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场是怎样养牛羊牛的?人类食肉的演化

美国农场是怎样养牛羊牛的?人类食肉的演化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美国农场是怎样养牛羊牛的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美国农场是怎样养牛羊牛的以及嘿!我们吃肉吧!人类食肉的演化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俄罗斯的基础商品经济

俄罗斯的基础商品经济

俄罗斯经济概况

(经济)

俄罗斯是前苏联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在当前世界也是经济大国。从工农业总产值来看,它占原苏联工农业总产值的70%。与原苏联平均水平之比(%),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14%,人均消费为108%,人均国民财富为117%,工业劳动生产率110%,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08%。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占原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58.7%。

〔工业〕

俄罗斯已经形成了以9大工业部门(能源、黑色冶金、化学和石油化工、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木材加工和造纸、建筑和材料、轻工、食品和微生物)为中心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无论从经济实力的基础情况来看,还是从工业、科技区域布局来考察,俄罗斯占有了原苏联工业的绝对优势。

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区集中了原苏联纺织工业1/2以上,机械工业1/5。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西北区是原苏联重要的加工工业区,精密机械制造、机电、化学和有色冶金等部门均较发达。北方区木材采伐、锯木制材、经济用材运出量和制浆造纸工业均居原苏联的首位。乌拉尔区的采煤业居原苏联第二位。

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有原苏联经济中也占有决定性地位。主要产品占原苏联同类产品的比重,分别为:发电量占62.5%,石油占90.9%,水泥占60.2%,天然气占77.3%,煤占55.4%,钢占57.9%,商品木材占91.6%,纸占84.6%,玻璃占61.9%,机床占50%,汽车占80%,拖拉机占45%。能源电力,1988年发电10660亿度,1991年为10460亿度。煤1988年为4.25亿吨,1991年为3.53亿吨。石油,1988年5.69亿吨,为历史最高纪录,1990年

5.15亿吨,1991年减至4.6亿吨。钢铁1988年钢产量为6387.7万吨,1991年为5510万吨,原苏联5大钢铁基地中的乌拉尔、中央区和西西伯利亚3个位于俄罗斯境内。1991年大多数消费品生产比1990年下降2~6%,食品生产下降9%。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工业很不发达,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仅占1/3,而工业部门结构中又以轻工业为主,其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2/3。本来就十分落后的俄国工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外国武装干涉及国内战争的破坏,使工业濒于崩溃的边缘。国内战争结束后,在国民经济恢复基础上,原苏联通过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决议。决议明确规定,工业化的总路线的基础就是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即机器制造业开始,这实际上就是偏重于甲类工业,即生产资料生产。当前,俄罗斯已成为拥有高度发达的机械化农业的工业强国。这是原苏联几十年间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果。目前,工业在俄罗斯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俄罗斯工业的特点是:重工业发展始终占优先地位,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涌现出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工业生产集中程度很高,这是俄罗斯生产力布局政策的结果。俄罗斯工业部门分工很细,现共有12个行业及其下属300多个不同的部门和相当数量的个别生产部门。

12个行业是:

电力工业;

燃料工业(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工业);

黑色冶金工业;

有色冶金工业;

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

微生物和复合饲料工业;

医药及医疗器材工业;

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

(包括:动力和机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冶金设备制造业、机床制造业、化工和石油机

械制造业、建筑机械和筑路机械制造业、机车

车辆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航空工业、

轴承制造业、拖拉机制造业、农业机械制造业);

林业、木材加工业、制浆造纸业;

建筑材料工业;

轻工业(包括:纺织工业、缝纫工业、制鞋工业);

食品工业。

在工业生产中,俄罗斯把以上工业部门分成几个综合体来进行计划和组织发展。这几种综合体是:燃料动力综合体、冶金综合体、机器制造综合体、化学森林综合体、建筑综合体、社会综合体和东部的区域性生产综合体。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下俄罗斯东部的工业。东部包括西伯利亚和远东,面积为1276.59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面积的2/3以上。近年来东部的地位越来越高。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联邦,东西两大部分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欧洲部分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产值占全俄罗斯的3/4以上。可是,欧洲部分因其资源有限,经济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而东部地区却拥有各种各样蕴藏量极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这里的工业基础薄弱,部门单一,资源远未得到充分利用。为了改变这种生产力布局的不合理状况,俄罗斯实行了工业东移政策,称之为“纲领性政策”。目前,俄罗斯经济对东部地区的依赖日益增强。今后,东部地区在增强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保障出口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将是“亚太时代”的下个世纪,俄罗斯将更为重视其东方的发展。

俄罗斯的电力工业包括火力、水力和核能发电三大部门。发电量仅次于美国,居第二。其中火力发电为主,约占72%。俄罗斯丰富的电力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进入70年代后,由于欧洲部分有机燃料日益匮乏,俄罗斯决定在该地区加速发展核电工业。目前,俄罗斯拥有8座核电站(1985年)。俄罗斯电力生产的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绝大部分电力是由大型电站生产的。目前,俄罗斯已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输电系统,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90%,保证了主要工业区的动力供应。俄罗斯电力的主要消费部门是工业,其用电量占全国用电量的60%。俄罗斯电力也用于出口,由于经互会的解散,现在出口量急剧减少。

俄罗斯的燃料工业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工业。目前,俄罗斯是世界上工业国家唯一燃料能够完全自给并可保持一定出口的国家。

石油工业是俄罗斯最重要的能源工业部门。天然气工业是俄罗斯一个发展很快的新型能源部门。煤炭的生产在能源生产工业中一直占重要地位,它是燃料平衡的基础。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在十月革命前是俄罗斯工业部门中最薄弱的一环。当认识到化学工业是保证工业物质基础最重要的部门,是推进国民经济工业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时,俄罗斯才采取紧急措施来建立和发展这一部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俄罗斯化学工业有了显著提高。俄罗斯的化肥、硫酸、焙烧苏打的产量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80年代以来,在化学工业中,化学制药工业、基本化学工业、化学纤维工业发展最快;在石油化学工业中,基本有机合成产品发展最快。俄罗斯目前共生产9万余种化工产品,其中90%以上的生产工艺不是最先进的,质量亦不如国外产品。为此,俄罗斯开始进一步扩大新型结构材料的生产,增加品种和提高质量。但是,近几年,由于政局动荡,经济急剧衰退,能源和原材料工业萎缩,化学工业产量也急剧下降。

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是俄罗斯的工业核心、科技进步的基础。其发展受到极大重视,发展速度亦十分迅速。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只有3个独立部门:机车车辆制造业、造船业和农机制造业。现在,俄罗斯这个部门已发展到100多个分部门。其产品已超过13万种。机器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是:迅速发展能保证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分部门;大幅度增加自动化工具、仪表和仪器;金属加工设备中优先增长先进的锻压设备、数据控制机床、速控和速算成套设备。

建筑材料工业建筑材料工业是俄罗斯的传统工业部门之一,十月革命前就已具有一定的生产基础。主要部门有水泥、混凝土预制件和玻璃制品工业等。俄罗斯建筑材料工业70%集中在欧洲部分。俄罗斯发展建筑材料工业的基本方向是,优先发展既能降低金属用量、降低造价和劳动量、减轻建筑物重量,又能提高其保暖程度的建筑材料;扩大高标号、多成份和特种水泥的生产;增加抛光玻璃、强化玻璃和玻璃纤维布以及建筑用瓷器等高效装修材料的生产。进一步研制开发新产品并注意提高其传统产品质量。

轻工业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传统工业部门之一。十月革命之前,俄罗斯轻工业就已初具规模。轻工业的主要部门有纺织工业、皮鞋业、针织业等。俄罗斯的轻工业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人口稠密的地区。由于原苏联长期片面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严重制约了轻工业的发展。俄罗斯轻纺工业的设备落后,长期以来生产质量差、产品款式陈旧。为了改变这些现象,原苏联和俄罗斯新政府都曾努力加速轻工业的发展。但是,整个国民经济体制几十年来一直重重工,轻轻工,一时难以扭转。加之近几年经济衰退,轻工业生产趋于下降。

食品工业在俄罗斯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工业由24个分部门构成。主要部门有肉类及罐头加工工业、奶和奶制品工业、捕鱼业、制糖工业、饮料和面食制品工业等。肉食品工业是本部门中最大的分部门,其产值约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4。大型肉类制品联合企业大都建在大中城市。近年由于经济全面衰退,肉食品工业产量亦大幅度下降。另外近年面食制品亦明显下降。长期以来,由于对食品工业投资的不足,加上农业生产不稳定,食品工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因为,市场供应长期紧张不是短期内所能改善的。

〔农业〕

从60年代以来开始实行集约化经营,主要是全盘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科学化和知识化,从而逐步改变以前的粗放经方式,使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

俄罗斯农业中的主要项目,如谷物、马铃薯、亚麻、肉乳等产品,占原苏联的1/2到1/3。近年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速度受到动荡局势的影响。1991年农工综合体产品总值,包括农业总产值比1990年减少5%,并低于最近5年的平均产值。1991年,国家谷类收购量达2250万吨,比1990年低34%,是最近25年以来最低的一年。1991年国家向日葵收购量170万吨,比1990年少产25%。国家土豆收购量470万吨比1990年少产6%,国家蔬菜收购量440万吨,比1990年少产28%。1991年,向国家交售油料的数量是近6年以来最低的,土豆和蔬菜交售量是近18年以来最低的。但1992年10月国家已征购到12300万吨粮食,较去年增加150万吨,粮产量为250万吨,较去年增加50万吨,土豆产量基本与去年持平。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年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2%。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值的57%。十月革命后,原苏联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农业发展道路。

50年代以前,原苏联全力发展重工业,加上国内战争、卫国战争和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失误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50年代中期起,农业开始得到重视,旧的农业体制和政策都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改革。60年代,开始从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扩大农业投资,促进了农业发展。但70年代到80年代初,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实行了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改善农村经济关系,采用各种承包制、租凭制,改变农业投资取向,加强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改造等措施,试图挖掘农业的发展潜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力争在短期内解决食品供应问题。

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混乱,从原苏联晚期开始,农业就处于滑坡状态。1990年起,农业产值呈负增长。1991年,俄罗斯农业产值下降5%;到1992年,农业产值下滑速度更快,下降幅度达12%,畜产品下降幅度更大,如头9个月肉产品产量下降27%。

种植业

俄罗斯的种植业主要包括谷类作物、经济作物(棉花、甜菜、向日葵、亚麻等)以及土豆、蔬菜、瓜类、水果和饲料作物等生产部门。

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种植业以谷物为主,其播种面积占全部播种面积的90%。1909~1913年,谷物年均产量为7250万吨,其中每年出口15%。

十月革命后,种植业遭受到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以及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破坏,生产发展缓慢。50年代以来,种植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内部结构也得到了调整。1950年种植业中谷物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0%,经济作物占8.1%,土豆、蔬菜和瓜果作物占7.4%,饲料作物占14.5%。1988年,种植业中谷物种植面积占54%,经济作物占6,4%,土豆、蔬莱和瓜果作物占4%,饲料作物占到34.6%。1988年与1950年相比,谷物播种面积比重有所下降,而饲料作物比重则明显上升。

1.谷类作物

50年代中期,由于大面积垦荒,迅速扩大了谷物播种面积,谷物产量大幅增加。60年代初,由于农业政策的严重失误和垦荒地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谷物产量增长缓慢。60年代中期,俄罗斯农业生产开始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增施化肥、培育优良品种、改良土壤和兴修水利等措施,谷物产量有所提高,1976~1980年平均谷物产量比60年代上半期提高56%,同期谷物单产量提高了54.9%,1981年到80年代后期,由于旱灾和经营机制方面的问题,谷物产量持续下降。

数十年来,尽管谷物生产有了大幅度增长,但由于饲料粮消费量的不断上升,俄罗斯每年需大量进口粮食。近几年,对粮食的进口需求量日胜一日。

在谷物播种面积中,小麦占重要地位,小麦的产量和国家收购量在谷物中均占首位。小麦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0%,产量占总产量的39%,国家收购量占总量的48%。在小麦播种面积中,春小麦占2/3,但单产较低;冬小麦单产比春小麦高得多。大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小麦。播种面积占谷物播种面积的26%,总产量占到谷物总产量的27.1%。

燕麦的播种面积比40年代减少了40%,但其单产高于大麦和春小麦,适于作饲料。播种面积占谷物总面积的10%左右。

黑麦的播种面积不断缩小,这是单产较低没有较高生产价值的原因所造成。

此外,俄罗斯远东地区还种植水稻。另外还生产高粱、养麦等,但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不多,不占重要地位。

2.经济作物

俄罗斯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甜菜、亚麻和向日葵等。

十月革命后,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作物,采取了增加投资、提高收购价格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上升。

棉花的生产在十月革命后得到迅速发展。播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增长了一倍半。

亚麻是俄罗斯的传统纺织原料之一。其种植面积一直在减少,主要原因是其收获和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低,费劳力,而亚麻的种植主要分布在劳动力十分缺乏的中央黑土区。亚麻单产量也较低。

向日葵籽是俄罗斯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其播种面积约占全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的3/4,产量约占80%。滁此之外,油料作物还有亚麻籽、棉籽、大豆、油菜籽、大麻籽。但产量都不是太多。

3.上豆、蔬菜和瓜果作物

土豆是俄罗斯居民的基本食品之一。但是土豆产量日益下降。主要因为,一部分土豆生产者是个人副业者,随着农村居民的减少及其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土豆生产量下降。二是种植土豆机械化程度低。

战后,蔬菜种植面积,一直都保持不变,其中约有2/3是水浇地。俄罗斯人均年消费量为100公斤。

瓜类作物的种植主要是西瓜、甜瓜和南瓜。俄罗斯盛行水果和浆果。为了提高水果产量,俄罗斯建立了大型果园。目前,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果园合作社,农庄农场协助合作社建立基础设施,并提供农业技术与各方面服务。

畜牧业

俄罗斯的畜牧业包括的主要部门有:养牛业、养猪业、养羊业、养禽业。此外,还包括小规模的各个部门,如养马业、养蚕业等。当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5%,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畜牧业的意义会越来越大。

十月革命前,俄国畜牧业的经营方式落后,畜产品产量不高。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农畜产品产量减少,到20年代末,已经超过1913年,然而,在农业全盘集体化期间,由于政策严重失误,使畜牧业遭受重大损失。加之二战的巨大创伤,直到1950年后,畜产品产量尚未恢复到1913年的水平。

50年代中期后,俄罗斯采取了增加投资、加快发展专业化和集中化、提高畜产品的收购价格、扩大质量差价和加强科研工作、采用科学的饲养工艺、加强饲料基地等措施,大大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俄经济衰退,投资危机、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致使畜牧业大大停滞不前。畜产品产量大幅度下降。1992年头9个月,畜产品产量就下降21%。

1.养牛业

这是俄罗斯规模较大的畜牧业部门。目前这个部门提供98%的奶和40%以上的肉。此外,还提供高质量的皮革原料。

全俄饲养的牛,80%是由农庄农场、跨单位组织或其他农业生产企业饲养的:另外20%由个人副业饲养。

80年代末,奶牛业的专业化和集中化水平有所提高,有的地方出现了奶牛业跨单位综合体或养牛联合公司,其内部分为繁育、育成、饲养及产奶、加工饲养等专业化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

2.养猪业

这是俄罗斯第二大畜牧业部门。按标准头数计算,养猪业约占牲畜总头数的15%。养猪业提供肉类、皮革、猪鬃和其他轻工原料。

近些年来,养猪业进行了技术改造,逐渐建立了许多工业型大猪场。内部分为专业化繁育、肥育企业等具有完整工艺的大型企业,此外,还有专门从事良种畜培育和繁育的猪场,负责提供优良种猪。

3.养羊业

这也是畜牧业一大部门。按标准计算,绵羊和山羊占牲畜总数的14%。该部门主要提供肉、奶、油脂、羊毛、羊皮等。由于养羊业产品价格偏低,处于低赢利状态。所以,养羊业发展缓慢。

4.养禽业

这是俄罗斯一个作用日渐提高的畜牧业部门。养禽业提供高营养价值的肉、蛋以及绒毛和羽毛。

目前,俄罗斯养禽业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是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提供的产品大大超过了副业。这改变了60年代以前主要靠个人副业提供禽产品的状况。这是俄罗斯大力发展机械化养禽场,实现了养禽工序的综合机械化的结果。

畜牧业部门结构近20年来变化较大。其中,养禽业由于技术改造和工厂化饲养方法的采用,发展速度最快。肉用养牛业发展也较快,而奶牛业由于工厂化程度低而发展也较慢。在养猪业中,肉用和腌肉用方向得到较大发展,这方面的产品,居民需求量很大。

从肉类总平衡表的结构来看,猪肉和羊肉的比重下降,牛肉和禽肉比重上升。这主要是经济发展总水平的提高、产品消费量的增长和食品结构的完善起着重作用。

发展畜牧业最重要的条件是建立可靠的饲料基地,它对增加牧畜头数和提高其产品率以及增加产品产量和降低成本有直接影响。俄罗斯饲料作物,以多年生牧草面积最大,此外有一年生牧草、玉米、大麦、燕麦、豌豆、饲用黑麦、粮豆作物、瓜类作物等。

另外,在农业集体化后,俄罗斯允许农庄庄员和国营农场职工经营个人副业,作为农村居民的收入补充。个人副业主要是经营畜牧业,其畜牧业产值约占其全部产值的2/3。

〔交通运输〕

铁路为主导,1990年铁路运营线总长85000公里。西伯利亚7416公里长的铁路中的6000公里是世界最长的电气化铁路。

公路在交通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公路总长71万多公里。以莫斯科为中心,14条公路干线,四通八达。

海洋运输和内河航运发展都较快。此外还有发达的管道运输。航空运输以客运为主,与80多个国家有航线相通。

商业概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战略重点的调整,俄罗斯的商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些不稳定因素。

几十年来,商品零售总额逐渐增加,与此同时,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零售总额之中,非食品商品(文化生活用品、日用品,特别是耐用品)的比重不断增加,而食品的比重则相对下降。在食品商品中,高质量食品,如鱼、肉、奶、蛋、水果等比重在增加,粮食制品比重下降。这反映了俄罗斯居民生活的提高和日用轻工业的迅速发展。

60年代以来,商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所发展和改善。现代化的商业网络和公共饮食业网相继出现。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方式也得到一定的应用。

俄罗斯商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是商业体制不完善、商业与工业严重脱节的后果。同时存在一些技术和设备上的问题,如商业网点、营业面积严重不足,设备陈旧,机械化程度低等。

近几年,由于经济全面衰退,商业也相应萧条。这主要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社会产品急剧减少,尤其是消费品。1992年1~9月,消费品生产下降14%,其中食品生产下降23%,轻工业生产下降24%。二是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低于价格上涨速度,同时居民存款也大大贬值,这使居民购买力急剧下降。消费品严重不足加上居民购买力降低,致使1992年前9个月的零售商品流转额下降39%。

伴随着零售商品流转额的急剧下降,商品价格急剧上涨。1992年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了33倍,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5倍,其中许多食品价格提高了上百倍,到1993年上半年,食品价格又上涨了数倍,尤其是食品价格。这些造成了商业的一片混乱。表现在市场上,一方面是商品供应奇缺,百姓家庭了无存储,一方面是私营商人囤货居奇,哄抬市价。

为了刺激商业的发展,俄罗斯政府推行私有化,把大量的百货商店转入私人手中。并订出计划,每月出售大约8000家百货商店和服务性企业,这将大大提高商业私营化程度。

商业形式

目前,俄罗斯存在着四种商业形式。即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集体农庄贸易,以及近几年随着私有化的推行而日益壮大的私营商业。在这四种形式中,国营商业日益失去主导地位,而私营商业发展势头迅猛,极有可能会后来居上。

国营商业

这是国家所有制商业,国营商业是经营消费品的主要形式。国营商业除包括俄罗斯商业部系统的商业组织和企业外,还包括工业部系统的职工供应处、文化部、卫生部等非工业部系统的专业网点。

国营商业企业和组织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由国家预算拨款和本单位所得利润组成。绝大部分国营商业网点设在城镇,主要为城市居民服务。国营商业在全国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中仍占优势。约占48%的工农业部分产品目前还集中于国营商业。

合作社商业

这是集体所有制商业。其财产由合作社成员所缴入社费和股金、经营活动所得利润形成。建立合作社商业的原则是自愿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原则。主要为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居民服务。其出售价格与国营商业相比较为灵活。除提供商业服务外,合作社商业还从事收购农产品和原料,发展个人副业等。合作社商业占全国商业零售总额的23%左右。

从事合作社商业的主要有:消费合作社商业网络和手工业合作社商业网络。除国营商业、消费合作社商业外,近年来,又出现了国营一合作社联合公司和跨部门联合公司,如农工商联合公司。

集体农庄贸易

原苏联时期,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集体农庄贸易就已出现。在集体农庄和公民个人的财产基础上建立集体农庄市场。经营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和劳动者个人完成任务后剩余的农副产品,以及副业产品。这种形式是城市居民食品供应的必要补充来源。

集体农庄贸易主要是经营私人生产的剩余产品的一种形式。因此,这种形式能刺激农副产品产量的增加,扩大城乡商品交换的渠道,改善农产品的供应,同时增加集体农庄和劳动者个人的收入。

近几年,俄罗斯出现了农贸市场,这是改革措施推行的结果。这种商业形式对居民的农副产品供应能起到促进作用。这种市场,由官办改为民办,管理由行政管理改为经济杠杆调控。在农贸市场上,产品价格不加明确限制,由市场自行产生、浮动。

私营商业

在长期的中央计划经济指导下,俄罗斯私营经济一直增势甚微。原苏联解体后,随着私有化的推行,私有经济开始迅猛发展,私有商业企业的不断建立。这是原苏联经济市场化的重要步骤,也是对商业形式的一个补充。俄罗斯提出《关于财产非垄断化(私有化)》法律草案,使更多的居民和劳动集体拥有私有财产,甚至把国营企业、合作社企业自愿联合改造成股份制公司,出售或拍卖给私人业主。

私有化的推行,在商业领域尤为显著。如批发性和零售商业设施企业、公共饮食业及生活服务设施、国营合作社贸易等领域。目前俄罗斯已有40%以上的商店实行了私有化,农村出现了37万多个私人农场,而且每月以约8000的速度增加,资本额也越来越大,仅在商业流通领域,拥有百万美元以上的私人业主已超过1万。他们正在改变俄罗斯的商业服务内容和形式。

嘿!我们吃肉吧!人类食肉的演化

嘿!我们吃肉吧!人类食肉的演化

 中国是一个“舌尖”上的国度,“吃”的文化绵延了数千年。《黄帝内经·素问》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自古以来也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人们对食物的获取和选择一直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过去的二百年来我们获取食物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可选择的食物种类越来越丰富,地域性、季节性差异却越来越小,对于食物加工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丰富,但食物的营养和安全却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尤其是肉类制品,大多数人都热衷于肉食,但是大家知道食肉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变化?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肉的?又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驯养动物来供给我们食肉的?传统养殖业能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肉食么?工业化革命对我们食肉又由什么影响呢?你食肉的方式正确么?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大家对食肉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食肉对人类进化的影响

    现代人类的祖先出现在大约450万年,人类吃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万~300万年前(猿人时期),在此之前人类祖先以“食草”为主。但是随着生物间竞争压力变大,食物获取难度逐渐加大,植物性食物能量相对较低,无法快速补充能量以弥补损耗,一些人类祖先意识到“肉”可以快速提供大量能量,补充体力,于是狩猎行为开始出现,因为狩猎动物难度较大所以这种行为需要精心策划、分析、组织、配合(就像美国大选一样,全是阴谋),这个过程大大刺激了早起人类动物智力开发。人类学家研究证实,人类脑容量显著增加的时期与人类开始狩猎获取肉食的时期是吻合的。刚开始狩猎时获得肉食的时候,人们也只会吃生肉,和现在的食肉动物一样,围在一起大快朵颐!也特别钟爱动物内脏,因为热量高、口感好!再之后出现的偶然的机会让人类吃到了熟肉,人类学家认为,可能是闪电引起的森林火灾,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动物被烧死顺便烤熟了…大火熄灭后,人类祖先获得了这些熟肉,惊喜的发现不仅味道非常好!还特别容易消化!于是开始尝试用火去烤肉,动物的本能其实是怕火的,但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人类克服本能的恐惧慢慢学会用火…生火…烤制食物。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烤熟后更加利于吸收,为脑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刺激了脑的进一步发育,脑容量开始稳步增加。所以食肉特别是食用熟肉是人类进化成功的重要环节。

    “解剖学意义的现代人”出现在15万年前左右(智人时期),但是直到约1.1万年前人们才开始刻意栽培或养殖食物。农牧行为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出现但相互之间并没有关联性。比如:近东地区(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地区)出现在公元前8500年左右;中国是公元前7500年左右;中南美洲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从这三个时间点开始农牧技术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成为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方法。

二、从驯化到养殖再到工业化生产

    在过去的260万年中,人类与其他动物建立起一种非自然、非常规的关系---驯化。在自然环境中几乎没有动物会喂养其他动物及其幼仔,因为获得食物是有限的也是困难的,喂养其他动物意味着自己就要少吃一口,这不符合生存的法则,那么人类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在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之前,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是相对较低的,是很多捕食者嘴里的食物,在260万年前,人类进入了石器时代,石器的发明和应用提高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从被捕食者到捕食者,借助工具人类可以和食肉动物争夺食物,抢夺动物的尸体获取肉类。同时人类也在观察环境中的其他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动物的认识日渐加深,语言的进化方便了知识的交流和总结,当人们关于动物的知识累计到一定程度时,人类祖先开始了一项大胆的尝试----驯化。很多人都认为驯化动物就是为了获取肉吃,其实恰恰不是,约3.2万年前狗被驯化,如果单纯为了吃肉狗不是一个理想的对象,不仅肉少吃的还多而且还吃肉。人类最初驯化动物的目的是把动物变成活的工具而非食用。狗被驯化为了保护领地和族人、追踪猎物等。直到约1.1万年前,猪、牛、羊的驯化开始人们才主要在驯化动物身上获取肉食。这一时期开始人类不再以不停的迁徙为生活方式了,开始了定居生活,早起的部落就逐渐形成,圈养动物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明确,为了增加劳动力,约5000年前人类驯化了马。从此,人们获取肉食就不再以打猎为主了。

    直到19世纪前,人类都是以圈养或游牧放养来获取稳定的肉食,但是这样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无论是圈养还是放养,动物的数量和人类的需要差距越来越远,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日常生活需要了,这时候,新型的养殖方式出现了,那就是养殖场或农场。养殖技术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以自然选择为主到以人工选择为主,人为培育新的品种来改良养殖动物满足人类需要。例如:为了提高肉的产量将产肉量大的个体进行交配,几代人工选择后就会出现以产肉为主的品种,提高产量还没增加数量。大量人工繁育的新品种的出现使得那个时期人们总能在动物养殖上看到惊喜也获得了大量的利益。所以十九世纪也被称为“一个养殖的世纪”。

    到了今天,传统的养殖业和农场养殖的动物已经无法满足暴增人口对肉的需求,从20世纪初开始,快餐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肉的需求量加大,刺激着传统养殖业开始逐渐向工业化生产靠近,而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得培育新品种变得越来越简单,人们逐渐开始随心所欲利用基因技术培育新的品种,传统养殖业已经无法满足技术和场地的要求了,这种情况下新型的养殖方式出现了---大型食品公司,这些公司不再以单一养殖或者肉食加工为主,而是从基因改良开始,到培育种苗、再到签约养殖户养殖,然后回收成体加工,最终把产品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全球最大的肉食品公司---泰森公司就是在这个模式下经营的。泰森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鸡肉、猪肉、牛肉供应商,无论我们在超市买到鲜肉还是麦当劳餐厅吃到的汉堡中的肉,都是由泰森公司或者与之类似的食品公司提供的。

    大型食品公司生产的肉经过多次基因改造,理论上符合各种安全标准,产量大供应足,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大量的需要。可是这种改造真的好么?以养鸡为例,1950年养一只鸡的周期是70天,2008年经过基因改良后的鸡生长周期是48天,体重却是过去的两倍,因为对鸡胸肉需求量最大,经过培育的鸡胸会特别大!而快速的体重增长的结果就是鸡的内脏和骨骼发育跟不上,所以从生到死基本不怎么动弹,就是吃、长肉、吃、长肉最后被宰…

    除了快速生长以外,其实现阶段工业化养殖生产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动物的养殖环境。大家都认为大公司有规范的管理,成熟的体系,养殖环境一定很好,真的是这样么?《快餐帝国》一书的作者美国人埃里克·施洛瑟同时也是一名暗访记者,他和泰森公司的签约养殖户进行了沟通,刚开始养殖户同意接受采访和拍摄,但是泰森公司知道后,“访问”了养殖户,养殖户就变脸了,不再接受采访,也不让记者进入养殖笼舍。记者又和多位泰森公司养殖户商量同样被拒绝了…最后记者找到了另一家大型食品公司(裴顿世家食品公司)签约养殖户,她同意了采访并允许记者进入养殖舍。记者在养殖舍里看见的是整个鸡舍尘土飞扬、到处都是基本不怎么动弹的鸡(白羽鸡),气味难闻,即使鸡舍四周窗户都打开也没什么用,用养殖户的话说:“这根本就不是养殖,就像是工厂流水线一样,批量生产的产品,只不过是会喘气的产品。”饲料是由公司提供的,里面含有抗生素,所以养殖户本人已经对抗生素产生了过敏反应。每天都有鸡死亡,但是因为总数多死几千只根本没有影响。大约50天左右公司会派人来抓鸡,鸡就像扔垃圾一样被扔进笼子里。过一段时间公司会送来新的鸡苗,养殖户开始新一轮的养殖,周而复始。而泰森公司的养殖舍连窗户都没有,里面的环境不敢想象…

    以上是美国记者调查在美国工业化养殖中的真实故事。国内的鸡类养殖环境因为缺少相关资料我无法为大家提供准确的消息所以不能乱说,但是泰森公司在中国已经有了至少三家公司,也开展了同美国一样的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的业务。同样的现代化工业养殖也体现在养牛、养猪上面。羊的养殖还是以放养为主,所以羊肉是这几种中最贵的。

    我并不是反对工业化养殖业的发展,毕竟工业化生产满足了日益膨胀的需求,但是经过改良后的品种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时候,我有权知道我买的肉是不是有营养的?是不是有害的?价格是不是合理的?而这些都不是透明的。当问题被披露时,大众往往会出现恐慌…

三、怎样吃肉才健康?

    其实说到底我们无法改变目前肉类加工生产的主要模式,但是我们有选择权啊。虽然大多数肉类来自人工养殖,但仍有一小部分是来自自然的,比如:深海鱼类、部分海鲜、合理范围内打猎的野生动物(野猪、梅花鹿)但是生活中我们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肉食呢?首先,肉可以大致分为红肉和白肉(红肌和白肌)。红肉是指猪、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肉和内脏。烹饪前呈红色。红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锌、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但是不同的肉类含量不同,比如:猪瘦肉脂肪含量为6.2%、羊瘦肉为3.9%、牛瘦肉为2.3%。食用过多的红肉也会导致肥胖等疾病。还要注意烹饪方法,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会吃的,没有之一!我们烹调手段多样,还可以融入西方烹饪手法,对于红肉加工来说,最好的就是蒸、煮!也不是说其他的烹饪方式都不能用,尽量使用健康的烹饪方法。另一类是白肉,以禽类、鱼类等为主。相比于红肉,白肉被认为是更健康的肉类。特别是脂肪含量要远低于红肉。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白肉中的鱼肉近年来被推崇为健康肉质的典范,但是要注意,鱼肉也有养殖和野生之分,养殖鱼类的饲养过程也会或多或少的加入抗生素类药物等对人体无益的物质。野生鱼类,特别是深海鱼相对比较好,建议一周吃两次左右的鱼类。

    当下全球健康饮食界都在呼吁一个理念“多吃蔬菜、水果、粗粮谷物,少吃肉蛋奶”才是健康的。这是真的么?吃肉一定就不健康么?当然如果过量吃肉一定不健康。可是正常吃肉一定比不吃肉要胖么?大家知不知道引起肥胖等疾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物质摄入过多呢?是糖类!而非肉类。谷物类、水果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糖类物质,谷物类中以淀粉为代表,水果中以果糖为代表,他们都是糖类的主要形式。例如:一碗150克的米饭,糖类物质有58.5克;一份乌冬面250克,糖类物质52克。100克猪肉的含量仅为约1克。肉类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最重要的物质!适当摄取只有好吃没有坏处!虽然通过豆类食物也能获得蛋白质但是豆类蛋白无法于肉类蛋白相提并论的!脂肪的适量摄入其实对心血管是有好处的。在心、肾周围沉积形成脂肪垫起到减震预防损伤的作用。摄入足量脂肪有助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的吸收和利用,避免患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脂肪是构成身体细胞的重要成分之一,尤其是脑神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中含有很多脂肪。所以我们需要在饮食中获取一定量的脂肪。

     吃肉不等于不健康,但吃太多一定对健康没有好处。一直以来健康饮食都在被夸大,比如吃什么能治病、吃什么能致命。这些都是建立在合理需求的前提下。我建议大家多选择鱼肉、牛肉,多吃瘦肉,不要吃调味肉。少吃含糖类物质多的食物。生活虽然不能严苛到每分每秒,但是也不要放纵的毫无规律。吃的开心又不放纵才是最好的!其实天天吃肉也是一种超能力,大多数人随着年龄增长饮食中的肉食比例会慢慢减少,代谢能力也下下降。所以趁年轻,不要苛责自己。

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哪些影响和伤害

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哪些影响和伤害

全球变暖的影响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03-0911:24:57文/李飞

一、全球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

(2)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二、全球变暖原因分析

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21世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防止水土流失。但到当前2014年

,人类活动由于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20世纪,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自然因素

1.火山活动

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三、全球变暖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1.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对气候的影响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冰川融化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疾病肆虐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新冰河期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1.生态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暖,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2.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

3.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4.海洋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5.农作物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6.人体健康

(1)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文章分享结束,美国农场是怎样养牛羊牛的和嘿!我们吃肉吧!人类食肉的演化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