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养牛,鹿背山上好风光

群山养牛,鹿背山上好风光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群山养牛,以及传说中的神仙养鹿场,风吹草低见牛羊,鹿背山上好风光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传说中的神仙养鹿场,风吹草低见牛羊,鹿背山上好风光

传说中的神仙养鹿场,风吹草低见牛羊,鹿背山上好风光

鹿背山大大小小的山坡上,近年来随着风力发电的开发,建起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座座白色风机在山峰上展开翅膀,仿佛在蓝天白云间飞翔,原来清冷寂寞的高原草场变得美丽起来,阳光明媚的日子,山顶上到处都是三三两两游玩的人群,欢快的笑声在山风中飘荡……

鹿背山海拔高,山脊延伸长,从山腰开始到山顶只长草不长树,山顶地势开阔,草场面积宽广,空气新鲜,且风力资源丰富,近年来开发风力资源,山头上随处可见一排排白色的风力发电机随风转动,蔚为壮观。

鹿背山坐落于贵州省黎平境内,山脉绵绵数十公里,山势雄奇,蜿蜒曲折,沟壑纵横。其主峰脊梁如鹿背,相传古代寿星在天上云游路过时,看到山上青草茂盛,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场特别高兴,就把他的仙鹿放到这里来吃草,后来仙鹿喜欢上这里就留下来再也没回去,化身成山,向人间布福增寿,护佑着这方水土上的生灵,后来人们为纪念仙鹿就把此山叫做"鹿背山"。

鹿背山四周分散住着侗、苗、瑶几个少数民族,高山上瑶族居住较多,村寨间和谐相处。鹿背山村民耕种稻米,养牛、羊、猪、家禽,种植茶叶、茶籽、竹子、杉树,用柴火做饭用木炭取暖。喝油茶是当地的特色,油茶味道微苦,茶香浓郁,十分可口。

鹿背山最高处峰海拔1370米,由于地势较高,长不起树木,只有山草在风中傲然挺立。主峰旁边低洼处有一长年不竭的天池,池水清澈见底,水平如镜,山风拂过,荡起层层涟漪,映着日光,如鱼鳞般闪闪发光。气温暖和的时候,池里的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一会儿钻入水草中休憩,一会儿窜出来在水面上翻腾,溅起浪花点点。

山坡上牛羊悠闲地啃着青草,阳光照射在牛身上,油光发亮。小黄牛,黑花牛,散落在青青草坡上,远处群山做背景,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高山放牛图,悠闲清爽。此刻只想当一牧童,戴上斗笠,吹起风笛,让笛声在风中悠扬……

雨后天晴的鹿背山景色壮观,山谷里的水汽蒸腾而起,在阳光照射下,幻化出一幅幅云蒸霞蔚的奇特景观,云雾缭绕,光影变幻,堪为人间仙境。在阳光明媚的日子,约上友人一起登上主峰放眼远望,蓝天白云下起伏的群山延伸至天尽头,视野辽阔,令人心旷神怡。

春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在阳光下灿烂招迎,十分惹眼,走进花丛观赏,不觉心醉神迷。

夏季,青草迎风而长,绿满了整个高原,绿草丛中五颜六色的野花星星点点随风摇动。

秋季,天空高远,一片蔚蓝,漫山遍野的狗尾巴草迎风摇曳,如梦如诗。

冬季,寒风凛冽,冰雪覆盖下的草木,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鹿背山四季分明,景色各异。上山道路平坦宽阔,大部分是铺装路,可开车直达山顶。

天池旁边有宽阔的草坪,地势平坦,非常适合露营、烧烤。夜里躺在帐篷里看月亮、数星星很浪漫,或架起相机拍星空、观星轨,特别有情趣。

节假日带上帐篷、背起相机来一次露营体验,登高望远、观日出、看夕阳、数星星等户外活动这里就是最好的地方。

旅游小贴士:

鹿背山距离贵广高铁从江站约10km,出站可联系车辆接送到鹿背山或租车自驾。

日本熊本县菊池市养牛牧场多吗

日本熊本县菊池市养牛牧场多吗

日本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之一,畜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那么日本畜牧业发达吗?日本畜牧业发展概况怎么样?日本畜牧业以什么为呢?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日本事业部根据对日本畜牧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日本畜牧业发达吗,日本畜牧业发展概况以及日本畜牧业以什么为主。

  1、日本畜牧业发达吗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日本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日本畜牧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岛国,国土总面积37.78万平方千米。1991年总人口1.23亿,其中农业人口720万。耕地面积460万公顷,永久性牧场65万公顷。日本畜牧业从明治维新开始,经过大正、昭和年代逐渐发展起来。政府的农业政策长期以种植业为主,畜牧生产处于副业地位,是为了给种植业提供畜力、肥料,因而经营分散,饲养规模较小,生产水平不高,多为自给型生产。

  1955年后,国内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日本政府于1961年制订了《农业基本法》,对畜牧业增加了投资和长期贷款,鼓励农民发展牧业。此后,畜牧业经营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有选择地发展牛、猪,鸡,而马和绵羊、山羊大幅度下降。畜牧生产的商品率不断提高。日本畜牧业已成为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产业。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左右。能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较低,但农业在日本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尤其是今年来,日本的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截止到2005年就达到了52.24%。

  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也是畜牧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日本畜牧业以适度规模为主,1991-1997年从事畜禽养殖业的农户数逐年减少,经营规模适度扩大,平均养殖规模奶牛由1991年的59.6头增加到1997年的80.8头,肉牛由72.1头增加到105.2头,猪由395.8头增加到745头。

  2、日本畜牧业发展概况

  日本是一个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国家,在畜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与贸易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地区都分别成立了为数众多的互助合作组织以及行业协作组织.全国性畜牧业生产者合作组织就有30多个,如畜牧振兴事业团,中央畜牧会,畜牧技术协会,全国奶农合作社联合会,日本肉鸡协会等等,加工部门以及流通部门的全国性合作组织有40多个.正是这些合作组织以及行业协作组织为其成员提供市场信息,生产协调指导,加工技术开发,产品销售及经营指导等各种服务.通过这种服务使各个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成本大大节约,生产经营活动融人整个产业体系.

  猪肉需求与生产日本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消费量逐年增加.1960年人均1.1公斤,1975年达7.3公斤,1983年增加到9.6公斤.猪饲养年增长率,1975年为13.4%,1975~1983年为3.5%.养猪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率,1955,1965,1975,1983年分别为1.5%,4.4%,8.1%,8.0%.养猪业在畜产业中所占的比率,1955,1975,1983年分别为13.3%,31.3%,28.4%,这个比率仅次于鸡,居第二位.但是若把鸡与蛋分开的话,养猪就居第一位.为控制生产过剩,根据养猪经营安定推进会议,实行有计划生产,到1990年增长率控制在3.2%左右

  3、日本畜牧业以什么为主

  1991年的家畜数量与1979~1981年的比较如下:牛486.3万头(+14%),其中奶牛133.5万头(-7%);猪1133.5万头(+14%);绵羊、山羊共6.6万只(-16%);鸡3.35亿只(+18%)。1991年的畜产品量与1979~1981年比较如下:牛肉57.3万吨(+33%);猪肉149万吨(+4%);禽肉141.7万吨(+27%);牛奶818万吨(+25%);鸡蛋246.6万吨(+23%)。人均占有牛奶66.2千克,猪肉10.4千克,鸡肉9.6千克,牛肉3.8千克,鸡蛋16.2千克。牛奶及奶制品的自给率为89%,牛肉为71%,猪肉为95%,鸡肉为96%,鸡蛋为99%。除鲜牛奶和鸡蛋可以自给外,每年需要进口牛肉、猪肉和部分奶制品。

  根据土地、资源和经济等条件,畜牧业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饲养户减少,家畜头数增加。一户平均饲养规模扩大、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以发展奶牛为例,1990年奶牛饲养户比1965年减少83%,而奶牛头数却增加了1.6倍,牛奶产量增加了12.5倍。一户饲养奶牛规模,从1965年的3.4头增加到1990年的33头,超过德国与法国的饲养规模,与丹麦处于相同水平。经产奶牛平均单产为5761千克,仅次于美国和丹麦。日本饲养20头以上奶牛的专业户占45.2%,饲养奶牛数占78.1%,产量占奶牛业的一半以上。其他家畜的发展趋势也类似奶牛业。②生产基地发生变化。从前畜牧业生产基地多靠近都市近郊,离消费者较近。由于城市或近郊土地价格高涨,劳动工资相当高,畜产公害等原因,后来生产基地向远方移动。饲养奶牛都选择饲料基础较好的旱田地带或山区一带发展。北海道的饲料条件较好,所以奶牛发展很快,居全国之首。中小家畜的生产基地多靠近港口或饲料联合企业的地方。过去关东、东海、近畿等地区饲养产蛋鸡较多,后来让位于东北、北陆、九州等地方。③日本山地和丘陵地较多。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4.3%,永久草地为94.8万公顷,人均只有耕地0.053公顷。种植业以水田为主,占54%。日本因受土地条件的制约,不能将饲料生产纳入轮作体系,饲养奶牛以舍饲为主(北海道少数地区除外),所以生产成本较高,生产一千克牛奶的成本比大洋洲约高二倍,比欧洲高一倍,比美国高三分之一。④饲料靠进口。日本重视配合饲料工业,发展很快。1989年生产配合饲料2455.4万吨,其中鸡料约47%,猪料29%,肉牛料12%,奶牛料11%。使用的饲料添加剂114种,广泛利用配合饲料是畜牧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日本生产配合饲料的能量和蛋白质原料几乎全靠进口。1988年粗饲料自给率为25.8%,精饲料自给率9.9%。

  日本国民1960~1987年间,每人每天食入肉类增加4倍,蛋类约增加2倍,牛奶及奶制品为3.5倍。实际蛋白质总食入量约为78克,其中动物蛋白质约40克,少于西方发达国家。日本政府1990年发表的《农产品需要和长期生产预测》中提出:本世纪末鲜牛奶需要增加25%、牛肉39%、猪肉15%、鸡肉33%、鸡蛋9%。为了完成上述任务,除政府制定适当的政策外,要求大学和研究机关合作,齐心协力在三个方面开发高新技术:①提高家畜生产力和产品加工技术。如利用基因工程提高育种效率;利用胚胎移植提高繁殖效率;开发生物活性物质提高生产能力;研究瘤胃发酵和体内营养物质代谢和控制技术,以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利用高新技术研究畜产品的加工。②扩大饲料生产基地和提高生产力的新技术。如草地生态的控制技术;高产饲料的栽培和放牧地高度利用的技术。③家畜卫生对策。如利用高新技术研究诊断和防止疫病的新方法;研究环境与疾病,特别是日本常说的“日和见”病(非感染性疾病)的防制;研究动物机体感染与防御机制,以提高抗病能力

童年的牛羊,都走失在了群山的记忆里散文

童年的牛羊,都走失在了群山的记忆里散文

麻村,地多人少,自然是要养牲口的。要不然,种不到地里,收不回家里。麻村的牲口,有两项基本的任务,耕和驮。

一般情况下,麻村每户人都养两头牲口,两头牲口再下崽,就是四头。这很常见,基本都是如此。也有养一头的,但务农不便,就得看脸色和别人家互相搭对。有多的,五六头,赶出门,跑起来,铺天盖地的架势。

麻村多养毛驴。灰背的、黑背的。毛驴好养,吃的料草少,干活脚底下利索,一般不踢不咬,性情温和。有点像城里人的电动车。不好处就是力气小,驮的少。也有养马的,不多几户吧。马是大家畜,性子暴烈,一般人驾驭不住。马耕地、驮东西,急脾气,呼呼呼跑一阵,就停下了歇几步,总之有点颠颠晃晃。像摩托,赛车的那种。还有牛,多是秦川牛,耐力好,性温,毛色暗红、油亮。我们家就养牛,两头。我打五岁开始就是放牛娃。牛有点像电三轮,耐用,皮实。

麻村有九十来户人,牲口的数量一般都保持在三百头左右。在一个农业村,这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个数字比人口数量略少一点。

春天,这些牲口的任务就是种地,一般是秋田。耕地得是两头牲口,并排驾在一起,套上犁。一头太吃力。一般情况下,一天种二亩地是不在话下的。那时候,整个白天,漫山遍野的地里,都是驴嘶马叫、人喊秦腔的场面。

夏天,就是驮麦,十亩地的麦,一亩地三四百件。驴,力气小,一般驮二十件,差不多二百来斤。这对一头毛驴来说,就差不多了。马,一般驮三十来件吧。两头驴,一次驮五十件,再不敢多了,得跑六七趟。路远点的话,一趟要半个小时,一天顶多驮两亩地的。驮麦子,麻村有句话说,把毛驴的腿都跑细了。意思就是说,跑的次数多,太辛苦。我们家的牛,也能驮。这在西秦岭一带都少见。我家牛驮麦,也是被逼出来的。麦子割毕,就得驮,不驮,会被老鼠、兔子等野物吃光。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用牲口。驴是借不来的。没办法,就只能靠自己了。父亲专门在集市上购买了大号的鞍子,加工改造了一番,能用了。但让牛驮,实在是个困难事。牛背较敏感,一有东西就发痒,鞍子没架到背上就跑了。父亲提着鞍子反复往牛背放,放一次,掉一次,再放。最后,牛慢慢适应了。能架上鞍子,就好办了。把牛牵到要驮的麦垛子跟前,用破衣服蒙住牛头,牛看不见。要不然,牛才不会给你驮东西的。因为它们祖祖辈辈的基因就没驮的这一颗。遮住眼,等它反应过来,麦垛子已经架在了它背上,近四十件麦子压着,三四百斤,任它折腾吧,反正也掉不下来。

秋天,就是耕麦茬地,往家里驮秋粮了。我家的两头牛,早已习惯了驮东西。东西上背,乖乖顺顺,不再反抗。两头牛,走路慢。不过慢就慢,驮的多。用数量弥补速度。就这样,在庄农的耕种和收获上,我家并没有落在别人家后面。

冬天,牲口就歇下了。吃草,睡觉,晒暖暖。一天三件事。父亲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是养兵的时节。

当然,春、夏、秋三季,牲口忙活毕了,就得放牧。这是孩子们的事。

村子四周,有些地方是禁牧区,能放牧的大概有沟里、马家湾、坟掌上、红土坡等几块地方。当然,常去的还是沟里,那里山大、沟深、草茂、宽敞。把牲口吆到沟里的一坨坡上,就由着它们自己去吃了。驴爱吃草尖,最喜欢的则是麻蒿头、酸刺芽,用柔软灵活的嘴皮勾过来,门牙摘菜一般掐断要吃的,然后慢条斯理的嚼。灶台大的一坨地方,能吃一下午。牛就不一样了,粗枝大叶,舌头伸出来,花花草草全捋住,不分粗细,扯进嘴。牛的舌头真像一把手,灵巧、有力。牛爱吃长草,若舌头卷不住,就自己乱跑着找草去了。所以,丢牛的事情就很多。我也丢过好多次,吓死宝宝了。现在做梦,也老梦见丢牛。

牲口吃草,孩子们就玩自己的。夏天,烤麦穗。微微泛黄的麦穗,火上一烤,搓掉皮,捂进嘴。有股面粉的清香,真好吃啊。秋天,多是烤洋芋。牛粪烤,最好。烤完后的灰,涂抹在脸上,满脸乌黑,装鬼玩。多数时候,在打牌玩,七王五二三、升级、续竹竿、挑红四、双扣、干瞪眼、挖坑坑,打法很多,都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不打牌,就去和邻村的男孩打架。互相站在山尖上,中间横着一条沟,对骂一番,互扔一阵土疙瘩。派人去迎战,没人敢去。骂累了,各自撤兵回营。

黄昏渐近,明亮的光线带着最后的温度,在沟里一步步撤退时,就该回家了。

孩子们赶着肚子鼓儿圆的牲口,喊叫着,跳跃着,挥着棍子,牲口也吃饱喝足了,兴奋着,歪着脖子,撂着蹄子,踢踏的黄土飞扬,如河流一般,在山坡上滚滚而下。孩子们抓住驴鬃,顺势一跃,翻上驴背,唱着自编的曲调,上了大路。大大小小的牲口,五颜六色的牲口,嘶鸣哞叫的牲口,心满意足的牲口,从分散的山坡汇聚到了一起,声势浩大,有人打个口哨,嗷嗷两声,牲口们奔跑起来,如黄河翻腾,滚滚而流。蹄下踩起的黄土,飞起来,天昏地暗。最后橘黄色的光线,穿过尘土,绵软的搭在牲口和孩子们的背上,天黑了。

不过,我所说的这些,都是好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如今,村庄荒芜,和村庄一道荒芜的还有田野。田野里,每到放牧的`时节,再也很难见到那么声势浩大的牲口群了。沟里、马家湾、坟掌上、红土坡,野草没膝,酸刺蔽日,槐树如林。有些曾经踩踏的光溜如案板的路,现在早已被荒草长满,无路可走了。草木再次繁茂,本是放牧的好事,牲口就等着一嘴好草呢,可如今,村里几乎没什么牲口了。

随着土地的撂荒,劳动力的外出,牲口自然就没有蓄养的必要了。不耕种,养牲口干什么,就算养上,人出门打工去了,谁去添草倒料,外出放牧。有那么几年,村里的牲口陆陆续续被驴贩子、牛贩子卖走了。他们穿着油腻肮脏的黑衣服,眼里放着绿光,和牲口的主人磨着嘴皮谈好价钱。然后付了钱,提着皮绳,浑身杀气,吓得牲口哆嗦。他们把牲口赶上三轮车,突突突的开走了。那些在村里生长了半辈子、流血流汗、爱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的牲口,满眼热泪,在三轮车的柴油烟里,哭泣着离开了。像一个个孩子,强迫着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如果它们会说话,它们一定会声嘶力竭的哭喊,一定会咒骂薄情的主人,一定会喊着麻村的名字,这声音,会让山川悲恸,让草木凋零。

所有卖掉的牲口,都去了屠宰场。那些日子,麻村的疼痛覆盖了整个中国。

现在,村里的牲口由原先的三百头锐减到不足五十头。马和牛几乎绝迹,只剩下一些毛色暗淡的驴,每天在槽头啃着干草。老人们,腿脚不便,也就几乎不去放了。如果外出的人,不再回来,村里留守的老人,一一去世,牲口无人饲养,有一天,也就统统消亡了。

我们家的两头牛,也陆续卖掉了。大牛,是祖父家的牛(后来那头牛老死了)生的,体格健壮,毛色红亮,双目如铃,炯炯有神,是村里最漂亮的牛。最关键的是性格极为温和,从来不踢不咬,也不嘴馋,不会到处害人家庄农。走路也快,不像其它懒牛,一步三摇摆。我从五岁开始,就放这头牛,后来,它又生了一个女儿,和它一眼漂亮,唯一的区别就是毛发有点卷。我把它们母女放了十来年,在我的整个童年,几乎都和它们有关系。我和它们相处的时间,超过了任何一个人。我熟悉它们的脾气,甚至超过了熟悉我自己的脾气。我知道它们喜欢吃什么样的草喝哪里的水。我的牛,是我整个童年里最好的伙伴。在有时孤寂的放牧日子里,我和它们一起窝在草堆里,看天,看云,看远处正在盛开的一朵花。我和它们一起吃东西,它们吃草,我吃野草莓。大雨天我躲在它们肚皮下避雨,它们反刍着青草,任雨水飘零打湿浑身,也要给我留出一块避风挡雨的地方。我甚至在饿了时,偷偷挤出它们的奶水吃。我从来不会狠狠的打它们,别人也不能打。我惜疼它们。父亲有时候鞭子落得重了,我也不愿意。

后来,在外上学的日子里,家里把两头牛先后卖掉了,父母也出去打工了。回到家里,进了牛圈,空空荡荡,我的心里也空空荡荡,好像有人把我的肉剜去了两疙瘩。我一度都怀疑,我家的牛还在,不过是出门吃草去了。今晚,或者明早,它们就回来了。蹄子湿漉漉的,肚子吃得鼓鼓的,毛色如淘洗过一样鲜亮,嘴唇上甚至还粘着一两朵黄色的六瓣花。它们一进门,看到我,一定会惊奇,一定会跑过来,像抱住自己的儿子一样,抱住我,用满是肉刺的舌头舔我、吻我。

可没有,我依旧站在冰冷空旷的圈里,没有等到什么。只有它们用过的东西还在,笼头、犁、缰绳和那年春节头戴过的一朵黄色纸花。这些东西,落着浮尘,早已没有了温度。

我的牛,再也不会回来了。和我的童年一道,淹没在了荒烟蔓草深处。只是我三十岁的梦里,我的牛反复出现着,依旧是俊美的模样。我还是一个放牛娃,在山野,在河畔,在日落星起的地方,在风吹麦浪的地方。

我常常想,山中牲口今何在?很多梦里,我都站在草坡上,长风呼啸,青草碧绿,随风起伏,金黄的、鲜红的、瓦蓝的、梨白的碎花儿,点缀在青草里,像一首牧歌一般灿烂、缤纷。然而,我终究是孤独的站着,我的四周,除了草,疯长的草,没有一头牲口。那草长过了我的头顶,淹掉了我,我像一只蚂蚱,怎么也蹦跶不出草林。

我是被这寒酸而冷酷的生活放牧的牲口吗?

原文刊发于《中国作家》2017年5期,节选自非虚构《日暮乡关》

文章分享结束,群山养牛和传说中的神仙养鹿场,风吹草低见牛羊,鹿背山上好风光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