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厅村养牛场,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有多少人口

茶厅村养牛场,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有多少人口

其实茶厅村养牛场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有多少人口,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茶厅村养牛场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有多少人口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有多少人口

人口:约30万人

人口密度:54人/km2

勐海县总面积5511平方千米。总人口30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勐海镇,邮编:666200。代码:532822。区号:0691。拼音:Menghaixian

行政区划

勐海县辖6个镇、5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勐海镇、打洛镇、勐混镇、勐遮镇、勐满镇、勐阿镇、勐宋乡、勐往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黎明农场。

历史沿革

2000年,勐海县辖2个镇、12个乡:象山镇、打洛镇、勐海乡、勐遮乡、勐混乡、勐宋乡、勐往乡、勐阿拉祜族乡、勐满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乡、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格朗和哈尼族乡、西定哈尼族乡、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406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象山镇31280打洛镇24897勐海乡24500勐宋乡21906勐阿乡24897勐往乡13701勐混乡27114格朗和乡15641布朗山乡18358勐遮乡60330勐满乡19862西定乡14137巴达乡9957勐冈乡7488。

2004年,勐海县撤销西定哈尼族乡和巴达哈尼族布朗族乡,合并设立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新设立的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管辖原来西定哈尼族乡和巴达哈尼布朗族乡的行政区域,隶属关系不变,乡政府驻原西定哈尼族乡政府驻地。

勐海是闻名中外“普洱茶”的故乡和我国产茶最早之地,有1700年前的野生“茶树王”和800余年前的人工栽培型茶树。四季适宜水稻生长,盛产优质米,自古有“滇南粮仓”之称,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和糖料基地。境内热带亚热带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打洛是通往缅甸、泰国重要的省级口岸,边贸、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概况

位置面积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东接景洪市,东北接思茅市,西北与澜沧县毗邻,西和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6公里。东西最长横距77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15公里,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3.45%,坝区面积占6.55%。县城勐海镇距省会昆明776公里,距州府景洪40公里。

历史沿革

汉代前,隶属昆明、嵩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隶属益州郡。东汉光和年间,划归永昌郡。唐南诏时,隶银生节度。宋淳熙七年(1180年),境内设九勐土司地。元朝,属车里路军民总管府。明朝,隶属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明隆庆四年(1570年),宣慰使召应勐将辖区划为十二版纳,本县境内设四个版纳。清朝,沿袭明制。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境内重置九勐土司地。民国元年(1912年),改设勐海、勐遮、勐混3个区。民国二年(1913年),境内设勐遮、勐混(实驻勐海)两个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区设佛海县、南峤县、宁江设治局。1950年2月17日,境内解放。1951~1958年,建制几经变动。1958年11月,勐遮、勐海两县合并为勐海县至今,隶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行政区划2003年,辖6个镇,6个乡。即打洛镇、勐海镇、勐混镇、勐遮镇、勐阿镇、勐满镇、勐往乡、勐宋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乡、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全县12个乡镇下设个85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社区。

人口民族2003年,全县总人口为29.61万人,男15.15万人,女14.46万人;非农业人口4.68万人,农业人口24.93万人。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回族、佤族、汉族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56万人,占总人口的86.32%。其中:傣族11.55万人,占39.02%;哈尼族5.94万人,占20.06%;拉祜族3.74万人,占12.63%;布朗族3.20万人,占10.8%,是全国布朗族人口最多的县。

地理气候勐海地处怒山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属滇西南山原地貌区的西南边缘。境内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缓。最高点在县境东部勐宋乡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米,属州内第一高峰。最低点为县境西南的南桔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35米。有大小河流159条,总流长1832.3公里,属澜沧江水系。有大小盆地(坝子)15个,5万亩以上的有勐阿、勐海、勐混、勐遮4个,其中勐遮坝23万亩,是西双版纳州最大的盆地,是水稻、甘蔗、鱼类主产地。打洛、勐板、勐往、勐满4个热区盆地盛产橡胶。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依海拔高低可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7℃,年均日照2088小时,年均降雨量1341毫米,全年有霜期32天左右,雾多是勐海坝区的特点,平均每年雾日107.5~160.2天。

经济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勐海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1978年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0.91亿元,比1952年、1980年分别增长58.7倍和6.06倍;工农业总产值10.09亿元,比1952年、1980年分别增长了55.6倍和3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77万元;人均占有粮食526公斤;各项存款余额16.3亿元。产业结构结构趋向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由1995年的45:27:28调整为2003年的40:19:41。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电视、摩托等一批高档消费用品进入广大农民家庭,有3.07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农业1949年,勐海县农业总产值2364万元。1956年,开展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和山区直接过渡,废除封建领主制,解放了生产力。1980年9月,勐海县率先在全州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当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就达1.16万元;粮食总产量9.77万吨,平均亩产189公斤。90年代后,通过结构调整,形成以粮、茶、蔗为骨干产业,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全面发展的格局。改革开放后的24年间,农业总产值连年以6.41%的平均速度增长。被国家列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茶叶出口基地县、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电脑农业示范区、糖料生产基地县和农业机械化示范县,被省列为养牛综示区、良种猪综示区。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6.7亿元;粮食面积44.6万亩,产粮13.1万吨,孔雀牌“201”、“408”、“502”优质米享誉省内外;茶叶面积21.5万亩,产茶8202吨;甘蔗面积24.5万亩,产蔗120.6万吨;蔬菜面积8.0万亩,产菜3.2万吨;生猪存栏17.2万头,肥猪出栏8.6万头;大牲畜存栏8.3万头,牛肉产量0.123万吨;水产品399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8.9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2.49亿元。

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仅以制茶为大宗,另有制樟脑、纺织、造纸、制伞、制陶、铁农具、银饰品加工等作坊。到2003年,已建成制茶、制糖、制樟、采煤、发电、建材、食品加工等工业门类,全县工业总产值3.4亿元,分别比1952年、1980年增长736倍和11.2倍。主要工业产品中,食糖12.95万吨,精制茶1861吨,发电量10326万千瓦小时,原煤0.5万吨,黄金113.88公斤。勐海茶厂生产的产品先后获国优、部优、省优奖38个,普洱茶、红茶为重要品牌,“红碎一号”曾获国优银质奖,“七子饼”荣获全国保健产品“金鹤奖”。该厂已形成集种植、原料采购、成品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企业,产品有红茶、绿茶、普洱茶、紧压茶4大类107个花色品种,年生产规模7500吨。勐阿糖厂生产的“甘林牌”白糖多次荣获省部级奖,产品畅销四川、贵州、江苏等省市,出口缅甸、老挝、俄罗斯等国家,1996~2000年,实现利润居全省同行业首位。

旅游、边贸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旅游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特点,以打洛口岸为切入点和带动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进行对外开放,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00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7亿元,其中办证出境游客14.8万人次;实现边贸总额3.88亿元,边境经济技术合作700万元,边民互市2.1亿元,边境小额贸易1.4亿元。在中缅经济合作中,勐海县帮助缅甸第四特区以茶、粮、蔗、橡胶等经济作物及商贸、旅游替代罂粟种植,创造了绿色禁毒工程—替代种植“勐海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增进了中缅友谊和合作,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社会事业2003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8所,其中:普通中学18所,职业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194所,幼儿园3所;有教职工2928人,在校学生4.99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56%,巩固率99.15%,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医药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防疫保健网建设得到了加强,各类医疗机构中,县属卫生单位17个,乡镇卫生院10个,拥有病床654张,每千人拥有2.2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581人,其中正高职1人,副高职4人,中职74人,乡村医生302人;各种传染病已下降至431.55/10万,疟疾发病率由1953年的12110.65/10万降至2003年的4.87/10万,全县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完善了县、乡、村、社网络建设,2003年,全县计划生育率达91.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7‰。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0%,1997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县”,“九五”期间,科技投入累计439万元,获科技奖39项。有图书室41个,藏书量4.6万册;有专业文化工作者84人,固定表演厅(场)30个,各种文化娱乐场所30个,业余文艺演出队134支。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县12个乡(镇)已有11个乡(镇)达到“云南体育先进乡镇”。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7%和90.5%。

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在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中,全县涌现出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村)11家,州级文明单位(文明村)46家,县级文明单位(文明村)143家,“五好”文明家庭2181户;12个乡镇中有103个村7043户农户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各级组织认真贯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条例,依法行政。广大农村建立健全了乡规民约,民主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持续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层层签订了《责任书》。不断加大禁毒工作力度,及时开展“严打”专项斗争,全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2021年1月,《小康》杂志社推出2021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榜单,勐海县位列第9位。

2020年11月18日,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排行榜出炉,勐海县位列第8名。

2019年8月2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勐海县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代表产业为茶叶产业。

2019年8月,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勐海县在列。

2018年8月16日,勐海县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8年2月22日,勐海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人口密度大吗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人口密度大吗

人口:约62万人

人口密度:711人/km2

邮编461200区号0374

鄢陵位于河南省中部,黄河南岸。属于许昌市下辖一县级行政单位,在许昌东部,下辖7乡5镇,总面积8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万亩,人口62万人。

鄢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约8000年前,先民们便在此繁衍生息。周初封为鄢国,东周平王初改为鄢陵,汉初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郑伯克段于鄢、晋楚鄢陵之战、唐睢不辱使命,李白访道安陵(古鄢陵)等著名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文物古迹遍布,主要有乾明寺塔、尹宙碑、曹操议事台,曹彰墓、许由隐耕处、许由墓、醉翁亭碑、兴国寺塔、甘罗古柏等。

鄢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距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20公里,北距郑州国际机场70公里,311国道横穿东西,219省道纵贯南北,兰南高速、许亳高速也从此经过。

鄢陵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花卉是鄢陵一大特色,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花卉苗木种植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是“中国花木之乡”,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

鄢陵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已形成纺织服饰、食品饮料、机械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加工等几大主导产业。

鄢陵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建成了“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花都庄园”、“花都温泉度假区”、“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花乡农家乐”等一大批生态旅游观光景区。如今,鄢陵被誉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这是鄢陵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全县人民的骄傲!

历史文化

鄢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约8000年前,先民们便在此繁衍生息。周初封为鄢国,东周平王初改为鄢陵,汉初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郑伯克段于鄢、晋楚鄢陵之战、唐雎不辱使命,李白访道安陵(古鄢陵)等著名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文物古迹遍布,主要有乾明寺塔、尹宙碑、曹操议事台,曹彰墓、许由隐耕处、许由墓、醉翁亭碑、兴国寺塔、甘罗古柏等。周为鄢国,东周平王初改为鄢陵、因城筑在一南北向土陵上,故名。面积872平方千米,人口61.37万。年平均气温14.3°C,年降水量为700毫米,无霜期215天。区域内已形成了酿酒、纺织、水泥、造纸等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体系。花卉为其特产,古有“花都”、“花县”之称,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花卉产销基地。旅游景点是曹操议事台、兴国寺塔等。鄢陵物华天宝,文化底蕴十分丰厚。这里既有许由隐居牧耕的古老传说、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记载,又有唐雎不辱使命的留风遗韵。其花卉种植历史悠久,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素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这里地处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泉甘土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是我国“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早在盛唐时代,鄢陵境内就出现了大型综合园林植物的栽培,北宋时期更有皇家园林在此落户。李白、苏轼、范仲淹等历史文化名人,曾多次莅鄢寻古赏花,留下千古传诵的绝唱。清代诗人汪琬曾有诗云:“鄢陵野色平于掌,也有江南此景无”。

社会经济

鄢陵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烟叶等,花卉是鄢陵一大特色,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花卉苗木种植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是“中国花木之乡”,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畜牧业跨进“河南省畜牧强县”。

鄢陵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文化遗址众多,有乾明寺、许由墓、尹宙碑、甘罗柏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鄢陵旅游业发展迅速,以发展花卉苗木为主的生态旅游资源,已建成了“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花都庄园”、“花都温泉度假区”、“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花乡农家乐”、“中国腊梅园”、“花卉长廊”、“千亩莲池赏荷园”、“万亩樱桃园”、“陈化店茶文化一条街”等精品景区景点。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暨生态旅游节期间,游人如织,盛况空前。如今,鄢陵被誉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

发展农业资源型工业,走农产区工业化的路子,现已形成纺织、食品、建材、机电、化工五大主导产业。姚花春酒业集团,年产原酒10000吨,产品先后荣获省优部优、国际博览会金奖,法国巴黎世界名优酒金奖。花都纺织有限公司、鄢陵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植丰全元化肥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集团的产品已成为省级和国家级名牌产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目前全县乡镇企业个数超万家,从业人员7.6万人,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道路四通八达,供水充足,园林绿化与环境保护优良,中原国际大酒店、花都庄园等涉外宾馆,环境优雅舒适;在县城311国道两侧,建有2.5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内水、电、路、通讯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是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场所,目前区内已引进项目86人,投资总额达3.6亿元。城区南建立了大型箱包生产加工园区。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遍布。主要有许由隐耕处、许由墓、尹宙碑、醉翁亭碑、乾明寺隋、兴国寺塔、甘罗古柏、曹操议事台,曹彰墓等。鄢陵县花卉、花木产业正以她独特的美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朋友,鄢陵花卉产业以“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为媒介,向世界各地传播着她的魅力。来到鄢陵这块肥沃而娇美的圣地,既有踏入天堂之绝美,又有亲切自然之温馨。我们时时刻刻欢迎四海宾朋游中原万亩绿海,赏鄢陵七彩花博

发展规划

鄢陵地处中原腹地,位于河南省中部,辖7乡5镇,382个村,总人口60万,面积8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8万亩,是国家确定的粮食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全国产棉大县和秸秆养牛示范县。鄢陵花卉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腊梅冠天下”之盛誉,是我国“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训化基地。近几年来,把花卉园艺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力实施“以化富县、依花名县”战略。目前,全县花卉种植面积已突破50万亩,总产值7.8亿元,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花卉生产、销售集散地。

审时度势,坚持把花卉园艺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

鄢陵县是一传统的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农民以种植粮棉为主,随着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粮棉大县的优势逐渐失去,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势必行。鄢陵发展花卉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有良好的种植花卉的地理气候,适宜南北方各种花卉的生产种植,自古就是南、花北移和北花南迁的理想场所。二是种植花卉历史悠久,农民有种植花卉提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三是发展花卉有良好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种植花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花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花卉业效益迅速增长。四是花卉为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花卉业是世界公认的20种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各地建设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步伐的加快,使社会对花卉消费的需求猛增。特别是国家神话西部大开发,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建设重点,更为发展花卉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鄢陵的优势在花卉,特色在花卉,潜力也在花卉。

优化环境

为确保“以花富县、依花名县”战略的实施,县里从加强领导组织,出台优惠政策,搞好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入手,努力营造花卉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调动花农生产积极性,县里规定,凡在花卉生产销售区租赁或征用土地建园办场的,一年内缓征农林特产税和工商管理费,从第二年开始连续两年实行足额征收,全部返还;对花卉种植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村和农户,可适当调整或减免粮油定购任务。县里还加大资金投入,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花卉发展基金,用于扶持花卉龙头企业和花卉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搞好示范带动,县四大班子领导和乡镇主要领导干部都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花卉、研究花卉,指导花卉园艺业生产和产前、产中特别是产后服务。此外,还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设立花卉园艺广告宣传基金,树立花卉名县的整体形象。在去年举办的‘99昆明世博会上,鄢陵作为河南省县级参展单位,获2银7铜的殊荣,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

调整结构,形成花卉产业产品优势

针对粮棉大县的实际,县里提出,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花卉生产规模,把花卉园艺业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调整花卉生产布局,建设“一区两带一廊”,建成了腊梅、桂花、菊花、月季等八大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调整品种结构,发展地方特色花卉系列。依靠科技进行,实施名牌战略,组织力量对腊梅、桧柏等花卉进行系列开发,促进其成为在国际国内叫响的名牌花卉。目前,投资3000多万元的我国最大的腊梅研究中心正在建设,占地200多亩的腊梅基因库已经建起,引进、开发腊梅品种8个,拥有5万多株古桩腊梅和1万多盆盆栽腊梅,初步形成了集科研、生产、销售、观光为一体的腊梅基地。培育龙头,走公司加农户的发展路子加快花卉园艺业产业化进程,关键是要培育好龙头企业。近几年来,县里围绕培育龙头企业,按照“谁有能力谁牵头,谁牵头就扶持谁”的原则,抓大扶强促龙头,集中力量上了一批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花卉项目,形成了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同时还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根据花卉流通规律,面向国内外,承揽园林规划,设计大工程、大项目,促使生产与经营衔接,实现集团化经营。在基地建设方面,国家有关部委看好鄢陵花卉发展,一批花卉重点项目在鄢陵落户。该县承揽的国家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基地项目和省科委高新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任务,已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30亩花卉产业化基地项已列入省政府重点工程和“十五”计划,9个子项目已开始动作。

依靠科技,提高花卉生产质量和档次

要使花卉园艺业上档次、上台阶,必须依靠科技、依靠人才,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的原则,走科技兴花之路。一是聘请知名花卉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组成花卉顾问团,指导全县花卉生产。二是通过与3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重点推广了组织培养、现代化温室、日光温室、冷藏保鲜等工厂化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三是县职教中心常年开办花卉园艺班,聘请花卉专家任教,为各级各部门培养不同层次的花卉生产、花卉园艺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县里下大决心,实施花卉园艺人才培养、引进“百千万”工程,即引进花卉园艺业本科毕业生。

鄢陵县委、鄢陵县人民政府把花卉生产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部署,精心策划,强力推进,抓品牌,创效益,使鄢陵成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1.6%,于是,“江北花卉数鄢陵”闻名遐迩,平原绿化叫响神州,国家林业生态网络建设试点县在这里命名,国家林木无性系快繁基地在这里开创。

继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后,第四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暨鄢陵生态旅游节将于2004年9月26日在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隆重开幕。主题为“绿色·人文·环境”。花博园在原有博览会展区、腊梅文化展示区、名优花木示范区等13大功能区的基础上,对园内景点设施进行了不断完善、提高和新景点、设施的开发建设,投资建成了面积3200平方米的大型高标准室内展厅,花博园的花木展示、市场交易、生态旅游和科研开发等综合功能将得到充分体现。

行政区划

鄢陵县辖5个镇、7个乡:安陵镇、马栏镇、柏梁镇、陈化店镇、望田镇、张桥乡、南坞乡、陶城乡、只乐乡、大马乡、彭店乡、马坊乡。县人民政府驻安陵镇。

安陵镇代码:411024100

2006年,辖11个居委会:西街居委会、新庄居委会、朱元庄居委会、唐庄居委会、高庄居委会、于寨居委会、轩岗居委会、苏岗居委会、北街居委会、东街居委会、南街居委会。

马栏镇代码:411024101

2006年,辖1个居委会、43个村委会:小田庄、李孟居委会、马栏村、后纸坊村、前纸坊村、议台村、郭营村、岗口村、前杜郎村、碾韩村、梁老村、大田村、韩井村、后杜郎村、娄家村、支家村、东司家村、裴家村、吴家村、城王村、周营南村、周营北村、崔马村、乐陵岗村、苏家村、许庄村、牛北村、牛东村、牛西村、西小庄村、冯家村、南郑庄村、拐子村、姜庄村、蒲堂村、大路村、小路村、刁河村、胡中村、西章甫村、东章甫村、东杨庄村、胥庄村、北郑庄村。

柏梁镇代码:411024102

2006年,辖5个居委会、29个村委会:漆井居委会、王岗居委会、岗底张居委会、官寨居委会、辘轳湾居委会、柏梁村、贾庄村、圪_头村、姚家村、孟家村、大路王村、小王村、甘罗村、袁拐村、曹寺村、文范村、孔村、张坊村、南张坊村、陈家村、胡集村、湾子杨村、林家村、温寨村、黄龙店南村、黄龙店北村、安庄村、滕岗村、席黄村、党岗东村、党岗西村、马

陈化店镇代码:411024103

2006年,辖26个村委会:陈化店村、杨刘村、河西杜村、伍子村、马桥村、后杨村、张刘庄村、黄陵村、王岳南村、王岳北村、所村、东陈村、东明义村、西明义村、云汉村、西后杜村、西苏家村、苏庄村、西黄庄村、武庄村、常村、丁集村、刘庄村、河张村、赵寨村、前程村。

望田镇:411024104

2006年,辖30个村委会:望田北村、望田东村、望田南村、店东刘村、晋庄村、任庄村、前谢村、后谢村、袁家村、武岗村、蔡家村、靳屯村、蔺庄村、翟刘村、杜春营村、程甫还村、逊耕村、老范店村、赵岗村、李庄村、花庄村、黄家村、邱庄村、大王庄村、孙寨村、新色村、堤王村、边王村、和刘村、郭寺村。

张桥乡代码:411024200

2006年,辖35个村委会:新东村、潘庄村、夏堂村、北赵庄村、小寨村、东大王村、东许村、邓李村、罗庄村、陈楼村、张北村、张中村、张南村、后厦村、好汉庄村、康庄村、岗陵寺村、张庄村、南杨庄村、沙滩村、西许村、大宋村、和寨村、邵庄村、裴庄村、苏墩村、河岗村、后张村、后李村、水坑村、丁岗村、屈庄村、碱岗村、阎段村、冯岗村。

南坞乡代码:411024201

2006年,辖26个村委会:南坞村、卜寨村、卢庄村、北坞村、安头村、田庄村、屯南村、屯北村、秦岗村、耿屯村、关庄村、刘圪_村、杨树湾村、时楼村、柴庄村、岗苏村、周桥村、牛薛村、刘贾村、孙老庄村、裴毛庄村、南曹庄村、党庄村、前石村、彭庄村、程庄村。

陶城乡代码:411024202

2006年,辖27个村委会:陶南村、陶北村、明理村、南张庄村、郜庄村、仓头村、赵庄村、蒋寨村、前席村、南大宋村、东刘庄村、坡冯村、南孙庄村、胡庄村、三岗村、十室村、葛庄村、常庄村、追岗村、邢庄村、黄庄村、阎庄村、代张村、徐庄村、扶齐村、后路村、谷庄村、南耿村。

只乐乡代码:411024203

2006年,辖35个村委会:西只乐村、东只乐村、小营村、大营村、庄刘村、前曹村、王建平村、岗周村、小东村、罗寨村、常寨村、东店村、崔庄村、王庄村、王桥村、钱桥村、陈庄村、顺羊村、桥北张村、后杜村、南河张村、沈寺村、胡营村、袁堂村、郭刘村、刘英桥村、杨庄村、观台村、寺后李村、野岗村、司庄村、袁庄村、塔庄村、曹桥村、安赵村、寺东张村、谷庄村、赵庄村、寺后和村。

大马乡代码:411024204

2006年,辖34个村委会:大马村、龙马村、三道河村、西司家村、竹园村、前营村、后营村、高迁王村、大坡田村、二坡田村、赵拐村、太平岗村、马停庄村、吕梁村、王敬庄村、南丁庄村、大圣寺村、朱店村、朱庄村、靳庄村、伏村王村、瞿湾村、王店村、屈岗村、东葛村、西葛村、陈寨村、岳寨村、柳寨村、贤庄村、义女村、前张村、任营村、太子岗村。

彭店乡代码:411024205

2006年,辖40个村委会:彭南村、彭北村、探庄村、曹庄村、孙庄村、官庄村、李寨村、前栗园村、后栗园村、慕寨村、北陈家村、北吴家村、洪沟村、殷坡村、王铁村、韩老村、孟庙村、郜村铺村、霍刘庄村、油坊村、赵家村、北姚庄村、新范家村、南岗村、后肖村、瓜张村、代岗村、谢坊村、刘拐村、黑刘村、北新庄村、李家村、范家村、古城村、前步村、张店村、蒋庄村、凤岗村、田岗村、东庄头村。

马坊乡代码:411024206

2006年,辖41个村委会:马坊寨村、钦桥村、晋南村、晋北村、马坊集村、马贡村、岗河沿村、周陈桥村、左岗村、袁坡村、徐坡村、谷楼村、稻梗村、老梁村、北常庄村、汪楼村、解岗村、程岗村、胡庄村、段庄村、营岗村、卜岗村、姚庄村、前陈村、北丁庄村、前杨河村、后杨河村、朱河村、寺拐村、前彪岗村、后彪岗村、骆家村、北姚家村、孙村、汪庄村、刘桥村、二郎庙村、前白村、丁桥村、半截岗南村、半截岗北村。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鄢陵县上榜。

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授予鄢陵县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20年6月,鄢陵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冀鲁豫片区)。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鄢陵县榜上有名。

2020年3月,鄢陵县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名单。

2020年3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9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鄢陵县位列第74名。

202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鄢陵县为2019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9年11月,鄢陵县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19年3月,鄢陵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04年,鄢陵县位列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100名。

广西梧州市蒙山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广西梧州市蒙山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位于:广西梧州市蒙山县

蒙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东经110°19’-110°45’,北纬23°52’-24°23’,东邻昭平,西连金秀,南毗平南、藤县,北接荔浦。县城蒙山镇陆路距首府南宁市460公里,北上距桂林市146公里,南距梧州市186公里,西距柳州市186公里,东距贺州市180公里,国道321线贯穿县境南北6个乡镇。东南由黄村镇大化村经蒙昭省道通达昭平,西南由夏马公路可直达平南县。县治蒙山镇。2002年,全县总面积1279.34平方公里。辖:蒙山镇、西河镇、新圩镇、文圩镇、黄村镇、陈塘镇6镇及长坪瑶族乡、夏宜瑶族乡、汉豪乡3乡,共78个村委会,5个街委会,1660个村(居)民小组。全县人口21万多人,有瑶。壮、侗、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3万多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7731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42291万元,第二产业14456万元,第三产业20572万元。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5304万元。

建置沿革

蒙山古为百越地,汉属荔浦县。蒙山在南朝梁陈(502-589年)时期置县,即金安(今蒙山县陈塘镇金相村)、蒙(今蒙山县治东扣里蒙山下,唐代蒙州亦建于此)。隋开皇十年(590年)分荔浦县置隋化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立山县,观八年改置蒙州,因州东有蒙山,山下有蒙水,居民多蒙姓,故名蒙州。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改蒙州属岭南西道——桂管。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蒙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蒙州,领纯义等3县。永贞元年(805年)避宪宗皇帝讳,改纯义为正义。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正义县为蒙山县。熙宁五年(1072年)废蒙州,以东区、蒙山两县并入立山县,隶昭州。元朝属平乐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废立山县为立山乡,属荔浦县。成化十三年(1477年)复置永安川取永久安宁之义),属桂林府。并开始编村设里。弘治三年(1490年)九月,改为长官司,五年复为永安州,属平乐府。万历年间(1573-1620年),永安州设3里。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分5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辖5里326村街70堡。

民国元年(1912年),永安州改为永安县。3年,因国内有3个地方同名,故复称蒙山县至今。先属桂林道,后属平乐区。14年,撤里设区,全县辖5个区。解放后,蒙山县属平乐专区。1950年4月,全县辖3个区,1958年7月改属梧州专区(后称梧州地区)。1997年4月,属梧州市。2002年,县人民政府驻蒙山镇,下辖新圩、蒙山、文圩、陈塘、西河、黄村6个镇,汉豪乡、长坪瑶族乡、夏宜瑶族乡3个乡,村民委员会78个,居民委员会5个。

重要事件

清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太平军桂平金田起义后,攻占永安州(今蒙山县),这是太平军取得了自起义以来首次攻占城池的胜利,在此封王建制,开创天国。

咸丰元年十月下旬,洪秀全偕众娘娘居循江书院天王府,以州署为天朝举行封王大典。洪秀全颁诏封杨秀清为东王,设王府于捕厅署;萧朝贵为西王,驻河西河氏宗祠;冯云山为南王,驻城南莫家村进士第;韦昌辉为北王,驻旧县村;石达开为翼王,驻东乡大塘岑屋祠堂。并规定各王俱受东王节制,以封、驻方位为防地。咸丰二年元月,洪秀全准旨颁行《太平天历》,定年号辛开(亥)元年,正式开元建政。期间颁行《命天兵天将杀妖取城所得财物尽缴归天朝圣库诏》等诏书令10多条。发动水窦、龙眼塘、峦岭、马背岭等战役,多次粉碎清军围攻。同年三月,洪秀全在玉兰树下颁布《永安破围诏》,设悬豚击鼓、埋线点炮空城计乘夜冒雨突围,先锋罗大纲奇袭古苏冲玉龙关天险,后挥师北出荔浦,直取金陵。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11月10日,法国教士苏安宁(法国名伯多列,又译伯尔德尔(LEP?BERTHOLET》到永安州东乡蒙寨村宣传天主教。因强迫教民拆毁祖宗牌位,干涉地方行政,私设公堂审殴田厂村民李发秀兄弟,侮辱妇女,激起公愤,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闰三月初一日被民众追至程村们杀死,史称“永安教案”。事发后,法国政府多次照会清廷,要在永安州建天主教堂,并陈兵广州湾以武力威胁。永安人民在广西提督苏元春、防军统领马盛治及归田参将黄政球等全力支持下,再次挫败其阴谋。

1987年,国务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到蒙山视察工作。

1997年,为纪念太平天国革命146周年,太平天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蒙山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及国内学者120多人参加。

2001年,为纪念太平军攻克永安州150周年,在蒙山(永安州)举办座谈会,邀请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梁超然、广西历史协会会长、教授及各市。县领导、学者100多人参加。

人口民族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永安州有人口61269人。民国17年(192年),全县12209户,总人口81423人。28年,18133户10.02万人。此后,至36年,全县人口均维持10万人,增长人数不多。1949年,全县人口97008人。1963年24535户110813人,是县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年份。随后,全县人口不断增长。1975年,28345户151383人,自然增长率15.53%。。1985年,33625户171004人,自然增长率问.09%。。1995年48383户19390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1.6人,自然增长率5.26%c,少数民族占县总人口的16.1%。1996年,全县人口19.63万多人,汉族居多,瑶族占11%,壮族占7%,此外还有苗、侗、回等少数民族。2001年,全县有54137户19.8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8661人;自然增长率6.05%。。2002年,全县有197175人。有定居国外的华侨、外籍华人以及港澳同胞2588人。

自然环境

地形

蒙山县四周群山环抱,境内丘陵起伏,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循江纵贯其中。县境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70公里。北部的新圩、文圩、蒙山镇及西河镇为3个小盆地。南部的黄村、汉豪、陈塘为峡谷地。

山脉县境西连大瑶山。西北部的骛山,属萌诸岭山脉,海拔1104米,是全县的最高峰。东北部有鸡冠山脉,从荔浦县的猪头山起延伸经蒙山、昭平两县,成为两县的天然分界线。北部有白面山,西南部有百崖顶、大道岭,南部有高山岭。

河流县内有大小河流159条,均发源于金秀大瑶山山脉和鸡冠山山脉等山系,其中较大的江河有24条。湄江是蒙山江河的主流,属西江水系,发源于大瑶山,由西南入境,流经新圩、西河、县城、黄村、汉豪、陈塘,下经藤县蒙江汇入浔江,全长107.50公里,县内流程86.86公里,水位最高为112.61米,最低为106.61米。主要的支流有壬山河、茶山河、瓦冲江、百合江、夏宜河等河流。

气候

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夏季长,酷热;冬季短,严寒期短,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9.7℃,平均最高气温24.5℃,极端最高气温38.5℃(1971年7月22日),极端最低气温一4.5℃(1955年1月12日)。全县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2.03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年日照总量为158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738.7毫米,最多为2529毫米(197年),最少为1138.3毫米(1958年)。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雨季一般始于4月中旬,终于8月下旬。主要气象灾害有:倒春寒、冰雹、狂风。暴雨、寒露风、霜冻等。

土壤

全县分为水稻土、旱地土、山地土3个立类。水稻上有7个亚类,18个上属,43个土种,均宜种植水稻。旱地土多分布在村庄前后及河流两岸、河谷地带,是多种农作物适生地。但大部分耕作层浅,保水保肥力差。一般山地上以山地黄红土、山地紫色土、山地红土3个上属为主。

资源

矿藏:有金、银、铜、铅、锌、硫铁矿、石英石、石灰石、重晶石、金刚石等。以重晶石、黄金、铅锌、红石、硫铁矿储量最丰富。

水产:鱼类有鲢、鲤、塘角、草鱼等10多种。

野生动物:较为珍贵的有山猪、山羊、果子狸、穿山甲、竹鼠、獐、獭、蜕、鹿、画眉、相思鸟、翡翠、寒鸡、竹鸡、鹤鸽、春丝鸟等,其中大鲵、穿山甲、白鹇、原鸡、大灵猫、小灵猫、水獭、麝、毛冠鹿等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植物:森林植物有40个科72个属80个种,马尾松遍布全县,以松、杉为优势树种。自然繁殖的树种主要有:榕、樟、枫、柏、桐、泡桐、乌相等。人工营造的树种有:松、杉、按、油桐、油茶、肉桂、八角、竹类。果树有沙田柚、_柑、橙、梨、桃、李、龙眼、枇杷、芭蕉等2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有山碴、金银花、罗汉果、绞股蓝等90多种。食用真菌类有木耳、香菇。草菇、凤尾菇、猴头菇等。药用真菌类有获警、灵芝等。

土地:2001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2.79万公顷。其中农业用地2.26万公顷,占总面积问%,林地10.10万公顷,占79%;宜林荒地4000公顷,占3%;宜牧草地22327公顷,占1.82%;水域3707公顷,占2.9%,城镇、村庄、道路、工厂等用地2500公顷,占1.96%;石山44公顷,占0.03%。水能资源:全县水能蕴藏量为5.62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8万千瓦。已开发13930千瓦,占可开发量43.8%。可供利的水源年均总量为14.99亿立方米,耕地面积年耗水量只占19.5%。

经济发展

商业

清代,蒙山县商业初具规模,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蒙山商会。民国37年(1948年),全县有商号760间。1951年,建立国营商业。1952年,始建供销社商业,国营商业掌握市场主动权。1965年,全县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92.60万元和780.16万元,比1962年分别增长69%和47%。“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集市贸易发展缓慢,商品长期短缺,商业受到破坏。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充分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恢复和发展集体。个体和私营商业,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1989年,全县集市发展到15个,市场总面积2.57万平方米,集市贸易品种1000多种,年集市贸易成交额5877万元。2001年,蒙山县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3亿元,城乡消费稳步增长,城乡消费品零售额1.62亿元。国有、集体、私营和个体商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4215万元、1397万元、1140万元和9480万元,全县零售贸易、餐饮网点2733个,从业人员3086人。

蒙山县的对外贸易,20世纪70年代前,出口商品主要为农副土特产品。80年代后,除土特产品外,增加了化工、五金、工艺品等。2001年,全县外贸出口283.80万元。

工业发展

1949年解放前夕,蒙山县工业主要是传统手工作坊,小手工业有458家,从业人员763人,总产值41.50万元。有一家12千瓦的火力发电厂。解放后,工业生产逐步发展。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9.18万元,1956年,工业总产值108.32万元。1966年,有企业25家,总产值239.61万元。此后,工业生产不断发展,1973年,全县有企业50家,总产值782.12万元。1978年,发展至68家,总产值1573.24万元,比上年1370.76万元增加202.48万元,增长14.77%。此后,工业企业较快发展,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有65家,总产值1872.00万元,比1984年1446.20万元增加425.10万元,增长29.44%。1989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门家,二轻工业企业7家,拥有食品、制药、造纸、机械、化工、印刷、电力、纺织、矿产开采等工业行业,工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白砂糖、穿心莲片、痔疮片、三蛇胆川贝露等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还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松香、木器、藤器、木制家具等也有外销出口。同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633万元。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17亿元。2001年,工业总产值46762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51747万元。

农业发展

蒙山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是粮食生产,辅之以经济作物。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甘蔗、桑、生姜。油菜、茶叶等。蒙山镇、西河、文圩、新圩等乡镇是粮食的主要产区。

1949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6.43万亩,粮食总产量2674.5万公斤,亩产101.20公斤。195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7.19万亩,总产3320.39万公斤,亩产122公斤。其中,水田种植面积23.07万亩,总产量3056.53万公斤,亩产132.50公斤。以后,由于建筑水库、拓修道路、国家基建、私人建房等,耕地面积减少。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科学生产技术改进和良种推广,粮食生产逐年提高。197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4.85万亩,总产量5748.88万公斤,亩产231.30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5.64万吨。甘蔗、桑蚕、生姜、茶叶等经济作物均有较大发展。1978年,原料蔗年亩产超5吨,单产居广西首位。1984年,全县桑蚕总产量68.30万公斤,为广西之冠。生姜成为外贸出口免检产品。屯巴茶色泽翠绿油润,香味醇厚,系广西名茶之一。1995-1996年榨季,原料蔗总产量3.53万吨。1999年,粮食总产量10.41万吨,自治区验收为“吨粮县”。2001年,粮食总产量83540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847万元。2000-2001年榨季,原料蔗总产量5.654万吨。蔗糖生产成为蒙山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7.02万亩,总产量68973吨,亩产405斤。

林业发展

蒙山是林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山区县。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过量伐木烧炭及以后两次体制变动,使林业受到影响。但此后全县人民不断植树造林,尤其是经过4次飞机播种造林后,林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72年,全县森林面积99.87万亩,森林覆盖率52.04%。

1979年,全县林业收入591万元,占全县农林牧副渔总产值3998万元的14.78%。1989年,林业总收入694万元,占11.28%。1995年,全县林业用地绿化率为93.l%,森林覆盖率72.75%。2001年,森林面积70880.70公顷,森林覆盖率75.84%,全县林业用地绿化率95.75%,实现消灭宜林荒山的目标,林业总产值4345万元。林副产品有松脂、桂皮、八角、茶油、竹笋、木耳、香菇等。2002年,全县有林面积101059公顷,林木蓄积量283.对万立方米。

畜牧水产业

蒙山县畜牧生产历来以养猪为主,养牛、马主要用于耕作劳役。1952年,生猪存栏1.75万头。翌年,全县畜牧水产业总收入424万元,占全县农林牧副渔总收入2309万元的18.36%。1958年,由于推行了“定肥保膘,超额奖励”的办法,生猪饲养量增多,存栏2.39万头。1961年,实行“以私养为主,公私并举”的政策,群众重视养猪事业。1965年,生猪存栏4.09万头;水库、池塘养鱼1284亩,产量5.27万公斤。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养猪事业发展较快,1979年,全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860万元,比上年总产值659万元增加201万元,增长30.50%。1985年,总产值1715万元,为历年最高产值年份。其中畜牧总产值1683万元,渔业总产值32万元。1986年,生猪存栏19.45万头。特别是饲养猪花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蒙山猪花作为地方土特产,具有皮薄肉嫩、出栏快等特点,畅销广东、湖南、福建、广西等区内外50多个县市。1989年,全县畜牧渔业总产值1563万元,占全县农林牧副渔总产值6154万元的25.4%。2001年,畜牧渔业总产值49896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43457万元。渔业产量4450吨,总产值6439万元。2002年,畜牧渔业总产值3.34亿元。

家禽生产

以鸡、鸭、鹅为主。20世纪50-70年代,均为群众家庭饲养,且多为自养自食,饲养总量不多。1982年,出现养鸡、鸭重点专业户。推广和普及科学养殖,家禽生产发展较快。同年,全县养鸡、鸭、鹅28.76万羽。此后,全县家禽饲养快速发展,2001年,全县养鸡、鸭、鹅389.60万羽。2002年,共有336万羽。

乡镇企业

1949年以前,蒙山县有从事竹藤、草棕编织,修造农具,烧制砖瓦等小手工场。1953年,全县副业总产值198万元。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农副业和私营商业逐步沿着集体化的道路发展,全县组建了26个手工业合作社(组)。1958年,全县有小手工业户349户,从业人员508人。同年,在“大办工业”的热潮中,社队企业增至840个。1978年,成立县社队企业局,全县有乡镇企业116个,从业人员2680人,企业总收入215.02万元。1984年,县社队企业局改称为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社队企业统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很快发展成为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饮服务业四大支柱。1986年,全县乡镇企业有3353个,从业人员6858人,总收入1603.03万元。1995年,乡镇企业7832家,总产值8.08亿元。200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9.26亿元。2002年,总产值10.37亿元。土特产品蒙山县的水稻品种“永安牙粘米”曾远销香港及东南亚等地。经济作物较著名的有甘蔗、桑、生姜、八角、茶叶。蒙山县玉梦冲矿泉水,以其水质甘甜清例、富含矿物质而闻名。1985年,桑蚕茧总产量79.45万公斤,年产量为广西之冠。蒙山生姜肉厚幼嫩,质量上乘,出口免检。屯巴茶为广西名茶之一。果类有沙田抽、柑、橙、柿子、板栗等20多种。1996年,文圩镇大明村的碰柑,在自治区水果评展会上获广西名优果金奖。

水利

解放前,全县仅有10座小型山塘,总库容20.12万立方米,灌溉田地666亩。全县无防洪、排涝设施。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1953-1987年,全县投入资金2158.50万元,先后兴建古苏、瓦冲、茶山水库水利工程,合计库容7794万立方米。2001年,有效灌溉面积6710公顷。2002年,全县水库有10座,库容765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733公顷。

财政情况

1952年,县财政收入主要有两类,一类为自行组织收入,含工商税、农业税、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4项;另一类为上级补助收入。同年,县财政收入68.95万元,支出56.95万元。1958年,县财政局管理财税、银行等。1959年,县财政收入144.39万元。此后,逐年增长。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运动影响,财政收入128.02万元,比1959年减少11.34%。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发展迅速。1979年,财政收入542.80万元。1980年,实行财政包干体制,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财政支出亦增多,主要用于教育、卫生、文化、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1985年,设乡镇财政所,管理乡镇财政收支情况。1988年,财政收入2051.29万元。2001年,财政收入9186万元,支出9951万元。2002年,财政收入10047万元。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化事业等方面。税务清代,蒙山县征收麻地税,盐、木商税。民国时期,设有县稽查征处,办理税捐,苛捐杂税繁多。

1950年,县设税务局,实施新税制,开征税种11种。1953年,开展反偷税活动。1963年,打击投机倒把商贩,追缴偷漏税款,调整工商税。1978年,工商税收入增长较快。1998年,征收工商税3027万元。2001年,国家税收入1834万元,地方税收入186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48%和25%。2002年,全县税收(含国税、地方税)共3949万元。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蒙山县上榜。

2020年1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蒙山县为2019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9年3月,水利部公布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蒙山县榜上有名。

2018年12月12日,生态环境部授予蒙山县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17年12月,蒙山县上榜广西首批自治区级生态县(市、区)名单。

茶厅村养牛场和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有多少人口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