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养牛业产值,牛粪可以喂草鱼吗?

蒙古养牛业产值,牛粪可以喂草鱼吗?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蒙古养牛业产值,以及牛粪可以喂草鱼吗?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关于蹴鞠

关于蹴鞠

黄帝作蹴鞠的传说

足球,在我国古代的史籍上叫蹴鞠或蹋鞠.唐代的颜师古在《汉书注》

中说:鞠是用皮做成,中间塞以毛发,成为圆球,用脚蹴蹋以为戏乐.

最早记载了足球活动的书是《战国策》.此书记载:苏秦当了赵相,为

了联络齐国共同抗秦,他对齐宣王说:齐国是一个大国,有二千里土地,数

十万军队,仅临淄一个城市就有七万户,人民富庶殷实,都喜欢以吹竽,弹

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为乐.这样的富强国家,怎能俯首听命于秦呢

由此可以看出,齐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时,距今二千三百

年前,在我国的临淄城(今山东淄博市)就已经较为广泛地开展了足球活动.

《战国策》上记载的是足球活动开展的情况,而它的起源当然还要早些.

西汉学者刘向在《别录》中写道:"蹴鞠,传言黄帝所作,所以练武士知有

材也."黄帝是传说中的部落首领,距今约五千年,当时还没有文字记载,

所有的社会文化,都是口口相传遗留下来的".五千年前有没有创造足球游

戏的可能呢考古工作者在山西,陕西和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

掘出很多磨制很光滑的石球.这些地区正是当年黄帝部落游牧的地区.实物

和传说正相吻合.在原始社会,人类有创造游戏的能力.美洲土著易洛魁人

处在原始社会的部族时代,就有球戏;我国唐尧时代也有一种"击壤"游戏.

黄帝时代当然也有可能创造简单的踢石球活动.

无论是传说,还是有文字记载,都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足球起源最早的国

家.国际足球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主席布拉特,在亚洲足联举办的教练员训练

班上所作的国际足球发展史报告中说:"足球发源于中国".这个说法是有

根据的.

(二)汉代的蹴鞠与《蹴鞠二十五篇》

足球的起因可能是为了锻炼腿部力量:是一种属于军事上训练的活动.

通过实践,逐步改进游戏方法,使人们感到踢球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齐国

临淄城的人们,就是把踢球和吹竽,弹琴,斗鸡,走犬,六博等都当作娱乐

活动的.以踢球为娱乐,在战国时期,不仅只是齐国,见于吏籍记载的还有

楚国.《西京杂记》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大公,

原出身于楚国沛县丰邑的庶民.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刘大公和刘温接到了

长安城的未央宫中养老.二老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豪

华的大厦,看的是歌舞伎乐,但他对此并不满意,终天闷闷不乐.于是,刘

邦派亲信到刘大公处打听,原来刘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接近败夫走卒,

屠狗杀牛之辈,一天工作之后的娱乐活动就是斗鸡,蹴鞠:而现在住在未央

宫里,没有过去的老朋友,没有斗鸡,蹴鞠,总感到不是味.于是,刘邦就

下了一道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原来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一座

新城,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住在新城,刘太公和刘温也迁住到那里.从

此,太公又"斗鸡,蹴鞠为欢",这才心满意足.这座新城,后来就被命名

为新丰城,即今陕西省临撞县的新丰镇.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战国时期,足球是城市下层人民喜爱的娱乐

活动.到了西汉初年,足球也得到贵族阶级的喜爱.桓宽写的《盐铁论》中

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蹋鞠斗鸡"为乐,一般的人们也是在"

康庄驰逐,穷巷蹋鞠".

《汉书》上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斗鸡,蹴鞠比赛的"鸡鞠之会

".汉武帝的宠巨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在河南南阳和

陕西绥德的汉画像石中,都有蹴鞠的图象(图一).可见,在西汉时期,足

球活动的社会面更为扩大了.

在汉代,人们认识到足球活动可以增强体力,培养勇敢耐劳精神,是军

事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刘歆在《七略》一书中说:"蹋鞠其法律多微意,

皆因嬉戏以讲练士,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蹋鞠."据何晏《景福殿赋》中

说:"(蹴鞠)将以行令,岂唯娱情."这些记载都说明,在西汉后期和东

汉时期,足球由社会的娱乐活动变成为军事训练活动.

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

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

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汉代的兵书共有四类,一类是讲战略战术的

兵权谋家,一类是讲军事指挥的兵形势家,一类是讲含有迷信色彩的兵阴阳

家,一类是讲军事训练的兵技巧家.《蹴鞠二十五篇》就是属于军事训练的

兵技巧类.

汉代的足球由娱乐活动变成为军事训练的手段,这不光是性质的改变,

在方法上也有极大的变革.《蹴鞠二十五篇》早已失传了.唐朝人还看到过

此书.唐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蹴鞠二十五篇》有《域说篇》",

域说就是讲球门建筑规格的,仅此一篇,就可见全书内容的详尽.如果《蹴

鞠二十五篇》能从地下被发掘出来,对汉代足球运动的研究必将提供丰富的

资料.现在,我们只能从汉人的诗文中,寻求汉代足球方法的一鳞半爪,从

东汉人李尤的《鞠城铭》中颇能窥见汉代足球运动的面貌.鞠城就是球场,

汉代的足球场建筑都是很正规的:球场四周围有矮墙,球门象座小房子,正

面育看台,有阶梯,就象一座小城.《鞠城铭》就是刻在鞠城墙上的铭文;

全文不长,一共十二句.翻译成现代的口语就是:圆的足球方的场墙,这是

仿象阴阳的道理天圆地方.两边各有六个球门,一队有十二个人上场.比赛

时裁判长和副裁判,要坚决执行球赛的法章.不怀偏袒的私心.不因亲疏而

异样,完全是公平合理,谁也无埋怨的话可讲.球赛尚然如此,执掌政权更

该这样.从这几句铭文中,可以使我们知道,汉代的足球已是分队比赛,每

边有六个球门,上场队员是十二个,比赛时有正副裁判执法,有明确的球规

可循.这样的踢球方法,可以说已具备了现代足球运动的比赛规模了.

作为一种军事训练手段,足球当然要受到汉代军事家的重视.汉武帝的

大将霍去病远征塞外,在缺粮的情况下,还要进行踢球比赛.在实行征兵制

度的汉代,人人都有服兵没的义务;作为军事训练手段的足球,也受到一般

人民的重视.《会稽典录》上说:"三国鼎峙,年兴金革,上以弓马为务,

家以蹴鞠为学."由此可知,汉未开展足球活动已达到了相当广泛的程度.

(三)唐代足球改革和女子足球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唐代的制球工艺,

有两大改进:一是把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

的形状更圆了.二是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

成为气球.吹气的球,在世界上我国也是第一个发明.据世界体育史记载,

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十一世纪,较我国唐代晚了三,四百年.

球体的改进,带来了踢球方法和踢球技术的改变.汉代因为球是实心的,

不能踢高,所以球门是就地建筑,所谓"穿地为鞠室"就是这个意思.唐代

的球体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

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

戍".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象打仗一样.唐代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

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高球门的射门,

从足球技术来说,是一种发展:而间接对抗,从体力训练来说,却是足球运

动的一个退步.

由于球体轻了,又不用激烈的奔跑争夺,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

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唐代诗人

王建有一首《宫词》,是说在寒食节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为乐,寒

食节就是清明节,在这一天,我国古代的人们有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都要

郊游或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寒食的积滞.皇帝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

民间也有.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

千竞出垂杨里".可见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

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踢球活动的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

宋时期.南宋诗人陆游在《春晚感亭》诗中描写过这个情景:"寒食梁州十

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又《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

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唐代不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术还很高超.唐人康骈写

的《剧谈录》中记载了一个女子踢球的故事:京兆府的小官吏王超,有一天

走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时春雨初霁,有一三鬟女子,年可十六八,衣装

褴楼,穿木屐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

观看渐众".这个三鬟女子能够接住军中少年踢漏的球,而且穿着木展,一

脚把球踢了数丈高,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于此可见当时足球活动的普

及.

(四)宋代的圆社与《蹴鞠图谱》

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小说

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北宋时确有个

圆社高俅,也确是因为陪侍宋徽宗踢球而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的大官,

这事记在王明清的《挥麈后录》中.

高俅因踢球而发迹,告诉了我们这样两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

族是喜爱踢球的,有些人本身爱踢球,有些人爱看踢球.上海博物馆藏一幅

元钱选绘的《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宋代礼仪中规定,朝

廷有大的喜庆宴会,都要有足球表演.在喝了第六怀酒之后,足球艺人便上

场表演踢球.二是宋代社会上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据

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苏述,

孟宣,张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

张明,蔡润等.此外,宋代社会还有一部分人以踢球帮闲混饭吃的.刘邢在

《中山诗话》中写了一个类似高俅式的人物柳三复.柳三复是个秀才,踢得

一脚好气球.他的官运不亨通,几年选不上官.他知道宰相丁谓喜欢踢球,

便想走这条门路获得一宫半职,但又拿不出钱财贿赂丁谓的门房求得接见.

于是,他天天守候在丁谓家球场的墙外.一天,丁谓踢的球飞出了墙外,柳

三复拾了球,喜滋滋地抱了送还丁谓,管门的人只好让他进去.他见了丁谓

之后,把手中的球抛在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肩,背,头顶球,球一直未

坠落在地.丁谓看了这种表演,不由得哈哈大笑.柳三复也就在哈哈大笑中

获得了一个小小的官职.

高俅和柳三复都是踢球艺人中的幸运儿,靠皇帝和官僚的赏识,得了官

职.而广大的踢球艺人却是在社会压榨和饥寒中挣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阶

级,对踢球艺人是看不起的,称他们为"贱人","寒贱之子".虽然在喜

庆宴会上,踢球艺人的表演给官僚贵族们带来欣赏技艺的欢乐,但官僚贵族

并不以此为满足,还要对踢球艺人制订苛刻的罚则.罚则规定:凡是输球队

的队长,要在脸上抹上白粉,并挨麻鞭子抽打.两队比赛,总是一输一赢,

输者在表演了球技之后,还要受一番羞辱,这真是非人的生活.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宋代的踢球艺人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

做"齐云社",又称"圆社".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圆社的人数

可能不少,许多历史文献上都有"天下称圆社"的记载.由此看来,圆社是

全国性的踢球组织.

宋代由于对足球运动的重视,足球运动相当普及,有关一些著述,如《蹴

鞠图谱》,《蹴鞠谱》和《事林广记戊集》就是宋人撰写的.《蹴鞠图谱》

的作者是汪云程,《事林广记》的作者是陈元靓.这三部书中都用许多专业

术语,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我们古代足球在清朝中叶断绝之后,这些专

业木语已有许多难以辨识.但是从中我们仍然可以了解到,在宋代,足球是

最受普遍欢迎的娱乐活动."风流无过圆社","青春公子喜,自发土夫怜,

万种风流亭,圆社总为先."《蹴鞠谱》中的这些记载就是证明.踢球之所

以成为老少欢迎的娱乐,是因为这种娱乐既使人"精神爽","消长日",

"度永年";又可起到强健身体,预防疾病的作用,即"健体安身可美","

肥风瘦痨都罢"."得此消闲永日,运动肢节,善使血脉调和,有轻身健体

之功."此外,还可以"善诱王孙礼义加",即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在七百

年前,人们对于足球运动的娱乐,健身和培养思想情操的作用,已有如此充

分的认识,这对于足球运动的开展当然会起极大的腿进作用.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样,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自

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

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共有几百个之多.《水浒

全传》上写高俅陪宋徽宗踢球,"使了个鸳鸯拐".驾鸯拐就是个花样动作,

是用左右外脚踝踢球.描写高俅给宋徽宗表演踢球时,"那气球似膘胶一样

粘在身上".这就是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不同的一套一套的

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已向灵巧和

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宋代制球工艺比唐代又有提高,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十二片香皮砌

成".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

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两".足球规格要"碎凑十分圆".这样做成的

球当然质量是很高了.当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

每个品种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制球工艺的改进,促进了踢球技术的发展;而

制球手工业的发展又反映了社会需要量的增加.

关于我国古代的足球,除了有许多史籍的文字记载外,在一些文物图象

上也有反映.如登封县少室石阙上有踢球图,金代陶枕上有"女子踢球图"

(图版3),元刻《亭林广记》上有蹴鞠图(图二),元代"足球纹铜镜"

(图版4),元钱选画《宋太祖蹴鞠图》(图版5)等.这些文物图象,从不

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古代足球活动开展的面貌.特别是"足球纹铜镜"图象,

在研究元代足球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足球纹铜镜"现藏湖南省博物馆.这是一件以体育活动为花纹的罕见

珍品.铜镜背面浮雕的图象,是一对青年男女对面踢球,女子高譬笄发,作

赐球状.男子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小球

介千起落之间,球身隐约可见爪棱状痕迹,其形态十分逼真.

(五)明清足球的衰败与灭绝

我国元以前史籍上没有男女对踢足球的记载.到了元代,关汉卿等人的

散曲中才记述了男女对踢足球的情景.但这种男女对踢,已不是双方寻求自

身的娱乐,而是以妇女踢球作为一种伎艺供他人欣赏.萨都刺《妓女蹴鞠》

散曲中说:"毕罢了歌舞花前宴,习学成齐云天下圆".可见踢球和歌舞一

样,都是宴会上的伎艺."占场儿陪伴了英豪"的妇女,大都是"谢馆秦楼",

"鸣珂巷里"的"绝色婵娟";"若道是成就了洞房惜王怜香愿,六片儿香

皮做姻眷."可见踢球成了妓女娱客的手段.从"足球纹铜镜"和元散曲中

所反映的事实可知,元代踢球娱乐的社会性是大大缩小了,它不再是节日的

活动内容,也不再是宴会上的节目,而是和放荡行为相联系的娱乐.《明史》

上记载,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出师,不问

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可见踢球已和淫乐连

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后,传下圣旨,严厉禁止军人踢球.朱元璋的

圣旨只能禁止军人踢球,但并不能改变足球的娱乐性质.被称为明代社会百

科大全的小说《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写西门庆在丽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

的事:"西门庆正喝在热闹处,见三个圆社向前来打个半跪,西门庆平昔认

的,一个唤白秃子,一个唤小张闲,一个是罗回子.因说道:'你们且外边

侍候,待俺们吃过酒踢三跑.'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里先踢了

一跑,次教桂姐上来与两个圆社踢.一个捎头,一个对障,拗踢拐打之间,

无不假喝采奉承,就有些不到之处,都快取过去了,反来西门庆面前讨赏钱,

说:'桂姐行头,比旧时越发踢熟了,撇来的丢拐,教小人凑手脚不迭.再

过一,二年,这院中似李桂姐这行头,就数一数二,强如两条巷董官女儿数

十倍.'"上述描写,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娱乐性质.

宋代的足球艺人,可以在皇宫的宴会中表演,也可以在城市的瓦子里卖

艺,,而明代的圆社却只能在妓院中娱客了.

明代足球的社会性,虽然逐步缩小了,但是,见于文物和史籍记载的资

料,还是不少的.如明社重画的《仕女图》有蹴鞠场面(图版6),《明宣

宗行乐图卷》中有观鞠场景(图版7),明王圻《三才图会》也有蹴鞠图(图

三).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象《红楼

梦》这样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大全,书中只有一次提到踢球,而且也只有一

句,即"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只有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志异汪

士秀》中,有较长的关于踢球活动的描写.该书中说:汪士秀是庐州人(今

安徽省合肥市),父子都善于踢球.几年前,父亲在钱塘江中溺死了.汪士

秀南游洞庭湖,夜伯湖畔,思念父亲之死,不能入睡.忽见湖水中出来五人,

铺一张大席在水面,饮酒作乐.酒后拿出一个晶体透明的球来踢.汪士秀见

那会踢球的老者象他父亲,便坐起在舟中观看.这时,恰巧那球落在他的身

傍.汪士秀一时技痒,便起脚踢了回去,那老者见状惊呼道:"这是我们家

传的流星拐踢法."谁知汪士秀一脚踢的太猛,把球踢破了,霎时间湖上人

球俱杳.原来那四人是鱼精.他父亲溺水被鱼精拯救留作仆役,踢的球是鱼

膘做成.蒲松龄在写球被踢破下落时,用了这样一句来形容:"中有漏光,

下射长虹,犹如经天之彗,直投水中,滚滚作沸泡声而灭."如果把这一句

话移来形容我国古代足球发展的过程,是再恰当不过了.我国古代的足球活

动,经历了几千年,在汉,唐,宋时代,曾经象彗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辉;

后来,投入清代社会的水中,只留下一点泡沫,终于灭绝了.

分析一下我国古代足球的兴衰,寻找其灭绝的原因,大概育这样几条:

从客观的社会条件来说,宋代理学兴起,社会上重文轻武,也轻视身体活动

的娱乐.清王室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弱民政策,禁止人民练武和练身

活动.戏曲小说的兴起,社会娱乐范围的扩大,相对地减少了踢球娱乐的兴

趣.从足球运动本身的发展来说,由直接的对抗比赛改变成间接的对抗比赛,

失去了练武,练身,练意志的特点,减低了足球运动的社会功能;由自身的

娱乐活动转变成供他人的娱乐活动,由社会的节日娱乐转化为狎巷的宴饮娱

乐,使足球运动的社会性愈走愈窄.这样,在社会客观原因的限制下,便不

能不趋向灭绝.

我国古代足球在清朝中叶便灭绝了.但是,几千年足球运动的影响,在

人民中间并未完全断绝.清代冰上足球的开展,是古代足球发展的一个旁系.

我国北方民间还有踢石球活动.这些都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的遗迹.

蒙古养牛大户多少牛

蒙古养牛大户多少牛

500头。蒙古养牛大户是指养牛非常多的家庭,可以拥有500头牛来饲养。牛是指偶蹄目牛科牛亚科下的动物,是最大的草食动物之一,分为野生保护级别动物与家养肉牛。

内蒙古自治区的情况怎样

内蒙古自治区的情况怎样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经纬度西起东经97°12′,东至东经126°04′,横跨经度28°52′,相隔2400多公里;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700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3位。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221公里。

气候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往往早来,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全年太阳辐射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增,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年平均气温为0°~8℃,气温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为12o~16℃。年总降水量50~450毫米,东北降水多,向西部递减。东部的鄂伦春自治旗降水量达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额济纳旗为37毫米。蒸发量大部分地区都高于l200毫米,大兴安岭山地年蒸发量少于1200毫米,巴彦淖尔高原地区达3200毫米以上。内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资源非常丰富,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都大于2700小时,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区达3400小时以上。全年大风日数平均在10~40天,70%发生在春季。其中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高原达50天以上;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一般在l0天以下。沙暴日数大部分地区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达20天以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呼鲁赤古特大风日,年均108天。

政区沿革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乌兰夫(云泽)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召开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时辖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锡林郭勒、察哈尔盟,计32个旗、1个县、3个县级市,面积54万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驻王爷庙。1949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自治政府迁址张家口。1949年9月19日,以国民党高级将领、绥远省代省长董其武为首的19人率部举行起义,其后,成立绥远省人民政府。1954年3月5日,内蒙古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绥远军政委员会、绥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归绥市(呼和浩特市)联合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从3月6日起,绥远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呼和浩特市。1955年7月30日,将热河省敖汉、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宁城、乌丹县划归自治区昭乌达盟。1956年4月3日,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蒙古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增设巴彦淖尔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区域为盟的行政区域。1969年7月5日,将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分别划归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将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分别划归宁夏和甘肃,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设有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和阿拉善盟。下设101个旗、县、市、区,其中以旗命名的52个(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民族自治旗),以县命名的17个,盟辖市14个、区18个。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呼和浩特市。

人口增长率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的人口一直徘徊在200万人左右。1947年自治区成立后,内蒙古人口有较快增长,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更快,1995年底,全区总人口达2284.4万人,比1947年增加1722.7万人,增长3.l倍,平均每年增长2.97%,占全国人口的1.9%,人口总数在各省市区中居第2l位。其中蒙古族人口369.92万人,比1947年增长3.4倍,平均每年增长3.2%;汉族人口1828.75万人,比1947年增长2.9倍,平均每年增长2.9%;其他少数民族人12185.73万人,比1947年增长8.6倍,平均每年增长4.8%。1995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53%。,与全国土0.55%。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控制人口已初见成效。2001年,全区总人口2377.49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04.08万人,汉族人口1843.7万人。

人口性别构成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口性别构成在解放前处于失调状态,1947年,全区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44.1%。解放后,男女性别比例逐步趋于协调。1995年底,全区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48%,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52%,性别比例为1:0.92。2001年,全区男性人口1228.9万人,女性人口46.64万人。

人口文化构成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区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148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6人,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2位;每万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512.1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415人,居全国第8位;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3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4位。2001年,全区总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90.35万人,高中、中专文化326.88万人,初中文化826.65万人,小学文化以下980.53万人。

人口年龄构成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8.45%,15—29岁占32.5%,30~44岁占21.1%,45~59岁占11.42%,60~74岁占5.43%,人口年龄构成属于轻型结构。

民族全区共居住有49个民族。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汉族、蒙古族;人口在10万以上的有回族和满族;人口在l万以上的有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人口在1000以上的有鄂伦春族、壮族、锡伯族、俄罗斯族;人口在1000以下的有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布依族等38个民族。2001年,汉族人口1843.7万人,蒙古族人口404.08万人,满族人口48.1万人,回族人口20.8万人,达翰尔人口7.5万人,鄂温克人口2.6万人,鄂伦春人口0.4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共40.66万人。

土地资源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总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2001年耕地面积为709.1万公顷,森林面积1866.6万公顷,草原总面积8666.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3%;淡水总面积85.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从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状况看,林牧用地是全区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两者占土地总面积的85%以上。内蒙古自治区可利用耕地709.1万公顷,人均占有0.36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的4倍。

草场资源内蒙古天然草场面积辽阔,是国内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21.7%,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约占内蒙古总土地面积的60%。内蒙古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6个著名大草原,生长有1000多种饲用植物,饲用价值高、适口性强的有100多种,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无芝雀麦、披碱草、野燕麦、黄花苜蓿、山野豌豆、野车轴草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适于饲养牲畜。从类型上看,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质肥沃,降水充沛,牧草种类繁多,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适宜于饲养大畜,特别是养牛;内蒙古中部和南部的干旱草原降水较为充足,牧草种类、密度和产量虽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营养,适口性强,适于饲养马、牛、羊等各种牲畜,特别宜于放羊;阴山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气候干燥,牧草种类贫乏,产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是小畜的优良放牧场地;内蒙古最西部的荒漠牧草稀疏且产量低,但气候温和,牧草具有带刺、含盐、灰分高的特点,很适宜发展骆驼。美的草原孕育出丰富的畜种,内蒙古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草原红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白山羊等优良畜种,在区内外闻名遐迩,毛皮肉等畜产品在国内外也占有重要地位。据1985年内蒙古草原勘测设计院对全区载畜量普自治区适宜载畜量为5475.05万个绵羊单位,实际为5576.85万个绵羊单位,超载量为101.8万个绵羊单位。由于近年来草场退化,草原的适宜载畜量有所下降。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自治区畜牧业总产值1980年为8.09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4.2%。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当年牧业总产值为5.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l%;1995年,牧业总产值为76.03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6.5%。1995年较1990年增长0.4倍,年均递增7.5%。

水资源自治区地表水有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4个外流水系,流域面积为52.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73亿立方米。内流水系有乌拉盖河、塔布河2个水系,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9.6亿立方米。全区地下水分布比较广泛,主要类型有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据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勘测设计院估算,自治区草原地下水补给量为97.6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27.5亿立方米,东部多于西部,山地丘陵多于高原。自治区的天然降水量在100~45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递减,其中额济纳旗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70%。

矿产资源内蒙古的地下矿藏富集,已发现的有120多种,探明储量的78种。其中有42种矿储量居全国前10位,22种列前3位,7种居全国之首。特别是煤炭处于国内北方露天矿群的集中地带,储量极其丰富。现已查明含煤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累计探明储量2400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远景储量12000亿吨,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储量在百亿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田有5处,大部分煤田地质构造简单,厚度大,埋藏浅,煤层稳定,易于露天开采,而且煤种质量优良,种类齐全。东胜煤田的精煤是不用洗的天然优质动力煤,可与国际标准煤媲美,经济价值很高,已探明储量927.7亿吨。鄂尔多斯煨炭是造气和制作水煤浆的优质工业用煤。准格尔煤田探明储量259亿吨,发热量达7470千卡/千克。内蒙古石油、天然气的蕴藏量也十分可观,已探明13个大油气田,预测石油总资源量为20~30亿吨,天然气为2700~10000亿立方米,世界级的大油气III--陕甘宁油气田的主体就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盆地。黑色金属矿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铁、锰、铬等多种。铁矿产地63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5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9位。有色金属矿产探明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矿种为锌、铅、锡、铋,居第7至第10位的是铜、钨、钼、铝土、镍、钴等;矿产地128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9处,主要分布在巴彦淖尔盟狼山--渣尔泰山,集(宁)二(连)铁路线两侧,锡林郭勒盟东北部,赤峰市北部和呼伦贝尔盟北部。主要金矿床40处,大多数已开采利用。全区20多个旗县生产黄金,其中敖汉旗、松山区、喀喇沁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年生产黄金超万两。自治区稀土资源得天独厚,誉满中外,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储量占全国的90%,居全国和世界首位。氧化铌储量占全国的90%以上,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铍、钽、钴的探明储量分别居世界的第一、二位。非金属矿产种类繁多,其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有菱镁矿、耐火粘土、蓝晶石类物、白云岩、石英砂岩、脉石英、石英岩、石炭岩、萤石、铸型用砂、铸型用粘土、铁矾土等;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有硫铁矿、湖盐、芒硝、天然碱、电石灰岩、化肥用蛇纹岩、泥炭、盐矿、溴矿、砷矿、硼矿等;以及建材原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3个大类,42个矿种,近200处矿产地。其中4种居全国首位,20种居全国前5位。据有关专家估算,内蒙古矿产储量潜在价值(不含石油、天然气)达13万亿元,居全国第3位,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

煤炭资源2001年,全区共发现煤田318处,累计探明保有储量为2232.4亿吨,仅次于山西省,居全国第2位;远景储量在12250亿吨以上,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全区有煤产地(煤田或煤矿区)140多处。内蒙古的煤炭资源不但储量大,煤层厚,而且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易于露天开采。在全国开采的5大露天煤矿中,内蒙古境内有4个,即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准格尔。内蒙古煤炭种类比较齐全,东胜煤田的精煤和阿拉善盟的无烟煤,以质优著称于世。炼焦煤比重小,仅占总储量的2.49%,主要集中在乌海、包头市。无烟煤比重小,储量也很集中,已探明储量5.53亿吨,占全区煤炭总储量的0.25%。探明储量在100亿吨以上的煤田主要有东胜煤田(探明储量927.7多亿吨)、准格尔煤田(探明储量259亿吨)、伊敏煤田(探明储量126亿吨)、霍林河煤田(探明储量131亿吨)、胜利煤田(探明储量158亿吨);储量大于50亿吨的煤田有白彦花、乌尼特、白音乌拉、扎赉诺尔、大雁、平庄、乌海、石拐、陈巴尔虎和呼和诺尔煤田。经初步测算,内蒙古煤炭资源的潜在价值为11.2万亿元,居各种矿产资源之首。

森林资源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全区森林总面积约1866.7万公顷,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1%,居全国第1位。森林覆盖率达14.8%,高于全国13.4%的水平。森林总蓄积量11.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四位。树木种类繁多,全区乔灌树种达350多种,既有寿命长、材质坚硬的优良用材林树种,又有耐旱耐风沙运作防护林的树种,还有经济树种和列入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内蒙古森林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原始森林就占全区林地面积的50%,林木蓄积量占全区林地活立木蓄积量的75%以上,被誉为"祖国的绿色宝库"。这里盛产的兴安落叶松、白桦、黑桦、色木等,均为著名的优质木材。在罕山、阴山、贺兰山等山地也生长着成片的天然次生林。罕山地区的云杉、油松、柞木、山杨林,大青山、乌拉山、蛮汉山的山杨、白桦林,贺兰山的云杉、松树林以及大青沟阔叶林等,都是具有较高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珍贵树种。人工林是内蒙古森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在条件较好的平原区开展造林,而且深入河区、水土流失区及牧区进行造林。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林种都得到较快发展。据1988年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全区人工林保存面积达237万公顷,比解放前人工林面积增长52倍。特别是1978年开始进行的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和“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使自治区平原农区50%左右的农田实现林网化,牧区有35%的草库伦得到林木保护。2001年,自治区的森林覆盖率为14.8%。

黑色金属资源内蒙古探明的黑色金属矿主要有铁、锰、铬,其中铁矿资源最丰富,全区8盟4市均有铁矿分布。目前已发现大小铁矿产地254处,矿床9l处,已探明储量并列入矿产储量表的58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1.4处,小型矿床42处)。至2001年,累计探明铁矿石保有储量24.1亿吨。富铁矿石约占总量的6%,其余多为贫铁矿。主要探明储量集中于包白(包头一白云鄂博)和集二(集宁--二连)铁路沿线,占探明储量的70%。包白线的铁矿资源已建成为包头钢铁稀土公司的原料基地,白云鄂博以富有铁和稀土等多种金属共生矿而成为世界罕见的宝山。内蒙古是铬铁矿的主要产区之一,目前已发现铬矿化点以上产地71处,其中矿床13处,矿点14处,矿化点44处;大型矿床l处,中型矿床2处,小型矿床10处。现有矿区7处,累计探明铬铁矿储量180.1万吨,占全区铬铁矿储量的15.4%,居全国第2位。内蒙古的铬铁矿主要分布在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以及锡林郭勒盟的北部,向东延伸至呼伦贝尔盟南部呼和哈达地区。其特点是矿体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矿石品位低、有害杂质低微。内蒙古已知锰矿产地35处,其中矿床5处,矿点16处,矿化点14处,主要分布于巴彦淖尔盟的东部及乌兰察布盟西部,已探明储量31.4万吨,占全国锰矿储量的0.05%,居全国第15位。内蒙古锰矿资源的特点是矿床规模小,富矿少,且分布分散。

太阳能资源内蒙古海拔较高,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也较多。全区总辐射量在115~167千卡/厘米2年之间,仅次于青藏高原,居全国第2位。日照时数在2600~3400小时,是全国的高值地区之一,光能资源异常丰富。全区太阳能资源的分布自东部向西南增多,以巴彦淖尔盟西部及阿拉善盟最多。一年之中,4~9月作物与牧草生长期的辐射总量与日照率都在全年的50%以上。特别是4~6月,东南季风还未推进到内蒙古境内,所以空气干燥,阴云天气少,日照充足,这时正处于小麦和多年生牧草生长的盛期,叶面指数大,光合利用率高,从而弥补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生长期较短的缺陷,相对提高积温的利用率。

风能资源蒙古风能资源仅次于浙江舟山群岛,是国内风能较丰富地区。全区年平均风速在3.3-5.7米/秒。阿拉善盟和锡林郭勒盟以及阴山山地属风力丰富区,年有效风能密度大于200瓦/米3,有效风能出现时间达70%,3~20米/秒风速年积累5000小时以上。内蒙古南部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在50~200瓦/米3,3~20米/秒风速年积累4000~5000米/小时。全区风能总量约54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充分利用这一廉价能源,对于解决交通不便,缺乏燃料、能源的广大牧区和边远地区的能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野生植物资源内蒙古搜集到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2351种,其中野生植物2167种,引种栽培的有184种。这些植物分属于33科,720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有24种。野生植物以山区植物最为丰富。有丰富的森林和草原植物,还有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草原共有维管束植物l668种,隶属于121科、504属,有饲用价值的900余种,优良牧草200余种。内蒙古的野生植物按经济用途可分为十几类。纤维植物有樟子松、落叶松、甜杨、荨麻、大叶草、芦苇、蒲、沙柳、红柳等70多种,是造纸、编织、制绳、人造纤维的重要原料。中草药有人参、天麻、麻黄、肉苁蓉、柴胡、甘草、黄芪、枸杞、黄苓、赤芍、杏仁等500多种。榛子、山杏、唐松草、金莲花、松籽、文冠果等几十种植物的种子是榨油的好原料。越桔、笃斯、悬钩子、山丁子、红豆、山樱桃等果实是酿造的重要原料。沙棘、野山楂、山荆子、秋子梨、蔷薇果、草莓等野果含维生素较丰富。几十种食用植物中尤以猴头、口蘑、发菜最负盛名。百合类、石蒜类等50多种植物在印染和淀粉工业中有重要用途。柠条、沙蒿、酸刺、马蔺、碱地肤等在固沙、治碱和环境保护中有独特用途。

野生动物资源全区有兽类24科114种,占全国兽类450种的25.3%。兽类中有产业狩猎价值的50余种,珍贵稀有动物10余种。鸟类5l科365种,占全国鸟类1186种的3l%。被列入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兽类和鸟类共49种。兽类有驼鹿、马鹿、驯鹿、野驴、野马、野骆驼、梅花鹿、兔狲、貂熊、猞猁、麝、雪豹、盘羊、黄羊、青羊、狍子、獐子、黑熊、雪兔、虎、野猪、赤狐、水獭、北山羊、岩羊等;鸟类有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大天鹅、金雕、玉带海雕、大鸨、中华秋沙鸭、红嘴松鸡、兰马鸡、榛鸡、鸳鸯等。蒙古野驴和野骆驼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兽类,驯鹿是内蒙古特有的动物,百灵鸟是自治区区鸟。此外,鼠类是内蒙古草原上占优势的居住者。全区有啮齿动物54种,约占全国种数的35%,多属害兽。

农业资源据自治区土地管理局最新勘测统计,全区拥有耕地面积709.1万公顷,人均占有0.36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的4倍,居全国之首。自治区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及阴山山脉以东和以南的河套、土默川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两岸平原和广大丘陵地区。内蒙古水利资源丰富,河流分布广泛,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湖泊有1000多个,地表水储量675亿立方米。内蒙古有水面93.1万公顷,可利用水面为60.4万公顷,已利用水面有49.5万公顷,具有发展淡水养殖的广阔前景。有适于农作物生长的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等多样性土壤地带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资源,从而形成自治区乃至我国北方的重要粮仓。内蒙古农作物多达25类10266个品种,主要品种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莜麦、高梁、大豆、马铃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许多独具内蒙古特色的品种,其中莜麦、荞麦、华莱士瓜颇具盛名。还有发展苹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红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条件。

畜牧业资源内蒙古天然草场辽阔而宽广,总面积位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内蒙古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6个著名大草原,生长有1000多种饲用植物,饲用价值高、适口性强的有100多种,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碱草、野燕麦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适于饲养牲畜。从类型上看,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质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种类繁多,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适宜于饲养大畜,特别是养牛;中部和南部的干旱草原降水较为充足,牧草种类、密度和产量虽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营养,适于饲养马、牛、羊等各种牲畜,特别宜于养羊;阴山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气候干燥,牧草种类贫乏,产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是小畜的优良放牧场地;西部的荒漠草场很适合发展骆驼。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草原红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绒山羊等优良畜种在区内外闻名遐迩。

旅游资源内蒙古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独特的旅游胜景。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富饶美丽。大兴安岭的莽林风光,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蒙古族歌舞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赛马、摔咬、射箭被视为蒙古族的"男儿三艺",蜚声中外。传统的那达慕常常把中外游客带进浓烈的兴趣之中。名胜古迹如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席力图召、乌素图召、白塔,包头市的五当召、美岱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园,阿拉善左旗的延福寺,赤峰市的辽上京、辽中京、大明塔,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等,星罗棋布。

牛粪可以喂草鱼吗?

牛粪可以喂草鱼吗?

牛粪可以喂草鱼吗?

我们都知道草鱼是草食性的鱼类,自然环境下主要以吃食各种草料为主,而牛在散养的情况下也是以吃食各种草料为主的,所以牛拉的粪便中有很多没有消化完全的草料,那么能不能用牛粪来喂草鱼呢?

对于这种情况踏火个人以为要看实际情况来论,如果你的鱼塘够大,而牛粪只是少量一点点那完全没事,可以将牛粪丢到塘里去喂鱼,但是丢下去的牛粪草鱼一般不会吃或是吃的很少,其主要还是被塘里的鲫鱼和鲤鱼这些杂食性鱼吃掉的,但是如果鱼塘的水体小则不能直接用牛粪去喂草鱼,否则会引起大问题的。

因为牛粪属于有机肥,如果没有经过发酵直接将其丢到鱼塘中去,牛粪量大这时鱼一时没有吃下去,这样等于是增加了鱼塘里的有机质,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特别是养殖密度大的塘,因为这些有机质在塘里是会发酵的,这时不仅会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氧气让水体缺氧,在这一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氨氮之类的有害物,这时缺氧加氨氮过高这对于高密度养殖下的鱼来说是致命的,所以说如果没经过发酵的牛粪是不可以大量用于鱼塘的。

如果想用牛粪来喂草鱼或者在清塘后用发酵好的牛粪来肥水,这是最好的方法,在养殖过程中如果水过瘦时也可以用发酵好的牛粪来做追肥肥水,但是这时要注意用量,而且一般来说用过牛粪的水体水色会变的很深,这种对于水体中藻类是不利的所以不能过多,最好是少量多次用。

以上仅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供参考用,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谢谢!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蒙古养牛业产值和牛粪可以喂草鱼吗?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