各院落悬挂横幅、粘贴告示、发放手册,加大对基层公开平台的宣传工作,增加群众对基层公开平台的知晓率。同时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社会评议政风、行风的范围,让人民群众对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进行评议,并根据评议结果完善制度、改进工作。

(三)、加强培训,提高政务公开意识。定期培训操作人员,通过培训,提高操作人员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和原则、范围和内容、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明确了解,以增强对政府信息公开重要意义的认识及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街道政务公开工作总结3

全市共发展养殖专业户520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12个,25个养殖企业获得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单位。发展成渤海奶牛良繁有限公司、福华肉类有限公司、和顺伊城清真肉食有限公司、福鑫养殖有限公司等大型龙头企业。

一、抓重点,强服务,促进畜牧养殖扩量升级

(一)加大力度,扶持规模化养殖

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紧密结合市政府重项工作,抓好重点养殖场的发展。

1、沧州春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设地点位于滕庄子乡杨春庄南,总投资已达1000万元,占地118.2亩。改建猪舍12栋,新建猪舍21栋。万头猪场建设已基本完成。

2、三合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地点位于XX市羊二庄镇大赵村,总投资1200万元,占地100亩,设计存栏660头,现已兴建牛舍13栋,建2×10挤奶大厅一座。采取“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机械挤奶、统一鲜奶销售”模式管理。小区内发展成员13户,现存栏奶牛420头。项目建设已经完成。

3、兴源奶牛养殖专业生产合作社。建设地点位于XX市黄骅镇楼东村,总投资1050万元,占地50亩,设计存栏580头,已兴建牛舍6栋,2×10挤奶大厅一座。合作社有成员3户,采取“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机械挤奶、统一鲜奶销售”模式管理。存栏奶牛已达346头。项目建设已经完成。

4、生猪产业主要集中于羊二庄、常郭,官庄、齐家务、吕桥等乡镇。年存栏50头母猪以上的户达80多户,有万头种猪场4个,分别是天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福鑫养殖有限公司、绿康种猪繁育有限公司和春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其中,绿康种猪繁育有限公司和春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今年新建。

5、以“公司+服务组织+农户”的模式发展肉鸡产业。我市肉鸡产业主要集中于羊二庄、黄骅、吕桥等乡镇。全市肉鸡饲养量达458.5万只。积极培育庆龙肉鸡合作社、六和合同鸡等组织,还积极扶持和顺伊城清真肉食有限公司的项目建设。和顺伊城清真肉食有限公司,总投资4000万元。目前,已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已完成。现正在对2个冷库、2个速冻库进行内装修,污水处理、给排水工程也正在紧张的施工中。目前,该厂已进行了试车生产。

6、杨二庄镇张八寨刘国政肉牛场,该场占地60亩,总投资400万元,年饲养量可达1000头。

(二)大力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

一是大力发展貂狐产业,提质创品牌。全市貂狐养殖户1200多户,貂狐养殖已从海堡发展到城关、羊二庄、杨庄、滕庄子等农业乡镇,并形成了以后徐、大辛堡、前徐、李家堡、赵家堡等五个养殖专业村为主的貂狐养殖基地。饲养总量45万只。为改善皮毛质量,我局专门组织南排河镇、羊二庄镇部分的养殖户代表到辽宁的庄河、金州、黑河等地实地考察参观学习,并引进美国短毛黑、金州黑等优质种貂3000余只,发放引种补贴20万元。

二是大力发展饲草产业。今年以来,抓住苜蓿发展的有力时机,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苜蓿产业。配合XX市财政局苜蓿种植补助资金使用的同时,苜蓿新种面积已达到2.7万亩,品种更新面积0.8万亩,全市苜蓿基地总面积为13.89万亩。全市实现收获面积13.09万亩,年亩均产干草1050公斤,纯效益995元/亩。到目前为止全市苜蓿已加工13万吨,外销数量12.5万吨。

(三)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一是无公害产地定证工作。在去年18家畜牧养殖企业取得无公害产地认定的基础上,今年又有7家畜牧养殖企业申报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其中,天润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XX市绿源蛋鸡养殖有限公司、黄骅绿康种猪繁育有限公司、XX市丰利养鸡场、XX市冀祥养殖专业合作社、XX市红昌源牧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通过了省无公害验收组的验收。

二是按标准化模式发展规模化养猪。今年新增绿康种猪繁育有限公司和沧州春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个万头种猪场,使我市万头种猪场达到4个。共有7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已通过省级农业厅的验收。又有8家生猪养殖企业申报了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的实施,使我市生猪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奶牛产业安全性生产。按照《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河北省生鲜乳收购站建设标准》、《河北省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的要求,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生产记录、整治环境卫生,并加强管理监督,确保生产企业达标。针对收购企业对鲜奶质量的要求,使我市中小散户都进入小区奶厅进行饲养,散养奶牛转移率已达到100%。现全市奶站总数5个,整顿达标奶站数5个,发放许可证奶站数5个。目前全市奶牛存栏数达到2026头。

(四)大力开展服务工作

在做好平时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工作的同时,利用媒体做好新技术、好典型、好项目的宣传工作,并多次聘请外地专家来我市授课,今年以来围绕我市的主导产业先后组织了生猪培训3期,肉鸡2期,貂狐2期,蛋鸡2期,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为“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组织养鸡、养猪、貂狐培训班人员95人。完善市畜牧养殖协会、市农牧合作社、饲料工业协会、特养分会及养猪分会的职能,真正发挥畜牧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做好科技推广、技术服务的同时,为养殖户进行送物资上门、提供市场信息、帮助联系销路等服务,使养殖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销售市场不断扩大,养殖户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五)大力抓好项目建设

1、奶牛胚胎移植扩繁项目。在去年完成120枚的基础上,今年又引了进奶牛胚胎移植项目140枚,争取省级补贴资金42万元。

2、万只蛋鸡场标准化建设以奖代补项目。该项目由黄骅金生养鸡场、裕华虫子鸡养殖有限公司和黄骅易昌科技养殖园等3个鸡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承担单位。争取省级资金30万元。目前已通过省级农业厅验收。

3、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今年,新争取天润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XX市祥和生猪养殖场、XX市胜利良种猪养殖场、XX市华康良种猪养殖场、XX市同发良种猪养殖场、XX市明发良种猪繁育基地、XX市润祥生猪养殖场、XX市鑫园畜牧养殖场等8家养猪企业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争取中央补助投资金160万元。

4、奶牛奶厅奶罐补贴项目。该项目已争取到省级资金68万元。因为三廘奶粉事件后,我市于20xx年底前就已开始奶站整顿,奶厅落实早,机械设备购置已到位。均不在20xx年3月份出台的奶厅补贴所表注的投标单位中,因此都没享受到财政补贴。此项补贴已归到农业补贴中,省级农业厅正在协商中。

5、规模化奶牛场(区)的新、扩建补贴项目。我市5个奶牛养殖小区实施了新建、扩建,目前,全市第一批建设达标的奶牛小区3个,其中新建奶牛小区2个,分别是兴源奶牛养殖专业生产合作社,建设规模500头,存栏奶牛346头,申请补贴资金17.5万元。三合奶牛养殖小区,建设规模660头,存栏奶牛420头,申请补贴资金23.1万元;扩建奶牛小区1个,是渤海奶牛良繁有限公司,扩建栏位400个,申请补贴资金12万元。新建、扩建合计申请补贴资金52.6万元。

6、奶牛良种补贴项目。按照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河北省20xx年度畜牧良种繁育项目申报指南》(冀财农〔20xx〕42号)精神要求,今年继续在XX市渤海奶牛良繁有限公司、XX市忠义奶牛场和XX市西胡庄奶牛小区三个单位实施优质奶牛冷冻精1液补贴项目,并按照项目规定,制定了《XX市奶牛良种补贴工作实施方案》。年内争取到5000枚冻精1液补贴。

7、生猪良种补贴项目。按照河北省农业厅、河北省财政厅《关于申报20xx年生猪、奶牛、绵羊良种补贴项目的通知》以及财政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xx年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财〔20xx〕105号)要求,确定在我市10个乡镇组织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并按照项目规定,制定了《XX市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些特点和几个政策性的问题

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些特点和几个政策性的问题

1.建立土地管理协调机构

加拿大的土地资源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此外加拿大又是一个联邦国家,各省政府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拥有相当大的权力。联邦政府除直接管理部分国土资源外,主要是通过制定计划和政策来指导联邦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和保护,这些政策和计划需要各部门的支持。由于土地资源管理涉及联邦和地方政府以及政府内的多个部门,为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和部门间的关系,加拿大组建了许多专门的政府协调机构。如加拿大土地利用委员会、联邦政府土地利用委员会等。

“联邦政府土地利用委员会”是为指导贯彻联邦政府于1980年制订并由国会公布的一个“政策书”——加拿大“土地利用指南”而设立的。目的是为协调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指南有10条原则,分别对城市用地、农业用地、森林用地、不可再生资源土地、交通和通讯用地、水资源保护地、历史遗迹地生物繁衍地、冒险性项目用地和其他区域性用地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指导性意见。“联邦政府土地利用委员会”由15个单位组成,这些单位分别是:环境部、农业部、渔业与海洋部等。环境部的一个副部长助理任委员会主席。

“加拿大土地利用委员会”的任务是协调联邦政府与省政府之间在土地管理上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由加拿大“土地利用指南”的第10条原则规定了各方应负的责任,省级土地利用的规划,应有适当措施保证联邦政府在土地和地方环境方面发挥积极的影响;联邦政府在联邦土地的良好农地用于农业、良好林地用于林、良好的其他土地用于相应适宜用途的同时,通过这个委员会的工作,也要保证这些用地政策能够符合各省政府对土地利用的既得利益。

2.利用社会力量建立支持政府管理的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作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先锋,在资源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民办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信息技术。在加拿大,“电子政府”是其管理的发展方向。在发展信息技术时,有几个关键问题要解决,一是数据源,二是标准,三是经费。前两者对于政府不成问题,但资金方面,由于数量太大,比较困难。在这方面,加拿大有独到之处,采用“公私联营”的方式,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例如加拿大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政府非常注意与一些公司的合作,如DMR公司、Teranet土地信息系统公司和MGP信息系统公司等。政府提供数据,私人公司出资建立加拿大资源信息系统。这样在加拿大就出现了一批半政府半私人的公司,既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又为信息系统的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

Teranet信息系统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由安大略省土地部门与TeramiraHoldings公司合并而成的,属公私联营性质,其目的是通过可行的联营公司,建立合法而权威的数据库,加快土地登记速度。合并之时,政府与公司各出资2900万加元,其中政府是以1995年以来建立的数据库为资本,而非现金。该公司从1996年开始盈利。目前公司价值5亿加元,拥有职工800人。这样政府相关人员减少了50%,节省了开支。经过几年努力,建立了安大略土地登记信息系统(POLARIS),政府拥有50%的股份,拥有POLARIS的数据,同时也是用户。其职责是严格执行土地登记法,并控制费用。公司负责管理数据库,提供土地登记服务;支持数据的交流;实施市场信息服务。通过数据库的商业化运营获取利益。该数据库可为律师提供信息服务,促进土地市场交易,有力地促进了电子政府。安大略省目前已有约400万个城镇小区建立有数字化地籍管理数据库。

3.加强加拿大农地的保护

(1)基本情况

加拿大只有7.5%的土地可作农用,这些土地集中分布在南部的狭长地带,这一地带也正是适宜人类生存、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大约聚集了全加拿大人口的90%以上。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城市扩张迅速,占用了大量优质农田,同时地产投机商大量购买农地,他们将农地闲置抛荒,只是等待着土地价格上涨后再卖掉。许多规划师和规划专业学术团体以及市民团体纷纷呼吁,这种趋势再发展下去会影响整个加拿大的食物生产能力。另外由于农民丧失土地的速度非常惊人,比例也非常大,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生存和就业问题不容乐观。据魁北克省的估算,供养一个人大约需要1公顷的农地,魁北克省有6.4万平方公里的农地,6万平方公里农地才能满足全省人口的食物需求。另一方面,全省的农场可以解决全省10%的劳动就业,每年有多达50亿加元的税收,这在区域和全省的角度都是很重要的经济因素。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农用地保护进入国家政策议程,到70年代中期,在一些省如安大略和魁北克省,农地保护一度成为各党派和政治团体政治论坛的中心议题。一些省相继制定了农地保护计划,重点通过制定以自然要素为主的土地利用规划,以阻止或减缓在高质量农地上的城市土地开发。其中最严格的有两个省,首先是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在1973年颁布了《农地委员会法》,1978年魁北克省颁布了《农地保护和农业活动法》,两省在农地保护计划中都成立了强有力的省级委员会。这两个地域的农地保护计划体系在全加拿大是非常重要的。在魁北克省,相对于全省380万公顷耕地的总量,根据《农地保护和农业活动法》划定的农业区共有650万公顷,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林地。

农地保护计划的目的是保护优质的农地免于其他用途的开发。魁北克和不列颠哥伦比亚两省划定保护总量和保护区的主要标准是根据农地的质量,魁北克省还进行了土地分割控制,规定每个农产拥有的连片农地至少在100公顷以上。各省在确立农地保护目标时,也得到了其他方面的战略支持。如在城市发展用地问题上,每个主要的城市地区首先是强调在现有城市区域充分利用存量土地。

(2)成立专门机构

有些省(两个)为保护农地通常都成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早在1973年就成立了省级农业用地委员会,制订了《农业用地委员会法》。农业用地委员会是一个独立于政府的执法与管理机构,其成员由政府指派,但按照《农业用地委员会法》的规定,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及管理经验。《农业用地法》规定,保护区内的土地应优先用于农业,如要划出保护区或改为非农用途,必须经农业保护委员会批准;农业保护委员会的决策必须公开、负责,必须让公众发表意见;各级政府在制定当地规划及法规时必须考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支持农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避开良田,如无法避开,也要在设计和建造时将其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1978年魁北克省颁布了《农地保护和农业活动法》,成立了魁北克农地保护委员会。法律赋予了委员会很大的权力,委员会的使命是保证后代人拥有足够的农业发展用地,它的职责是保护农地保护区。人们在农地保护区中从事其他非农活动,要向委员会提出申请。每一项申请首先要得到县、镇的批准并符合已有的各项程序,委员会请专业人员就提出申请的活动对农业的影响进行反复论证,最主要的标准是该项申请改变了土地用途后要有可见的实用性,要符合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界限的规定。一项非农用途的申请要得到许可,还要证明在当地除了在农地保护区内没有其他地方适合进行该项活动,委员会在做出决定时,出发点是服务于保护农用地和农业活动的目的,但也会考虑到地方的一些特殊因素。委员会对申请进行审核必须依据以下的准则和因素:该土地和附近土地的土壤潜力;土地可能的用途是以农业为目的;对该申请许可后,对已有的农业活动造成的影响,对附近土地上农业活动的可能影响;一些法律和法规对该项申请活动的限制,如对环境的影响,对牲畜的影响;保护农业合作社和农场经营的一致性;在当地对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冲击;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造提供足够的空间;由市镇、联合会、公众团体和为公众服务的机构等提供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报告。

委员会可以依据的准则和考虑的因素:申请与发展规划不一致,或者与县、联合会和委员会有关土地利用目标不一致;申请被拒绝后对申请者的影响。审批意见最终由委员会作出。如果申请被委员会否决,继续上诉的结果一般仍是被否决。委员会有权对未经许可的非农活动进行制止。除此以外,委员会还对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政府涉及农地保护和农业活动的管理政策等提出建议。

委员会的委员和主席经选举产生,定期换届。委员会还雇用专职人员进行法律、专业咨询。20多年来,委员会与各县和镇建立了牢固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合作是相当重要的,共同保证了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除此之外,法律还对提出申请的程序、审批程序、公告、罚则作了严格详细的规定。

(3)划定农业保护区,对农地用途改变进行严格限制

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对土地需求量急增所带来的矛盾,强化土地资源管理,保护好耕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早在1973年制订了《农业用地法》并建立了农业保护区。经过几年各市镇之间以及各市镇与省的反复协调,至1978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被保护的农田涉及28个地区,农田储量共有470万公顷,占28个地区总面积的4.7%,占大温哥华地区总面积的12.5%。被保护的农田包括了不列颠哥伦比亚全省农田总量(根据《加拿大土地清查》,包括农业用地的1等至4等)的近80%,在这些等级之外的许多质量很差的土地也被包含进来。政府对保护区内土地的使用和保护以法的形式作了明确的规定。

魁北克省在20世纪90年代对《农地保护和农业活动法》进行了修订,进而对70年代划定的农地保护区进行了修编。农地保护区是政府确定的在本地区内为农业需要保护的农业土地以及其他土地。至1998年,农地保护区的面积共634万公顷,与70年代相比减少了16万公顷,涉及1119个市镇、94个县、两个大都市区。

为了保证农业活动优先,魁北克省法律规定了在农地保护区中受限制的非农业活动,除非委员会许可,以下活动是禁止的,包括:在土地上进行非农目的的活动(建住宅、商业、工业或基础设施);砍伐糖枫林中的枫树或利用糖枫林进行除枫糖生产以外的任何活动(除非由于森林管理的需要);影响了土地细分,即转让了一块土地的所有权同时还拥有相邻地块的土地或被视为是相邻地块(两个地块被公共道路、铁路、公共设施所分开被视为相邻)的土地;移走表土。法律也规定了不需要通过委员会认可的情况,包括:一个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孩子或他的雇员建造住宅;农业合作社或合作者在其共同拥有的土地上,为其股东或成员建造住宅转让100公顷或以上的土地,他拥有剩余的相邻土地至少有100公顷的;扩建在法律开始实施以前建造的住宅;一个人拥有的土地由一些相邻的非农业空闲用地组成,大于100公顷,在其上建造住宅的;土地由一个所有者转让给另一个所有者,连带的已获得的权利一并转让。

安大略省农用地约1243万公顷。对农用地的保护也相当严格。《政策宣言》要求在总体规划中单独列出农用地,划定农用地区域,阐明保护农用地、限制其改变用途的政策。为实施对农用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安大略省还根据土地的耕作条件,将土地分为7个等级。1~3级土地适宜于常年耕种,适合所有或主要大田作物的生长;4级可以常年耕种,但不太适合大田作物生长;5级不适宜常年耕种,只适合种植牧草类作物;6级仅适合生长牧草;7级没有农业价值。政策要求对1~3级土地实行严格保护,限制用途转变。

4.政府在防止土地退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加拿大没有真正的沙漠,只有2.6万平方公里的沙丘,不到其全国国土面积的0.3%,但很大一部分国土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带,沙尘暴和旱灾的危害不断,特别是位于中南部的马尼托巴、萨斯喀彻温和艾伯塔几个以草原为主的省份,由于风蚀,每年至少损失1.61亿吨表土,每年风蚀对于几个草原省份农牧场造成的损失高达2.49亿加元。

受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平原地区风沙尘暴的影响,为了应付本地频繁的沙尘暴、普遍的干旱和弃耕问题,为了保护土壤,防止土地大面积退化,1935年,根据加拿大国会的一项法规,成立了大草原地区农场复垦管理局。最初的目的比较单一,只是为了控制土壤流失,但是,后来的职责范围得到了迅速的扩大:“保障马尼托巴省、萨斯喀彻温省和艾伯塔省干旱与沙尘暴影响地区的复垦,并在上述地区开发、创办农场行业、林场、水源、土地利用以及国土整治等那些能够尽可能保证经济安全的体系”。大草原地区农场复垦管理局不仅是一个领导机构,同时也为应付早期沙尘暴战役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设备。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联邦政府和省政府都启动了大批土壤保护项目,大部分计划和项目都是通过农场复垦管理局实施的。1983年,农场复垦管理局发表了一份题为“加拿大大草原地区土地退化和土壤保持问题”的报告。报告认为,大草原地区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风蚀、水蚀、盐碱化和土壤养分损失等问题。这项评价为该地区后来的大批土壤保持项目奠定了基础。非政府组织和其他集团为此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90年代末期加拿大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计划(简称水保计划),为期3年,2000年3月31日结束。这是联邦政府和省政府共同实施的项目,除了传统的一些土壤方面的问题以外,该计划着重强调与水问题有关的各种环境问题。重点涉及河岸地改造和草场改良两大目标。为了保护人畜、野生动物以及灌溉水源,首要的问题就是制定最佳的土壤保持和河岸地管理方案。为此,在河岸地区开展了多项以涉及维护或改善水质为目的的牲畜和耕作管理等内容的一系列活动。特别要提及的是,加拿大大草原地区农场复垦管理局负责提供技术资料,提供与河岸地管理及水质保护有关项目的支持,并为城镇当局和当地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大部分项目都与生产者、土地使用者以及社区直接合伙实施,鼓励合作伙伴优先考虑未来水土保持项目,支持他们优先开展河岸改造项目。加拿大全国拨出1000万加元,研究农业土地利用对于水质的影响。政府公布,从1995年联邦预算中拨给加拿大改革与农村发展基金的6000万加元中,划出经费支持水保计划。该项计划目的在于支持加拿大的可持续农业开发。大草原地区通过农场复垦管理局,已经向合格机构拨出300万加元,实施水土保持项目,重点是水质问题。艾伯塔省已投入120万加元,解决农家肥管理和河岸阶地的管理等一些基础性问题。

“永久保护计划”是1989年专为大草原地区各省颁布的一项3年计划。根据卫瑟等人(1996年)的资料,根据加拿大土地分类,属于过度地带4级、5级、6级的土地被确定为选择利用的土地。政府出资鼓励农民种植适宜的农作物。“永久保护计划”让加拿大政府花费7400万加元,但该计划的效益远远超过原有投资。除了政府获得一定的效益外,社会得到的效益规模更大。1996年估计,该项目1993年一年带来得收益是1180万加元,相当于政府粮食保险、农民固定基金及其他费用的总数,其他的效益如减少了土壤退化,提高了水质,增加了野生动物栖息地,节约了地方政府用于清理公路导洪、排水系统的风积、洪积泥沙的费用。“永久保护计划”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有一套激励机制,和它所建立的报账制度,已经纳入计划设计之中。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大草原地区的任何一户农民,如果他们选择长期的合同,改变每年种植作物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多年饲草种植或造林经营,他们都有资格申请财政支持。起步阶段,每公顷支付50~125加元不等,这要看农民签定的是10年还是21年的种草或是造林合同。待人工草场或人工林地植被建立以后,根据市场同类土地的标价,所有款项一次付清。允许农民继续使用合同承包的土地放牧或打草。“永久保护计划”证明了它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并及时得到扩大,现已扩大到包括不列颠哥伦比亚部分地区在内的其他地区。合计起来,“永久保护计划”已经成功签定了1.5万份合同,其中64%属于21年的长期合同,共有521998公顷过度地带的季节性粮食生产地已经转换成多年生产的饲料基地或其他用途。毋庸置疑,广大的农民最终会从这一项目的实施中获取巨大的收益。政府认识到,农民参与类似项目,就是看激励机制是否适当可行,所以,所有合同中都有一款“例外条款”,允许那些他们自己认为有必要终止合同的农民,根据现行的偿还条例,撤回合同。决策者们完全明白,有必要监督项目的实施,以保证农民确实在其土地上发展人工草场或者开展人工造林。

1937年开始实施的“公共牧场计划”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严重侵蚀的土地。目前已有14.5万公顷的劣质地改造成了草地。“公共牧场计划”是农场复垦管理局在大草原地区实施的最大的计划之一,也是实施期限最长的土壤保持项目。整体来说,过去几十年来,草原牧场开垦的比率稳步下降,数量可观的过度地带的耕地已经永久性地退耕、还林还草。总的原则就是,不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用于发展养牛牧场。据观察,植被群落的多样性,既易于全面恢复植被,又可抵抗大旱。普遍认为,在大草原地区实施最佳土壤保持和河岸地管理措施,是保护人畜、野生动物和灌溉水源的最基本措施。大部分农民和小乡镇、社区都已认识到良好环境管理的必要性。目前实施的所有项目都要求农村的土地拥有者(土地承包人)继续维持或新辟野生动物栖息地。流域地区要保持良好水质,就需要经常控制地表径流,控制河岸地区牲畜自由通行,减少牲畜在河岸地区滞留的时间。因为,每一条流域都有其独特的问题。农场复垦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帮助土地使用者和乡村、社区确认适宜措施、方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