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养牛人 历史上厚积薄发的事例

老朱养牛人 历史上厚积薄发的事例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老朱养牛人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老朱养牛人的知识,包括历史上厚积薄发的事例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历史上厚积薄发的事例

历史上厚积薄发的事例

历史上厚积薄发的事例:

1、吴承恩:七十岁著作《西游记》。

吴承恩他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西游记》却成书很晚。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三十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五十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游记》的创作。吴承恩正式写《西游记》已经是七十二岁的高龄。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八十二岁)离开了人世。

2、晋文公重耳:六十二岁成就春秋一霸。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前659年,重耳少年时,因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想要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而对其兄弟施以迫害,便开始流亡,逃到母亲的故国翟国。

在前650年,晋惠公即位后,心恐国人拥立重耳,会对自己的皇位造成威胁,开始追杀重耳,重耳又开始了他国的流亡生涯,到卫国、齐国、曹国、楚国等等。

然而并非所有国主都优待他,遍尝辛酸苦辣,又时刻有着生命的威胁,最后在秦穆公的拥护下,在争位之战中获胜,于前636年即位,此时已62岁。

司马迁评价其说,“晋文公,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尚忘介子推,况骄主乎?”

晋文公没有因为重重的困难而退败,更不像兄长申生一样放弃生命,而是在这过程中顽强地生存,始终研习政治之道,在九死一生中也练就了他的政治才能。正是他的坚持,才有后来的成就霸业。

3、太公姜尚:七十二岁拜为国师。

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传说他活了一百岁,但这毕竟是传说。不过说姜太公大器晚成是没问题的。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

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

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大获全胜。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中国励志故事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可能夸张了。不过说姜尚七十二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

4、百里奚:七十岁终得功成名就。

百里奚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在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在其成为一代名相之前,经历了无数的曲折离奇。百里奚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可是家境贫困,加上楚国宗法制度森严,平民没有希望入仕为官,30多岁仍没有作为,其妻子便劝他出游列国求仕。

一路乞讨,路过齐国、宋国等,后来被蹇叔举荐到虞国当了个大夫,仍没有发挥其才能,又曾被当作奴隶、陪嫁人员、养牛人,最后被颇具眼光的秦穆公发现,此时百里奚已经70岁。

正是因为百里奚的坚持,在沦落中没有放弃,才有他的名相之名,有他死后的“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许。”

5、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国。

勾践二十三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

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

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三十岁的勾践七年后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二十四年,勾践四十七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

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勾践不愧为知名的古代励志人物——“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拓展资料:

厚积薄发: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出自苏轼关于读书作文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有人来科普一下明朝的水师吗

有人来科普一下明朝的水师吗

嗯,明朝水师的建立与老朱的死敌陈友谅分不开,当年老朱和陈友谅打仗,在船的方面吃了不少的亏。于是非常重视船的建设。

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就是永乐大帝那个抢了侄子皇位的人。据说是为了去海外寻找建文帝并且给古里国王送印玺派出了两万七千人组成的大舰队。其中最耀眼的就是宝船和龙船,能够在船上种菜养牛,因为太大,所以要用骑兵巡逻。(当年朱棣并没有找到朱允文大家都是朱允文逃了所以朱棣派了两路人找他,郑和是其中一路。在朱元璋时期古里国王曾经派使臣朝贡,朱元璋答应封古里王,但古里远在印度西部,且古里就朝贡了一次,后来没有再来印玺送不到,送印玺册封古里王也是郑和的任务之一。)

这是郑和的第一次下西洋(就是今天的南洋)他在古里立了一个碑,标示古里与大明的友谊,后来的六次也都来过古里,古里也不断派出使臣随郑和回明。到了朱棣的孙子(忘记叫什么了),自己新登基嘛,各国都不知道,于是他派出郑和去传播他的威名,郑和在这次回航时病逝在古里。郑和的舰队是带着和平的使命出使的,他带着金银珠宝从中国出发,带着各国的土特产和一大群国王大臣回到中国。(哪些国王们非常向往大明的繁华,据史到达大明的国王有一百三十多位,他们不是像今天国家元首访问待两天就走,哪些国王都是一住几个月,毕竟郑和的船队不启航他们也走不了,其中有三位国王病逝在中国,朱棣都用亲王的礼仪安葬了。)后来,古里人在意没有见过中国人的舰队

六十年后,一个由四艘船组成的船队出现在古里海面上,这个船队的率领者叫做达伽马,他来的古里后,听说这里盛产香料与棉花,十分兴奋。他在古里的土地上插上葡萄牙的国旗,并说现在起这是葡萄牙的土地。后来一群葡萄牙的殖民者希望能和大明通商,当时的广州将军还是广东总督什么的不同意,于是他们抢了一把,大明派了船追,虽然葡萄牙船少,比明朝的还小,但是大炮射程远,船快(后来大明舰队俘获过殖民者的船,模仿他们的炮铸造很多,因为这个葡萄牙西班牙在史书上有过记载,他们叫“佛郎机帝国”所以这大炮就叫佛郎机炮了)大明舰队是追不上也打不过,吃了大败仗后来他们的印度总督怕事情闹大,被大明报复,派人去给皇帝道歉,并赔了两千两银子,皇帝很高兴,表示大明不缺这点银子,你们有这个诚意就行,赏了许多财宝。后来那总督又给大明皇帝送了洋枪钟表还有地图等物。当然少不了要赏钱,比卖这些东西来钱快多了。这可能是中国古代乃至近代中国最后一次在海上耍威风了。

大明呢,在南京广州山东都舰队字超了。。

谁知道些蔡宏柱的创业故事

谁知道些蔡宏柱的创业故事

蔡宏柱:缔造传奇“稻花香”

【人物档案】

蔡宏柱,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稻花香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曾荣获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中国八大最具价值民营企业家、改革开放30年中国酒业之经典人物、湖北省2008年度经济人物等荣誉称号。

文/刘末(中国@联@合@商@报@驻@湖@北@首@席@记@者)

肖成厚(湖北省酒@业@公@司@广#告#部@部长)

从最初的3个人、3口缸、3000元起价,到如今年产值50亿元的现代化大型白酒生产企业,蔡宏柱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精彩的传奇故事。20多年来,商海搏击,潮起潮落,他准确地把握着去特运行的脉搏,以创新的精神推进企业发展,其产品先后冲出湖北,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的300多个大中城市,并一跃成为“中南最大优质白酒”、“全国白酒十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白手之作:“稻花香”横空出世

1951年,蔡宏柱出生在湖北宜昌镇一户普通农民家里。小时候吃不饱饭,他也和其他孩子一样嚼过野菜、花椒树叶。

高中毕业后,蔡宏柱先后当过生产队会计、小学教员,之后打过铁,拉过板车,赶过驴车,干过林场炊事员、供货员、技术员,还贩过柑橘,养过蜂。十几年的草间求活,使他认准一个理:外面的世界固然精彩,但农民一旦离开了土地,就如同秧苗掐了根儿,绝非长久活路。于是,当同伴们纷纷背井离乡寻找新生活时,他毅然将脚跟稳稳扎定在世代躬耕的青龙山村。

18岁那年,生产队交给他50元钱,说:这是队里一半的家当,你拿去做本钱,想办法赚点钱回来分给大家过年。

他在一家骡马店住下,靠一辆板车一头牛,起五更,睡半夜,连个月给生产队挣回了1700元。蔡宏柱说,他忘不了乡亲们分到钱时的笑脸,这让他自豪,也让他沉重。

蛰伏于心底的热情与智慧一旦觉醒,就会迸发无限可能。

3个人,3口缸。1982年冬天,31岁的蔡宏柱带上“全部家当”,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办起了当地第一家企业——青龙酱油厂。

酱油从水缸中透出,没人知道这股香味会带来什么,蔡宏柱也不知道。祖祖辈辈未离开过田地的他,知识隐约觉得:泥腿子要改变命运,就不能总守着一亩三分地。

蔡宏柱甩开膀子,拼命地干,酱油厂很快就能赚钱了。

198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国家“关、停、并、转”政策下,一些规模小、效益不好的企业,纷纷改弦易辙,另谋生路。这时,已经有了5年办厂经验的蔡宏柱,慧眼独具,再次做出大胆决定:整合小厂,扩大规模。

在龙泉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蔡宏柱以宜昌县小溪塔厂为主体,将双龙饮料厂、土门酒厂两家村协办企业与酱油厂合并,并将企业更名为“宜昌县柏临酒厂”,既做酱油,又酿酒,还生产香槟、汽水。三厂合一,四马归槽,不仅企业规模扩大了,从酱油厂到“老字号”掌门人,对于一直渴望实现更大梦想的蔡宏柱来说,无疑有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1992年,蔡宏柱再次作出选择:关闭酱油厂,转战白酒业。当年9月,带着峡江山野额芬芳,带着乡间农民的梦想,第一股酒香飘过古老的龙泉镇。

蔡宏柱嘴里尝着酒,眼角噙着泪。他第一次觉得,稻花的香味如此醉人。

该给自己酿出的美酒起个响亮的名字,他把这事交给尊敬的老师姜秉彝。姜老师翻了一夜的书,给蔡宏柱写下了三个字——“稻花香”。蔡宏柱轻轻吟罢,连声叫好。这三个字,从此扎进了企业的根。

东方风来满眼春。从此,“稻花香”挺进了大江南北。1994年年产值2142万元、1996年2.15亿元、2003年6亿元、2006年18亿元、2009年50亿元……18年间,稻花香以每年赚一个厂的速度跳跃式发展,当年的小酒厂最终“破茧成蝶”,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优质白酒生产基地。

惊人之举:一座酒城崛起

蔡宏柱深知,要打造“中国白酒航母”、带领企业顺利完成升级蜕变,决不能只满足于眼前的“一城一池”。

2005年年初,大病初愈的蔡宏柱左手握笔,在纸上歪歪斜斜写下了一串数字:15555511111。他的解读是:抓好一个主业(白酒)、新增5万吨商品酒,做大做强五个品牌,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发展;‘十一五’期间集团人员工达到1万人,实现年销售100亿元、利税10亿元,带动城乡100万人致富……

此言一出,业界震惊。新增5万吨商品酒,意味着年增销售收入15亿元。对一个刚从市场阵痛中复苏、年销售收入不过10亿元的酒厂而言,这一步是否太大?

蔡宏柱不这么想。曾造访过茅台酒厂、五粮液酒厂的他,心底还存有一个梦想:让稻花香跻身中国白酒前五强,把龙泉镇建成中国的酒城。

他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白酒行业,如果不选择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迟早面临“大浪淘沙”的困境。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理性地逐一分析,蔡宏柱的胆略与眼光得到了集团董事会的认可。

为了这个梦想,他要加快步伐。击鼓三通,笙磬同声。当年,这个被称为“151”惠民工程的首期项目大盘敲定:总投资4.19亿元,建成稻花香工业园区。

2006年5月,“151:”工程首期项目全面竣工投产,中南五省最大的白酒基地在龙泉镇诞生。同月,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启动,关公坊百亩万吨基酒项目正式奠基;随后,昭君酱香型百亩万吨酿造车间项目立项……

短短一年间,这个年产3万吨白酒的酒厂,就变成了一个年产8万吨、销售收入18亿元的大型酒业集团。旗下品牌稻花香、关公坊、楚瓶贡、昭君、屈原,如五朵金花般次第绽放。

酒厂变成了酒城。在这个占地3000亩、总资产18亿元的园区里,有食品工业区、住宅小区、酒店、广场,1万多常住及流动人口、500多辆运输车、1000多个体工商户穿梭其间,每年带来的第三产业营业收入就高达3亿多元。

长效之路:产业链条在拉长

每天清早,朱德生都会骑着摩托车,与妻子陈必芬一道,驶进稻花香的大门。老朱是酿酒车间的工人,陈必芬在包装车间上班。几年前,两口子告别耕作了几十年的田地,双双成为稻花香员工,收入也由去年不足5000元,增至3万多元。

在龙泉镇,有成千上万个朱德生。在稻花香不断拉长的产业链中,他们离开土地,当上了工人、职员,甚至老板,从贫穷走向富裕。

回报这片土地,就是要把农民带出土地。

蔡宏柱甚至提出,农民进厂,哪怕年龄大一点,身体弱一点,只要能为企业做点事,就欢迎他来。

数字最具有说服力。7年前,围绕发展8万吨白酒,镇上涌现出19家配套企业,形成了以白酒生产为龙头,纸品包装、彩色印刷、金塑制品、玻璃制品、陶土产业、太阳能及种养殖等为一体的产业链。

眼下,在这个产业链上,8000多农民直接或间接成了稻花香的员工。他们享受着企业提供的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不少农民“洗脚”上岸,住进了厂区的楼房。每年,稻花香为周边农民提供工资性收入8000多万元。

20多年来,稻花香累计上缴税收6亿多元,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集镇建设。2006年,稻花香为周边4万多农民和三峡移民直接增加收入8000多万元,所在龙泉镇的年财政收入由过去几百万元猛增到近亿元……

面对这些成就,蔡宏柱说:“其实,无论最初创业,还是当前的新一轮大发展,成就我们辉煌之路的,始终是三大基石:全面、和谐、可持续。稻花香人的发展观是经济,我们的收益是诉求,是在又好又快速地发展企业的同事,繁荣地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

百亿之梦:打造循环经济链

2006年,稻花香投资1.9亿元启动甜玉米产业化种植项目,并同夷陵区7个乡镇的2万农户签订了6.4万亩甜玉米种植合同;投资1.3亿元新建5万吨橘汁开发项目;生产15万吨的利民生化项目也紧锣密鼓地筹划开工。

2007年,蔡宏柱又有大动作——发展非粮燃料乙醇项目,为当地农民和三峡库区移民增收。目前,该项目正式纳入湖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

这些人并不了解,蔡宏柱有心打造一条全新的循化产业链,让白酒业与生态农业对接,农民不离地,也能致富。蔡宏柱向我们如此描述心中的理想——

粮食酿酒,玉米酿浆,下脚料就是酒糟、玉米糟。用其生产饲料,用饲料发展养猪、养牛。猪牛的粪便经过发酵,是最好的有机肥。用这种有机肥种出的粮食、茶、玉米及柑橘水果,又是酿酒、生产茶饮料、玉米浆和橘汁的上好原料。“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绿色循环链。”他的兴奋溢于言表。

这条绿色循环产业链,会给农民带来什么?

蔡宏柱举例说明:6.4万亩地,生产甜玉米5亿吨(含棒芯),稻花香酒业以高于市场5%的价格收购,通过深加工,获玉米浆1.5万吨、玉米青饲料2..1万吨,年产值5亿元,利税5000万元,为农民增收3840万元。

还有养殖基地,计划5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9500万元,带动3000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两年后资产的有机肥料,年产值预计4亿元,惠及农民6万户……围绕循环产业链,一个更大的战略构想正在蔡宏柱脑海里铺开:以白酒为龙头,以农业产业化的循环经济为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向饮料产业延伸、向饲料产业拓展、向有养殖和有机肥料产业扩大、向生物化工产业推进;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0亿元、带动100万人致富。

“百亿”之路,究竟该怎么走?蔡宏柱有自己的想法:“总体讲就是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思维、提升品牌,走的是一条一主多铺式产业发展的路子。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树立‘敢冒风险,自我加压,创造机遇,超常发展’的精神。”

蔡宏柱对稻花香“十六字”精神的诠释是:敢冒风险,是指任何时候都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胆识;自我加压,是指自2004年以来,稻花香每年都以50%以上的增幅在发展着,保持这个速度,百亿元目标很快就能达到;而创造机遇,是指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审时度势,有机遇及时抓牢,没机遇创造机遇上,处处抢占先机,时时主动出击,绝不可坐在公司里等着机遇来叩门;超常发展,就是说2007年稻花香集团销售收入要要确保25亿元,力争达到30亿元;2008年确保35亿元,力争达到45亿元;2009确保50亿元,力争达到65亿元;2010年稻花香集团销售收入确保75亿元,力争达到85亿元;2011年企业总产值达到100个亿。利税10个亿。

此外,稻花香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即“天时、地利、人和”。稻花香崛起于改革开放,振兴于世纪之交,发展壮大于新千年,跨越腾飞于新农村建设,可谓天时;植根于三峡沃土,立足于城镇乡村,致力于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可谓得地利;省、市、区各级领导多次专题办公,地方各职能部门鼎力支持,人名群众深情厚爱,可谓得人和。

面对“百亿”之梦,蔡宏柱充满了信心:“‘百亿’实际上还只是我们的一个五年规划,一个阶段性任务。即便是这个‘阶段性任务’,我们的目标也不仅仅是‘百亿’,实际上我们是‘确保100亿,力争140亿’。因为从我们现有的基础和实力说,实现‘确保’与‘力争’两个目标都是有把握的。”

随后,蔡宏柱又对稻花香的“百亿目标”进行了完善和扩充,提出新的奋斗目标——“三百”工程,即打造百亿企业、创立百年品牌、带动百万农民致富。

万事具备,东风强劲。

稻花香打造百亿企业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好了,关于老朱养牛人和历史上厚积薄发的事例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