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打仗能养牛羊吗?打完仗后再背上吗?

行军打仗能养牛羊吗?打完仗后再背上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行军打仗能养牛羊吗,以及日军在作战时为啥也要背着行军背包,难道不能先放下,打完仗后再背上吗?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如果打步战,北方胡人打得过中原汉人吗?

如果打步战,北方胡人打得过中原汉人吗?

看和谁打,以及和谁打了。

唐朝初期的薛延陀人(游牧民族)就喜欢下马迎敌,并多次击败了突厥骑兵和唐军骑兵的冲击,大量杀伤唐军的战马,但这阻挡不了唐军下马步兵和下马骑兵的进攻,因为唐军的披甲率和持盾率很高,足以确保自己不被箭雨大量射杀,而由他们所组成的长枪阵却是游牧民族的步兵所不能抵抗的,因而败于唐军刀下。

唐朝与西突厥人之间曾爆发过一场激烈的战争——曳咥河之战,在这场战争中西突厥的沙钵罗可汗率领10万大军来袭,而唐军和回纥联合军只有万余人,仅是敌军的十分之一,但是唐军大将苏定方没有惧怕,反而选择积极应战。

ps:苏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河北武邑县人,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曾跟随大唐战神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夜袭阴山一役中,苏定方亲率两百名骑兵先登陷阵,攻破了颉利可汗的牙帐,为击灭东突厥立下大功,后累功升任行军大总管,并以其非凡战绩和正直为人深受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苏定方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史无前例地将唐朝的版图向西开拓至中亚咸海,国境直抵波斯,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南部,公元667年去世,谥号“庄”。

针锋相对

苏定方受到西突厥军队来袭的消息后,就命令步兵手持长枪在曳咥河(额尔齐斯河上游)的南原“攒槊外向”组成密集阵型,抵抗外来突击,而他自己则率领骑兵来到曳咥河的北原列阵。

唐军骑兵

当西突厥的骑兵来到战场后,首先对唐军的步兵军团发起了进攻,但无论西突厥人的弓骑兵、轻骑兵和具装甲骑兵如何冲击,唐军重步兵组成的密集长枪阵都没有崩溃,反而将敌人纷纷打退,而当西突厥的军队因为“三冲未逞,气势减弱”时,敏锐发现敌军士气衰退的苏定方,乘势带领骑兵部队向西突厥军队的侧后方发起突击,与步兵方阵联手将10万西突厥军队打的溃败而逃,并追击30余里,斩获数万人,杀其贵族两百余人。

事实上,早期的建州女真人主要靠步兵结合少量骑兵作战,后期则大力发展各种火器作战,还搞出了步炮协同,等到吸纳海西女真人入军和组建了蒙古八旗后,八旗军中掌握骑射技术的骑兵数量才开始爆发性增强。但即使有了蒙古人的加盟,八旗军还是在将各种战术战法和兵种相互结合后才打得对手闻风丧胆,真不是只靠骑射打天下,不信你看看史书中记载努尔哈赤早期带领建州女真人崛起时的作战方式就懂了。

后金军队推着战车,步行对敌

后金政权、清王朝和八旗制度的奠基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出身建州女真部落,其民众大概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并非游牧民族,而是渔猎民族,但也进行农耕活动,只是其生活区域多为山地和林区,所以其农耕作业规模较小,至于建州女真人的牧业规模就更小了,许多马匹的也是从外部购买,或与临近的其他部落物资交换而来。

后金军队步行作战

作为一个渔猎民族,建州女真人讨生活的方式主要是靠山吃山渔猎为生,而崎岖的山路和茂密的深林根本就不适合骑马,他们生活的区域也没有大规模放养马匹的地方,因此建州女真人大多依靠步行狩猎,对弓箭、标枪和长矛等武器使用得很是熟练,毕竟这是他们吃饭的家伙。

女真人在一场场狩猎与围猎中锻炼出坚韧的忍受能力、高强的战斗力和带有地域特色的战术、战法,而这些在生产生活中磨练出的技能使得建州女真人能快速担当起一个兵种,那就是步兵。这一特性也可以在世界上的其他山地民族中找到,比如瑞士人,而以重步兵为代表的女真步兵部队正是努尔哈赤率领建州女真人崛起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步兵才是努尔哈赤崛起时克敌制胜的法宝。

虽然努尔哈赤起兵之初就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不少马匹,但当时他麾下真正的建州女真骑兵数量并不多,因为骑兵不比步兵,普通人要想掌握能纵马作战的骑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习练,至于更高难度的骑射技术,那更是非数年之功不能练成。

因此努尔哈赤刚刚十三副铠甲起兵之时,他的所谓骑兵大多是“骑马步兵”,其主要作战方式是步兵骑马行军赶路,以节省力气,提高行动速度,等到达战场后步兵将马匹交给后勤兵照看,自己下马步战与敌人弓箭互射、大刀开片,有时也会骑马持枪或持刀冲锋陷阵。

翻开清廷入关前的诸多战役战史记录,我们可以发现,在努尔哈赤崛起所引发的多场战役中,依靠骑马机动——下马换成步兵模式迎战的步兵战法一直都是当时建州女真人很倚重的作战方式,而蒙古人、朝鲜人、明军和其他女真部落都是努尔哈赤步兵战法的手下败将,而对于建州女真人的步兵质量,明军史书上多有记录:

奴(努尔哈赤)之步兵极精,分合有法;而谈东事者但以为长于弓马而已……(明军)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

在一些时候,努尔哈赤虽然是靠骑兵打赢了战斗,但是他骑兵所使用的战术多为冲锋,骑射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有人用到,但战果和作用并没有普通骑兵的冲锋、近战作用大。在吞并海西女真人之前,努尔哈赤的骑兵质量在女真各部中真不咋样,能玩得了骑射的士兵属实不多,起码这个时期的建州女真人不能说是靠骑射打天下。

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攻打的敌人是谁?

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攻打的敌人是谁?

这个问题难度非常大。要搞清楚花木兰的敌人是谁,首先就要搞清楚花木兰是什么人。她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人。

花木兰这个巾帼英雄,是民间文学的创造的艺术形象。随着脍炙人口的《木兰辞》,女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木兰辞》中的诗句,现在我还能随口背诵。

那么花木兰到底是什么朝代的人呢?

《木兰辞》中有一些线索。

第一,《木兰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由此可知,花木兰不会晚于南朝陈代。另外,唐朝大诗人杜牧,曾专门写诗颂扬花木兰。也从侧面证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家喻户晓。

第二,花木兰从军,是因为她的国家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就是职业军人,士兵由军府统领。不列入州县户籍,家属也随营居住,编为军户。其特点是军民异籍、兵农分离,胡汉分治。府兵不纳税不纳粮,但必须自备武器,勤练武艺,随时准备听后征调,出征打仗。类似于明朝的军户。

花木兰她们家就是军户。她父亲是府兵。所以征兵的“军书”上,卷卷都有他的名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花木兰替父从军,第一件事情就是购买战马和马鞍马鞭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为什么不买刀剑、弓弩、盔甲?因为她们家里本来就有。

这是典型的府兵制。

而我们知道,府兵制府兵制从西魏开始,到唐朝中期结束。

所以,花木兰肯定是这个时间段的人。

第三,从“可汗”这个称呼看,木兰应该是北魏人。

“可汗大点兵”。很明显,汉族人不会把自己的皇帝称为可汗。隋朝、唐朝都叫皇帝,不叫可汗。花木兰的国家很可能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花木兰极有可能是北魏人士。

搞清楚了花木兰的身世,她的敌人的身份就容易判断了。

线索还是来自《木兰辞》。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从这一段叙述可以看出,花木兰的家在黄河以南不远的地方。骑马就是一天的路程,可能是一二百里。她渡过黄河,向北进发,一直到达燕山。敌人是燕山胡骑。

诗中的地名,应该都是艺术加工,并不一定是确切的方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花木兰是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不是与南朝作战。因为敌人是“胡骑”嘛。北魏鲜卑族自己就是游牧民族,但是他们自称是黄帝后裔,而且已经深度汉化,入主中原。草原上的柔然在他们眼里自然是胡人了。

那么在北方草原能够威胁北魏政权的游牧民族有哪些呢?强悍的柔然柔然始祖曾是拓跋鲜卑的奴隶,拓跋猗卢时,柔然首领摆脱鲜卑人的控制,率百余亲信逃到了阴山北意辛山一带的纥突邻部。402年,柔然可汗社伦统一漠北,正式建立柔然汗国,征服敕勒诸部、匈奴余部,其势力范围“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北魏平城时期,从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到孝文帝泰和十八年(494年)柔然一直是北魏在北方的劲敌。

据《魏书·列传第九十一》中记载,从公元402—487年,柔然就对北魏主动发动战争十次。北魏也不是好欺负的,挨打的多了。终于发了脾气,抄起家伙跟柔然干了起来。

神麚二年(429年),北魏兵分两路主动出击。柔然猝不及防,大败。“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北魏穷追猛打,“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度燕然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经过这一番打击,柔然一蹶不振。

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十年。与《木兰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描述高度吻合。

花木兰是一个勇武的鲜卑族姑娘,她的敌人是北方草原上强悍的柔然人。

日军在作战时为啥也要背着行军背包,难道不能先放下,打完仗后再背上吗?

日军在作战时为啥也要背着行军背包,难道不能先放下,打完仗后再背上吗?

谢谢邀请!我们总是从一些影视作品和二战时期的视频资料中看到日本士兵每人都背着一个背包,行军时背着,作战时也是如此。兔哥首先解释一下日军的这个背包,其实这是二战时期日军的单兵装具,根据年代不同有数种式样,其中的1930年定型的“昭五式”,和1939年的“九九式”为主流。昭五式背包的面料为牛皮,做工考究,用木质框架支撑,携带比较舒服,后来也有猪皮面料的,不过随着战争继续日本经济开始吃紧,于是就采用了帆布包,“九九式”是其中一种。日军背包上有很多的固定物品用的带子,所以九九式背包又被称为“章鱼包”,这些带子用来捆束各种装备和工具。日军的背包主要就是存放单兵生活用品器具,包括衣服、袜子、牙膏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如果是行军打仗时还要放置罐头、口粮等东西。背包外面也要捆绑上如军毯、携行帐篷、雨衣、饭盒和步兵锹等等东西,这个包属于个人用品和单兵装备合用的。日军喜欢收集食物,能带的都带上,抓个鸡挂枪上并不是杜撰的,他们喜欢这么干。日军个子矮小,小胳膊小腿的,但他们单兵负重可不低,骡马部队、步兵部队单兵负重约30公斤,机械化部队负重23公斤以上,机枪手和弹药手负重达成31~34公斤以上,对于小日本士兵来说已经相当重了。

二战时期日本士兵为什么打仗时总是背着背包,这个问题要区别看待,日本二战时期基本都是两种作战模式,一个是守备部队,占领一个地方要留下一些兵力驻守,包括驻守炮楼的,这样日军以防守为主,因此不需要打仗时背上背包。另外一个就是作战部队,这些日军需要不断的进攻,行军,需要携带个人用品,因此他们都会背上背包。二战时期日本虽然装备不错,但大多数都是靠两条腿走路,日军又是进攻者,所以需要长距离行军,背包里有他们的口粮。进攻作战中日军通常都是有进攻距离的,占领后就必须要驻守,防止被反击,需要携带单兵装具随行。日军总是在行军中被伏击,这些个人的背包也一直陪在他们身边,日军是不允许抛弃这些背包的,主要是里面不但有个人物品,还有单兵装具在上面。

二战时期日军没有专门的后勤部队帮助日军携带个人物品,这个背包就是一个日本士兵全部的家当,覆盖了一个日本士兵日常生活的全部功能,毛毯、衣袜、个人洗漱用品、口粮、雨衣、睡袋等等,都需要自己携带。日军作战也都是一直往前走,不会回头再取东西,并且居无定处,走哪就睡哪,没有这个背包无法生活。二战时期日军的后勤供给并不充足,和美军比不了,日军采取的是以战养战的策略,走一路抢一路,除了罐头可以随时吃,日军口粮由个人携带,按照作战中队、小队统一埋锅造饭,每个士兵都从个人携带的口粮中拿出一些粮食,然后会把抢来的粮食放入背包中。正是二战时期日本军队没有专门的物资保障措施,以及特殊的进攻作战模式,让日本士兵需要随身携带这个集个人用品和装备携一体的背包,所以日本士兵总是背着背包背行军作战。

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

OK,关于行军打仗能养牛羊吗和日军在作战时为啥也要背着行军背包,难道不能先放下,打完仗后再背上吗?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